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商標專利 > 華為贏得5g專利權了嗎

華為贏得5g專利權了嗎

發布時間:2021-05-19 16:30:58

1. 華為宣布將開始對5G專利收取使用費,這意味著什麼

三月十六日華為華為知識產權部部長丁建新在華為創新和知識產權白皮書二零二零發布論壇上表示,華為將從二零二一年開始收取5G專利的使用費,同時華為也公布了針對5G手機的收費標准,這意味著華為在5G領域的專利持有量已經達到了一個比較高的階段,同時目前的華為也具備了通過收取專利費來獲得回報的能力和時機。

我國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已經向美國的高通、蘋果等企業支付了太多的專利費用,而在華為之前還沒有中國企業能向歐美公司收取專利費用,而華為在5G領域持續不斷的投入終於使得我國在5G領域內取得了一定的領先地位,5G專利費的收取正是向世界展示這一地位最好方式。

2. 5G標准投票中華為獲得的專利是什麼有什麼用

華為是獲得了5G短碼標准即5G標準的Polar方案,也就是5G控制信道的標准,而高通是獲得了5G長碼標准(5G標準的LDPC方案)。

該問題的根源主要是5G標準的重要性。

信道編碼是5G通信標准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對於晶元復雜度,終端成本,功耗,以及專利費用都有很大影響。而且,掌握5G標準的主導權,對於相關產業的發展也意義重大。

Polar Code是極化碼。2008年在國際資訊理論ISIT會議上,Arikan首次提出了信道極化的概念,基於該理論,他給出了人類已知的第一種能夠被嚴格證明達到信道容量的信道編碼方法,並命名為極化碼(Polar Code)。

Polar碼具有明確而簡單的編碼及解碼演算法。包括華為在內的許多公司5G研發都立足於此,該專利將決定後續5G標准實行後的一系列問題。

(2)華為贏得5g專利權了嗎擴展閱讀

本次Polar Code成為5G控制信道eMBB場景編碼方案,則是中國廠商技術實力和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本次華為主推的Polar Code在理論上證明了在二進制輸入對稱離散無記憶信道下,極化碼可以「達到」香農容量,並且有著低的編碼和解碼復雜度。具體來說Polar Code具有三大優點:

一是Polar Code相對於Turbo有更高的增益。

二是Polar Code的可靠性相對於Turbo更高,在5G超高可靠性業務應用中能實現99.999%的可靠性。

三是Polar Code解碼復雜度較低,在相同負責度的情況下,對比Turbo功耗可以降低20多倍。

另外,華為主推的polar碼的主要優點除了糾錯能力強外,還有這是世界上唯一一種已知的能夠被嚴格證明達到信道容量的信道編碼方法,這對於高帶寬網路的規范管理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還非常有潛力,專利壁壘也比較合適(太高的專利壁壘的技術在現在通信領域很難成為標准)。

正是因為有這些優點,使得Polar Code誕生不足十年,但是通過信道編碼學者的不斷努力,當前Polar碼所能達到的糾錯性能超過目前廣泛使用的Turbo碼(法國主推的標准)、LDPC碼(美國主推)。

3. 華為在5G上的專利含金量到底有多少

華為在5G上的專利持有量基本上能夠佔到所有5G持有量的%~80%,這個比例已經很高了,可以說華為在這方面掌握了關鍵性的技術,如果短期內沒有什麼其他新的技術能夠超越5G的,那基本上未來會占據一個主流,其他國家只要想建設這個網路,就避不開華為的專利。

經濟領域的競爭不是單純經濟上的競爭,他也反映著國際地位上的改變,如果說這次華為能夠徹底把5G網路的建設鋪展開來,那麼本身的實力會迎來一個巨大的發展,中國的科技地位在世界上也會迎來一個很大的變化,但如果挺不過去,那可能結果不言而喻了,我們都希望是前者,因為無論如何華為是我們自己的企業。

4. 華為有多項5G專利權,任何國家要開通5G服務,都要經過華為授權嗎

專利現在成了科技發展和盈利的來源,企業越來越重視專利,也越來越多的營收來自於專利方面的合作。華為至今為止所有專利加起來已經有86000多個,成了華為最重要的利器和業務發展的保障。

第三,華為授權可以獲得授權專利費用。授權費用非常的高,而且按照數據去授權的,所以華為授權可以獲得巨大的收入的。華為向蘋果公司許可專利769件,蘋果公司向華為許可專利98件。所以授權對華為是非常劃算的。

5. 不是華為領先5G嗎,怎麼成高通的專利了

高通的專利沒有華為在5g技術領域專利權多!

6. 華為失去5g專利權了嗎

華為是獲得了5G短碼標准,也就是5G控制信道的標准,而高通是獲得了5G長碼標准。

7. 華為在5G方面有多少重要專利

企業專利布局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通常要考慮的因素有:為什麼要進行專利布局、什麼時候開展專利布局以及申請進度規劃、要在哪些地區進行專利布局,對什麼樣的技術開展專利布局;同時,還要考慮的因素有:進行技術分類布局,進行技術層級布局,進行不同專利類型布局等。此外,公司各個部門各個層級的人員配合、知識方面的要求以及專利布局的財務預算等方面也需考慮在內。 本文僅就專利布局的目的、布局的時間、布局的技術范圍以及地理范圍按照狹義專利布局的幾種模式進行分析。 ⒈布局的目的 企業專利布局,首先要考慮企業為什麼要進行專利布局,也就是專利布局的目的是什麼。企業專利布局,通常會針對某個項目展開,或者會針對企業所處行業的某個技術領域展開。每一次布局,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不一樣的目的。個人認為,企業專利布局,應以市場為導向,大致可分為兩個方面:為了想在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或為了想在市場上分蛋糕。 如果是為了想在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通常說明企業就該技術處於行業領先地位,或者是較早進入該領域已搶得一定的市場先機。該目的通常又表現為: 一、為了保護核心技術或核心產品; 二、為了限制競爭對手,在市場上獨享蛋糕,不給競爭對手進入機會; 三、為了鞏固市場地位。 那麼: 如果是為了保護核心技術或核心產品,企業至少要通過路障式布局的形式申請實現該技術目標的所有核心專利或基礎專利;如果是為了阻止競爭進入市場分享蛋糕,企業應該加大投入,除了申請核心專利和基礎專利外,還應該按照城牆式布局或地毯式布局方式,把實現該技術目標的所有規避設計方案,包括變劣方案和可替代方案,或者是所有實現該技術目標的各個技術點的解決方案全部申請專利; 如果是為了鞏固市場地位,除了申請核心專利以及所有規避設計方案外,企業應該按照糖心式布局方式,圍繞核心專利,申請外圍專利以及前沿技術專利,從而在實施核心專利的時候,不因為他人針對本企業核心專利開展的圍欄式布局專利而受制於人。 如果是想在市場上分蛋糕,那麼說明企業在技術不佔主導優勢,或者進入該領域時間較晚,因此基本上核心專利都掌握在他人手裡,那麼可以按照以下幾種情況布局: 尋找他人未布局的空白點進行布局,這種情況也可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核心專利,因為很多企業申請專利時並不懂得全方位考慮或者是有所疏忽; 針對他人已布局的核心專利,通過變劣或替代方式尋找規避設計; 在他人的核心專利基礎上進行外圍專利布局和前沿技術專利布局,限制他人核心專利的應用和發展。 通過上述幾種方式,與持有核心專利和領先技術的企業進行抗衡,獲得交叉許可及技術合作可能,從而分得市場一杯羹。 ⒉布局的時間 我國專利制度採用先申請制,即不管同樣的發明創造是誰先完成的,以最先提交申請的時間來判斷專利權歸誰。基於這一原則考慮,企業一般要盡早申請專利。 但是,一般來說申請越早,則專利內容公開的時間也越早,越早公開意味著越早給競爭對手提供了技術啟示,競爭對手可在此基礎上進行研究,並通過變劣以及替代方案來規避專利侵權。那麼,當本企業的產品出來時,競爭者的產品也可能同期出現在市場上和本企業競爭。因此,考慮技術本身研發難易程度以及技術發展趨勢,同時考慮企業產品的開發進度,合理規劃專利布局的時間,准確把握專利申請時機,不僅可增加競爭對手的研發成本,保持自己技術上的競爭優勢,還不會因競爭對手自主研發成功而搶先申請專利或技術公開,導致自己喪失專利權。 由於專利布局受到研發進度以及成本預算的制約,通常不可能一步到位。本文繼續探討按照產品的不同階段開展專利布局。 在產品前期,一般包括從產品規劃階段到確定具體方案的階段,這個時候一般會進行立項前檢索,分析行業內的專利情況。分析之後,企業大致清楚自己的技術在行業內處於怎樣的情況,如果行業內該技術的專利布局是空白的,那麼本企業就有可能占據主導地位,此時可先通過路障式布局布置核心專利或基礎專利,以搶得市場先機。如果預算充足,應該按照產品研發方向,對核心專利技術進行大量專利布局,包括核心專利可能存在的所有規避技術方案和各個技術點的所有解決方案,初步形成城牆式布局或地毯式布局,建成一定規模的專利網,以防止競爭者伺機進入。而如果立項前檢索分析後發現行業內該專利數量已非常多,那麼應該進一步分析,該技術領域是否存在專利布局的空白點,是否有其他變劣或可替代方案,是否要圍繞別人的核心專利進行圍欄式布局。 在產品中期,也就是產品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問題,此時技術人員可能會發現實現該技術目標存在其他的方案,這些方案有可能是原先方案的替代或變劣方案,那麼,應該考慮將這些方案申請,進一步鞏固城牆式布局,增加市場壁壘;另外,也有可能發現更多細節上的技術點需要克服,從而進一步加強地毯式布局組成的專利網。因此產品中期產生的技術方案,大多是對前期布局的調整、補充和完善。 在產品後期,也就是產品生產過程完成了,此時研發方向應該更為明確,這時候,可以按照糖心式布局方式考慮申請外圍專利以及與產品相關的前沿技術專利,避免被他人的專利限制住,同時保持自己的技術優勢。 ⒊布局的技術范圍 不是所有的技術都適合申請專利,專利布局也要考慮需對哪些技術方案申請專利,對哪些技術方案不申請而用其他的方式保護。企業通常可三種途徑:專利、商業秘密和技術公開。專利適宜於那些容易被破解、仿冒的技術;商業秘密適宜用於不容易被破解,即使侵權也很難獲得證據的技術;技術公開適用於容易被破解,但技術生命周期短的,有可能還沒授權就淘汰的技術。實際操作中,某一技術的保護可按宏觀、中觀、微觀的方式通過上述三種方式結合使用。比如,在技術方案還不明確的時候,通過技術公開的方式發表論文或在技術會議發表,則一定程度上可以影響他人就該技術申請專利。而專利是要求技術能夠實現為准,因此在技術方案基本確定的時候申請專利,此時還可申請新穎性寬限期,但要注意前期的技術公開要符合寬限期的條件。而對於技術參數等某些隱蔽但對該技術效果的優劣又有決定性影響的內容,則可以考慮適用商業秘密保護。 ⒋布局的地理范圍 由於申請國際專利成本較高,很多企業僅僅在國內申請專利,但專利具有地域性,在中國申請的專利在美國並不具有權利。但如果全世界申請專利,成本又太高,而且有些國家的專利保護制度並不完善或者市場不好,因此也無須申請。所以,企業在專利布局時至少要考慮本企業產品的製造地、銷售地在哪,產品可能覆蓋到哪些國家和地區,從而在這些國家、地區進行專利布局。此外,也應考慮競爭對手的產品製造地、銷售地在哪些國家和地區,這些國家和地區也要相應進行專利布局,從而限制競爭對手的市場,並在和競爭對手發生專利訴訟時可以反擊,避免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8. 高通贏得了5G的標准,那華為製造的5G手機要向高通交專利費嗎

現有的5G專利主要由高通、華為、愛立信這幾家通訊企業掌握,其中高通和華為佔大頭。由於高通在基帶專利領域經營的時間最久,相關專利最多,所以華為也需要向高通繳納專利費用。根據2017年12月高通首席財務官喬治·戴維斯(George
Davis)在公司業績電話會議中的說法,華為每季度要向高通繳納1.5億美元的專利費用,這還單單只是4G專利,未來5G可能還要交得更多。


盡管華為需要向高通、愛立信支付專利費用,但也同樣可以向其它廠商收取專利費用,其最大的客戶應該也是蘋果。根據數據顯示,2018年華為向蘋果授權的專利為769件,而蘋果向華為授權的專利為98件。雖然華為拒絕公布蘋果向其支付的具體專利費用,但推測可達每年數億美元。不過華為對國內企業收取的專利費用是比較低的,雖然沒有公布具體的數字,但肯定要低於高通的收費標准。事實上在4G時代,華為就從未向國內廠商收取基帶專利費用。


與華為贏得5g專利權了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