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申請外觀專利件數是怎麼算的
外觀設計專利是專利權的客體,是專利法保護的對象,是指依法應授予專利權的外觀設計。它與發明或實用新型完全不同,即外觀設計不是技術方案。中國《專利法》第二條中規定:「外觀設計,是指對產品的形狀、圖案或者其結合以及色彩與形狀、圖案的結合所做出的富有美感並適於工業應用的新設計。
Ⅱ 申請專利的說明書和摘要的權項數是指多少寫跟權利要求書里一樣的嗎
專利的說明書和摘要沒有權項,只有權利要求書才有。
Ⅲ 專利電子申請權利要求項數
首先要查出問題所在,在CPC系統中下載提交的案卷,找到權利要求書的文件專,確認是否與電子申請軟體顯屬示的項數一致。
如果顯示的一致,說明問題出在文件製作環節,可以通過優先權修改文件或者重新提交正確的申請文件;
如果顯示的不一致,說明有可能是申請系統的問題,及時聯系CPC負責的部門,了解具體如何解決,有時需要提交意見陳述書。
Ⅳ 要求每年必須達到多少件專利申請數
每個地方都不一樣,1.專利申請的類型
專利申請分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三種類型。針對產品、方法或者改進所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可以申請發明專利;針對產品的形狀、構造或者其結合所提出的適於實用的新的技術方案,可以申請實用新型專利;針對產品的形狀、圖案或者其結合以及色彩與形狀、圖案的結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並適於工業應用的新設計,可以申請外觀設計專利。
申請發明專利的,申請文件應當包括:發明專利請求書、說明書(必要時應當有附圖)、權利要求書、摘要及其附圖,各一式兩份。
涉及氨基酸或者核苷酸序列的發明專利申請,說明書中應包括該序列表,並把該序列表作為說明書的一個單獨部分提交,同時還應提交符合國家知識產權局規定的記載有該序列表的光碟或軟盤。
申請實用新型專利的,申請文件應當包括:實用新型專利請求書、說明書、說明書附圖、權利要求書、摘要及其附圖,各一式兩份。
申請外觀設計專利的,申請文件應當包括:外觀設計專利請求書、圖片或者照片,各一式兩份。要求保護色彩的,還應當提交彩色和黑白圖片或者照片各一份。提交圖片的,兩份均應為圖片,提交照片的,兩份均應為照片,不得將圖片或照片混用。如對圖片或照片需要說明的,應當提交外觀設計簡要說明,一式兩份。
3.受理專利申請的部門
申請人申請專利時,應當將申請文件直接提交或寄交到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受理處(以下簡稱專利局受理處),也可以提交或寄交到國家知識產權局設立的專利代辦處,目前在北京、沈陽、濟南、長沙、成都、南京、上海、廣州、西安、武漢以及鄭州、天津、石家莊、哈爾濱、長春設立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代辦處;國防專利分局專門受理國防專利申請。
辦理專利申請應當提交必要的申請文件,並按規定繳納費用。專利申請必須採用書面形式或者電子申請的形式辦理。不能用口頭說明或者提供樣品或模型的方法,來代替或省略書面申請文件。在專利審批程序中只有書面文件才具有法律效力。各種手續文件都應當按規定簽章,簽章應當與請求書中填寫的姓名或者名稱完全一致。簽章不得復印。涉及權利轉移的手續,應當有全體申請人簽章,其他手續可以由申請人的代表人簽章辦理,委託專利代理機構的,應當由專利代理機構簽章辦理。辦理的手續要附具證明文件或者附件的,證明文件與附件應當使用原件或者副本,不得使用復印件。如原件只有一份的,可以使用復印件,但同時需要附有公證機關出具的復印件與原件一致的證明。
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申請文件應按下列順序排列:請求書、說明書摘要、摘要附圖、權利要求書、說明書、說明書附圖和其他文件。外觀設計專利申請文件應按照請求書、圖片或照片、簡要說明順序排列。申請文件各部分都應當用阿拉伯數字分別順序編號
Ⅳ 外觀設計專利申請,請求書中需要填寫專利項數嗎
不用的,外觀請求書附件清單不是有外觀的圖片數量嗎,那個顯示就可以了,這兩個選擇除非您是類似申請或者成套申請才會選擇的
Ⅵ 專利受理量,專利申請量有何區別
1、專利來申請量 代表申請自多少件專利。2、發明專利申請量 代表申請多少件發明專利,專利分三種 (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 發明是技術含量在三種中最高,法律地位相對最穩定的。3、專利授權量 代表你們提交申請並審批完畢獲得專利權的專利。
Ⅶ 專利申請中括弧里的數字表示啥意思即[43] [11][12] 等,謝謝!
這個是專利文獻著錄項目識別代碼。具體如下:
10文獻標志
(11)文獻號(專利號)
(12)文獻類別
(13)根據WIPO標准ST.16制定的文獻種類代碼
(15) 有關專利修正的信息
(19)公布專利文獻的國家或機構
20申請數據
(21)申請號
(22)申請日期
(23)其它日期(包括展覽登記日期,遞交臨時說明書,遞交完整說明書登記日期)
(24)所有權生效日期
(25)原始申請公布時的語種
(26)申請公布的語種
30優先權數據
(31)優先申請號
(32)優先申請日期
(33)優先申請國家或組織
40文獻的公知日期
(41)未經審查且尚未批准專利的說明書,向公眾公開閱覽或接受復制的日期。
(42)經審查但尚未批准專利的說明書,向公眾提供閱覽或接受復制的日期。
(43)未經審查和尚未批准專利的說明書印刷或類似方法出版的日期。
(44)經審查尚未批准專利的說明書經印刷或類似方法出版的日期。
(45)經審查批准專利的說明書的印刷或類似方法出版的日期。
(46)專利權項的印刷或類似方法出版的日期。
(47)已批准專利的說明書向公眾提供閱覽或復制的日期。
(48)經過修正的專利文獻公布日期.
50技術信息
(51)國際專利分類號,簡寫成Int.Cln.,Cl右上角的數字,表示IPC的版次,如Int.Cl3表示是IPC的第三版。
(52)本國專利分類號
(53)國際十進制分類號
(54)發明題目
(55)關鍵詞
(56)已發表過的有關技術水平的文獻
(57)文摘及專利權項
(58)審查時所需檢索學科的范圍
40文獻的公知日期
(41)未經審查且尚未批准專利的說明書,向公眾公開閱覽或接受復制的日期。
(42)經審查但尚未批准專利的說明書,向公眾提供閱覽或接受復制的日期。
(43)未經審查和尚未批准專利的說明書印刷或類似方法出版的日期。
(44)經審查尚未批准專利的說明書經印刷或類似方法出版的日期。
(45)經審查批准專利的說明書的印刷或類似方法出版的日期。
(46)專利權項的印刷或類似方法出版的日期。
(47)已批准專利的說明書向公眾提供閱覽或復制的日期。
(48)經過修正的專利文獻公布日期.
50技術信息
(51)國際專利分類號,簡寫成Int.Cln.,Cl右上角的數字,表示IPC的版次,如Int.Cl3表示是IPC的第三版。
(52)本國專利分類號
(53)國際十進制分類號
(54)發明題目
(55)關鍵詞
(56)已發表過的有關技術水平的文獻
(57)文摘及專利權項
(58)審查時所需檢索學科的范圍
60其它法定的有關國內專利文獻的參考項目
(61)增補專利
(62)分案申請
(63)繼續申請
(64)再公告專利
(65)與該申請有關的早期公布的專利文獻號
(66)由當前文獻所取代的較早申請的提出日期及申請號,既同一發明較早申請駁回之後提出的較晚申請。
(67)專利申請的提交日期及申請號,或授權專利號,以此為基礎提交的當前實用新型申請或注冊的實用新型(或類似工業產權,諸如實用證書或實用創新)。
(68)對補充保護證書而言的基本專利號和/或專利文獻公布號。
70與專利文獻有關的人事項目
(71)申請人姓名(或公司名稱)
(72)發明人姓名
(73)受讓人姓名(或公司名稱)
(74)律師或代理人姓名
(75)同是申請人的發明人姓名
(76)既是發明人也是申請人和受讓人的姓名
80/90國際組織有關項目,以及與補充保護證書法律有關的數據
(81)專利合作條約的指定國
(83)根據布達佩斯條約微生物保存的有關信息
(84)根據地區專利公約指定的締約國家
(85)根據專利合作條約第23條(1)或第40條(1)進入國家階段的日期。
(86)國際申請著錄項目,如申請號、出版文種及申請日期
(87)國際專利文獻號、文種及出版日期
(88)歐洲檢索報告的出版日期
(89)相互承認保護文件協約的起源國別及文件號。
(91)根據PCT提出的國際申請日期,該日期由於未進入國家或地區階段而在一個或幾個指定國或選定國失效,或不進入國家或地區階段的確定日期。
(92)第一次國家允許作為醫葯品向市場供貨的日期及號碼(用於補充保護證書)
(93)第一次允許作為葯品向地區經濟共同體市場供貨的號碼、實施日期及國家(用於補充保護證書)
(94)補充保護證書的有效期及有效期屆滿的計算日期
(95)受基本專利保護並申請了補充保護證書或已授予了補充保護證書的產品名稱。
(96)地區申請數據,即申請日、申請號、最初提交申請公布的任意語種。
(97)地區申請(或已經授權的地區專利)公布數據,即公布日期、公布號、申請(或專利)公布的任選語種。
Ⅷ 申請專利時,權力要求的項數指什麼
權利要求的項復數,就是請求保制護專利權利的項目和數量。一件專利申請的權利要求可以有多項(包括獨立權利要求和從屬權利要求),獲得批准後,專利局是按照每年每項權利進行收費的。按我國規定,權利要求書是申請發明專利的和申請實用新型專利的必須提交的申請文件。它是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要求保護的內容,具有直接的法律效力,是申請專利的核心,也是確定專利保護范圍的重要法律文件。申請人可以自行填寫或撰寫,也可以委託專利代理機構代為辦理。
Ⅸ 專利申請總數和專利授權總數的區別
專利申請總數是指提交的申請數,這其中可能包括授權的和不能授權的;版
專利授權權總數是獲得專利權的申請數。
如果提交的專利申請都授權了,那麼二者數量上是一樣的;如果提交的專利部分授權,那麼專利授權總數就小於專利申請總數。
Ⅹ 申請專利多少多少項和已持有的專利數有什麼區別
申請專利數通常只表示在審數量,不包括已經獲得批準的——已持有的專利數。當然,這沒有統一的規定。也有說:申請專利多少項,其中已經擁有多少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