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雁盪山的雁湖景區簡況
雁湖景區,古稱西外谷。它東起東嶺,西至小舟山,南至本覺寺,北至雁湖岡,東西寬7.2公里,南北長7.8公里,面積約57平方公里。全區景物有12峰、6岩、8瀑、6洞、2門、2谷等50餘個。並以湖、瀑、峰、谷等取勝。雁湖是雁盪山一名的出處,徐霞客稱之為「鴻雁之家」,登岡可覽雲海,日出奇觀。煙雨飄散的梅雨瀑,似綢帶下垂的羅帶瀑,瀑形幽奇的西大瀑和伏物象形的含珠峰、石表峰、玉兔峰以及奇險幽遂的梯雲谷,皆為勝景。 梅雨瀑 在石柱門左側,岩削立100餘米,環而成壑,壑口兩崖如門,瀑從壑中北崖懸下注,沖擊在半崖橫突出來的崖石上,如飛珠碎玉般橫空飄灑,因風作態,煙雨蒙蒙,狀若梅雨,故名。清人梁祉有詩一首:「岩上飛泉高百尺,岩前碎玉擊寒石。青蘿濕處少人來,滿地莓苔鹿豕跡。」瀑下有潭,叫梅雨潭。潭淺而廣,潭中有巨石橫卧。 羅帶潭 位於石柱門底右側。從梅雨潭向北沿山路走5分鍾,有一叉路,右手面一路可上雁湖,左手面一路去羅帶瀑。羅帶瀑瀑高約30米,瀑布因時而異形,水量小時,分左小右大兩條;水量大時,合成一條。細雨觀沿崖壁下瀉的瀑布,正如從織機中出來的潔白的綾羅衣帶。瀑前側岩上有朱境審所書「羅帶瀑」三個大字和題記石刻。由於此瀑生於有巨石檔路的深谷,難以為人所知,直到民國24年(1935),才為潘耀庭等人發現。 雁湖 在海拔1040多米的高山崗行,一名雁盪,徐霞客稱之為「鴻雁之家」。古時雁湖「方可十里,水常不涸,秋雁歸時多宿於此」。徐霞客在游記中說:「雁湖頂上總計之,不止六窪矣,窪中積水成芙,青青彌望。」清人方尚惠詠雁湖詩雲:「一望連天海,湖寒長似秋。空山歸宿雁,亂獲映蒼洲。」時變景遷,雁湖早已淤積乾涸,雁湖岡上僅殘留數處淺水塘。清人程浩在《雁湖》詩中已有「人間此景應無二,欲請山靈覓水源」的浩嘆。民國初期,潘耀庭等人曾於雁湖種茶2萬株。1956年,在湖上建立了茶場,廣種雲霧茶。湖上土壤肥沃,又終年雲霧繚繞,所產茶葉,為雁茗上品。昔日的「鴻雁之家」,如今又成了「雁茗之鄉」。為了恢復昔日雁湖面貌,1986年將北湖開挖復原,面積達10餘畝。雁湖不再,但「雁湖日出」和「雁湖雲海」依舊。在明朗的黎明,登雁頂石遙望,旭日從水天一色,茫無邊際的東海冉冉升起,海面泛金流赤,絢麗多彩,蔚為奇觀;環顧四周,雲海蒼茫。清代僧人卧雲要說:「登雁湖絕頂,以概大觀,為遊程第一課。」此外,還有雁湖沉鍾一說,據《東甌遺事》中所載:「雁湖上,舊有比丘塔院,鍾聲聞百里,一夕方鳴鍾,忽隱於湖。」元代李五峰說過:「去其時五百餘歲。」按時間推算,沉鍾的時間是在唐朝。 西石樑洞 在含珠峰西邊1公里處。從山麓沿石磴而上,可見一洞向南高懸,洞前有一塊紫白相間,紋理如芭蕉的大石樑斜倚洞天。洞內有左右洞,軒豁透爽。右洞寬約20米,高約30米,深約10米,內有清代建築的木結構樓房五間。左洞上小下大,呈圓錐形,原有飛泉從頂飄灑,地面凹凸不平,有傾斜的岩壁檔路,可以觀賞,但難以進入。古時,洞的周圍多長芭蕉,因而又稱芭蕉洞或蕉林洞。清人林文朗的《芭蕉洞》一詩的開首四句寫道:「芭蕉四繞綠叢叢,洞口仙源滴漏通。作色似珠還似玉,選聲宜雨又宜風。」站在洞口,向右斜對面看去,有豬頭岩和童子拜觀音等景緻。 西大瀑 在西石樑洞右側。登上洞口,即「聞瀑聲如雷」。瀑布貼著峭壁從高約160米的高崖上飛湍直瀉,在半腰處觸石飛濺,小珠狀若萬斛珠磯閃鑠,水聲嘩嘩。有時,瀑水「猶如累大石連墜潭中」,大聲鏜鞈。瀑布直墜的那一個圓形的深潭,叫上潭,又名大瀑潭。當瀑布直沖潭面時,除了發出震耳欲聾的大聲外,還可見浪花翻滾如沸騰。上潭水滿,流向西南面,再折回南面,流入下潭。下潭大而淺,水清見底,游魚可數。徐霞客在游記中雲:「其高亞龍湫,較似壯勝,故非岩山第二流也」。 梯雲谷 位於長微村西面半公里的山中,是雁盪20勝景之一。谷口巨石壘壘,南北兩側嶂壁夾峙,高聳入雲。南側嶂壁下部有巨石相依,中留一洞。遊人只能從1米多寬的洞中進入谷內。谷深約300米,鋪有一條100多級的石磴,看上去象一張雲梯。再曲折前行,漸入漸寬,三面嶂壁環合,幽深寂靜。谷底左側嶂頂有個缺口,瀑水懸瀉,因谷得名為梯雲瀑。瀑下潭廣二、三畝,倒景如畫。潭水清澈透碧,沁人有脾。在谷口的東南方,一峰拔地而起,高約100米,體園色白,似古代宮殿前的華表,因名石表峰。在此峰對面的絕壁間有「黃梨洲先生雙瀑講學院故址由此進」的石刻路標。據說,明清之際的思想家黃宗羲曾在這里講學。
『貳』 城北村的村情概況
城北村位於浙江省瑞安市城區中心北面。明嘉靖時(1522-1566)屬清泉鄉十二都四圖,分埭頭、壇後、錦湖3個聚居點;1930年屬城區外西北隅,稱錦湖裡;1949年為城郊鄉北門村;1951年屬西郊鄉;1956年稱紅星農業高級社;1984年稱城北村。屬城關鎮紅旗街道辦事處。1992年底,有223戶,917人。主要姓氏有陳、林、池等姓。勞動力從業情況;農業415人,工業100人,建築業35人,交通運輸業20人,服務等業80人。
城北村為通往瑞安近郊主要風景區愚溪的主通道,古時地名曾稱雨壇。源出橫山北部龍潭山南麓的沙河,經集雲山水庫、豬頭岩、河埭橋、第一橋自村前西折東流,通向後河。村頭錦湖橋建於1960年。橋上錦湖亭建於1978年,與外忠義廟同為村裡老人的主要活動場所。
村中心原有錦湖,又名北湖,為古代瑞安縣城主要風景名勝區,兩岸紅桃綠柳簇擁,湖水清洌透明見底。明吳祚《游錦湖》詩寫道:錦纜牽風郭外船,碧波吹浪白鷗前。夕陽山色人如畫,夜月簫聲鶴亦仙。漁父去分燃竹火,溪翁來乞買茶錢。憐予不似天隨子,瀟灑江湖又幾年。沿湖而建的房舍延至今第一橋村。清代浙南錢倉金錢會起義和抗日戰爭期間,曾兩次起火,殘牆斷壁瓦礫傾入湖中,湖面縮小。後逐年淤塞成為一條小河溝。1991年冬,城北村村委會籌資100多萬元,填塞錦湖,拆建湖東首民房,鋪造一條長480米,寬15米的村內錦湖路。路東首矗立5幢四層樓房46間,路兩旁商業服務網點基本齊全,葯鋪、飲食店、水果店、日用百貨商店、副食品商店、五金電器店、理發店近20家。村內其他主要街巷有電大巷、環城北路、長巷、徐宅巷等。
城區居民購買城北村民房現象逐年增多,加上建在村內的市建築公司、農機總站、郵電局、科委、教委、統戰部、衛校等單位的宿舍,村區常住人口大幅增長,外來常住人口逾3000人,為村民總數的3倍以上。另有來自瑞安市高樓湖嶺、陶山等地和文成、泰順等縣的暫住人口2000多人,在村內從事服裝等業。
『叄』 武夷山豬頭肉岩茶廠被人注冊了嗎
豬頭岩這個商標已經被注冊了,豬頭肉暫時查不到
『肆』 武夷山星村鎮井水村豬頭岩海拔有多高
豬頭岩
靠近: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205省道
海拔:375.90 米
參考: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星村鎮巨口村西北方向約1.30公里
『伍』 吳氏族譜的吳氏字輩
撫州黎川東山金泉井:泰伯祖-季札祖-……-簡公-宣公-經公-仁公-豪公-近謙公-仲六公-東四公-玉四公-雲十公-伯亨公(東山一世)-孟江公(二世)-愈寬公(泰字輩)-平溪公(時字輩)
泰時國可元 順仁世益昌 祖功光裕遠 宗德滋培長 立志宜思善 居家貴守常 道由心上學 才自品中彰 成都:梁、上、世、逢、純、修
簡陽市河東鎮:泰伯-季子-吳宣-吳綸-吳宥-吳坤二-吳泰甫-吳四六郎-吳源-吳友全-吳伯善-吳永富-吳長發-吳文寶-吳萬興-吳永暄-吳顏-吳玉鏗-吳普宙-吳海-吳文煒-吳世珍-吳愈-吳斯先-吳德舟:文武全敬孝、功成名顯馳、修性能賓士、世代輝門楣、親恩群重報、後裔步金梯
簡陽市:泰伯-季子-吳宣-吳念一郎-吳念十二-吳十四-吳十六-吳祖受-吳三哥-吳原得-吳永全-吳細滿-吳應崇-吳文顯-吳秉德-吳希賢-吳興忠-吳嘉銓:應文秉希興嘉、永繼世德、大發其祥<--傳家忠孝、輔國賢良、人文起、金玉滿堂、天賜純嘏、祚胤錦長-->陛虹萬吉功鼎宸碧旭光源[明空]晟煜璽澤昊[羽中]武強春欽熠昂遠瑾舉昆華貴輝章常龍承邦尚奉棟梁嗣鼐安寶皋振建康有翥君皋攀逵俊浩[斌貝]偉立志正義明朝繁榮順道
宜賓邱場鄉(原湖北黃州府孝感鄉湖廣入川遷入):世次字班行如下:元亨利貞信善。仁義禮智綿長。五倫克守古訓。世德自爾遐昌。(元亨利貞信善。仁義禮智詢良。橾本維遵古訓。恆傳世代典章。忠孝綱常興振。德澤裕後綿長。祥和自臻瑞慶。天申茀祿榮昌。) 遵義市正安縣市坪鎮刀塘(含豬頭岩)共6000餘人吳氏苗寨:
世傳萬古,延漢承宗、太廷忠興
市坪刀塘苗族吳氏宗祠:
刀塘吳氏宗祠,建於光緒二十三年穀旦,距今約二百年左右,祠堂坐西向東,佔地面積三百六十平方米,分上下殿,中間天井,內木結構(四列三間),外用青磚砌成圍牆,前面裝飾如牌坊樣,上書「吳氏宗祠」四字,大門用青石條拱門框:下殿兩邊是耳房,中間是過道,樓上是戲台。
祠堂空地兩塊,祠堂門前一塊是院壩,約120平方米,祠堂南面一空地大約3畝空地,供全寨人集會、娛樂活動場所。
刀塘吳氏宗祠,是遵義市范圍內唯一的吳姓宗祠,歡迎各地吳姓族人常來做客!
遵義市務川縣:世傳萬古,延漢承宗、太廷忠興
遵義市湄潭縣黃家壩鎮:
正 家 天 成 克 文 學 全 鳳 儀 盛 朝 貞 玉 瑞
世 代 永 昌 基 金 聲 聯 雨 順 國 音 和 諧 於
延 漢 集 孔 子 功 議 在 棟 涌 多 快 須 好 省
社 會 占 榮 光 泰 伯 稱 智 德 發 祖 應 時 錫
方 香 參 恆 現 遠 福 行 壽 燦 廷 中 九 萬 陽
詩 書 禁 示 長(共計八十個字)
金沙縣沙土鎮官田鄉:乾守汝金有,永懷宗國安,文明光盛世,德始應朝官天柱縣遠口鎮:泰伯-季子-吳漢-吳篪-吳皙-吳盛-世祿:寧毓俊美、傳禮家聲、經華遠用、澤贊中和
天柱縣遠口鎮:泰伯-季子-吳漢-吳篪-吳皙-吳盛-世德:集修順受、明宗德宜、麟兆玉書、百瑞連坤
天柱縣遠口鎮:泰伯-季子-吳漢-吳篪-吳皙-吳盛-世銘:振元定本、作述常遵、建阜維丕、茂協青松天柱縣遠口鎮:泰伯-季子-吳漢-吳篪-吳皙-吳盛-世雄:增開運會、恆展才謀、隆章錫慶、相佐咸欽天柱縣遠口鎮:泰伯-季子-吳漢-吳篪-吳皙-吳盛-千佑:有益成就、親賢安國、位育高厚、遇萃亨通天柱縣遠口鎮:泰伯-季子-吳漢-吳篪-吳皙-吳盛-萬總:由斯懷德、治化榮昌、優極科品、善繼超群平塘縣克度鎮:泰伯-季札-?:起、國、茂、懷、永,開、學、定、洪、邦,宗、培、銘、毓、秀,正、治、裕、禎、祥余慶縣:泰伯-季札-吳先春:新勝光奮起,金國朝大先,萬有洪作正,四代永興隆
黎平縣中潮鎮吳氏支系:泰伯-季子-吳漢-吳篪-吳皙-吳盛-世雄-尚泰93世吳伯政、顯榮、曰、宏、國、起、思、道、世、川、之、文、元、培、朝、家、昌、達。110世開始:承、繼、傳、仁、孝、聲、名、定、遠、揚、再、立、光、宗、志、宏、開、大、吉、祥、敦、倫、增、厚、澤、萬、代、慶、聯、芳。
麻江縣賢昌鎮吳氏支系:開、秀、光、春、和、興、暮、順、華、國、全、家、遠
黔西南晴隆縣光照鎮馬京村吳氏字派:
前定字派:宗 守 思 君 言 目 手 志 邦 齡
續定字派:傳 家 維 有 山 大 事 積 德 求 地 讀 書
再續定字派:科 學 技 術 興 國 富 民 子 孫 世 代 永 遠 繼 承
鎮遠縣大地鄉大峰岩、惠水縣水井灣、石阡縣(塘頭、高魁): 延陵堂吳廷甲【四川(今重慶涪陵)起祖】,吳三鳳(涪陵族祖),吳起龍(重慶遷入貴州鎮遠路臘起祖),字派:起默世聯宗 玉(王字旁)仁國大宏 其成家有慶 至德本謙恭
【渤海吳姓湖南醴陵分支字派為:(目前已到了「定」字輩)
廉讓開祥遠,友恭發慶長,亨嘉逢康泰,運會際明昌。
傳家宜忠厚,立品尚端方,自從名永定,勛業振綱常。
繼先貴務本,耀祖重安邦,循法顯道哲,守信添誼良。
華藻蘊繁士,英才紹宗光,言功建樹偉,奇志賢聲揚。】
會同縣地靈鄉:泰伯-季子-吳漢-吳篪-吳皙-吳盛-世德:集修順受、明宗德宜、麟兆玉書、百瑞連坤
邵陽市長陽鋪鎮:泰伯-季子-吳漢-吳篪-吳皙-吳盛-世德:光廷應一承亨士文宗登主靜立人極心正福自永
華容縣 民吳一世祖秦皓公,字復初,是季札的八十三代孫,世居南京江寧府句容縣七戶橋打銅巷 。1402年,為避兵禍,公之長子易東、次子圖南、三子雨西、四子北江遷居華容。句民自埜公而下演派為:卜元孟志、 建本從之,繼以火土金水木偏旁為派,在繼以士世家良、師年道長、時維丕作、名甲尚方 渤海吳姓廣西桂林市平樂縣二塘鎮謝家先鋒村分支字派(與以上渤海吳姓湖南醴陵分支字派部分相同):
廉讓開祥遠,友恭發慶長,亨嘉逢康泰,運會際明昌。
傳家宜忠厚,經邦在文章,德懋勛乃茂,望崇譽自芳。
(傳下來的族譜上記載,此分支源自泰伯以下第96代,自第96代起據此排輩,族譜上最後的記載到的第26代即「經」字輩在乾隆年間,但目前的排行是到了「亨嘉逢康泰」的「康」字輩。據此猜測,可能是族譜上的第26代之後再未補充記載,而後人在派完第40代「揚」字後又重新開始派了一輪,才到了現在的「康」字輩。) 黃石志輔公後裔:顯一學啟文 、錫洪相煥坤、 著作高風遠 、永興世則長、 韻書承祖訓 、禮讓肇家幫 、唐宋文章盛 、闡明進入商 、孝室維息利 、籣桂慶騰芳
當陽縣:泰伯-季子-?:字 家 遵 道 毅 傳 世 尚 文 章陽新縣、紅安、大悟、黃陂吳萬七世系字輩:(吳榮一)玉培錫澤木、熙德紹基隆、茂績光高代、宏名萬世同。(吳榮二)士之大本、立行惟先、世守家法、福澤永綿。「四榮」後裔繼:爰思宗子、秉正從中、永聯孝友、相慶時雍;1997年繼:弘揚祖志、長發其祥、寬厚仁義、商尚為方。 黃梅大河吳炳武支系:炳福錦德鈞、元仲道世中、用天國應士、兆之本致知、明理希賢哲、修身慕善良、詩書攀桂蕊、忠孝永流芳。 黃梅吳七一支系:熙堂銘淑楷、炳塾鑄洪材、丞育鈞源本、輝增錫汝梅。然圭鍾浚桂、燦聖錦沂桓、烈域鋒淳柘、焯坦銳濟槐。 黃梅山南:宏萬利遙、協和攸思、元應呈祥、上達位列,文運開華國、忠義世名揚、光前啟裕後、懿德永遠長。 黃梅吳河:德思伯志孟、時天國道中、正心光宗應、懋學仕宜崇、周邦新景遠、富壽兆長隆、昭代偉人起、恆茲建立洪、昌明高尚法、永守善良功、浩慶開先業、修和韶煜同、倫常展瑞象、敦厚作英雄、孝友禎福集、熙康治理通、書香延世澤、華耀振興豐、信義符欽敬、親愛樂咸雍、吉裕禧模範、紀綱訓芳朋。 黃梅大洋廟口上:耀志榮大名、楚邦衍賢聲、盛德光先業、良謀裕後昆、詩書貽世澤、禮義啟宗庭、永遠篤和順、家園慶隆興。 武穴市:世仁讓開業、存心定有天、家和長迪吉、毓慶懋承前、由斯方遂意、惟勤必遇緣、忠正培本厚、效作應常綿、善學增榮耀、謙恭繼祖賢、譜光明漢獻、良范啟宗聯。 蘄春桐梓:本從至德、延及大升、箕求濟美、枝幹齊榮、詩禮裕後、忠恕存心、習善成性、克紹先型、獻身祖國、奮斗雲程、金台顯雋、藝苑揚聲、書香永振、進澤長新。 蘄春大同南沖:三百千萬兆、廣德永泰興、廷幫宏紹應、達登明聖君、儒昌祿位盛、善大福基生。 蘄春兩河口蟹子地:著作高風遠、永興世澤長、詩書承祖訓、禮讓紹家光、唐宋文章盛、元明繼述昌,孝思惟錫類、蘭桂慶騰芳。 蘄春黃廠梅畈:道大宗國世德新、賢才尚承先祖恩、作述家修教一本、延陵萬代有餘馨。 宣恩:再正通光昌勝秀、再正世咸德、光宗必榮昌、文明學仕貴、宏景應開芳;再正通光昌勝秀、承繼先賢德、廷翰世澤長、嗣西中心振、萬代照明芳;再正通光昌勝秀、紹祖本源茂、敦倫景象昌、國朝隆上選、英秀定聯芳。 鍾祥市:楚鳳貢起顯、可廷開作尚;本修學先廣、德明家定昌、繼宗傳承憲、崇道兆安邦;福澤奠業基、祖績震環宇、忠厚源遠長、世代葆康寧。 黃陂祁家灣星火村:坦錫濟純良天人景運昌齊遵先世志家國慶禎祥。漢陽:賢 良 方 正 克 振 家 邦江夏::繼起定榮昌,祖德爭光大,--名--顯揚武漢:世家繼承泰... 淄川市棗強鎮:泰伯-季子-吳禹:永世宗興鳳廷化魁立志守本克承乃長、天寶晟輝千秋萬昌淄沂市:泰伯-季子-吳獻:獻化鳳良廷????明?一世殿治岐開昌運
泰安市樓德鎮西城前村:士欽修建言 加師占其燕
臨沂市郯城吳冶庄村:
吳氏宗譜載,吳氏於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年),自郯城縣吳蒲坦遷居城西南五里處定居
元朝永慶,福興紹清,
士傳善繼,克富維宗,
開昌景太,志學佃庭,
加懷成瑞,敏慎培英, 安溪縣劍斗鎮:泰伯-季子-?:時學延茂佐、志思世伊衡、伯仲及叔季、貽謀子孫承、文武允吉甫、萬邦為憲郷、光大列祖德、永昌厥後徵石獅市蚶江水頭鄉:泰伯-季子-吳仁甫-吳均德:繼.維.文.章.家.幫.吉.昌.永.錫.祚.允.祖.德.綿.長.垂.萬.世.以.重.光晉江市磁灶:泰伯-季子-?-吳先舉13世吳福:公侯伯子卿賓士慶家聲孝友孫謀遠詩書世澤宏22世吳鷹霄敦宗懷禮讓紹德尚廉貞大道涵仁厚心清鑒理明
三明市將樂縣光明村:民國己丑年重修族譜取名字輩 :士興其世 家道永昌恢宏先緒 灡桂騰芳
克繩祖德 繼述流光 祥開厚福 遠紹書香 潮州府潮陽縣河隴吳氏著存堂(十七世起):......文、克、至、盛、承、先、恢、統......
韶關市:泰伯-季子-?:崇德伯子彥有風、日萬以沁侍元隆、孟祖榮華文英顯、仲孫慎秀發興重 信陽光山磚橋吳大灣及斛山三座樓吳英支:先、致、禮、本、傳、家、寶、文、華、世、澤、長、大、恩、光、有、慶、道、德、永、維、祥
南陽,新野、唐河、鎮平、西峽、南召:從19世--109世 從始祖太伯到19世季子至65世吳漢先祖到吳志堯,吳志輔到吳道泰、吳廣祥、吳聰盼、吳永州、吳守卿到吳軍賞 吳忠言、吳道欽 道廣新祥,永守忠道
南陽鎮平、西峽、南召從始祖太伯到19世季子至65世吳漢先祖到吳幫翰:邦元白永春,文玉其中應。 天(日)世相成美,志(乾鴻)大廣朝廷,家祥長發富,時達顯才能。新縣沙窩集東吳家灣:泰伯-季子-吳少微-吳達甫:金佃傳明德、玉庭立俊英、文章治國寶、孝友理家珍、良善榮華久、仁義富貴興、祖賢宗恩遠、光前裕後昆新縣:泰伯-季子-?-吳國寶:春永維家式、 榮華耀澤芳、瑞明從德載、 培延定克長、正達安邦志、 金玉立朝章、天賜必萬有、 敦本應千祥 無為縣樊家灣:先祖吳廷翰(1491-1559),字嵩柏,號蘇原。明無為州人。現世次字班行如下:克振先緒、復輝昌大、膺錫嘉祥、恩榮世繼
靈璧縣尹集鎮三村村吳家:延陵堂,與徐州吳氏聯譜。字輩: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新迎裕慶善、禮順道恆彰;毓秀蘭華譜、聲名培樹昌;根深葉芳茂、延陵代增光。(其中「忠」為106世)
『陸』 雁湖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雁湖景區主要景點:玉兔峰、梅雨瀑、羅帶瀑、含珠峰、雁湖、西大瀑、梯雲谷。
雁盪山湖泊
梅雨瀑
在石柱門左側,岩削立100餘米,環而成壑,壑口兩崖如門,瀑從壑中北崖懸下注,沖擊在半崖橫突出來的崖石上,如飛珠碎玉般橫空飄灑,因風作態,煙雨蒙蒙,狀若梅雨,故名。清人梁祉有詩一首:「岩上飛泉高百尺,岩前碎玉擊寒石。青蘿濕處少人來,滿地莓苔鹿豕跡。」瀑下有潭,叫梅雨潭。潭淺而廣,潭中有巨石橫卧。
羅帶潭
位於石柱門底右側。從梅雨潭向北沿山路走5分鍾,有一叉路,右手面一路可上雁湖,左手面一路去羅帶瀑。羅帶瀑瀑高約30米,瀑布因時而異形,水量小時,分左小右大兩條;水量大時,合成一條。細雨觀沿崖壁下瀉的瀑布,正如從織機中出來的潔白的綾羅衣帶。瀑前側岩上有朱境審所書「羅帶瀑」三個大字和題記石刻。由於此瀑生於有巨石檔路的深谷,難以為人所知,直到民國24年(1935),才為潘耀庭等人發現。
雁湖
在海拔1040多米的高山崗行,一名雁盪,徐霞客稱之為「鴻雁之家」。古時」。徐霞客在游記中說:「雁湖頂上總計之,不止六窪矣,窪中積水成芙,青青彌望。」清人方尚惠詠雁湖詩雲:「一望連天海,湖寒長似秋。空山歸宿雁,亂獲映蒼洲。」時變景遷,雁湖早已淤積乾涸,雁湖岡上僅殘留數處淺水塘。清人程浩在《雁湖》詩中已有「人間此景應無二,欲請山靈覓水源」的浩嘆。民國初期,潘耀庭等人曾於雁湖種茶2萬株。1956年,在湖上建立了茶場,廣種雲霧茶。湖上土壤肥沃,又終年雲霧繚繞,所產茶葉,為雁茗上品。昔日的「鴻雁之家」,如今又成了「雁茗之鄉」。為了恢復昔日雁湖面貌,1986年將北湖開挖復原,面積達10餘畝。雁湖不再,但「雁湖日出」和「雁湖雲海」依舊。在明朗的黎明,登雁頂石遙望,旭日從水天一色,茫無邊際的東海冉冉升起,海面泛金流赤,絢麗多彩,蔚為奇觀;環顧四周,雲海蒼茫。清代僧人卧雲要說:「登雁湖絕頂,以概大觀,為遊程第一課。」此外,還有雁湖沉鍾一說,據《東甌遺事》中所載:「雁湖上,舊有比丘塔院,鍾聲聞百里,一夕方鳴鍾,忽隱於湖。」元代李五峰說過:「去其時五百餘歲。」按時間推算,沉鍾的時間是在唐朝。
西石樑洞
在含珠峰西邊1公里處。從山麓沿石磴而上,可見一洞向南高懸,洞前有一塊紫白相間,紋理如芭蕉的大石樑斜倚洞天。洞內有左右洞,軒豁透爽。右洞寬約20米,高約30米,深約10米,內有清代建築的木結構樓房五間。左洞上小下大,呈圓錐形,原有飛泉從頂飄灑,地面凹凸不平,有傾斜的岩壁檔路,可以觀賞,但難以進入。古時,洞的周圍多長芭蕉,因而又稱芭蕉洞或蕉林洞。清人林文朗的《芭蕉洞》一詩的開首四句寫道:「芭蕉四繞綠叢叢,洞口仙源滴漏通。作色似珠還似玉,選聲宜雨又宜風。」站在洞口,向右斜對面看去,有豬頭岩和童子拜觀音等景緻。
西大瀑
在西石樑洞右側。登上洞口,即「聞瀑聲如雷」。瀑布貼著峭壁從高約160米的高崖上飛湍直瀉,在半腰處觸石飛濺,小珠狀若萬斛珠磯閃鑠,水聲嘩嘩。有時,瀑水「猶如累大石連墜潭中」,大聲鏜鞈。瀑布直墜的那一個圓形的深潭,叫上潭,又名大瀑潭。當瀑布直沖潭面時,除了發出震耳欲聾的大聲外,還可見浪花翻滾如沸騰。上潭水滿,流向西南面,再折回南面,流入下潭。下潭大而淺,水清見底,游魚可數。徐霞客在游記中雲:「其高亞龍湫,較似壯勝,故非岩山第二流也」。
梯雲谷
位於長微村西面半公里的山中,是雁盪20勝景之一。谷口巨石壘壘,南北兩側嶂壁夾峙,高聳入雲。南側嶂壁下部有巨石相依,中留一洞。遊人只能從1米多寬的洞中進入谷內。谷深約300米,鋪有一條100多級的石磴,看上去象一張雲梯。再曲折前行,漸入漸寬,三面嶂壁環合,幽深寂靜。谷底左側嶂頂有個缺口,瀑水懸瀉,因谷得名為梯雲瀑。瀑下潭廣二、三畝,倒景如畫。潭水清澈透碧,沁人有脾。在谷口的東南方,一峰拔地而起,高約100米,體園色白,似古代宮殿前的華表,因名石表峰。在此峰對面的絕壁間有「黃梨洲先生雙瀑講學院故址由此進」的石刻路標。據說,明清之際的思想家黃宗羲曾在這里講學。
『柒』 阿富汗的景點
推薦景區景點
薛宅
薛宅建於1926年(民國十五年),坐落在狹小的西街北邊,總佔地面積約350平方米,臨街依河,為本鎮典型的商住民居。
整個薛宅為磚木結構,前後有兩埭。前埭沿街,共四開間一字形,東三西一。現開放的東三間為大門,左右兩邊各有供應旅遊紀念品和古玩的櫃台。
薛宅頭埭的牆壁約有6米深,造屋方法與結構仍是傳統的。樓上面積與底面一樣,屋頂為人字形屋面,但比一般的居民要高爽得多。樓上的樓板不太好,樓窗也一般。然而它在整個西塘鎮這個時期建築的民居中,還是非常突出的。
後埭是正廳,前後埭之間有一小天井,天井前也有牆門,這似乎也是傳統結構的仿造。天井很小,左右兩邊留出狹狹的廂房,如同走廊一般。廂房都有長玻璃窗,可看到天井。由於裝上玻璃,採光比傳統的房屋明亮多了。
正廳也是三開間,地面鋪有方磚,中間有支柱,後半部有長門攔阻,跨過門檻留出半間,通往河。右面是樓梯間、廚房,結構緊湊。正廳連著左右兩廂,如同兩只虎腳。
薛宅的建築有三大特點。第一是淺,從高處往下看,只見回字形的屋中有一個小天井,此外都連成一片,無埭可言,從街到河僅30米左右。第二是簡,沒有陪弄,一律從大門進出,只是在登樓時有兩只樓梯。另外,整個建築的細部並無花俏的裝飾。第三是亮,一反傳統以暗為上、暗能藏財的習俗,在所有的窗上都配上了玻璃。玻璃窗上飾有花形條格,看起來也很順眼。
禮耕堂
「禮耕堂」位於「種福堂」東側,也是王姓住宅,建築格局與「種福堂」相仿,但廳高度在全鎮居首,內有對立撐廳大櫥兩只。
廊棚
所謂廊棚,其實就是帶屋頂的街。西塘的廊棚有的瀕河,有的居中,沿河一側有的還設有靠背長橙,供人歇息,廊棚的頂有「一落水」、有「二落水」,也有過街樓形成廊棚的屋頂,雖然不同但都可以使商界貿易、行人過往免受日曬雨淋之苦。
古鎮的廊棚總長達877米。其中朝南埭廊棚東起北柵欄,西至來鳳橋,總長度168米,街寬2—2.5米。廊棚從街頭面延伸至河邊,圓木柱支撐著一層斜斜的屋面(即「一落水」)。廊棚為磚木結構,中間有一段最為出色,有翻轉軒兩層雕刻花紋。
卧龍橋
卧龍橋位於北柵市河口,系單孔石拱橋,橋身長31.46米,寬4.95米,橋東坡32級,西坡30級,西堍朝南轉角處還有9級。巡杖呈長方形,高44厘米,望柱高71厘米,柱頭呈方形。拱圈為縱聯並列砌置,為鎮上最高之橋梁,工藝精湛,建成於1719年(清康熙五十八年)。
望仙橋
望仙橋建於宋代,座落在鎮南燒香港底福源宮前,初為單孔石台木板橋。相傳以宋代福源宮道人唐立橋望仙得名。
來鳳橋
來鳳橋位於小桐街東側,建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為三孔石板橋。傳說建造時,適有一鳥飛來,造橋人認為祥瑞,取名「送子來鳳橋」,清康熙四十八年、道光十五年重修。
來鳳橋於1997年重建,其造型及結構別致,適於旅遊觀賞,為新景點之一。此橋寬10米,正中有花牆相隔,行人可各走一邊,老百姓俗稱晴雨橋。橋頂有棚,紅檐黛瓦,古樸又新穎。橋兩邊有護欄,且有方磚鋪就長條座,供遊人休息,可觀河中景色。
石皮弄
古鎮在明代以前大戶人家有唐、王、趙、陸四姓,明以後又有倪、蔣、朱、卜、陸等大戶,故多建有深宅大院。宅深形成長長的弄,鎮上現仍長短不一的弄122條,其中百米以上的宅弄有5條,最有特色的一條露天弄名叫石皮弄。
石皮弄是王家子孫兩宅第之間形成的一條弄,地面用168塊石板鋪成。全長68米,最窄處僅0.8米。
門票:5元(馮宅)
七老爺廟
七老爺廟,亦稱護國隨糧王廟,處於雁塔灣,始建於明代。相傳有一位金姓運糧官經過西塘,時值鎮郊旱災嚴重,顆粒無收,路有餓殍,其狀甚慘。金動惻隱之心,私自發放糧食救濟,災民賴以存活者甚多。而金解糧至京,朝廷追究其事,金以身殉法。百姓感其恩德,特建此廟以表紀念。金排行第七,故百姓稱之為七老爺。
七老爺廟內,前殿是新建的,大門就開在街邊。街南面開闊地就是河埠,農村來的或外地來的燒香者可以坐船直接到廟門口。大門的門楣上書「護國隨糧王廟」6個大字,這是本鎮書法家江蔚雲的手跡。前殿高爽,現作門廳用,裡面是一個天井,有供人燒香燭用的大燭台。天井正中置有高2.5米的一隻鑄鐵大香爐,上書「護國隨糧王」5個字,香爐雖粗糙一些,但十分莊重,是善男信女捐奉的。
後殿基本上是舊貌新修,它的建築非常特別,殿前沿有廊檐,桁條椽子都很講究並呈拱形。殿的門檻上是一排木質落地長窗,這是一般廟宇的殿飾。跨過門檻,仰望上面仍舊是一條條桁條排列十分整齊的廊檐。實際上這些都是大殿的一部分。這條殿內的檐廊特別考究,很像官戶人家的堂屋,上面的瓦板都是上等品,每塊都刨磨過的,光滑整潔。這種建築風格在一般的廟宇中很少見到。
聖堂
聖堂在燒香港北,舊稱龐公祠,因原祀巡按龐尚鵬。初建於1575年(明代萬曆三年),邑人姚綬作記。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沈志高重修,改供關帝像,俗稱「聖堂」。1711年(清康熙五十年)重修殿廊,改名靜覺庵,但鎮人仍稱為「聖堂」。
聖堂每逢歲首,商販多集於此,各色風味小吃,年畫玩具,琳琅滿目。居民扶老攜幼,到聖堂祈福、吃點心或為孩童購買玩具、熙熙攘攘十分熱鬧。
東岳廟
東岳廟在燒香港港北東端,今鳳凰村內。宋時原系唐介福、介壽兄弟之東觀基地。1515年(明正德十年),縣丞倪璣始建廟堂,祀八蠟,故更名「八蠟祠」,後又復舊名。民國13年重建,重建後規模宏大。前後有三進,天井兩側有廊房。頭山門軒敞,高塑門神,進門樓檯面北為戲台。正殿正面看是單檐山頂,後面看是硬山頂。廟中附祀城隍,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九日為迎神賽會日,當地民眾請城隍出巡全鎮,翌日演戲文以娛神靈,預祝五穀豐登。
西園
西園舊址在西街計家弄內,系明代朱氏別業,後出讓給孫氏。園內有樹木、花草、假山、亭池等,風景優美。東側假山上有「聽濤軒」茶室,因假山上有白皮鬆1株,高數丈,風來稷稷有聲,故名。1920年冬天詩人柳亞子來西塘,曾住西園並與西塘南社社友在西園攝影留念,題名為「西園雅集第二圖」。
1990年3月,在鎮西善興建了總面積16.6畝的公園,為紀念柳亞子來西園,名為「西園」。入園處小橋流水,石獅門廳,園內環繞磚砌花格游廊、水榭、曲橋、假山、涼亭、人工瀑布。
樂國酒家
樂國酒家位於西塘燒香港北岸,店主姓許。1921年(民國十年秋天)柳亞子、陳去病、王大覺等來到西塘和西塘的南社社友餘十眉、沈禹鍾、李達三等一同在「樂國酒家」吟詩飲酒,一連三天在小樓上日以繼夜地開懷暢飲。
這一次柳亞子共作詩35首,印成詩集《樂國吟》一卷。
獅子岩
在岩頭鎮下日川村前潭中的兩座小嶼,站岸邊遠望,酷似獅子戲球,是楠溪江的天然盆景。白天,獅子岩倩影投入如鏡的潭中,雄姿嬌態,風情萬種,國內外無數的攝影愛好者為之著迷;晚上,皓月當空,竹筏隊隊,鸕鶿捕捉溪魚,漁燈點點,照徹江面,碧波下燈火闌珊,織出亦真亦幻的水中世界。平日,潭中常有水鳧尋魚覓蝦,揚起粼粼漣漪,弄皺一泓碧水,使得嬌媚的獅影暈眩。雨季,上游山洪暴發,狂濤滾滾,濁浪排空,溪中萬物銷聲匿跡,唯獅子岩中流砥柱,獨立中川。真可謂「風琢雨雕億萬年,雄獅巨象出天然」。
交通:甌北往岩頭方向的中巴經過獅子岩,車資5元,1小時可達。
門票:5元
感謝網友ROYALSHIH上傳圖片
太平岩
太平岩地處沙頭鎮漁田村,是楠溪江景區的天然門戶,景區入口處有「漸入佳境」遒勁大字,乃已故書法泰斗沙孟海先生題寫。太平岩一江絕壁,碧樹成蔭,奇峰林立,怪石崢嶸,造型別致的胡公殿掩映在濃蔭密處,於雲霧繚繞中若隱若現,令人心馳神往。
石砌台階前是太平岩山門,處撥地而起凌空矗立的雙筍峰之間。周圍嵐氣縹緲,使人有飄飄然踏赴仙境瑤林之感。「恩賜春夏秋冬客,澤及東西南北人」,山門上的這副楹聯,使人感到親切。山門前是陡急的台階,台階中央有「豬頭岩」巨石一塊,過豬頭岩,是胡公殿。
胡公殿也叫漁田寮,始建於明朝天啟年間(1621-1627年),現存者為清光緒十八年(1894年)重新修建。大殿建築古樸雅緻,後有巨崖峭壁為其依託,清純碧秀的楠溪江水從前面靜靜流過,喬木竹影間寺宇的翹角飛檐隱現,如仙居,如世外桃源。
交通:乘甌北到岩頭的中巴到太平岩下車即可。
門票:5元
蒼坡溪門
是整個古村寨的大門,為元明時期建造,三間四柱木造牌樓式。但其梁架、斗拱、直棱窗等木構件的作法,具宋代建築風格。
感謝網友HYZOU上傳圖片
芙蓉古村
芙蓉古村地處岩頭鎮南面仙清公路西側,是一座背靠「芙蓉三冠」,布局於平地上的大型村寨,始建於唐代末年,為陳姓聚居之地。芙蓉村中本無芙蓉,因其西南山上有三座高崖,其色白里透紅,狀如三朵含苞待放之芙蓉,因而得名。
芙蓉村是楠溪江各村落中歷史最悠久的,按照「七星八斗」的思想進行規劃設計,意為天上星與地上人相對應,星築台、斗鑿池以為象徵。在這里,你不但可以了解到中國古代耕讀文化、宗族文化演變情況,而且可以感受到村寨建築藝術的動人魅力。全村略呈正方形,坐西朝東,圍以卵石砌成的寨牆,使整個村莊猶如一座小城堡。東面寨牆正中開一寨門,兩邊稍遠處開二小門,寨門內建有樵樓,可觀望四方,雄偉壯麗。其餘三面開五小門。從寨門進內,是卵石築成的主街,名「如意街」,寓吉祥如意之義。主街中部南側,鑿一內湖,湖水清冽。湖旁花木繁麗,芳香襲人,湖中建有亭樹,石橋綴之。村內沿寨牆、道路引溪水。民宅布置水車眾多,以溝通各「斗」形成的流動水系。宅邊、道旁清流涓涓,環境優雅。村中民宅大多系木質結構,以參差錯落的屋頂,朴實素雅的形態,優美親切的比例尺度,白牆青瓦的明快色調,兼以家家石砌矮牆,戶戶綠樹成蔭,使整個村落構成一種和諧美。
交通:從岩頭到芙蓉,往南步行10分鍾即到。
門票:10元
五尺村
五尺村,靜謐恬適,位楠溪江上游、岩頭村西北約6公里處。該村的四份祠堂,是當年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軍部所在地。如今,該軍部舊址南側七、八十米處的山崗上,矗立著紅十三軍紀念碑。碑高十米,張愛萍將軍手書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紀念碑」十三個熠熠生輝的金色大字,鐫刻在碑體的青石上。
五尺村地勢險要,當年是浙南地區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最早的一個村莊,當時該村僅二百多戶人家,就有113人參加了紅十三軍。
陶公洞
大若岩山腳下的大型天然岩洞,是浙南最大的石室,被道家譽為「天下第十二福地」。
陶公洞歷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道士隱居於此,南朝時,被稱為「山中宰相」的著名道教思想家陶弘景隱此編撰《真誥》一書。洞內殿宇始建於唐,後代都有修建。洞分上、下兩層,下層是三間觀音閣,上層為「天台」,天台的前面是文昌閣,後面是供奉胡公大帝座像的胡公殿。這里香火旺盛,每年農歷八月初至九月初九為香期。
交通:乘甌北往箬蓮方向的中巴在大箬岩下車,車資7元,1小多小時可達。從岩頭去大若岩,先乘往甌北的車到九丈大橋,再轉箬蓮方向的中巴前往,全程20公里,車資5元。
門票:10元
感謝網友IVIV上傳圖片
十二峰
在陶公洞西北約3公里處,有童子峰、天柱峰、香爐峰、石筍峰、石碑峰、寶冠峰、橫琴峰、蓮花峰、展旗峰、卓筆峰、仙掌峰、犀角峰等12座各有所似、形象逼真的山峰,峰頂常被雲霧籠罩,若隱若現,撲朔迷離,是大自然饋贈楠溪江的瑰寶。
交通:從陶公洞包農用三輪車前往。
門票:15元
石門台
位於陶公洞北約3公里處,因一溪谷有九瀑而出名。九漈瀑不像黃果樹瀑布和鏡泊湖瀑布,以其雄壯宏偉懾人心魂,不象大龍湫、百丈瀑那樣飛流直下三千尺而使人目眩。九漈之奇,奇在瀑有九級。九漈不是一瀑九級,而是九條瀑布。九瀑源流,當是一脈,然一瀑一形,一瀑一景,層次分明,自成首尾。對於觀瀑者來講,象這樣在不到3公里的一條溪澗中,能見到姿態多變、景色各異的九級瀑布,實為世上罕見。
交通:從陶公洞包農用三輪車前往。
門票:20元
百丈瀑
浙江省第二大瀑布,瀑從124米的高崖飛出,疑為白綾千尺,銀河倒懸。隨著季節氣候不同,形態也呈現出萬千變化。百丈瀑近旁,還有天燭峰、一支香、美人岩等峰石奇景。
交通:從陶公洞出發,乘車約十分鍾到大若岩鎮傅岸村下車,再從傅岸村緣小溪蜿蜒北行,至「瀑布寮」折西走一小段山路,登上「虎愁崖」,共步行約10分鍾,巨瀑赫然眼前。
崖下庫
從陶公洞向龍翔方向前進至李大屋村頭左轉向前300米,便是崖下庫。只見1公里長的山澗兩側是高達300多米的陡崖,僅露一線藍天。遊人至此,恍若置身於摩天大廈的胡同中,黑魊魊的崖嶂從兩旁向人壓過來,即使是夏日正午,也只見幾分鍾陽光。在崖下庫的陡壁上鑿有20米高的石級,勇敢者可扶欄攀上山崖左側的一個缺口,可見一巨瀑撲面而來,瀑風裹雨,涼氣襲人。
交通:在陶公洞乘農用三輪車前往。
門票:10元
藤溪瀑布群
碧蓮鎮藤溪村南的深山冷嶴中,有多組奇妙的瀑潭,可謂姿態各異,佳景天成。此即有名的藤溪瀑布群。
西坑垟山谷中的打鑼瀑,高約40米,瀑頂端陡壁如天門,中間一巨石阻擋,迫瀑分二股瀉下,中途齊頭觸壁,化作千萬顆水珠飛濺,其聲如敲鑼。
鄰近的打鼓潭,潭廣半畝,潭壁陡險,周圍灌木叢生,潭布如銀柱,高18米,從U形缺口傾落,注入碧綠潭中,隆隆瀑聲如悶雷,如擊鼓。
「五龍潭」有首尾相銜、奇絕妙絕的三瀑三潭。下潭綠似翡翠,深不見底,潭周山岩聳立如壁,潭似巨型石水缸,潭布落差15米,分成數股沿石壁斜瀉潭中。中潭水深7米,瀑高10米,潭中瀑影閃現,如白龍遨遊碧空。上潭碧綠不見底,瀑高2米余,奔騰而出於峭崖,飛入潭中。
位於五星奇潭上游近1公里處的連缸潭,6瀑6潭似珠串連於溪谷,潭形各異,均以全石為底,潭壁平整光滑,似連缸成排。二潭潭壁陡峭,潭水凝碧,瀑高6米,一半貼壁,一半懸空。瀑壁張開如蚌,銀瀑飛濺,似白雪公主脫衣而舞。
交通:乘往碧蓮方向的班車在藤溪下車。步行或乘農用三輪車前往。
芙蓉三冠
也稱芙蓉三崖,地處芙蓉古村西面的山上,三崖皆峭拔高聳,凌空矗立,其石色皆白里透紅,倒映山下清清溪水中,宛若三朵含苞待放的芙蓉花,芙蓉崖故此得名。該景點還有:紫雲洞、崇固洞、南崖寨等景緻。
芙蓉三冠之主峰「南岩」,相傳南宋末代皇帝就是從此峰跳下自殺的地方,頗有點「江南景山」的味道。
交通:從岩頭到芙蓉,往南步行10分鍾即到。
石桅岩
位於鶴盛鄉下嶴村的峽谷中,為一塊高306米的淺紅色巨石,岩頂如並蒂蓮蕾,比肩而聳,形似船桅,故名石桅岩。
石桅岩擎天拔地,有「浙南天柱」之譽。它三面環溪,南面山腳下有一深潭,潭兩岸懸崖黝黑如鐵。乘竹筏溯流而西,眼看到了絕境,倏然間,舟筏捌一彎,鑽進一條三米寬左右的岩縫,岩縫峭壁上置一鋼梯,攀登其上,入「水仙洞」,洞中有壁泉,飛珠拋玉,洞旁怪石嶙峋,喬松排青。以洞作窗,對面峰巒陡立,崢嶸險峻,高低不同的兩座獨立石峰,中嵌一石,如麒麟送子,昂首向天。溪邊修有棧道,沿溪而上,溪流蜿蜒至石桅岩腳,變化多端,給人回味無窮。
石桅岩四圍有九座奇峰環拱,山勢險峻,惟北邊有大片草坪,綠茵如氈。南面寬廣平靜的溪流上有70多米長的石碇步。東面有一岩突兀,謂「人頭岩」,似樵夫凝眸遠眺。
交通:甌北每天7:20有班車直達,車資15元,約需2個多小時。從岩頭前往可於8:20左右搭乘甌北開來的過路車,或乘往鶴盛的中巴(3元),再包車(30元)進入景區。
門票:35元
北坑景區
位於楠溪江風景名勝區東部,景物以岩、瀑、林、廟為主,輔以若干古村落。新發掘的岩門底七折瀑及鄰近景觀集奇、險、秀、幽於一體,堪稱楠溪江靈山秀水的縮景。主要景點有:北坑瀑布及其所在的摩天岩等。
交通:從岩頭過楠溪江二橋,經楓林到孤山,即進入該景區。
陡門景區
位於楠溪江東部支流之一珍溪沿岩。東鄰樂清北雁盪山,該景區的總體特色是峰奇、洞幽、水秀、村古。尤其是農村歷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跡眾多,村落布局完整,石頭文化豐富,景點也較集中。主要景點有:蓮花瀑、菠蘿岩、龍滾洞、仕女峰、天柱峰、雌雄岩、三畝潭、雙坑洞、珍溪和沿岸灘林及花坦、廊下的古村落、古建築。
交通:乘甌北到岩頭的中巴車到珍溪口下車,轉往樂清方向的車前往景區。
水岩景區
水岩景區位於楠溪江東部支流之一珍溪沿岩。東鄰樂清北雁盪山,南北分別與陡門、北坑景區相連。總面積72平方公里。沿仙清公路至珍溪口,過大橋東行,便進入此景區。
本景區的總體特色是峰奇、洞幽、水秀、村古。尤其是農村歷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跡眾多,村落布局完整,石頭文化豐富,景點也較集中。
主要景點有:蓮花瀑、菠蘿岩、龍滾洞、仕女峰、天柱峰、雌雄岩、三畝潭、雙坑洞、珍溪和沿岸灘林及花坦、廊下的古村落、古建築。
四海山景區
位於楠溪江風景名勝區北部,屬括蒼山余脈、雁盪山支脈。這里峰高林密,時有霧靄繞林纏山,尤當春日雨霽,霧滾雲翻,封山填谷,白雲蒼狗,變幻無窮。置身此銀濤雪浪間,如入蓬萊仙境。主要景點有:四海尖、三叉松、蛙蟆岩、圓岩、天柱岩、十五坑瀑布、水龜、七星望月、焦岩峰、浙江水青岡群落等。
交通:在甌北、永嘉乘中巴車到張溪,再往北沿盤山公路上行,即進入景區。
門票:10元
種福堂
「種福堂」是南宋王淵子孫的宅院。
相傳王淵是宋高宗趙構南渡時,護駕隨行到江南的。元朝末年,其子孫為了躲避戰亂而定居嘉興,後來,又移居到了西塘鎮。
「種福堂」建於清朝順康年間,共有八進,沿河臨街進門。第一進是「門廳」;第二進是「橋廳」;第三廳是「種福堂」,廳堂中央懸掛著海寧陳邦彥題寫的「種福堂」匾額。由一條長弄連通整個宅院前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