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促進高校專利技術成果轉化
促進高校專利技術成果轉化,必須從以下三方面努力:
首先,健全相關法律 法規,加強政府管理職能;
其次,增強專利技術成果對市場的適應性;
最後,拓寬高校與企業的溝通渠道
。
❷ 關於專利權入賬價值
正確答案是:C
解釋:專利權的入賬價值為:開發費用30000元+專利登記費20000元+律師費6000元=66000元;
專利權(Patent Right):簡稱「專利」,是發明創造人或其權利受讓人對特定的發明創造在一定期限內依法享有的獨占實施權,是知識產權的一種。我國於1984年公布專利法,1985年公布該法的實施細則,對有關事項作了具體規定。
專利權:是指專利權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獨占使用、收益、處分其發明創造,並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
專利權具有時間性、地域性及法律確認性。此外,專利權還具有如下法律特徵:
1、專利權是兩權一體的權利,既有人身權,又有財產權。
2、專利權的取得須經專利局授予。
3、專利權的發生以公開發明成果為前提。
4、專利權具有利用性,專利權人如不實施或不許可他人實施其專利,有關部門將採取強制許可措施,使專利得到充分利用。
(2)高校專利權轉化如何入賬擴展閱讀
專利權的性質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排他性、時間性和地域性。
排他性:
排他性,也稱獨占性或專有性。專利權人對其擁有的專利權享有獨占或排他的權利,未經其許可或者出現法律規定的特殊情況,任何人不得使用,否則即構成侵權。這是專利權(知識產權)最重要的法律特點之一。
時間性:
時間性,指法律對專利權所有人的保護不是無期限的,而有限制,超過這一時間限制則不再予以保護,專利權隨即成為人類共同財富,任何人都可以利用。
地域性:
地域性,指任何一項專利權,只有依一定地域內的法律才得以產生並在該地域內受到法律保護。這也是區別於有形財產的另一個重要法律特徵。根據該特徵,依一國法律取得的專利權只在該國領域內受到法律保護,而在其它國家則不受該國家的法律保護,除非兩國之間有雙邊的專利(知識產權)保護協定,或共同參加了有關保護專利(知識產權)的國際公約。
❸ 專利權在入賬的時候計入了費用,未計入無形資產,現在要轉讓專利,怎麼做賬
現在要把其中的兩個專利轉讓給別人,但無形資產科目為0,並沒有專利,只做收入,不做成本即可
借:銀行存款
貸:其他業務收入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
❹ 高校科研項目專利申請費計入什麼會計科目
國家各部委的科研項目經費是全額撥給項目主持單位的,然後由主持單位按科研回合同再撥給各協作單答位。根據《教育部、財政部關於進一步加強高校科研經費 管理的若干意見》(教財〔2005〕11號)第二條規定:必須將科研經費納入學校財務部門統一管理。高校取得的各類科研經費,不論其資金來源渠道,均為學 校收入,必須全部納入學校財務部門統一管理、集中核算,確保科研經費專款專用。按此規定高校收到國家各部委下撥的科研經費時應全額作「432科研事業收 入」處理。
❺ 專利轉讓使用權如何做會計分錄
會計分錄是指對某項經濟業務標明其應借應貸賬戶及其金額的記錄,簡稱分回錄。 會計答分錄是由應借應貸方向、對應賬戶(科目)名稱及應記金額三要素構成。 按照所涉及賬戶的多少,分為簡單會計分錄和復合會計分錄。 簡單會計分錄指只涉及一個賬戶借方和另一個賬戶貸方的會計分錄,即一借一貸的會計分錄; 復合會計分錄指由兩個以上(不含兩個)對應賬戶所組成的會計分錄,即一借多貸、一貸多借或多借多貸的會計分錄。 編制步驟:第一,分析經濟業務涉及的是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還是收入、費用(成本)、利潤; 第二,確認會計科目,記賬方向(借或貸); 第三,確定記入哪個(或哪些)賬戶的借方、哪個(或哪些)賬戶的貸方; 第四,確定應借應貸賬戶是否正確,借貸方金額是否相等
❻ 專利申請費用入賬怎麼弄
1、形成了專利,就作為 這個專利的成本,把其他和這個專利相關的費用合計。回
借:無形資產----##專利
貸:銀行答存款或庫存現金
2、沒有形成專利,直接計入管理費用
借:管理費用
貸:銀行存款或庫存現金
3、為企業研發某個科研項目而申請的專利費用可做到研發支出科目最後結轉到管理費用科目
借:研發支出
貸:現金或或銀行存款
借:管理費用-研發支出
貸:研發支出
具體的處理還是要根據公司研發時的情況,有的公司具有研發的重復性,那計入費用的可能性就更大
❼ 高校專利轉讓流程是什麼
進行高校專利轉讓一抄般可以通過一些些小渠道進行相應的疏通,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更有優勢獲取專利技術的來源,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專利技術學校合作的的方式,為什麼說要進行校企合作呢?我們需要從專利技術的本身歸屬去區分這個問題,其中重要的區分便是專利職務而發明明和非職務方面的區分。
很多高校進行技術科研的時候學生大多數的情況是根據學校的資源進行發明創造,或者是在學校的整體指導之下申請成功了專利技術,當然如果本質上是學生自己研發的專利技術那麼該專利技術就不屬於學校的范疇;這個時候學生可以自己做主,想怎麼轉讓專利就怎麼轉讓,如果學校職務發明那麼就需要學校允許方可轉讓了。
❽ 高校專利技術轉讓的主要流程是什麼
一:選擇專利轉讓的途徑。
這是高校專利轉讓流程中最基本的一個環節,而且也非常容易實現的環節。如:可以在專利網站上進行轉讓,也可以委託專利中介機構,甚至還可以自己尋找相關的企業等方式,在這里推薦可以使用我們鄂標網。
二:專利轉讓人和專利受讓人簽署專利權轉讓合同。
這是專利轉讓流程關鍵一步。只有專利轉讓人和受讓人雙方取得一致的意見之後才能有效地開展之後的轉讓相關工作。在轉讓合同中,對於雙方的利益都應該有明確地文字內容。
三:雙方准備相關的轉讓資料。
雙方准備好專利轉讓需要的相關文件,這些文件應該嚴格地按照規定的形式進行填寫,這樣就可以縮短國家知識產權局審核文件的時間,加快審核的速度。
四:高校可以委託專利代理機構將相關的文件遞交給專利局。
這是專利轉讓流程中重要的一個部分。因為只有專利局審核通過後才能讓專利轉讓具有法律依據。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委託的專利代理機構會在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選擇適當的專利代理機構也是這個過程中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細節。
五:等待專利轉讓結果。
當專利局審查後,會對審查結果做出通知。如果審核通過的話,專利局一般會在1到2個月內發專利轉讓合格通知書。並且可以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庫中查詢到相關的變更結果。
❾ 如何促進高校專利技術成果轉化
促進高校專利技術成果轉化,必須從以下三方面努力:首先,健全相關法律 法規,加強政府管理職能;其次,增強專利技術成果對市場的適應性;最後,拓寬高校與企業的溝通渠道
❿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該怎麼辦
一篇來自於《中國青年報》的文章供你參考!
「國家制定政策,充分發揮市場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決定性作用,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市場導向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國務院常務會議近日討論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正案(草案)》(下稱《修正案》)強調。《修正案》完善了科技成果信息發布、處置收益分配等制度,突出了企業在科研方向選擇、項目實施等方面的主體作用,強化了知識產權保護。
引人注意的是,大學教授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的工作將更加自由。《修正案》規定,科研機構、高等學校科技人員可以在完成本職工作的情況下兼職從事科技成果轉化活動,或者在一定期限內離崗從事科技成果轉化活動。科研機構、高等學校應當建立制度規定或者與科技人員約定兼職、離崗從事科技成果轉化活動期間和期滿後的權利和義務。
《修正案》的推出無疑是我國經濟從坐享人口紅利到釋放改革紅利的踏實一步。遙遙相對應的是李約瑟之問,這位對中國社會深有研究的英國學者提出:「盡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作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
對這個問題的諸多答案之中,「轉化應用」是個頻頻出現的關鍵詞。魯迅先生恨鐵不成鋼地寫道:「外國用火葯製造子彈御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外國用鴉片醫病,中國卻拿來當飯吃。」
有創造,卻無創新;有創業,卻無產業。這不得不令人惋惜。拋開中西國民性的爭議,如何從聰明的創造走向智慧的應用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一方面,無論圍觀網友如何痛惜某大學已經不是當年的某大學,就發表的科研成果而言,外國的月亮真的不那麼圓了,實打實的數據證明中國有大樓亦有大師的的高校、尤其是頂尖高校在世界PK中並不含糊。
另一方面,在這個全民創業的時代。根據國家科技部提供的資料,目前全國5100家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每年完成的科研成果3萬項,但其中能夠轉化並批量生產的僅有20%左右,形成產業規模的僅有5%。根據教育部門公布的統計數字表明,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還不到20%、專利實施率不到15%,而發達國家高達70%~80%。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影響因子高學術影響力大的核心刊物上發表的好文章、在試驗和實踐中漫漫求索獲得的專利該怎麼應用?誰來應用?
《修正案》提供了一種可能:高校教授兼職或者離崗創業。
理想的情況下,創造者最熟悉自己的成果,他們投身市場,在市場中發揮自己智慧的價值,並通過實踐的檢驗打磨產品。兼職及離崗期限的設置,也可以為教授保留學者的身份,降低失敗的成本。
科研與創業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很多成果誕生時根本看不出未來會給世界帶來怎樣的變化。畢達哥拉斯講解勾股定理,有人問他:有什麼用處呢?他嘲笑地給了那人幾個錢,說:這就是你要的用處。必然有許多有志於投身科研的人如嚴耕望所說「工作隨時努力生活隨遇而安」,對象牙塔外的市場並不感興趣。保護他們工作的純粹也是大學的責任之一。
同時,對於相當一部分科研工作者而言,格物致知後的經世致用也是人生的追求之一。高校嚴格的財務和人事制度多少是一種束縛。老老實實地做學校的項目,項目結束時還需要絞盡腦汁地湊發票,何況進入市場每天真金白銀的進出呢?既做老師又做老闆,算不算不務正業?評估怎麼算?會不會影響以後升副教授、教授?
《修正案》為這類人打開了一扇窗戶。但是,這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學校根據自己的情況制定的細則尤為重要。不僅要杜絕一邊抓錢一邊抓身份的投機,也要防止政策傳達不靈創業老師兩頭受氣的情況。更關鍵的是在財務、人事評估機制上有所變化,規則明白清晰。
此外,畢竟會搞科研不等同於懂經營,直接把創業學者丟到市場上,對於個人的成長而言或許是好事,但對於提高整個國家的科技轉換效率來說有點危險。在市場和高校之間的創業服務銜接,或許是需要抓緊的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