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商標專利 > 侵犯專利權抗辯事由

侵犯專利權抗辯事由

發布時間:2021-05-14 07:09:23

Ⅰ 商標專利侵權的抗辯事由有哪些

1、通用名稱對注冊商標或非注冊商標的抗辯 如果商標是約定俗成的商品通用名稱,且使用地域范圍廣泛,可以通過商標爭議,要求商評委撤銷原告的商標。而作為商標組成部分的通用名稱,任何人構成正當使用。北京匯成酒業技術開發公司訴北京市華都釀酒食品工業公司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案中,匯成公司系「甑流」商標注冊人,該商標核定使用的商品為第33類「含酒精的飲料(啤酒除外)」。被告華都公司擅自將與「甑流」商標相同的文字使用在其生產的白酒產品上,稱為「北京甑流酒」,並在市場上長期、公開、大量銷售,侵犯了原告的商標權。匯成公司於2006年4月6日提起訴訟。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商品的通用名稱,通常是指國家標准、行業標准規定的或者本行業中約定俗成的名稱,包括全稱、簡稱、縮寫、俗稱等。《北京市志稿》已經確切表明,凈流(或稱甑流、甑餾)是一種特定白酒的通用名稱,此稱謂通行於北京乃至華北地區,且積年已久。匯成公司雖對「甑流」文字享有注冊商標專用權,但無權禁止他人在自己的產品及宣傳中將「甑流」作為特定產品的通用名稱加以使用,華都公司為說明產品的性質及特點而使用「北京甑流酒」字樣屬於正當使用,這種使用並非商標意義上的使用。商品通用名稱被申請為注冊商標或者注冊商標的一部分後,商標權人雖然對該商標享有專用權,但不得限制他人對該商品通用名稱的使用。 2、葯品名稱對注冊商標專用權的抗辯 葯品名稱同時又是注冊商標,他人未經商標注冊人許可,在葯品上使用該葯品名稱的,不構成商標侵權行為,但前提是不能突出使用該批准備案的葯品名稱。其理由是:第一,葯品名稱與葯品注冊商標發生沖突是我國葯品管理制度與商標注冊制度之間的不協調造成的,作為當事人來說,主觀上沒有任何過錯。第二,允許將葯品名稱作為商標進行注冊,會造成葯品生產者對該葯品的壟斷,是不公平的,不利於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3、對在先企業名稱、中華老字型大小的正當使用 商標和企業名稱均屬於商業標志的范疇,但分屬不同法律保護、調整范疇。應當按照誠實信用、維護公平、利益平衡和保護在先權利、是否產生消費者混淆、被侵權商標知名度等原則予以處理。 企業名稱未突出使用、未造成市場混淆、清楚標注生產廠家及廠址的,不應按照商標侵權行為處理。特別是對於因歷史原因造成的注冊商標與企業名稱的權利沖突,當事人不具有惡意的,應當視案件具體情況,在考慮歷史因素和使用現狀的基礎上,公平合理地解決沖突,不宜簡單地認定構成商標侵權或者不正當競爭;對於權屬已經清晰的老字型大小等商業標識糾紛,要尊重歷史和維護已形成的法律秩序。對於具有一定市場知名度、為相關公眾所熟知、已實際具有商號作用的企業名稱中的字型大小、企業或者企業名稱的簡稱,視為企業名稱並給予制止不正當競爭的保護。因使用企業名稱而構成侵犯商標權的,可以根據案件具體情況判令停止使用,或者對該企業名稱的使用方式、使用范圍作出限制。對於原告以商標侵權或不正當競爭為由,請求撤銷被告企業字型大小、變更字型大小的訴求,一般來講,企業字型大小如已經連續使用超過多年,則具備了市場穩定性,一般不宜撤銷。 4、對注冊商標的其他合理性、正當使用。 只要符合《商標法》規定的正當使用,都可以作為抗辯理由。如我國《商標法》第十條規定,縣級以上行政區劃的地名或者公眾知曉的外國地名,不得作為商標。但是,地名具有其他含義的除外,已經注冊的使用地名的商標繼續有效。此條對於有第二含義的含有縣級以上地名的商標,允許注冊,如「紅河」商標等。但又實際上限制了商標權人的部分權利,即他人產品上將注冊商標作為地名合理性使用同時,商標的價值可以分為商標作為文字、標識本身所具有的符號價值和經營者通過經營行為附加的能夠將商標與商品以及商品的生產者之間建立聯系的區別價值。商標專用權的禁止權的范圍,應該排除掉那些正當地使用商標權人的商標的基礎符號價值的部分。 一般來講,抗辯人對商標的正當使用應符合以下條件:抗辯人主觀上善意、對商品僅做敘述性使用和指示性使用、並非作為商標或包裝裝潢等使用、不會造成相關公眾混淆或誤認。這些需要被告說明、舉證。 5、銷售商、普通貼牌加工方、商標標志印製方已經盡到合理的注意義務 我國《商標法》第56條規定了作為商標侵權被告的抗辯理由,即銷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能證明該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的並說明提供者的,不承擔賠償責任。而目前外貿「貼牌加工」引發的商標侵權糾紛,對於構成商標侵權的情形,應當結合加工方是否盡到必要的審查注意義務,合理確定侵權責任的承擔。 這里要解決兩個問題,其一,「不知道」即主觀無過錯。那麼,「不知」如何來確定?司法實踐中,對於「不知」通常按照正常人的一般注意力為標准,是否能發現侵權行為。銷售商對此負有舉證責任,必須證明自己銷售侵權商品已經盡到合理的謹慎審查。即如銷售商能證明已經盡到合理的注意義務,即可免於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其二,能證明該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的並說明提供者的,一般需要有正規合法的進貨渠道。不能提供合法證據又不被供貨商承認的渠道,一般很難再法庭上被認可。而兩點中,如果能證明第二點,一般也認為證明了第一點,除非原告又有反證提供。 6、注冊商標未實際商業化使用 請求保護的注冊商標未實際投入商業使用。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當前經濟形勢下知識產權審判服務大局若干問題的意見》,確定民事責任時可將責令停止侵權行為作為主要方式,在確定賠償責任時可以酌情考慮未實際使用的事實,除為維權而支出的合理費用外,如果確無實際損失和其他損害,一般不根據被控侵權人的獲利確定賠償;注冊人或者受讓人並無實際使用意圖,僅將注冊商標作為索賠工具的,可以不予賠償;注冊商標已構成商標法規定的連續三年停止使用情形的,可以不支持其損害賠償請求。 7、被告為自主品牌商標,構成近似的程度。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精神,對於自主品牌的商標,確實沒有造成市場混淆,同時以技術對比形式考查商品類似和商標近似程度、考慮請求保護的注冊商標的顯著程度和市場知名度。 8、停止有關行為會造成當事人之間的重大利益失衡或有悖社會公共利益,或者實際上無法執行。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精神,如果停止有關行為會造成當事人之間的重大利益失衡,或者有悖社會的共利益,或者實際上無法執行,可以根據案件具體情況進行利益衡量,不判決停止行為,而採取更充分的賠償或者經濟補償等替代性措施了斷糾紛。 權利人長期放任侵權、怠於維權,在其請求停止侵害時,倘若責令停止有關行為會在當事人之間造成較大的利益不平衡,可以審慎地考慮不再責令停止行為。 9、訴訟時效。訴訟時效超期,一般是被告的絕對抗辯事由。 對於超過兩年訴訟時效的侵權及賠償起訴,原告必須證明被告侵權的持續狀態。在此前提下,被告侵權成立,但是賠償數額則由起訴之日起向前倒推兩年為限計算原告的損失或被告的獲利情況。 10、關於域名構成商標侵權的抗辯事由。 對於原告要求撤銷、轉讓、注銷、停止使用與其商標相同或近似(包括拼音)域名的訴求,一般依據《關於審理因域名注冊、使用而引起的知識產權民事糾紛案件的若干指導意見》中「被告域名或其主要部分構成對原告馳名商標的復制、模仿、翻譯或音譯,或者與原告的注冊商標、域名等相同或近似,足以造成相關公眾的誤認。」條款予以抗辯,即原告商標必須證明構成馳名商標,而被告不認為原告商標構成馳名商標。其次,被告也可證明其對該域名或其主要部分享有權益,或有注冊、使用該域名的正當理由。最後,被告證明其對域名網站作非與原告相同或近似類別商品且非為盈利性電子商務使用,即非為商業性目的使用,也是有效抗辯理由之一。

Ⅱ 專利侵權的抗辯理由有哪些

(一)專利權效力抗辯1、被訴侵權人以專利權超過保護期、被專利權人放棄、被生效法律文書宣告無效進行抗辯的,應當提供相應的證據。2、在侵犯專利權訴訟中,被訴侵權人以專利權不符合專利授權條件、應當被宣告無效進行抗辯的,其無效宣告請求應當向專利復審委員會提出。(二)濫用專利權抗辯3、被訴侵權人以專利權人惡意取得專利權且濫用專利權提起侵權訴訟進行抗辯的,應當提供相應的證據。在侵犯專利權訴訟中,專利權被宣告無效的,不宜輕易認定為濫用專利權。4、惡意取得專利權,是指將明知不應當獲得專利保護的發明創造,故意採取規避法律或者不正當手段獲得了專利權,其目的在於獲得不正當利益或制止他人的正當實施行為。以下情形可以認定為惡意:(1)將申請日前已有的國家標准、行業標准等技術標准申請專利並取得專利權的;(2)將明知為某一地區廣為製造或使用的產品申請專利並取得專利權的。(三)不侵權抗辯5、被訴侵權技術方案的技術特徵與權利要求記載的全部技術特徵相比,缺少權利要求中記載的一項或一項以上技術特徵的,不構成侵犯專利權。6、被訴侵權技術方案的技術特徵與權利要求中對應技術特徵相比,有一項或者一項以上的技術特徵既不相同也不等同的,不構成侵犯專利權。本條第一款所稱技術特徵不相同不等同是指:(1)該技術特徵使被訴侵權技術方案構成了一項新的技術方案;(2)該技術特徵在功能、效果上明顯優於權利要求中對應的技術特徵,並且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認為這種變化具有實質性的改進,而不是顯而易見的。7、被訴侵權技術方案省略權利要求中個別技術特徵或者以簡單或低級的技術特徵替換權利要求中相應技術特徵,舍棄或顯著降低權利要求中與該技術特徵對應的性能和效果從而形成變劣技術方案的,不構成侵犯專利權。8、任何單位或個人非生產經營目的製造、使用、進口專利產品的,不構成侵犯專利權。(四)不視為侵權的抗辯9、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由專利權人或者經其許可的單位、個人售出後,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該產品的,不視為侵犯專利權,包括:(1)專利權人或者其被許可人在中國境內售出其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後,購買者在中國境內使用、許諾銷售、銷售該產品;(2)專利權人或者其被許可人在中國境外售出其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後,購買者將該產品進口到中國境內以及隨後在中國境內使用、許諾銷售、銷售該產品;(3)專利權人或者其被許可人售出其專利產品的專用部件後,使用、許諾銷售、銷售該部件或將其組裝製造專利產品;(4)方法專利的專利權人或者其被許可人售出專門用於實施其專利方法的設備後,使用該設備實施該方法專利。10、在專利申請日前已經製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經做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並且僅在原有范圍內繼續製造、使用的,不視為侵犯專利權。使用、許諾銷售、銷售上述情形下製造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的,也不視為侵犯專利權。11、享有先用權的條件是:(1)做好了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即已經完成實施發明創造所必需的主要技術圖紙或者工藝文件,或者已經製造或者購買實施發明創造所必需的主要設備或者原材料。(2)僅在原有范圍內繼續製造、使用。「原有范圍」包括:專利申請日前已有的生產規模以及利用已有的生產設備或者根據已有的生產准備可以達到的生產規模。超出原有范圍的製造、使用行為,構成侵犯專利權。(3)在先製造產品或者在先使用的方法或設計,應是先用權人自己獨立研究完成或者以合法手段從專利權人或其他獨立研究完成者處取得的,而不是在專利申請日前抄襲、竊取或者以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的。被訴侵權人以非法獲得的技術或者設計主張先用權抗辯的,不應予以支持。(4)先用權人對於自己在先實施的技術不能轉讓,除非連同所屬企業一並轉讓。即先用權人在專利申請日後將其已經實施或作好實施必要准備的技術或設計轉讓或者許可他人實施,被訴侵權人主張該實施行為屬於在原有范圍內繼續實施的,不應予以支持,但該技術或設計與原有企業一並轉讓或者承繼的除外。12、臨時通過中國領土、領水、領空的外國運輸工具,依照其所屬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依照互惠原則,為運輸工具自身需要而在其裝置和設備中使用有關專利的,不視為侵犯專利權。但是臨時過境不包括用交通運輸工具對專利產品的「轉運」,即從一個交通運輸工具轉到另一個交通運輸工具的行為。13、專為科學研究和實驗而使用有關專利,不視為侵犯專利權。專為科學研究和實驗,是指專門針對專利技術方案本身進行的科學研究和實驗。應當區別對專利技術方案本身進行科學研究、實驗和在科學研究、實驗中使用專利技術方案:(1)對專利技術方案本身進行科學研究實驗,其目的是研究、驗證、改進他人專利技術,在已有專利技術的基礎上產生新的技術成果。(2)在科學研究、實驗過程中使用專利技術方案,其目的不是為研究、改進他人專利技術,而是利用專利技術方案作為手段進行其他技術的研究實驗,或者是研究實施專利技術方案的商業前景等,其結果與專利技術沒有直接關系的行為。該種行為構成侵犯專利權。本條第一款中的使用有關專利的行為,包括該研究實驗者自行製造、使用、進口有關專利產品或使用專利方法的行為,也包括他人為該研究試驗者製造、進口有關專利產品的行為。14、為提供行政審批所需要的信息,而製造、使用、進口專利葯品或者專利醫療器械的,以及專門為其製造、進口專利葯品或者專利醫療器械,不視為侵犯專利權。行政審批所需要的信息,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實施條例》以及《葯品注冊管理辦法》等相關葯品管理法律法規、部門規章等規定的實驗資料、研究報告、科技文獻等相關材料。(五)現有技術抗辯及現有設計抗辯15、現有技術抗辯,是指被訴落入專利權保護范圍的全部技術特徵,與一項現有技術方案中的相應技術特徵相同或者等同,或者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認為被訴侵權技術方案是一項現有技術與所屬領域公知常識的簡單組合的,應當認定被訴侵權人實施的技術屬於現有技術,被訴侵權人的行為不構成侵犯專利權。16、現有技術,是指專利申請日以前在國內外為公眾所知的技術。對於依據2008年修訂的專利法實施之前的專利法規定申請並獲得授權的專利權,其現有技術應當依據之前專利法的規定確定。17、抵觸申請不屬於現有技術,不能作為現有技術抗辯的理由。但是,被訴侵權人主張其實施的是屬於抵觸申請的專利的,可以參照本指南第125條關於現有技術抗辯的規定予以處理。抵觸申請,是指由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就與專利權人的發明創造同樣的發明創造在申請日以前向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提出申請並且記載在申請日以後公布的專利申請文件或者公告的專利文件中的專利申請。18、現有設計抗辯,是指被訴侵權產品的外觀設計與一項現有設計相同或者相近似,或者被訴侵權產品的外觀設計是一項現有外觀設計與該產品的慣常設計的簡單組合,則被訴侵權產品的外觀設計構成現有設計,被訴侵權人的行為不構成侵犯外觀設計專利權。19、現有設計是指申請日以前在國內外為公眾所知的設計,包括在國內外以出版物形式公開和以使用等方式公開的設計。但是,對於依據2008年修訂的專利法實施之前專利法規定申請並獲得授權的外觀設計專利權,其現有設計應當依據之前專利法的規定確定。20、被訴侵權人以其實施現有設計進行抗辯的,應當在侵權訴訟中主張,並提供現有設計的相關證據。21、被訴侵權人以實施現有設計進行抗辯的,應當判斷被訴侵權產品的外觀設計是否與現有設計相同或相近似,而不應將專利外觀設計與現有設計進行比對。22、被訴侵權人主張其實施的是外觀設計專利的抵觸申請的,應當將被訴侵權外觀設計與抵觸申請進行比對。被訴侵權外觀設計與抵觸申請相同或相近似的,被訴侵權人的行為不構成侵犯外觀設計專利權。(六)合理來源抗辯23、為生產經營目的,使用、許諾銷售或者銷售不知道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並售出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的行為,屬於侵犯專利權行為。使用者或者銷售者能證明其產品合法來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但是應當承擔停止侵害的法律責任。合法來源是指使用者或者銷售者從合法的進貨渠道,以合理的價格購買了被訴侵權產品,並提供相關票據。

Ⅲ 專利侵權應訴應注意的問題

專利侵權應訴應注意的問題,一旦專利發生侵權,有必要可以採取法律途徑維權,那麼在應訴過程中,專利侵權應訴應注意的問題有哪些呢?專利侵權應訴應注意的問題專利侵權應訴應注意的問題(一)程序上的抗辯1、審查原告是否是權利人或利害關系人;2、審查原告是否擁有合法的專利;3、審查被告主體是否適格;4、審查受理的法院是否有管轄權;5、審查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是否取得了專利權評價報告(二)實體上的抗辯1、無效宣告抗辯在答辯期內對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提出無效宣告請求。由於實用新型與外觀設計專利授權均不作實質審查,發明專利授予中的實質審查基於檢索資料和審查員自身知識的。局限性也難以保證沒有錯漏,專利無效成為專利侵權訴訟中最常用的抗辯事由。2、時效抗辯3、現有技術或現有設計抗辯現有技術,是指申請日以前在國內外為公眾所知的技術。現有設計,是指申請日以前在國內外為公眾所知的設計。當被控侵權產品或方法與現有技術進行對比,而被控侵權產品或方法與現有技術完全相同,根本沒有新穎性時,可以直接認定不構成侵權。4、比對被告產品是否完全落入原告的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權利要求范圍。5、比對被控產品與原告外觀設計專利產品是否使用在相同或者類似產品。6、法定免責事由抗辯不視為侵犯專利權的四種情形:權利用盡、先用權、臨時過境和科研及實驗目的的使用。7、合同抗辯8、賠償數額的抗辯

Ⅳ 如何理解專利權侵權訴訟時效中的「得知或應當得知

內容提要:訴訟時效是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必須查明的事實,即使當事人超過訴訟時效期間起訴的,人民法院也應予受理,受理後查明無中止、中斷、延長事由的,判決駁回其訴訟請求。在審理專利侵權案件,人民法院也必須查明原告訴訟時效是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必須查明的事實,即使當事人超過訴訟時效期間起訴的,人民法院也應予受理,受理後查明無中止、中斷、延長事由的,判決駁回其訴訟請求。在審理專利侵權案件,人民法院也必須查明原告的起訴是否超過了訴訟時效。我國《專利法》第62條規定:「侵犯專利權的訴訟時效為二年,自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得知或者應當得知侵權行為之日起計算。」但在具體專利侵權案件的審理過程中,如何查明原告的訴訟請求是否衣過訴訟時效,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這要求人民法院必須准確判斷原告自何時起「得知或者應當得知」被告的侵權行為。「得知或者應當得知」之日是計算原告的訴訟請求是否已過訴訟時效的起點,也是人民法院在審理專利侵權案件時必須查明的事實。那麼,應當如何理解專利權人「得知或者應當得知」被告侵權行為?如何判別這種「得知或者應當得知」?專利權人「得知或者應當得知」的對象是什麼?是侵權行為?是侵權行為人?這些正是本文試圖回答的問題。一、如何判別「得知或應當得知」什麼是「得知或應當得知」本身就是一個令人撓頭的問題,但我們至少可以說,「得知」表明了權利請求人(以下將用「權利請求人」來統指專利權人和利害關系人)已經知道了權利被侵害的事實,也即專利法所稱的侵權行為[1],而「應當得知」則表明權利請求人並不知道侵權行為的存在,但依照常理推斷其理應知道,法律即認為他「應當得知」,盡管權利請求人實際上可能確實不知道,但這種事實上的不知道往往是權利請求人是由於其自身的原因造成的,故被法律所有意地忽略。「得知」是一個主觀性的概念,權利請求人是否得知某一侵權行為的存在,嚴格地講,只有權利請求人本人最清楚,其他任何人都無法、也不能替權利請求人做出回答。但是,這並不是說,「得知」就完全是一個虛無縹緲、局外人根本無從把握的概念。「得知」表明了權利請求人的某種內心狀態,這種狀態往往會通過某些外在行為表現出來,從而為他人所感知,他人正是憑借這種感知來推斷權利請求人的「得知」。「應當得知」也是一個主觀性很強的概念,甚至比「得知」的主觀性還強(但在司法實踐中,「應當得知」往往更容易舉證),因為它在「得知」的基礎上加了一個同樣具有很強主觀性的「應當」這樣一個概念。具體來講,「應當得知」至少包含了以下三層意思:⑴它表明行為人沒有得知;⑵行為人本來是可以得知的;⑶造成行為人本來可以得知卻未能得知這一後果,是基於行為人自己的原因。也就是說,行為人本來是可以得知某一侵權行為的存在的,但卻由於其自身的某些原因,致使其未能夠得知該侵權行為的存在。「應當得知」既然是一個主觀概念,它表明了行為人主觀上的某種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常常會通過行為人的具體行為在現實生活中表現出來並為他人所觸知,而他人正是憑借這種觸知去了解、探詢和判斷行為人的這種主觀心理狀態。例如,在一個案例中,被告長期利用原告的專利技術生產某種產品並長期大量銷售在包括原告所在地的區域,那麼,原告就不能以不知道侵權行為的存在作為其訴訟時效已過的抗辯事由。因為,根據被告長期利用原告的專利技術生產某種產品並長期大量銷售在包括原告所在地的區域這一事實,任何一個正常的、合理的人都可以推斷出原告是有足夠的或者充足的機會知道被告的侵權行為,至少是應當知道該侵權行為。這就足夠了。至於原告是否真的知道該侵權行為的存在,反倒顯得不太重要了。如果原告確實不知道該侵權行為,恰恰表明原告自身的過失和對切身權利的漠視,就象法諺所明示的那樣「事實本身就證明了過錯」,法律也就無必要對這樣的過於粗心大意的權利人提供保護了。這里還有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是,我們的法律有無必要既規定「得知」,又規定「應當得知」?考察國外的相關法律,可以發現,《聯邦德國實用新型法》第24C條的用語是「得知」,而沒有「應當得知」的字樣,《加拿大統一商業秘密法草案》第13(1)條的用詞是「被發現」,「盡了合理注意應該發現」, 「被發現」相似於我國法律的「得知」,而「盡了合理注意應該發現」就相似於我國法律的「應當得知」,這類似於我國法律的用語。筆者贊成現行法律的用語,即規定「得知」和「應當得知」,是完全必要的,在一個具體的案例中,如果被告有充足的證據證明原告已經「得知」被告的侵權行為而一直怠於行使權利致使其訴訟時效已過,自然是再好不過的抗辯事由,但這給被告提出了較高的舉證責任。由於「得知」更多的是主觀性濃烈的概念,這種較高的舉證責任往往使被告感到難以勝任,於是,讓被告承擔原告「應當得知」的舉證責任,相對就容易些了。被告只要能夠證明有足夠的事實足以表明原告作為一個合理的、正常的人理應知道其行為即可,至於原告在事實上是否知道,就不必再舉證了,這大大減輕了被告的舉證責任,同時也有利於促使原告關心和認真行使自己的權利,維持社會關系的穩定。如上例中,被告只要能證明他確實是未經原告合法授權長期利用原告的專利技術生產某種產品,並長期將這種產品大量銷售,而且這種銷售也包括原告所在地的區域,那麼,根據常識性的推斷,任何一個正常的理性人(包括原告)處在原告的位置,就可以得知,至少是應當得知被告的侵權行為。可見,「得知」要求被告就其抗辯事由承擔較高的舉證責任,而「應當得知」則只要求被告承擔相對較低的舉證責任,當被告無法證明原告已經「得知」被告的行為時,由被告承擔原告「應當得知」的舉證責任,無疑是一種適合我國國情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二、「得知」或「應當得知」的對象:侵權行為、侵權行為人?抑或二者?我國的《專利法》及其實施細則都明確地規定,「得知」和「應當得知」的只是「侵權行為」。[2]那麼,由此產生的一個問題是,權利請求人得知侵權行為後,在兩年之內卻無法得知侵權行為人時,如何處理?原告能起訴嗎?如何起訴?根據我國的《民事訴訟法》第108條的規定,民事訴訟的原告起訴必須要「有明確的被告」。據此,權利請求人顯然是無法請求人民法院的保護的。在專利侵權中,這種現象其實並不少見。一國或者地區的市場通常是很巨大的,權利請求人往往難以時刻監測著瞬夕萬變的市場,故能發現侵權行為,已屬不易了,要權利請求人在發現侵權行為的同時,抓住侵權人,就更不是那麼容易了,尤其是當今國際經濟一體化已成為一種趨勢,跨國貿易已相當普遍的情況下,權利請求人要在一個較短的時期里那麼順利地逮住侵權人,查出侵權人姓甚名誰,是何路財神,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權利請求人發現侵權行為的一個主要途徑是通過侵權產品來推測、證實侵權行為的存在,然後再去查找侵權行為人。當市場上出現與專利產品或者與利用專利技術生產的產品完全或基本一樣的某種產品時,先判斷這些產品是否為專利權人或經其合法授權正當生產的產品,如果不是,則可推定侵權行為的存在。按照我國的專利法,權利請求人的訴訟時效此時即開始計算。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是,這時權利請求人還不知道侵權人是誰,根本就無法起訴,但訴訟時效卻已無情地開始計算了。這對權利請求人來說,顯然是不公平的,實際上是將此時並不能實現的權利慷慨地賦予權利請求人,說的極端些,這甚至體現了法律對權利請求人的侮辱。我們再看看其他國家的相關法律是如何規定的。《聯邦德國實用新型法》第24C條的規定是:侵權訴訟時效為三年,自權利請求人得知侵權行為和侵權人之日起計算。可見,德國法要求權利請求人得知的對象為「侵權行為和侵權人」。和我們的專利法比較,可以發現,在聯邦德國,權利請求人的訴訟時效的起算日,是他知道「侵權行為和侵權人」之日,如果他僅知道存在侵權行為,沒關系,他可以成從容地尋找侵權行為人。而依據我國的法律,權利請求人就沒那麼從容了,一旦知道了侵權行為的存在,其訴訟時效就開始計算了,那麼,他此時唯一能做的就是趕緊查明侵權人,而且必須在兩年內找到侵權人並正確地向法院起訴,否則,就別再指望司法機關的保護了。這使得我們沒有理由不懷疑,我們的法律究竟保護的是誰的利益。筆者以為,「得知」或「應當得知」的對象應是侵權行為和侵權人兩者。如果僅知道侵權行為而不知侵權人,那麼,權利請求人將因為並不知道具體的侵權人而致使其向法院起訴的權利成為紙上空文;如果僅知道侵權行為人而無法查實其侵權行為,又可不可以呢?嚴格地從語義學的角度分析,這種說法本身是不符合邏輯的:既然無法查實侵權行為,又如何查實實施侵權行為的主體即侵權人呢?如果已經查實了侵權行為人,那麼,從法律的角度講,查實的依據就應該是該行為人實施了侵權行為並且這種行為也同樣被查證屬實。因此,權利請求人在無法查實侵權行為就已經知道侵權行為人的說法是不妥的,最多可以說權利請求人知道的是「侵權行為嫌疑人」(准侵權行為人)。事實上,即使是確定「侵權行為嫌疑人」,也是以「侵權行為嫌疑」為依據的。如果「得知」或「應當得知」 的對象僅是侵權行為嫌疑人而還未查實其具體的侵權行為就開始計算訴訟時效,其結果與將侵權行為規定為「得知」或者「應當得知」的對象幾乎是完全一樣的,根本不利於對合法權利的保護。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08條規定的起訴條件之一是,起訴必須「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如果權利請求人還未查實其所謂的侵權行為,又何來該法所要求的「事實、理由」呢?故,僅僅將侵權行為或侵權行為人規定為「得知」或「應當得知」的對象並在此基礎上開始計算時效是不妥的,是片面的,並不利於對權利人的保護。准確地說,「得知」或「應當得知」的對象是侵權行為和侵權行為人,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在權利請求人「得知」或「應當得知」侵權行為和侵權行為人,法律所賦予的訴權才能得到真正的實現,訴訟時效的起算才具有意義。[1] 嚴格說來,權利請求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到底是侵權行為這一事實狀態呢還是侵權行為人這一行為主體,抑或二者,是一個不無爭議的話題,這也是本文的下一個部分將探討的問題,故在這一部分,筆者暫依《專利法》及其實施細則的規定,將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描述為「侵權行為」。[2] 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61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實施細則》第77條。

Ⅳ 專利侵權的抗辯事由包括哪些

您好,侵權責任法規定的責任抗辯事由主要包括: (1)依法執行職務的行為。 依法執行職務的行為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A、執行職務的許可權來自法律規定,或法律的授權。 B、執行職務的行為不應超過必要的限度。 (2)正當防衛行為。 正當防衛的構成應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A、防衛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自己或他人的合法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 B、防衛的時間條件是侵害行為正在實施。 C、防衛的對象只能是加害人。 D、正當防衛不應超過必要的限度。 (3)緊急避險行為。《民法通則》第129條緊急避險行為應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A、必須有正在發生的危險,威脅到本人、他人的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 B、除了採取緊急避險的方式外,沒有其他可以排除危險的方式。 C、緊急避險行為不應超過必要的限度。所謂必要的限度,一般是指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利益應小於被保護的利益。 (4)受害人同意的行為。 這種行為的構成要件包括: A、有同意承擔損害後果的意思表示。 B、意思表示應採取明示的方式。法律 敎育 網 C、受害人同意的損害後果,不應違背社會公共利益與法律。 D、受害人的同意應當在損害發生前作出。 外來原因,是指損害的發生不是被告的行為造成的,而是被告之外的其他原因造成的。根據外來原因的不同,又分為: (1)不可抗力。 (2)受害人的過錯。 即受害人對損害結果的發生存在過錯。受害人的過錯,既包括受害人的故意,也包括受害人的重大過失或一般過失。 (3)第三人的過錯,即原被告之外的第三人,對造成原告的損害具有過錯。 第三人過錯的特徵是:第三人是原被告之外的第三人;第三人與被告之間不存在共同過錯,既無共同故意,也無共同過失;第三人的過錯可以免除或減輕被告的責任。第三人的過錯根據其構成,又可分為: a第三人的完全過錯,即原告的損害完全是由第三人造成的,原告與被告均無過錯。被告因此可以免責。 b第三人與原告的共同過錯。 c第三人與被告共同造成損害。

Ⅵ 侵權怎麼辦,專利侵權訴訟中被告怎樣抗辯

專利侵權訴訟的被告在專利侵權訴訟中往往做出以下抗辯:被告辯稱其實施的技術版是通過技術轉讓合同從第權三人處合法取得的。此抗辯理由不屬於對抗侵犯專利權的理由,只是承擔侵權責任的抗辯理由。技術轉讓合同的受讓方按照合同的約定實施受讓技術,侵犯他人專利權的,合同的轉讓方與受讓方構成共同侵權。在合同雙方作為專利侵權訴訟的共同被告時,除合同另有約定外,在確定責任時,應當由轉讓方首先承擔侵權責任,受讓方承擔一般連帶責任。專利侵權訴訟中的被告以合同抗辯的同時,要求追加合同的轉讓方為共同被告的,如果原告同意追加,則應當將合同的轉讓方追加為共同被告;如果原告堅持不同意追加,在合同的受讓方承擔侵權責任後,可以另行通過合同訴訟或仲裁解決合同糾紛。

Ⅶ 在侵犯專利權案中,被告的抗辯事由有哪些

實施技術方案與被訴專利權利要求書保護范圍不一致;
被訴專利存在無效情形;
如涉及銷售侵權,能說明侵權產品合法來源;

4.
存在權利用盡的情形。

Ⅷ 被控侵權人可以援引的抗辯事由包括哪些

專利權無效抗辯、公知技術抗辯、訴訟時效抗辯、非故意行為抗辯、不視為侵權抗辯、訴訟主體資格抗辯、現有技術抗辯等。

Ⅸ 專利侵權案件中多餘指定原則如何適用

多餘指定原則,也稱非必要技術特徵原則,是我國專利權侵權認定的原則之一,指在專利侵權訴訟中法院把權利要求的技術特徵區分為必要技術特徵和非必要技術特徵,在忽略非必要技術特徵(多餘特徵)的情況下,僅以權利要求中的必要技術特徵來確定專利保護范圍,判定被控侵權客體是否落入權利要求保護范圍的原則。專利侵權案件中多餘指定原則如何適用但在專利侵權案件中法院不能輕率用該原則。凡寫入獨立權利要求的技術特徵,都是必要技術特徵,均應納入技術特徵對比之列,不能輕率地適用所謂的多餘指定原則。對於權利人在專利授權確權程序中所做的實質性的放棄或限制,在侵權訴訟中應當禁止反悔,不能將有關技術內容再納入保護范圍。要嚴格按照司法解釋規定的條件認定等同特徵,必須在三個基本相同的客觀判斷基礎上,同時從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角度進行顯而易見性的主觀判斷。可以適當考慮專利的創造性程度高低適度從寬或者從窄解釋權利要求。要依法認真審查各種不侵權抗辯事由和侵權責任抗辯事由,合理認定先用權,酌情支持現有技術抗辯。

Ⅹ 專利侵權抗辯事由有哪些

(一)專利權效力抗辯
1、被訴侵權人以專利權超過保護期、被專利權人放棄、被生回效法律文書宣告無效答進行抗辯的,應當提供相應的證據。
2、在侵犯專利權訴訟中,被訴侵權人以專利權不符合專利授權條件、應當被宣告無效進行抗辯的,其無效宣告請求應當向專利復審委員會提出。
(二)濫用專利權抗辯
3、被訴侵權人以專利權人惡意取得專利權且濫用專利權提起侵權訴訟進行抗辯的,應當提供相應的證據。
在侵犯專利權訴訟中,專利權被宣告無效的,不宜輕易認定為濫用專利權。
4、惡意取得專利權,是指將明知不應當獲得專利保護的發明創造,故意採取規避法律或者不正當手段獲得了專利權,其目的在於獲得不正當利益或制止他人的正當實施行為。

—— 實際 這方面的法律常識 可實習可試著 在 (律師吧 去 詢問)

閱讀全文

與侵犯專利權抗辯事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