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知識產權的保護推動技術創新有什麼意義
您好,可以參考專利法第一條。
第一條 為了保護專利權人的合法權益,鼓勵發明創造版,推動權發明創造的應用,提高創新能力,促進科學技術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制定本法。
如果您還有什麼問題需要咨詢,可以隨時網路HI我,竭誠為您解答相關問題。
Ⅱ 專利保護阻礙了人類的創新力,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抄在專利保護期限內,專利持襲有者對專利內容具有絕對的壟斷權;而在專利終止後,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不受限制的使用專利中所述的技術。
所以說,專利保護時間越長,發明者從中得到的收益越大,也就越能激勵他們進行研究和開發投資。與此同時相對應的則是,這種壟斷存在的時間越長,造成的額外損失也就越多。
所以說:長專利期限的收益是鼓勵創新,成本是鼓勵壟斷。
用微觀經濟學的理論我們可以得出這兩個互相沖突的結果達到平衡時,就是最佳的專利期限。
國際上確實有很多學者研究過這個問題,究竟多長的專利期限可以既鼓勵創新,又防止壟斷造成的額外損失。但是這個問題也是非常復雜的,因為涉及許多未
知的變數和關系。但是我們可以用一些簡單的計算估計。比如美國的專利期限是17年,這也被美國一下學者計算出是擁有90%效率的。
總之,基於專利制度的知識產權保護是激勵創新的,但是要考慮到專利是具有長度寬度和高度三個維度的。長度就是專利保護的時間,寬度就是解釋專利內容主張的范圍,高度是確立專利新穎性的標准。可惜目前看來只有專利的長度可以簡單量化。也導致大量企業濫申請專利,導致專利質量變低。
Ⅲ 知識產權如何保護創新
通過對智力成果來的保護,源促進人們積極投入創作,產生出新的作品。 若智力成果得不到有效保護,人人都可任意使用,必會大大減弱作者的創作熱情。有效地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可以有效的保護人們的版權、專利以及商標(商譽等)
Ⅳ 實用創新專利法律保護
根據《專利法實施細則》第二條第二款的規定,專利法所稱實用新型,是指對產品的形狀、構造或者其結合所提出的適於實用的新的技術方案。
1實用新型專利只保護產品
根據專利法實施細則第二條第二款的規定,實用新型專利只保護產品。所述產品應當是經過產業方法製造的,有確定形狀、構造且占據一定空間的實體。
一切方法以及未經人工製造的自然存在的物品不屬於實用新型專利保護的客體。
上述方法包括產品的製造方法、使用方法、通訊方法、處理方法、計算機程序以及將產品用於特定用途等。
例如,齒輪的製造方法、工作間的除塵方法或數據處理方法,自然存在的雨花石等不屬於實用新型專利保護的客體。
一項發明創造可能既包括對產品形狀、構造的改進,也包括對生產該產品的專用方法、工藝或構成該產品的材料本身等方面的改進。但是實用新型專利僅保護針對產品形狀、構造提出的技術方案。
應當注意的是,如果權利要求中既包含形狀、構造特徵,又包含對方法本身提出的技術方案,則不屬於實用新型專利保護的客體。例如,一種木質牙簽,主體形狀為圓柱形,端部為圓錐形,其特徵在於:木質牙簽加工成形後,浸泡於醫用殺菌劑中5~20分鍾,然後取出晾乾。由於該權利要求包含了對方法本身提出的技術方案,因而不屬於實用新型專利保護的客體。但是,以現有技術中已知方法的名稱限定產品的形狀、構造的,例如,以焊接、鉚接等已知方法名稱限定各部件連接關系的,不屬於對方法本身提出的技術方案。
2產品的形狀
產品的形狀是指產品所具有的、可以從外部觀察到的確定的空間形狀。
對產品形狀所提出的技術方案可以是對產品的三維形態所提出的技術方案,例如對凸輪形狀、刀具形狀作出的改進;也可以是對產品的二維形態所提出的技術方案,例如對型材的斷面形狀的改進。
無確定形狀的產品,例如氣態、液態、粉末狀、顆粒狀的物質或材料,其形狀不能作為實用新型產品的形狀特徵。
應當注意的是:
(1)不能以生物的或者自然形成的形狀作為產品的形狀特徵。例如,不能以植物盆景中植物生長所形成的形狀作為產品的形狀特徵,也不能以自然形成的假山形狀作為產品的形狀特徵。
(2)不能以擺放、堆積等方法獲得的非確定的形狀作為產品的形狀特徵。
(3)允許產品中的某個技術特徵為無確定形狀的物質,如氣態、液態、粉末狀、顆粒狀物質,只要其在該產品中受該產品結構特徵的限制即可,例如,對溫度計的形狀構造所提出的技術方案中允許寫入無確定形狀的酒精。
(4)產品的形狀可以是在某種特定情況下所具有的確定的空間形狀。例如,具有新穎形狀的冰杯、降落傘等。又如,一種用於鋼帶運輸和存放的鋼帶包裝殼,由內鋼圈、外鋼圈、捆帶、外護板以及防水復合紙等構成,若其各部分按照技術方案所確定的相互關系將鋼帶包裝起來後形成確定的空間形狀,這樣的空間形狀不具有任意性,則鋼帶包裝殼屬於實用新型專利保護的客體。
3產品的構造
產品的構造是指產品的各個組成部分的安排、組織和相互關系。
產品的構造可以是機械構造,也可以是線路構造。機械構造是指構成產品的零部件的相對位置關系、連接關系和必要的機械配合關系等;線路構造是指構成產品的元器件之間的確定的連接關系。
復合層可以認為是產品的構造,產品的滲碳層、氧化層等屬於復合層結構。
物質的分子結構、組分、金相結構等不屬於實用新型專利給予保護的產品的構造。例如,僅改變焊條葯皮成分的電焊條不屬於實用新型專利保護的客體。應當注意的是,如果權利要求中既包含形狀、構造特徵,又包含對材料本身提出的技術方案,則不屬於實用新型專利保護的客體。例如,一種菱形葯片,其特徵在於,該葯片是由20%的A組分、40%的B組分及40%的C組分構成的。由於該權利要求包含了對材料本身提出的技術方案,因而不屬於實用新型專利保護的客體。但是將現有技術中已知的材料應用於具有形狀、構造的產品上,例如復合木地板、塑料杯、記憶合金製成的心臟導管支架等,不屬於對材料本身提出的技術方案。
4技術方案
技術方案是對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所採取的利用了自然規律的技術手段的集合。技術手段通常是由技術特徵來體現的。
未採用技術手段解決技術問題,以獲得符合自然規律的技術效果的方案,不屬於實用新型專利保護的客體。
產品的形狀以及表面的圖案、色彩或者其結合的新方案,沒有解決技術問題的,不屬於實用新型專利保護的客體。產品表面的文字、符號、圖表或者其結合的新方案,不屬於實用新型專利保護的客體。例如:僅改變按鍵表面文字、符號的計算機或手機鍵盤;以十二生肖形狀為裝飾的開罐刀;建築平面設計圖;僅以表面圖案設計為區別特徵的棋類、牌類,如古詩撲克等。
5適於實用的新的技術方案
專利法實施細則第二條第二款是對可獲得專利保護的實用新型的一般性定義,而不是判斷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的具體審查標准。
因此,在初步審查中,對於要求保護的技術方案是否滿足「新的」、「適於實用」的一般性要求,審查員通常僅需根據申請文件的描述判斷其相對於背景技術是否作出了改進以及能否在產業上應用並產生有用的效果。
Ⅳ 創新成果保護的三大法律權利是什麼
澳創新成果保護三大法律的權益是憲法數我根本大法,憲法憲法凌駕於所有法律之上,刑法是維持生活供日常穩定的。
Ⅵ 技術創新應該怎麼保護 是申請專利,還是知識產權
疾病的治療方法不能被授予專利,但是可以作為商業秘密加以保密。
Ⅶ 哪些創新可以申請專利
1、屬於保護客體
屬於被《專利法》保護的產品或技術,應
不違法、不害人、不缺德,即該產品或技術不違反法律、社會公德和社會公共利益;
不屬於科學發現,如發現某一特殊物質是不算創新的;
不是在活人身上進行診斷和治療的方法,該規定是避免某些治病的方法被壟斷後不利於病人康復;
不被其他知識產權法保護,如「動物和植物新品種」由知識產權法中《動物和植物新品種》保護,商標應該由《商標法》保護;
不是通過原子核變換獲得的物質,也不是智力活動的規則和方法。
2、新的: 即《專利法》里規定的「新穎性」,要求申請專利的技術必須是申請日之前沒有出現過的。具體情形包括:
未公開發表過,即在申請提交到專利局以前,沒有同樣的發明創造在國內外出版物上公開發表過。這里的出版物,不但包括書籍、報刊、雜志等紙件,也包括錄音帶、錄像帶及唱片等音、影件。
沒有公開使用過,或者以其他方式為公眾所知。即沒有以商品形式銷售或用技術交流等方式進行傳播、應用,乃至通過電視和廣播為公眾所知。
沒有申請過專利,即在該申請提交日以前,沒有同樣的發明或實用新型由他人向專利局提出過申請,並且記載在以後公布的專利申請文件中。
3、通過對現有技術的簡單疊加得不到的
即《專利法》里規定的「創造性」,要求通過將兩種及兩種以上的技術直接疊加,仍不能得到申請文件中的技術方案。用《專利法》里的表述是「非顯而易見」。
4、可批量復制的方案:即《專利法》里規定的「實用性」。法條里規定的實用性是指能夠在工農業及其他行業的生產中批量製造或能夠在產業上或生活中應用。
專利保護的初衷在於以申請換保護,即利用公開的技術使更多的人知道,其根本目的在於該創新技術的傳播,讓新技術更有利於推動社會進步。因此,該技術一定要求是可以復制的,即其他人可以在看到該專利後可以「復制」,以達到促進大家學習該新技術的目的。
5、可使用且能帶來好的效果: 即申請專利的技術,一定是要可以使用在工業生產中,且應用後能帶來好的效果的技術,才能申請專利,即新技術一定在某些方面優於原有技術。
6、符合專利邏輯
專利邏輯可將其分為問題—手段—效果三部分,即存在「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解決該問題的技術手段」「利用該手段可以達到的技術效果」,如果「效果」與「問題」能正好對應,即該「技術效果」恰好可以解決前述的「技術問題」,則符合專利申請的邏輯,可以申請專利。
上述的6個條件,缺一不可,只有同時滿足上述6個條件,才能申請專利,才有可能獲得專利權。
Ⅷ 專利權會不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創新
當然會的,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的,專利權一方面有利於保護專利權人的利益,另一版方面給其他可能利權用專利產品進一步創新的人也形成了一定的阻礙。而且,專利權的保護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專利產品的廣泛傳播,必然對創新有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