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專利許可糾紛案例通過什麼法律來判決
專利許可糾紛案例通過什麼法律來判決?我們在專利轉讓或者授權他人使用我們專利的時候是需要簽訂專利合同的,但是在其中條款沒有仔細閱讀的情況下,我們很容易發生像專利許可糾紛案例的情況發生,想要了解出現了糾紛需要如何來結解決嗎?本文就來告訴你。專利許可糾紛案例通過什麼法律來判決?一、專利合同糾紛主要是指在專利申請權轉讓或者專利權轉讓合同、專利技術實施許可合同、專利技術中介服務合同中各方當事人就權利義務的履行和合同條款的解釋等方面發生的爭議。二、專利合同糾紛相關法律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第1條列舉了16類專利糾紛。其中,第3項屬於《規定》的專利合同糾紛;第1、2、4、5、6、7、9屬於權屬、侵權糾紛,見《規定》第143條;第8項涉及臨時措施,見《規定》第339條和第340條;第10~15項屬於行政糾紛。[5]與專利申請權和專利權轉讓合同相關的規定是《專利法》[6]第10條和《專利法實施細則》[7]第14條,《合同法》第342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技術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8]第22~24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37條。與專利實施許可合同相關的規定是《專利法》第12條、第47條、第54條和《專利法實施細則》第15條,《合同法》第18章第3節,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技術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部分。專利合同糾紛主要有以下幾種。專利申請權轉讓或者專利權轉讓合同糾紛這類專利合同糾紛是在專利申請權轉讓或者專利權轉讓過程中發生的。引起這類糾紛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①在專利申請權或者專利權存在爭議的情況下,與他人簽訂的有關權利轉讓的合同可能無效,從而給受讓人造成損失,引起糾紛。②沒有取得共同申請人或者共同專利權人的同意,單獨將權利轉讓引起的糾紛。③專利權已經失效(自動放棄或被撤銷或被宣告無效),原專利權人沒有及時通知受讓人,從而引起糾紛。④由於雙方沒有履行合同義務而引起的糾紛。專利申請權或者專利權轉讓合同,屬技術轉讓合同的一種,對糾紛的解決可直接按照《合同法》[2]中關於技術轉讓合同的規定處理。專利實施許可合同糾紛指在專利實施許可合同中因對權利、義務約定不明確產生的糾紛。專利實施許可合同也屬於技術轉讓合同,對有關糾紛的處理也應按照《合同法》的規定處理。專利技術中介合同糾紛專利技術中介合同屬於技術服務合同的一種,它是專利代理機構、信息咨詢機構、技術市場及個人為傳遞技術情報信息,組織工業化、商品化生產,促使專利權人和實施單位訂立的一種合同。這種合同可以是專利供應方和專利需求方與中介方共同簽訂,或由供、需雙方分別與中介方單獨簽訂。合同建立在供、需雙方對中介方絕對信任的基礎上,自願通過中介機構實施。中介服務合同糾紛是供、需雙方與中介方發生的糾紛,應按技術服務合同來規范各自的權利義務及違約責任。
2. 專利轉讓合同糾紛怎麼做
轉讓專利申請權或抄專利權的合同襲屬於技術轉讓合同,主要受技術合同法及其實施條例調整,並應遵守專利法的有關規定。由於審理此類合同糾紛往往涉及專利法的有關規定,因此,最高人民法院把此類合同糾紛作為專利糾紛案件,規定了指定管轄,而一般的專利實施許可合同糾紛案件,基層人民法院則可以受理。應當指出的是,解決轉讓專利申請權或專利權的合同糾紛,仍然按照技術合同法的規定,採用"或裁或審"的原則,當事人在技術合同中約定仲裁條款的或者達成書面仲裁協議的,應當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訴。
3. 哪些案件屬於專利糾紛案件
1、專利申請權糾紛案件;2、專利權權屬糾紛案件;3、專利權、專版利申請權轉讓合權同糾紛案件;4、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5、假冒他人專利糾紛案件;6、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後、專利權授予前使用費糾紛案件;7、職務發明創造發明人、設計人獎勵、報酬糾紛案件;8、訴前申請停止侵權、財產保全案件;9、發明人、設計人資格糾紛案件;10、不服專利復審委員會維持駁回申請復審決定案件;11、不服專利復審委員會專利權無效宣告請求決定案件;12、不服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實施強制許可決定案件;13、不服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實施強制許可使用費裁決案件;14、不服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行政復議決定案件;15、不服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行政決定案件;16、其他專利糾紛案件。
4. 專利申請權轉讓的專利申請權轉讓案例
案例1:
1993年2月4日天津市醫葯工業技術研究所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中葯新葯「,心蘇明膠囊」發明專利,發明人為顧雲、康盛世、馬惠文、張玉珠。同時提交了發明專利申請早期公開說明書。1993年4月13日,天津市醫葯工業技術研究所與廣州市花城制葯廠簽訂心蘇明膠囊技術轉讓協議。雙方約定:天津市醫葯工業技術研究所轉讓心蘇明膠囊的品種、處方、生產工藝等;廣州市花城制葯廠向天津市醫葯工業技術研究所支付心蘇明膠囊技術轉讓費120萬元,天津市醫葯工業技術研究所心蘇明膠囊只能在國內兩地各轉讓一家進行生產,不得以任何方式轉讓或變相轉讓。上述協議已辦理技術合同認證登記。①因為該專利還沒有被授權,所以此則案例是專利申請權轉讓,它與專利權轉讓相類似,很容易混淆。
案例2:
辨析:專利申請權轉讓與專有技術轉讓有何區別呢?下面我們來看一個案例。1987年6月,原告上海大華化輕工業公司(簡稱大華公司)與被告無錫某研究院院長孔德凱簽訂了一份「轉讓安全節能電鍍循環過濾加熱器專利申請權合同」,雙方約定:孔德凱將其非職務發明「安全節能電鍍循環過濾加熱器」的專利申請權轉讓給大華公司,由大華公司自主辦理專利申請,孔德凱放棄專利申請權,(即使大華公司只實施未申請專利,孔德凱也不提出申請);大華公司支付給孔德凱專利申請權轉讓費10萬元,其中,合同簽約後預付5萬元,合同公證後補付5萬元;合同簽字生效後,即由大華公司到公證機構辦理公證手續。合同還約定,以後不論大華公司在生產中的經濟效益如何,孔德凱無權再要求大華公司支付報酬,亦不承擔經濟退回風險。合同簽訂後,大華公司分兩次支付給孔德凱轉讓費6萬元,但未按合同規定辦理公證手續。孔德凱認為大華公司未按約支付轉讓費,便於1987年7月向中國專利局提出專利申請。1988年6月,孔德凱申請的專利經中國專利局公告。據此,大華公司向上海市中級人民法院起訴,要求孔德凱返還轉讓費6萬元,並賠償違約金1萬元。
本案雖然合同中寫明的是「轉讓安全節能電鍍循環過濾加熱器專利申請權合同」,但是技術所有人在簽訂轉讓合同前並未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出此技術的專利申請,而是在轉讓合同簽訂後才辦理申請事宜,所以從本質上來說,本案中雙方轉讓的並非專利申請權而是非專利技術即專有技術。兩者的界限就在於是否已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出專利申請。專有技術必須是採取保密措施的技術。
案例3:
1993年5月27日,趙英俊將自己在工作實踐中研製的「一次性多頭加葯器」向國家專利局提出專利申請。1993年6月10日,國家專利局向趙英俊發出了專利受理通知書,確定的申請號為933032803。1993年8月17日,趙英俊經與長春市佳林醫用塑料製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佳林公司)協商,決定將該項專利申請權轉讓給佳林公司,雙方簽訂了專利申請權轉讓合同。合同約定,趙英俊將「一次性多頭加葯器」的專利申請權轉給佳林公司;佳林公司付給趙英俊轉讓費10萬元,1993年8月24日前支付5000元,餘款95,000元於長春市專利事務所接到授權通知書之日起15日內支付;本合同生效之日起,由中介方長春市專利事務所辦理專利申請人變更手續;佳林公司如未按期支付給趙英俊95,000元,本合『同終止,由趙英俊到國家專利局辦理專利權變更手續。合同簽訂後,佳林公司按合同約定的期限給付趙英俊5000元。趙英俊也按合同約定於8月24日將受理通知書、外觀設計專利申請書、一次性多頭加葯器設計圖、外觀設計簡要說明及外觀設計圖等全部交付佳林公司。1993年12月4日,國家專利局向長春市專利事務所發出了授予申請人為長春市佳林醫用塑料製品有限公司的「一次性多頭加葯器」專利權決定通知書。收到該決定通知書後,佳林公司未按照合同規定給付趙英俊其餘的95,000元轉讓費。為此,原告趙英俊向長春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稱:被告佳林公司未按合同約定在接到受理通知書之日起15日內支付轉讓費95,000元,請求被告按合同第9條第2款約定,將「一次性多頭加葯器」專利權歸還本人。
本案是一起專利申請權轉讓合同糾紛,涉及的問題是在專利一方發生違約,是否應該歸還專利權?專利申請權的轉讓必須簽訂書面的轉讓合同並向國家知識產權局進行著錄事項變更手續,經國家知識產權局登記並公告之後才真正產生法律效力。本案中,趙英俊將已被受理的「一次性多頭加葯器」專利申請權轉讓給佳林公司,雙方簽訂了轉讓協議,合同中亦明確規定轉讓費為10萬元。佳林公司未按合同約定給付足夠的轉讓費用,屬於違約行為,按照合同法的有關規定應返還該專利。趙英俊可以依據法院判決向國家知識產權局再次辦理著錄事項變更手續,使之成為真正的專利所有權人。
5. 哪些案件屬於知識產權民事糾紛案件
人民法院受理的知識產權民事糾紛案件有:
1.著作權權屬、侵權、合同糾紛案件;
2.鄰接權權屬、侵權、合同糾紛案件;
3.專利申請權糾紛案件;
4.專利權權屬糾紛案件;
5.專利申請權、專利權轉讓合同糾紛案件:
6.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
7.假冒他人專利糾紛案件;
8.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後、專利權授予前使用費糾紛案件;
9.職務發明創造發明人、設計人獎勵、報酬糾紛案件;
10.發明人、設計人資格糾紛案件;
11.商標權權屬、侵權糾紛案件;
12.商標使用許可合同、商標轉讓合同糾紛案件;
13.廠商名稱、字型大小或商號、服務標記糾紛案件;
14.偽造、冒用質量標志糾紛案件;
15.偽造產地糾紛案件;
16.仿冒、偽造知名商品特有名稱、包裝、裝潢糾紛案件;
17.虛假宣傳糾紛案件;
18.侵害商業秘密糾紛案件;
19.損害(競爭對手)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糾紛案件;
20.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技術培訓、技術中介合同糾紛案件;
21.科技成果轉化合同糾紛案件;
22.專利實施許可合同、技術秘密轉讓合同糾紛案件;
23.侵害發明權、發現權以及其他科技成果權的糾紛案件;
24.訴前申請停止侵犯專利權的案件;
25.與計算機網路域名的注冊、使用有關的糾紛案件;
26.植物新品種申請權糾紛案件;
27.植物新品種權權屬糾紛案件;
28.轉讓植物新品種申請權和轉讓植物新品種權的糾紛案件;
29.侵犯植物新品種權的糾紛案件;
30.其他與知識產權有關的糾紛案件。
6. 專利權轉讓合同違約責任有哪些,合同糾紛如何起訴
無論是否專利權轉讓合同,凡是違反合同規定的,一般是應當承擔違約責任的。當事人可以根據對方的違約情況,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提出要求對方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之於合同糾紛的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下面是法律規定。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一百零七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第一百零九條當事人一方未支付價款或者報酬的,對方可以要求其支付價款或者報酬。
第一百一十二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在履行義務或者採取補救措施後,對方還有其他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
第一百一十三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經營者對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一十九條 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第一百二十條 起訴應當向人民法院遞交起訴狀,並按照被告人數提出副本。
書寫起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由人民法院記入筆錄,並告知對方當事人。
第一百二十一條 起訴狀應當記明下列事項:
(一)原告的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職業、工作單位、住所、聯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聯系方式;
(二)被告的姓名、性別、工作單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等信息;
(三)訴訟請求和所根據的事實與理由;
(四)證據和證據來源,證人姓名和住所。
7. 專利使用權轉讓的形式及其不同,用案例加以說明
專利權的轉讓的形式有很多種,但是按照使用許可權來分,可以分為獨家使用權、排他使用權、普通使用權這三種形式。其中,獨家使用權主要指的是在合同規定的時間和地域范圍內,賣方只把技術轉讓給某一特定的買主,賣方不得賣給第二家買主,而且賣方也不能在合同規定的期限內使用該技術和銷售該技術所生產的產品。排他使用權主要指的是賣方在合同規定的時間和地域范圍內只把技術授予買方使用,但是賣方自己保留使用權和產品銷售權,不再將該技術轉讓給第三者。普通使用權主要指的是賣方在和同規定的時間和范圍內可以向多家買主轉讓技術,同時賣方自己也保留技術使用權和產品銷售權。
從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三種形式有以下不同點:
一、買方的數目不同。在獨家使用權這種形式中,有且只有一個買主;在排他使用權這種形式中,也是只有一個買主;而在普通使用權這種形式中,有多家買主同時存在。
二、賣方有無使用權。在獨家使用權這種形式中,賣主不得在合同規定的范圍內使用該技術和銷售銷售該技術生產的產品;在排他使用權這種形式中,賣方自己保留使用權和產品銷售權;在普通使用權這種形式中,賣方自己也保留技術使用權和產品銷售權。
三、索價不同。在獨家使用權這種形式中,賣方的索價最高。排他使用權和普通使用權中賣方的索價次之。
案例一:美國Liquidmetal液體金屬公司在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例行報告中稱,他們已經和蘋果達成協議,蘋果公司將獲得其技術在消費電子領域應用的獨家授權(獨家使用權)。
報告顯示,雙方在2011年8月5日達成了交易協議。根據該協議,Liquidmetal將成立一家全資子公司,並把自己的全部專利和知識產權轉移給這家新公司。此後,這家「知識產權公司」將把這些技術在消費電子領域應用的全球獨家授權出售給蘋果公司,其他領域的應用授權則交回給母公司Liquidmetal。報告並公布蘋果購買獨家授權的價格為數十億美元且出售後,Liquidmetal將不能再使用該專利技術和銷售該技術生產的產品。
根據Liquidmetal官方網站描述的信息,其液體金屬合金材料擁有獨特的非結晶分子結構,與傳統金屬的結晶結構截然不同。除了低熔點(因此才被稱為液體金屬)的特色外,它最大的優勢在於熔融後塑形能力,由於其凝固過程的物理特性與普通金屬完全不同,使它的鑄造過程更加類似於塑料而非金屬,可以更方便的打造為各種形態的產品。
案例二:美國Intel同韓國LGElectronics公司於美國時間2001年8月28日宣布,簽定了長期業務合作合同。合同的內容涉及產品的銷售、技術開發、知識產權等多方面。兩公司表示「此舉強化了兩公司的合作關系」。有關合作的金額等詳細內容沒有公布。
LGElectronics公司將擴充其採用Intel公司的微處理器及晶元組的產品開發和營業能力。Intel公司將同LGElectronics公司合作共同開展開拓市場以及銷售業務。對於是否可以進一步擴大面向Intel公司的產品、製造、設計服務等內容,兩公司也進行了研究。
另外,兩公司還簽定了排他性專利許可協議。雖然具體金額尚不清楚,但Intel公司將向LGElectronics公司支付專利許可費用。
案例三:專利大王IBM在2005年宣布,將向軟體製造商們無償提供500項主要專利的使用權。這一舉措標志著藍色巨人的知識產權戰略正在發生重大轉變,同時也給整個高科技行業提出了新的挑戰。
IBM負責知識產權的副總裁吉姆.斯特林當日在媒體面前稱,這500項專利涵蓋了儲存管理、多線程處理、圖像處理、數據管理、網路和電子商務等各個領域。IBM的這一行動旨在鼓勵其他公司公開專利文件以促進科技革新。
IBM在公布的聲明中說:「這是迄今為止,美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專利開放。」斯特林向軟體開發商們表示:「你們可以使用、更新或改動這些開放的源代碼,甚至可以在它們的基礎上創造全新的東西。」
IBM在過去十多年來一直是全球獲得專利權最多的公司。根據美國專利和商標局去年的統計,IBM去年連續第12年成為年度獲得專利權最多的公司,共獲專利3248項,比名列第二的日本松下公司高出1314項。作為計算機服務行業的領頭羊,IBM相信,在幫助其他公司利用開放的源代碼發展新技術的同時,本公司的利益並不會受損。IBM仍然可以從它掌握的數千項硬體專利中收取專利稅。
從以上的三個案例中,我們可以驗證,已總結的三點不同:
一、買方的數目不同。在案例一中,買方只有一個,即美國蘋果公司;在案例二中,買方也只有一個,即:美國Inte公司;在案例三中,買方有很多家,即IBM的軟體製造商們。
二、賣方有無使用權。在案例一中,由於是獨家使用權的轉讓,且在合同中有規定,賣方即Liquidmetal在專利轉讓後無權使用;在案例二中,合同規定賣方即韓國LGElectronics公司保留了對美國Inte公司轉讓的專利的使用權,但是但Intel公司將向LGElectronics公司支付專利許可費用;在案例三中,IBM公司向其軟體製造商們轉讓了多項專利使用權,同時自身也在使用這些專利 。
三、索價不同。在案例一中,Liquidmetal公司在向美國蘋果公司轉讓獨家使用權之後,向美國蘋果公司收取了數十億美元的獨家使用權轉讓費用,與另外兩個案例相比,這個應該是索價最高的。
總結,專利資產的轉讓按使用許可權分成三種形式,這三種形式各有不同。
8. 專利權轉讓合同違約責任有哪些,合同糾紛如何
您好,
一、專利權轉讓合同違約責任有哪些
(一)讓與人的違約責任
專利權轉讓合同讓與人違反合同,應當承擔下列責任:
1、未按照合同約定轉讓技術的,除返還部分或者全部使用費外,應當支付違約金或者賠償損失。
2、實施專利超越合同約定的范圍的,違反合同約定擅自許可第三方實施該項專利的,應當停止違反合同的行為,支付違約金或者賠償損失。
3、不履行合同,遲延辦理專利權的移交手續,應當支付違約金或者賠償損失。
4、受讓人按照合同約定實施專利引起侵害他人正當權益的,由讓與人承擔責任。
5、專利權轉讓合同成立後,該項專利權被公布無效的,讓與人應當返還價款,合同另有約定的除外。
(二)受讓人的違約責任
專利權轉讓合同的受讓人違反合同,應當承擔下列責任:
1、未按照合同約定支付使用費的,應當補交使用費並按照合同約定支付違約金;不補交使用費或者支付違約金的,必須停止實施專利,交還技術資料,支付違約金或者賠償損失。
2、實施專利超越合同約定的范圍的,未經讓與人同意擅自許可第三方實施該項專利的,應當停止違反合同的行為,支付違約金或者賠償損失。
3、不履行合同,遲延支付價款,應當支付違約金或者賠償損失。
二、合同糾紛如何起訴
專利權轉讓合同糾紛是指當事人就專利權的轉讓所訂立的合同而發生的糾紛。
由於合同標的物所涉專利權的特殊性,最高人民法院對專利合同糾紛管轄作出了特殊規定,即知識產權案件的受理必須遵守司法解釋關於指定管轄和級別管轄的相關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第2條規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中級人民法院可以受理專利糾紛第一審案件。
另外,在確定專利合同糾紛案件的管轄時要注意,其中的專利權轉讓合同糾紛、專利申請權轉讓合同糾紛,應當作為專利糾紛案件由具有專利案件管轄權的中級人民法院受理;專利實施許可合同糾紛則應當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技術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43條第1、2款的規定確定管轄。專利代理合同糾紛案件的管轄,司法解釋並未作出明確規定,鑒於其專業性較強,可以作為最髙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第1條第(16)項規定的「其他專利糾紛案件」,即由具有專利案件管轄權的中級人民法院受理為宜。
9. 專利轉讓易出現的糾紛有哪些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規定,人民法院受理下列專利糾紛案件:
一、專利申請權糾紛案件;
二、專利權權屬糾紛案件;
三、專利權、專利申請權轉讓合同糾紛案件;
四、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
五、假冒他人專利糾紛案件;
六、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後,專利權授予前使用費糾紛案件;
七、職務發明的創造人、設計人獎勵、報酬糾紛案件;
八、訴前申請停止侵權的財產保全案件;
九、發明人、設計人資格糾紛案件;
十、不服專利復審委員會維持駁回申請復審決定案件;
十一、不服專利復審委員會專利權無效宣告請求決定案件;
十二、不服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實施強制許可決定案件;
十三、不服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強制實施許可使用費裁決案件;
十四、不服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行政復議決定案件;
十五、不服管理專利工作部門行政決定案件;
十六、其他專利糾紛案件。
10. 專利糾紛案件有哪些
1、專利申請權糾紛案件;
2、專利權權屬糾紛案件;
3、專利權、專利申請權回轉讓合同糾紛案件答;
4、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
5、假冒他人專利糾紛案件;
6、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後、專利權授予前使用費糾紛案件;
7、職務發明創造發明人、設計人獎勵、報酬糾紛案件;
8、訴前申請停止侵權、財產保全案件;
9、發明人、設計人資格糾紛案件;
10、不服專利復審委員會維持駁回申請復審決定案件;
11、不服專利復審委員會專利權無效宣告請求決定案件;
12、不服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實施強制許可決定案件;
13、不服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實施強制許可使用費裁決案件;
14、不服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行政復議決定案件;
15、不服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行政決定案件;
16、其他專利糾紛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