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侵犯專利權的行為
在以前沒有商標局的時候,就是工商 管商標,商標局成立只是解決 注冊 、異議等。至於商標違法使用侵權的行為 是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商廣科負責監督管理的。
至於侵犯專利,知識產權局不會主動出擊,全國范圍如此大,這也查不過來,再有,你說他侵犯了你的知識產權,你得有證明。首先他是否也申請了專利,誰侵犯誰的還不好說呢。如果你覺得他侵犯了,人家也申請專利了,你就得通過 知識產權局做他的專利無效,但首先你必須是有權人才行。這樣他沒有專利權了,你再說你的專利的問題。。
2. 專利權濫用的行為可以認定為哪些
專利權來濫用的行為有很多源,當然在現實社會中,我們都知道我國為了鼓勵發明和創造,並出台相關法律法規保護發明和創造的專利,未經過專利人的允許其他人不得使用專利,但並不是每個專利都能受到法律保護。那麼專利權濫用的行為可以認定為哪些?認定為專利權濫用的行為專利權濫用的行為主要表現為:專利權人或獨占實施的被許可人不正當行使專利權,或者利用其專利優勢地位,不正當地限制專利交易或者採取不公正的交易方法的行為,它與專利制度促進科學技術進步和創新的宗旨相悖。專利權濫用的行為表現形式主要為:1、專利許可、專利池中的專利權濫用;2、專利網布局中的專利濫用;3、專利漁翁策略;4、放水養魚策略;5、惡意訴訟策略。
3. 什麼是侵犯專利權的行為
所謂侵犯專利權是指依法保護的有效專利權遭到侵犯.根據專利法的規定,對專利權的侵犯可分為對專利標記權的侵犯及對專利權人的獨占實施權的侵犯.對專利標記權的侵犯,可能構成假冒他人專利實施權的侵犯,<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六十條,對這種侵犯行的法律定義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實施其專利的行為.這里有兩個條件:
其一是,除法律另有規定之外,未經專利權人許可的;
其二是,是否實施了專利,任何人或者單位未經專利權人許可,只要是為了生產經營目的,實施了上述為中的任意一種,均構成對專利權的侵犯.當專利權人或利害關系人發現有侵犯自己專利權的行為時,應當採取以下措施:
1.確認侵權事實的存在並分析自己專利的可靠性.對侵權的標的物進行認真.細致的調查,取得證據,以確定侵權事實的存在.同時要仔細在確定自己的專利權是否存在被宣告無效的可能.
2.查清侵權的具體情況和遭受損失的程度.即查清侵權行為人所侵權的程度,包括生產規模.使用情況.銷售渠道.銷售數量.價格.據此測算出所受經濟損失的額度以及侵權行為人的單位,姓名,地址等等.
3決定對策.根據不同的具體情況,結合自己的實際,採取相應對策:
(1)若自己有能力實施或已實施,並希望繼續獨占市場的,應採取堅決制止該侵權行為的措施,根據掌握的確鑿的證據所測算出的經濟技術益損失程度,堅決要求予賠償;
(2)若自己不具備實施能力,或雖自己能夠實施,但仍希望他人有償實施時,可通過法律程序補訂許可證合同,把侵權行為轉化許可實施協議.
4.可以採取的具體步驟:
(1)自己或代理人一道直接與侵權交涉,在不損害自己權益的情況下協商解決;
(2)如協議不成,又確有必要,可請求專利管理機關予以調處;
(3)若對專利管理機關的決定不服,可在限定的期限內向人法院起訴.
4. 侵犯專利權的行為有哪些
根據現行專利法,侵犯專利權的行為有以下幾種:
(一)未經許可實施他人專利行為。這類專利侵權行為必須滿足兩個條件:未經權利人許可和以生產經營為目的。
根據專利法第十一條的規定,包括以下3種具體形式:製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或進口他人發明專利產品或實用新型專利產品;使用他人專利方法以及使用、許諾銷售、銷售或進口依照該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製造、銷售或進口他人外觀設計專利產品。
(二)假冒他人專利行為。這類專利侵權行為是指侵害專利權人的標記權。
根據專利法實施細則(2001)第八十四條規定,包括以下4種具體形式:未經許可,在其製造或者銷售的產品、產品的包裝上標注他人的專利號;未經許可,在廣告或者其他宣傳材料中使用他人的專利號,使人將所涉及的技術誤認為是他人的專利技術;未經許可,在合同中使用他人的專利號,使人將合同涉及的技術誤認為是他人的專利技術;偽造或者變造他人的專利證書、專利文件或者專利申請文件。
(三)以非專利產品冒充專利產品、以非專利方法冒充專利方法。
根據專利法五十九條的規定,這類行為需要承擔一般的民事侵權責任,由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責令改正並予公正,可予以處罰。
(四)除法律明確規定之外,在理論上和實踐中還存在兩種侵權行為:過失假冒,即指行為人本意是冒充專利,隨意杜撰一個專利號,而碰巧與某人獲得的某項專利的專利號相同。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該行為無假冒故意,但其行為結果仍然構成了假冒他人專利。
5. 侵犯專利權的行為有哪些,侵犯專利權要承擔哪
您好:
(一)直接侵權行為。這是指直接由行為人實施的侵犯他人專利權的行為。
其表現形式包括:
1、製造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行為;
2、使用發明、實用新型專利產品的行為;
3、許諾銷售發明、實用新型專利產品的行為;
4、銷售發明、實用新型或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行為;
5、進口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行為;
6、使用專利方法以及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依照該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的行為;
7、假冒他人專利的行為。為生產經營目的使用或者銷售不知道是未經專利人許可而製造並售出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能證明其產品活法來源的,仍然屬於侵犯專利權的行為,需要停止侵害但不承擔賠償責任。
(二)間接侵權行為。這是指行為人本身的行為並不直接構成對專利權的侵害,但實施了誘導、慫恿、教唆、幫助他人侵害專利權的行為。
這種侵權行為通常是為了直接侵權製造條件,常見的表現形式有:
行為人銷售專利產品的零部件、專門用於實施專利產品的模具或者用於實施專利方法的機械設備;
行為人未經專利權人授權或者委託,擅自轉讓其專利技術的行為等。
民事責任
1、停止侵權
停止侵權,是指專利侵權行為人應當根據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的處理決定或者人民法院的裁判,立即停止正在實施的專利侵權行為。
2、賠償損失
侵犯專利權的賠償數額,按照專利權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或者侵權人獲得的利益確定;被侵權人所受到的損失或侵權人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的,可以參照該專利許可使用費的倍數合理確定。
3、消除影響
在侵權行為人實施侵權行為給專利產品在市場上的商譽造成損害時,侵權行為人就應當採用適當的方式承擔消除影響的法律責任,承認自己的侵權行為,以達到消除對專利產品造成的不良影響。
刑事責任
依照專利法和刑法的規定,假冒他人專利,情節嚴重的,應對直接責任人員追究刑事責任。
根據專利法及其有關法律的規定,侵權行為人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與刑事責任。
行政責任
對專利侵權行為,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有權責令侵權行為人停止侵權行為、責令改正、罰款等,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應當事人的請求,還可以就侵犯專利權的賠償數額進行調解。
6. 專利權人濫用專利的行為主要哪些
1.獲得專利權後,不使用,也不許可他人使用,對於使用者進行惡意訴訟,致使回技術創答新得不到社會的應用;
2.核心專利授權權後,將個別核心專利與大量無用專利相組合,形成專利數量龐大的專利組合,繼而向核心專利的使用人要求收取全部專利組合的不合理的高額許可費用;
3.專利權人因專利授權而形成技術壟斷,繼而濫用技術支配地位,從而支配市場定價等。在橫向上看,操控專利產品價格,不給於符合許可條件的競爭者與許可,控制市場;在縱向上看,影響專利產品上下產業鏈其他供應商及銷售商的構成,不合理定價,利用專利壟斷支配上下游市場。具體行為可表現在:捆綁銷售非專利產品、聯合定價、最低限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