導航:首頁 > 商標專利 > 確認不侵害專利權之訴

確認不侵害專利權之訴

發布時間:2021-07-12 13:35:22

知識產權侵權確認之訴的受理條件

作為侵權之訴的延伸,確認不侵犯知識產權之訴在地域管轄方面仍然適用侵內權之訴的相關容規定,即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九條,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除此之外,還須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八條的規定的前提條件,即「權利人向他人發出侵犯專利權的警告,被警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經書面催告權利人行使訴權,自權利人收到該書面催告之日起一個月內或者自書面催告發出之日起二個月內,權利人不撤回警告也不提起訴訟,被警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請求確認其行為不侵犯專利權的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此原則目前在受理商標、著作權等其他知識產權糾紛案件中也普遍參考適用。
也就是說,「人民法院受理當事人提起的確認不侵權之訴,應以利害關系人收到警告,而權利人未在合理期限內依法啟動糾紛解決程序為前提」。

② 知識產權不侵權確認之訴的概念

因知識產權權利人的侵權警告函,他與不特定的義務人之間,原本存在的正常法律關系,處於不明確狀態。在快速化、復雜化、高度化的現代社會中,法律關系的不明確,將導致經濟、社會的重大損害。所以企業在收到侵權警告函時,就應當靈活運用確認訴訟的預防性機能,先請求法院進行不侵權的確認,盡量減少損失。[1]
知識產權不侵權確認之訴在我國是一種新興的訴訟類型,和其他新生事物一樣,人們認知它需要一個過程。 2002年7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三庭作出的《關於蘇州龍寶生物工程實業公司與蘇州郎力福公司請求確認不侵犯專利權糾紛案的批復》,被認為是我國知識產權不侵權確認之訴的最早法律依據。但是,該批復並沒明確表示出不侵權之訴制度設計的目的,這也導致後來法院對此類案件的處理產生了分歧。2008年4月1日起施行的《民事案由規定》,其中的第152個案由確定為確認不侵權糾紛,而且最高法院將此類糾紛定義為「利益受到特定知識產權影響的行為人,以該知識產權權利人為被告提起的,請求確認其行為不侵犯該知識產權的訴訟。」至此,確認不侵權糾紛才作為三級案由正式被最高人民法院所認可。[2]
在國際上,知識產權不侵權確認之訴,是應對侵權亂訴的普遍手段,是侵權警告函收受方,進行主動反擊的有利武器。發達國家制定各種各樣的知識產權法保護其企業的知識產權,企圖以此壟斷市場,遏制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並從中牟取利益。而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舉步維艱。在現實生活中,權利人還經常發出侵權警告函,意圖捏造、散布虛偽事實,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進行不正當競爭,發展中國家的企業該如何應對?大多數時候企業只是想到進行不正當競爭之訴,而不正當競爭需以主觀上故意、行為上捏造和散布虛偽事實、結果上損害競爭對手商業信譽為條件,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侵權警告函都不符合該條件。而這個時候,知識產權不侵權確認之訴是防止權利人濫用知識產權的重要手段。
知識產權不侵權確認之訴除了與知識產權法有不可分割的關系,還與很多其他的法律法規息息相關。企業利用知識產權壟斷市場,與反壟斷法有關。為了防止其他企業搶占市場,隨意發出侵權警告函,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進行不正當競爭,與反不正當競爭法有關。企業為了利益,任意排放污染物,與環境保護法有關;不善待勞動者,與勞動法有關。有時候需要跨國訴訟,與國際法和國際條約有關。
[1]張衛平:《訴訟架構與程式――民事訴訟的法理分析》[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242
[2]張玉敏主編:《知識產權與市場競爭》[M],法律出版社,2005

③ 原告已是專利權人,可以起訴確認之前也是權利人嗎

原告已是
專利權人
,不能起訴確認之前也是權利人,法院不會給確認的,因為專利權從自申請日起計算。

專利法
》第四十二條規定:
發明專利權
的期限為二十年,實用新型專利權和外觀設計專利權的期限為十年,均自申請日起計算。

④ 如何理解專利權侵權訴訟時效中的「得知或應當得知

內容提要:訴訟時效是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必須查明的事實,即使當事人超過訴訟時效期間起訴的,人民法院也應予受理,受理後查明無中止、中斷、延長事由的,判決駁回其訴訟請求。在審理專利侵權案件,人民法院也必須查明原告訴訟時效是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必須查明的事實,即使當事人超過訴訟時效期間起訴的,人民法院也應予受理,受理後查明無中止、中斷、延長事由的,判決駁回其訴訟請求。在審理專利侵權案件,人民法院也必須查明原告的起訴是否超過了訴訟時效。我國《專利法》第62條規定:「侵犯專利權的訴訟時效為二年,自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得知或者應當得知侵權行為之日起計算。」但在具體專利侵權案件的審理過程中,如何查明原告的訴訟請求是否衣過訴訟時效,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這要求人民法院必須准確判斷原告自何時起「得知或者應當得知」被告的侵權行為。「得知或者應當得知」之日是計算原告的訴訟請求是否已過訴訟時效的起點,也是人民法院在審理專利侵權案件時必須查明的事實。那麼,應當如何理解專利權人「得知或者應當得知」被告侵權行為?如何判別這種「得知或者應當得知」?專利權人「得知或者應當得知」的對象是什麼?是侵權行為?是侵權行為人?這些正是本文試圖回答的問題。一、如何判別「得知或應當得知」什麼是「得知或應當得知」本身就是一個令人撓頭的問題,但我們至少可以說,「得知」表明了權利請求人(以下將用「權利請求人」來統指專利權人和利害關系人)已經知道了權利被侵害的事實,也即專利法所稱的侵權行為[1],而「應當得知」則表明權利請求人並不知道侵權行為的存在,但依照常理推斷其理應知道,法律即認為他「應當得知」,盡管權利請求人實際上可能確實不知道,但這種事實上的不知道往往是權利請求人是由於其自身的原因造成的,故被法律所有意地忽略。「得知」是一個主觀性的概念,權利請求人是否得知某一侵權行為的存在,嚴格地講,只有權利請求人本人最清楚,其他任何人都無法、也不能替權利請求人做出回答。但是,這並不是說,「得知」就完全是一個虛無縹緲、局外人根本無從把握的概念。「得知」表明了權利請求人的某種內心狀態,這種狀態往往會通過某些外在行為表現出來,從而為他人所感知,他人正是憑借這種感知來推斷權利請求人的「得知」。「應當得知」也是一個主觀性很強的概念,甚至比「得知」的主觀性還強(但在司法實踐中,「應當得知」往往更容易舉證),因為它在「得知」的基礎上加了一個同樣具有很強主觀性的「應當」這樣一個概念。具體來講,「應當得知」至少包含了以下三層意思:⑴它表明行為人沒有得知;⑵行為人本來是可以得知的;⑶造成行為人本來可以得知卻未能得知這一後果,是基於行為人自己的原因。也就是說,行為人本來是可以得知某一侵權行為的存在的,但卻由於其自身的某些原因,致使其未能夠得知該侵權行為的存在。「應當得知」既然是一個主觀概念,它表明了行為人主觀上的某種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常常會通過行為人的具體行為在現實生活中表現出來並為他人所觸知,而他人正是憑借這種觸知去了解、探詢和判斷行為人的這種主觀心理狀態。例如,在一個案例中,被告長期利用原告的專利技術生產某種產品並長期大量銷售在包括原告所在地的區域,那麼,原告就不能以不知道侵權行為的存在作為其訴訟時效已過的抗辯事由。因為,根據被告長期利用原告的專利技術生產某種產品並長期大量銷售在包括原告所在地的區域這一事實,任何一個正常的、合理的人都可以推斷出原告是有足夠的或者充足的機會知道被告的侵權行為,至少是應當知道該侵權行為。這就足夠了。至於原告是否真的知道該侵權行為的存在,反倒顯得不太重要了。如果原告確實不知道該侵權行為,恰恰表明原告自身的過失和對切身權利的漠視,就象法諺所明示的那樣「事實本身就證明了過錯」,法律也就無必要對這樣的過於粗心大意的權利人提供保護了。這里還有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是,我們的法律有無必要既規定「得知」,又規定「應當得知」?考察國外的相關法律,可以發現,《聯邦德國實用新型法》第24C條的用語是「得知」,而沒有「應當得知」的字樣,《加拿大統一商業秘密法草案》第13(1)條的用詞是「被發現」,「盡了合理注意應該發現」, 「被發現」相似於我國法律的「得知」,而「盡了合理注意應該發現」就相似於我國法律的「應當得知」,這類似於我國法律的用語。筆者贊成現行法律的用語,即規定「得知」和「應當得知」,是完全必要的,在一個具體的案例中,如果被告有充足的證據證明原告已經「得知」被告的侵權行為而一直怠於行使權利致使其訴訟時效已過,自然是再好不過的抗辯事由,但這給被告提出了較高的舉證責任。由於「得知」更多的是主觀性濃烈的概念,這種較高的舉證責任往往使被告感到難以勝任,於是,讓被告承擔原告「應當得知」的舉證責任,相對就容易些了。被告只要能夠證明有足夠的事實足以表明原告作為一個合理的、正常的人理應知道其行為即可,至於原告在事實上是否知道,就不必再舉證了,這大大減輕了被告的舉證責任,同時也有利於促使原告關心和認真行使自己的權利,維持社會關系的穩定。如上例中,被告只要能證明他確實是未經原告合法授權長期利用原告的專利技術生產某種產品,並長期將這種產品大量銷售,而且這種銷售也包括原告所在地的區域,那麼,根據常識性的推斷,任何一個正常的理性人(包括原告)處在原告的位置,就可以得知,至少是應當得知被告的侵權行為。可見,「得知」要求被告就其抗辯事由承擔較高的舉證責任,而「應當得知」則只要求被告承擔相對較低的舉證責任,當被告無法證明原告已經「得知」被告的行為時,由被告承擔原告「應當得知」的舉證責任,無疑是一種適合我國國情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二、「得知」或「應當得知」的對象:侵權行為、侵權行為人?抑或二者?我國的《專利法》及其實施細則都明確地規定,「得知」和「應當得知」的只是「侵權行為」。[2]那麼,由此產生的一個問題是,權利請求人得知侵權行為後,在兩年之內卻無法得知侵權行為人時,如何處理?原告能起訴嗎?如何起訴?根據我國的《民事訴訟法》第108條的規定,民事訴訟的原告起訴必須要「有明確的被告」。據此,權利請求人顯然是無法請求人民法院的保護的。在專利侵權中,這種現象其實並不少見。一國或者地區的市場通常是很巨大的,權利請求人往往難以時刻監測著瞬夕萬變的市場,故能發現侵權行為,已屬不易了,要權利請求人在發現侵權行為的同時,抓住侵權人,就更不是那麼容易了,尤其是當今國際經濟一體化已成為一種趨勢,跨國貿易已相當普遍的情況下,權利請求人要在一個較短的時期里那麼順利地逮住侵權人,查出侵權人姓甚名誰,是何路財神,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權利請求人發現侵權行為的一個主要途徑是通過侵權產品來推測、證實侵權行為的存在,然後再去查找侵權行為人。當市場上出現與專利產品或者與利用專利技術生產的產品完全或基本一樣的某種產品時,先判斷這些產品是否為專利權人或經其合法授權正當生產的產品,如果不是,則可推定侵權行為的存在。按照我國的專利法,權利請求人的訴訟時效此時即開始計算。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是,這時權利請求人還不知道侵權人是誰,根本就無法起訴,但訴訟時效卻已無情地開始計算了。這對權利請求人來說,顯然是不公平的,實際上是將此時並不能實現的權利慷慨地賦予權利請求人,說的極端些,這甚至體現了法律對權利請求人的侮辱。我們再看看其他國家的相關法律是如何規定的。《聯邦德國實用新型法》第24C條的規定是:侵權訴訟時效為三年,自權利請求人得知侵權行為和侵權人之日起計算。可見,德國法要求權利請求人得知的對象為「侵權行為和侵權人」。和我們的專利法比較,可以發現,在聯邦德國,權利請求人的訴訟時效的起算日,是他知道「侵權行為和侵權人」之日,如果他僅知道存在侵權行為,沒關系,他可以成從容地尋找侵權行為人。而依據我國的法律,權利請求人就沒那麼從容了,一旦知道了侵權行為的存在,其訴訟時效就開始計算了,那麼,他此時唯一能做的就是趕緊查明侵權人,而且必須在兩年內找到侵權人並正確地向法院起訴,否則,就別再指望司法機關的保護了。這使得我們沒有理由不懷疑,我們的法律究竟保護的是誰的利益。筆者以為,「得知」或「應當得知」的對象應是侵權行為和侵權人兩者。如果僅知道侵權行為而不知侵權人,那麼,權利請求人將因為並不知道具體的侵權人而致使其向法院起訴的權利成為紙上空文;如果僅知道侵權行為人而無法查實其侵權行為,又可不可以呢?嚴格地從語義學的角度分析,這種說法本身是不符合邏輯的:既然無法查實侵權行為,又如何查實實施侵權行為的主體即侵權人呢?如果已經查實了侵權行為人,那麼,從法律的角度講,查實的依據就應該是該行為人實施了侵權行為並且這種行為也同樣被查證屬實。因此,權利請求人在無法查實侵權行為就已經知道侵權行為人的說法是不妥的,最多可以說權利請求人知道的是「侵權行為嫌疑人」(准侵權行為人)。事實上,即使是確定「侵權行為嫌疑人」,也是以「侵權行為嫌疑」為依據的。如果「得知」或「應當得知」 的對象僅是侵權行為嫌疑人而還未查實其具體的侵權行為就開始計算訴訟時效,其結果與將侵權行為規定為「得知」或者「應當得知」的對象幾乎是完全一樣的,根本不利於對合法權利的保護。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08條規定的起訴條件之一是,起訴必須「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如果權利請求人還未查實其所謂的侵權行為,又何來該法所要求的「事實、理由」呢?故,僅僅將侵權行為或侵權行為人規定為「得知」或「應當得知」的對象並在此基礎上開始計算時效是不妥的,是片面的,並不利於對權利人的保護。准確地說,「得知」或「應當得知」的對象是侵權行為和侵權行為人,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在權利請求人「得知」或「應當得知」侵權行為和侵權行為人,法律所賦予的訴權才能得到真正的實現,訴訟時效的起算才具有意義。[1] 嚴格說來,權利請求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到底是侵權行為這一事實狀態呢還是侵權行為人這一行為主體,抑或二者,是一個不無爭議的話題,這也是本文的下一個部分將探討的問題,故在這一部分,筆者暫依《專利法》及其實施細則的規定,將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描述為「侵權行為」。[2] 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61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實施細則》第77條。

⑤ 被人起訴專利權糾紛怎麼辦

開展針對該專利技術的技術研究,開發出技術更先進,技術效果更好的產品並及時申請專利,通過交叉許可的途徑取得該專利的使用權,吸取教訓,開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被人起訴專利權糾紛怎麼辦1、先到專利局或委託代理機構檢索對方的專利文件,並請專業的代理機構,對您的產品和專利文件中的權利要求書或外觀設計圖片進行技術對比,判斷侵權的可能性。2、在判斷您的產品有侵犯他人專利權的嫌疑後,應對對方的專利進行有關無效檢索,收集對方專利申請日以前的有關相同或接近的技術,向專利復審委員會請求宣告該專利權無效,並要求法院中止審理,直到專利復審委託員做出審查決定;如果你收到的有關證據對您明顯不利,您應及時採取必要措施,停止繼續生產和銷售該產品。3、開展針對該專利技術的技術研究,開發出技術更先進,技術效果更好的產品並及時申請專利,通過交叉許可的途徑取得該專利的使用權,吸取教訓,開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

⑥ 如何確認不侵犯商標權之訴

確認不侵犯商標權訴訟在法律、法規、司法解釋中並未明確規定。根據《最高人民法回院民事案件案由規答定的理解與適用》「對於涉及其他類型的知識產權所提起的確認不侵害知識產權糾紛,均應當參照執行此規定。」根據審判慣例,商標類糾紛案件的審理歷來都是參照專利類糾紛案件的審理規則。因此,確認不侵犯商標權訴訟目前可以依據的規則,即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八條規定。目前,確認不侵犯商標權訴訟漸多,但在立案受理條件、審理規則等各方面均沒有具體規定,使得各地方法院在審理時形成不同的審判規則,造成不同的審理結果。希望社標網商標查詢的回答能幫助到你。。。

⑦ 對於確認發明專利權的案件應當由什麼管轄

確認發明專來利權的案件應當由源最初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經復議的案件,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規定
第十五條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行政案件:
(一)對國務院部門或者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作的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案件;
(二)海關處理的案件;
(三)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
(四)其他法律規定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
第十八條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經復議的案件,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幹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

⑧ 什麼是專利權侵權訴訟,怎樣進行專利權侵權訴訟

一、什麼是專利權侵權訴訟專利侵權訴訟是指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在人民法院進行的涉及與專利權及相關權益有關的各種訴訟的各種訴訟的總稱。專利侵權訴訟有狹義和廣義理解的區分,狹義的專利訴訟指專利權被授予後,涉及有關以專利權為標的的訴訟活動;廣義的專利訴訟還可以包括在專利申請階段涉及的申請權歸屬的訴訟、申請專利的技術因許可實施而引起的訴訟、發明人身份確定的訴訟、專利申請在審批階段所發生的是否能授予專利權的訴訟以及專利權被授予前所發生的涉及專利申請人以及相關權利人權益的訴訟等。二、怎樣進行專利權侵權訴訟專利訴訟的目的往往都是為了爭奪市場,通過專利訴訟抑制競爭對手的生產規模,同時不斷擴大專利權人的生產,以佔領市場。專利訴訟過程中有必要掌握一些技巧。1、研透專利技術對於技術性很強的專利訴訟,研究分析並吃透專利技術及相關的技術,是非常重要的。專利訴訟要求律師不僅懂得法律條文及有關規定,更重要的是要求律師必須理解專利技術。不懂法律打不好官司,不懂技術同樣勝任不了專利訴訟,單從法律條文上是不能解決專利訴訟的有關問題的,特別是在認定某一技術是否構成侵權、是否屬於公知技術、是否屬於顯而易見的技術等等,都需要有一定的技術知識。不鑽研專利技術是很難勝任專利訴訟的。2、收集有效證據對於原告專利權人一方的律師,最重要的是要收集侵權的證據,購買到侵權產品固然重要,但有些侵權產品本身就是假冒他人的產品,上面所寫的生產廠家並不一定是真正的侵權廠家。因此,最好直接到生產廠家購買涉嫌侵權的產品,必要時可以採取公證取證,或者通過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或技術監督部門行使其他職責時,順便獲取侵權證據。原告取證工作最難的是得到對方生產銷售的數額,這可以請求法院採取證據保全措施,以獲得這方面的證據。獲得侵權與侵權數額的證據是原告取勝的關鍵。對於被告一方來說,關鍵是收集一切可以將原告專利無效掉的證據,這些證據包括專利文獻、銷售發票、產品廣告、公開使用證明等。雖然產品發票可以作為無效他人專利的證據,但有時憑發票還不行,因為發票並沒有具體描述產品的形狀或技術特徵。被告找到足以對原告專利構成威脅的證據,這是致勝的關鍵之一,或是找到證明自己在先使用的有效證據或使用的是自由公知技術的證據,都有可能在訴訟中占據主動。3、巧用法律程序對於被告而言,最常用的是反訴對方專利無效,從而爭取時間尋求其他抗辯方法。而對於原告,在訴訟之前,最好先行對自己的專利啟動無效程序,使專利經過一次「實審」的考驗,然後再訴他人侵權。或者起訴前首先到國務院專利行政主管部門檢索一下自己專利的屬性,並出具相應的檢索報告。這樣可以避免被告利用無效程序帶來的許多麻煩。專利訴訟中可以應用的法律程序不少,但前提是必須懂得專利申請與審批及無效等基本程序,這樣才有可能在訴訟中運用自如。

⑨ 什麼是確認不侵害商標權糾紛

確認不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訴訟屬於侵權類糾紛,還是請求人對於其某一行為是否侵犯他人權利而向人民法院提出的一種確認請求?其管轄法院又應如何來確定?在漢高(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下稱漢高公司)與賀定高、湖南華騰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下稱華騰公司)之間展開的確認不侵犯注冊商標商標專用權糾紛案中,北京知識產權法院用一份裁定對這個問題給出了答案。 3月24日,北京知識產權法院作出的(2016)京73民轄終1120號民事裁定認為,確認不侵權訴訟,就其內容實質上是對請求人對於其實施的某一行為是否構成對他人依法享有的某項權利的侵犯而向人民法院提出的一種確認請求,確認不侵權之訴的管轄應當比照我國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對侵權之訴的規定來確定。據此,法院終審裁定駁回漢高公司的上訴,維持原裁定,即將該案移送湖南省婁底市中級人民法院處理,並駁回漢高公司對華騰公司的起訴。 漢高公司訴稱,2015年12月,華騰公司受賀定高委託向該公司發出警告函,稱漢高公司在京東商城、亞馬遜電子商務平台銷售的「光明染發霜奢韻系列--深檀褐棕」商品包裝上突出使用了「奢韻」商標,侵犯了賀定高對第14044379 號「奢韻」商標享有的專用權。 對此,漢高公司隨後以京東商城的開辦者北京京東叄佰陸拾度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的住所地為侵權行為地,向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提起確認不侵權訴訟。 據悉,該案中漢高公司與賀定高、華騰公司所爭議的確認不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糾紛的涉案侵權行為之一,為京東商城上銷售的「光明染發霜奢韻系列--深檀褐棕」商品。在該商品的銷售網頁上顯示為「京東自營」,服務一欄顯示為「由京東發貨並提供售後服務」。 經審理,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一審裁定該案移送湖南省婁底市中級人民法院處理,並裁定駁回漢高公司對華騰公司的起訴。漢高公司不服上述一審裁定,隨後向北京知識產權法院提起上訴。 北京知識產權法院經審理認為,漢高公司主張一審法院具有管轄權所依據的事實系京東商城銷售「光明染發霜奢韻系列--深檀褐棕」產品的行為。但是按照現有證據來看,該產品顯示為「京東自營」,並不能證明該產品由漢高公司直接銷售。因此,漢高公司不能以他人實施的行為來主張本案確認不侵權之訴的管轄依據。同時,我國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並未規定人民法院處理管轄權異議為裁定駁回起訴或其他程序事項的前置程序。 綜上,法院裁定駁回漢高公司上訴,維持原裁定。 (王國浩) 行家點評: 湯學麗 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 合夥人、律師:「侵權之訴」是權利人基於已有的合法權利對他人對其侵權行為向法院提起的訴,請求法院作出侵權認定從而對侵權行為進行賠償的裁判;而「確認之訴」則是一方當事人要求法院明確某一爭議的民事法律關系是否存在的具體狀態,法院在審理後做出的判決並沒有給付內容,不具執行性。知識產權中的「確認不侵權之訴」一般是在當事人接到知識產權權利人向其發布的「侵權警告」但又遲遲不採取正式的起訴程序或者肆意發布其侵權的消息給其生產經營與商譽造成嚴重損害而主動向法院提起的訴,以求法院對其不侵權行為予以確認。該案中,法院將案件定為確認之訴,顯然是並非僅從其審理的是「侵權與否」來簡單將其認定為侵權之訴,而是從其本質進行了確認。在此基礎上依據我國民事訴訟法關於民事案件的管轄的相關規定作出了本裁定。 在知識產權訴訟實務中,確認管轄法院是當事人及代理人需要首先考慮的問題,尤其是在多個法院均有管轄權的情況下,如何選擇管轄法院,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當事人的應訴、質證與判決後的執行。當出現知識產權權利人與侵權人不在同一管轄區域,而權利人通常更願意在當地法院管轄的意向來看,權利人可採取在其當地向侵權人直接購買或侵權人的代理商購買進而依據「侵權行為地」進行管轄,或者也可通過向侵權人發起警告函等催告程序待侵權人發起訴訟而參訴。另外,根據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司法解釋》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經濟審判工作中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若干規定》關於「兩個以上人民法院對同一案件都有管轄權並已分別立案的,後立案的人民法院得知有關法院先立案的情況後,應當在七日內裁定將案件移送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的規定,當事人也可通過此種「以退為進」的方式確定管轄法院。 王宏濤 北京羅傑律師事務所 合夥人、律師:該案爭議焦點主要涉及移送管轄和確認不侵權之訴的管轄問題。 移送管轄的實質是對案件進行移送,而不是對案件管轄權進行移送。它是對管轄發生錯誤所採用的一種糾正措施。鑒於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四條僅規定當事人可以針對不予受理、管轄權異議和駁回起訴3種裁定提起上訴,該情形並不包括法院依職權移送管轄的情形,故漢高公司認為「一審法院依職權將案件移送至湖南省婁底市中級人民法院屬於適用法律錯誤」的上訴理由於法無據,二審法院未支持漢高公司的該項上訴理由。 針對確認不侵權之訴的管轄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先後多次通過司法答復、司法解釋和指導案例等司法政策作出相關規定和指引,並先後指出,確認不侵犯訴訟屬於侵權類糾紛,應當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九條的規定確定地域管轄;涉及同一事實的確認不侵權之訴和侵權訴訟均屬獨立的訴訟;確認不侵權糾紛應當具有特有的受理條件;確認不侵權之訴是目前我國知識產權糾紛領域特有的民事訴訟制度,本質上屬於侵權之訴。據此,二審法院根據前述司法規則針對本案進行審查是符合相關司法邏輯和司法政策的。 需要指出的是,鑒於確認不侵權之訴案件屬於新類型案件,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亦曾在相關確認不侵權糾紛案中針對涉案當事人行使訴權的情形行使了法官釋名權並依職權要求原告提交相關證據。具體到該案,鑒於當前法律和相關司法解釋並未限定提起確認不侵權之訴的原告必須是自己獨立實施了被控行為的民事主體,而是明確、清楚地規定涉訴行為的行為人(被警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均有權提起確認不侵權之訴。該案一審法院與二審法院將享有訴權的主體進行嚴格限定,並直接排除了利害關系人,這種司法裁量值得進一步探討。

⑩ 確認商標不侵權起訴對象是誰

一、確認商標不侵權起訴對象是誰?
使用注冊商標行為人起訴商標權人,確認自己沒有侵犯商標權的確認之訴。確認不侵犯商標權訴訟與傳統的、常見的商標侵權訴訟不同。商標侵權訴訟的原告是注冊商標權利人,被告是涉嫌侵害注冊商標專用權之人、銷售侵害注冊商標專用權的銷售商;訴訟的目的在於商標專用權人制止侵害其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向侵權人索要賠償。確認不侵犯商標權訴訟案件的原、被告與商標侵權訴訟的原被告正好相反,其原告是涉嫌侵害注冊商標專用權之人,被告是注冊商標專用權人;訴訟的目的在於確認原告使用注冊商標的行為不構成對注冊商標專用權的侵害。
二、確認不侵犯商標權訴訟的意義何在?
確認不侵犯商標權訴訟是一種新型的訴訟類型,其性質屬於確認之訴。與確認不侵犯專利權訴訟、確認不侵犯著作權訴訟共同構成了知識產權類訴訟案件的一大特色。確認不侵犯商標權訴訟的產生可以說是知識經濟繁榮的必然結果。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產權逐漸成為公司企業的核心戰略和重要武器。公司企業通過商標權利的戰略布局,充分發揮品牌優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立於優勢地位。然而,在市場環境的激烈競爭下,一些商標權利人通過惡意搶注商標行為,超出正當使用權利的界限,炒作自身、貶損他人、利用商標權利敲詐、威脅,對競爭企業造成惡劣影響,嚴重擾亂市場秩序。尤其是對一些即將要上市的企業而言,在上市的關鍵時刻成為知識產權訴訟案件的被告,會嚴重拖慢甚至停止上市的步伐。這些企業往往為了大局考慮,會向商標權人妥協,支付原本無需的巨額補償費。在這樣的情勢下,確認不侵犯商標權訴訟應勢而生。
綜上所述,商標對於企業來說十分重要,現在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深入人心,作為商標的正常使用方,可以向法院發起確定商標不侵權之訴,作為原告,准備好訴訟狀,將商標權利人列為被告,在庭審的時候用事實和法律依據闡述自己使用商標的合法性。
延伸閱讀:
簡述侵犯商標權的行為有哪些
著名商標復審的流程
商標侵權訴訟時效是多久

閱讀全文

與確認不侵害專利權之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購買無形資產的相關稅費可以抵扣嗎 瀏覽:982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