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侵犯專利權行為的訴訟時效是多久
專利侵權糾紛的訴訟時效為2年,自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得知或者應當得知回之日起計答算。所謂"得知",是指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確切發現和知道其權益受到侵害。
需要指出的是:《專利法》中2年的訴訟時效來自《民法通則》的規定,而《民法總則》實施後,訴訟時效改為3年,故根據立法願意,權利人提起訴訟的時效應當改為3年。根據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應當適用《民法總則》的規定。
Ⅱ 侵犯專利權的訴訟時效為多長時間
您好:
《專利法》第62條規定:「侵犯專利權的訴訟時效為二年,自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得知或者應當得知侵權行為之日起計算。」這與我國《民法能則》第137條的規定相一致。不過,專利侵權的訴訟時效起算點存在兩種特殊情況:
(一)超過二年的起訴侵犯專利權的行為往往是連續的,有時甚至是斷斷續續的。如果從專利權人得知或應當得知侵權行為起二年內,專利權人未主張權利,而二年之後,侵權行為仍在繼續,這時如果不能對專利權人進行保護,顯然是不公平的。專利權人的請求權可以分為物權請求權和債權請求權,前者指停止侵權,從時效制度的目的出發,這類請求權本身不受訴訟時效的限制;[29]後者指賠償損失,當然適用訴訟時效,但是從專利權人向人民法院起訴之日起向前推算兩年內的侵權損失賠償額,仍然處於訴訟時效期間之內。為此,最高人民法院《規定二》第23條規定,權利超過二年起訴的,人民判決被告停止侵權,並支付起訴之日前推算二年內的侵權損害賠償數額,但這種判決應滿足兩個前提條件:(1)起訴時侵權行為仍在繼續;(2)起訴時專利權仍在有效期內。最高人民法院《規定二》的重要意義在於,明確了針對侵權行為的物權請求權(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返還原物、恢復原狀等)不受訴訟時效限制。
(二)授權前的發明技術使用費發明專利的一項特殊之處是,授權前的臨時保護,由於發明專利實行「提前公布、實質審查」,一項發明專利申請自申請日起滿18個月即行公布,這時其他單位或個人完全可以實施公開的發明技術,這種行為在授權之前不視為侵權。根據《專利法》第13條規定,上述單位或個人應支付適當的費用,這就是對發明申請的臨時保護措施。依照《實施細則》的有關規定,專利權人可以在授權前提出支付要求,但如果這種要求被拒絕,專利權人只有等到授權之後才能要求專利管理部門進行處理或向法院提起訴訟。由於發明專利申請公布時,實質審查可能還未開始,或者已開始但尚未結束,到授權之日往往需要2至3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如果要求自專利權人得知或應當得知行為之日起計算時效,則完全會出現專利權人有資格起訴時已超過二年的現象。為此,《專利法》第62條第2款規定,專利權人於授權之日前得知或者應當得知的,時效自專利授權之日起計算。於是,這類訴訟的時效有兩個起算點:二是專利授權之日;二是專利權人得知或應當得知行為之日,以其中的晚者為實際起算點。
Ⅲ 侵權糾紛,哪些情況不承擔專利侵權責任
您好,我國來《專利法》第70條規定:源「為生產經營目的使用、許諾銷售或者銷售不知道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並售出的專利侵權產品,能證明該產品合法來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如果是市場經營中的侵權,要想運用「合法來源」進行成功抗辯,必須符合以下要件。
在專利侵權案件中,抗辯被告只能是銷售者,而不能是製造者和進口者。這樣,法院才能對其是否具有「合法來源」進行審查。
被告應證明其所銷售的侵權產品具有合法來源,也就是說,被告要能證明進貨渠道合法。這就需要市場經營戶在與供貨方進行交易時,簽訂正式、內容詳實的合同和付款憑證。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Ⅳ 知識產權不侵權確認之訴的受理條件
作為侵權之訴的延伸,確認不侵犯知識產權之訴在地域管轄方面仍然適用侵內權之訴的相關容規定,即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九條,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除此之外,還須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八條的規定的前提條件,即「權利人向他人發出侵犯專利權的警告,被警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經書面催告權利人行使訴權,自權利人收到該書面催告之日起一個月內或者自書面催告發出之日起二個月內,權利人不撤回警告也不提起訴訟,被警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請求確認其行為不侵犯專利權的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此原則目前在受理商標、著作權等其他知識產權糾紛案件中也普遍參考適用。
也就是說,「人民法院受理當事人提起的確認不侵權之訴,應以利害關系人收到警告,而權利人未在合理期限內依法啟動糾紛解決程序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