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進行軟體專利的申請
軟體如何申請專利 一、軟體一般保護模式 知識產權制度已有幾百年,但是計算機軟體卻是在上世紀60年代才出現的,作為一種新型的智力產品,用什麼方式進行保護,在世界上引起了20多年的爭論。美國剛開始適用專利法保護,1972年菲律賓率先將軟體列入著作權法的保護對象,美國在1976年、1980年兩次修改著作權法,確認計算機軟體適用著作權法進行保護。世貿組織《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都規定將計算機軟體列為著作權法保護的對象。當然也有的國家綜合著作權和專利法的內容制訂獨特的軟體保護制度,但是用著作權法保護計算機軟體基本成為通例。 我國《著作權法》第三條直接將計算機軟體作為作品的一個類型加以保護,《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也是根據著作權法來制訂的,可見在我國計算機軟體適用著作權法保護。 二、著作權法保護軟體的缺陷 著作權法保護的是作品的表達形式,而不保護思想內容。由於著作權法保護范圍的限定,使其對某些作品的保護顯得非常的蒼白。例如廣告用語,非常簡短的一句話,可能只有三五個字,就能高度簡練表達一個思想內容,而且朗朗上口,讓人印象深刻。這種表達形式更多的是體現出創意。因為著作權法不保護創意,只保護表達形式,那麼其他人很容易模仿這個創意,改換其他詞語,達到同樣的效果。創意的模仿為同行業不恥,但是這並不構成著作權法上的侵權,這是著作權法的尷尬。 一般軟體的開發都要經過這樣三個大的步驟,1、功能限定,2、邏輯設計,3、編碼。我們拿專為單個用戶專門編寫的專用軟體來舉例,系統分析員根據客戶的要求進行分析,那些功能有現成的技術方案,那些技術是不成熟的需要組織人員進行攻關,編寫好文檔後,再交程序員進行編寫源代碼。這個具體的過程包括:需求分析、系統分析、結構分析、編寫源碼、測試等必經的過程。那麼在這個智力創造過程中的智力成果至少有兩個:1、技術方案,2、源代碼。軟體更體現智力成果的是技術方案,技術方案包括組織結構、處理流程、演算法模型和技術方法等設計信息,這種技術方案凝聚了科學知識,處理問題的方法和經驗,掌握了這種技術方案,編寫代碼程序則是比較初級的技術工作,不需要太多的技術水準。而且客戶關心的是軟體功能是否足以解決特定的問題,對軟體的編碼是否具有獨創性並不感興趣。 根據法律規定:軟體適用著作權保護的內容主要是計算機程序和文檔。程序是一些直接或間接用於計算機以取得一定結果的語句或指令,是由計算機語言組成的符號系列,就是所謂的源代碼。軟體的文檔含義比較廣,法律規定的文檔包括軟體的使用說明等,這完全就是一篇文字。而軟體內容文檔可以理解為編寫源代碼的提綱,好的文檔甚至相當於源代碼。也有很多個人開發的軟體,是不寫文檔的,這樣軟體為著作權法保護的主要就是源代碼。源代碼非專業人士不懂是什麼東西,其實可以看成是一篇文章,只不過文字是專門的計算機符號語言。根據著作權法的保護范圍,更能體現智力水平和軟體價值的技術方案被排除在著作權法的保護之外,這是用著作權法保護軟體的缺陷所在。 知識產權制度保護的是智力成果,這種智力成果是非物質性的精神財富。軟體編寫也是高度的智力創作過程,按照知識產權制度原理,應該將其全部智力成果納入保護范圍之中,而不應該只保護其中的一部分。 三、軟體的可專利性 《專利法》對發明的定義為:「是指科技開發者對產品、方法或者改進所提出的技術方案。」發明有兩種,一種是產品發明,一種是方法發明。產品發明是人們通過開發出來的關於各種新產品、新材料、新物質等技術方案。方法發明是為製造產品或者解決某個技術課題而研究開發出來的操作方法,製造方法以及工藝流程等技術方案。軟體產品符合方法發明的要件。 發明專利取得的實質條件為「三性」:1、新穎性,2、創造性,3、實用性。新穎性是指申請專利的發明的在申請日以前沒有同樣的發明在國內外出版物公開發表過,在國內公開使用過或以其他方式為公眾所知,也沒有同樣的發明由他人向專利局提出過申請。創造性是指與申請日以前已有的技術相比,該發明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的進步。實用性是指能夠在工業上的應用並有實際利益,能夠產生積極的效果。從發明專利取得的三性上來判斷,很多軟體符合申請專利的條件。 四、著作權保護與專利保護的區別 1、保護的內容不同 著作權法保護形式,專利法保護創意思想。著作權法保護的是軟體的源代碼,軟體的核心內容——技術方案的創新可以申請專利,適用《專利法》來保護,著作權法側重保護精神權利,專利法更適於經濟權利保護。這樣兩者結合使軟體得到更加完善的保護。 2、取得保護的條件不同 著作權是自動取得,取得的時間以開發完成的時間為依據,一完成即自動取得著作權,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對軟體的內容不進行任何的審查,無論軟體源代碼的寫得如何,即自動取得著作權/版權,受著作權法的保護。要獲得專利權,受到《專利法》的保護,還需要積極向國家知識產權局進行申請,是否授予專利權,需要經過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審查,是否符合授予專利的條件,再決定是否授予專利權。 3、保護的時間不同 發明專利的保護時間為二十年,從申請日開始計算,但是受保護是在申請審批取得專利權之後,發明專利申請的手續比較煩瑣,從申請到取得專利權證書一般要3年左右的時間。軟體著作權的保護時間為50年,從開發完成之日起就受著作權法保護。軟體在獲得專利權之前已經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申請專利並不影響其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待專利的審批。 五、軟體專利保護的趨勢 盡管軟體是否可以申請專利在世界上還存在激烈的爭論,反對者認為無限的專利只會影響創新的努力。爭議歸爭議,但是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國家已經開始重新修改了各自的專利審查指南,增補了許多有關商業方法軟體發明的審查指導意見,可以認為目前三方專利局已不再注重軟體可專利性問題的討論,而是更多關注和討論軟體發明的具體判斷標准,即專利審查的第二道門檻:專利三性的問題。歐盟委員會批准了對歐盟軟體專利指令進行的有爭議的修改,為在歐洲廣泛申請軟體專利鋪平了道路。 歐洲各國已經授予了多達3000萬項(該數據來自網路,未經核實)各種軟體專利,光是一個網上購物就已經有了20多個專利。某些軟體一旦被授予專利,程序員們就很難繞得開,他們面臨的將是一個專利雷區,只有支付專利費才能開發軟體,所有的公司將必須為其軟體產品提供專利許可費用,這些公司僅僅依靠專利許可證的發布就可以獲得盈利。 我國的企業一向知識產權意識淡泊,不注意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加入世貿後,被國外的公司揮舞知識產權的大棒打得暈頭轉向,如果還不注意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可能會出現類似國外的大型企業在專利之爭中占優勢地位的情況。 我國也開始討論軟體的申請專利問題。1993年專利局(現為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了新的《專利審查指南》,給予軟體以專利保護的條件有所放鬆。其中列舉了可授予專利權的含有計算機程序的發明專利的申請范圍。我們可以看到有的軟體公司開始為他們開發的軟體申請專利,據說瑞星公司在國內外申請了至少六項專利。
2. 有什麼app可以查專利的
3. app申請專利
APP是屬於軟體。抄其必襲須為一種技術方案,才可以申請專利。如果是游戲、管理軟體,則屬於智力活動,不屬於專利的保護范圍。
所謂技術方案,必須能解決技術問題。申請專利時,按照方法申請。
如,一種利用互聯網交互信息的方法。一種圖像壓縮方法等。
為使專利申報成功和充分保護好自己的權利,最好找正規專利代理機構代為辦理。
4. 哪些APP可以申請專利,獲得專利
專利法上沒有專門關於「」專利的分類,與其相關的是時下備受矚目的計算機軟體專利和商業方法專利。從本質上講,它就是一個計算機軟體。與此同時,絕大多數的APP旨在實現一種商業方法。APP專利與商業方法專利雖不是同一概念,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很多基於APP通信、金融、管理、娛樂等方面的專利已經落入到商業方法專利的范疇,有關商業方法專利的研究成果對研究APP專利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然而,在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APP專利的時候,則不能簡單地用「計算機軟體專利」或者「商業方法」專利來概括,而是要根據現行《2015國際專利分類標准》具體確定其專利類型。國際專利分類標准向來主要是依據技術手段(或技術類型)來對專利進行分類的。就實現APP功能的技術手段而言,涉及APP的專利主要屬於「G06Q」分類。
我國APP專利在2003年之後呈現大幅增長趨勢,在2015年APP相關專利申請數量超過1萬件,達到峰值。但授權數量卻極少,2012年最高,還不足600件,這說明絕大多數APP專利申請最終並沒有被授權。這也讓眾多APP設計者們備感困惑:APP是否能夠受到專利保護?APP需要符合什麼樣的條件才能被授予專利?
2009年1月,國家知識產權局就「商業方法專利的審查方式」作出嘗試性規范,但由於缺少法律的明確定位,對於社會普遍關心的「APP能否申請專利,以及如何申請專利」等重要問題並沒有給予准確回答。為此,國務院在2015年6月份出台的《關於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將「研究商業方法等新形態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列入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5. 請問app可以申請專利嗎
單純的商業模式(如你說的推廣運營思路),根據最新的審查指南是不可以申請專利的版。但是如權果商業模式中具有技術方案特徵,可以申請專利。
另外,你說的APP概念可以理解為APP品牌名稱,這個是可以申請商標保護的。
6. 手機APP可以申請哪種專利
專利法上沒有專門關於「APP」專利的分類,與其相關的是時下備受矚目的計算機軟體專利和商業方法專利。從本質上講,它就是一個計算機軟體。與此同時,絕大多數的APP旨在實現一種商業方法。APP專利與商業方法專利雖不是同一概念,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很多基於APP通信、金融、管理、娛樂等方面的專利已經落入到商業方法專利的范疇,有關商業方法專利的研究成果對研究APP專利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然而,在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APP專利的時候,則不能簡單地用「計算機軟體專利」或者「商業方法」專利來概括,而是要根據現行《2015國際專利分類標准》具體確定其專利類型。國際專利分類標准向來主要是依據技術手段(或技術類型)來對專利進行分類的。就實現APP功能的技術手段而言,涉及APP的專利主要屬於「G06Q」分類。
我國APP專利在2003年之後呈現大幅增長趨勢,在2015年APP相關專利申請數量超過1萬件,達到峰值。但授權數量卻極少,2012年最高,還不足600件,這說明絕大多數APP專利申請最終並沒有被授權。這也讓眾多APP設計者們備感困惑:APP是否能夠受到專利保護?APP需要符合什麼樣的條件才能被授予專利?
2009年1月,國家知識產權局就「商業方法專利的審查方式」作出嘗試性規范,但由於缺少法律的明確定位,對於社會普遍關心的「APP能否申請專利,以及如何申請專利」等重要問題並沒有給予准確回答。為此,國務院在2015年6月份出台的《關於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將「研究商業方法等新形態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列入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7. app 能申請專利嗎
將APP裡面涉及到的技術整理成數據處理和交互過程中的方法步驟,可以申請發明。
APP本身為軟體,不能像具有實際形態和結構的設備或者機械裝置那樣予專利保護這個產品本身。
APP不能申請實用新型,APP的UI界面以前不可以予外觀設計保護,現在政策有變,正在徵求意見,可能以後可以。
在APP做出來之前完全可以,專利,即使是產品發明,也不要求有實際產品,有構想就行,相反,作出產品再申請則有可能不能申請,會影響其新穎性不被授權。
2009年1月,國家知識產權局就「商業方法專利的審查方式」作出嘗試性規范,但由於缺少法律的明確定位,對於社會普遍關心的「APP能否申請專利,以及如何申請專利」等重要問題並沒有給予准確回答。
為此,國務院在2015年6月份出台的《關於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將「研究商業方法等新形態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列入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7)專利申請app叫什麼擴展閱讀
專利的種類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規定,在我國專利法中規定有: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
在香港專利法中規定有:標准專利(相當於大陸的發明專利)、短期專利(相當於大陸的實用新型專利)、 外觀設計專利;在部分發達國家中分類:發明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
8. 程序軟體可以申請什麼專利
程序軟體可以申請方法類的發明專利。下面給出一些有助於你選擇專利申請代理公司的建議:
如果不考慮授權、不考慮質量的,要以價格為主,找的代理公司的價格越低越好,或發明人參照已有專利案模仿撰寫還可達到零開支的目的;但,注重專利質量、注重技術保護的,就需另當別論,要以價值為重,理應委託合適的代理公司。那麼,如何從眾多的代理機構中選出一家合適的專利申請代理機構?如何評價專利申請機構好劣,這個問題沒有唯一的標准答案。從行業的情況來看,選擇申請專利代理公司,不如選擇合適的經辦人。
非常重要一點是,無論是有名的大型代理公司還是實力派小型代理公司,代理公司的經辦人是否熟悉你所在的技術領域,經辦人是否理解並准確把握你的技術核心。因為不同的技術領域之間的差異是很大的,因此最好選擇熟悉和擅長你所在技術領域的代理公司的經辦人。但需要注意的是,某些所謂優秀、著名的代理公司,掛名的代理人並不真正從事專利申請撰寫,而是投向了收入更高的專利翻譯、官方答復及無效訴訟等工作,專利撰寫工作通常交給了經驗欠缺的新人來代替。另外,當選擇與出名的代理公司合作時,即使指定某個代理人作為經辦人,但由於資深代理人往往專職服務於有穩定案源的大型企業客戶,中小型企業客戶很難獲得預期的代理人。
最需要指出的是,注重質量、注重保護的科技類專利申請,就需要配備懂專利、懂研發的專利+技術復合型高端人才做專利分析、侵權分析,才能正確地深入理解委託人的技術核心、創新思路,才能在有限時間內完成海量的專利文獻、技術文獻的技術分析、權要對比等大量工作,才能將防禦性權利要求與進攻性權利要求等方面的申請策略撰寫在權利要求書中,使該專利的獨立權利要求權項難以被攻破,具有堅固的穩定性與最寬的保護范圍。進一步,撰寫專利的權利要求時還要考慮發明人所在行業產業的布局、未來發生訴訟的舉證證據賠償等因素,才能恰當其份地引導技術人員完成相應技術路線的規避設計,這些工作對於僅有法務知識及專業基礎而沒有足夠研發經驗的代理人根本難以做到。
然而,僅僅是懂技術不懂專利的高端人才的年薪就比常規的代理人的年薪要高很多、往往是很多倍,因此懂技術又懂專利的復合型高端人才就更加稀少。所以,目前能從事高端專利的機構或公司非常缺乏,究其原因主要是成本問題,這也是目前知識產權行業的一個痛點。因此,一些高科技客戶需要撰寫優質專利時,在國內排名前幾位的大所挨個咨詢,發現沒有能夠勝任此項工作的代理人,於是聘請500美金/小時,耗時1周左右的美國人才來撰寫,代理費是14萬,而目前國內比較高端的代理費是2萬,深圳、上海、北京等三個一線城市的正常專利代理費是6000-8000,其它地區專利代理費是5500左右。個別一線城市的實力派創業公司為了謀求長遠的發展而犧牲短期的利潤,用高成本低回報方式接一些低價單做。
專利代理公司的名氣排名、資質認定可以通過很多途徑來實現,但撰寫專利不像機器生產產品,撰寫你專利的是個人,因此個人的能力水平起到決定因素。當然,如果你對這個行業的認識是空白的,相信排名、認定不失為面對未知環境相對安全的標准。因此,客觀地說,在申請專利時選擇代理公司,本質上就是選擇撰寫專利的經辦人。找到具有高專業度經辦人的實力派代理公司,性價比、授權率就非常高。
9. 那位大神指點自己申請專利怎麼弄或有什麼好的APP
看你想申請什麼專利,發明、實用新型或者外觀設計;
申請發明或者實用新型比較麻煩,得自己寫申請文件,包括請求書、說明書及其摘要、(說明書附圖及摘要附圖)、權利要求書。
外觀設計相對比較簡單,准備請求書、外觀設計產品的圖片或照片(六視圖及立體圖)。
以上各文件的模板可以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上下載。
准備好文件後,交到專利局或者專利局設在多個地方的專利代辦處並繳費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