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商標專利 > 銷售侵犯商標注冊專用權的危害

銷售侵犯商標注冊專用權的危害

發布時間:2021-04-27 18:36:22

A. 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在什麼情況下不承擔賠償責任

《商標法》四個相關法條立法原則及其相互關系
1.《商標法》第五十二條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均屬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二)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的;……」可以看出,該條規定沒有設定限制性條件,採取的是「無過錯責任原則」及「過錯推定原則」,即不論銷售者是否存在主觀過錯,只要客觀上存在「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的(行為)事實,就滿足「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構成要件,侵權即告成立;並且,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原則,侵權就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並且,《商標法》第五十三條也規定了商標專用權人對侵權行為具有通過行政調解或訴訟進行索賠的權利。
2.《商標法》第五十六條第三款規定「銷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能證明該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的並說明提供者的,不承擔賠償責任。」可見,該條法律規定通過設定限制性條件,確定是否承擔賠償責任。其採用的大約是「過錯責任原則」,即:如果銷售者「不知道」其銷售的是侵權商品並且其「來源合法」並且「說明提供者」就無過錯了,因為按該條法律規定就「不承擔賠償責任」了。這與《商標法》第五十二條規定的原則確有著重大的差異。很難說《商標法》第五十六條第三款是對《商標法》第五十二條的特別補充規定還是對《商標法》第五十二條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行為規定的否定。
3. 《商標法》第五十九條第三款規定「銷售明知是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構成犯罪的,除賠償被侵權人的損失外,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很顯然,該法條規定,採用的也是「過錯責任原則」,不是「明知」就不受本條款的約束。
由上述四個法條,我們似乎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的即構成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而由於其情節不同、主觀態度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處理或制裁。這一立法思想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無論如何,同一部法律不應當在規定某行為為侵權行為並且規定被侵權人對侵權人有通過行政調解或訴訟進行索賠的權利的同時又規定侵權人不承擔賠償責任。由於《商標法》上述四個相關法條採用的責任承擔原則不同以及其邏輯關系方面存在的問題,必然導致司法實踐中的困難和具體操作上的尷尬。
《商標法》第五十六條第三款規定的三個關鍵詞及其實踐
本文討論的核心問題,就出在這《商標法》第五十六條第三款規定,該條文就銷售商標侵權商品是否承擔賠償責任規定中含有三個關鍵詞,即:「不知道」、「合法取得」、「說明提供者」。
1.何謂「不知道」,如何讓證明「不知道」;執法者可以採信的證據是什麼。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值得注意的是,《商標法》第五十六條第三款沒有要求銷售者證明自己「不知道」銷售的是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從而加以排除其侵權行為。在實踐中,不僅僅銷售者難於客觀證明自己不知道銷售的是商標侵權商品,執法機關對其提供的證據也很難於予以確認。沒有法律規定銷售者要證明自己「不知道」,也沒有法律規定如何才能證明。社會實踐中,商品銷售者一般不會去做也不懂得商標查詢,更不要說「商標近似侵權」的查詢和判斷;並且,至少目前我們還很少見到供應商帶著《商標注冊證》正本行銷產品的。
對於「不知道」這一法律要件主觀狀況很難判斷。對於《商標法》第五十六條第三款,在實施細則里、在相關的司法解釋中都沒有予以規定和解釋。在法律范疇,經常授予主體的相對方以主觀判斷權利——「應當知道」。這很難,不要說經營者,就是執法者也恐怕經常是「不知道」或者是「應當知道而不知道」也未可知。
2.何謂「合法取得」,如何來證明。
「合法取得」是相對於非法取得而言。所謂非法取得,一般說來無非貪污、盜竊、搶劫還有賭博等等手段非法佔有,否則,都是合法取得。相反的,他人想證明其為非法取得就不會那麼容易了。證明不了人家是非法取得,就只能承認人家是合法取得。這是符合我國進步了的法律思想的。
根據法律規定,也許還必須做這個證明。其實很簡單,銷售者一般可以提供交易發票、付款憑證等材料,這就足夠了。
3.怎樣「說明提供者」。
如本文開頭所述:商品的提供者倒閉了,找不見人了。不行么?說明提供者了呀!該法條規定,無非是要經銷商「供」出供應商。那麼,老實交代該商品供貨方的姓名、名稱、住址或者提供相應線索,能夠被查實的,就應該認為其「說明提供者」。
這個討論很簡單,一是經銷商不需要證明自己「不知道」;二是他人不能夠證明其商品是非法取得,就是「合法取得」,原則上也不需要證明了;三是商品總是人生產出來的,不是自己造的就有供應商,「交代」了就是了,然後,經銷商自己就不用承擔賠償責任了,就是商標專用權人訴訟到法院也沒有關系。由此,雖然《商標法》第五十二條規定其行為為「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不但不必予以賠償而且還可能有機會找到供應商索賠。問題是,如此法律規定,會不會使經銷商「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更加肆無忌憚呢?
三種責任方式和經濟責任
我國《民法通則》規定,商標「侵權的民事責任」承擔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償損失」三種。對於侵犯財產權的,當然主要的責任承擔方式是「賠償損失」;商標權是財產權,商標侵權,當然首先應當是賠償經濟損失。如按照《商標法》第五十六條第三款的規定「不承擔賠償責任」,還有什麼責任好承擔的呢?商標專用權人還有必要根據《商標法》第五十三條提起訴訟進行索賠么?
根據《商標法》規定,銷售商標侵權商品即構成商標侵權;根據《民法通則》規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那麼,「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的」,就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由此看來,《商標法》第五十六條第三款的規定,既與《商標法》第五十二條相沖突又違背我國民法的原則,給法律實踐帶來的困難是顯而易見的。
綜上所述,我國現行《商標法》關於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商品的侵權行為及其責任承擔之規定相關的法律條文,存在著採用責任原則的沖突和邏輯方面的問題,造成了商標法律實踐、操作中一定的困難,有待於進一步的理順和完善。
筆者認為從操作實踐的層面考慮有必要在司法解釋或後期立法中予以修訂、明確,以期在適用本條款時有明確的法律依據,更便於實踐中的操作。

B. 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怎麼處罰

國家刑法關於侵犯知識產權的相關法規:
第二百一十三條 未經注冊商標所有人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第二百一十四條 銷售明知是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銷售金額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銷售金額數額巨大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第二百一十五條 偽造、擅自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製造的注冊商標標識,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是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第二百一十六條 假冒他人專利,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第二百一十七條 以營利為目的,有下列侵犯著作權情形之一,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違法所得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一)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行其文字作品、音樂、電影、電視、錄像作品、計算機軟體及其他作品的;
(二)出版他人享有專有出版權的圖書的;
(三)未經錄音錄像製作者許可,復制發行其製作的錄音錄像的;
(四)製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術作品的。
第二百一十八條 以營利為目的,銷售明知是本法第二百一十七條規定的侵權復製品,違法所得數額巨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第二百一十九條 有下列侵犯商業秘密行為之一,給商業秘密的權利人造成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造成特別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一)以盜竊、利誘、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的;
(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以前項手段獲取的權利人的商業秘密的;
(三)違反約定或者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的。
明知或者應知前款所列行為,獲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業秘密的,以侵犯商業秘密論。
本條所稱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並經權利人採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
本條所稱權利人,是指商業秘密的所有人和經商業秘密所有人許可的商業秘密使用人。

C. 銷售侵犯商標權的商品怎麼處罰

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的行為屬於商品流通環節中的一種商標侵權行為。通常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除靠生產者自行銷售外,往往還要通過其他人的銷售活動才能到達消費者手中。像這樣的銷售者,與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的生產者一樣,都起到了混淆商品出處、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損害消費者利益的作用。因此對這種銷售也應認定是一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同樣要按商標侵權行為處理,讓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需要注意的是,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商品的生產者一般都是出於故意,但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商品的銷售者則可能是出於故意,也可能不是。所以新《商標法》第六十四條第二款規定「銷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能證明該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的並說明提供者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對於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依據《商標法》第五十三條、《商標法實施細則》第四十三條規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可以採取下列措施給以處罰。

(1)責令停止侵權

①責令立即停止銷售;

②沒收、銷毀侵權商品;

③沒收、銷毀專門用於製造侵權商品、偽造注冊商標標識的工具。

(2)處以罰款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處理時,認定侵權行為成立的,責令立即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銷毀侵權商品和主要用於製造侵權商品、偽造注冊商標標識的工具,違法經營額五萬元以上的,可以處違法經營額五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經營額或者違法經營額不足五萬元的,可以處二十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對五年內實施兩次以上商標侵權行為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應當從重處罰。銷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能證明該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並說明提供者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銷售。

對以上兩項處理不服的,當事人可以收到通知之日起15天內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向人民法院起訴。逾期不起訴又不履行的,由工商管理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3)就侵犯商標專用權的賠償數額進行調解

進行處理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根據當事人的請求,可就侵犯商標專用權的賠償數額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當事人可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

D. 關於涉嫌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問題。

1、第十四條 對於無照經營行為,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依法予以取締,沒收違法所得;觸犯刑律的,依照刑法關於非法經營罪、重大責任事故罪、重大勞動安全事故罪、危險物品肇事罪或者其他罪的規定,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並處2萬元以下的罰款;
2、商標法第五十二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均屬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二)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的」,第五十六條「銷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能證明該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的並說明提供者的,不承擔賠償責任」,銷售侵權商品的屬於侵權行為,但如果銷售者不知道是侵權的商品,並能證明的可以不承擔賠償責任。
看你的情節嚴不嚴重,不嚴重的話會由法院執行,對社會造成了重大危害的話,公安局的經偵就會請你喝茶了

E. 如何理解商標侵權中的「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的行為」

這屬於商品流通環節中的一種商標侵權行為。通常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除靠生產者自行銷售外,往往還要通過其他人的銷售活動才能到達消費者手中。像這樣的銷售者,與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的生產者一樣,都起到了混淆商品出處、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損害消費者利益的作用。因此對這種銷售也應認定是一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同樣要按商標侵權行為處理,讓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需要注意的是,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商品的生產者一般都是出於故意,但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商品的銷售者則可能是出於故意,也可能不是。所以商標法還規定,銷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能證明該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的並說明提供者的,不承擔賠償責任。據此可知,對於銷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能證明該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的並說明提供者的,是不能按商標侵權行為來追究其法律責任的,因此不應承擔賠償責任。

閱讀全文

與銷售侵犯商標注冊專用權的危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