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王麻子菜刀商標是什麼品牌
「王麻子」商標現在屬於北京櫟昌王麻子工貿有限公司。
自古就有"南有張小泉,中有曹正興,北有王麻子"的相傳,是國內刀具行業三名狀元
王麻子歷史:
王麻子始創於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老北京的王麻子刀剪鋪原是宣武門外菜市口附近的一家賣火鐮、剪刀的雜貨鋪,鋪名"刀順號"。 掌櫃的姓王,因臉上有麻子,故同行人及顧客直呼其"王麻子"。他的櫃上並不製作剪刀,全靠從民間剪刀作坊躉購。為保征質量,掌櫃的親自下去選貨,堅持以"三看"、"兩試"進行驗收。三看是:看外觀、看刃口、看剪軸;兩試是:試剪刃、試手感。凡經不起三看、兩試的一律不收。只有頭流的上品才能拿到門市櫃台上去賣,所以這個雜貨鋪的剪刀以質量好而四遠聞名,不論本市和外地的都慕名而來選購。人們都不約而同地稱這個貨鋪為"王麻子刀剪鋪"。
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王麻子後代接辦雜貨鋪,正式掛出"三代王麻子"的招牌,改以經營剪刀為主,並在所銷售的剪刀上均鐫有"王麻子"三字作標志。 傳說明朝末年有一山東田姓鐵匠世家,遷居北京,後田氏獨女嫁給了王姓山西商人,王掌櫃雖其貌不揚,滿臉麻子,但他為人厚道、精明能幹,又頗善經營,小兩口決定開一個經營刀剪等的雜貨鋪。 這就是最早的"刀順號"。
1959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命名成立王麻子刀剪廠
1956年3月4日,毛主席在《加快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一文中指出:"王麻子、張小泉的剪刀一萬年也不要搞掉,我們民族的好東西搞掉了的一定要來個恢復,而且恢復的更好一些"。
1956年12月7日,毛主席對民建中央、全國工商聯負責人進一步強調指出:"王麻子、東來順、全聚德要永遠保存下去。"
1956年,北京68家刀剪作坊聯合在一起,統一使用"王麻子"商標,統一生產、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為王麻子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1959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命名成立北京王麻子剪刀廠,注冊"王麻子"商標。
1964年北京市政府為了滿足市場需求,擴大生產能力,在昌平沙河鎮重新建廠,1965年北京王麻子剪刀廠遷至沙河,步入了規模化生產的軌道。
1999年北京王麻子剪刀廠與其它企業投資成立了北京櫟昌王麻子工貿有限公司,由公司統一經營"王麻子"刀剪產品。
2006年,北京櫟昌王麻子工貿有限公司基本完成對下屬生產廠的調整,蓄勢待發,加快發展。
現在的王麻子剪刀改換了門庭,新的工廠名叫北京萬順號剪刀有限責任公司,由王麻子剪刀廠的職工自籌50萬元組建,最初的股東有7人。和王麻子剪刀廠一樣,新公司隸屬於北京櫟昌王麻子工貿有限公司,但它以股份制模式獨立運行,擁有獨立的法人資格,從櫟昌王麻子工貿有限公司取得王麻子商標使用權進行生產。
『貳』 大明成化年制瓷器如何辨別,市場到底如何
成化年制瓷器辨別,景德鎮王掌櫃認為必須先了解成化年制瓷器特徵;
成化瓷的工藝特徵:
器型特徵:成化官窯以製作高足杯、酒杯、盤、碗、罐等小件瓷器為主,器型小巧俊美,做工極好。鬥彩人物小杯、雞缸杯、葡萄紋杯、葡萄紋小碟、天字罐等均為成化官窯代表作。
成化瓷胎體特徵:成化官窯瓷器為明官窯之冠。成化官窯瓷有厚胎、薄胎兩種,色如白玉,質地純潔細膩。大部分為薄胎瓷,迎著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加上釉層肥厚,如羊脂玉一般。
成化瓷釉面特徵:成化瓷釉面細潤。青花瓷底釉微閃青色或略顯灰青。乳白(甜白)具有羊脂玉般的質感,釉層肥厚滋潤,光潔無瑕。但器物口沿下長有一圈輕微的積釉。
成化彩瓷特徵:成化白瓷因所用瓷土是明代最好的,故白瓷品質極好,薄胎白瓷實為明代第一。成化白地彩瓷之所以著名是與成化白瓷的高品質分不開的。
成化又分:成化孔雀綠釉瓷、成化黃地紫彩瓷、成化白釉五彩瓷、成化釉里紅瓷、成化青花紅彩瓷、成化鬥彩瓷等。
成化青料特徵:成化青花瓷少數用蘇料,故成化青花瓷中有的色調濃重近似於宣德青花瓷。成化中期改用國產品等青,也使用與進口蘇料勾兌,形成了青花瓷本朝的色調——淡雅。因釉層肥厚,釉下青花紋有雲霧般若隱若現的現象。
成化紋飾特徵:常用的紋樣有嬰戲、高士、麒麟、三秋、九秋、秋葵、花蝶、團菊、荷蓮、鴛鴦卧蓮等,另有一些受佛教紋飾如長生蓮、梵文、八寶等,也開始流行。寶相花、團花運用了對稱、連續等裝飾手法,是成化瓷新採用的圖案化紋樣。
成化瓷紋飾採用印、劃、刻、繪畫等多種技法,因彩瓷品種而異。鬥彩和青花五彩多用雙線勾畫釉下青花紋,線條纖細。釉上天彩則用平塗法,色只有濃淡之分,無暈染手法。人物紋只畫單色外衣,無內衣為襯,花鳥體型豐滿,葉子長化成手掌狀,無陰陽背向反側,花朵只繪正面形,山石無凹凸之感,蕉葉頂尖略圓,蓮瓣紋與旋轉疊壓的菊瓣紋邊飾,用線圓渾。
成化底足特徵:成化瓷常見砂底,其上有黃褐色或黑褐色的斑點,人稱「糊底迷」;成化瓷圈足大多數畫有兩周十分規矩的青花線,上面的青花線紋色較淡,下面的較深。據此特徵可作為明中期無款瓷器的斷代工具之一。
成化瓷款式特徵:成化瓷官款有「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兩種,用青料書寫。還有一種「天」字罐。
真正的成化瓷器,近年來拍賣屢出天價,市場行情相當好。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望採納,謝謝
『叄』 佳士得專家科普,怎麼看中國古代瓷器年款,
標明陶瓷器製作年代的一種款識,在古代陶瓷款識中佔有較大比例。景德鎮王掌櫃簡單總結認為,紀年款可分為3種:
一、年款,即以帝王年號為紀年的款識.又稱朝代款。如北宋「端拱二年」、明代「大明宣德年制」、清代「大清康熙年制」等。
二、干支款,指用60年周而復始的天干配地支來標明器物具體年代的款識。這種款識多附在帝王年號之後。如「大明宣德癸丑年造」、「萬曆丁丑年造」等;也有直接用干支紀年的,如弘冶時的「壬子年造」、康熙時的「又辛丑年制」等。
三、特殊年款,指只寫某朝而不寫具體年號的款識,如「大明年造」、「大清年制」等。歷代紀年款中,以元,明,清時期釉下青花書寫款所佔比重最大,另有刻劃款 ,模印款及釉上彩書寫款等。紀年款外多加邊飾、常見有雙線圓圈、雙裝方框、單線圓圈、單線方框等,也有無邊欄的。款字多書於器物外底中心、也有書於內底心、口沿下以及肩、腹、耳、柄、頸、足內沿等處的。字體以楷書最為多見,另有篆書、行草等。款字排列方式多為自上而下豎寫或自右向左橫排。紀年款以明、清兩代景德鎮官窯瓷器使用最多,但部分民窯器,尤其是景德鎮民窯器上也經常使用。民窯款字體多顯得粗率、不及官窯款字體規整。紀年款標明了器物製作的大致年代或具體年代,所以是古陶瓷年代鑒定中最重要的依據。
秦、漢紀年款
秦、漢陶瓷器尚無單獨落紀年款的習慣.但有些銘文中的紀年內容,同樣起到紀年款的作用。較重要的有以下幾件。山東鄒縣邾國故城遺址出土的一件秦代陶量(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上印有篆書秦詔文,文曰:「廿六年.皇帝盡並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一,歉疑之,皆明壹之。」所印詔文,四字一組豎寫,綴連成篇,外有邊框。從其書法風格上看,屬於秦代小篆,字體方正,筆道圓潤,章法和諧,布局合理。這段文字既是研究秦代統一全國度量衡和文字的重要佐證,也是研習秦篆書法可靠的典範。 廣東省博物館收藏一件漢新莽時的灰陶狗,腹一側陰刻篆書「天鳳六年何亞」銘,天鳳為新莽年號、六年相當於公元19年。1988年湖南湘陰青竹寺漢代窯址堆積層的下層出土了東漢順帝「漢安二年」(143年)紀年款的陶器殘片,款字是刻劃上的。另外,考古發掘工作中,常發現一種東漢時的鎮墓陶瓶,上有朱書鎮墓文,內容是為死者解除災禍的文告,文字開頭多記年、月、日。見有「永壽二年五月」(156年)、「熹平元年」(172年)、「初平四年十二月己卯」(193年)等。
三國紀年款
迄今所見三國時期陶瓷器上的紀年款,主要出現在越窯瓷器上。]955年.江蘇南京光華門外趙士崗吳墓出土的一件越窖青瓷虎子腹部刻劃「赤烏十四年會稽上虞師袁宜作」十三字銘文。赤烏十四年即公元251年。此器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本世紀30年代後期,浙江紹興吳墓出土一件青瓷谷倉其正面堆塑龜馱碑,碑上刻劃「永安三年時,富且洋(樣),宜公卿,多子孫,壽命長,干意(億)萬歲未見英(殃)」。此器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30年代紹興還出土過一件「吳陶灶」,現已不知下落,灶壁刻有「永安四年十月九日...... 」等二十二字。1958年,江蘇南京清涼山三國吳墓出土一件青瓷熊燈,在燈的承盤底部刻劃「甘露元年五月造」七字銘文。甘露元年即公元265年。這幾件有確切記年的器物,大致反映了三國時期瓷器上紀年款的風貌,其特點是:釉下刻劃,字體較草率、落款位置不固定,文字內容不統一。
兩晉南北朝紀年款
此時陶瓷器上紀年款的風格與三國時相似,無大改變。1976午3月.江蘇吳縣楓橋獅子山西晉傅氏家族墓出土的兩件青瓷谷倉,在龜趺碑上分別刻有「元康二年潤(閏)月十九日超(造)會稽」、「元康出始寧,用此 ,宜子孫,作吏高,其樂無極」等字樣。元康(291—299年)是晉惠帝司馬衷的年號,元康二年即公元292年,但該年並不置閏,元康三年則閏二月。這件谷倉與「元康三年四月六日」銘文磚同出,可能也是元康三年物,碑銘紀年有誤。西晉時帶有紀年款的瓷器,還有浙江餘姚出土的青瓷谷倉,其龜趺碑上刻有「元康元年八月二日會稽上虞。」浙江平陽敖江出土的青瓷谷倉,其龜跌碑上刻有「元康四年九月九日口州會稽」。東晉、十六國時期陶器上的紀年款,見有60年代敦煌東晉墓出土陶罐腹部墨書的「昇平十三年潤(閏)月甲子朔廿一壬寅張弘妻汜心容盛五穀瓶」。昇平十三年為公元375年。南朝瓷器上見有「大宋癸丑」、「永初年制」等紀年款銘,「大宋癸丑」為公元473年,「永初年」為公元420—422年。
唐、五代紀年款
此期紀年款仍以刻劃為主,但已有模印和釉下彩書寫款。從日前l發現的資料看,唐代紀年款主要為唐宣宗大中年間(847—859年)的款銘,如「大中二年」、「大中三年八月」「大中四年歲次庚午八月丙午塑」、「大中玖年正月二十八日書記」、「大中拾年拾日叄造鼓價」等。其次為憲宗元和年間(806—820年)款銘,如「元和三年二月卅日」、「元和三年十月十四日」、「元和五年」、元和十四年」等。另有武宗會昌年間〔841—847年)、文宗開成年間(836—840年)、昭宗光化年間(898—901年)的款銘。如「會昌七年」、「會昌七年趙家」、「開成三年」、「光化三年十月十一日」等。五代瓷器上的紀年款見有「貞明六年」(920年)、「天成四年五月五日也」(929年)等。從窯口看,唐、五代瓷器上的紀年款主要見於越窯和長沙窯瓷器。刻劃款者多為越窯,釉下彩寫款者多為長沙窯。款識字體多為草書,楷書少見,落款位置不固定。這一時期年款的內容較復雜,如長沙銅官窯遺址出土的一件『鼓價器」,其外壁釉下以褐彩書「大中拾年拾日叄造鼓價」。浙江嵊縣出土的—件盤口壺上刻有『元和拾肆年四月—日造此罌,價直壹干文」。浙江餘姚上林湖東嶴南山麓出土的一件盤口壺上刻有「維唐故大中四年歲次庚午八月丙五朔,胡珍妻朱氏四娘於此租地,自立墓在此,以恐後代無志,故記此罌。」這組文字表明,此盤口壺既是租地卷,又是墓誌銘。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一件越窯青瓷執壺,腹部刻劃的三行文字為:「會昌七年改為大中元年三月十四日清明故記此耳。」這件器物的款識記錄了當時年號的更換。湖南石渚五代長沙窯遺址出土一件瓷枕,上刻「開平三年六月廿十八日開造,夏月二女使用」。唐、五代時期的越窯瓷器中有一種罐形墓誌,內容主要為紀年、人名、事跡等,紀年有「長慶三年」(823年)、「咸通七年」(866年)、「光啟三年」(887年)、「光化三年」(900年)、「龍德二年」(922年)等。
宋代紀年款
宋代瓷器上的紀年大多為北宋年號,只有少數為南宋年號,主要見於越窯、龍泉窯、定窯、耀州窯、磁州窯等瓷器上,既有刻劃、模印款,又有墨書、彩書款。磁州窯系瓷器上的紀年款多為釉下彩書。越窯、龍泉窯瓷器上的紀年款多為刻劃。目前已發現北宋瓷器上的紀年款有「大觀」、「大觀元年制」、「大中祥符五年」、「慶歷五(年); 七作,其年乙酉歲」、「治平三年丙午歲次九月一日題,匠人周明」、「太平戊寅」(即太平興國三年)、「元封內用」、「元豐年」、「元佑年制」、「元佑四年」、「元佑七年三月口日莫」、「嘉佑口口月二十二日」、「元符三年仲秋佳制」、「元符三年七月二十三日史五」、「至和貳年記 (碗)徐蔣大歌」、「明道元年」『政和」、「政和三年」、「政和六年」、「咸平年造」、「咸平元年十—月三日張家記」、「咸平元年七月廿日記」、「紹聖四年四月十六日鍾博士謹記」、「紹聖五年」、「崇寧二年新婿」、「淳化二年」、「雍熙一年七月」、「熙寧四年」、『端拱元年」,等等。南宋紀年款見有「嘉定四年月」、「紹興永和舒家造」、「紹興三年」、「紹興五年」、「淳熙年制」等。總之,宋代瓷器上的紀年款,比以前各代數量明顯增多,持別是內容單純的年款明顯增多,五花八門的大段文字則明顯減少。浙江餘姚出土青瓷碗上的「淳化二年」款、越窯青瓷上的「太平戊寅」款等四字年款,與後代的同類款識已無大的區別。有的雖然在一器之上同時書有紀年、吉言、匠人姓氏等,但都分開刻劃或書寫,如英國收藏的一件剔花珍珠地瓷枕,枕面刻「家國永安」,右側書「趙家枕永記」,左側書「熙寧四年」。內容較復雜的紀年款如現藏召肅省博物館的一件瓷枕,枕面右上側題:「明道元年巧月造。青山道人醉筆於沙陽。」再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南宋人物紋瓷枕,枕面左側刻:「紹興五年, 為亂事紛紛。白陽山人作。」另據《景德鎮陶錄》記載,北宋景德年間,真宗命景德鎮燒造進御器,底書「景德年制」四字,但尚未見實物。至於首都博物館收藏的刻有「隆興紀元春二月張沖珍玩」款的三彩人物紋枕,被認為是民國時期的偽作。
遼代紀年款
遼代陶瓷器的紀年款,主要見於契丹族獨有的器物雞腿瓶上,均為赤峰缸瓦窯的產品。其紀年款有「軋二年田」、「軋三艾廿一」等。這里的「軋」和「艾」都是契丹文,分別為漢文的「乾統」和「月」。乾統為遼帝耶律延禧的第一個年號,乾統二年即公元l102年。另外,北京龍泉務窯遼代遺址曾出土遼三彩貼花殘器,器內底刻劃「壽昌五」字樣。殘缺的一個字似應為「年」,壽昌五年即公元1099年。
金代紀年款
金代陶瓷紀年款以墨書款較為多見,另有釉下彩書寫款和刻劃款。落款的位置多在器物的外底、足部,也有落於腹部和內底的。如「時皇統元年三月二十二日造」,此為金代蕭窯瓷瓶紀年款,橫刻於瓶足上,瓶腹刻「白土鎮窯戶窯戶趙順謹施到慈氏菩薩花瓶壹對,供養本鎮南寺」。上海博物館收藏的白地黑花鳥紋虎形枕的底部有墨書「大定二年六月六; 日口家造」款。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枕的底部有墨書「金大定八年正月初四日康軍使宅置到」款。1984年陝西銅川耀州窯遺址出土的盞范上有「大定十年」款。1983年陝西黃陵縣古墓出土金代瓷枕的底部有墨書「大定十六年五月」款。
1978年秋河北曲陽北鎮村出土的定窯夔龍紋盤印模內壁刻有「甲辰正月望日造」干支款;同時出土的定窯菊花紋碗印模的內壁刻有「甲辰蕤賓十四日」款。「蕤賓」為五月。山西出土的白釉砂圈瓷碗的砂圈上有墨書「明昌三年十二月四日買了一十個」款。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霍縣窯盤的外壁露胎處有墨書「明昌四年柒月初四日三李置到」款。秦庭域收藏的金代白地黑花詩文枕,枕面題七言律詩一首,其中有一句為「泰和三年調玉燭」。1988年12月山東成武寶峰鄉定西村出土的金代白瓷碗的外壁近足無釉處墨書「泰和三年十二口買二隻」款。1978年秋河北曲陽北鎮村出土定窯四季花紋碗模的內壁環刻「泰和丙寅辛丑二十四日畫」款。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白地黑花罐腹部釉下有以黑彩書寫的「佛光普渡大安二年張泰造」款。1959年陝西銅川黃堡鎮窯址出土刻有「大安二年」款的青瓷殘片。另見金代磁州窯瓷枕上落有「正隆元年制」款,金代磁川窯三彩花卉盆外底墨書「正大七年十二月二十七制」款。金代瓷器上還有—種只書年號,不書具體年代的款識,見於紅綠彩瓷器的有「泰和」、「正大「等;見於耀州窯青瓷殘片上的有「貞元」。
元代紀年款
主要見於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鈞窯、耀州窯、定窯資器上。既有彩書、墨書款,又有刻劃款。常落款於外底、頸、肩、腹部等處,位置不固定。如廣東遂溪窯出土碗模外壁刻有「大德六年」款。元紫金釉貼花牡丹紋三足爐外底刻有「大德七年制」款。元鈞窯天藍釉紫紅斑盤上落有「大德八年」款。元定窯刻劃花魚紋盤外底刻「至元八年制公用」款,前五字直書,後二字橫書。元代白釉瓶上落有「大元國至元十九年九月十四日記耳」款。陝西銅川立地坡古窯址出土的殘瓷片上刻有「至元二十九年六月十四日」款。山西琉璃龍蓮花香爐上刻有「至大元年午汾陽琉璃寺詔伍塘城造」款。湖南衡東麻園窯址出土擂棒殘器上刻有「延佑四年」款。元代磁州窯白瓷枕的外底有墨書「至治二年前五月十五造磁齊居(君)仁」款。元龍泉窯青瓷大花瓶上刻有「泰定四年丁卯歲仲伙吉日謹題」款。1979年江西豐城縣徵集的出土於景德鎮的青花釉里紅樓閣式瓷倉上有青花料楷書「後至元戊寅五月二十三日」款;同時徵集的出土於景德鎮的青花釉里紅塔式蓋罐頸部有一周青花楷書款為「大元至元戊寅六月壬寅吉置」。收藏於英國倫敦大維德基金會的元青花雲龍紋象耳瓶頸部有青花料楷書「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謹記」款。元磁州窯白釉褐花罐外壁釉下有褐彩書寫的「至正十一年七月二十九日」款。另外,元代瓷器上還有一種不書年號的干支紀年款,例如內蒙古呼和浩特出土的鈞窯雙耳獸足爐上落有「乙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爐一個」款。
明代紀年款
主要見於景德鎮官、民窯瓷器上。官窯瓷器上冠以帝王年號款始自永樂朝,後成定製。但永樂官窯年號款只見四字款,官窯瓷器上落六字雙行或三行楷書年號款並圍以雙重圓圓這一最常見的體式,則始自宣德朝;常見的六字雙行圍以雙重方框的體式,始自成化朝。還有—種常見的環書於高足杯、碗足內沿的六字或四字年號款的體式,也始自成化朝。明代官窯瓷器紀年款以朝代款(又稱年號款、年款)為主,民窯瓷器紀年款則以干支款較為多見。明代紀年款多以青花料書寫,兼用暗刻、模印、釉上彩和白泥料書寫。落款位置以器物外底最為多見。也有在器內底、近口沿、頸、肩、腹、流、柄等處的。官窯年款字體除永樂、宣德、弘治、萬曆朝有篆書體外,其他朝未見。款字排列方式,以六字雙行和四字雙行最為多見,六字三行、一排橫書、一行直書、六字環形、四字錢文排列等極少見。官窯年款多由宮廷出樣、御窯廠有專人負責照樣書寫,字體嚴謹規整。民窯紀年款則大抵隨意書寫,字體多草率不規。據有關專家考證,明代景德鎮官窯瓷器的生產始自洪武二年()369年)。止於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此期間官窯瓷器上的紀年款以宣德、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慶、萬曆較多見,其他朝則少見。有人根據明代各朝官窯瓷器上年款的特點,將明代官窯瓷器年款總結為五句口訣,即「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這與實際情況基本符合。
清代紀年款
清代景德鎮官、民窯瓷器上的紀年類款,從款識內容看,主要分為朝代款(又稱年款)和干支款兩大類。年款多用於官窯器上,干支款多見於民窯器上。官窯年款以楷書或篆書的「大清某某年制」、「某某年制」、」某某御制」最為多見,如「大清康熙年制」、「雍正年制」、「康熙御制」等。款字多落於器物外底,個別的落於近口沿、足內沿等處。六字楷書年款多作雙行排列,個別為三行排列或一排橫列,款外圍以雙重圓圈、雙重方框,也有無邊欄的。六字篆書年款絕大多數作三行排列,少數作一排橫列,極個別的為雙行排列,款外多無邊欄,個別的圍以雙重圓圈或雙重方框。四字楷書或篆書年款多作雙行排列,外圍雙重圓圈、雙重方框,也有無邊欄的,個別的四字篆書年款作上下右左錢文排列。清代紀年款可分成釉下青花款和釉上琺琅彩款、礬紅彩款、金彩款以及刻、印款3大類,其中青花款在所有紀年款中佔主導地位,琺琅彩款則集中出現於康、雍、乾三朝,隨著琺琅彩瓷器的消失而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礬紅彩款。刻劃和模印款則用於顏色釉瓷器上,如白釉、廠官釉、仿鈞釉、爐鈞釉等。從字體上看,整個清代紀年款不外乎楷、篆、隸幾種,其中楷書居於主導地位,自始至終都在使用.篆書款出現於康熙晚期,當時只用於供祝壽用的金釉藍團壽字和五彩三多紋器上。雍正時篆書款增多,許多仿製名窯的品種上均喜用篆書款。乾隆時楷書、篆書款平分秋色。嘉慶及其以後各朝,篆書款數量漸減,基本以楷書為主。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謝謝
『肆』 蜜桃的蒙陰蜜桃
蜜桃,作為山果之珍,蒙陰古來盛產。早在大汶口文化時期,蒙陰的先民便開始栽植蜜桃。到了夏代的蒙山國、周代的顓臾國,都曾在蒙山北麓專設御桃園,責由專人伺理。所產蜜桃,史稱「其大如碗,其赤如炭,香氣撲鼻」,固而聞名於世,成為朝奉之貢品、祭祀之佳品、待客之上品、祝壽之珍品。
公元前608年,魯宣公姬倭即位之秋,為酬謝母舅齊惠公扶助之恩,於碩果累累的蒙山蜜桃園構築聯盟台,以期與齊惠公品桃會盟。魯宣公先至,而齊惠公因故未至。魯宣公便在盟台附近另設一台,一邊瞭望等待,一邊展簡誦讀。此台,後稱魯宣公讀書台,今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齊惠公終未至,魯宣公後於平州與齊惠公會盟。此後,盟台漸次傾頹,因位御桃園內,後稱桃墟,一直沿用至今,歷為鎮駐地。如今,山東沂蒙萃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就座落於桃墟鎮金鑫村。
相傳戰國中晚期,孫臏從師鬼穀子學藝蒙山,曾在御桃園內讀書。蒙山白雲岩的草仙白猿為救母病而偷御桃,被孫臏抓獲。孫臏得悉偷桃原因,遂生憐憫之心,許白猿攜桃而歸。白猿之母食桃後病癒,以天書一部酬謝孫臏。孫臏得此天書,下山扶齊,戰無不勝,繼孫武之後,成為第二代兵聖。
民間又傳西漢末王莽篡位後,劉秀起兵失敗,逃往南洋搬兵,路過岱崮時,剛爬一桃花盛開的山樑,便被莽兵追上。眼看被莽兵抓獲,忽遇一美貌女子,將劉秀拽入花叢之中。進入花叢,原是一美廳,桌椅俱全,佳餚飄香,劉秀得以飽餐一頓。劉秀見該女子婀娜多姿,因生傾慕之心。女子道:「我乃桃花仙子,特來救殿下一命,與殿下並無合歡之緣。」話音剛落,人、廳皆無,仍是桃花一片。劉秀拜謝而去。此梁,古來遍布桃林,叫桃花崗,又叫桃樹梁,位於岱崮山下,今仍沿用,並為一行政村名。
清末時,傳說蒙山有位叫郭恆的采葯人,仲秋時攀崖采葯,於峭壁間得一對碗大的美桃,其色如染,其香襲人。郭恆挑著草葯,帶上桃子,去濟南府賣葯。路途遙遠,口渴難耐,郭恆忍不住吃了一桃,頓覺神清氣爽,力量倍增。到的濟南,來到葯肆,王掌櫃聞到一股異香,問郭恆是啥葯。郭恆實話實說,並將美桃遞給王掌櫃。王掌櫃嘆道:「這對桃叫仙壽桃,一陰一陽,二桃皆食,能輕身延年,可值百兩銀子,而吃掉一個,就不值錢了,剩下的這個也就值十兩銀子」。王掌櫃賣下這個桃,讓娘吃了,娘病立痊,後壽至百歲。而郭恆因食仙桃,後來也壽高百年。其後世世居蒙山北麓南安村。因此,桃中珍品,又稱仙桃、壽桃。桃小蒙蒙陰蜜桃基地稱為「中華壽桃」
桃花是美麗的花卉,花朵豐腴,色彩絢麗,燦爛芬芳,適宜觀賞,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古代文人賢士對桃花多有贊頌。如蘭陵人蕭穎士(唐朝散文家)的《題蒙山》「東蒙鎮海沂,未暇桃源美」;李成(五代詩人)的《天門山》(天門山在蒙山西北方向)「山分兩壁若天門,爭似桃源可避秦」等詩句。桃小蒙「健康至上,美味共享」。還有崔護的「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李白的「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雨濃」等,都是詠桃花之佳句。桃花是春天的使者,桃花是希望、熱烈的象徵。
蒙陰,自西漢初設縣,歷漢、晉、隋、唐、宋、元、明、清,興衰更替,治亂輪回,然沿襲先民,植桃養桃,一直傳承至今。
蒙陰蜜桃,新中國成立後,蒙陰蜜桃經歷了三個重要的發展時期,其中1995-2007年是蒙陰桃大面積快速發展的時期,栽培面積由1995年的11萬畝發展到2007年的50萬畝,其中1995-2002年6年發展了24萬畝桃樹,已處於盛果期;2003-2007年新發展的15萬畝桃樹,有5萬畝進入盛果期,其餘10萬畝桃樹也將在2-3年後達到最高產量。預計2010年該縣桃總產量將突破10億公斤。是名副其實的「中國蜜桃之都」。 是山東煙台市萊山區曲村發現的實生變異,1995年經煙台市果樹專家鑒定並命名。實近圓形,果個大,果實陽面鮮紅色,果肉白色,肉質細密,味甘甜,含可溶性固形物14%~16%,較耐貯運。
據曲村村裡果業技術員的曲元波介紹,1978年,曲村附近山上長著兩三棵野生桃樹,當時村裡的果業隊長曲元陽從樹上折了一根枝條,帶回家中,嫁接到院子里的一棵桃樹上。1983年,乘著市場經濟的大潮,曲村的集市中出現了一種特別好賣的桃子,它果皮光亮,體態碩大,重要的是味道特別甜美。而這些桃子的母系就是曲元陽院子里的那棵嫁接桃子樹。到了1998年的時候,村子裡出現了「家家戶戶都有萊山蜜」的場景。 中醫學上用桃仁、桃花入葯。桃仁性平、味苦,具有破血祛瘀、潤燥的功 能,可以治療瘀血停滯,經閉腹痛,症積,便秘等症。
『伍』 明清瓷器怎樣鑒定大概值多少錢
中華陶瓷博大精深,但大多因為年代久遠,保存民間的傳世品甚少,如發現有出土文物,可藉助墓葬品仿證參考,同時還可藉助歷代窯址標本,用現代科技方法進行斷代鑒定。而明、清時期的瓷器,因距今較近,傳世品較多,加之當時仿製摹古之風盛行,所以對明、清時期的瓷器鑒定,除了需對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等歷史知識有綜合性的了解外,還要靠我們掌握各朝代瓷器的典型風貌和基本特徵作規律性的認識和研究,通過實踐,在白己腦子里形成了概念後,才能對瓷器進行科學鑒定。因明、清兩代瓷器還可以見到,因此,王掌櫃將明、清兩代瓷器概述如下:
1、根據瓷器造型明清瓷器鑒定:
明代瓷器造型:造型豐滿、渾厚、古樸,器型線條柔和、圓潤,給人以質朴、莊重之感。
清代瓷器造型:順治、康熙時,古拙、豐滿、渾厚,雍正時的秀巧雋永,乾隆時則顯規整,嘉慶、道光以後則稚拙笨重。
明代瓷器紋飾:紋飾多為寫意,畫面豪放生動,畫龍多兇猛,咀巴象豬咀,俗稱「豬咀龍」, 怒發前沖,爪部團成圓形,有三爪、四爪、五爪,晚期龍紋有衰老之態。前期所繪鳳紋與元代一樣,頸部無發毛,在龍、獅及獸身上多帶有火焰紋。嘉靖以後所畫兒童形象,頭部很大,額角及後腦勺凸出。八寶圖案為輪、螺、傘、蓋、花、魚、罐、腸。文字裝飾有回紋、百壽字、福字等。
清代瓷器紋飾:紋飾深受同時期繪畫的影響,民窯瓷器,寫意寫實並存,用筆豪放。御用官窯瓷器,圖案趨向規范化,用筆細致入微,構圖拘泥、繁縟。早期紋飾中的山水、樹木多採用斧劈皴,並加皴點,古裝仕女高髻秀麗,柔細的花繪採用沒骨畫法。晚期紋飾中的人物面部無神,鼻部隆大。這一時期龍紋形態不一,既有方頭大額、正肅蒼勁的,也有纖柔細身的,一般為獅子頭,龍發較多,龍腳明顯突出,兩支腳立體感強,龍身體粗笨,一般畫為四爪和五爪,如同雞爪。清代由於瓷器工藝受到了西方繪畫藝術的影響,因而在瓷器上出現了具有西方繪畫風格特點的花紋圖案。如在琺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時常可以看到一些繪畫西洋人物,樓房、船和狗之類的花紋圖案。
2、根據款識鑒定明清瓷器:
清代瓷器款識:景德鎮宮窯多署皇帝年號款,民窯有干支年款、吉祥語款、私家款及圖記款等。有印、刻、青花、紅釉、金彩、料彩等多種,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並用,乾隆以後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緒、宣統三朝,又以楷書款為多,外圍以圓圈或方框格式。民窯款識,多隨意亂寫,字體草率。
3、根據底足鑒定明清瓷器:
明代瓷器底足:器足,大件器足,多為砂底,永樂、宣德大盤均為白砂底。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圓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狀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為明顯。器足形狀有直圈足、內斂圈足、卧足、台階式圈足、外傾內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圄足、淺圈足、刮削平足等。
清代瓷器底足: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為光滑的砂底。順治、康熙時瓷器足型較為多樣,有雙圈層底、斜削式底、二層台式底、卧足、滾圓泥鍬背形足等
4、明代瓷器釉面:釉面最大特點,為釉質肥厚、滋潤,青花品種除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少數器物釉面潔白外,其餘皆為青白色,俗稱「亮青釉」。這種白中閃青釉面貫穿於整個明代的始末。器口及足邊微有垂釉痕跡。
清代瓷器釉面: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澤略顯青白順治、康熙兩朝,釉面平整細膩,胎釉結合緊密,釉面分別呈青白、粉白、醬白,硬亮青等幾種色澤。雍正時稍面細白瑩潤,多有桔皮皺紋。乾隆時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後的不夠平整,波浪明顯。晚清時施軸稀薄,釉質疏鬆,不夠堅致。
至於價格得根據瓷器本身的特性來定,影響因素很多,沒有統一的標准。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謝謝
『陸』 王麻子菜刀
「王麻子」商標現在屬於北京櫟昌王麻子工貿有限公司。
自古就有"南有張小泉,中有曹正興,北有王麻子"的相傳,是國內刀具行業三名狀元
王麻子歷史:
王麻子始創於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老北京的王麻子刀剪鋪原是宣武門外菜市口附近的一家賣火鐮、剪刀的雜貨鋪,鋪名"刀順號"。 掌櫃的姓王,因臉上有麻子,故同行人及顧客直呼其"王麻子"。他的櫃上並不製作剪刀,全靠從民間剪刀作坊躉購。為保征質量,掌櫃的親自下去選貨,堅持以"三看"、"兩試"進行驗收。三看是:看外觀、看刃口、看剪軸;兩試是:試剪刃、試手感。凡經不起三看、兩試的一律不收。只有頭流的上品才能拿到門市櫃台上去賣,所以這個雜貨鋪的剪刀以質量好而四遠聞名,不論本市和外地的都慕名而來選購。人們都不約而同地稱這個貨鋪為"王麻子刀剪鋪"。
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王麻子後代接辦雜貨鋪,正式掛出"三代王麻子"的招牌,改以經營剪刀為主,並在所銷售的剪刀上均鐫有"王麻子"三字作標志。 傳說明朝末年有一山東田姓鐵匠世家,遷居北京,後田氏獨女嫁給了王姓山西商人,王掌櫃雖其貌不揚,滿臉麻子,但他為人厚道、精明能幹,又頗善經營,小兩口決定開一個經營刀剪等的雜貨鋪。 這就是最早的"刀順號"。
1959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命名成立王麻子刀剪廠
1956年3月4日,毛主席在《加快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一文中指出:"王麻子、張小泉的剪刀一萬年也不要搞掉,我們民族的好東西搞掉了的一定要來個恢復,而且恢復的更好一些"。
1956年12月7日,毛主席對民建中央、全國工商聯負責人進一步強調指出:"王麻子、東來順、全聚德要永遠保存下去。"
1956年,北京68家刀剪作坊聯合在一起,統一使用"王麻子"商標,統一生產、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為王麻子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1959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命名成立北京王麻子剪刀廠,注冊"王麻子"商標。
1964年北京市政府為了滿足市場需求,擴大生產能力,在昌平沙河鎮重新建廠,1965年北京王麻子剪刀廠遷至沙河,步入了規模化生產的軌道。
1999年北京王麻子剪刀廠與其它企業投資成立了北京櫟昌王麻子工貿有限公司,由公司統一經營"王麻子"刀剪產品。
2006年,北京櫟昌王麻子工貿有限公司基本完成對下屬生產廠的調整,蓄勢待發,加快發展。
現在的王麻子剪刀改換了門庭,新的工廠名叫北京萬順號剪刀有限責任公司,由王麻子剪刀廠的職工自籌50萬元組建,最初的股東有7人。和王麻子剪刀廠一樣,新公司隸屬於北京櫟昌王麻子工貿有限公司,但它以股份制模式獨立運行,擁有獨立的法人資格,從櫟昌王麻子工貿有限公司取得王麻子商標使用權進行生產。
『柒』 現今弘治黃釉瓷器成交價是多少
黃釉,是以氧化鐵、氧化鎂、氧化錫為著色劑,在氧化氣氛中燒成的釉色,也稱鐵黃,可分為高溫和低溫兩種。高溫黃釉以唐代出產最為著名,有蠟黃、鱔魚黃、黃綠等。低溫黃釉以鐵為著色劑,以氧化鉛為助熔劑的顏色釉,漢代就開始燒造,多施於陶胎上,呈色黃褐或深黃。嚴格地說,這不屬於黃釉,仍屬於青釉,或稱為青釉中的青黃色釉。而在陝西等出土的釉陶器上,主要為綠釉陶器、褐釉陶器,偶見黃釉陶器。純粹意義上的黃釉瓷器始於明初,雖呈色深淺不一,但基本上趨於明黃色。由於「黃」與「皇」諧音,故成為皇家至尊之色,惟皇帝才能使用。瓷器上純正的黃色,始自明代宣德年間,明代中期成化、弘治的黃釉達到較高水平。
弘治嬌黃釉瓷器品種多、數量大,價值甚高,後世都以其為楷模,清以後多有仿品。鑒定時需把握的重要特徵是:
一、弘治造型規整,修坯細潔,底足白釉,初期與成化白色一樣,中期發灰,晚期范青色,與正德的亮黃色一致
二、弘治盤底均有塌凹現象,後放者多為平底。
三、弘治器物底足低矮,圈足光滑,後仿者底足稍高
四、款識中「治」字中的三點水,一般真物均低於「台」字,後仿者三點水和「台」字相齊平。五、弘治黃釉的雞油黃色極難仿製。
景德鎮王掌櫃記錄了弘治黃釉瓷器部分成交記錄:
明弘治黃釉青花折枝花果盤成交價:RMB3,960,000
明弘治黃釉宮碗成交價:RMB3,402,500
明弘治嬌黃釉盤成交價:RMB2,150,000
明弘治黃釉敞口盤成交價:HKD5,687,500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謝謝
『捌』 平遙古城旅遊攻略
平遙古城和王家大院攻略
這是我個人去平遙古城以後總結出的一些觀點,希望對有緣人有幫助。
我是2012年4月2日和男友從西安去的平遙古城,也就是清明節。本來准備的也倉促,所以買票的時候已經就剩凌晨2點40的無座票了,而且在節假日出去旅遊和回家的人特別多,從西安到平遙火車站得9個多小時。太累了。建議如果要出去逛的話還是不要選在大型節假日了,如果單逛平遙的話其實1整天就可逛完,但為了不那麼累還是在平遙城住一晚上,也可欣賞晚上古城的風光。從平遙火車站離平遙古城很近,出了火車站可以問當地的人怎麼走,不要坐車讓人載啊。很快就走到古城了。古城的通門票原價是150元,學生證半價為75元,三天之內都有效。
節假日住宿的話人很多 ,所以不管在哪都會哄抬物價的,原來只需100元的一般房子,到那兩天180或者200元。想去的人提前一些日子可在網上預訂一些便宜點的,或者去了以後找房子也行,別想著沒房子住之類的,好點的酒店、客棧什麼的可能都滿了,但去了後別急這趕快定個房子,以便花了大價錢還住的不舒服。大可以進去古城裡邊不是主幹道的步行街去找,里邊住的地方很多的,哦,對了。平遙古城進去後外面的街道什麼的不要錢,通票只是針對城裡邊的一些票號,廟宇、城牆的,所以城裡面的巷子裡面也有好多不起眼的客棧的,或者也可以在古城外找房子的,不過價格就看自己了。一般住的地方不會給你牙刷什麼的,這些你可以問房東要,不要就不給的。
平遙也有一些自己的特色小吃,像什麼碗禿子、還有那種1元小餅等,不過外省的可能去了吃不慣,這一世習慣的問題。還有什麼平遙牛肉,我去了沒買,因為現在超市裡買什麼的都有,所以不用去那用大價錢買些假的回來,這也就看旅遊的人了。
去平遙城了建議買張平遙古城的地圖2元錢,上面有裡面的景點的位置,有助於方便,城裡邊一般沒廁所,只有進景點以後會有免費的廁所,外面步行街上不起眼的地方有那種收費的廁所。地圖上有2、3個景點我們去的時候還沒建好,像什麼武廟什麼的就正在建。
平遙那邊屬於山西,所以那邊空氣不太好,因為煤的緣故,感覺黑乎乎的。
在城裡面逛可以租自行車,但有的景點沒有放自行車的地方,而且亂放的話會被當地的執法人員拖走,這樣就麻煩了,但如果你只是想要騎著自行車走過大街小巷的話這是完全可以的。租車20元一天,交押金。
王家大院也不錯,有時間的話可以去那轉轉,從平遙火車站買去介休的票20多分鍾就到介休了,才花8元左右,記得不太清了,反正只需幾塊錢。你要是在外面坐那種黑車就貴多了,一人大概40元左右拉到王家大院。從平遙到介休火車站後,出火車站走一點路有個車站,就有專門去王家大院的汽車,一人5元錢。王家大院的門票是66元,學生證33元,王家大院那沒有純粹的地圖,只有那種附圖的書(10元)。人多的話可以請個導游,不請導游的話王家大院還真不好逛啊,又大還容易迷失,而且光是看建築的話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你不想請導游可以跟著別人混著聽聽。裡面的雕刻啊什麼的都很有深意的。那個到王家大院的汽車下午6點是末班車。喬家大院演電視很有名,但完全不如王家大院大和氣派,還是建議王家大院。
祝有緣人玩的愉快!
『玖』 唐代瓷器有哪些種類知道嗎
唐代被公認是封建社會的鼎盛時代,定都長安,陪都洛陽。唐代瓷器的發展有三個社會因素:一是由於唐代對外貿易發達,貨幣流通量大增,造成銅料不足,使政府禁止百姓用銅鑄造生活用品,銅器也被禁用,因此陶瓷逐漸代替了銅器;二是唐代中葉以後,飲茶之風盛行,促進了瓷器生產的發展;三是由於官方對手工業發展的重視,官府專門設置了「將作監」、「少府監」等機構,加強對陶瓷、金工、漆器、染織等手工業的發展,以便更好地為當朝官府服務。
陸上與海上對外貿易的發展也促進了唐代瓷器的發展,當時出口商品中除著名的絲綢外,瓷器也隨之銷往國外。為適應外銷的需要,以及受西亞文化的影響,瓷器的造型、紋飾也吸取了一些外來的因素。景德鎮王掌櫃簡單總結了一下唐代瓷器的種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一、越窯青瓷
越窯青瓷業在唐代大體可分兩個發展階段:一為初唐,二為中晚唐。初唐時期的瓷器基本上保持著南朝和隋代的風格,胎質灰白而疏鬆、釉色青黃、容易剝落,產品種類和造型的變化不大。中晚唐時期的越窯生產跨上了一個新台階,不僅燒瓷的窯場大量增加,而且器物的質量也有了顯著提高。其在影響其他窯口的同時,廣泛吸取了它們的長處,以及玉、石、陶藝的風格和金銀器製作的工藝,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二、邢窯白瓷
唐代內丘邢窯的規模很大,南北約30公里。生產數量也巨大,器物粗精皆有。瓷器胎質潔白細膩、胎體堅實、釉色類銀似雪,工藝水平相當成熟。所出產的精器一般供上層皇室官吏使用。如陝西西安唐大明宮遺址出土的潔白光潤的邢窯器就刻有「盈」字,屬官窯性質。
三、壽州黃瓷
1960年,人們在安徽淮南市發現窯址,那足一處長達兩公里長的大窯場,瓷器的基本特徵是:胎體厚重、堅硬粗糙,胎色為白中泛黃或黃紅色;為了掩飾胎質粗劣,往往在胎上施白色化妝土;器物底足多做成平足,或底心微凹形狀;釉的玻璃質感較強、流動性大;為防止流釉粘連,多是器內施滿釉,器外施半釉;釉色以黃為主,有蠟黃、鱔黃、黃綠等色,釉色濃淡不一、釉面細潤並開有細小紋片;釉與化妝土結合不好,有時有剝落現象;常見的器型有碗、盞、杯、缽、瓶、盤、罐以及玩具等,造型特點與唐代其他窯相似。
四、黑瓷
唐代黑瓷的一般特點是:胎體厚重,器物多為平底,製作較青瓷、白瓷略為粗糙;釉色有的色黑如漆,也有些因火候把握不好而燒成褐色或茶葉末色。
五、唐花釉瓷
關於花瓷的產地,被認同的是河南省境內的郟縣窯、魯山窯、內鄉窯和禹縣窯。20世紀60年代人們住郟縣窯最先發現花釉瓷殘器,70年代在魯山窯發現了花釉腰鼓碎器,從而證實了魯山窯是唐代花釉腰鼓的窯場。
六、彩繪瓷
唐代中期以後,長沙窯興起了彩繪裝飾。過去有人認為長沙窯屬於釉下彩繪,而現在經化驗表明:長沙窯的彩繪裝飾技術多種多樣,有釉上彩或釉中彩,人物、花鳥一類精細作品則類似釉下彩的工藝。主要是以褐色、綠色和藍色進行彩繪,色彩以褐、綠為主。裝飾圖案豐富,有用聯珠紋組成的圖案,還有人物、動物、花鳥、山水等,構思簡潔、意境協調,表現出明麗渾朴的裝飾格調。
七、絞胎瓷
唐代的絞胎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整器絞胎,把制好的花色泥料折片、粘合、修坯成型,施釉燒成後通體呈現出灰色與白色或赭色與白色線條交織組成的如羽毛似木紋般美麗而有規律的花紋;一種是器表的絞胎裝飾,俗稱絞胎貼花,即把花泥揉成條狀,切薄片,斷面拍平,鑲貼於器表的裝飾部位,施釉燒成後可呈現花朵綻開的畫面。
望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