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商標專利 > 磷酸氯喹原專利權

磷酸氯喹原專利權

發布時間:2021-05-14 03:30:09

『壹』 青蒿素是什麼它是唯一的抗瘧葯物嗎

青蒿素(Artemisinin)是從復合花序植物黃花蒿(Artemisia annua L.,即中葯青蒿)中提取得到的一種無色針

狀晶體,化學名稱為(3R,5aS,6R,8aS,9R,12S,12aR)-八氫-3,6,9-三甲基-3,12-橋氧-12H-吡喃〔4,3-j〕-1,2-苯並二塞平-10(3H)-酮。分子式為C15H22O5,屬倍半萜內酯,具有過氧鍵和6-內酯環,有一個包括過氧化物在內的1, 2,4-三呃烷結構單元,這在自然界中十分罕見,分子中包括有7個手性中心,它的生源關系屬於amorphane類型,其特徵是A,B環順聯,異丙基與橋頭氫呈反式關系。
制備熔點為156-157℃, [a]D17=+66.3°(C=1.64氯仿)。易溶於氯仿、丙酮、乙酸

乙酯和苯,可溶於乙醇、乙醚,微溶於冷石油醚,幾乎不溶於水。因其具有特殊的過氧基團,它對熱不穩定,易受濕、熱和還原性物質的影響而分解。[21]

1972年初抗瘧有效單體從中葯青蒿中分離得到,當時的代號為「結晶Ⅱ」,後改名為「青蒿Ⅱ」,最後定名為青蒿素。1972年3月8日,《用毛澤東思想指導發掘抗瘧中草葯工作》的報告在"523"計劃內部會議上發布。效果雖好,但在批量生產時相關葯廠不願意承擔提取葯品任務,使得項目組只好把實驗室當成了生產車間,而由於乙醚易燃,結果在屠呦呦作報告的當日,由於操作人員不慎而引發大火,這一事故差點使得計劃夭折。[6-7]
由於計劃時間進度緊張,為了盡早應用於臨床,1972年5月計劃部分相關研究人員(包括屠呦呦)用自身進行

海南昌江青蒿乙醚中性部分臨床療效情況
人體試驗並獲得通過,8月在海南部分地區進行臨床試驗,在選試的 21 例瘧疾患者中, 感染惡性瘧或間日瘧(subtertian or tertian malaria)者各佔半數. 經治療後, 患者的發熱症狀可迅速消失, 血中瘧原蟲的數目銳減;而接受氯喹的對照組患者則無效(個別數據存在爭議,也有個別參與人員回憶年份為1973年)。[8-9]
1977和1979年,青蒿素的研究成果在中國《科學通報》與《化學學報》上發表,同年青蒿素的新分子及其報被美國權威的《化學文摘》收錄。[10-11]
1979年9月,依國家醫葯管理總局建議,"523"計劃列入各級民用醫葯科研計劃之中,不再另列醫葯軍工科研項目。1981年3月3日-3月6日,"523"計劃舉行最後一次小組會議;5月該會議紀要下發,"523"計劃結束。[12]
1981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主辦的第四屆瘧疾化療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上,屠呦呦就《青蒿素的化學研究》一題作首位發言,引起與會代表極大的興趣,並認為「這一新的發現更重要的意義是在於將為進一步設計合成新葯指出方向」。在這次報告中,屠呦呦提出應研發復方青蒿素以防止和延緩抗葯性出現的設想,但並未受到國際同行的重視,中國開始自行研發復方葯物,開發出復方蒿甲醚等系列復方葯。2005年,權威醫學刊物《柳葉刀》發表文章,指出研究發現使用單方青蒿素的地區瘧原蟲對青蒿素敏感度下降,這意味著瘧原蟲有開始出現抗葯性的可能,世衛組織開始全面禁止使用單方青蒿素,改用青蒿素的聯合療法(artemisinin combination therapy,ACT),並推薦多種聯合治療, 即每種方案包括青蒿素類化合物, 配以另1 種化學葯物。這說明當年中國科學家的預見是對的。[13]
1986年,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獲一類新葯證書,1992年獲得「全國十大科技成就獎」,1997年獲得「新中國十大衛生成就」之一稱號。[14-15]
2011年9月,屠呦呦因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的貢獻,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16]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的貢獻,「or he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a novel therapy against Malaria」,與另外兩位科學家獲201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7-18]
2016年,科學雜志《eLife》刊登,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分子植物生理學研究所專家發明了利用COSTREL方法從煙草中大量提取青蒿素的方法。[19-20]

抗瘧葯(antimalarial drugs)是防治瘧疾的重要手段。現有抗瘧葯中尚無一種能對瘧原蟲生活史的各個環節都有殺滅作用。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和瘧疾防治工作的實際需要,我國制定了《抗瘧葯使用原則和用葯方案(修訂稿)》[1] 。
代表葯物:磷酸氯喹、磷酸伯氨喹、乙胺嘧啶、奎寧、青蒿素、蒿甲醚(蒿乙醚)、青蒿琥酯等

『貳』 最新版本的新冠肺炎診療方案來了,你覺得這個方案怎麼樣

第六版方案與五版方案的主要區別如下:

第一、診斷標准不在分湖北和湖北,統一標准,統一治療。

第二、治療中抗病毒治療給出了明確的療程:10天,增加了對磷酸氯喹、阿比多爾的推薦;

第三、重型、危重型病例的治療增加了“康復者血漿治療”;

第四、增加了出院後注意事項,要求繼續14天健康監測、醫學觀察和出院後隨訪。

從此次的改動來看,讓人民的安全更具保障。

『叄』 如何治療蕁麻疹

蕁麻疹是一種皮膚疾病,寶寶發病的時候,皮膚會有形狀不固定的、大小不均的紅色腫塊,中間有白的疹子,病患區域非常癢癢,多數24小時就會自動消失。
引起蕁麻疹有哪些原因?
1、汗水引起蕁麻疹。
寶寶更加換衣物不及時,長期被汗水浸泡的皮膚區域就會出現蕁麻疹。

2、衣物摩擦。

寶寶衣服大小不合適,長期和衣物發生摩擦,導致寶寶皮膚挫傷,在摩擦部位出現隆起的蕁麻疹。

3、病毒和細菌感染。

寶寶體內產生的免疫蛋白和病毒的對抗中,身體就會出現紅斑,出現蕁麻疹。病毒性呼吸系統疾病常常會引起寶寶病毒性皮膚蕁麻疹。同時,鏈球菌也會有引起蕁麻疹,以及一些寄生蟲也可能引起蕁麻疹。

4、食物過敏

堅果類、魚類、扇貝類食物很容易導致蕁麻疹。如果母乳中含有寶寶過敏的營養成分,也會導致寶寶出現過敏,引起過敏性蕁麻疹。

5、蚊蟲叮咬

蚊蟲叮咬或者花粉、動物的皮毛、灰塵、蟎蟲都會引起蕁麻疹,這是寶寶對外界事物的應激反應,也是蕁麻疹的一種。

6、葯物引起。

雖然只有少數的葯物會引起蕁麻疹,但是類似青黴素、苯巴比妥和磺胺葯物確實會引起寶寶蕁麻疹。

7、陽光

強烈的陽光照射也有可能會引起蕁麻疹。這是因為強烈的紫外線對皮膚的破壞,皮膚一種自我對紫外線的抵抗反應引起的。

蕁麻疹如何治療?

蕁麻疹發作大多數與免疫性機制有關,由於過敏源刺激導致人體的免疫功能紊亂,使體內免疫球蛋白E異常增多,反復接觸過敏源使體內產生大量的IgE抗體並長久的附著在免疫細胞上,導致組胺等炎性介質的分泌傷害自體的一種免疫反應,從蕁麻疹的免疫學上看,治療的根本應控制IgE,調節免疫球蛋白的平衡為主。

台灣研究中心研發長、台灣國立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研究所謝佩珊博士研究發現,欣、敏、康抗過敏益生菌能夠參與IgE介導的免疫變態反應,通過測定人類樹突狀細胞與抗過敏益生菌共同培養後,對白介素(IL-12)的分泌調控的Th1免疫能力的作用從而篩選出具有抗過敏能力的益生菌菌株。欣、敏、康抗過敏益生菌可以利用活性的、無致病性的微生物來改善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腸道微生物的生態平衡,進而促進免疫耐受功能,所含副乾酪乳桿菌擁有降低血清IgE過敏抗體的國際專利認證,連續補充三個月以上使得身體中的IgE濃度降低,這樣一來使過敏原無法與體內的IgE抗體結合,從而不再發生過敏的系列生化反應。因此,抗過敏益生菌能夠對抗IgE抗體,調整過敏體質,而葯物只能就症狀做緩解,無法調整過敏體質。
護理蕁麻疹,可以這樣做

1、要注意控制室內的溫度及濕度。過於悶熱或過於乾燥的環境都可導致蕁麻疹病情的反復。

2、遠離寶寶過敏源,及時添加衣物。要盡量穿柔軟、寬松的棉質或其他天然纖維製成的衣服,少穿會引起過敏的人造纖維及毛料等製成的衣服,以免加重過敏症狀。

3、在外出時要保護好患處,尤其要避免患處受風或被陽光長時間照射,以免導致皮膚乾燥而加重病情。

4、飲食上,一定要堅持清淡飲食,一定要忌口,治療期間油膩辛辣食物都必須禁止食用,平時要多飲水,保持積極的心態,這樣對治療也更加有效。

『肆』 蕁麻疹怎麼治療

夏季是皮膚病的高發季節,而最常見的就是蕁麻疹。進入夏天以後,人們的注意力均放在了降溫上, 常常會忽略一些生活中的細節,使得蕁麻疹頻發。所以在夏季到來的時候,蕁麻疹患者一定要做好預防護理,避免蕁麻疹危害到患者身體,造成後期治療的難度,另外患者還要避免蕁麻疹的擴散,要及早治療。

蕁麻疹的症狀表現

症狀1、病程不定

蕁麻疹的病程不定,數日或1-2周內痊癒。引起蕁麻疹的原因很多,如食物、葯物、感染、蚊蟲叮咬、吸入物、接觸物、內科疾病、遺傳以及精神因素、物理或化學因素等均可誘發。但是以食物中的動物蛋白質致敏最為常見,如魚蝦、牛奶、雞蛋等。

症狀2、瘙癢難忍

得了蕁麻疹,患者會感到全身瘙癢難忍,讓患者無法正常工作和學習,給患者帶來諸多不便。

症狀3、起疙瘩

蕁麻疹的症狀為大小不等、形態不規則的蒼白色扁平疙瘩,多時會融合成大片,伴有明顯瘙癢,皮損多時遍布全身。蕁麻疹發病快,消落也快,一般24小時內可自行消退。兒童常合並發熱和胃腸道症狀,有些患兒還可合並手足、眼瞼甚至整個面部局限性水腫。

關於蕁麻疹的治療的三個重點:

1、 過敏調節

以往對蕁麻疹的治療只關注了症狀治療,並沒有對過敏反應的本身:由於過敏源刺激導致人體的免疫功能紊亂,使體內免疫球蛋白E異常增多,反復接觸過敏原使體內產生大量的IgE抗體並長久的附著在免疫細胞上,導致組胺等炎性介質的分泌傷害自體的一種免疫反應,從蕁麻疹的免疫學上看,治療的根本應控制IgE,調節免疫球蛋白的平衡為主。

台灣研究中心研發長、台灣國立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研究所謝佩珊博士研究發現,蕁麻疹患者可以補充欣、敏、康抗過敏益生菌,這種極少數的活性益生菌能夠促進體內干擾素的分泌,調控TH1型免疫反應而抵制免疫球蛋白IgE,通過增進免疫細胞TH1型免疫反應來調控因過敏而反應過度的TH2型免疫反應,增進患者抗過敏的能力。欣、敏、康益生菌抗過敏免疫參與調節療法的介入可大大減少或縮短抗過敏西葯的療程,調節免疫減少過敏發生。

抗過敏益生菌的起效階段通常分為四期:第一期為0~22天;第二期為23~56天;第三期為57~83天;第四期為84天以後(即三個月以後的長期效果)。
2、用葯治療

抗組織胺葯是治療各種蕁麻疹病人的重要葯物,可以控制大多數病人症狀,抗組織胺葯物雖不能直接對抗或中和組織胺,不能阻止組織胺的釋放,但對組織胺有爭奪作用,可迅速抑制風團的產生。

2、 忌食辛辣魚腥發物

盡量不要吃魚蝦、蟹及剌激性食物,如蝦蟹、牡蠣、海蛤、甲魚、帶魚等,因為這些食物容易生風化熱,誘發蕁麻疹的發生,有時也可直接成為過敏原,產生變態反應。

閱讀全文

與磷酸氯喹原專利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