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樣打專利侵權官司
專利權是指專利權人在法定期限內對其發明創造所享有的專有權利。發明創造包括: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糾紛最常見的是專利侵權糾紛。糾紛發生主要表現為,在專利權人獲得專利後,他人未經許可,擅自以經營為目的而製造、使用、銷售其專利產品或使用專利方法等等。發生了專利侵權糾紛,當事人可以與侵權人協商解決,也可以提請專利管理機關調處。或者打官司。那麼怎樣打專利侵權官司呢.提起訴訟首先,因為專利官司中涉及到的不僅僅是法律問題,也涉及到專利技術問題,因此當事人在打官司前,最好能請律師和專利代理人同時作為訴訟代表人,以便他們從法律和專利技術兩個方面提供幫助。其次,對侵權人的侵權行為應掌握充分的證據,收集權產品和相應的證據。
在打官司時,專利權人要向法院遞交訴狀,在訴狀中可以明確提出自己的訴訟請求,如要求侵權人停止侵權行為,停止製造、使用、銷售侵權產品,並賠償損失。在確定損失數額時,可以計算出因被告方的侵權行為而給自己造成的經濟損失,即專利產品銷售量下降,計算方法是用銷量減少的總數乘以每個專利產品的利潤所得之積,即為實際經濟損失。另外,可以以被告因侵權行為獲得的利潤作為損失賠償額。採用這種計算方法,原告應盡量掌握被告銷售侵權產品的情況,如不能全部掌握的,可以就目前知道的大致數額計算,後來又發現的可以追加訴訟請求。在訴訟請求部分,原告還可以要求被告消除影響,恢復專利產品或專利技術的聲譽,或者以不低於專利許可使用費的合理數額作為操作賠償額。必要情況下,可在起訴時提出證據保全或財產保全申請。
依據法律規定,對專利侵權官司有管轄權的法院應是中級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專利侵權糾紛案件地域管轄問題的通知》中有詳細、具體的規定:
.未經專利權人許可,為了生產經營目的而製造、使用、銷售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產品以及製造、銷售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應到該產品製造地的人民法院打官司,製造地不明時,應到該產品的使用地或者銷售地的人民法院打官司。
.未經專利權人許可,為了生產經營目的而使用專利方法的,應到該專利方法使用者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打官司。
.未經專利權人授權許可或者委託他人實施專利的,應到許可方或委託方所在地人民法院打官司;如果許可方或受委託方實施了專利侵權行為。從而構成共同侵權,則到被許可方或受委託方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打官司。
.專利權共有人未經其他共有人同意而許可他人實施專科的,到許可方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打官司,如果被許可方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打官司。
.專利共有要未經其他共有人同意而轉讓超過其應有份額的專利權的,則到轉讓方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打官司;如果受讓方明知對方越權而仍然接受,從而雙方構成共同侵權,則可到受讓方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打官司。
.假冒他人專利尚未構成犯罪,但給專利權人或利害關系人造成損害的,應到假冒行為地或損害結果發生地的人民法院打官司,如有困難,可到被告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打官司。
.提供證據打專利侵權官司,原告在向法院遞交訴狀的同時提供的基本證據,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證明自己是該項專利權的合法所有人或持有人。如專利證書證明該項專利權歸自己所有,或者是通過贈與、買賣、繼承的方法獲得該項專利。自己是該項專利權的合法持有者的,則應提供合同或遺囑等等。
.證明該項專利合法有效的相應證據,如繳納年費的收據。
.專利的權利要求書和說明書,說明專利保護的范圍。
.證明被告有侵權行為的相關證據,如果有侵權產品的,要提供特徵,並應說明其與專利產品有何異同。
.提出的賠償數額的依據、證據。
.被告如何應訴當了專利侵權官司的被告不應採取消極的態度,而應在仔細閱讀原告訴狀的基礎上,積極應訴,作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撰寫答辯狀。被告可以自己書寫答辯狀,也可以提供事實材料,由聘請的專利代理人或律師代為書寫。答辯狀要針對原告的訴訟請求和理由,如果被告認為自己的行為應視為侵犯專利權的行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反駁:被告是在專利權人製造或者經專利權人許可製造的專利產品售出後,使用或銷售該產品的。或者被告在該項專利申請日之前已經製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經做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並且僅在原有的范圍內繼續使用、製造的;或者被告使用該項專利是以科學研究和實驗為目的。如果被告認為原告享有的專利權並非合法、有效,可以提出該項專利已經超過專利期限,提前終止、已經被撤銷或已經被宣告無效。另外,被告已可以針對該專利是否具備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提出異議。
.提出管轄權異議。法院對於專利侵權官司能否受理,在相關的法律法規中都有明確的規定,如果被告認為原告起訴的法院對該案沒有管轄權,可以在提交答辯狀期間提出管轄權異議,使案件移送到別的法院審理,使被告變被動為主動。
.提起反訴。如果被告認為自己的行為並沒有侵犯原告的專利權,而是原告有侵權行為的,可以以原告為被告提出反訴,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Ⅱ 02年民借案,法院以原告在庭審中提出判利息超過舉證期限不判。再審時,訴訟法修改,庭審中提出判利息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1989年4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 1989年4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16號公布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保證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三條人民法院依法對行政案件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人民法院設行政審判庭,審理行政案件。
第四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第五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
第六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依法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
第七條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地位平等。
第八條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行政訴訟的權利。
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人民法院應當用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審理和發布法律文書。
人民法院應當對不通曉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提供翻譯。
第九條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有權進行辯論。
第十條人民檢察院有權對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第二章受案范圍
第十一條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下列具體行政行為不服提起的訴訟:
(一)對拘留、罰款、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財物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二)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不服的;
(三)認為行政機關侵犯法律規定的經營自主權的;
(四)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行政機關頒發許可證和執照,行政機關拒絕頒發或者不予答復的;
(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六)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給撫恤金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違法要求履行義務的;
(八)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的。
除前款規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規規定可以提起訴訟的其他行政案件。
第十二條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事項提起的訴訟:
(一)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
(二)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三)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
(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
第三章管轄
第十三條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行政案件。
第十四條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行政案件:
(一)確認發明專利權的案件、海關處理的案件;
(二)對國務院各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案件;
(三)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
第十五條高級人民法院管轄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第一審行政案件。
第十六條最高人民法院管轄全國范圍內重大、復雜的第一審行政案件。
第十七條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十八條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訴訟,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十九條因不動產提起的行政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條兩個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的案件,原告可以選擇其中一個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原告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由最先收到起訴狀的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一條人民法院發現受理的案件不屬於自己管轄時,應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不得自行移送。
第二十二條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由於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轄權的,由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人民法院對管轄權發生爭議,由爭議雙方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報它們的共同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第二十三條上級人民法院有權審判下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也可以把自己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移交下級人民法院審判。
下級人民法院對其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認為需要由上級人民法院審判的,可以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決定。
第四章訴訟參加人
第二十四條依照本法提起訴訟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是原告。
有權提起訴訟的公民死亡,其近親屬可以提起訴訟。
有權提起訴訟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承受其權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提起訴訟。
第二十五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作出同一具體行政行為的,共同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共同被告。
由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該組織是被告。由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行政機關被撤銷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第二十六條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為二人以上,因同一具體行政行為發生的行政案件,或者因同樣的具體行政行為發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認為可以合並審理的,為共同訴訟。
第二十七條同提起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作為第三人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參加訴訟。
第二十八條沒有訴訟行為能力的公民,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法定代理人互相推諉代理責任的,由人民法院指定其中一人代為訴訟。
第二十九條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代為訴訟。
律師、社會團體、提起訴訟的公民的近親屬或者所在單位推薦的人,以及經人民法院許可的其他公民,可以受委託為訴訟代理人。
第三十條代理訴訟的律師,可以依照規定查閱本案有關材料,可以向有關組織和公民調查,收集證據。對涉及國家秘密和個人隱私的材料,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保密。
經人民法院許可,當事人和其他訴訟代理人可以查閱本案庭審材料,但涉及國家秘密和個人隱私的除外。
第五章證據
第三十一條證據有以下幾種:
(一)書證;
(二)物證;
(三)視聽資料;
(四)證人證言;
(五)當事人的陳述;
(六)鑒定結論;
(七)勘驗筆錄、現場筆錄。
以上證據經法庭審查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第三十二條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
第三十三條在訴訟過程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
第三十四條人民法院有權要求當事人提供或者補充證據。
人民法院有權向有關行政機關以及其他組織、公民調取證據。
第三十五條在訴訟過程中,人民法院認為對專門性問題需要鑒定的,應當交由法定鑒定部門鑒定;沒有法定鑒定部門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鑒定部門鑒定。
第三十六條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訴訟參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動採取保全措施。
第六章起訴和受理
第三十七條對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先向上一級行政機關或者法律、法規規定的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
第三十八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的,復議機關應當在收到申請書之日起兩個月內作出決定。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申請人不服復議決定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復議機關逾期不作決定的,申請人可以在復議期滿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三十九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在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四十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情況耽誤法定期限的,在障礙消除後的十日內,可以申請延長期限,由人民法院決定。
第四十一條提起訴訟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原告是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根據;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第四十二條人民法院接到起訴狀,經審查,應當在七日內立案或者作出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對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
第七章審理和判決
第四十三條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送被告。被告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十日內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有關材料,並提出答辯狀。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答辯狀之日起五日內,將答辯狀副本發送原告。
被告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
第四十四條訴訟期間,不停止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
(一)被告認為需要停止執行的;
(二)原告申請停止執行,人民法院認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並且停止執行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裁定停止執行的;
(三)法律、法規規定停止執行的。
第四十五條人民法院公開審理行政案件,但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和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四十六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或者由審判員、陪審員組成合議庭。合議庭的成員,應當是三人以上的單數。
第四十七條當事人認為審判人員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審判,有權申請審判人員迴避。
審判人員認為自己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關系,應當申請迴避。
前兩款規定,適用於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
院長擔任審判長時的迴避,由審判委員會決定;審判人員的迴避,由院長決定;其他人員的迴避,由審判長決定。當事人對決定不服的,可以申請復議。
第四十八條經人民法院兩次合法傳喚,原告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視為申請撤訴;被告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決。
第四十九條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訓誡、責令具結悔過或者處一千元以下的罰款、十五日以下的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有義務協助執行的人,對人民法院的協助執行通知書,無故推拖、拒絕或者妨礙執行的;
(二)偽造、隱藏、毀滅證據的;
(三)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或者威脅、阻止證人作證的;
(四)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已被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的;
(五)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方法阻礙人民法院工作人員執行職務或者擾亂人民法院工作秩序的;
(六)對人民法院工作人員、訴訟參與人、協助執行人侮辱、誹謗、誣陷、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
罰款、拘留須經人民法院院長批准。當事人對決定不服的,可以申請復議。
第五十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
第五十一條人民法院對行政案件宣告判決或者裁定前,原告申請撤訴的,或者被告改變其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原告同意並申請撤訴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裁定。
第五十二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依據。地方性法規適用於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行政案件。
人民法院審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並以該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為依據。
第五十三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參照國務院部、委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制定、發布的規章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制定、發布的規章。
人民法院認為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發布的規章與國務院部、委制定、發布的規章不一致的,以及國務院部、委制定、發布的規章之間不一致的,由最高人民法院送請國務院作出解釋或者裁決。
第五十四條人民法院經過審理,根據不同情況,分別作出以下判決:
(一)具體行政行為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符合法定程序的,判決維持。
(二)具體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判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並可以判決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
⒈主要證據不足的;
⒉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
⒊違反法定程序的;
⒋超越職權的;
⒌濫用職權的。
(三)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職責的,判決其在一定期限內履行。
(四)行政處罰顯失公正的,可以判決變更。
第五十五條人民法院判決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被告不得以同一的事實和理由作出與原具體行政行為基本相同的具體行政行為。
第五十六條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中,認為行政機關的主管人員、直接責任人員違反政紀的,應當將有關材料移送該行政機關或者其上一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人事機關;認為有犯罪行為的,應當將有關材料移送公安、檢察機關。
第五十七條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作出第一審判決。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案件需要延長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第五十八條當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的,有權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當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審裁定的,有權在裁定書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逾期不提起上訴的,人民法院的第一審判決或者裁定發生法律效力。
第五十九條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認為事實清楚的,可以實行書面審理。
第六十條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應當在收到上訴狀之日起兩個月內作出終審判決。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需要延長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第六十一條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的,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但是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依法改判;
(三)原判決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或者由於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的,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也可以查清事實後改判。當事人對重審案件的判決、裁定,可以上訴。
第六十二條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確有錯誤的,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申訴,但判決、裁定不停止執行。
第六十三條人民法院院長對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違反法律、法規規定認為需要再審的,應當提交審判委員會決定是否再審。
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有權提審或者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
第六十四條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有權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
第八章執行
第六十五條當事人必須履行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拒絕履行判決、裁定的,行政機關可以向第一審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或者依法強制執行。
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的,第一審人民法院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一)對應當歸還的罰款或者應當給付的賠償金,通知銀行從該行政機關的帳戶內劃撥;
(二)在規定期限內不執行的,從期滿之日起,對該行政機關按日處五十元至一百元的罰款;
(三)向該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人事機關提出司法建議。接受司法建議的機關,根據有關規定進行處理,並將處理情況告知人民法院;
(四)拒不執行判決、裁定,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
第六十六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具體行政行為在法定期間不提起訴訟又不履行的,行政機關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或者依法強制執行。
第九章侵權賠償責任
第六十七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受到行政機關或者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造成損害的,有權請求賠償。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單獨就損害賠償提出請求,應當先由行政機關解決。對行政機關的處理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賠償訴訟可以適用調解。
第六十八條行政機關或者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由該行政機關或者該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所在的行政機關負責賠償。
行政機關賠償損失後,應當責令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承擔部分或者全部賠償費用。
第六十九條賠償費用,從各級財政列支。各級人民政府可以責令有責任的行政機關支付部分或者全部賠償費用。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第十章涉外行政訴訟
第七十條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組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行政訴訟,適用本法。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七十一條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組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行政訴訟,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組織有同等的訴訟權利和義務。
外國法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組織的行政訴訟權利加以限制的,人民法院對該國公民、組織的行政訴訟權利,實行對等原則。
第七十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同本法有不同規定的,適用該國際條約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
第七十三條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組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行政訴訟,委託律師代理訴訟的,應當委託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機構的律師。
第十一章附則
第七十四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應當收取訴訟費用。訴訟費用由敗訴方承擔,雙方都有責任的由雙方分擔。收取訴訟費用的具體辦法另行規定。
第七十五條本法自一九九〇年十月一日起施行。
Ⅲ 關於專利侵權的問題
先查一下對方申請的專利是發明還是實用新型.這事你一五一十的告訴法院.因為你只是從別人那進貨,就算侵權也是廠家侵權.
Ⅳ 專利侵犯權!不懂著 請勿回答!
很明顯這屬於侵權。
專利權是專利人利用其發明創造的獨占權利,專利侵權是指未經專利權人許可,以生產經營為目的,實施了依法受保護的有效專利的違法行為。
構成專利侵權行為的要件包括兩個方面:形式條件和實質條件。其中,形式要件主要有:1)實施行為所涉及的是一項有效的中國專利;2)實施行為必須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或者授權的;3)實施行為必須是以生產經營為目的。對於行為人是否具有主觀故意並不是形式要件。但是,可以作為衡量其情節輕重的依據。
構成專利侵權的實質要件,也就是技術條件,實質實施行為是否屬於專利的保護范圍。如果行為人所涉及的技術特徵屬於專利權的保護范圍,那麼該行為人就構成了專利侵權。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1)行為人所涉及的技術特徵與專利的技術特徵全部相同,則構成侵權;2)行為人所涉及的技術特徵多於專利的技術特徵,也構成侵權;3)行為人所涉及的技術特徵與專利的技術特徵有相同的,有相異的,但是,相異的技術特徵與專利的技術特徵是等效的,仍構成侵權;否則,不構成侵權。這里技術特徵等效,是指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你那能夠推斷出某兩種技術特徵彼此替換後,所產生的效果相同。
淺析專利侵權行為
日前,我國專利法第三次修訂草案(送審稿)已提請國務院審議,「關於專利權的保護」是國家知識產權局建議修改的一項主要內容。伴隨著專利申請的快速增長,也出現了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即專利侵權糾紛在大幅增加。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對專利侵權問題進行探討。
一、專利侵權行為的形態
根據現行專利法,專利侵權行為的具體形態可分為:
(一)未經許可實施他人專利行為。這類專利侵權行為必須滿足兩個條件:未經權利人許可和以生產經營為目的。
根據專利法第十一條的規定,包括以下3種具體形式:製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或進口他人發明專利產品或實用新型專利產品;使用他人專利方法以及使用、許諾銷售、銷售或進口依照該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製造、銷售或進口他人外觀設計專利產品。
(二)假冒他人專利行為。這類專利侵權行為是指侵害專利權人的標記權。
根據專利法實施細則(2001)第八十四條規定,包括以下4種具體形式:未經許可,在其製造或者銷售的產品、產品的包裝上標注他人的專利號;未經許可,在廣告或者其他宣傳材料中使用他人的專利號,使人將所涉及的技術誤認為是他人的專利技術;未經許可,在合同中使用他人的專利號,使人將合同涉及的技術誤認為是他人的專利技術;偽造或者變造他人的專利證書、專利文件或者專利申請文件。
(三)以非專利產品冒充專利產品、以非專利方法冒充專利方法。
根據專利法五十九條的規定,這類行為需要承擔一般的民事侵權責任,由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責令改正並予公正,可予以處罰。
(四)除法律明確規定之外,在理論上和實踐中還存在兩種侵權行為:過失假冒,即指行為人本意是冒充專利,隨意杜撰一個專利號,而碰巧與某人獲得的某項專利的專利號相同。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該行為無假冒故意,但其行為結果仍然構成了假冒他人專利。反向假冒,即指行為人將合法取得的他人專利產品,註上自己的專利號予以出售,這種行為顯然不夠成「假冒他人專利」,但事實上侵害了合法專利權人的標記權,仍是一種侵權行為,侵權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二、專利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
依專利法第六十三條第二款的規定,銷售或使用者只有符合「不知道」且「來源合法」時,才可以免除賠償責任,但仍然構成侵權,應承擔停止侵害和消除影響的責任。也就是對善意的銷售或使用者來說,停止侵害和消除影響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賠償則適用過錯責任原則。但這種混合原則的使用范圍不能延及製造或進口專利產品的行為。
過錯不是專利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在確定行為人的侵權責任時,對停止侵權責任適用無過錯責任,而賠償損失責任則按不同的場合分別適用過錯責任和無過錯責任。對同一專利侵權行為可以適用不同的歸責原則來確定不同的民事責任,應當說與傳統理論對侵權行為歸責原則的認識更為合理。
三、專利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
一般民事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通常包含4個方面:違法行為、損害結果、違法行為和損害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以及行為人主觀有過錯。
對於專利行為的侵權責任,其構成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侵犯的對象應當是在我國享有專利權的有效專利。首先,鑒於專利權的地域性,有效專利一般應當是指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的專利。其次,鑒於專利權的時效性,只有在規定保護期內未因繳費、無效宣告、放棄等原因失效的專利權才是有效專利。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項專利權由於某些原因被宣告無效,則該專利權將被視為自始不存在,因此即使有他人在前已經實施也不夠成專利侵權。
(二)有違法行為存在。即行為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有以營利為目的實施專利的行為。
需要注意的是,專利法第六十三條規定了5種不認為是侵權的行為,是專利侵權責任的例外規定,如果行為人不能舉證以此作為抗辯理由,則應當認定行為人構成專利侵權,並依法承擔責任。
(三)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侵權人主觀上的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所謂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是侵犯他人專利權的行為而實施該行為;所謂過失是指行為人因疏忽或過於自信而實施了侵犯他人專利權的行為。但也有例外,例如專利法第六十三條第二款就規定,即使行為人主觀無過錯,也構成專利侵權,只是不承擔賠償責任罷了。
(四)應以生產經營為目的。專利法第十一條規定:發明創造被授予專利權後,除本法另有規定外,任何人不得實施其專利,而實施即是不得以生產經營為目的。因此,以生產經營為目的也應是判斷專利侵權的構成要件之一。
四、專利侵權行為的法律後果
專利權受到侵害時
Ⅳ 專利訴狀怎樣寫 site
你好呀。
一、提起專利行政訴訟的流程
1、向法院提出專利行政訴訟請求
首先起草起訴狀,准備好起訴狀後,就應當盡快向法院起訴。對於不服維持駁回申請的復審決定而提起的行政訴訟,應當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交。
在向法院提交起訴狀的同時,還應當繳納訴訟費。即使主張對方敗訴後應由對方支付訴訟費,也應先支付訴訟費,對方敗訴後法院會判令對方承擔訴訟費,並會將己方所繳的訴訟費退回
2、庭審前的准備工作
收到庭審通知書和專利復審委員會的答辯狀後,應當抓緊時間研究分析答辯狀。閱讀分析答辯狀時,主要分析其中所論述的觀點和理由與復審決定相比作了那些改變和補充。
如果其內容有改變,至少可認為其在復審決定中的原有內容存在著不妥之處,這就可作為原復審決定不符合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的突破口。如果補充了新的內容,就說明專利復審委員會打算以此新增加的內容來鞏固其原有觀點,這時可以仔細分析新增加的內容是否有明顯不符合法律法規規定之處,若有的話,就可將此作為在庭審時主要爭辯點之一。
3、庭審時應當注意的問題
(1)由於專利行政訴訟是不服復審決定提出的,因此重點應當放在說明復審決定在實體上或在程序上不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
(2)由於這類專利行政訴訟多數涉及發明或實用新型專利申請,尤其是發明,其科技含量較高。而法院的法官絕大多數不熟悉與該案件相關的科學技術,因此在陳述意見時切忌陷入具體的科學技術內容中去,應當藉助審查指南重點從法律法規角度去分析。
(3)在法庭辯論階段,切忌僅僅按照開庭前所准備的內容照章宣讀。應當仔細聽取對方的爭辯意見,從中尋找對方陳述意見中的漏洞,抓住該漏洞來說明原復審決定不符合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
(4)法庭審理結束時,法院會請雙方審閱庭審記錄並簽字。此時應當仔細閱讀該庭審記錄,若有與庭審內容不一致之處,應當立即提出,請法庭改正。
4、庭審後的補充陳述意見
為了有助於法院更好地理解己方的觀點,可以在庭審後將己方在法庭上的發言內容提交給法庭。
二、怎樣起草專利行政訴訟起訴狀
專利行政訴訟一審的起訴狀通常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訴訟當事人的自然情況;訴訟請求;事實和理由。
在訴訟當事人的自然情況部分首先寫明原告的單位、住所地、法定代表人;原告是自然人的,要寫明其姓名、性別、年齡、職業、住所地(包括郵編);委託代理的,還應當寫明所委託的代理人的自然情況。然後,應當寫明被告的自然情況,即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其法定代表人為專利復審委員會主任(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兼)。
訴訟請求部分應當用簡明扼要的語言寫明訴訟請求的事項,例如,判決撤銷專利復審委員會第××××號復審決定書,判令被告承擔本案的訴訟費等。
事實和理由部分是起訴狀的重點部分。這部分既可以僅以復審決定的實體錯誤為理由,也可以僅以復審決定的程序錯誤為理由,還可以既以實體錯誤又以程序錯誤為起訴理由,至於選用何者為理由應當以對己方更有利作為出發點,而不僅僅以哪一理由更易得到撤銷復審決定的結果為出發點。
由於法院在這類專利行政訴訟中主要審理專利復審委員會作出的復審決定是否存在程序錯誤或實體錯誤,因此在事實和理由這一部分主要具體說明復審決定為什麼不符合專利法、其實施細則和審查指南的規定,只有認為必要時才進一步說明本專利申請為什麼在這方面符合專利法、其實施細則和審查指南的規定。
Ⅵ 專利案提管轄權異議的條件
管轄權異議應當具備幾個條件。
1、主體
有權提出管轄權異議的,只能是本案的當事人,其他訴訟參加人無權就管轄問題向法院提出意見,也不得以此為借口不參加訴訟。提出異議的當事人一般是被告和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原告是提起訴訟的人,故而不會對管轄權提出異議;當然,在發生移送管轄後,原告有權向受移送法院提出管轄權異議;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由於其在訴訟中居於輔助一方當事人的地位而不具有異議權。
2、時間
管轄權異議的時間,必須在法院受理案件之後,並且在提交答辯狀期間提出,否則異議無效。超過法定期間,人民法院不再受理。當事人在此期間提出異議後又要求撤回的,法院應予允許。
3、形式
訴訟管轄異議應當採取書面形式。但口頭形式亦應允許。異議書既可以隨答辯狀一並提出,也可單獨書寫。
4、提出
管轄權異議書應向受理該案的人民法院提出。受理該案的法院對該案進行實體審理以前,應先審議當事人對管轄權提出的異議,就對該案是否有管轄權問題作出書面裁定。
--------------------------------
專利案件的管轄特殊規定:
關於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
第二條 專利糾紛第一審案件,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中級人民法院管轄。
第六條 原告僅對侵權產品製造者提起訴訟,未起訴銷售者,侵權產品製造地與銷售地不一致的,製造地人民法院有管轄權;以製造者與銷售者為共同被告起訴的,銷售地人民法院有管轄權。
銷售者是製造者分支機構,原告在銷售地起訴侵權產品製造者製造、銷售行為的,銷售地人民法院有管轄權。
第七條 原告根據1993年1月1日以前提出的專利申請和根據該申請授予的方法發明專利權提起的侵權訴訟,參照本規定第五條、第六條的規定確定管轄。
Ⅶ 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當事人對管轄權有異議的,怎麼提出管轄權異議
當事人對管轄權有異議的,應當在提交答辯狀期間提出。即為被告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15日內。至於以什麼方式提出,是書面提出還是口頭提出,能否在答辯狀中直接提出管轄權異議問題,還是需要另外提交管轄權異議申請,並無明確規定。
結合實踐中的做法,一般應以書面形式提出,因為此時案件尚未進入實體審理,口頭答辯及提出管轄權異議不易操作。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七條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後,當事人對管轄權有異議的,應當在提交答辯狀期間提出。人民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異議,應當審查。異議成立的,裁定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異議不成立的,裁定駁回。
當事人未提出管轄異議,並應訴答辯的,視為受訴人民法院有管轄權,但違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規定的除外。
(7)侵害發明專利權糾紛答辯狀擴展閱讀:
在《民事訴訟法》第3條中規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民事訴訟,適用本法的規定」。這也是一個概括性的表述,可以簡單的解釋為平等主體之間的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引起的糾紛,由人民法院受理。 具體包括:
(一)、財產關系案件
這里所說的財產關系,指的是不包括具有縱向行政隸屬關系的財產關系,只包括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主要有財產所有、財產權利的流轉、財產權利繼承等橫向的財產關系。這一內涵是與我國民法的調整范圍向對應的。
(二)、人身關系案件
這里所說的人身關系是基於人格權、身份權而衍生出來的一系列的權利。基於人格權而產生的權利包括生命、姓名權、榮譽權等。
基於身份關系而產生的權利包括著作權、發明權、專利權、商標權等。然而基於政治性和隸屬性的縱向管理關系而產生的社會管理就不屬於民法調整的范圍,當然在爭議解決時也就不能按照民事訴訟法的規范來解決。這類型的糾紛主要包括行政人事關系糾紛、刑事糾紛、行政管理糾紛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Ⅷ 被起訴侵犯他人外觀設計專利後應該怎麼辦
一、應在收到起訴狀後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交答辯狀及副本。如需要提出反訴的,可在答辯狀中寫明。
二、應做好出庭參加訴訟的各種准備,並依照人民法院的傳喚,按時參加庭審。
民事案件當事人有權委託代理人,提出迴避申請,收集、提供證據,進行辯論,請求調解,提起上訴和申請執行。當事人可以查閱本案有關材料,並可以復制本案有關材料和法律文書。雙方當事人可以自行和解。原告可以放棄或者變更訴訟請求,被告可以承認或者反駁訴訟請求,有權提起反訴。
(8)侵害發明專利權糾紛答辯狀擴展閱讀:
法庭審理的程序
1、法庭調查
法庭調查按照下列程序進行:
(1)、當事人陳述;
(2)、告知證人的權利義務,證人作證,宣讀來到庭的證人證言;
(3、)出示書證、物證和視聽資料;
(4)、宣讀鑒定結論;
(5)、宣讀勘驗筆景。
2,法庭辯論
法庭辯論的目的,是通過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的辯論,對有爭議的問題遙一進行審查和核實,藉此查明案件的真實情況和正確適用法律。
3,法庭筆錄
書記員應當將法庭審理的全部活動記為筆錄,由審判人員和書記員簽名。
4、宣判
法庭辯論終結,應當依法作出判決。判決前能夠調解的,還可以進行調解。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後,即具有法律效力。
調解不成的,如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調解書送達前一方反悔的,法院應當及時判決。
法院一律公開宣告判決,同時必須告知當事人上訴權利、上訴期限和上訴的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以及超過上訴期沒有上訴的判決、裁定,是發生法律效力判決、裁定。
Ⅸ 專利侵權的淺析
日前,我國專利法第三次修訂草案(送審稿)已提請國務院審議,「關於專利權的保護」是國家知識產權局建議修改的一項主要內容。伴隨著專利申請的快速增長,也出現了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即專利侵權糾紛在大幅增加。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對專利侵權問題進行探討。 根據現行專利法,專利侵權行為的具體形態可分為:
(一)未經許可實施他人專利行為。這類專利侵權行為必須滿足兩個條件:未經權利人許可和以生產經營為目的。
根據專利法第十一條的規定,包括以下3種具體形式:製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或進口他人發明專利產品或實用新型專利產品;使用他人專利方法以及使用、許諾銷售、銷售或進口依照該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製造、銷售或進口他人外觀設計專利產品。
(二)假冒他人專利行為。這類專利侵權行為是指侵害專利權人的標記權。
根據專利法實施細則(2001)第八十四條規定,包括以下4種具體形式:未經許可,在其製造或者銷售的產品、產品的包裝上標注他人的專利號;未經許可,在廣告或者其他宣傳材料中使用他人的專利號,使人將所涉及的技術誤認為是他人的專利技術;未經許可,在合同中使用他人的專利號,使人將合同涉及的技術誤認為是他人的專利技術;偽造或者變造他人的專利證書、專利文件或者專利申請文件。
(三)以非專利產品冒充專利產品、以非專利方法冒充專利方法。
根據專利法五十九條的規定,這類行為需要承擔一般的民事侵權責任,由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責令改正並予公正,可予以處罰。
(四)除法律明確規定之外,在理論上和實踐中還存在兩種侵權行為:過失假冒,即指行為人本意是冒充專利,隨意杜撰一個專利號,而碰巧與某人獲得的某項專利的專利號相同。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該行為無假冒故意,但其行為結果仍然構成了假冒他人專利。反向假冒,即指行為人將合法取得的他人專利產品,註上自己的專利號予以出售,這種行為顯然不夠成「假冒他人專利」,但事實上侵害了合法專利權人的標記權,仍是一種侵權行為,侵權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依專利法第六十三條第二款的規定,銷售或使用者只有符合「不知道」且「來源合法」時,才可以免除賠償責任,但仍然構成侵權,應承擔停止侵害和消除影響的責任。也就是對善意的銷售或使用者來說,停止侵害和消除影響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賠償則適用過錯責任原則。但這種混合原則的使用范圍不能延及製造或進口專利產品的行為。
過錯不是專利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在確定行為人的侵權責任時,對停止侵權責任適用無過錯責任,而賠償損失責任則按不同的場合分別適用過錯責任和無過錯責任。對同一專利侵權行為可以適用不同的歸責原則來確定不同的民事責任,應當說與傳統理論對侵權行為歸責原則的認識更為合理。 一般民事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通常包含4個方面:違法行為、損害結果、違法行為和損害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以及行為人主觀有過錯。
對於專利行為的侵權責任,其構成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侵犯的對象應當是在我國享有專利權的有效專利。首先,鑒於專利權的地域性,有效專利一般應當是指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的專利。其次,鑒於專利權的時效性,只有在規定保護期內未因繳費、無效宣告、放棄等原因失效的專利權才是有效專利。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項專利權由於某些原因被宣告無效,則該專利權將被視為自始不存在,因此即使有他人在前已經實施也不夠成專利侵權。
(二)有違法行為存在。即行為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有以營利為目的實施專利的行為。
需要注意的是,專利法第六十三條規定了5種不認為是侵權的行為,是專利侵權責任的例外規定,如果行為人不能舉證以此作為抗辯理由,則應當認定行為人構成專利侵權,並依法承擔責任。
(三)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侵權人主觀上的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所謂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是侵犯他人專利權的行為而實施該行為;所謂過失是指行為人因疏忽或過於自信而實施了侵犯他人專利權的行為。但也有例外,例如專利法第六十三條第二款就規定,即使行為人主觀無過錯,也構成專利侵權,只是不承擔賠償責任罷了。
(四)應以生產經營為目的。專利法第十一條規定:發明創造被授予專利權後,除本法另有規定外,任何人不得實施其專利,而實施即是不得以生產經營為目的。因此,以生產經營為目的也應是判斷專利侵權的構成要件之一。 專利權受到侵害時,不論是專利權人還是利害關系人既可以請求專利管理機關進行處理,也可以向法院起訴,通過司法程序來處理。其中,行政程序不是終局裁決,當事人對行政處理不服的,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一)侵權行為的民事制裁。專利法對專利侵權主要是採用民事制裁?專利管理機關或者人民法院在處理侵權的時候?主要是責令侵權人停止侵權行為和賠償損失。根據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任何人未經許可,為了生產經營目的,實施了侵犯專利權的行為,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可以請求停止侵權。」關於專利侵權賠償的數額問題,專利法第六十條規定:「侵犯專利權的賠償數額,按照權利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或者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確定;被侵權人的損失或者侵權人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的,參照該專利許可使用費的倍數合理確定」,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的第二十條和第二十一條也作了相關規定。此外,專利權人不僅可以要求經濟損失賠償而且還可以要求採取恢復專利權人的業務信譽的措施。
(二)侵權行為的行政制裁。專利法對侵權行為中的假冒他人專利、泄露國家機密、徇私舞弊等行為規定了行政責任。另外,我國專利法第五十八條和五十九條還對侵犯發明人或者設計人合法權益的行為規定了行政責任。
(三)侵權行為的刑事制裁。根據專利法的規定?專利侵權主要給予民事制裁?但有時也需要刑事制裁。專利法第五十八條中明確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不侵權抗辯,企業要依據專利權利要求書的內容確定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並且要查明涉嫌侵權客體的相應技術特徵,以此要判斷自己製造、銷售的產品或使用的方法是否侵犯涉案專利權。
(二)公知技術抗辯或「無效請求」抗辯,如果判斷覺得是侵權行為成立了,則需要進一步判斷自身使用的技術是否屬於專利申請日前的自有公知技術。在答辯期內和舉證期內向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提出「無效宣告請求」。
(三)先用權抗辯,如果企業在專利申請日前已進行了實質性的專項投資並且完成了必要的技術准備,則可以在原有范圍內繼續實施。
(四)重復授權抗辯,如果專利權人對同樣的發明創造既申請了實用新型又申請了發明,要注意是否屬於重復授權,如果是處於這種違法狀態的專利是不應該受到法律保護。 廣東興發創新股份有限公司、廣東興發鋁型材廠有限公司因與義烏市富億建材有限公司、廣東鳳鋁鋁業有限公司專利侵權糾紛一案,訴至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
原告訴稱:被告富億公司大量銷售仿冒本公司專利的產品,嚴重損害了原告的利益,這些產品都系鳳鋁公司製造,二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鳳鋁公司辯稱:1、原告的專利應屬無效專利;2、我公司生產的鋁型材產品與原告的專利產品有明顯不同,不構成專利侵權。
富億公司未提交答辯狀。
經審理,法院認為:1、原告的通過受讓所得的專利為有效專利;2、鳳鋁公司生產的型材與專利產品系同一類產品,在作為型材類產品的視覺要部的橫截面上,兩者除存在兩處細微差異外,基本相同。這種差別對於一般消費者而言,不易區分開來。因此,鳳鋁公司製造、富億公司銷售上述型材,均構成對原告專利權的侵犯。3、原告沒有證據證明富億公司存在明知侵權產品而予銷售的事實,且依據公證書可以認定富億公司銷售的侵權產品系鳳鋁公司生產,富億公司可以不承擔賠償責任。
最終,判決如下:鳳鋁公司立即停止生產、銷售侵權產品並銷毀製造侵權產品的模具;富億公司立即停止銷售侵權型材;鳳鋁公司賠償原告經濟損失人民幣8萬元。
一審後,鳳鋁公司不服提起上訴,二審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蘇州羅普斯金鋁業有限公司因專利無效行政糾紛一案,不服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對其一系列外觀設計專利所作出的行政判決,向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華聯公司等單位和個人,於2002年向專利復審委員會申請宣告該專利權無效,認為該專利不符合專利法第23條之規定。專利復審委員會經過審查,依據某省高級人民法院所認定的事實,認為一個產品在一段時間內只能有一個型號,羅普斯金公司在申請日之前銷售過該型號的產品,認為該系列專利產品在申請日之前已經公開銷售,於2003年作出無效決定,宣告該外觀設計專利權無效。羅普斯金公司不服,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北京一中院維持了專利復審委員會的決定。
二審審理中,羅普斯金公司與專利復審委員會及華聯公司之間爭議的焦點在於專利申請日前公開銷售的是否一定就是專利產品,即該型號對應的產品形狀是否可以唯一地確定為本案爭議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形狀。專利復審委員會和一審法院均將本案與其他11起案件進行了合並審理,專利復審委員會在審理中還根據依職權調查原則,採信了華聯公司於口審後提交的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對於滿園經營部業主、駱宗濤提交的有利於羅普斯金公司的證據則一律不予採信。
本案的關鍵在於對滿園經營部業主、駱宗濤提交的有利於羅普斯金公司的證據應否予以採納?專利復審委員會認定該證據是散圖且未標注日期,不予採信;一審法院對上述證據進行了審理,但未予採信。二審法院經審理認為:在專利復審委員會的無效審查程序之後的行政訴訟程序中,無效請求人提出的新證據,原則上不應接受並認定,無效請求人可以依據新證據重新向專利復審委員會提出無效宣告請求。但是專利權被宣告或判定無效後,專利權人在後續程序中提出的並有可能導致案件改判的新證據,應予接受並認定,此時應撤消專利復審委員會的決定並責令其重新審查。一審法院對上述證據不予採信,不僅違反了《審查指南》的有關規定,而且會嚴重損害專利權人的合法權益,對羅普斯金公司顯失公平。二審法院在對該證據的來源、提交的方式、出現的時間,與其它證據的關系,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利害關系,本行業的常識慣例,羅普斯金公司以往申請專利的經歷和經驗等方面進行了綜合審查,確認該證據客觀真實、合法有效,應予採信。
最終,判決撤消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04)一中行初字第42號行政判決;撤消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第5531號無效決定;「異型鋁框條8604」外觀設計專利權有效。
Ⅹ 訴訟與起訴的區別是什麼
訴訟與起訴復的區別:制
1.定義不同:起訴是依法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法院對特定案件進行審判的行為。訴訟指糾紛當事人通過向具有管轄權的法院起訴另一方當事人解決糾紛的形式。
2.過程不同:起訴是整個法院審判案件的開始,訴訟是整個法院審判案件的全過程,起訴、審查、開庭、判決,結案的整個過程。
3.引發原因不同:起訴是民事訴訟中糾紛產生了,開始起訴對方,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觸犯犯刑法,公安局逮捕立案後,檢察院根據情況向法院起訴,行政案件中,因為我們對裁決對復議的不滿,開啟行政訴訟後,開始起訴。
訴訟是一種法律行動,分為民事和刑事兩類,前者原訴人是受害者當事人,因為有未可解決的爭議,所以訴諸法律。後者涉及刑事犯罪,由政府當局控告疑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