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專利申請現狀
專利申請現狀現在挺好的因為激發了一些人能夠研製專利給人們生活帶來方便。
2. 我國科技發展現狀
當前,
科技進步已經成為推進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
提高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能力的關鍵因素。特別是科技
體制改革以來,我國的科技事業的發展突飛猛進。總體說來
呈現出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科技人力資源雄厚,科技資金來
源多元化,民生科技產業興起這樣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從中
可以發現,我們要注意產品進口依賴度高的問題和進一步引
導產業技術創新鏈形成中的諸多環節,以促進我國科技事業
又好又快地發展和進一步提升我國的科技實力
最近十年間,具有重要意義和影響的原始性創新成果不
斷涌現。
1998
年我國專利申請量為
12.2
萬件,
2001
年達到
20.4
萬件。一批重要的非線性光學晶體新品種的誕生,使我
國在人工晶體研究開發方面繼續保持國際領先地位;我國科
學家獨創性的
「量子避錯碼」
和
「量子概率克隆機」
等研究,
被國際權威專家公認為量子信息領域「最令人激動的成果」
;
10
兆瓦高溫氣冷核反應堆並網發電成功和
「神舟」
號系列飛
船點亮宇宙般地圓滿發射等等表明,我國在部分重點和關鍵
領域已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龍芯」系列通用晶元研
製成功,
CPU
方舟
3
號研究取得重要突破,使我國結束信息
產品「無芯」的歷史邁出了關鍵步伐;聯想萬億次計算機研
製成功,
「使我國超大規模計算機技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1]
。
2002
年,
SCI
、
EI
和
ISTP
三大國際科技檢索共收錄我國科技
論文
6.5
萬篇,國際論文數排序躍居世界第六。
企業在實踐中也越來越體會到科研和技術創新的重要
性。一些企業尤其是行業龍頭企業開始圍繞產業技術鏈的構
建,進行跨行業、跨領域的」產學研合作」
[2]
。一是在產
業領域內以構建產業技術創新鏈為目標的產學研合作開始
出現。如由中國化學工程集團、清華大學等
10
家單位組成
的新一代煤化工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由鋼鐵研究總院、
寶鋼、
北京科技大學等
10
家單位組成的鋼鐵可循環流程技術創新
戰略聯盟。二是跨行業、跨領域集成創新的產學研合作開始
出現。如由一汽、奇瑞、吉利、西南鋁業等
12
家單位組成
的汽車輕量化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三是圍繞產業新興技術及
標準的研發與應用開展產學研結合
3. 為什麼專利申請成功這么難
誤區一:自主研發的成果不需申請專利有些人認為,我發明出來的東西就屬於自己,別人不可以用,但是真的是這樣嗎?專利是一種壟斷權,自主研發的技術成果若不申請專利,就無法得到法律的保護。同時,我國專利申請採用的是先申請原則,原則上而言,誰先申請,專利就授予誰。因此,研發者如不及時申請,若遭他人搶先申請並被授予專利權,研發者將無法追究他人的法律責任。誤區二:產品先投產探路後申請專利許多企業抱著探探路的心態,未申請專利先行將產品投入市場。如果後期授予專利權,專利也將處於不穩定狀態。同時,若對侵權者提起訴訟,侵權人將以專利申請之日技術已公開為由進行抗辯。最終,企業不僅敗了官司,還將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總結而言,專利申請的基礎並非市場上存在的產品,也並非成型的產品。只要有了切實可行的想法,就可著手申請文件的撰寫。誤區三:專利技術的新改進不再申請專利當發明人申請了一項專利後,易安於現狀,忽視後期的研發工作。其次,有部分發明人開發出新產品或者新改進,卻未選擇申請專利。為什麼做了技術改進後還需要申請專利呢?因為如果他人對該產品作出改進並申請專利,就會反過來限制原專利權人產品的更新換代,致使原專利權人淪落為「侵權人」。誤區四:一項成果只能申請一類專利專利分為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有部分發明人認為一項技術成果一次只能申請一類專利,即只能申請發明專利或只能申請實用新型專利或者只能申請外觀設計專利。其實,一項產品發明可同時申請多種專利,技術方案也可以同時申請實用新型和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批得快,可盡快獲得相應保護。因此,對於一些重要的產品發明,若發明人只申請了發明專利,而此時他人「雙管齊下」,同時申請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那麼他將先獲得實用新型專利,擁有了產品的專利權。誤區五:手握專利證書就擁有專利權這其實是大多數專利權人的認知誤區。以發明專利為例,國家知識產權局進行實質審查,但無法確保對世界范圍內所有相關的文獻資料都檢索過。得到專利證書,並非代表你獲得有效的專利權,僅代表國家知識產權行政機關對該專利申請的批准。只有在你的專利有效期內,沒有人對你的專利提出無效宣告或者有人提出無效宣告但復審委員會經過復審後維持了你的專利權,此時你的專利才是真正有效的專利。誤區六:嚴守「技術保密」,技術方案不清晰很多發明人提交的技術方案僅幾句話,為專利代理人製作正式的專利申請文件造成困難。同時,當撰寫人員要求發明人提供更多的技術方案時,他們均以保密等理由拒絕。事實表明,發明人對於保密與公開的度掌握不清。自以為的保護行為只會導致專利申請的效率降低。數據表明,一件專利申請若被審查員以技術方案公開不充分為由而發出審查意見通知書,則該專利申請98%會被駁回,這點應引起重視。誤區七:專利申請前不做任何檢索有些發明人提交的專利申請文件沒有做查新檢索,對技術方案的新穎性如何不確定,根本不知道其技術方案有沒有公開過或公開使用過,這也是我國技術人員的通病——信息檢索和收集信息的能力極低。檢索工作在專利申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如果他人已經就某一技術方案申請過專利或者在相關文獻中公開,你沒有做檢索也去就這一技術方案申請專利,那隻能是白白浪費時間、金錢和精力了。誤區八: 投入規模生產後才申請專利在與發明人就申請專利的技術內容進行交流時,他們中有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這一技術方案還未投入生產,也沒有產品問世,此時申請專利是為時過早,等產品大規模投入生產後再申請專利更合適。但是,專利申請的基礎不是已經在市場上存在的產品,也不一定是已經成型的產品,只要有了切實可行的想法,就可以著手申請文件的撰寫了。
4. 中葯專利的現狀及相關保護
我國中葯專利申請的現狀與思考
沈麗令鳥
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我國中葯專利申請中約90%為個人申請,葯廠、大學、科研院所的申請約佔10%。個人申請的授權率為30%左右,而葯廠、大學、科研院所申請的授權率約為70%。
1993年中國專利法開放葯品專利申請後,當年中葯申請量即達到1700件左右,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葯的創新。近十年來,中葯專利經歷了申請量大幅度增長、顯著下降和逐步回升的階段。筆者將對中葯專利申請的現狀作如下分析與思考。
中葯專利申請的特點及存在問題
一、專利申請人多為個人。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我國中葯申請中約90%為個人申請,葯廠、大學、科研院所申請約佔10%。個人申請的授權率為30%左右,而葯廠、大學、科研院所申請的授權率約為70%。由於申請人多為個人,申請中常常只有配方,既沒有動物試驗,也沒有臨床觀察報告。可以說申請人提交的是一個未完成的發明,從而導致該申請不能被批准。這些申請雖沒有獲得專利權,但是其技術內容已經被公開,對於申請人來說,是不利的。而且,對於我國中醫葯行業來說,也是不利的。因為在世界范圍內,均可以檢索到這些技術內容,無形中造成了我國中醫葯信息資源的「流失」。
二、發明點多在復方制劑上,而涉及中葯有效成份提取及純化的申請相對較少,尤其是將有效成份提取為一個純化合物的專利申請更加微乎其微。但是,後一種專利申請卻具有更大的價值。尤其是加入世貿組織以後,面臨國外葯物的沖擊和技術壟斷,這一點顯得尤為突出。同時,提取純葯物化合物制備成葯物,也有利於中葯走向世界。因為,純化合物避免了中葯產品中的重金屬、質量監控等問題,而這些正是阻礙中葯產品走向世界的主要因素。
三、專利申請的代理比例不高,而且,在這些代理人中有中醫葯專業背景的很少。因此,在申請文件撰寫過程當中,所使用的葯名常常出現混亂,有的使用的是可以作為一種正名和幾種異名的名稱,有的甚至是當地的俗稱,在公開出版物上從來沒有記載過。而申請人又不能夠證實這種名稱的原料在申請日之前處於公開狀態,導致該申請的技術方案不能被實施。這種由於葯名問題導致公開不充分而不能被授權的專利申請,也佔一定比例。
對中葯專利申請的思考與建議
現狀提醒我們,葯廠、具有科研能力的醫療機構和大專院校及科研單位,需要增強專利保護意識。由於這些單位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和經濟實力,更易於開發出高水平的具有專利性的中葯產品,如沒有專利的保護,產品上市之後遭仿製,經濟損失將非常慘重。只有將這些中葯產品處於專利保護之下,才能更好地體現這些產品的價值,同時也可體現出專利產品的優勢,也就是可以防止他人為了生產經營的目的製造、使用、銷售、許諾銷售和進口該專利產品。同時,專利產品的價格可以高於非專利產品的價格。這樣,一方面可真正發揮專利制度在中醫葯領域中的法律保護作用,另一方面可鼓勵高水平中葯產品的開發,從而進入良性循環。
(一)申請專利的時機
由於我國實行的是先申請制,也就是說,如果兩個以上的申請人分別就同樣的發明創造申請專利,那麼專利權將授予最先申請的申請人。因此申請人應當盡早申請專利。但另一方面,由於包括葯品在內的發明專利的保護期是自申請日起20年,所以申請人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申請的最佳時間。一般來講,在作出葯效結論後甚至在臨床之前,即可申請專利。原因是專利保護的是一個具有三性(即實用性、新穎性和創造性)的技術方案,在作出葯效結論後即滿足了作為專利申請的必要條件,不必等到臨床試驗,甚至新葯獲得批准之後再申請。而且,提前申請還可以避免在新葯審批和公告過程中出現技術方案公開而喪失新穎性的可能性。
(二)申請文件的撰寫
申請葯品專利,在說明書中應當公開新的葯物組合物或該葯物具體的醫葯用途、葯理功效、有效量及使用方法,應當提供對於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足以證明該發明的技術方案可以達到預期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或效果的數據。有效量和使用方法或制劑方法等應當公開至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夠實施的程度。這一點申請人應當特別注意,避免由於公開不充分而導致申請被駁回。
(三)申請專利的內容
在目前有關中葯有效成份提取及純化的專利申請相對較少,尤其是中葯有效成份化合物專利申請少的情況下,一方面申請人應當在積極研究的同時,對其技術方案進行專利保護;另一方面,應當盡可能地採取更有效的保護形式。產品專利的保護范圍較寬,它包括有權禁止他人為了生產經營的目的製造、使用、銷售、許諾銷售和進口其專利產品的所有行為。不管這種行為採用什麼方法制備和以何種方式使用,都必須得到專利權人的許可。因此,應當盡可能地採用產品專利保護的形式。但是,某些用途專利,其保護力度有時也比較大。例如,首次發現了一種中草葯具有治療某種疾病的新的醫療用途,可以採用用途專利的保護形式,因為這種專利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也是很寬的,申請人應當予以注意。
中葯是我國特有的資源,中葯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一直占居著重要地位。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專利在中葯保護中將會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如何更好地發揮專利制度在中葯保護中的作用,將是我們從事專利事業和中醫葯事業的同仁所共同面臨和需要思考的問題。
在當前形勢下,提高中醫葯技術人員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則是應引起全社會重視的問題。
5. 我國專利質量的現狀如何
整體而言呈現以下幾抄個方面的特點:
1.發明專利佔三種專利授權總量的比例偏低
2.國內發明專利申請授權率偏低
3.重復授權
4.專利實施率低
5.無效專利的比例過高
6.專利申請視撤較多
7.專利權提前終止較多
8.我國向PCT(專利合作條約)國際申請的比例低
專利申請就找八戒知識產權,專業服務,值得信任。
6. 什麼情況下申請專利什麼情況下申請專有技術
專利制度的核心在於利用技術成果向社會公開,以換取一定區域和時間內的壟斷權,那麼專利技術是否容易形成壟斷,是否容易得到保護就決定了技術成果是否適合申請專利。
我國專利法規定,說明書中的技術方案必須清楚完整,以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能夠順利實現為准,即,專利必須充分公開。在有些專利申請中,由於申請人在技術方案中的關鍵問題上有所保留,致使專利申請失去專利性而被專利局駁回。如果某一點技術秘密確實需要保留的話,應當在有完整的、必要的技術特徵的基礎上,至少有一種方式或實施例可以實現該項發明創造,而將另一種更好的特徵方式作為技術秘密加以保留。但這種方法且不可聰明反被聰明誤,如果別人也發現了這一點並取得專利,反過來會制約你的產品技術。 如果確實是一種獨到獨有的技術秘密,也並不是非申請專利不可,例如美國的可口可樂飲料、中國民間祖傳中葯秘方,在保證不失傳的前提下,都是採取不申請專利而惟我獨知的策略獨占市場。採取這種方式的首要條件是自己能夠獨立實施。
一項能夠取得專利的發明創造,需要具備多方面的條件,其中包括符合專利法規定的專利申請文件的格式要求、內容要求以及履行各種手續。為了避免和減少申請人在時間、人力、物力和財力上的浪費,專利申請人在提出申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備工作。
1、熟悉專利法及實施細則。要較詳細了解專利法保護什麼、保護誰、如何進行保護,以及專利權人的權利和義務等規定。
2、對專利申請項目應進行充分的技術調查。若在確定研究開發課題之初,就已進行過各方面的調查研究,確知本課題的研究開發方案和路線進度,以及其成果居同行之冠,這時申請專利是沒有問題的。如缺少這一技術調查過程,或調查不充分,則需補充收集技術資料,在廣泛了解現有技術狀況的前提下才能決定是否需要提出專利申請,以便盡量減少申請專利的盲目性。這里所說的收集技術資料,就是對自己的發明創造所屬技術領域的現有技術進行調查了解,它包括該技術領域的歷史和現狀,因此,應查閱專利文獻和非專利文獻,包括以往本專業的權威性期刊雜志和專著,同時也要調查有關國內市場情況和同行業的技術進展狀態。這是一件相當細致和繁瑣的工作,但最低限度也應查閱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的專利文獻。
3、凡是已參加國有國務院主管部委或全國性學術團體組織或舉辦的新技術、新產品的鑒定會和技術會議的,為了不喪失新穎性,應按專利法第二十四條的規定,在其鑒定會或技術會議後六個月內遞交專利申請。
4、需從經濟上認真考慮。申請人應對自己的發明創造進行經濟效益預測,估計其技術開發的可能性、范圍及技術市場、商品市場的條件,以便明確在取得專利權後的實施和技術轉讓條件,及在實施和技術轉讓中自己能獲得的經濟效益等,從而在經濟方面全面衡量申請專利的可行性。
5、了解專利申請文件的書寫格式、各項要求和熟悉說明書、權力要求書的撰寫技巧。當然,如果確定請專利代理的話,則在此方面不需了解得過於詳細。
6、在提出專利申請時,應根據專利法實施細則的規定處理有關保密方面的問題。國防系統各單位涉及國家安全需要保密的專利申請,由專門機構處理。民用產品及其生產方法的發明專利申請中,如因該申請公開後可能對國民經濟造成重大損失的,可以提出建議進行保密審查。不過,這種建議應該在充分考慮發明創造公開或實施的結果後才能提出,一旦按保密專利辦理,則不向社會公開,專利的轉讓、實施將直接受到影響,申請人就很難取得經濟效益。另外,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不設保密專利。
7. 專利競爭情報在中國的現狀
你可以參考以下相關銜接地址,也許對你的論文會有所幫助的
http://www.ci1st.org/
情報搜集軟體替代不了競爭情報系統
「在辦公桌上搜集情報是極其危險的!」管理大師德魯克曾經如是說。但是國內很多企業卻正在這么干!
買上幾個情報搜集軟體,就美其名曰建立了」競爭情報系統」,」高效率、低成本、一切桌面化」,聽起來的確很美!
可這又能發揮多大程度的作用?
日前,競爭情報專家、博銳奕典信息技術(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長張世平在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時,對此表示了嚴重的質疑。
「指望這就能為企業決策中樞提供精準的信息支持,這是不現實的!」而由此折射出來的為數不少的企業對競爭情報系統理解還如此膚淺,則更讓張世平感到憂慮。
「有了信息不等於有了情報」
眾所周知,情報之於戰場局勢,乃是生死攸關。其實,在現代經濟發展史上,情報之於一個企業乃至一個國家的經濟成長,也是舉足輕重。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摩托羅拉在遭受日企強勁的沖擊後,企業嚴重虧損,面臨倒閉,但自從摩托羅拉建立了全球第一家企業級的競爭情報系統後,它很快就起死回生,並走上了發展快車道,成為了世界500強企業!張世平介紹,現在包括摩托羅拉在內的很多美國大企業都建立了情報系統。
而在國家層面,日本經濟在一個戰敗國的基礎上迅速崛起,情報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日本某情報專家曾經說過,日本國民生產總值的54%來源於競爭情報!而韓國從戰爭廢墟上建立起一個發達的經濟體系,更是直接得益於其旗幟鮮明地提出的」情報立國」戰略。
商場歷來就有」不見硝煙的戰場」之喻,在商戰中同樣需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沒有情報,知己知彼無從談起,這對中國企業也毫不例外。而且,隨著競爭的全球化和資源的全球化配置,國內企業所面臨的競爭的廣度和深度急劇擴大,情報愈顯重要!
但是,在張世平看來,國內企業現在最缺的就是情報。」信息才是第一資源!」已逐漸成為社會共識,但張世平指出,對於企業而言,這個」信息」應該有所界定,能幫助企業領導作出正確決策的信息才有價值,或者說,能幫助領導作決策的信息才是情報!因此,」有了信息不等於有了情報,二者不能混為一談。」他強調。
從這個意義上而言,中國企業的現狀是典型的」信息過載,情報稀缺!」。盡管每天有海量的信息進入企業的視野,但真正需要的信息少之又少,也無從識別哪些是有價值的,」海量」反倒成了負擔。而這正是競爭情報系統缺位或失位造成的。
「有了算盤不等於有了會計事務所」
2002年,有國內」競爭情報泰斗」之稱的包昌火教授從美國引入競爭情報的理念後,在國內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各大學競相開設相關課程,各類媒體也不遺餘力地宣傳,中國企業開始大規模地接受競爭情報的啟蒙。海爾等大企業紛紛建立起了自己的」競爭情報系統」,一時間競爭情報在國內大有風起雲涌之勢。
然而,好景不長。在一年左右的時間,這些系統相繼」啞火」。企業普遍反映」中看不中用,搞不到什麼有實際價值的情報」,張世平認為,這是缺乏實戰經驗所致,從美國引進的是純理論的東西,」企業對於情報重要性的認識加強了,但如何獲得情報、識別情報、應用情報大多還是一張白紙」。加上國內企業基本沒有實戰經驗的積累,可操作性大打折扣。於是國內熱門一時的競爭情報系統陷入全線癱瘓和迷茫之中。
信息搜集軟體的快速發展似乎帶來了」轉機」,信息搜集軟體企業摸准了一些企業急需擺脫競爭情報系統所面臨困境的心理,投企業所好,紛紛將其產品包裝成」智能化的競爭情報系統」,從而成為了國內企業競爭情報系統的」主流」。
「這是把一種工具當成了整個競爭情報系統!」張世平認為,信息搜集軟體只是情報搜集的工具之一,何況,」有了算盤不等於有了會計事務所」!
對於情報搜集軟體所能發揮的作用,張世平指出,情報搜集軟體的信息源頭來自於互聯網,互聯網的信息豐富而及時,但對於企業所需要的」情報級」的信息而言,要直接找到無異於大海撈針,有幾家企業會輕易地把自己的戰略構想、研發動態、成本構成等核心機密放到網上呢?純粹基於互聯網的」情報分析報告」又有哪個老總敢用?
「互聯網和紙媒體可以提供很好的線索和方向,但70%的工作還在後頭!」張世平介紹,無論是來自於源頭信息真實性的核實,還是順藤摸瓜挖出真正有價值的情報,其中價值的70%來自於現場調查,來自人脈關系的梳理和追蹤。
「這需要充分調動人的感官和智能,需要大量專業的勞動,所以絕不是技術公司就可以解決的!」談到具體的方法,張世平舉例,光人際關系的調查方法,就有三百多種!
張世平透露,曾經是某特種部隊參謀長、在部隊有著16年情報工作經驗的他正在嘗試將軍事情報的思路和方法運用於企業的競爭情報領域,他也是國內進行此嘗試的第一人。」中國軍事情報的經驗是實戰來的!」他相信這將很大程度上彌補國內企業競爭情報實戰經驗的欠缺。
以專利為內容開展競爭情報活動是企業競爭情報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其具體內容有:
1、對專利文獻中法律數據的監視和分析
通過監視和分析競爭對手專利文獻中的法律數據掌握競爭對手所擁有專利產品和技術的專利權的現狀。例如,通過專利公報中報道的專利事務(包括專利申請的駁回、撤回、專利權的撤銷等)來了解競爭對手所申請的專利是否授權,以及所授權的專利是否因種種原因被終止、視為撤回或宣告無效。
通過已出版的專利說明書中的著錄項目,包括申請日、優先權日、專利類型、國別、優先權申請國、國際專利(PCT或EP)申請中的指定國或選定國來掌握競爭對手已授權專利的有效保護期和保護地域范圍。一旦了解到競爭對手的專利的專利權已失效,競爭者就可將競爭對手的專利技術為己所用。最典型的事例恐怕要算日本企業對鎳鈦記憶合金的卧薪嘗膽的研究。由於美國首先持有了鎳鈦記憶合金的最基本技術的專利,日本許多企業只得悄悄地進行了近20年的研究,直到該美國專利到期失效才爭先恐後地爭取到新成分鎳鈦記憶合金應用的專利權。
2、對競爭對手尚未授權的公開專利的監視和分析
通過監視分析競爭對手公開而尚未授權的專利的說明書和權利要求,力求從中發現不具備專利性或不符合專利法要求之所在,及時向專利審查部門提供證明,給該專利申請的最終授權設置障礙。一般說來專利審查員很重視公眾的意見。在一件專利的實審程序中如果有公眾提出異議,並向審查員提供可能否定該專利申請的專利性的對比文獻或事實,那麼該專利授權的進程將受阻。例如,N公司有一件油墨的專利申請。申請人答復了對專利局審查員的第一次審查意見通知書後,審查員認為該專利申請已基本符合中國專利法規定,在向申請人發出的第二次審查意見通知書中指出,該專利申請文件只需做少量文字修改可望授權。就在此時,作為競爭對手的B公司分析了N公司該件專利申請的說明書,並向審查員提了一篇證明該專利申請缺乏創造性的對比文獻。審查員考慮公眾的意見,在給申請人N公司的第三次審查意見中提出因該件專利申請與對比文獻相比缺乏創造性而無授權的可能。申請人又一次據理回答,最終還是被審查員駁回。雖然申請人已向專利復審委員會請求復審,但授權的前景仍然暗淡。
3、分析利用競爭對手已授權的專利文獻
已授權的專利既確定了其受法律保護的地位,又反映其實施的可能性。因此,我們一方面分析競爭對手已授權的專利的技術內容,判斷其是否是在我方已有專利技術基礎上的改進,或是以我方已有專利為其一組成部分或零部件,由此我方可以向競爭對手推銷或轉讓自己的專利。另一方面我們要分析競爭對手已授權專利的權利要求范圍,找出其漏洞,突破其專利網防線,從而申請新的專利,進而佔領市場。例如,南開大學森力公司就是在分析了日本、美國等大量已有專利權利要求的基礎上,研製用已有的專利保護范圍以外的元素來合成新型的鎳氫電極材料,並取得了一系列新鎳氫電極材料的國內外專利,佔領了新型鎳氫電極材料的國內外市場。
再有對競爭對手一些權利要求范圍過寬的專利,譬如化學專利申請中的寬范圍的馬庫什權利要求進行分析,從中選出某一技術方案,通過實驗以取得預料不到的技術效果,就使自己的發明具備了創造性,從而突破競爭對手的專利封鎖取得自己的專利權。
4、對競爭對手擁有的全部專利進行定期的統計分析
通過對競爭對手所擁有的全部專利進行定期統計分析、分類排序,可以從中獲得競爭對手企業的技術開發及經營策略等方面的數據,由此可逐步判斷出競爭對手研究開發的重點、技術政策和發展方向,評估出競爭對手的實力。例如我國某單位對日本工業技術研究院某一段年間公開的專利進行分類排序和統計分析,發現該院研究開發工作的重點是解決基礎元器件與材料性質的測量測試方法。
另外通過分析競爭對手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的比例可以考察其技術研製的成熟程度;通過分析競爭對手擁有的國內專利數與國外專利數之比來判斷其經濟實力;通過分析競爭對手擁有的發明專利數與實用新型專利數可認定其技術水平,從而估價出競爭對手的技術及經濟實力。
5、對本行業的專利狀況進行定期的統計分析
以本行業中某一技術類別的專利數量為縱坐標,年度為橫坐標作圖,可以看出本行業中該類別技術各個階段的發展狀況;以本行業中一定時期或某一年度的各個技術類別的專利數量為縱坐標,技術分類為橫坐標作圖,可以判斷出本行業在一定時期里的技術熱點;將本行業中各競爭對手在某一技術類別中的專利總數列出加以比較,可以初步確認誰是本行業中最強有力的競爭者。下表中列出世界主要廠商所擁有的微波爐專利的數量,從中可看出世界微波爐技術的主要競爭對手是日本的松下、東芝、日立、夏普和三洋,其次是韓國的金星和三星。
6、密切監視競爭對手的專利申請動向
上面主要介紹了如何分析利用競爭對手公開的專利文獻信息的幾種方法。然而,由於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採用先申請制原則,根據這一法律規定,對於同樣的發明,誰先申請,誰就有可能獲得專利權,進而可能佔領市場。這方面的實例不勝枚舉。德國克虜伯公司的人造茜素的專利比英國人在英國申請專利早了一天,從而在英國獲得專利權。德國的人造茜素產品長驅直入,佔領了英國的市場。又如,A•G•貝爾僅比E•格雷早1小時向美國專利局申請電話機的專利,便使貝爾成為電話發明之父。正如孫子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由此可見注意搜集競爭對手正在研究開發中的專利技術信息,密切監視競爭對手專利申請動向對於企業在競爭中戰勝對手是至關重要的。競爭對手專利申請的動嚮往往是保密的,是零次情報。搜集這類信息比搜集公開的專利文獻信息要困難,故企業領導應該安排精乾的信息人員,千方百計但又合法地去獲取這類信息
8. 中國的專利現狀是什麼
可以講中國是一個專利大國,專利申請的數量大,但目前中國的專利利用水平不高,本人內認為,出容現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一是專利質量不高,也即是專利的科技含量不高,但這不是最主要的。二是專利市場的管理不佳,沒有形成一個有序的市場管理機制,對專利價值的評估,市場開發前景預測等等基本沒有形成,導致許多專利在申請人手中難以轉化為生產力。三是對仿冒專利或盜用專利的打擊力度不盡人意,使專利申請人的合法利益難以得到有效保護。這可能是影響專利事業發展的十分重要的原因。四是民眾的專利意識不強或存在一定的誤區(一是不認可專利受法律保護,二是認為專利是一項難以高攀的事或物),在專利知識的宣傳方面與當今社會生產發展存在一定差距。以上現狀的存在,抑制了專利沿著正常軌道的發展。
9. 我國專利質量的現狀如何
整體而言呈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發明專利佔三種專利授權總量的比例偏低版
2.國內發明專利申請授權率偏低
3.重復權授權
4.專利實施率低
5.無效專利的比例過高
6.專利申請視撤較多
7.專利權提前終止較多
8.我國向PCT(專利合作條約)國際申請的比例低
專利申請就找八戒知識產權,專業服務,值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