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專利權無效如何理解
為了維護公眾的利益,使專利權只保護那些真正應當保護的發明創造,專利法規定:自專利局公告授予專利權之日起,任何單位或者個人認為該專利的授予不符合專利法有關規定的,都可以向專利復審委員會請求宣告該專利權無效。無效程序對於調整專利權人與公眾的關系是十分必要的。事實上許多無效宣告請求都是在所謂"反訴"中出現的,即當專利權人向專利管理機關或人民法院控告某個單位或者個人侵犯其專利權時,被控告的單位或個人當確有理由認為該專利權不應授予時,可以反過來向專利復審委員會請求宣告該專利權無效。
請求宣告無效的理由是指被授予專利的發明創造不符合專利法第二十二條、第二十三條、第二十六條第三款和第四款、第三十三條或者本細則第二條、第十三條第一款、第二十條第一款、第二十一條第二款的規定,或者屬於專利法第五條、第二十五條的規定,或者依照專利法第九條規定不能取得專利權;
具體地說,主要包括:認為發明創造不具備新穎性、創造性及實用性或同已有外觀設計相同或相近似或與他人在先取得的合法權利相沖突;發明或者實用新型說明書中的技術方案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不能實現;說明書修改超出原始說明書、權利要求書范圍,或超出原始圖片、照片超出原始說明書、權利要求書范圍,或超出原始圖片、照片表示的范圍;權利要求書沒有以說明書為依據說明要求保護的范圍;權利要求書中權利要求保護的范圍不清楚;獨立權利要求缺少必要技術特徵;違反國家法律或者不屬於專利保護范圍等。請求宣告專利權無效或者部分無效的,應當按規定繳納費用,提交向專利復審委員會提交專利權無效宣告請求書和必要的證據一式兩份,無效宣告請求書應填明請求宣告無效的專利名稱、專利號並寫明依據的事實和理由,並指明每項理由所依據的證據,附上必要的證據。
專利復審委員會把文件副本送交專利權人,要求專利權人在指定期限答復,答復時可以修改其權利要求書,但修改不得擴大原專利的保護范圍。專利權人不答復的不影響審理進行。專利復審委員會對無效請求所作出的決定任何一方如有不服的,可以在收到通知之日起3個月內向人民法院起訴。專利局在決定發生法律效力以後予以登記和公告。宣告無效的專利權視為自始即不存在。宣告專利權無效的決定,對已經執行的侵權處理或已經履行的合同不具追溯力。但專利權人惡意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給予賠償,顯失公平的返回部分或全部費用。
Ⅱ 談談對專利授權條件的認識
一切以《審查指南》為依據...
Ⅲ 想了解透徹什麼叫專利侵權
專利侵權是指未經專利權人許可,以生產經營為目的,實施了依法受保護的有效專利的違法行為。
侵權類型
1、未經許可製造專利產品的行為;
2、故意使用發明或實用新型專利產品的行為;
3、銷售、許諾銷售未經許可的專利產品的行為;
4、使用專利方法以及使用、銷售、許諾銷售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的行為;
5、進口專利產品或進口依照專利方法直接得的產品的行為;
6、假冒他人專利的行為;
7、冒充專利的行為。
專利侵權行為分為直接侵權行為和間接侵權行為兩類。
專利侵權行為具有以下特徵:
1.侵害的對象是有效的專利。專利侵權必須以存在有效的專利為前提,對於在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後專利權授予前使用發明而未支付適當費用的糾紛,專利權人應當在專利權被授予之後,請求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調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2.必須有侵害行為,即行為人在客觀上實施了侵害他人專利的行為。並以生產經營為目的。非生產經營目的的實施,不構成侵權。
3.違反了法律的規定,即行為人實施專利的行為未經專利權人的許可,又無法律依據。
根據現行專利法,專利侵權行為的具體形態可分為:(一)未經許可實施他人專利行為。這類專利侵權行為必須滿足兩個條件:未經權利人許可和以生產經營為目的。(二)假冒他人專利行為。這類專利侵權行為是指侵害專利權人的標記權。(三)以非專利產品冒充專利產品、以非專利方法冒充專利方法。(四)除法律明確規定之外,在理論上和實踐中還存在兩種侵權行為:過失假冒,即指行為人本意是冒充專利,隨意杜撰一個專利號,而碰巧與某人獲得的某項專利的專利號相同。
Ⅳ 談談對專利法的理解和認識
對我國專利法幾個問題的探討
為了實現專利制度的國際接軌,年9 月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作出了修改我國專利法的決定。這一決定將我國專利制度的水平提高了一大步。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入,科教興國方針的提出和實施,我國專利法中仍有一些規定不能適應客觀發展的需要。在此,本文試圖對我國專利法中以下幾個問題進行探討,希望能為完善我國專利制度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關於廢除國家計劃許可制的問題
我國專利法第十四條規定:「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國家計劃,有權決定本系統內或者所管轄的全民所有制單位持有的重要發明創造專利允許指定的單位實施,由實施單位按照國家規定向持有專利權的單位支付使用費。」我國專利法這一規定通常被稱為「國家計劃許可制」。從我國專利法關於國家計劃許可制的規定中,我們可以看到以下幾個問題。第一,計劃經濟是國家計劃許可制的基礎。我國專利法是1984年頒布,1985年實施的。在制定這部專利法時,我國實行的還是計劃經濟。在1984年10月20日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指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就總體說,我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即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而不是那種完全由市場調節的市場經濟」。在這種計劃經濟的大環境之下,就決定了在我國專利法律制度中必然要建立國家計劃許可制,就決定了國家計劃許可制必然要以國家計劃作為實施的根據。相反,那種不是為完成國家計劃而使用全民所有制單位的專利,則不能適用國家計劃許可制。第二,國家計劃許可的授權完全取民於法定的行政主管機關。這就是說,只需經法定行政主管機關的決定,不需徵得享有專利權的全民所有制單位的同意,其他全民所有制單位就可以實施其專利,享有專利權的單位不得拒絕。第三,實施國家計劃許可的單位只按國家規定的使用費標准向享有專利權的單位支付使用費。這表明國家計劃許可涉及的使用費,實行國家牌價,享有專利權的全民所有制單位對使用費的高低無任何決定權。從上可見,我國專利法中的國家計劃許可制充分體現了計劃經濟的特徵。
我國專利法從開始實施到現在已有十多年的歷史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專利法的實施,筆者認為,國家計劃許可制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應予以廢止。因為,第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使國家計劃許可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經濟體制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在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5年9 月《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指出,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是實現「九五」和2010年奮斗目標的關鍵之一。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隨著經濟體制的轉變,我國專利法中依附於計劃經濟,為計劃經濟服務的國家計劃許可制已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已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我們應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淘汰國家計劃許可制。第二,政府職能的轉變,使國家計劃許可制失去了實施的基本條件。轉變政府職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和發展的迫切需要。按照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改革的要求,今後政府管理經濟和科技的職能主要是制訂和執行宏觀調控政策,創造良好的有利於經濟和科技發展的環境,而不是直接去管理或干預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和先進技術實施活動。可是,我國專利法規定,對重要的發明創造實施國家計劃許可須經法定行政機關對每一項專利分別作出授權決定。現在,國家行政機關不再對具體技術推廣活動進行直接的帶有強制性的干預,這時的國家計劃許可也就失去了
授權者。原規定的授權者不再從事授權活動,國家計劃許可制也就形同虛設。第三,專利技術和與專利有關的
技術的復雜性,也決定了國家計劃許可難以實施。按國家計劃許可實施的專利技術絕不是一看就會、一做就成
的專利技術,而是重要的專利技術,即高精尖的技術。隨著專利意識的提高和競爭意識的增強,專利申請人為
維護自身的利益,往往把基本技術拿去申請專利,而把核心技術或者關鍵技術以技術決竅(Know-How)的形式
將其置於保密狀態。這樣, 即使行政機關按國家計劃許可向實施單位頒發了許可證,但專利權人不傳授或不願
傳授技術訣竅,實施單位僅憑專利說明書的內容也是無法實施他人專利技術的。
總而言之,現在的國家計劃許可制不僅喪失了存在的基礎,也缺乏實施的可能性。事實上,從我國專利法
實施的歷史來看,國家計劃許可也並未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和發展的今天,應
從實際出發廢除國家計劃許可制,不再以命令式的手段來推廣先進技術,而應賦予專利權人(包括全民所有制單位的專利權人)更多地實施專利、轉讓專利的自由,讓專利權人在自願的基礎上,通過協商的手段來解決專利實施和先進技術的推廣問題。
二、關於全民所有制單位專利權的歸屬問題
我國專利法第六條規定:「申請被批准後,全民所有制單位申請的,專利權歸該單位持有;集體所有制單位或個人申請的,專利權歸該單位或者個人所有。」從這一規定我們看到了兩個問題:第一,在專利歸屬問題上,全民所有制單位所享有的權利不同於集體所有制單位和個人所享有的權利。第二,全民所有制單位對其被批準的專利只享有持有權。
我國專利法這一規定學術界曾經認為,它體現了科技領域的改革精神,賦予了全民所有制單位對專利享有較大的自主權。而仔細分析,這一規定卻存在著很多問題。第一,我國專利法中有關全民所有制單位所享有的持有權的含義不清。從傳統的法學理論來看,對於權利歸屬問題只有所有、佔有之類的概念,而沒有持有的概念。我國專利法中所指的「持有」,其性質是什麼?其內容又是什麼?在我國專利法和專利法實施細則中均未予以規定或解釋。我國專利法實施十幾年來,從法定解釋而言,「持有」是一個既無立法解釋,又無司法解釋的概念。第二,我國專利法對全民所有制單位的專利權歸誰所有的問題也未明確予以規定。專利權的歸屬問題是專利法的核心。專利法既然賦予全民所有制單位對其專利只享有持有權,就應明確規定由誰來對這類專利享有所有權。但我國專利法並未明確回答這一問題。理論界根據全民所有制單位的性質,往往作出全民所有制單位的專利權應歸國家所有的解釋。但是,這一解釋畢竟是學理解釋,沒有法律效力。第三,在專利法未明確規定的情況下,如果我們作出全民所有制單位的專利權歸國家所有的推斷,緊接著又會產生一個問題,即國家對這類專利如何來行使所有權的問題。但是,在我國專利法和其他法律、法規中都未對此作出明確的規定。可見,國家對全民所有制單位的專利享有所有權的問題,是一個既無名又無實的問題。筆者認為,我國專利法應拋棄「持有」的概念,直接賦予全民所有制單位對其專利享有所有權。這是因為,第一,我國專利法中所講的「持有」實為「所有」。我國專利法第六條第三款明確規定:「專利權的所有人和持有人統稱專利權人。」這一規定意味著,專利所有人是專利權人,專利持有人同樣也是專利權人。我國專利法賦予專利權人有製造、使用、銷售、進口專利產品和使用專利方法以及使用、銷售、進口依該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的權利,有與他人簽訂專利實施許可合同並收取使用費的權利,有轉讓專利權和放棄專利權的權利。這些權利都是所有權中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四種權能的具體體現。對於這一系列權利,專利所有人享有,
專利持有人也同樣享有。從其內涵來看,這里所講的所有與持有無任何區別。因此,沒有必要使用兩個不同的
概念。有的學者認為,「持有」不同於「所有」。其主要理由是,全民所有制單位持有的專利可以實施國家計
劃許可;全民所有制單位轉讓專利申請權和專利權時要經過上級主管部門批准,這兩方面正是國家對全民所有
制單位的專利行使所有權的表現。其實,這些理由並不能成立。首先,就國家計劃許可制分析。從立法目的來
看,實行國家計劃許可是為了推廣先進技術,完成國家計劃,維護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而不是以此作為國家
行使所有權的手段。從范圍來看,我國專利法第十四條第一款規定了全民所有制單位可以依法實施國家計劃許
可,而該條第二款又規定,中國集體所有制單位和個人的專利,由國務院主管部門報國務院批准後,「參照上
款規定辦理」,即中國集體所有制單位和個人的專利也可以依法實施國家計劃許可。可見,實施國家計劃許可
並不是全民所有制單位獨有的特徵,它與專利的所有、持有也沒有任何直接關系。因此,那種認為實施國家計
劃許可是國家行使所有權的象徵的觀點是沒有說服力的。另外,從專利轉讓來看,「全民所有制單位轉讓專利
申請權或者專利權的,必須經上級主管機關批准」的規定,同樣與所有權的行使無關。一種行為必須經上級主
管部門批准,這是國家進行行政管理的體現,這種管理活動並非行使財產所有權。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
作經營企業、外國獨資企業的成立,有關法律均規定了經國務院有關部門批準的程序。難道說,這是國家在對
這些企業行使所有權嗎?我國專利法規定,集體所有制單位和個人向外國人轉讓專利申請權或者專利權,必須
經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批准。難道說,這也是國家在對集體所有制單位和個人行使所有權嗎?總之,從我國專
利法來看,關於所有與持有的區分並無實際意義,取銷持有的概念才能使我國專利法建立在更加嚴密和科學的
基礎上。第二,為使整個知識產權制度保持一致性,我國專利法也應取銷持有的概念。專利法律制度、商標法
律制度、著作權法律制度是知識產權法的三大支柱。從我國商標法和著作權法來看,全民所有制單位都可以依
法取得商標權和著作權,而這兩部法律中都沒有出現「所有」與「持有」的問題。因此,在專利法中取銷「持
有」的概念,有利於與其他知識產權制度保持一致。事實上,國家要對全民所有制單位的專利或者其他知識產
權行使所有權是非常困難的。硬要規定國家對其享有所有權而又無法行使所有權,這實際上是在法律中設定了
一種虛幻而毫無實際意義的權利。第三,確認全民所有制單位對其專利享有所有權,有利於調動全民所有制單
位從事科研活動的積極性。所有權是一切民事權利最重要最基本的權利,取得所有權就意味著對其客體取得了
完全的支配權,權利人可以排除任何人的非法干預,可以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採取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式去行使
權利,去牟取利益。因此,法律賦予全民所有制單位對其專利享有所有權,全民所有制單位就會更加珍惜自己
的專利權,就會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去從事發明創造的開發和實施。一言以蔽之,在我國專利法中取銷「持
有」的規定將使我國專利法更切合實際和更科學地表述有關法律規范。
三、關於建立職務發明專利共有制的問題
職務發明專利權的歸屬問題是各國在專利立法時都很重視的問題。我國在制定專利法時,考慮到職務發明
中發明人所作出的發明創造是在單位為其提供了必要的儀器、設備、材料、資金、技術資料、學習考察進修等
條件下完成的。為了維護單位的利益,我國專利法第六條規定,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單位的物
質條件所完成的職務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權利屬於該單位;申請被批准後,專利權歸該單位所有或持有。從
這一規定來看,我國專利法採取了職務發明專利權歸單位的作法。
關於職務發明專利的歸屬問題,世界各國立法體例不盡相同。一是規定職務發明專利權歸單位(或僱主)
所有,如法國。二是規定歸發明人所有,但發明人可以與所屬企業(或僱主)通過合同,約定職務發明專利的
歸屬,美國即是如此。三是規定由發明人所在單位(或僱主)選擇,德國的雇員發明法即是如此。四是規定歸
發明人和單位雙方共有,俄羅斯和我國台灣即是如此。筆者認為,我國關於職務發明專利權的歸屬,應以共有
為主允許協商的制度,取代專利歸單位的制度,即職務發明的專利權在一般情況下,歸發明人和發明人所在單
位共有,但雙方可以通過自由約定來解決職務發明的專利權歸屬問題。
筆者認為,建立職務發明專利的共有制是職務發明產生的基礎和科技發展的客觀需求所決定的。第一,發
明人和發明人所在單位共同的努力是職務發明專利權歸二者共有的基礎。在職務發明中,發明人所在單位向發
明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和其他有關條件。這些條件對發明的成功起了重要作用,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
。另一方面,發明人在整個發明過程中,付出了大量的創造性的勞動,沒有發明人的努力,優越的物質條件是
不會自然產生任何一種新發明的。我們必須注意到,發明人的努力奮斗是發明成功極其重要的基本條件。可見
,只強調保護發明人所在單位的利益和權利,將職務發明專利權僅僅歸單位享有,是與法律強調的公平原則相
背離的。因此,從肯定雙方的作用,保護雙方的權利出發,只有將職務發明專利權歸發明人和發明人所在單位
共有才是公平合理的。第二,建立職務發明的共有制有利於調動發明人從事發明研究,實施發明成果的積極性
。在職務發明中,發明人的因素是決定因素。從局部看,發明人的積極性直接關繫到該發明的成敗;從整個社
會看,發明人的積極性直接關繫到全社會科學技術發展速度的快慢。在職務發明專利歸單位享有的制度中,發
明人嘔心瀝血、艱苦奮斗,其結果專利權完全被單位享有,而把發明人排斥在外。發明人未能獲得應有權利,
這種權利與義務不一致,不尊重人的因素的狀況,勢必影響發明人進行發明創造的積極性。即使研究成功了,
專利權取得了,發明人對專利的實施問題也關心甚少。而建立職務發明專利的共有制,使權利與義務一致起來
,專利申請被批准以後,發明人也享有專利權。發明人就會以主人翁姿態從事發明研究工作,並在發明成功後
,以積極的態度與所在單位密切配合,將該專利推向實施,投入使用,從而使專利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早日
實現。因此,職務發明專利權的共有制是調動發明人積極性的助推器。
然而,職務發明專利共有制這一原則,如果不與協商約定原則相結合,也還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主義市場
經濟的需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各民事主體為了維護自身利益,適應復雜多變競爭激
烈的市場,要求在投資、生產、銷售等方面有充分的自由。這一要求反映在法律上,就希望法律賦予民事主體
更多的約定權利義務的自由。法律確定原則與約定原則相結合是今後民事立法的趨勢。因此,在建立職務發明
專利共有制的同時,法律應賦予當事人雙方通過協議來約定職務發明專利權歸屬的權利。發明人與其所在單位
可以通過合同,約定職務發明專利權歸發明人,或者約定歸單位,或者約定在共有中各自所享有的份額。通過
約定使職務發明專利權的歸屬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以適應不同當事人在不同情況下的需求。
四、關於給予動植物新品種專利保護的問題
1992年9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我國專利法進行了修改, 修改後的專利法擴大了專利保護的范圍。但是,我
國專利法第二十五條仍只對動物和植物新品種的生產方法依專利法規定授予專利權,而對動植物新品種本身還
是不授予專利權。
關於動植物新品種是否給予保護的問題應作為專利理論中的一個重要問題予以研究。筆者認為,我國專利
法應對符合專利法規定條件的動植物新品種授予專利權,給以法律保護。因為,對動植物新品種的專利保護有
著重大的意義。
第一,對動植物新品種給予專利保護有利於加快我國農業發展的速度。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
是關系政治穩定和國民經濟發展的大事。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矛盾也就越來越突出。
耕地不足與人口增長的矛盾,低水平的農業與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農業提出的高要求的矛盾,薄弱農業與
現代工業發展需要大量農產品原料的矛盾,農產品出口量減少與農產品進口量增加的矛盾等,均嚴峻地擺在我
們面前。因此,在《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明確提
出,要把加強農業放在發展國民經濟的首位。農業發展的最佳途徑是走科技興農之路,不斷提高科學技術,特
別是動植物新品種在農業發展中的含量。目前,據估計,我國科學技術在農業增長中所佔的比例不到30%,僅
相當於發達國家的一半。因此,今後我們應重點在農業科學技術上下功夫,以此來加速我國農業的發展。然而
,新的農業科學技術,新的動植物品種與其他領域的發明一樣,同樣是人們創造性的科研成果,同樣期待著專
利法的保護。如果不授予動植物新品種以專利權,動植物新品種的發明人面對他人的剽竊或隨意使用,就沒有
法律保護,他們的權益就只得任人侵害。現在,世界上一些國家已成功地應用專利制度來保護動植物新品種。
1930年美國首先制定了保護植物新品種的專利制度。此後,德國、法國、義大利、波蘭、日本、丹麥、瑞典等
,也對植物新品種的發明給予了專利保護。羅馬尼亞、匈牙利等,也對動物新品種授予了專利權。我國應當借
鑒這些國家的經驗,對動植物新品種給予專利保護,以此推動全國農業的發展,使我國由農業大國變為農業強
國。
第二,對動植物新品種給予專利保護有利於鼓勵對農業的投資。要發展農業,開發動植物新品種,需要進
行大量的投資,建立有先進水平的實驗室或實驗基地。而投資者是否進行投資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是看該
項科研成果問世後能否得到專利法的保護,使投資得到回報。如果開發出的動植物新品種得不到專利法的保護
,這就意味著發明者或投資者對新的動植物品種不享有獨占權,這些新的成果一問世,任何人均可無償使用。
這樣,投資者勢必收不回投資,無利可圖,而非投資者則不勞而獲,坐享其成。這種本末倒置的現象必然會挫
傷從事動植物新品種開發的投資者的積極性。相反,如果對動植物新品種給予專利保護,投資者就可以利用該
項研究成果獨占市場,通過自己使用,或許可他人使用收取使用費,或通過轉讓收取專利轉讓費來收回投資並
盈利。專利制度對投資者這種保障功能,可以激勵投資者繼續或擴大對動植物新品種開發的投入,使農業科研
經費形成良性循環。
第三,對動植物新品種給予專利保護有利於調動農業科研人員培育動植物新品種的積極性。高產、優質、
高效的動植物新品種對農業的發展起著巨大的作用。然而,動植物新品種的培育,往往要花幾年甚至十幾年的
時間。有的農業科研人員花費了畢生的心血,才培育出一種或幾種新品種。現在,由於專利法缺乏對動植物新
品種的保護,使農業科研人員的心血和研究成果與經濟效益不能有機統一起來。在這種情況下,農業科研經費
長期不足的問題不能得到解決,農業科研人員的生活條件長期不能得到改善。長此下去,農業科研人員從事動
植物新品種研究工作的積極性就會受到嚴重的挫傷。當前,不少農業科研人員棄農改行和農業科研隊伍後繼乏
人的現象正是這一問題的具體體現。如果建立了對動植物新品種的專利保護制度,新品種的使用或成果的轉讓
就會給農業科研人員、農業科研單位帶來可喜的經濟效益,這不但可以彌補科研單位自身經費的不足,而且還
可使農業科研人員取得相應的權利,得到相應的報酬或補償,這將進一步激發廣大農業科研人員為農業獻身的
決心和信心。
第四,對植物新品種給予專利保護也是關貿總協定關於知識產權協議對每個成員國的要求。《關貿總協定
與貿易(包括假冒商品貿易在內)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第二十七條第三款規定,各成員國「應以專利制度或
有效的專門制度,或以任何組合制度,給植物新品種以保護。對本項規定應在『建立世界貿易組織協定』生效
的4年之後進行檢查。 」我國是關貿總協定知識產權協議的簽字國,現正在積極爭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了
實現我們的承諾,我們也應對植物新品種給予專利保護。
由上可見,對動植物新品種給予專利保護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我們應盡快修改專利法,將動植物新品
種列入專利保護的范圍。但有人卻對此持否定態度。他們認為,動植物新品種受氣候、土壤、經緯度和陽光等
自然環境影響很大,沒有重復的可能,不可能產生出完全相同的東西,因而不能授予專利權。我們認為這一理
由是不能成立的。因為,現代農業技術的發展,動植物新品種已經能重復出現,能生產出相同的動植物來。這
里需要說明的是,我們把動植物新品種列入授予專利的范圍,並不等於什麼動植物新品種都能取得專利權,對
不具備專利法規定條件的動植物新品種是不能授予專利權的。動植物新品種確有自身的特點,因此,在給予專
利保護時應注意以下兩點:第一,授予專利的動植物新品種除了必須具備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外,還必須
具備穩定性和同一性。只有動植物新品種改變了原來的遺傳性,成為更優良的動植物新品種,其產量和性能會
穩定的同一的重復出現才能授予專利權。第二,對那些破壞生態平衡,違背生理倫理,對人類有危害的動植物
新品種,應予以限制,不能授予專利權。
總之,經過修改後的我國專利法雖然在諸多方面有了進步,但還有不完善之處。我們必須對這些問題進行
認真深入的研究,進一步完善我國的專利法律制度,使我國專利制度在科教興國的戰略中充分發揮其作用。*
Ⅳ 傳統對專利的理解認為是在發明專利,是正確的嗎
如果在後的專利技術是對在先的專利技術的改進或者改良,但包含在先專利的全部技術特徵,在後專利屬於從屬專利,實施該技術有賴於實施前一項專利技術權利人的許可。詳細解釋請搜索基礎專利或者從屬專利
Ⅵ 如何理解專利開發
專利開發過程
專利開發過程是指發明創造還沒有向國家申請專利以前,在這一過程,專利的利害關系人應注意以下問題:
1、專利檢索
以將要開發的專利技術主題或內容進行專利檢索,了解該項技術的發展現狀,可以避免開發已有的專利技術,也可以引用已有的專利技術為新技術的開發服務,還可以對新技術開發的思路和方向進行初步判斷。
2、確定權利的歸屬
專利的權利主體是專利權人,在專利開發過程中應明確專利權的歸屬。對企業而言,主要是職務發明和非職務發明的區分。依我國《專利法》的規定:「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為職務發明創造。職務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權利屬於該單位;申請被批准後,該單位為專利權人。非職務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權利屬於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申請被批准後,該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為專利權人。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單位與發明人或者設計人訂有合同,對申請專利的權利和專利權的歸屬作出約定的,從其約定。」因而,最好的處理方式是企業與員工就專利的權屬進行明確約定,避免發生不必要的權屬糾紛。
3、適當的技術保密
技術保密主要有兩層含義:其一,保密的技術不被他人以非法的手段獲取或知曉。非法手段是指竊取等,如果掌握充分的證據材料,技術所有人的權利一般可以的得到保護。其二,專利的申請應早於專利產品的上市。這是許多企業都容易忽視的。如果未申請專利的專利產品上市,競爭對手一般可以通過反向工程獲取該項技術,掌握該項技術之後若再向知識產權局提出專利申請時,原技術所有人將很難通過舉證奪回專利。為避免這種風險,專利的申請應早於專利產品的上市。
4、技術成果披露
在專利還未完全開發成功之前,通過科學技術刊物披露該項技術一定的階段性成果,從而獲得該項專利的「在先技術」。在先技術可以使競爭對手在以相同內容提出專利申請時喪失新穎性。如果競爭對手以相同內容提出專利申請時,即便在先技術人尚未完全開發出這項專利技術,也可以通過「在先技術」阻止競爭對手獲取該項專利。
5、提前申請,獲取國內優先權
依據我國專利法的規定,原申請人在12個月以內又以原申請內容重新提出申請時,原申請自動撤回。這就意味著在技術尚未完全開發成功之前,就可以該項技術內容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出專利申請,並在12個月的優先權期限內對技術進行改進和完善。這樣可以避免該項技術喪失新穎性,也可以約束競爭對手獲取該項專利技術。同時,優先權制度還可以實現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申請之間的互換。
如果你還有什麼關於專利方面的疑問,歡迎發到我的郵箱,樂意為你解答:[email protected]
Ⅶ 怎樣理解專利權授予的公益原則
公益是公共利益的簡稱,公序良俗原則的內涵中蘊含著公益性價值。該價值通過兩版條途徑實現:在民事行為權領域,可以通過類型化的方法歸納出由公序良俗原則規范的行為;在司法活動中,該原則通過對法官自由裁量權的賦予實現其公益性價值。
Ⅷ 對專利法第二十五條的理解
二者不是一個概念
動物和植物品種不能授予專利,但動物和植物的生產方法是可以授予專利的。
比如袁隆平院士培育的雜交水稻,培育方法屬於專利,但生產出的雜交水稻就不是專利。
Ⅸ 專利權的權利用盡如何理解
專利權的權利用盡是指專利權人製造或者經專利權人許可製造的專利產內品售出後,使用或者再銷售該容產品的行為,不視為侵犯專利權。
專利權的權利用盡主要包括以下兩種情況:
(1)專利權人製造或者經專利權人許可製造的專利產品部件售出後,使用並銷售該部件的行為,應當認為是得到了專利權人的默許;
(2)製造方法專利的專利權人製造或者允許他人製造了專門用於實施其專利方法的設備售出後,使用該設備實施該製造方法專利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