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實用新型專利獲公告後,是否一定要申請檢索報告啊
不用的。一般進行這種檢索的人大多是在侵權訴訟中,檢索報告的內容是本實用新型的對比文獻的列表及其基本信息等。
實用新型專利檢索報告的作用是:
(1)、在侵權訴訟審判過程中,從專業技術知識的角度出發,實用新型專利檢索報告對人民法院審理侵權訴訟具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2)、作出實用新型專利檢索報告,可使專利權人對其專利權的確定性有一初步的判斷,從而使其進行的專利侵權訴訟更具針對性和把握。
首先,作為實用新型沒有所謂的「臨時保護」,只有發明專利有
。其次,檢索主要用於申請前的檢索,以及授權後用於侵權訴訟時用。
Ⅱ 專利申請中的檢索報告是怎樣的
專利申請中的檢索報告,在進行專利申請的時候,需要按照相關的規定來進行辦理,才能符內合法律的規容定,那麼專利申請中的檢索報告是怎樣的?專利申請中的檢索報告國家知識產權局根據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的請求,對相關實用新型專利或者外觀設計專利進行檢索,並就該專利是否符合專利法及其實施細則規定的授權條件進行分析和評價,作出的報告。專利權評價報告是人民法院或者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審理、處理專利侵權糾紛的證據。專利申請中的檢索報告:1、發明專利的授予,要接受國務院專利行政部分對其新奇性、創造性、適用性以及權利要求書、說明書等的實質性審查後才能被授予,該專利具有足夠的法律穩定性;2、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的授予,不需要對其新奇性、適用性、創造性進行實質審查,而只進行初步審查即授予專利權,與發明專利相比,其法律穩定性就相對較差。
Ⅲ 專利申請時都需要檢索嗎,如何提出專利檢索申請報告
一、專利申請時都需要檢索嗎
在西方發達國家,專利申請前專利律師一般都要求當事人進行初步專利檢索,雖然其收費相當於專利申請所需費用的一半甚至更多,但由於其中的重要作用,這一步驟已成為專利申請的必要步驟之一。專利申請前專利檢索的作用和重要意義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可以評價專利申請獲得授權的可能性。
據國外專利機構調查,有66%以上的發明專利最後不能獲得授權,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因為存在在先公開的文獻,缺乏新穎性而致。
2、將幫助專利代理人更好的起草專利文件。
通過申請前的初步專利檢索,可以獲得理解現有技術所需的必要信息,這樣可以比較現有技術,描述本申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和創造性,以及與現有技術的本質區別。這對於將來的實質審查是非常重要的。
3、申請前的初步專利檢索將完善申請方案。
通過申請前的初步檢索,可以獲得一些相關的對比文件,其中很有可能包含著可以借鑒之處,這有助於申請人完善技術方案,以更好的提出技術方案,獲得最佳的保護效果。
4、申請前的初步專利檢索能為你節省時間和金錢。
通常,從發明專利申請到專利授權或不予授權的時間。如果申請人不在申請專利前進行初步的專利檢索,一旦專利沒有獲得授權或保護范圍減少,失去的不僅僅是申請的費用,更重要的是損失了寶貴的時間和精力。
二、如何提出專利檢索申請報告
實用新型專利檢索報告請求只能由申請人提出,申請時有代理人的,應由原代理人辦理;委託新代理人的,應由新代理人辦理;如實用新型專利權已轉讓,應由現專利權人或專利代理機構提出檢索報告請求。
按照有無委託專利代理機構的情況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如該專利沒有委託代理機構的,專利權人可以直接向專利局提出檢索請求,《實用新型專利檢索報告請求書》上應有全體專利權人簽章。
2、如該專利有委託代理機構的,分以下三種情況:
(1)如該專利有全程委託代理機構的,檢索報告請求應當由專利代理機構提出。《實用新型專利檢索報告請求書》中須有該代理機構蓋章。專利權人不得直接向專利局提出檢索請求。
(2)如專利權人委託其他代理機構僅代為辦理檢索事務的,還應提交代為辦理檢索事務的代理委託書,《實用新型專利檢索報告請求書》中須有該代理機構蓋章。
(3)如專利權人確實要自己直接向專利局提出檢索請求的,應事先或同時辦理代理機構變更手續,解除與原代理機構的委託關系,《實用新型專利檢索報告請求書》上應有全體專利權人簽章。
Ⅳ 申請發明專利中的檢索更新報告應該怎麼寫求模板~~~
專利技術發展動態監測報告,通常包括:專利技術領域的現狀與發展動態、技術生回命答周期以及該技術的發展方向和國際趨勢等方面的研究。利用專利信息研究技術的發展動態,選擇中國專利資料庫和美國專利資料庫作為數據採集的信息源,數據採集選擇小范圍檢索策略,檢索時從主題詞和國際專利分類號入手,採用二者並舉的方式,為了便於作時序分析,數據的統計以申請日為基礎,以半年為單位;考慮專利申請公開、公告滯後的問題,趨勢分析數據情況;採集數據時以篇數為單位;在對採集的數據進行分類加工時,考慮了副分類的情況……
Ⅳ 發明專利優先審查請求書上的檢索報告怎麼弄
去國家知識產權做檢索報告,下載相應的請求檢索包括的請求書,然後繳費就可以。
Ⅵ 實用新型專利申請必須要檢索報告費嗎什麼樣的情況下需要
你若請專利代辦機構幫你檢索,他們是要收取費用的。你若有難處應向他們說明,爭取他們的同情,要求他們減免,他們是有這個權利的。我2009年申請專利時,自己在網上檢索並沒花錢呀!我自已發明後自已檢索,自已寫申請材料,都沒花錢。自已到專利局申請,他們工作人員非常熱情,國家鼓勵發明創造,該減免的他們都主動減免。所有的發明創造要想申請專利都需要檢索,若你不檢索,假如別人就同一創造發明在你之前己經申請了專利,你又去申請,那是浪費人力物的。你檢索了才能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功夫不負有心人,祝你好運!你上網點擊「徐福大烤鴨」就知道我的專利。
Ⅶ 發明專利有沒有專利檢索報告的
在審查員實審過程中,會有相關的審查記錄,該記錄中包括檢索的相關資料,你可以去查閱.
另外,發明本身有實審過程,因此不需要單獨的出具實審報告,授權就已經證明它的新穎性和創造性,無需檢索報告的支持.
Ⅷ 專利申請中的檢索報告是什麼
對於你這個問題 ,首先要從專利申請上說,專利申請必須具備新穎性、創造版性和實用性,說簡單點權,就是你的專利技術是之前沒有的,新發明出來的,同時與之前的技術相比,有顯著的進步,最後還得用於批量投產。 所以,你申請的時候就會對這些條件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比較,就是所說的檢索。
然後檢索完了,有些地方可能會給你一份報告,上面說明你的技術是否具有新穎性,創造性,同時會在上面說明和你的技術最接近的對比文獻 。至於是否中英文,得看具體情況咯 。
Ⅸ 專利權評價報告與專利檢索報告有何不同
一、報告針對的對象抄不同
專利權評價報告:只能針對實用新型或外觀設計作出
專利檢索報告:不僅實用新型或外觀設計,還可以針對發明專利作出
二、報告針對的請求人不同
專利權評價報告:只能由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請求國家知識產權局作出,其中,利害關系人是指有權根據專利法第六十條的規定就專利侵權糾紛向人民法院起訴或者請求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處理的人,例如專利實施獨占許可合同的被許可人和由專利權人授予起訴權的專利實施普通許可合同的被許可人。實用新型或者外觀設計專利權屬於多個專利權人共有的,請求人可以是部分專利權人。
專利檢索報告:任何人都可以提出請求。
三、報告出具的單位不同
專利權評價報告:由國家知識產權局作出
專利檢索報告:由國家知識產權局的檢索中心作出
Ⅹ 如何查詢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專利檢索報告
1、登陸國家知識產權局http://www.sipo.gov.cn/
(10)發明專利申請檢索報告擴展閱讀:
《知識產權認證管理辦法》包括以下六個方面的內容:
(一)工作原則
知識產權認證實行的是國推認證制度,即國家認監委和國家知識產權局,以統一管理、分工協作、共同實施的原則,根據知識產權事業發展的實際需求,選擇確定適宜的知識產權領域國家標准為認證依據,共同制定、調整和發布知識產權認證目錄,並組織開展知識產權領域認證工作。
(二)認證機構資質要求
認證機構資質要求分為通用性要求和專業性要求。通用性要求是符合《認證認可條例》、《認證機構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同時明確從事知識產權領域的認證機構應當符合「具有從事知識產權認證活動的相關專業能力要求」的專業性要求。
(三)認證審核人員要求
認證審核人員應當「滿足從事知識產權認證活動所需的相關知識與技能要求」,且符合國家認證人員資格相關要求。認證審核人員實行專職制。
(四)認證機構及分支機構行為規范
一是加強對分支機構及辦事機構的管理。認證機構設立分支機構、辦事機構的,應在設立之日起30日向國家認監委和國家知識產權局報送相關信息。二是強化認證機構主體責任。認證機構應當對分支機構實施有效管理,對其分支機構認證業務活動承擔相應責任。三是認證機構和認證人員對認證結果負責並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四是認證機構應建立風險防範機制、人員管理制度以及機構內部管理、制約、監督和責任機制。五是明確認證機構職責范圍,禁止認證機構從事與其認證工作相關的咨詢、代理、培訓、信息分析等服務,以及產品開發和營銷等活動。
(五)認證程序
一是要求認證機構按照認證基本規范、認證規則規定的程序要求實施認證活動,認證過程完整、客觀、真實,不得增加、減少或者遺漏程序要求。二是規定認證機構不得向失信或違法違規企業出具認證證書,即被知識產權行政管理部門或者其他部門責令停業整頓的,或者納入國家信用信息失信主體名錄的。三是要求認證機構對認證過程做出完整記錄,保留相應認證資料。四是明確監督審核具體要求。每次監督審核內容無須與初次認證相同,但應當在認證證書有效期內覆蓋體系的全部要素。
(六)監督管理
一是明確國家層面的監管。國家認監委聯合國家知識產權局建立知識產權認證監管協同機制,對知識產權機構及其認證活動實施監督檢查。二是明確地方層級的監管。地方認證監管部門、地方知識產權行政管理部門在所轄區域內,依照各自法定職責,建立相應的監管協同機制,實施監督檢查,查處違法行為。三是對認證機構資質審批過程中弄虛作假、隱瞞真實情況或者不能持續性地滿足認證機構資質條件等行為,撤銷資質。四是強化信息公開,發揮社會監督作用。要求認證機構通過其網站或者其他形式向公眾提供認證證書有效性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