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符合專利法對三性的規定: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
通俗的說,也就是之回前沒有這答個發明,而且這個發明比較特殊,不是一般簡單就可以想出來,而且這個發明是可以投入實際使用的,不是概念性的東西。
另外還要符合專利審查標准裡面的一些規定.
具體非常復雜,建議你找當地的專利代理機構咨詢。
❷ 為什麼專利法要對專利權人的權利進行限制
權利不可能是無限的
專利不限制 到最好會限制人類的進步的
比如 你申請了 電燈 他人生產都要經你許可 這個是不合理的 應該僅僅在一個合理的期間內允許你 進行技術壟斷 不允許你無限期的技術壟斷
❸ 授予專利權的發明創造必須具備哪些實質條件
一項發明復或者實用新型獲得專利制權的實質條件為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專利權,簡稱「專利」,是發明創造人或其權利受讓人對特定的發明創造在一定期限內依法享有的獨占實施權,是知識產權的一種。專利權的性質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排他性、時間性和地域性。
❹ 專利權的特點有哪些
專利權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1)具有獨占性。也稱壟斷性或專有性、排他性,專利專屬權利人所有,專利權人對其權利的客體(即發明創造)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2)具有時間性。所謂專利權的時間性,即指專利權具有一定的時間限制,也就是法律規定的保護期限。期限屆滿後,專利權人對其發明創造就不再享有專有權。原來受法律保護得發明創造就成了社會的公共財富,任何單位或個人都可以無償使用。我國《專利法》第四十二條規定:「發明專利權的期限為20年,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權的期限為10年,均自申請日起計算。」
(3)具有地域性。所謂地域性,就是對專利權的空間限制。它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所授予和保護的專利權僅在該國或地區的范圍內有效,對其他國家和地區不發生法律效力,其專利權是不被確認與保護的,只有以一定地域內的法律才得以產生並在該地域內受到法律保護。
專利權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排他性、時間性和地域性。
1.排他性,也稱獨占性或專有性。專利權人對其擁有的專利權享有獨占或排他的權利,未經其許可或者出現法律規定的特殊情況,任何人不得使用,否則即構成侵權。這是專利權(知識產權)最重要的法律特點之一。
2.時間性,指法律對專利權所有人的保護不是無期限的,而有限制,超過這一時間限制則不再予以保護,專利權隨即成為人類共同財富,任何人都可以利用。
3.地域性,指任何一項專利權,只有依一定地域內的法律才得以產生並在該地域內受到法律保護。這也是區別於有形財產的另一個重要法律特徵。根據該特徵,依一國法律取得的專利權只在該國領域內受到法律保護,而在其它國家則不受該國家的法律保護,除非兩國之間有雙邊的專利(知識產權)保護協定,或共同參加了有關保護專利(知識產權)的國際公約。
❺ 授予專利權的發明和實用新型應當具備的實質要件是什麼求解
《專利法》第二十二條規定:「授予專利權的發明和實用新型,應當具備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即只有符合「三性」要求的發明和實用新型才有可能獲得專利權。
《專利法》對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新穎性的要求是相同的。
所謂新穎性,是指在申請日以前沒有同樣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在國內外出版物上公開發表過、在國內公開使用過或者以其他方式為公眾所知,也沒有同樣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由他人向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提出過申請並且記載在申請日以後公布的專利申請文件中。換句話說,一項發明創造在申請日以前沒有向社會公開過,發明創造的內容不構成公眾能夠得知的現有技術的組成部分。
我國以申請日作為判斷新穎性的時間標准。凡是在申請日以前,已經有相同的發明創造由他人完成並公開或者發明人自己公開,比如在新聞發布會、科研鑒定會、展覽會上披露了發明創造的實質性內容,在技術成果誕生後不及時申請專利,而是在產品生產出來試銷或者完全投放市場後才去申請專利,都會導致新穎性的喪失而無法獲得專利權,多年的心血就會付諸東流。
《專利法》第二十二條對發明和實用新型的創造性分別做了規定。同申請日以前的現有技術相比,發明應當具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的進步;實用新型應當具有實質性特點和進步。
「突出的實質性特點」是指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本質區別,對於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不是顯而易見的,普通技術人員不能直接從現有技術中得出該發明的全部必要的技術特徵,也不能通過邏輯分析、推理或者試驗而得到。「顯著的進步」是指從發明的技術效果上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長足的進步,這種進步表現在發明解決了人們一直渴望解決,但始終沒有獲得成功的技術難題,或者該發明克服了技術偏見,提出了一種嶄新的研究路線,或者該發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技術效果,或者代表著某種新技術的發展趨勢。
對於實用新型來說,它的創造性比發明要低,只要與現有技術相比有所區別和進步,就可以認為該實用新型具備了創造性。
《專利法》第二十二條第四款規定:「實用性,是指該發明或者實用新型能夠製造或者使用,並且能夠產生積極效果。」根據這一規定,發明創造具備下列條件即認為其具有實用性:
(1)產業實用性。這里的「產業」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包括工業、農業、礦業、林業、水產業、畜牧業和交通運輸業、服務業等國民經濟的各個行業。一項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只要在任何一個產業部門能夠製造或者使用,能夠在實踐中實現,就說明它具備了產業實用性。
(2)可重復再現性。所謂「可重復再現性」,是指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根據專利申請文件公開的內容,能夠重復實施專利申請中所記載的技術內容,這種重復實施不受客觀因素的影響,並且重復實施的結果是相同的。比如,根據產品發明的專利申請文件的內容,有關的技術人員能夠製造出相同的新產品,說明該項發明具備了可重復再現性,但是,類似像上海新浦大橋這樣的整體建築受特定地理位置、地理環境和地質條件等限制的技術方案,就不具有可重復再現性,因為它不可能在其他地點完整地再現。
(3)有益性。發明創造的有益性,是說一項專利技術實施後應當能夠產生積極的效果,具有良好的技術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任何脫離社會需要、嚴重污染環境、嚴重浪費能源的發明創造,則因缺乏積極效果而不能授予專利。
❻ 對專利權的保護是自申請日起就有嗎
根據專利法第條的規定,發明創造的專利權的期限是從申請日起開始計算的,這是計算專利權期限的一種方法,並不意味其專利權即被視為自申請日起就存在。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如英國、法國、聯邦德國等,都採取這種計算專利權期限的方法。但是,專利權受保護的程度在專利申請乃至批准專利的各個階段卻不盡相同。例如,就發明專利權而言,在其15年期限中受保護的程度可分為三個階段。從申請日到專利申請公布日為第一階段。在此期間,申請尚未公開,他人無從知道發明的內容,如果有人通過某種途徑或方法了解掌握了發明的內容,他就可以自由地傳播或實施該發明。因此,在這個期間,申請人應注意保密。假如申請人不慎泄露了其發明內容或發現他人已經在利用其發明時,可以一方面通知實施其發明的單位或個人該發明已經申請專利;另一方面向專利局提出提前公開申請的請求。第二階段是從申請公布後至批准專利前。在這期間,申請人享有專利法第13條規定的臨時保護權利。此時,由於專利申請尚末批准為專利,申請人的權利僅限於可以要求支付適當的費用,而不能禁止其他單位或個人實施其已經公布的發明,也不能以此為依據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從專利批准後到專利權期限屆滿為專利權期限的第三個階段。申請被批准專利後,申請人即成為專利權人,依法,享有禁止他人實施其專利的權利,並有權要求支付專利申請臨時保護期間應付的使用費。
❼ 什麼原則是防止專利權人可能對專利權的濫用
專利權復濫用主要表現為:專利制權人或獨占實施的被許可人不正當行使專利權,或者利用其專利優勢地位,不正當地限制專利交易或者採取不公正的交易方法的行為,它與專利制度促進科學技術進步和創新的宗旨相悖。
參考資料:
專利實施的強制許可
《專利法》第六章第四十八條至第五十五條詳細規定了可以利用國家政府機構的行政命令強制許可實施某些專利的情況,主要包括:
(1)防止權利濫用(第四十八條)
「具備實施條件的單位以合理的條件請求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權人許可實施其專利,而未能在合理長的時間內獲得這種許可時,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根據該單位的申請,可以給予實施該發明專利或者實用新型專利的強制許可。」
(2)緊急狀態或公共利益需要(第四十九條)
「在國家出現緊急狀態或者非常情況時,或者為了公共利益的目的,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可以給予實施發明專利或者實用新型專利的強制許可。」
(3)依存專利(第五十條)
「一項取得專利權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比前已經取得專利權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具有顯著經濟意義的重大技術進步,其實施又有賴於前一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實施的,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根據後一專利權人的申請,可以給予實施前一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強制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