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使用侵犯專利權的產品是否需要賠償
一、侵犯專利權有什麼責任
根據專利法及其有關法律的規定,侵權行為人應當內承擔的法律容責任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與刑事責任。
1、行政責任
對專利侵權行為,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有權責令侵權行為人停止侵權行為、責令改正、罰款等,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應當事人的請求,還可以就侵犯專利權的賠償數額進行調解。
2、民事責任
(1)停止侵權
停止侵權,是指專利侵權行為人應當根據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的處理決定或者人民法院的裁判,立即停止正在實施的專利侵權行為。
(2)賠償損失
侵犯專利權的賠償數額,按照專利權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或者侵權人獲得的利益確定;被侵權人所受到的損失或侵權人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的,可以參照該專利許可使用費的倍數合理確定。
(3)消除影響
在侵權行為人實施侵權行為給專利產品在市場上的商譽造成損害時,侵權行為人就應當採用適當的方式承擔消除影響的法律責任,承認自己的侵權行為,以達到消除對專利產品造成的不良影響。
3、刑事責任
依照專利法和刑法的規定,假冒他人專利,情節嚴重的,應對直接責任人員追究刑事責任。
⑵ 使用侵犯專利權的產品承擔什麼責任
根據專利法第十一條,
對於產品專利,侵權行為有:製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
對於方法專利,侵權行為有:使用其專利方法以及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依照該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
對於外觀設計專利,侵權行為有:製造、許諾銷售、銷售、進口。
第六十九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視為侵犯專利權:
(一)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由專利權人或者經其許可的單位、個人售出後,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該產品的;
(二)在專利申請日前已經製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經作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並且僅在原有范圍內繼續製造、使用的;
(三)臨時通過中國領陸、領水、領空的外國運輸工具,依照其所屬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依照互惠原則,為運輸工具自身需要而在其裝置和設備中使用有關專利的;
(四)專為科學研究和實驗而使用有關專利的;
(五)為提供行政審批所需要的信息,製造、使用、進口專利葯品或者專利醫療器械的,以及專門為其製造、進口專利葯品或者專利醫療器械的。
第七十條 為生產經營目的使用、許諾銷售或者銷售不知道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並售出的專利侵權產品,能證明該產品合法來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⑶ 侵犯專利權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在現實社會中,我們都知道專利權受到法律保護,而嚴重的侵犯專利權人合法權益的行為,侵權人依法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在法律中規定的侵犯專利權需要承擔什麼責任?對此,小編將在下面的文章中就該問題做詳細的闡述,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侵犯專利權需要承擔什麼責任一、侵犯專利權需要承擔什麼責任專利侵權的行為是常見的,侵犯專利權就是通過假冒、擅自銷售等方式對專利權人合法所有的專利進行侵犯,那麼專利侵權行為應負哪些法律責任?根據有關法律的規定,專利侵權行為人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與刑事責任。1、行政責任對專利侵權行為,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有權責令侵權行為人停止侵權行為、責令改正、罰款等,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應當事人的請求,還可以就侵犯專利權的賠償數額進行調解。2、民事責任(1)停止侵權,是指專利侵權行為人應當根據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的處理決定或者人民法院的裁判,立即停止正在實施的專利侵權行為。(2)賠償損失。侵犯專利權的賠償數額,按照專利權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或者侵權人獲得的利益確定;被侵權人所受到的損失或侵權人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的,可以參照該專利許可使用費的倍數合理確定。(3)消除影響。在侵權行為人實施侵權行為給專利產品在市場上的商譽造成損害時,侵權行為人就應當採用適當的方式承擔消除影響的法律責任,承認自己的侵權行為,以達到消除對專利產品造成的不良影響。3、刑事責任依照專利法和刑法的規定,假冒他人專利,情節嚴重的,應對直接責任人員追究刑事責任。二、專利侵權的取證方法權利人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選擇一種最為有利可行的取證方法,尤為重要。其主要方式如下:1、自行取證和委託律師調查取證由於知識產權案件專業性較強,由權利人自行取證,對取證的方向和范圍把握的十分准確會有一定的難度。律師是專門從事法律工作的,以向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為職業。律師不僅具有豐富的法律知識,而且具有豐富的辦案經驗和熟練的訴訟技巧,能在不同的訴訟階段為當事人做出適當的選擇。一般說來,律師調查取證要比當事人調查取證方便得多,收集證據的范圍也更加廣泛、精確。在司法實踐中法官往往也會對律師另眼相待、提供更多的方便。2、申請公證機關進行證據保全公證機關的法定業務之一便是保全證據。公證證據具有推定為真的效果。《民事訴訟法》第59條規定:人民法院對經過公證證明的法律行為、法律事實和文書,應當確認其效力。但是,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公證證明的除外。公證機關對證據進行保全,其效果與法院依職權所進行的保全,是相等的。在訴前,當事人能夠充分運用公證機關收集、保全證據,是一個做好訴前准備的有效措施。3、申請法院進行訴前證據保全2002年最高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25條:法律、司法解釋規定訴前證據保全的,依照其規定辦理。這就為當事人或利害關系人向法院申請訴前證據保全確定了一個合法依據。最高法院2002年1月實施的司法解釋《關於訴前停止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行為和保全證據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規定了在商標權侵權案件中,可以申請訴前證據保全。最高法院2001年7月1日實施的《關於訴前停止侵犯專利權行為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第16條也規定了訴前證據保全。最高法院2002年10月15日實施的《關於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規定:人民法院受理以下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其中有一項就是:申請訴前財產保全、訴前證據保全案件。可見,申請訴前證據保全在知識產權侵權案件中是大量存在的。保全措施後,當事人或利害關系人應在法定時間段里提起訴訟。如果沒有向法院提起訴訟,則此種保全措施應當予以解除,或者將有關證據予以銷毀或發還,同時申請人還要就此所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4、申請人民法院調取證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規定:當事人及其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取得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基於此當事人往往在提起專利侵權,商標侵權和著作權侵權訴訟的同時,提出一份調取證據申請,調取的證據通常又分為三類:(1)保全被控侵權產品(2)調查被控侵權單位的財務賬冊,以便確定賠償額(3)調取被控侵權人存在侵權的證據。根據《民事訴訟法》及最高法院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法院調查收集證據有兩種運作方式:一是主動依職權調查收集證據。在涉及可能有損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的事實以及有關程序事項時,法院應當主動依職權調查和收集證據,而無需當事人提出取證申請。二是根據當事人的申請取證。在法院主動依職權調取證據的范圍被縮小了以後,當事人提出證據調查的申請變得日益重要。如果缺乏當事人及時提出的證據調查申請,法院一般不主動調查證據。在當事人提出證據調查申請後,法院是否啟動調查取證的機制還取決於法院的審查判斷,只有在當事人提出的該項申請符合法院取證范圍之時,法院才有義務調查取證,否則法院應當駁回該項申請。當事人申請法院調查取證應當注意兩點:一是申請調查的證據范圍,必須符合法定情形;二是此項申請必須注意舉證時限。法院通常採取的措施是對易拍照的被控侵權產品採用拍照的方式,或採用記錄下被控侵權產品的技術特徵的方式,對易於調取的書籍、商標實物等採用扣押、提取等手法,而對於被控侵權人的財務賬冊往往因侵權人的阻撓或隱藏而極難得到。5、申請行政機關調查取證我國的《專利行政執法辦法》第五章對調查取證有專章規定。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在查處案件的過程中,可以根據需要依職權調查收集有關證據。可以查閱、復制與案件有關的合同、帳冊等有關文件;詢問當事人和證人;採用測量、拍照、攝像等方式進行現場勘驗。涉嫌侵犯製造方法專利權的,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可以要求被調查人進行現場演示。涉及產品專利的,可以從涉嫌侵權的產品中抽取樣品。不管採取那種方法收集證據,都要以客觀性為前提,只有客觀真實的證據才有證明力。千萬不能篡改、偽造證據,否則要承擔法律責任。
⑷ 使用侵犯專利權的產品是不是屬於侵權行為
拿到了專利權的產品是受到法律的保護,但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不法商家去會山寨具有專利權的產品,造成外觀相同、功能相近的產品,有些人不知道買了侵犯專利權的產品。那麼,使用侵犯專利權的產品是否屬於侵權行為?小編給你提供一些意見。使用侵犯專利權的產品是不是屬於侵權行為《專利法》第六十三條規定在專利申請日前已經製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經作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並且僅在原有范圍內繼續製造、使用的不視為侵犯專利權。因此,使用侵犯專利權的產品是否屬於侵權行為還要看使用者是否清楚產品是否侵權才可判定。專利侵權的構成要件構成專利侵權行為的要件包括兩個方面:形式條件和實質條件。1、形式要件主要有:1)實施行為所涉及的是一項有效的中國專利;2)實施行為必須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或者授權的;3)實施行為必須是以生產經營為目的。對於行為人是否具有主觀故意並不是形式要件。但是,可以作為衡量其情節輕重的依據。2、構成專利侵權的實質要件,也就是技術條件,實質實施行為是否屬於專利保護范圍。1)行為人所涉及的技術特徵與專利的技術特徵全部相同,則構成侵權;2)行為人所涉及的技術特徵多於專利的技術特徵,也構成侵權;3)行為人所涉及的技術特徵與專利的技術特徵有相同的,有相異的,但是,相異的技術特徵與專利的技術特徵是等效的,仍構成侵權;否則,不構成侵權。這里技術特徵等效,是指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你那能夠推斷出某兩種技術特徵彼此替換後,所產生的效果相同。專利侵權的類型1、未經許可製造專利產品的行為;2、故意使用發明或實用新型專利產品的行為;3、銷售、許諾銷售未經許可的專利產品的行為;4、使用專利方法以及使用、銷售、許諾銷售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的行為;5、進口專利產品或進口依照專利方法直接得的產品的行為;6、假冒他人專利的行為;7、冒充專利的行為。使用侵犯專利權的產品是不是屬於侵權行為?如果你知道自己買到的產品是仿造的,應該要拒絕使用,從自我做起買正版的商品。
⑸ 使用侵犯專利權的產品是否屬於侵權行為
使用侵犯專利權的產品是否屬於侵權行為?拿到了專利權的產品是受到法律的保護,但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不法商家去會山寨具有專利權的產品,造成外觀相同、功能相近的產品,有些人不知道買了侵犯專利權的產品。那麼,使用侵犯專利權的產品是否屬於侵權行為?使用侵犯專利權的產品是否屬於侵權行為?《專利法》第六十三條規定在專利申請日前已經製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經作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並且僅在原有范圍內繼續製造、使用的不視為侵犯專利權。因此,使用侵犯專利權的產品是否屬於侵權行為還要看使用者是否清楚產品是否侵權才可判定。專利侵權的構成要件構成專利侵權行為的要件包括兩個方面:形式條件和實質條件。1、形式要件主要有:1)實施行為所涉及的是一項有效的中國專利;2)實施行為必須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或者授權的;3)實施行為必須是以生產經營為目的。對於行為人是否具有主觀故意並不是形式要件。但是,可以作為衡量其情節輕重的依據。2、構成專利侵權的實質要件,也就是技術條件,實質實施行為是否屬於專利的保護范圍。1)行為人所涉及的技術特徵與專利的技術特徵全部相同,則構成侵權;2)行為人所涉及的技術特徵多於專利的技術特徵,也構成侵權;3)行為人所涉及的技術特徵與專利的技術特徵有相同的,有相異的,但是,相異的技術特徵與專利的技術特徵是等效的,仍構成侵權;否則,不構成侵權。這里技術特徵等效,是指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你那能夠推斷出某兩種技術特徵彼此替換後,所產生的效果相同。關於使用侵犯專利權的產品是否屬於侵權行為?這一問題我們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果想要了解更多,請聯系我們在線客服,或撥打八戒知識產權全國免費服務熱線,我們有著多年專業的知識產權代理經驗,專業的業務團隊和全心全意為顧客服務的理念,能幫助您順利申請。
⑹ 受託加工產品侵犯專利權的責任承擔有何規定
《專利法》第十一條
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權被授予後,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任何版單位或者個人未經專權利權人許可,都不得實施其專利,即不得為生產經營目的製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其專利產品,或者使用其專利方法以及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依照該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
外觀設計專利權被授予後,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都不得實施其專利,即不得為生產經營目的製造、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其外觀設計專利產品。
⑺ 使用專利侵權產品會被追究法律責任嗎
根據中國專利法第十一條,中國的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的侵權無非是這么幾種狀態:
專利是產品的,則侵犯行為是為生產經營目的地製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專利是方法的,則侵犯行為是使用這種專利方法,或者為生產經營目的地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依照該方法獲得的產品。外觀設計的侵犯行為就是為生產經營目的地製造、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帶專利外觀設計的產品。
專利本身具備新穎性和創造性
判斷專利是否侵權需要比對對方產品技術特徵是否全面覆蓋專利獨立權利要求中的技術特徵,如果必要技術特徵構成全面覆蓋則可以判定構成侵權。
涉案產品或者技術方案是否落入該專利權利要求書請求的保護范圍之內
要對專利權利要求和被控侵權技術方案進行技術特徵劃分, 然後將相應的技術特徵進行 特徵對比,之後判斷被控侵權技術方案對於專利權利要求是否構成相同侵權,在特定情形下,還需進一步判定被控侵權技術方案對於專利權利要求是否構成等同侵權。
未經專利權人許可, 為生產經營目的地製造、使用、許諾銷售涉案產品的
《專利法》第十一條規定:「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權被授予後,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任 何單位或者個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都不得實施其專利,即不得為生產經營目的製造、使 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其專利產品,或者使用其專利方法以及使用、許諾銷售、銷售、 進口依照該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因此,按照現行專利法的規定,為生產經營目的作 出銷售專利產品等意思表示,也是法律所禁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