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專利保護的缺陷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對於科研成果,企業應根據不同情況,選擇專利保護或商業秘密保護,那麼,專利保護的缺陷表現在哪幾個方面呢?接下來八戒知識產權就帶您一起了解相關知識。專利保護的缺陷表現1、專利保護有期限性,發明創造包括三類,即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其中發明專利權的保護期限為20年,實用新型專利權和外觀設計專利權的期限為10年。這表明,一旦發明創造獲得專利權後,最多隻能獲得20年的法律保護。超過這一期限,企業的發明和技術創新將被置於公眾領域,無償貢獻給社會,任何企業均可免費使用該發明或技術創新。2、專利保護破壞秘密性。因為申請專利必須將企業的發明創造公之於眾,使該技術成為公知技術,這樣,任何人都可以輕易獲得專利技術,因此,專利技術的公開化,無疑給不法企業侵犯專利權提供了現實條件。3、專利保護會使得企業失去競爭力。科研成果被授予專利後,其他企業可以在已獲得專利的技術基礎之上,再發展成新的發明創造,獲得新的專利。盡管企業的專利仍然受到法律保護,但是同更新的技術相比已經處於劣勢,企業將失去競爭力。4、專利保護有代價。申請專利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而獲得專利後也要繳納年費。
Ⅱ 我國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工作存在哪些缺陷
2003 年中國自然保護區建設情況
截止 2003 年底,全國共建立各種類型、不同級別的自然區 1999 個,保護區總面積 14398 萬公頃(其中陸地面積 13975 萬公頃,海域面積 603 萬公頃),約占國土面積的 14.4% 。與上年相比,自然保護區數量增加了242 個,面積增加了1103.1 萬公頃,增長率分別為 13.8% 和 8.3% 。在已建的自然保護區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26 個,面積 8871. 3 萬公頃 。 2003 年新批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8個。
(一)
地球,是據今所知僅有的一個有生命存在的星球。自從地球出現人類以來,人為活動就不斷地影響著自然生態環境的變化,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迅速提高,這種變化就來得日益明顯而急遽。
人類的生存原本就是以各種方式改造自然、獲取大量物質財富為前提的,地球的豐富資源特別是生物資源,對人類發展的歷史進程無疑有關重要的影響和巨大作用。然而,人類這種改造自然的主觀能動力量卻有著兩重性,它一方面創造了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物質財富,另一方面又破壞了自然界原有的穩定、協調和平衡。長期以來,人類一直就在這種矛盾的夾縫中繁衍生息著,直至受到大自然的嚴酷懲罰之後,才逐步認識到自身在地球上的地位和與大自然的關系,開始從"地球屬於人類"的誤區回到"人類屬於地球"的正確觀念上來。
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諄諄告誡人類不要過分陶醉於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次這樣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雖然每次勝利開始都取得了預期的效果,但是在以後的發展中卻呈現出完全不同和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取得的效果又取消了。歷史上的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和義大利等地由於森林被大量破壞,失去了積聚和貯存水分的中心,山泉在一年中大部分的時間內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洪水更加兇猛地傾瀉到平原上來。這個例子,清楚地表明了人類肆無忌憚、不加節制地攫取生物資源嚴重破壞自然環境所遭到的無情報復。地球上原有三分之二的陸地約76億公頃的面積均為森林所覆蓋,而到本世紀的八十年代所余已不足28億公頃。目前,全世界的森林正以每年1800萬公頃的速度從地球上消失,從而大大加快了物種消失的速率,平均以每天消失一種的速度趨於滅絕。近200年來,瀕於絕滅的已有593種鳥類、400多種獸類、209種兩棲爬行類,以及兩萬多種植物,比自然淘汰的滅絕速度快1000倍。
實際上,自然界的生物種類極為豐富,而人類對它們的了解卻十分有限。據科學家測算,地球上現存生物種大約有500-1000萬種,但迄今被定名的只有143萬余種,其中植物34.6萬種(內有被子植物25萬種),動物109萬種(內有昆蟲75.1萬種、鳥獸13368種)。人類的食物主要來源於動植物中的幾百種,其中90%的食物僅來源於20多個物種,然而卻有成千上萬種生物為這幾百種動植物和人類提供了生存所需的各種條件,滿足了人類的多種需求。這些寶貴的自然歷史遺產,是人類的巨大財富。
自然界中的生物,既受環境的影響,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約,這種復雜的關系形成一個十分龐大的自然生態系統。有人測算,地球上的陸地生態系統,每年生產1170億噸乾重的有機物,其中有800億噸在森林中。這些物質能量的轉化和貯存,主要是通過植物光合作用固定下來,並從物種群體數量上明顯地反映出來。這就是說,物種在結構上要協調,在功能上要保持平衡,自然界才能維持正常循環,進行不停地代謝與再生,生物才能適應自然環境,生存和繁衍後代。
生物對於人類,有關巨大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保存生物的多樣性,成為當今人類唯一明智的選擇。許多國家已經把它作為解決生存與發展問題的基本國策之一,把對生物資源的保護和對生物資源的利用置於同等重要的地位。當今世界,由於社會、人口的發展和科學文明的進步,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無論在量或者質的方面都在不斷提高。而生物資源在提高其周圍速度進行大量繁殖的過程中,一方面因受時間、空間因素及開發方式的制約,保持著一定的增長速率;另一方面,由於人類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需求日益多樣化,消費量也必然急劇增加。因而採取科學有效的方式,妥善保護生態系統中物種遺傳的多樣性,不僅成為保護自身生存發展的當務之急,同時也成為國際社會衡量各國政府政績和社會文明的一個重要尺度。大家知道,六十年代以前,美登木、三尖杉等植物的重要葯用價值尚未為人知,六十年代以後才發現其含有抗癌成分。生物的某些特殊性狀和功能,是在人們對它有了一定認識之後才引起重視,並開始研究和仿效某些生物的性能,以解決生產斗爭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因此仿生學也隨之興起。如果動植物種大量先此而滅夾絕,這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無疑是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
人與自然既存在著相互矛盾的一面,也存在著可以而且必須協調的一面。為了自身的生存繁衍,人既需要合理地改造自然,又需要有效地保護自然。然而,人類既不能單純地為了保護自然而回到蒙昧時期,更不能為了自身的生存而破壞生物的多徉性。正確的出路,只能是科學地研究和預測在各種自然環境條件下人類對生物可能造成的影響,從而在實踐中統籌兼顧,協調平衡人與自然、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使自然界的物質循環趨於相對穩定狀態。因此,建立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便成為當今世界各國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的有效途徑。
(二)
我國幅員遼闊,自然條件夏雜,環境的變化和差異很大,南北緯度相差 49度,最南部的南沙群島曾母暗沙距赤道僅400公里,大陸海岸線長18000多公里,沿海有島嶼 5000多個。全國的地形地勢西高東低,起伏變化很大。地貌類型多樣,其中山地佔 33%,高原占 26%,盆地佔1 9%,平原佔12%,丘陵佔10%,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形成獨特而復雜的自然環境。全國的地形地貌按高度有明見變化,從西到東分為高寒、乾旱、濕潤三大部分。
(1)青藏高原是新生代第三紀中期強烈隆起,急劇上升的高原,海拔 4000--5000米,由高大的山嶺、台地、湖盆、谷地相間組成,氣候寒冷乾燥,凍裂風化作用顯著,寒漠、礫漠分布面廣。高山終年積雪,分布著現代冰川,是山地冰川最發育的國家之一。內陸鹹水湖泊有1500多個,是高寒動物及多種候鳥的棲息繁殖地。高原南部有世界最高的喜馬拉雅山屹立於祖國邊境,在北緯 29度附近的山麓、河谷地帶,如墨脫、波密,雨量充沛,分布有熱帶季雨林。高原東側是南北走向的橫斷山脈,受印度洋暖流的影響,高山峽谷隨海拔高度的變化出現垂直氣候帶的自然景觀,生物資源分布的垂直變化十分典型。
(2)西北內陸是廣闊的高原、山地和盆地相間分布。東部內蒙古高原地形起伏緩和,鄂爾多斯高原多短小內陸河和鹽湖,黃土高原易受沖刷和侵蝕,阿拉善高原河流稀少,高原海拔1000一2000米。西部的天山、阿爾泰山海拔 3000--5000米,形成有名的吐魯番盆地、伊犁盆地和准噶爾盆地。全區氣候乾旱,降水稀少,溫差大,屬於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形成了大面積的乾草原、戈壁、荒漠。少數山地有小片森林與草原相間分布,地表植被稀疏而單純,草食性有蹄類、嚙齒類動物為優勢種群,內陸湖泊及水濕地是水禽候鳥的棲息繁殖地。
(3)東部是山地、丘陵、平原從北到南相間分布,受季風環流的影響和極地大陸氣團的控制,形成濕潤、半濕潤季風區,屬於典型的季風氣候,四季十分明顯;河流向東、向南流入太平洋和印度洋,水量豐富,但含沙量大,湖泊星羅棋布,水網交織。在雲貴高原和廣西丘陵盆地中,形成喀斯特低山地貌。有從寒溫帶到熱帶的各種動植物成分,生物資源種類最為豐富。
我國生物資源的分布,既有比較典型的地帶性,又有明顯的過渡性和垂直分布的特殊性,形成森林、草原、荒漠、水域、濕地、海塗、島屹等各種不同的自然景觀。本部地區從北到南,森林植被有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落 葉闊葉林、闊葉混交林(含常綠、落 葉成分)、常綠闊葉林、熱帶季雨林、雨林,此外還有竹林;其它植被有灌叢、稀樹草原、草原、草甸、草本沼澤等。西部地區除阿爾泰山為寒溫帶針葉林外,大部屬於草原、草甸、草本沼澤、荒漠等植被。
全國現有高等植物 30000多種.僅次於巴西和馬來西亞.名列世界第三,其中近200個屬的植物為我國所特有,如銀杉、銀杏、水杉、白豆杉、金錢松、珙桐、鍾萼木、杜仲、水青樹、香果樹等,是我國特有的孑遺物種。裸子植物全世界現存12個科近800種,我國就有10個科230多種,各種松樹、落葉松、雲杉、冷杉從我國的寒溫帶到熱帶,由東部濕潤地區到西部乾旱、高寒地區,形成大面積天然林或混交林。被子植物是現代最為繁榮、分布廣泛的植物類群,我國有25000多種。在熱帶、亞熱帶地區,植物資源更為豐富,如東南亞熱帶雨林的代表龍腦香科植物,我國有坡壘、青梅、望天樹、龍腦香、竭布羅香、婆羅雙樹6個屬10多種。很多珍貴稀有的樹種,如子京、母生、蜆木、格木、石梓、金絲李、樹蕨、蘇鐵、樟、楠等,大都零星散生,分布范圍狹窄。在各地還保存了一些栽培植物的原生種如野生稻、野核桃、野荔枝、野蘋果、野板栗、野大豆等,是良種繁育極為寶貴的種質資源。許多植物如杜仲、三尖杉、羅芙木、美登木、龍血樹、木香等,都有很高的葯用價值。其它可提取脂肪、澱粉、香料及作果品的資源也很豐富。在全國各地還保存很多天然或栽培的古木大樹。
我國的陸棲脊椎動物(包括獸類、鳥類、兩棲類和爬行類),在世界動物地理分布區中分別屬於古北界和東洋界。古北界包括蒙新、青藏、華北及東北地區;東洋界包括長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區。在黃河和長江中下游地區之間,兩界的動物互相滲透,成米一個廣泛的過渡地帶;橫斷山脈地區,動物區系在整體上屬於東洋界,但在海拔較高的地方,古北界動物沿山脊向南延伸,成為兩界動物萬分混雜的地區。
全國現有獸類、鳥類、兩棲類、爬行類2200多種,是世界上野生動物種類最多的國家之一。大熊貓、金絲猴、白唇鹿、羚羊、台灣猴、白鰭豚、褐馬雞、黃腹角雉、藍腹鷳、黑頸鶴、揚子鱷、大鯢等100多種是舉世聞名的珍稀動物。被譽為"動物活化石"的大熊貓,歷史上分布很廣,現今僅在我國的邛崍山、涼山、岷山及秦嶺南坡有少量 分布。鶴類全世界有15種,我國就有丹頂鶴、黑頸鶴、白鶴、白頭鶴、白枕鶴、蓑羽鶴、灰鶴、赤頸鶴、加拿大鶴等9種。靈長類動物,我國有長臂猿(4種)、葉猴(4種)、金絲猴(3種)、蜂猴(2種)、獼猴(6種)白臀葉猴6個屬20種。幾種長臂猿分布於熱帶雨林、季雨林中;葉猴分布於季雨林中;黑金絲猴分布於滇西北和藏東南深山區;獼猴分布很廣,北到河北興隆,西到青海、西藏,以南方數量最多。雉雞我國有56鍾,佔世界雉雞的五分之一,其中19種為我國特有,在青藏高原和橫斷山脈地區種類和數量都很多。其它有科研、經濟價值的鳥獸有近300種,資源比較豐富。我國的自然環境和資源條件,堪稱得天獨厚,世所罕見。
(三)
我國是一個有著古老文明的國家。在黃河流域,我們的祖先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化歷史遺產和自然歷史遺產。兩、三千年前,燕山山地有天然森林分布;太行山及其以東的山地丘陵也為森林所覆蓋;黃土高原植被廣泛分布。野生動物也比現在豐富多樣,春秋時代從華北平原到長江中下游盛產麋鹿;明清時代,鄂西、湘西北及川東還有大熊貓分布。古代一些有卓識遠見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學家,對保護自然資源提出過一些正確的主張,廣大民眾在生產實踐中也積累了許多豐富的經驗。周朝時天子、貴州都有不同范圍的禁獵區,規定"天子百里,諸候40里",不許入內砍伐捕獵。據《周禮》記載,當時對自然資源的管理不僅設置了機構,而且設置了專職管理人員,如"山虞"掌山林之政令;"跡人"管田獵之令;"囿人"管野生動物資源。周文王的苑囿"靈台",養著鹿、鶴、鷺、魚等多種動物;秦漢時代規模浩大的"上林苑",飼養的獸類中就有大熊貓;此後如晉代的"靈禽苑",唐代的"華清宮",元代的"瓊花島",明代的"西宛",清代的"避暑山莊"等,在客觀上對一些珍稀動植物物種都起到了保護作用。其它諸多名山、廟宇、皇家陵園及少數民族的"龍山"和"風水地"以及宗教文化勝地如峨眉山、天目山、黃陵、東陵、泰山、衡山、九華山等,至今仍是層林迭翠,
古木參天。可以說這些都是中國古代自然保護區的雛形,也是中華民族對保護生存環境的樸素思考。
由於長期的封建統治,生產力發展緩慢,生產方式原始落後,對資源的盲目濫用造成的破壞是嚴重的。在唐代以前,川、黔、湘、鄂幾省交界地區,有15個州、郡尚有犀角作為貢品,由於長期捕殺,加之自然環境變化,北宋以後遂趨於滅絕。明成祖朱棣在遷都北京後,以"十萬眾入山辟道路",從南方大量采運木材達數年之久。歷次戰爭砍樹、焚林、掘題、毀堰等,給自然資源帶來的破壞更為嚴重。比及近代,帝國主義列強對我國生物資源又肆無忌憚進行掠奪,許多珍貴物種也慘遭破壞。
新中國建立後,我國的自然保護區事業才逐步發展。1956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上,秉志、錢崇澎等科學家提出《請政府在全國各省(區)劃定天然林禁伐區,保護自然值被以供科學研究的需要》的92號提案。這個提案由國務院交林業部會同中國科學院辦理。同年十月,林業部制定了《關於天然森林禁伐區(自然保護區)劃定草案》,提出了自然保護區的劃定對象、劃定辦法和劃定地區,在全國15個省(區)劃定40餘處禁伐區方案。並在全國科技規劃中,把自然保護區建設及研究工作,列為基礎理論研究工作之一。此後不久,便先後在廣東鼎湖山、海南尖峰嶺、福建莘口、廣西花坪、雲南西雙版納的小勐養、勐侖、勐臘、大勐籠、吉林長白山、黑龍江豐林等地,陸續建立了20多處自然保護區,填補了我國自然科學發展中的空白。在此期間,中國科學院及林業部組織了一批專家及調查隊伍,對一些邊遠山區,如西雙版納、梵凈山、神農架、呼中、高黎貢山、花坪等地的生物資源進行了縱使考察和森林調查,為了解和掌握我國的生物資源積累了豐富的資料。1962年發布了《國務院關於積極保護和合理利用野生運動資源的指示》,提出在珍稀鳥獸的主要棲息繁殖地區建立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資源破壞嚴重地區建立禁獵區;對大熊貓等19種珍稀野生運動嚴禁獵捕,加以保護。1963年,全國人大代表竺可楨等科學家又在全國人大會議上,提出《開展自然保護工作》的建議,對於在我國開展自然保護工作的重要性,世界各國自然保護工作開展情況,以及我國自然保護工作開展情況作了系統發言。
"文化革命"十年浩動,使我國方興未艾的自然保護區事業受到嚴重摧殘,野生動植物資源也遭到很大破壞,一些已經建立的自然保護區被迫下放或撤銷。在1973年農林部召開的全國重點省、市、區珍貴動物資源調查座談會上統計,全國自然保護區僅存十幾處。1975年國務院有關文件規定:"在珍貴動物主要棲息繁殖地區,要劃為自然保護區,加強保護區的建設工作才逐步恢復開展起來。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自然保護區建設工作發展迅速。這一時期,各省相繼建立了一大批自然保護區。1979年全國已恢復和建立自然保護區48處,面積150萬公頃。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使自然保護區布局合理,全國農業區劃委員會成立了由林業部牽頭,有關部、委參加的自然保護區專業組,開展全國自然保護區區劃、建設工作。同年10月,林業部、中國科學院等八個部、委、局聯合發出《關於加強自然保護區管理、區劃和科學考察的通知》。1980年9月專業組在成都召開了全國自然保護區區劃工作會議,研究和部署了全國開展自然保護區區劃工作的原則和步驟,這時全國已有20個省(區)建立自然保護區72處,總面積約200萬公頃。會議確定以省(市、區)為單位開展自然保護區區劃和考察工作,並提出在全國劃定自然保護區的四條原則:
1、 具有代表各種不同自然地帶的典型自然生態系統地區;
2、 國家一類保護珍稀動物、珍稀樹種或有特殊保護價值的其它野生動植物的重要生存繁殖地區;
3、 自然生態系統或物種已遭到破壞,具有重要價值而必須恢復或更替的地區;
4、 有特殊保護意義的地質剖面、冰川遺跡、岩溶、溫泉、化石產地等自然歷史遺跡和重要水源地區。
在各省(區)的支持下,三年期間共組織專業技術人員2500人,進行實地調查和分析論證,編寫出區劃方案。1983年8月,林業部在烏魯木齊召開了首次全國林業系統自然保護區工作會議,研究了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原則通過了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區劃方案,並提出在國內有典型意義、科研上有特殊價值、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56處自然保護區,報請國務院批准劃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此時,全國已建立自然保護133處,總面積806萬公頃。
目前,保護區管理機構的設置已逐步健全,全國各級自然保護區和野生動物的保護管理人員由1983年4000人增加到13000人,建設資金已逐年增長率加,政策法規也逐步建立健全起來。到1993年,全國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已達501處,面積5059萬公頃。經國務院批准,將花坪、武夷山、長白山、西雙版納等77處劃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些自然保護區,無論就其建設規模或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和野生動植物種而言,在全國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和舉足輕重的地位,為發展我國自然保護區建設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陸續發布了一系列有關自然保護區和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的法律和法規,進一步加強法制管理。1984年六屆人大常委會七次年六屆人大常委會七次通過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明確規定:"國務院林業主管部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在不同自然地帶的典型森林生態地區,珍貴動物和植物生長繁殖的林區、天然熱帶雨林等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林區,劃定自然保護區,加強保護管理。"1985年,經國務院批准,林業部公布施行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對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工作做出具體明確的規定。1988年,七屆人大常委會四次會議通過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定:"國務院野生運動行政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應當在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生存環境的保護管理?quot;國家頒布的這些法律、法規,使我國的自然保護區管理建設工作有了確實可靠的依據和保障。
自然保護區是保護自然資源的一項重要設施,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林業部門都先後建立了管理機構,初步形成了自然保護區管理體系。目前,保護管理工作大都建立了崗位責任制,逐步開展規范化管理。為了加快自然保護區的基本建設,提高工程建設設計水平,落實各項保護措施,把保護區建設成永久性的經營實體,充分發揮保護區功能和效益,林業部於1988年頒發了《自然保護區工程總體設計標准》。我國的自然保護區大都在邊遠山區或林區,周圍有群眾居住,為妥善解決安排好他們的生產生活問題,武夷山、桃源洞、梵凈山、南滾河等許多自然保護區,採取積極措施,因地制宜地幫助他們開拓新的生產門路,開展既可保護生態環境和物種資源,又能增加經濟收入的經營活動,調動群眾做好自然保護區工作的積極性,促進山區、農村科學技術的發展。
自然保護區管理是一項涉及學科門類多、技術性強的工作,保護管理人員必須具有一定的技能。1980年以來,我國自然保護區數量逐步增多,管理任務也隨之加大,林業部與中國科學院、中國林科院、東北林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等科研教學部門,在學校或自然保護區聯合舉辦了各種形式的自然保護區管理技術人員培訓班,很多省(市、區)也分別舉辦培訓班,使管理人員受到不同層次的業務、技術培訓。為了學習和掌握國外的先進管理技術,林業部與有關國家、地區和國際自然保護組織,共同舉辦研討會,安排部分保護區管理人員到香港或國外培訓,逐步提高保護區管理人員的素質。許多保護區,如長白山、武夷山、天目山、
專院校和中小學生,前往參觀訪問和教學實習,增加了他們的自然保護知識,並受到了直觀的現實教育;各地通過電視、廣播、電影等多種形式,向廣大群眾廣泛進行宣傳,不斷提高人閃的自然保護意識,充分發揮自然保護區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
為增強保護區的活力,在保護好環境和物種資源的原則下,一些保護區在實驗區內,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種值、養殖以及加工利用等多種經營,並取得了很多好的經驗或效益。同時,開發利用一些有觀賞價值的景觀資源,開展以自然景觀為主體的生態旅遊活動,是我國保護區建設中的一種特殊方式,各種生態旅遊設施具有鄉土風情,朴實而富有野趣,與國內其他的風景區旅遊相比,可謂別具一格,成為參觀游覽者獲得自然科學知識的理想課堂。
許多自然保護區,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條件,在探索大自然的演變規律和合理利用野生動植物資源方面,開展了多方面的考察和研究。西雙版納、武夷山、梵凈山、茂蘭、井岡山、梅花山、太白山、八大公山等幾十處自然保護區,通過組織多學科的綜合考察,鄱陽湖、龐泉溝、松山、扎龍、官山等200多處自然保護區,則通過組織單項或多項專業考察,基本上摸清了保護區的本底資源,不但為開展保護管理工作提供了依據,還為進一步開展科學研究奠定了基礎。長白山自然保護區是我國建立最早的保護區之一,經過 30多年努力,基本查清了區內的動植物資源和瀕危動植物種類,建立了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站,發表了數十篇學術論文,出版了幾本學術專著。武夷山、鼎湖山等自然保護區,也設立了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對區內的資源與環境進行監測和研究。為搶救、保護我國珍稀、特有、瀕危野生動植物,如大熊貓、華南虎、褐馬雞、鶴、揚子鱷以及銀杉、珙桐、金花茶、白豆杉等,有關的自然保護區開展了專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許多考察、研究項目,如揚子鍔繁殖研究、大熊貓野外生態研究以及茂蘭、牯牛降、松山自然保護區考察等,都分別達到國際水平或國內同行先進水平,獲得了國家或省(部)級科學研究成果獎或科技進步獎。
近些年來,我國在開展自然保護區管理建設中,與許多國際組織和機構的聯系與合作不斷加強。我國先後參加了《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華盛頓公約)、《關於保護世界文化與勻自然遺產公約》和《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拉姆薩公約)。我部與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WWF)合作,在卧龍建立了大熊貓研究中心,對大熊貓棲息地的野外生態及繁殖進行了研究,取得豐碩的成果;對熱帶雨林、華南虎、雪豹的野外凋查和濕地保護及黑嘴鷗繁殖調查,進行了廣泛的合作;與國際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合作引進麋鹿,使之重返故鄉;與世界鶴類基金會(ICF)合作,對丹頂鶴、白鶴、黑頸鶴等進行研究。我國的長白山、卧龍、梵凈山、神農架、武夷山、鼎湖山、錫林郭勒、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先後加入了國際《人與生物圈》計劃(MAB)保護區網;扎龍、向海、東洞庭湖、鄱陽湖、鳥島、東寨港 6處自然保護區,被列入《關於特別是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中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另外,還與美國、日本、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國家有關部門在自然保護區領域,進行了合作與交流。我國在自然保護區建設方面的成績,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和贊當。
如今,建立在不同自然地帶的典型生態系統地區,或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的主要棲息繁殖地區的我國各類自然保護區,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都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各個地帶的自然植被類型、水源涵養林以及珍貴樹種得以保存、繁衍;一些瀕於滅絕的物種逐漸得到恢復,種群數量有了較大的發展。
按照國家的要求,到本世紀末,全固將建立自然保護區1000處,總面積將占國士面積的10%左右,形成類型齊全、布局合理的自然保護區網,自然保護區建設也將走向管理科學化、建設標准化、科學研究系統化的健康發展道路,從而為人類保存一批巨大的自然財富。
回答時間:2006-2-17
Ⅲ 專利權的撤銷是怎麼回事
發明、實用新型不具備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的,外觀設計專利不具備新穎性、獨創性的,可以請求專利局全部、或者部分地撤銷授予的專利權。那麼專利權的撤銷是怎麼回事呢?接下來八戒知識產權就帶您了解相關知識。專利權的撤銷撤銷程序對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是十分重要的。因為這兩種專利只經過初步審查,對是否符合專利性條件並未作過審查。對發明專利增加公眾監督也是有益的。通過撤銷程序可以提高授權專利的質量,加強專利權的穩定性,有利於專利權人實施和轉讓專利,也有利保護公眾利益利益,減少專利實施中的法律糾紛。在撤銷程序中專利權人如發現自己專利的授權文本有明顯缺陷時,也右以請求部分撤銷自己的專利,並在此程序中對授權文本進行修改,但這種修改不得擴大專利權的保護范圍。在我國沒有經常居所或營業所的單位或個人,請求撤銷某項專利權時應當委託國務院授權專利局指定的專利代理機構辦理。請求撤銷專利權的,應當提交統一格式的撤銷請求書,寫明撤銷理由並附具支持撤銷理由的證據或文獻,各一式兩份。撤銷理由只以是專利性方面的問題,其它理由不予受理。請求撤銷的要繳納規定的費用。專利局受理撤銷請求後,將依法審查。撤銷理由不成立的,作出維持原專利權的決定;反之,將作出撤銷的專利權視為處始即不存在。對專利局作出的上述決定不服的,雙方當事人都可以在接到決定後的3個月,請求專利復審委員會復審,其程序同駁回申請後請求復審的程序類似。
Ⅳ 專利問題
什麼是專利
專利主要是指專利權。專利權是一種獨占權,指國家專利審批機關對提出專利申請的發明創造,經依法審查合格後,向專利申請人授予的、在規定時間內對該項發明創造享有的專利權。
為什麼要取得專利
專利可以保護技術創新和革新。任何人發明創造了具有創新性及實用性的工藝方法、機器、產品或物料成分,或者對它們的改進,都可以申請專利。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均擁有自己的專利制度。在一個國家獲得了專利,專利擁有人在這個國家就擁有了阻止別人實施其發明的權利。在大多數國家,最長的專利保護期限是二十年。為了維持專利的有效性,必需繳納年費,通常是每年一次。美國之外的許多國家拒絕為那些在申請專利前就公開其發明的發明人提供專利保護,因此發明人應該避免在申請專利之前公布或銷售其發明。
專利的種類、保護期限及審查方式
我國專利法規定的專利有三種: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發明,是指對產品、方法或者其改進所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發明專利申請實行早期公開、延遲審查制度,保護期限為二十年,自申請日起算。
實用新型,是指對產品的形狀、構造或者其結合所提出的適於實用的新的技術方案。實用新型專利申請實行初步審查制度,保護期限為十年,自申請日起算。
外觀設計,是指對產品的形狀、圖案或者其結合以及色彩與形狀、圖案的結合所做出的富有美感並適於工業應用的新設計。外觀設計專利實行初步審查制度,保護期限為十年,自申請日起算。
申請人應結合發明創造的技術水平、商業價值、市場壽命、費用等情況考慮申請何種專利更為適宜。
授予專利權的條件
1.不違反國家法律、社會公德,不妨礙公共利益2.專利法規定的不授予專利權的內容和技術領域:1〕科學發現2〕智力活動3〕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4〕動物和植物品種5〕用原子核變換方法獲得的物質對以上第4)項所列產品的生產方法,可以依照專利法授予專利權。
3.授予專利權的發明和實用新型應當具備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
新穎性是指在申請日以前沒有同樣的發明創造在國內外出版物上公開發表過、在國內公開使用過或者以其它方式為公眾所知,也沒有同樣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由他人向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提出過申請並記載在申請日以後公布的專利申請文件中。
創造性是指同申請日以前已有的技術相比,該發明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的進步,該實用新型有實質性特點和進步。
實用性是指該發明或者實用新型能夠製造或者使用,並且能夠產生積極效果。
4.授予專利權的外觀設計,應當同申請日以前在國內外出版物上公開發表過或者國內公開使用過的外觀設計不相同或者不相近似,並不得與他人在先取得的合法權利相沖突。
申請專利前的准備
1〕注意保密2〕進行可行性分析:檢索國內外專利,查閱相關專業刊物,了解掌握同類技術或產品的現狀,進行能否獲得專利的可行性分析,避免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
申請專利的兩種途徑
1.自行申請
專利申請人自己直接向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郵寄申請,或到其代辦處辦理專利申請。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受理處的地址是:北京市海淀區薊門橋西土城路6號,郵編是:100088.國家知識產權局在廣州設有專利代辦處,地址是廣州市先烈中路100號大院省知識產權局內。
2.委託代理申請
專利申請人委託國家審批成立的合法代理機構以委託人的名義按照專利法規定向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或其代辦處辦理專利申請。
委託代理申請專利的手續是:
1)與專利事務所簽訂專利代理委託合同
2)提供申請專利所需技術材料(法律規定:專利代理人負有保密責任)
3)交納代理費和申請費
申請專利需提交哪些文件
1、申請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
請求書、說明書(實用新型專利必須有附圖)及其摘要和權利要求書
2、申請外觀設計專利
請求書以及該外觀設計的圖片或者照片等
3、注意事項
請求書可以到國家知識產權局的網站(<A href="http://www.sipo.gov.cn">www.sipo.gov.cn</A>)下載
所有申請文件必須按國家規定的格式撰寫或准備
申請日的確定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或其專利代辦處收到專利申請文件之日為申請日。如果申請文件是郵寄的,以寄出的郵戳日為申請日。
專利申請受理機關對符合條件的申請給出申請號、確定申請日、發受理通知書。
授權
發明專利申請經實質審查、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申請經初步審查沒有發現駁回理由的,專利局即作出授予專利權的決定,發給專利證書,並予以登記和公告。
向國外申請專利的一般程序
1.必須先申請中國專利
2.到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辦理優先權證明和手續
3.委託涉外專利代理機構代理
4.涉及國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需要保密的發明創造向國外申請專利的,按國家有關規定辦理。
Ⅳ 我國葯品知識產權保護的方式有哪四種
我國葯品知識產權保護的方式有以下四種:專利保護、行政保護、商標法保護、保密法保護。
在專利權被侵權後,專利權人專利權保護方法:
1、協商、談判。
與侵權方進行協商,談判,要求撤銷被侵權內容。
2、請求專利行政管理部門調解。
個人協商無法解決,向有關部門請求幫助,要求撤銷被侵權內容。
3、提起專利侵權訴訟。
若再三談判均無效,則採取法律措施,強行撤銷被侵權的內容同時要求經濟賠償等。
專利保護的目的:
1、鼓勵發明創造。
為智力成果完成人的權益提供了法律保障,調動了人們從事科學技術研究和文學藝術作品創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2、有利於發明創造的推廣應用。
為智力成果的推廣應用和傳播提供了法律機制,為智力成果轉化為生產力,運用到生產建設上去,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促進科學技術進步和創新。
為國際經濟技術貿易和文化藝術的交流提供了法律准則,促進人類文明進步和經濟發展。
(5)我國專利權保護存在的缺陷擴展閱讀:
1、保護的對象及條件
葯品專利的保護對象主要是葯品領域的新的發明創造,即技術創新,包括新開發的原料葯即活性成分、新的葯物制劑或復方、新的制備工藝或其改進。其中最重要的授權條件是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
2、保護的目的及作用
專利保護的目的是為了鼓勵發明創造,有利於發明創造的推廣應用,促進科學技術進步和創新。因此可以說,專利制度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促進科研開發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概括地講,專利制度具有以下幾個作用:
一是、激勵發明創造的作用。
二是、促進技術情報交流和有效配置技術創新資源的作用。
三是、促進科研成果產業化的作用。
參考資料:網路-專利保護
Ⅵ 急求 發明專利的權利要求書,存在的缺陷有幾種情況,分別是什麼經過修改不會超范圍是前提條件
1情況多了去了 基本的 三性問題,沒有具體方案,不是保護主體,語句問題,好多、、、、
2修改不超出范圍,指的是你修改的權利要求必須還是能得到說明書的支持,就是范圍不能超過你說明書所描述的范圍。也就是上位下位概念的問題,
Ⅶ 專利存在缺陷,可以繼續改進嗎
要看情況,如果他申請的專利權僅限於保護他提出的改進方法,這不是侵權。
Ⅷ 中國,西方在專利權保護方面體現的主要特點
中國、西方在專利權保護方面體現的主要特點
1、出現時間
中國,時間滯後——改革開放後,我國開始著手建立較為全面的專利權保護制度;
西方,現代專利制度起源於15世紀早期的威尼斯,發展到17世紀,終成現代意義的專利保護制度;
2、法律制度
中國,專利保護立法不完善,專利權保護制度存在缺陷,不利於專利權的保護,專利保護人才培養體系不夠完善,專利保護保護意識薄弱
西方,1623年英國議會頒布的《壟斷法規》,這是世界上第一部現代含義的專利法;相關專業人員和培訓體系完備;
3、現狀:
中國,專利保護不是我國本土的東西,專利保護繼受過程當中道路更曲折更坎坷,且專利權的質量不高,缺乏核心技術,
西方,興起時間早,在20世紀80年代基本已經臻於成熟。
4、目的:
中國,保持個人競爭優勢;
西方,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補充:
專利權(Patent Right),簡稱「專利」,是發明創造人或其權利讓人對特定的發明創造在一定期限內依法享有的獨占實施權,是知識產權的一種。我國於1984年公布專利法,1985年公布該法的實施細則,對有關事項作了具體規定。
專利(patent)一詞來源於拉丁語Litterae patentes,意為公開的信件或公共文獻,是中世紀的君主用來頒布某種特權的證明,後來指英國國王親自簽署的獨占權利證書。專利是世界上最大的技術信息源,據實證統計分析,專利包含了世界科技信息的90%-95%。
Ⅸ 我國對專利權保護力度為什麼那麼渺小
這是國家的保護力度不夠,我也是一個專利的受害者,國家的政策讓我很無奈,也很讓我傷心,我不會再搞發明了,費心,費力,費錢,,產生不了多大效益,我很無奈
Ⅹ 原有知識產權國際保護體制的構成及其存在的問題
摘要:在知識產權國際保護領域,已經形成一種有效防止在保護領域和保護程度上的倒退棘齒機制。它形成的基礎是多邊和雙邊條約中的「最低保護標准」條款,其運作有賴於國際知識產權保護談判場所在W IPO 和W TO 之間的遷徙。在棘齒機制下產生的國際知識產權保護的新規則對發展中國家是不利的,發展中國家應該加強合作,充分利用現有體制的靈活性,並努力擴大知識公域,以在技術上盡快趕超發達國家。
關鍵詞:知識產權; 最低保護標准; TR IPS
一、知識產權國際保護棘齒機制的形成
知識產權國際保護機制發端於1883年簽訂的《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和1886年簽訂的《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在此之前,知識產權的保護並無任何國際標准,地域性是其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巴黎公約和伯爾尼公約為形成知識產權國際保護制度奠定了基礎,其核心內容是規定各國在制定本國知識產權法時應遵守的最低標准,為外國國民提供了取得權利並獲得保護的主體資格,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一國一地的疆界為限的法律保護,提高了保護水平。
1970年,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 IPO )正式成立。W IPO 所管理的國際條約, 構成知識產權多邊國際保護的主要內容。但W IPO在執法能力上的缺陷使發達國家不滿,由知識產權保護引起的貿易沖突也時有發生。於是,發達國家希望藉助於GATT的爭端解決機制對知識產權實行更加有效的保護。烏拉圭回合的談判便成功地以國際條約的形式第一次對知識產權執法和有關知識產權獲得、維持的程序、爭端的防止與解決作了具體的新規定。這就是《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 TR IPS) 。
TR IPS本身便是一個全球性的提高知識產權保護的協議,它為所有成員國規定了知識產權保護的最低標准, 也提供了一個強制性的爭端解決機制,極大地保護了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利益。至此,雙邊條約和多邊條約層層疊疊, 在知識產權國際保護領域的防止倒轉的棘齒機制已經形成: 首先,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棘齒機制形成的基礎是雙邊和多邊知識產權條約中的最低保護標准條款。以TR IPS 協議為例,其第1條第1款規定:「成員均應使本協議的規定生效。成員可以、但並無義務在其域內法中實施比本協議的要求更為廣泛的保護,只要其不違反本協議。」這可以被認為是「最低標准」的典型表述。事實上,從巴黎公約開始,每一個雙邊或多邊的知識產權保護條約都包含了一個類似的條款。
因而,條約的締約方可以在不背離條約的前提下提供更廣泛和更優惠的保護,而隨後制定的條約自然會確立更高的保護標准。
其次,現代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棘齒機制的運作依賴於談判場所的遷徙。回顧近年來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發展,可以看到,發達國家推動知識產權保護的談判場所在W TO 與W IPO之間遷徙。TR IPS 之後, 它們的目標是在全世界都實現最高標準的知識產權保護,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日大力倡導的「全球專利制度」。W IPO 於2000年6月簽訂了《專利法條約》( PLT) 。2001年5月, 對《實體專利法條約( SPLT) 草案》進行了第一次討論。2001年8月, W IPO 總幹事宣布了命名為「W IPO 專利議程」的提案。此後, W IPO 專利法常設委員會多次探討修訂SPLT。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論壇重返W IPO,W IPO 正在抓緊創建一個國際專利的法律框架,進一步提高國際知識產權保護的水平。發達國家首先利用W IPO和W TO 二者的不同優勢, 把談判場所確立在障礙較小、容易取得成功的論壇。在談判取得成功後, 可以依據TR IPS協議第71條的規定,使W TO 成員接受在多邊協定中達成的共識和標准。[1]
二、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棘齒機制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
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棘齒機制的作用日趨明顯。以專利領域為例,W IPO不僅開始著手PCT改革,而且通過了PLT 以協調、統一專利申請以及國家和地區專利的形式程序;並反復討論修訂SPLT草案,力圖統一各國專利授權和效力問題的一些法律原則,如對現有技術、新穎性、創造性(非顯而易見性)和工業實用性的定義,充分公開的特性以及權利要求的結構和解釋等等,其目標是最終設立一部統一的國際專利法。可見,在專利法領域國際保護的棘齒已經從形式標准推向實質標准,保護范圍越來越廣,程度越來越高,各國在涉及專利方面的利益將進行一次大調整或重新分配。
然而,棘齒作用使保護標准一再提高, 在棘齒機制下產生的新規則對發展中國家是非常不利的。一般來講,專利保護程度越高,由技術創新帶來的系統利益就越大, 由技術使用(擴散)帶來的系統利益就越小, 反之亦然。因而專利保護的程度並非都是越高越好,而是根據每個國家的情況存在一個最佳保護程度或最佳點,在這一點上其系統利益達到最大。這個最佳點的確定取決於該系統具體的技術創新和技術使用的對比情況。
積極提倡建立全球專利制度的美、日和歐盟, 其經濟技術發展水平較高,用於高新技術研究開發的投資多, 專利保護的需求強烈,因而其最佳保護程度較高。比較之下, 發展中國家最佳保護程度較低。二者的利益沖突是明顯的。很多發展中國家依據本國傳統、宗教、倫理或考慮公眾利益,對特殊客體如動植物品種及人體基因不給予專利保護;而美國主張,太陽底下的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被申請專利的。美國推行的世界農業體制,實際上使農民成為承租人, 為受專利保護的種子、植物品種、化肥和殺蟲劑支付大量費用。TR IPS 協議生效後,成員方使用反向工程和其他模仿創新產品的方法受到了限制,這給發展中國家在技術上趕超發達國家設置了障礙。可以預見,如果全球專利法得以簽署, 發展中國家就會受制於比W TO更嚴厲的但是對美、日、歐專利人有利的規則。
三、發展中國家的對策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 發達國家在工業化早期, 沒有受專利保護的影響,它們通過復制模仿等方式, 逐步建立起了強大的科技競爭力。現在, 它們試圖以本國標准代替國際標准,呼籲要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專利制度, 這對發展中國家明顯不公。棘齒機制的進一步推進,就會卡住發展中國家發展的喉嚨。因此,發展中國家應該:
第一,認真分析、充分利用現有體制所允許的靈活性,爭取彈性空間。知識產權保護的棘齒已經不允許發生任何在保護程度、保護范圍上的任何倒退。但目前體制仍給予了成員方較大的靈活空間, 例如, TR IPS 被公認為是一個覆蓋面廣、高標准、嚴要求的協議, 盡管如此,它仍允許對包括基因序列、轉基因植物品種、植物新品種、計算機軟體和商業方法等採用不同於專利的弱保護; TR IPS 協議第13條、第17條、第26條和第30條所列舉的關於版權、專利、商標、工業品外觀設計的限制或例外的規定,第8條和第27條關於「強制許可」的規定都是重要的彈性條款,賦予了成員國控制知識產權濫用的權利, 是維持私權與國內公共利益平衡的重要手段。
第二,積極倡導、努力擴大「知識公域」。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國家承認知識產權是一種私權,主要是智力產品的財產權。然而,思想這塊領域,用經濟學家的話說,並不像有形物領域那樣存在對抗。「它的特別之處. 在於沒有人因為其他人擁有而擁有的更少。」[2]一方面,現有體制承認知識產權是一種有限的壟斷,我們應給予產權人足夠的控制, 以激發他們進行創造;另一方面,他們所創造的東西最終會落入公有領域。所以,我們更應該允許和鼓勵直接投入公有領域的知識產品。開放源碼,或自由軟體, 就是在公有領域中安家的代碼。隨開放源碼軟體一起傳播的公眾許可合同( public license) ,使任何其他人都可以取用其資源, 不需任何人的許可,比如L inux 這樣的開放系統和在L inux 之上的創新; 此外,還有以「創意共享」方式宣告著作權的作品。[3]國家應該展現知識公域的價值, 使科技工作者也意識到:「只有我們———大學里的人———抵制誘惑,拒絕從專利那裡收取大筆使用費, .才可以抵制封閉。」[4]擴大的知識公域將擴大由技術擴散帶來的系統利益。
第三,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加強合作,締結框架性條約,在重要問題上表明發展中國家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努力消除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參與者從中獲得利益的不均衡。發展中國家應當根據本國的條件積極主動地參與和控制專利法協調的國際議程,尤其對於不合理的條款應當堅決拒絕。巴西、阿根廷等國家提出的「W IPO發展計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2003年9月進行的全球貿易會談宣告失敗,也證明發展中國家說「不」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