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唯冠與蘋果關於ipad商標侵權案,蘋果一審敗訴,唯冠要求禁售ipad,請談談你們的想法
說實話 我覺得這不抄是什麼好事 其他的先不說 請注意 如果蘋果公司應為這件事情而放棄在中國的工廠的話 給中國帶來的回事將近百萬人口的失業 別看這百萬人口對於中國來說不算多 可是這件事情所引起的鏈鎖反映是不可預計的 比如說其他國家對在中國投資的信心 以及怎麼來安排這些將近百萬人的工作 對於國家和政府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負擔 不過這些只是我個人看法不喜勿噴 呵呵
『貳』 iPad商標侵權案給我國企業發展有哪些啟示
再優秀的企業沒有商標也是會被告侵權的,擁有商標權才可以得到法律的保護。
『叄』 蘋果與唯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iPad商標權爭奪案,從中可以看到什麼道理
深圳唯冠科技是個無賴公司,想把它巨額負債轉接給蘋果公司,他的董事長兼總經理楊榮山是一個實足的政治和經濟嫖客。
『肆』 ipad商標案給我們在企業管理方面的啟示
蘋果公司的iPad平板電腦於北京時間2010年9月17日上午10:00 點開始在中國發售,掀起了國民購買平板電腦的熱潮,隨之深圳唯冠公司以「蘋果Ipad侵犯了其商標權」為由將蘋果告上法庭。蘋果是否真的侵權了呢?讓我們回顧一下事情經過:
2000年,台北唯冠公司注冊iPad電腦等多種電子產品的歐洲與世界其他各地的商標。
2001年,深圳唯冠公司申請注冊兩項iPad中國商標。
2006年,蘋果策劃推出iPad平板電腦。
2009年,蘋果以3.5萬英鎊從台灣唯冠公司手中購得iPad全球商標使用權。
2010年,iPad進入中國市場,深圳唯冠公司向蘋果表示,iPad中國內地的商標權的轉讓並沒有包含在3.5萬英鎊的轉讓協議中,要求蘋果停止侵權行為,並賠償損失。
原來蘋果公司通過英國IP公司與台灣唯冠公司簽訂了商標權轉讓協議,但是,蘋果公司或許並沒有進行足夠的盡職調查,沒有發現中國大陸的iPad商標並非台灣唯冠公司所注冊,而是深圳唯冠公司所注冊。簽訂協議後,蘋果公司推出了iPad產品,並要求台灣唯冠公司履行協議。但是,這個協議的履行卻出現了問題。因為深圳唯冠公司與台灣唯冠公司是兩個法人,雙方雖然有控股、參股的關系,但是在法律上是互相獨立的,深圳唯冠公司有權不履行台灣唯冠公司簽訂的協議。
也正是因為深圳唯冠公司一直未與蘋果達成協議,也就是說iPad在中國大陸部分的商標權仍然屬於深圳唯冠公司,因此蘋果公司在中國大陸銷售iPad,就是侵犯了深證唯冠公司的商標權。
既然已經得出蘋果侵權的明確結論,我們不禁會想:蘋果作為一個國際大公司,一直是玩知識產權的高手,不但有專門的專家團隊,而且整體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非常強,居然會在這件事上栽跟頭,這其中的法律問題和商業問題究竟有多復雜?其他企業又應吸取怎樣的經驗?
企業的經營之道,應包括對商標的管理與營銷,還應包括對商標求購者背景的深入了解。如果蘋果公司清楚中國大陸的iPad商標權不屬於自己,也不貿然在中國大陸銷售iPad平板電腦,那麼就不會引火上身,就不會被深圳唯冠告上法庭。
商標是品牌的內核,也是無形資產的重要構成要件,它能給企業較長時間內帶來超額利潤,因此,被人們稱為「永動的印鈔機」。蘋果被深圳唯冠科技「咬」,為我國企業提高知識產權意識敲響了警鍾。正如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領導力研究中心研究員秦合舫所說:「(iPad商標侵權案)說明商標權這一類的無形資產具有非常強的以小制大的杠桿效應,這也提醒我國企業在開拓國際市場之時,一定要注意這類"細節"問題,避免在某一個環節上被別人"卡"住脖子,或花大代價卻為他人做嫁衣,或被迫付出高昂的代價。」我國的商標法,與世界大多數國家一樣,採用「注冊先得」的游戲規則。對這一規則不了解或不重視的一些企業,其標志或名號往往慘遭別人搶注,利益遭受重大損失。如上世紀90年代中國家喻戶曉的龍虎牌清涼油,其商標被一家新加坡企業進行全球搶注,導致中國老牌企業產品出口受阻。
在iPad商標侵權案中,侵權的只是商標,但是對於我們的啟示卻不僅止於此,我們應該著眼於「知識產權保護」這個根本問題。知識產權對企業的長期發展太重要了。一個企業想要在市場競爭的氛圍中獲得一定的地位就必須從獨特性與獨創性出發,憑借其他傳統企業所沒有的創新能力來獲得一定的市場佔有率。與此同時,知識產權的有效保護對企業的技術創新持續性又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要做好知識產權保護工作,需要國家和企業的共同努力。國家應該明確與提高知識產權侵權的賠償標准,加大侵權企業的犯罪成本。企業則應該立足於企業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知識產權保護戰略,不斷提高知識產權工作在整個企業經營中的地位,同時完善企業資深的科學研發體系,加強監督與管理,防止知識產權外泄,此外,企業還應加強對企業知識產權管理與維權工作的人才培養與培訓,提高相關人員的知識產權維權水平。
『伍』 從法律的角度,應如何看待 iPad 商標侵權案
蘋果從唯冠境外公司收購iPad多國商標的過程中,其律師犯了低級錯誤,至少沒有和國內律師配合好,輸掉官司也就在意料之中。在中國工作的一些美國律師也持有這樣的觀點。 這起確權訴訟還沒有下二審判決,即使說「一審判決尚未發生法律效力」,這句話的法律意義是什麼?並不是該商標的歸屬懸而未決,而是在二審判決前,iPad商標的合法持有者是唯冠,因而蘋果並沒有被確認為iPad商標專用權人。也可以說,在蘋果贏得二審之前,如果可能,唯冠合法持有iPad的狀態不會改變。
根據《商標法》第57條,商標權利人如有證據,可以在起訴前向法院申請採取責令停止侵權行為和財產保全措施,以制止侵權人正在實施或即將實施的侵權行為。唯冠變被動為主動,轉攻為守,在蘋果最大銷售額區域點燃戰火,意在給蘋果施加更大的壓力,逼其就範,交出高額的商標轉讓費。
工商查扣iPad和罰款(行政行為)法律分析:許多人認為工商部門查扣iPad的做法是選擇性執法,因為他們是否是一接到投訴就馬上處理,讓人懷疑。然而,工商局查扣的做法本身是有法律依據的。根據《商標法》的規定,工商部門在接到投訴後,認定侵權行為成立的,應責令立即停止侵權行為,
拋開道德,唯冠窮盡各種法律手段從技術上講還是合乎游戲規則的。蘋果的律師在境外簽訂《商標轉讓協議》時犯了比較嚴重的錯誤,也沒有及時補救,導致被對手抓住漏洞窮追猛打。對蘋果公司,這絕對是一個很大的教訓。網上這句話不無道理,其實蘋果明知國內的iPad商標屬於別人,仍然強行使用,突顯其骨子裡的傲慢,以及對內地法律的輕視與不尊重。
『陸』 蘋果與唯冠打官司,依照我國商標法,蘋果公司為什麼構成侵權
很簡單,深圳唯冠擁有中國大陸的IPAD商標權。蘋果未經深圳唯冠許可在大陸出售商標為IPAD的電子產品,就屬於侵權行為。
蘋果的失誤之處在於,當初通過IP發展公司以3.5萬英鎊的價格從台灣唯冠處購買IPAD商標時,並未料到後來深圳唯冠會提出中國大陸IPAD商標實際在其手中,台灣唯冠無權處置深圳唯冠資產。
相關法條:
《商標法》第五十七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均屬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
(一)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的;
(二)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近似的商標,或者在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容易導致混淆的;
(三)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的;
(四)偽造、擅自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製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的;
(五)未經商標注冊人同意,更換其注冊商標並將該更換商標的商品又投入市場的;
(六)故意為侵犯他人商標專用權行為提供便利條件,幫助他人實施侵犯商標專用權行為的;
(七)給他人的注冊商標專用權造成其他損害的。
『柒』 ipad商標侵權案的事件結果
ipad商標侵權案的事件結果:
蘋果公司與深圳唯冠公司就iPad商標爭奪一案達成和解,蘋果公司向深圳唯冠支付6000萬美元以獲得iPad在中國內地的商標使用權。
唯冠蘋果iPad糾紛大事記:
2000年,唯冠集團注冊了iPad在歐洲與世界其他地區商標。次年,唯冠大陸子公司深圳唯冠注冊了iPad中國商標。
2009年12月,蘋果通過旗下英國子公司IP Application支付3.5萬英鎊從唯冠台灣子公司唯冠國際手中買下了iPad全球商標權。
2010年1月,蘋果正式發布iPad。2月,蘋果以深圳唯冠連續3年停止使用iPad商標為由要求中國商標局撤銷1090557號商標。
2010年4月,蘋果在深圳中級人民法院起訴深圳唯冠,認為基於之前轉讓協議,自己持有iPad商標在大陸的所有權。但深圳法院駁回了這一訴求,認為蘋果是與唯冠國際達成協議,並未與深圳唯冠簽署合約,而也沒有證據表明深圳唯冠批准了這一協議。
2011年,唯冠在深圳與惠州兩地起訴蘋果經銷商,要求禁售iPad。2月,蘋果在深圳法院起訴深圳唯冠,要求深圳唯冠進行賠償並確認蘋果在大陸擁有iPad商標權,這是雙方首次正面交鋒。3月,深圳唯冠向北京工商局投訴,要求對商標侵權的蘋果實施罰款。12月,深圳中級人民法院判決蘋果敗訴,其賠償與商標要求均被駁回。
2012年2月22日,深圳唯冠在上海浦東新區法院起訴蘋果總經銷商侵權,但法院未宣判。2月29日,蘋果在深圳起訴深圳唯冠要求獲得iPad在大陸商標權的二審在廣東高等人民法院開庭。
2012年4月1日,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富邦公司(唯冠科技債權人之一)申請唯冠破產清算要求遭拒。
2012年5月9日,美國加州高級法院法官馬克·皮爾斯5月4日應蘋果的請求,駁回了唯冠起訴蘋果iPad商標侵權一案。
2012年7月2日,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對外宣布,蘋果公司與深圳唯冠就iPad商標權問題達成和解,蘋果公司支付6000萬美元和解費用。
『捌』 為什麼蘋果公司在面臨處理棘手的iPad在中國的商標侵權案,還要繼續發布iPad3呢
蘋果發布ipad3是他自己的產品研發和更新,和ipad在中國的商標侵權案完全是毫不相乾的兩回事。
以下是我的見解:
正因為深圳唯冠公司面臨破產,而蘋果又在購買ipad商標中耍了一個自以為聰明但卻是有漏洞的手段,所以深圳唯冠公司將要把官司打到底,打贏了就會得到巨額的賠款,即使打輸了,蘋果也是要保住ipad在大陸的商標(蘋果將以和解手段給一筆錢補償深圳唯冠公司)。但說到底蘋果在侵權案中的勝算不大,所以要為敗訴做准備。現在ipad已經在中國大陸下架,所以ipad3也不會在中國發售,蘋果具有除中國大陸的其他地區的發售權利,所以ipad3可以在其他地方買到。其次是蘋果面臨的敗訴將會以無法估計深圳唯冠公司的損失作為結論,根據中國法律,蘋果將以自己在中國出售的ipad所得利潤計算賠償給深圳唯冠公司,當然更為悲劇的是,中國是蘋果的一個超大代工廠,從中國生產銷往其他地區的ipad也將會一並計算利潤賠償給深圳唯冠公司,所以呢,蘋果將會減少ipad在中國工廠的生產,ipad3即使發布,也不太可能大規模生產,蘋果的正確選擇是盡量減少中國代工廠的ipad3生產(因為上面說過這一部分銷售將會計算利潤賠償給深圳唯冠公司),等到案件完結後,ipad3才會在中國工廠里大量生產了。最後要說的是蘋果要賠很多,而且計算利潤將是一件耗時很長的麻煩事。
『玖』 蘋果ipad商標侵權案敗訴,蘋果公司採取了什麼樣的決定
上訴到廣東省高院,很快就會有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