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商標專利 > 川崎重工2012年度專利申請

川崎重工2012年度專利申請

發布時間:2021-05-28 11:13:39

1. 日本機器人品牌哪個好求推薦

發那科、安川電機、川崎重工、那智不貳越(NACHI)、雅馬哈

一、發那科

日本發那科是全球四大機器人宗族之一,發那科是國際上最大的工業機器人製作商之一,FANUC品牌創立於1956年,是當今國際上數控體系科研、規劃、製作、出售實力最強大的企業之一。

FANUC機器人產品系列多達240種,負重從0.5公斤到1.35噸,廣泛應用在裝配、轉移、焊接、鑄造、噴塗、碼垛等不同出產環節,滿意客戶的不同需求。

FANUC在46個國家擁有超過240個合資企業,子公司和辦事處。它是數控體系最大商場份額的出產商,具有65%的全球商場份額。

四、那智不貳越(NACHI)

NACHI不貳越公司總工廠在日本富山,除了做精密機械、刀具、軸承(日本頂尖軸承品牌)、油壓機等外,機器人部分也是他的重點部分,起先為日本豐田轎車出產線機器人的專供廠商,專業做大型的轉移機器人、點焊和弧焊機器人、塗膠機器人、無塵室用LCD玻璃板傳輸機器人和半導體晶片傳輸機器人、高溫等惡劣環境中用的專用機器人、和精密機器配套的機器人和機械手臂等。不貳越在工業機器人製作范疇一直有著傑出的口碑,在轎車製作業也適當活潑。

五、雅馬哈

雅馬哈機器人(Yamaha Robotics)是雅馬哈發動機公司研製出的產品。雅馬哈發動機株式會社建立於1955年,是一家集出產與出售為一體的日本獨資企業,首要運營摩托車、踏板車、柴油發動機、通用發動機、發電機、轎車發動機、工業用機器人等。

雅馬哈出產的首款工業用機器人「電弧焊機器人」上市,至今雅馬哈機器人為廣泛的工業網路供給多功能的、牢靠老練的機器人解決方案。該公司供給多種單軸和多軸直角坐標機器人挑選,以及SCARA機器人體系。

2. 日本川崎重工與三菱重工詳細資料

三菱重工,是日本最大的軍工生產企業。2003年自防衛廳接受的軍工訂貨額為2800億日元,居各家軍工企業之首。三菱重工生產的裝備,如F-2和F-15J型戰斗機,以及90式坦克,在航空自衛隊和陸上自衛隊中都起到了核心作用,在海上自衛隊,三菱重工則建造了幾乎一半的潛艇,和三分之一的驅逐艦。三菱重工企業內部有完善的研發、製造、銷售體系,與三菱系其它兄弟企業亦形成良好的分工協作關系。其目前的軍工生產規模,只是處於「維持」狀態的體現,與其背後真正的軍工生產潛力相比,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該企業在《巴倫周刊》公布的2006年度全球100家大公司受尊重度排行榜中名列第五十九。 該企業在2007年度《財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二百五十七。 該企業在2008年度《財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二百八十五。 該企業在2008年度《財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二百四十三。 三菱重工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明治維新年間。1884年,三菱創始者岩崎彌太郎從政府租借了工部省長崎造船局,將其命名為長崎造船所,此後發展為三菱造船株式會社。至1934年,由於公司業務已拓展至重型機械、飛機、鐵路車輛等領域,公司更名為三菱重工業株式會社。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美國佔領當局解體財閥的政策,三菱重工於1950年被分割為西日本重工業株式會社、中日本重工業株式會社、東日本重工業株式會社等3家公司。但隨著美國政策以及日本國內政治的變化,1964年,三家公司合並,重建了三菱重工業株式會社至今。這期間,三菱重工的汽車部門於1970年獨立為「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會社」。 目前,三菱重工業務涵蓋機械、船舶、航空航天、原子能、電力、交通等領域,至2004年4月1日,注冊資本金2656億日元,員工人數34306人。擁有9家海外事務所或代表處,9家分公司,6個研究所,9個事業所。年訂貨額21592億日元(2003年4月1日~2004年3月31日),年銷售額19401億日元(統計日期同前)。其中,以部門銷售額占總銷售額比例計算,船舶·海洋部門佔8%,核能部門佔23%,機械和鋼結構部門佔20%,航空·宇宙部門佔17%,車輛、機床等產業部門佔29%,其它產業佔3%。 三菱重工屬於三菱財閥的成員。今天的日本財閥,是以所謂keiretsu(日文漢字「系列」的發音)的形式出現的。三菱系列公司均為三菱集團組織「金曜會」(意為星期五俱樂部)的成員,它們包括(為統一起見,本文使用的為其日文漢字名或英文原名): 旭硝子(玻璃、化工方面公司)、麒麟啤酒、新日本石油、東京海上日動火災保險、東京三菱銀行、尼康相機、日本郵船、P.S三菱(從事建築行業)、三菱鋁業(Mitsubishi Aluminum)、三菱化學、三菱化工機、三菱氣體化工、三菱地所(從事房地產業)、三菱自動車、三菱重工、三菱樹脂、三菱商事、三菱信託銀行、三菱伸銅、三菱制鋼、三菱制紙、三菱倉庫、三菱綜合研究所(日文漢字為「三菱總合研究所」)、三菱電機、三菱電線工業、三菱扶桑卡客車、三菱材料(Mitsubishi Materials)、三菱人造纖維(「三菱Rayon」)、明治安田生命保險。 同一系列的公司之間,能夠進行較為緊密的合作,各個公司在自己分工負責的領域內,可以為其它兄弟公司提供好的產品或較低的價格。例如由日本郵船就是三菱重工船舶部門的訂貨大戶,三菱電機則為三菱重工提供機電產品,三菱制鋼、三菱伸銅、三菱鋁業和三菱材料等公司,則可為三菱的船舶和航空航天部門提供可靠的原材料。三菱銀行和東京海上等公司可以提供貸款和特殊保險服務(如航天發射保險)。尼康公司負責的光學產品、三菱樹脂負責的新材料等,對高科技武器而言,均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三菱集團也有一些關聯公司和社會團體作為外圍,包括: 「IP Talk」集團(從事電話卡業務)、熱海陽和洞(岩崎小彌太紀念館)、MT保險服務有限公司、關東閣(一家利用岩崎家族故居改造的酒店)、小岩井農牧、湘南郊區俱樂部、靜嘉堂文庫美術館、綜通集團(主要面向東京三菱銀行的物業管理公司)、大日本塗料、Dia高齡社會研究財團、鑽石家庭俱樂部(由金矅會29家企業共同出資建設的婚介機構,主要面向集團內部服務)、千歲興產、東洋文庫、丸之內Yorozu(一家從事房地產中介和廣告代理的公司)、三菱金矅會(三菱系29家公司董事長和總經理的聯誼機構)、三菱俱樂部、三菱經濟研究所、三菱廣報委員會、三菱財團、三菱CC研究會(IT業研究機構)、三菱社名商標委員會、三菱市場研究會、三菱養和會(一家以運動、健康為主旨的俱樂部)、LEOC日本(從事醫療和公司食堂管理的公司)。 可以看出,通過大集團的協作和分工,三菱重工能夠從兄弟企業和團體,獲得資金、技術、原材料、上游產品、金融服務、銷售等多種支持。這對於企業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川崎重工業株式會社,簡稱川崎重工,是一家以重工業作為主要業務的日本公司,與JFE鋼鐵(原川崎制鐵)及川崎汽船有歷史淵源。主要製造航天、鐵路車輛、建設重機、摩托車、船舶、機械設備等。川崎重工起家於明治維新。1878年川崎正藏在大藏省的幫助下建立了川崎築地造船所,1896年更名為株式會社川崎造船所,這就是川崎重工的前身。至大正時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已有蓬勃的造船業,經歷昭和時代的二戰、戰後的日本經濟急劇增長以至日本近代史及工業史,川崎重工仍為日本企業中的老字型大小之一。川崎公司成立後藉助政治關系,迅速成為日本最重要的重工業企業之一,1906年向日本軍隊交付了第一艘國產潛艇,並於當年建造了第一台國產蒸汽機車,1939年公司更名為川崎重工業株式會社。二戰期間該公司為日本軍隊提供了飛燕戰斗機、五式戰斗機、一式運輸機等空軍裝備,還建造了著名的榛名號戰列艦和加賀號航空母艦。二戰結束後,川崎重工仍然保持重要地位,其業務涵蓋航空、航天、造船、鐵路、發動機、摩托車、機器人等領域,代表了日本科技先進水平。 川崎重工株式會社目前注冊資本1043.28億日元,銷售額為8899.63億日元,集團員工30653人,川崎重工集團下轄主要有車輛公司、航空宇宙公司、燃氣輪機、機械公司、通用機公司、船舶公司等部門,產品涵蓋海陸空各個領域,對軍工訂貨的依賴程度低於10%,但航空航天部門主要依賴軍工訂貨才得以維持。目前川崎重工是日本軍工產業的重要成員,僅次於三菱重工,是日本自衛隊飛機和潛艇的主要生產商。

3. 沈鼓集團的專利技術

離心式三元葉輪(應用在MCL、BCL、VK離心壓縮機和鼓風機中)
單軸等溫型離心壓縮機中間機殼(應用在SIC705離心壓縮機中)
七十年代末期從義大利新比隆公司全套引進了MCL、BCL、PCL三個系列離心壓縮機製造技術。
八十年代初,從日本日立公司引進了DH型雙軸四級高效離心壓縮機設計製造及檢驗技術。
八十年代中期,從日本日立公司引進了HS系列離心式冷凍機組的設計、製造、檢驗技術。
八十年代中期,從丹麥諾文科公司引進ASN/AST型2個系列240規格電站軸流風機產品設計、製造、檢驗技術。
九十年代初期,從德國德馬格公司引進了VK8-3S系列組裝式離心壓縮機的設計製造專利技術。
九十年代中期,從日本川崎重工株式會社引進了GM型系列離心鼓風機的設計製造及檢驗技術。
九十年代中期,從德國K、K、K公司引進了AN系列子午風機的設計、製造、質量控制技術。(包括AN28、AN30、AN37、AN42型號)
沈鼓集團公司的工程技術人員可按性能數據做出全部產品的設計圖和製造圖。其設計能力可滿足訂貨需求。

4. 溫州動車追尾的原因

眾所周知,據最新官方公布高鐵失事的原因是:由於高鐵電力系統遭遇雷擊,從而造成線路幫障,信號燈應顯示紅燈,卻一直顯示是綠燈。最後得出的結論是:責任在於值班人員身上,沒有及時發現問題,和採取必要措施導致了723動車追尾的杯具發生。難道不可以說值班人員從而也成為相關領導的替罪羊了?

5. 忽視專利是中國發展如此迅速的原因嗎

中國的發展有兩個原因。中國共產黨把一切都投入到發展中國上。有一些壞蛋,但他們被逮捕並被關進監獄。

第二個原因是,中國共產黨說,如果你想在中國做生意,你必須轉讓技術。不要轉車回家。

解放軍沒有跑到自己的國家,拿槍指著外國公司,說你會來中國或其他國家。他們完全是自己來的,知道中國設定的條件。

現在,中國改變了條款。你不再需要轉讓技術,中國已經趕上來了。他們可以自己做研發。比如特斯拉在中國是一家獨資公司。沒有技術轉讓。

中國甚至還堅持使用商標。一個聰明的中國人決定賣巧克力糖果。它們看起來就像m&m巧克力豆。他聲稱他們是W&Ws。瑪氏糖果向中國法院提起訴訟。中國法院裁定他滿口胡言。中國法院要求他立即停止訴訟,並支付賠償金,否則就進監獄。中國以外的人都沒聽說過這個案子,因為它不符合他們編造的關於中國的謊言。

所以總結。中國從有意願的外國公司那裡購買技術,因為技術有保質期。你不能出售偷來的專利技術。

6. 如何請教練和買飛機

目前,日本能夠生產飛機的企業包括三菱重工、川崎重工、富士重工、新明和工業和日本飛機等。日本航空工業在日本軍事工業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軍用飛機工業約占國防需要的75%%。從日本的軍工生產和技術水平看,可以仿製F-15型戰斗機、P-3C型大型反潛巡邏機以及MH-60型大型反潛直升機。日本還具備自行設計和製造高性能戰斗機F-2的能力,這使得日本戰時大量生產作戰飛機的設備技術問題基本可以自行解決。

川崎重工業株式會社(川崎重工)

Kawasaki Heavy Instries, Ltd

通訊地址 東京都港區浜松町2-4-1

電話: (01) 3435 2111 傳真: (03) 3436- 3037

網路地址 萬維網: <a href="http://www.khi.co.jp" target="_blank">http://www.khi.co.jp</a>

負責人 龜田俊郎,社長

概況 川崎重工始建於1878年,是日本經營生產造船、汽車、航空等多種產品的綜合性公司,當時名為川崎造船廠。1907年開設了兵庫工廠,1918年在兵庫工廠設置了飛機科。1937年,飛機部門分離出來,成立了川崎航空機工業株式會社。1969年4月川崎重工、川崎航空機和川崎車輛三家公司合並,改為現名。

經營范圍 川崎重工從1918年開始生產飛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研製生產過「八八式」偵察機、「飛燕」戰斗機、「川崎研3」高速研究機等。戰後從1952年開始修理和仿製生產飛機。1952年11月仿製成功貝爾- 47D直升機,1955年仿製生產美國T-33A噴氣教練機,1959年買專利引進美國洛克希德公司的P2V-7活塞式反潛警戒機,1966年將P2V- 7改型為P-2J渦槳式反潛戒機,1966年作為主承包商研製C-1軍用運輸機,1981年開始研製T-4中級教練機。此外,公司還參加了以三菱為主承包商的F-104、F-4E、F-15等戰斗機的部分仿製生產。80年代以來,川崎開始為美國波音公司生產波音系列飛機的零部件。

自50年代以來,公司仿製生產的直升機有六七種型號,是日本主要直升機生產企業,如1966年專利引進美國波音直升機分公司的大型直升機V-107,同期還引進美國休斯公司的休斯500直升機,1977年川崎與德國MBB公司聯合研製了BK-117直升機等。

在發動機開發方面,參加了經濟產業省工業技術院的FJR710發動機計劃,1981年參加RJ500發動機的研製,1983年參加V2500發動機的研製,1985年參加了美國普惠公司的PW4000渦扇發動機的研製。現在還參與了美國普惠公司PW2000和寶馬·羅羅公司的TRENT700/800、聯信公司RE220APU的研製工作。

目前該公司正在生產的飛機有:T-4中級教練機、CH-47、BK-117、MD-500直升機等。該公司轉包生產的民機項目有B737翼肋、B747外襟翼,B767前機身壁板和翼肋,MD-80襟翼鉸鏈整流罩,A321加長機身壁板等。另外川崎還製造一些航空發動機,如T53、T55,並從事飛機和發動機的修理業務。

組織機構 公司在國內有兩個總部,三個技術學院。在國內有7家辦事處,在海外公司有10個辦事處,還有分布在美國、英國、中國和新加坡等國的合資企業25家。航空宇宙事業本部是川崎重工從事航空的主要部門。從事飛機和發動機製造的工廠主要有歧阜工廠、名古屋第一工廠和名古屋第二工廠、西神工廠、明石工廠、播磨工廠,其中歧阜工廠規模最大, B777的組裝是以川崎為主。名古屋第一工廠是1991年12月建成的,現與歧阜工廠一起完成B777的組裝任務。名古屋第二工廠是1979年為完成 B767的組裝任務而開設的。1998年,三家工廠共有職工4100人。此外,川崎還有一個歧阜技術研究所。

規模能力 川崎重工是日本僅次於三菱的從事航空航天產品製造的公司,在1998年公布的世界國防工業前100家公司中居26位。1998年的總資產831.2億日元,1998-1999 年的宇航部的銷售額1006.977億日元,占總銷售額的25%左右,1999年有雇員15819名。

富士重工業株式會社(富士重工)

Fuji Heavy Instries, Ltd

7. 有關日本現實的材料

先總地來說把,日本在下列領域掌握著領先技術。

超導技術:`日本開始研究超導新干線,預計時速將到達500公里。實力公司包括:日立,東芝,日本車輛,三菱重工等。

材料技術:NEC,東芝,日立,古河電工,神戶制鐵所,住友電工,東京電力,等等;

納米技術:高速通信技術,NEC,日立;下一代DVD技術:SONY;東芝;

下下一代DVD技術:日立;平面顯示屏技術:佳能,SONY,雙葉電子;硅技術:東京微電子,尼康;

MEMS:三菱電機,夏普,松下;

宇宙:石川島播磨重工;川崎重工,三菱重工;東芝,NEC,三菱電機;

在傳統行業領域,世界現狀大致如下:鋼鐵:第一名是盧森堡的公司,第二荷蘭公司,第三名是新日本制鐵;第四名是JFE制鐵(日本);中國的寶鋼排在第六位(與日本合資);化學:三菱化學排在第五位。前四名是美國和德國瓜分;旭化成第九位。汽車:GM暫時排在第一,估計會被第二位的豐田超過;日產第8;本田第九;

家用電器:前十五名被日本包攬:松下,日立,東芝,夏普,三菱電機是前五名;半導體:日立和三菱合資的半導體公司排第四位,英特爾高居榜首;

通信領域:NTT獨占鰲頭。

一般認為,新技術從研究到成熟是一個階段,從成熟到應用是第二階段。第二個階段的時間10-15年。換句話說,如果現在想應用一項新技術,它必須在10年之前就已經成熟了,否則不能應用。日本正在計劃建設超導新干線,也就是說,他的超導方面的研究,在十年前就已經成熟了。

日本在某些領域面對的強大對手依然是美國。偶爾有某些歐洲老牌公司在銷售額方面領先。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中國不可能成為日本的對手,因為中國無論在傳統領域還是在新技術方面,都不值得一提。上述所有行業,以前15名為基準,只能看到一個中國公司的名字:寶鋼,還是採用日本的技術的合資企業。

普通日本人的吃學住醫

我在日本生活十多年,博士畢業,收入比日本人略高。和普通日本人的生活基本一樣。可以客觀地介紹普通日本人的吃學住醫等,也就是他們現在的生活,教育,住房,醫療事情。首先要說明的有兩點,一是在日本打工幾年省吃檢用回國的人過的不是普通日本人的生活,他們的觀感有一定的片面性,二是請大家心平氣和地看這篇介紹,做到知己知彼,思考怎樣學習改變。

1.收入與購買力 日本人固定月工資一般可以簡單地計算:大約多少歲每月就可以掙多少萬日元。例如30歲拿30萬日元,50歲拿50萬日元,再加上夏季和年終的兩次共2-5 個月的獎金。所以30歲年收入一般是450萬日元,40歲年收600萬日元,以上都是稅後收入。低於這個數的是混得不好,高於這個數的是事業有成。稅收及保險等等一般佔10-20%,都在工資里扣過了,由公司或銀行直接繳納給相關部門。這個夏季獎和年終獎很重要,臨時工沒有,只有正式職工有。在一個公司乾的時間越長越高,買房買車等基本都靠它。臨時工工資一般是700-1000日元/小時,一天工作八小時,每月26天工作,166400日元/月。

日元/人民幣匯率變動較大,但一般可按1萬日元為700人民幣計算。還有個最粗略的計算方法就是100美元=1000元=10000日元。日本現在到處都有百元店,日常用品成千上萬種,什麼都是100日元,也就是人民幣7塊,在中國要賣10多元的東西如捲尺、工具等等,在那裡也是100日元。超級市場里的蔬菜水果等也都是一個或一把100日元。10個雞蛋10日元、10斤大米一千日元的特例除外。100日元的購買力和1-7元人民幣的購買力基本相等,也就是說,在中國1-7元可以買到的東西在日本都可以用100日元買到。

月購買力即中國月工資/物價=1500元/7元=214件。日本30歲工人的月工資/物價=300000日元/100日元=3000件,日購買力中國214件 /30天=7件/天,日本3000件/30天=100件/天。反過來理解物價/工資比就是中國物價一天工資能買7件,日本一天工資可以買100件。

除了新鮮蔬菜外,購物都是全家開車去,水果,啤酒,零食等等都是各樣一箱,到百元店也是一大筐才幾千日元。東西太便宜了。我們搬一次家,就得扔掉幾箱東西。從前輩留學生或日本友人那裡我們經常得到物資捐助,畢業工作後我們經常給出東西,包括彩電、冰箱、空調、電子琴、汽車、計算機等等。其他國家也基本這樣。剛去是別人給你東西,幾年後你給別人東西。我愛好旅遊,去過許多國家,不論是東南亞、印度還是歐美澳,客觀的比較物價/工資,中國的物價/工資比是世界最貴的。你只需算一個月工資能買多少東西,就足夠了。大家的工資漲上10倍,物價降一半的生活,就是先進國家目前的生活。

2.教育 我孩子在日本出生長大,我在那裡博士畢業,所以對小孩出生到博士畢業的整個過程的所有花費有切身經歷。

懷上小孩,go-vern-ment就開始發給營養費,每天給你家送牛奶。出生時直接到市go-vern-ment領取30萬日元交醫院費,再買所有嬰兒用品後還剩幾萬。幼兒園,一個月大的孩子就可以送去,go-vern-ment的公辦幼兒園費用大約是1-3萬日元/月,私立幼兒園費用大約是公辦的二倍以上。幼兒園是社會福利的一部分,收入少的可以申請少交或不交。

小學到初中學費為零,花費就是每天中午的午餐費約3000日元/月,一年給學校的所有交費就是三萬日元左右,相當於三天工資。一次從一個城市搬家到另一個城市,因為教科書不一樣,那個學年的所有課本又領了一套。高中開始不是義務教育,學費大概是10多萬日元,一年花費20萬打住了,就是不到一個月工資。

私立大學學費約100萬日元/年,國立大學學費約50萬日元/年,有各種獎學金、助學貸款等等。從幼兒園到大學幾乎都可以申請費用減免,我作為留學生,給孩子和我自己上學都是申請的半費減免。

(想想我們國家的義務教育與人民教育以及所謂party的教育事業,我們發現中國真的在這方面是不行,很不行!!!)

3.住房 日本的住房很貴,不過除了東京特別貴以外,其他城市都還可以,是東京房價的1/2以下。普通3口之家住舊房,3-5萬日元/月。我在中等城市住兩層別墅,前有花園後有菜園,月租7萬日元。普通工人按揭買房子,月交3-5萬日元計20年的很多,也就是住了幾十年,房子就是自己的了。普通30歲的白領30萬/ 月或450萬/年的十年工資能買一套房,不過因為按揭消費有「稅控除」的優惠,大部分人都按揭。「稅控除」,就是你的所有買房,買車,看病等等的花費都控除後,只有剩下的收入繳稅。

順便談一下車子。一般大學生大學一年級暑假學完,就買輛舊車,5-10萬日元。我的Honda車是同學給的,零元。他考上了研究生,家裡花120多萬日元給買了輛新Corolla。大學生剛畢業工作,買的車一般都是這個檔次(Corolla, Vios)和價位(80-150萬日元)。也就是說,大學生打工一個月可以買輛舊車,工作了,借家長的獎金(2-5個月工資),可以買輛新車。我的 Honda在第11年賣給回收廠,負5000元。開了8年的日產藍鳥,賣了2萬日元。

有車還得說油。2006年4月,中國汽油4.6元/升,美國汽油4.8元/升,澳洲汽油3.1元/升,日本汽油6.3元/升,印度汽油2.7元/升,油價每天變化不太精確,但是誤差不會超出正負1元。在國外一天工資可以買100多升汽油,在中國一天工資可以買10升汽油。

4.醫療 日本醫療的最大特點就是所有人都加入國民健康保險。國民健康保險分三個等級,分別是老闆級、普通級和家屬級,自己開公司或收入特別高的屬老闆級,絕大多數人都是普通級,沒工作的家屬和兒童從家長的工資里繳,從成年起必須獨立繳納。一個月約幾千-幾萬日元,主要按收入多少繳納,直接從工資走。我從來沒有操心過,忘了具體數字,也許是5%左右。看病都得帶國民健康保險證,醫療費個人交10-20%,保險里出80-90%,太高了比如超過工資的幾倍了,還可以申請減免。

國家和國家之間的差別,比你我想像的要大的多,達到小康水平還需要我們認真刻苦不懈的努力。二戰後人家埋頭苦幹了幾十年,我們鬥了幾十年。我帶中國中學生十幾人到日本轉了兩星期,回來後我說你們要好好學習,努力縮短50年差距的重任,就落在你們肩上了。學生說是100年的差距,他們的任務太艱巨了。那天晚上我心裡流淚了。然後,我回國了。

(我們該好好地了解一下人家,對比一下我們的差距,好好的努力,而不是每天的歌功頌德或者瞎搞!)

還有一點,是我們社會缺少的信用。日本的社會風氣是不講信用的人,很難在社會上生存.。

在我們的社會,信用是分文不值的。即使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也是將錢看的比信用重。

過去20多年特別是最近10多年中,中國經濟建設突飛猛進,日本卻陷於停滯甚至負增長的泥潭。面對中國蒸蒸日上,日本似乎有走下坡路的趨勢。某些人的頭腦中逐漸形成一個幻覺:中國即將超越日本。在日本,有人炮製、有人相信所謂的「中國威脅論」;在中國,一些熱血青年,亦正日益表現得對日本滿不在乎。

在我的經濟學同行中,甚至也出現了高看中國輕看日本的傾向。有段時間,北京盛傳著一個笑話,說將來全球只要有三個經濟學家就夠了,一個懂美國經濟,一個懂歐洲經濟,還有一個懂中國經濟的。至於日本,回答是輕蔑的一笑:日本,哈哈,日本可以不用管它了!

這實在是無稽之談!

中國正在快速崛起。這是事實。但只是部分事實。從諸多指標看,中日兩國的差距依然十分懸殊,在許多方面中國要趕上日本,不僅非常遙遠而且困難重重。中日兩國的差距,中國真正的狀況值得國人警省,而不能再陷於自欺欺人的幻覺之中不可自撥。

讓我們先來看基本數據。中國的國土面積是960萬平方公里,人口13億。日本的國土面積是37.8萬平方公里,人口1.3億。中國國土面積是日本的25倍,人口是日本的10倍。從版圖和人口數量而言,中國的確是大中國,日本的確是小日本。

但是,兩國的經濟總量卻掉了個個兒。2003年,按世界銀行2004年《全球發展指標》統計,中國的GDP為116898億人民幣,合美元1.4萬億美元,屈居全球第七位。日本的GDP卻高達4.3萬億。匯率折算的經濟總量比較中難免有誤差的成分,然而,改以購買力平價或真實比價計算,大多數的統計結果表明,中日之間經濟總量仍相差1-2倍。

中國近年來崛起的步伐不算慢。然而,在戰後的第一個1/4世紀,日本即輕松成為全球第二號發達國家。而中國,盡管經歷了過去20多年有史以來最快的增長,GDP總量仍在全球排第六、第七的位置,並且以諸多指標衡量,根本不可能進入發達國家行列。

日本的經濟實力既表現在國內,也表現在海外。中國近年來以引進外資多多為傲,然而日本卻是全世界最大的債權國。2000年底,日本的海外總資產達到3.2 萬億美元,相當於2003年中國全部GDP的2.3倍,其製造業在海外的銷售總額為1.3萬多億美元,與中國的GDP相當(唐淳風,2001)。如此強大的一個隱形的「海外日本」,足令開放了20年如今才雄心百倍,喊著口號,邁著步伐要「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汗顏!

經濟結構比較:1999年,日本的三次產業結構比例是2:36:62,早已是明顯的「後工業社會」。1975年,日本第三產業的就業人員比率首次超過 50%,標志著日本早在70 年代就逐步進入了服務業為中心的「後工業化」時代。相比之下,2003年,中國的三次產業結構是14.7:53:32.3,中國甚至沒有完成前工業化社會向工業化社會的過渡。

按國家統計局的工業化定義,一個國家工業化全部實現的標志:一是農業產值在15%以下,這條線中國可以說剛剛跨過;二是農業就業在20%以下,中國目前仍高達50%,可以說還遠遠不夠線;三是城鎮人口比重須在60%以上,中國目前大概只有40%,亦有很遠的距離。

日本的城市化水平是多少呢?1950年日本的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為38%,大概與今天的中國相當,而今天的日本人大部分都居住在城市中。

2003年,中國重工業增長超過輕工業4個百分點,重工業的投資開始進入旺盛期。舉國上下為中國經濟進入「重化工業」階段歡欣鼓舞不已。然而,中國人很少知道,早在1955年,日本就進入到了重化工業的高度加工階段,並向資金、技術密集型經濟過渡。僅從工業結構上看,中國大約只相當於日本40年前的水平。

中國目前的增長動力主要是來自於「世界工廠」的牽引。據筆者的測算,2003年中國工業增長對GDP的貢獻高達63%。然而,從製造業總量看,2003年日本是9111億美元,中國為3825億美元。日本是中國的2.4倍。顯然,中國遠稱不上「世界工廠」,日本卻是名符其實的國際製造業中心。(我們太高估自己了!!!)

按過去的趕超速度,在「世界工廠」的道路上,中國要趕上日本至少還有幾十年的路要走,而且接下來會越走越艱難,能源問題、環保問題、勞工問題、市場問題都會困擾中國。

日本的人均資源也很貧乏,但日本人懂得通過優秀的加工而揚長避短。1955年至1975年,是日本增長最快的時期,日本製造業產值占工業比重從81.4%上升到96.0%,而礦業從10.1%下降到0.62%,電力、煤氣、供水等基礎產業從7.74%下降到3.38%。中國也是人均資源不豐富的國家,但中國經濟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仍是靠廉價出賣資源。以2000年為證,中國資源型產業佔全部工業的比重高達54.5%,其中,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工業占輕工業的 62.0%,採掘和原料工業占重工業的50.5%。

中國現在開始重視經濟增長的質量,在這方面,日本比中國先進得多。以單位能源每千克油當量的使用所產生的國內生產總值計,中國大約是0.7美元,不僅低於發達國家,也低於印度等許多發展中國家,而日本同樣能源使用所產生的國內生產總值卻高達10.5美元,為全球之冠,約相當於中國的15倍。

同樣的資源和能源,日本人竟創造出比中國高出15倍的產值來?中國人又喜歡高談「老子」,講「天人合一」,可是中國人對大自然的珍惜何嘗比得上日本?!

中國正進入新一輪黃金增長時期。然而,2004年經濟增長甫一發力,GDP總量剛剛佔到世界的4%,石油消費已躍居世界第二,發電量消耗佔全球消耗的 13%,此外還有鋼材消耗佔全球的27%,水泥消耗佔全球的40%,煤炭消耗佔全球的31%。因此,惹得全世界的人都擔心中國長期增長會否導致全球資源不足,「中國會不會餓死全世界」?

事實上,中國應該謙虛地向日本學習,並且要像日本那樣去倍加珍惜資源,高效地利用資源。中國眼下正進入一個苦心制訂種種「能源戰略」和「資源戰略」的熱潮,其實,大道至簡,中國應該像日本那樣,眼光向內、銳意挖潛,如此中國的能源和資源就可以在目前基本保持不變的水平上支撐中國經濟翻上好幾番。

中國勞工多,是中國在全球分工中的一大優勢,可是中國卻不能高效地利用其勞力,從而大大抵消了這方面的優勢。因此,同樣是高速增長時期,1960年至 1975年間,日本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11.07%;1980年至2000年間,中國的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只有5.19%,按美元計年均增長2.59%。勞動生產率指標的對比充分表明,中國的高速增長靠的是人海戰術,日本靠的卻是勞動效率的提高。

除了靠人海戰術,中國的增長還靠大量投資,可是投資質量又如何呢?都說日本壞賬嚴重,可是在從高速增長走向經濟衰退的過程中,日本銀行的壞賬率僅5%,而中國在 2000年四大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已經高達28.78%,如果將四大國有資產管理公司收購的1.4萬億元不良資產計算在內,則不良貸款率近45%。顯然,同日本相比,中國的投資效率與效益要猛回頭。

R&D(研究和開發)經費支出佔GDP比重,是一組國際通用的用於衡量一個國家科技活動規模及科技投入強度的重要指標,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國家經濟增長的潛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2000年,中國在這一指標上的支出為896億元人民幣,佔GDP的比重歷史上第一次達到1個百分點。而同一指標,日本 2000年是3.12,不僅遠高於中國,也高於美國的2.65、以及德國的2.37、法國的2.17、英國的1.87,在全球又是雄居榜首。

事實上,1990以來日本R&D經費支出佔GDP的比重一直是世界第一。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這個國家在科技興國方面具有堅忍不拔的決心,也無意中泄露出這個國家富強的秘密所在,那就是科技為本、科技領先。這一指標當然還顯示出「小日本」並非一些中國人所想像的是一個目光短淺的民族,恰恰相反,日本民族是一個富於遠見卓識的民族——只有富於遠見卓識的民族,才捨得哪些花大本錢為自己的未來投資。 (記住「遠見」「卓識」這兩個詞,重要!!!)

相比之下,中國無論是企業,還是國家,乃至一般的國民,都顯得是那樣的急功近利和讓人失望。中國人更喜歡喊喊「"科技興國」的口號,或者在網上大罵日本人過過嘴癮,卻不願意花時間去補習科學知識。(很慚愧!!!)

專利發明方面:1995年,中國申請專利數只全世界的1.45%,批准量佔全世界的0.48%,日本申請專利數佔全世界的13.48%,批准數佔全世界的 15.3%。韓國產業銀行日前發表的調查結果顯示,若以韓國為基準(100)予以換算,則中國為76.5、日本為110.5。

中國人還必須時時記住的一個數字,就是:日本人中獲諾貝爾獎的人數已達到12人,中國仍是0。一位偉人說得好:「中國應當對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可是,做比說要難得多!

在企業層面,中國企業技術創新體系的建設尚處於起步階段,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銷售收入比例通常不到1%,而日本企業早已建立起完善的科技創新體系,企業的研發費用一般水平都在5-10%以上。

中國企業中研究型人才微乎其微,並不斷向外企流失。而每萬名勞動人口中,日本的研究人員數又是全球之最。2000年為109.3人,高於美國的73.8人、法國的60.3人、德國的59.6人以及英國的54.8人。

中國以進入世界500強為企業發展之可望不可即的目標。而日本1994年的時候,在世界500強中的企業家數與美國平分秋色、並抱攬全部第1、2、3、4 名,前十名當中,一大半都是日本企業。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唱衰日本,可是2003年,日本企業在世界500強中仍高居88席之多。而中國只有12 席,而且多是壟斷型國有企業,最排前的是中石油,名列第69名。

你敢想像中國什麼時候能夠成為世界500強中家數最多的國家嗎?你敢想像中國企業占據世界500強頭席,並且包攬前四名的盛景嗎?這樣的日子也許有一天會到來。可是,我們的鄰居,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做到了。任何一個誠實的中國人,一個立志全球的中國企業家,是否應對此表示一分敬意?!

經濟再好,不能改善百姓的生活,就是白搭。我們再來比較一下百姓的生活水平。2003年,中國人均收入首次超過1000美元,接近1080美元;日本是33077美元,為中國的31倍。僅以人均GDP作為收入計,中國只相當於日本1966年的水平。

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占家庭消費總支出的比重)是反映生活水準的指標。2002年,日本的恩格爾系數是22.3%,而中國目前城市為37.1%,農村為45.6%。也就是說,中國人目前生活支出主要是忙乎吃,日本卻將主要支出花在食物之外的其他方面,中國是生存消費,日本是發展消費。

然而,最可悲的莫過於,生活水平僅相當於日本「60年代」、消費支出只夠吃喝的中國人往往在感覺中自己很富,並且經常會表現得大手大腳(如有人主張大大辦奧運會),而生活水平位居全球最高之列的日本人卻經常在國際上哭窮,並且處處厲行節約,常常「小氣」得驚人!

誰比誰傻?誰是真傻?(這是一種深刻的反思!!!我們中國人真的應該好好想想,好好反思!!!)

住房:2003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為18平方米,日本是25平方米。國土面積極為狹小的日本是中國的1.4倍。

百姓生活不僅看人均收入,還要看收入差距。2000年,中國的基尼系數為0.414,已達到國際警戒線水平,中國被公認為全世界收入分配最不公平的國家之一。相反,又是很多人想不到的,日本雖然是資本主義國家,卻是全世界上收入分配最公平的國家之一,基尼系數0.285

8. 求一個最近的貿易摩擦或知識產權糾紛案例、

中外知識產權貿易摩擦的重要事件回顧
1.DVD知識產權糾紛。2002年1月9日,深圳普迪實業發展有限公司運往英國Felixtowe港口的3864台DVD,被飛利浦通過當地海關扣押 (1) 。緊接著,惠州德賽視聽科技有限公司出口到德國的5850台DVD播放機,也被當地海關扣關3900台。自此我國DVD生產企業開始受到專利權糾葛的困擾。擁有DVD技術專利的3C聯盟(由飛利浦、索尼和先鋒組成,簡稱3C)和6C聯盟(由東芝、松下、日本勝利、三菱、日立和時代華納組成的集團)開始向中國DVD生產商索要專利費。6C聯盟向中國DVD企業生產的每台DVD索要13.8美元、3C聯盟索要5美元的專利費。與此同時,湯姆遜、杜比、DTS、MPEG-LA等跨國公司也就解碼技術、音頻壓縮技術、圖像壓縮技術等專利費問題與我國展開談判。受此影響,我國DVD生產成本大幅增加,中國企業幾乎已經賺不到利潤,以致2004年我國100多家DVD企業現在只剩下20多家。
2.彩電業遭遇專利費通牒。2002年11月,歐洲主要彩電供應商法國湯姆遜公司又向中國彩電企業提出索要專利費的通牒。湯姆遜公司按照彩電的大小規格向中國彩電企業提出了不同等級的專利費要求,平均每台在1美元左右,使中國彩電企業再次受阻於歐洲市場。而早自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擁有多項彩電專利技術的美國無線電公司就要求中國企業為其47項專利技術支付專利費用。中國企業為了不失去北美市場不得不付出昂貴的「入門費」。
3.思科訴華為知識產權侵權案。2003年1月,全球最大的網路設備製造商美國思科系統有限公司向我國最大的電信設備製造商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發難。思科公司在美國德州馬歇爾的聯邦地區法院正式提起訴訟,指控華為及其美國分公司抄襲思科IOS源代碼、技術文檔以及「命令行介面」,侵犯思科公司在路由協議方面至少5項專利。這場知識產權訴訟糾紛歷時一年半、被喻為「中美IT知識產權第一大案」,最終以和局告終。華為公司為了避免爭端的再發生,同意修改其命令行界面、用戶手冊、幫助界面和部分源代碼,並停止銷售訴訟中所提及的產品,在全球范圍內只銷售經過修改後的新產品。
4. MP3專利糾紛。2005年1月20日,英特爾美國總部正式向深圳中級人民法院遞交了起訴狀,指控深圳東進公司研發的DN系列語音卡侵犯了其產品SR5.1.1軟體中的「Intel頭文件」的知識產權,並訴其幫助和教唆用戶非法取得或違反該文件的許可協議,要求東進賠償796萬美元。由於索賠涉及金額巨大,該案被稱為「2005中外知識產權第一案」。 2005年4月,東進通訊曾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交反訴英特爾壟斷訴狀,雙方之間的專利糾紛宣告升級。直至2007年5月,糾紛雙方基於各自企業戰略及業務經營等方面的考慮,都認識到繼續訴訟無益於各自的最佳商業利益,因此在法院推動下,簽署一份聯合聲明,宣告雙方的專利糾紛以和解告終。歷時兩年多的專利糾紛讓雙方消耗了大量時間與精力。
5. 溫州打火機遭遇歐盟CR法案。早在1994年,美國就實施了有關打火機安全的CR法案(Child Resistance Law兒童安全法案),在實施這個法案之前,所有的CR鎖都被申請了專利,這讓當時的中國打火機企業措手不及,只能無奈地退出美國市場。而到2006年,歐盟歷時4年的有關打火機安全的「CR法案」經過各成員國的審議後正式通過。新法規與舊法規相比更加嚴厲,而其中「打火機的使用壽命必須在5年以上,否則必須安裝安全鎖」這一規定,使佔世界產量七成的溫州打火機廠家必須購買安全裝置的技術專利,生產成本必然上升,價格優勢因此會喪失殆盡。這意味著絕大多數浙江的打火機生產企業將從歐盟市場「出局」,損失巨大以致根本無法估算。 除以上這些典型、重大的知識產權貿易摩擦外,我國遭遇的知識產權糾紛案還很多,比如:2002年年初,日本摩托車企業聯合代表團包括本田、川崎重工等來華打假,向中方遞交了大量指控中國同行侵權的材料。最後由主管國內摩托車企業的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和日本自動車工業協會協商簽署《中日摩托車產業界知識產權合作項目》備忘錄,確定了解決中日兩國摩托車知識產權糾紛問題的方案;2004年8月底,德國科尼茲瓷器公司向德國侵權產品受理機構舉報:中國進口到德國的茶杯假冒其商標和圖案設計,侵犯其商標權。漢堡海關因此將一萬只中國產茶杯銷毀,嚴重損害了中國產品的聲譽。
希望你能滿意。

9. 如何看待「全球創新企業百強日本排名第一,中國內地無一入圍」

其實稍微願意思考的人就可以對這個排名提出疑問,日本的創新能力竟然比美國還強?

研發投入世界前五,專利世界第一的中國華為排不進世界前100?

法國有10家而德國只有4家,法國的創新能力比德國強?

英國竟然一家也沒有?

如果再研究下就知道這個排名,是按照在國外申請的專利的數量,專利通過率等一系列演算法來排名,這樣本來就對愛在本國申請專利的企業不利。

無怪乎日本的幾家汽車企業全部上榜了,而德國的寶馬,賓士,奧迪卻一家也沒有上榜。

而日本入選的這40家創新企業全部是來自日本的傳統優勢產業,包括松下,索尼,東芝,卡西歐,奧林巴斯,愛普生,川崎,日立,豐田,本田,NEC,富士通,大金,京瓷,NTT,三菱重工等等,沒有一家是來自新興產業的公司。

NTT不過是個電信運營商,和中國移動類似,居然也入選了湯森路透集團評選的全球百大創新企業,我國的華為和中興反而沒入選,難道NTT比華為中興更有創新能力?

三菱重工業也入選了湯森路透集團的2015年全球百大創新企業,在前面提到的民航客機技術競賽中反而落後沒有入選的中航工業。

那麼其他日本創新企業的表現如何呢?請記住這些名字,我們看看這些創新企業在和中國企業競爭中是什麼表現。

日本傳統優勢產業逐漸被中國等侵蝕

液晶面板產業

1995年,日本占據了全世界液晶面板90%的出貨量,而2015年已經迅速下降到10%以下,韓國佔有率39%,中國台灣30%,中國20%。這不是失去的20年是什麼呢?

夏普在2015年已經以35億美元價格被富士康收購,日本面板產業只剩下JDI一家還在勉力支撐。

看看下圖全球液晶產業的利潤,韓國的三星+LG獲得了整個行業超過一半的利潤,剩下的利潤第三和第四是台企,第五,第七和第八是中國企業,日本利潤份額最小,已經不如中國的京東方,華星光電。

半導體製造業

產值已經被中國和中國台灣超過,中國台灣不用講了,這是中國台灣最值錢的行業,中國中芯和華虹營收合計為29億美元,富士通僅為8.45億美元(這是日本入選全球百大創新企業的富士通公司)。

筆記本電腦

日本已經徹底潰敗,全球前五已經看不到日本企業,日本NEC的筆記本電腦已經被中國聯想收購。(NEC也是2015年入選全球百大創新企業的日本公司)

2016年聯想不僅在全球市場佔有21%的市場份額,在日本本土,聯想電腦佔有接近30%的市場份額,比VAIO+富士通+東芝三家日系企業加起來市場份額差不多。

是的,以前中國人習慣在本土看到索尼和東芝筆記本,現在已經基本看不到了。現在日本人已經習慣在本土看到聯想。

家電行業

日本的松下,索尼市場份額已經急劇萎縮,與之相對的是中國家電三巨頭格力,海爾,美的,以及韓國三星,LG的急劇發展。

三洋家電被海爾收購,東芝被美的收購。

10年20年前,中國市場上家電都是日本貨,現在不僅中國市場上日本貨極少,日貨在中國市場佔有率已經跌到了可憐的3%-5%左右。

在日本市場也開始出現中國貨,中國已經反攻到了日本,華為平板電腦是日本市場佔有率第二名,市佔率9.2%。

海爾日本2014年營業額人民幣26億元。

美的2016年3月收購日本東芝之後,在日本市場的佔有率達到多少了呢?

呵呵,東芝也是被評選成全球百大創新企業。

是的,不僅30%的日本人購買聯想筆記本,現在連15%-20%的日本人冰箱和洗衣機也買中國的。

日本的家電三巨頭,夏普已經被收購,我們看看松下和索尼(這兩家是日本全球百大創新企業)

2015年松下凈利潤是16.3億美元,索尼凈利潤是12.3億美元。

而2015年中國三巨頭凈利潤海爾集團是29億美元,美的是20億美元,格力也是大約20億美元。

我們要看到,松下索尼的凈利潤還是包含了汽車零部件,游戲,手機,音樂等業務的結果,而中國三強則主要是集中在家電業務,足見日本公司運營情況之糟糕。

我們再看看2016年上半年的情況,美的凈利潤增長14%,格力凈利潤增長12%,海爾凈利潤增長21.2%,都獲得穩健的增長。而反觀松下2016年第二季度凈利潤下滑63%,索尼2016年第二季度凈利潤下滑75%。

我們再看其他幾家入選了世界百大創新企業的日本企業的情況,京瓷2015年凈利潤不到7億美元,奧林巴斯2015年還在虧損

我們再看看世界份額情況,2016年上半年,中國三大家電廠家海外銷售額,美的50億美元,增長15%,海爾22億美元,增長31.3%,格力17億美元,增長24.5%,都獲得高速增長,注意這是上半年,那麼日本的索尼,松下呢?以松下為例,截止到2016年第一季度的整個財年,其海外銷售額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

高鐵+軌道交通

曾經,日本的川崎重工和日立多麼強大,日本在2007年世界市場份額是22%,2015年只有9%了,下降了一半以上。

這兩家都是2015年被評選進世界百大創新企業的日本公司。對比之下,中國中車的世界市場份額2015年佔到70%。

日本高鐵技術在海外輸出目前為止只有台灣高鐵項目,而且連年虧損。

中國已經完成了土耳其高鐵(讓土耳其的高鐵長度進入全球前十,位居全球第八),已經中標印尼雅萬高鐵,建設了巴西奧運會輕軌項目,製造了波士頓地鐵車輛。中日已經在同一起跑線上。

沒錯,日本在系統的份額下降了,還可以向中國賣高鐵零部件,然而不幸的是,中國高鐵的國產化率在逐年提高,這同時意味著日本零部件的市場在不斷萎縮。

核電

毫無疑問,中國的核電技術已經在尋求對外輸出,中日核電技術已經在同一水平線上競爭。日本核電技術自從2011年福島事故之後,基本喪失了輸出海外能力。

入選了日本全球百大創新企業的日立公司的核電技術,在和中國中核集團的海外競賽中全面處於下風。

世界上投資最大的英國欣克利角核電站項目於2016年9月15日批准,中國出資60億英鎊,大約500億人民幣。

造船

日本造船曾經在二戰後穩坐世界第一半個世紀,一度世界份額佔到40%以上,然而世界市場份額在2000年被韓國超過,又在2009年被中國超過。市場份額一度大幅跌落到10%以下,日本從2000年-2016年沒有新建過一個船塢。下面是2016年上半年新接造船訂單,日本只佔8%左右,而按照修正總噸計算中國佔了38%的世界市場份額。

入選了全球百大創新企業的三菱重工,在民航領域技術競賽比不過中航工業,在造船領域上半年只能拿到幾條船的訂單。.

機床產業

曾經的日本是世界機床產業產值第一大國,產值佔全世界25%。

我們看下中國,德國,日本機床產業產值的變化,日本佔世界機床產業產值比率從最高峰的25%下降到了20%,而中國從不到10%,增加到了30%。

沒錯,中國2015年機床進出口仍然是逆差,然而我們要看創造的總價值,日本相比中國在不斷下滑,已經低於中國。

有人會說了,日本機床高端,中國機床處於中低端,這句話確實是沒錯,然而100元裡面,以前中國賺走了10元,日本賺走了25元,中國那10%確實是低端,而現在100元裡面中國賺走了30元,日本賺走了20元,已經不能簡單把中國生產的機床就叫低端了。中國在逐漸往上升級,多賺了20元,其中有10元本來是日本的,那麼請你告訴我,這從日本轉移到中國的10元產值是高端還是低端呢?

日本現在僅存的優勢較大的大型行業,如果說機床算一個,那麼剩下的就是汽車和機器人了,從規模來說,主要是汽車行業。然而實事求是的說,日本的這兩個行業也面臨著中國的挑戰。

機器人產業目前是個小型產業,2015年作為世界最大機器人市場的中國,市場規模也就是109億元人民幣,2014年機器人四大公司發那科,安川,庫卡和ABB來自機器人業務的營收加起來也就是55億美元,全球整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僅110億美元,跟手機產業4000億美元,家電產業超過500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比較。日本目前機器人技術的領先,對其帶來的收益還沒有那麼大,更何況中國機器人產業也在迅速發展。

即使在這個小產業,中國也在迅速進步,2012年國產品牌機器人在中國市場佔有率僅有8%,可謂慘不忍睹,到了2015年,國產品牌機器人佔有率就上升到15%了,三年幾乎增加了一倍。到2016年機器人四大企業之一的德國庫卡公司90%以上股份被中國美的公司收購。

汽車產業以及相關的汽車零部件產業可以說日本工業最後的支柱,如果汽車產業跨了,日本將會徹底沉淪。

汽車行業對日本有多麼重要呢?我們看下2015年福布斯評出的日本上市企業2000強,我們篩選出凈利潤高於30億美元的日本企業,總共有13家,其中以軟銀為代表的金融投資類4家,煙草公司1家,房地產公司1家,電信公司2家,製造業五家。

這五家日本凈利潤最高的製造業企業是誰呢,按照凈利潤排名,豐田,本田,日產,三菱,日立。我們可以看到日本製造業凈利潤前四名都是汽車公司,即使利潤在第五的日立集團,也有卡車業務。其中豐田汽車凈利潤高達191億美元,高居日本所有企業第一位,也是日本唯一一家凈利潤過百億美元的製造業企業。

如果我們計算下日本汽車七大汽車公司的總利潤,豐田191億+本田56億+日產43億+三菱38億+馬自達18億+五十鈴11億+鈴木10億,總共有367億美元凈利潤,如果加上其下游的輪胎,玻璃,鋼鐵和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利潤,其總利潤幾乎佔到2000強日本製造業總利潤的接近一半。

可見汽車工業是日本實實在在的支柱產業。如果汽車產業跨了,日本凈利潤在30億美元以上的製造業企業只有日立一家,其他全部在25億美元以下。

閱讀全文

與川崎重工2012年度專利申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