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青黴素是誰發明的
青黴素是細菌學家弗萊明發現的,青黴素一直存在於自然中,不是人去發明的。
1929年,弗萊明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遺憾的是,這篇論文發表後一直沒有受到科學界的重視。
在用顯微鏡觀察這只培養皿時弗萊明發現,黴菌周圍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這意味著黴菌的某種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此後的鑒定表明,上述黴菌為點青黴菌,因此弗萊明將其分泌的抑菌物質稱為青黴素。
然而遺憾的是弗萊明一直未能找到提取高純度青黴素的方法,於是他將點青黴菌菌株一代代地培養,並於1939年將菌種提供給准備系統研究青黴素的英國病理學家弗洛里和生物化學家錢恩。
(1)青黴素是否被授予專利權擴展閱讀
青黴素它不能耐受耐葯菌株(如耐葯金葡)所產生的酶,易被其破壞,且其抗菌譜較窄,主要對革蘭氏陽性菌有效。青黴素G有鉀鹽、鈉鹽之分,鉀鹽不僅不能直接靜注,靜脈滴注時,也要仔細計算鉀離子量。
青黴素類抗生素的毒性很小,由於β-內醯胺類作用於細菌的細胞壁,而人類只有細胞膜無細胞壁,故對人類的毒性較小,除能引起嚴重的過敏反應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顯。
使用該品必須先做皮內試驗。青黴素過敏試驗包括皮膚試驗方法(簡稱青黴素皮試)及體外試驗方法,其中以皮內注射較准確。皮試本身也有一定的危險性,約有25%的過敏性休剋死亡的病人死於皮試。所以皮試或注射給葯時都應作好充分的搶救准備。
在換用不同批號青黴素時,也需重作皮試。乾粉劑可保存多年不失效,但注射液、皮試液均不穩定,以新鮮配製為佳。而且對於自腎排泄,腎功能不良者,劑量應適當調整。此外,局部應用致敏機會多,且細菌易產生抗葯性,故不提倡。
⑵ 青黴素的發明者和丘吉爾有關系沒
亞歷山大·弗萊明(公元1881-1955年),英國細菌學家。是他首先發現青黴素。後英國病理學家弗勞雷、德國生物化學家錢恩進一步研究改進,並成功的用於醫治人的疾病,三人共獲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青黴素的發現,是人類找到了一種具有強大殺菌作用的葯物,結束了傳染病幾乎無法治療的時代;從此出現了尋找抗菌素新葯的高潮,人類進入了合成新葯的新時代。在美國學者麥克·哈特所著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弗萊明名列第43位。
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1881.8.6 - 1955.3.11),英國微生物學家。1881年8月6日出生 於蘇格蘭基馬爾諾克附近的洛克菲爾德。 13歲時隨其兄(開業醫師)去倫敦做工,由於意外地得到姑父的一筆遺產,進入倫敦大學聖瑪麗醫學院學習,1906年畢業後留在母校的研究室,幫助其師賴特博士進行免疫學研究。 1918年弗萊明返回聖瑪麗醫學院,加緊進行細菌的研究工作。1922年他發現了一種叫「溶菌酶」的物質,發表了《皮膚組織和分泌物中所發現的奇特細菌》的報告。 1929年弗萊明在《不列顛實驗病理學雜志》上,發表了《關於黴菌培養的殺菌作用》的研究論文,但未被人們引起注意。弗萊明指出,青黴素將會有重要的用途,但他自己無法發明一種提純青黴素的技術,致使此葯十幾年一直未得以使用。 1939年,在英國的澳大利亞人瓦爾特·弗洛里(1898—1968)和德國出生的鮑利斯·錢恩(1906—1979),重復了弗萊明的工作,證實了他的結果,然後提純了青黴素,1941年給病人使用成功。在英美政府的鼓勵下,很快找到大規模生產青黴素的方法,1944年英美公開在醫療中使用,1945年以後,青黴素遍及全世界。1945年,弗萊明、弗洛里和錢恩共獲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1943年弗萊明成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1944年被賜於爵士。1915年弗萊明結婚,兒子是個普通的醫生,夫人於1949年去世。1953年再次結婚。1955年3月11日與世長逝,安葬在聖保羅大教堂。匈牙利1981年發行了弗萊明誕生100周年的紀念郵票。
⑶ 青黴素發現者獲得諾貝爾獎了嗎﹖
青黴素發現者獲得了諾貝爾獎。
1945年,大名鼎鼎的抗生素---青黴素,又叫盤尼西林被發現,他的發現者亞歷山大·弗萊明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獎。
弗萊明從一個窮苦農民的兒子成長為卓有學識的細菌學家,在倫敦聖瑪麗醫院從事細菌學研究幾乎就是他事業的全部。他兩次在實驗室里獲得意外發現的故事已廣為人知。第一次是1922年,患了感冒的弗萊明無意中對著培養細菌的器皿打噴嚏;
後來他注意到,在這個培養皿中,凡沾有噴嚏黏液的地方沒有一個細菌生成。隨著進一步的研究,弗萊明發現了溶菌酶——在體液和身體組織中找到的一種可溶解細菌的物質。他以為這可能就是獲得有效天然抗菌劑的關鍵。但很快他就喪失了興趣:試驗表明,這種溶菌酶只對無害的微生物起作用。1928年運氣之神再次降臨。在弗萊明外出休假的兩個星期里,一隻未經刷洗的廢棄的培養皿中長出了一種神奇的黴菌。
他又一次觀察到這種黴菌的抗菌作用——細菌覆蓋了器皿中沒有沾染這種黴菌的所有部位。不過,這一次感染的細菌是葡萄球菌,這是一種嚴重的、有時是致命的感染源。經證實,這種黴菌液還能夠阻礙其它多種病毒性細菌的生長。
弗萊明在論文中提到青黴素可能是一種抗菌素,僅此而已。他沒有開展觀察青黴素治療效果的系統試驗。他給健康的兔子和老鼠都注射過細菌培養液的過濾液——進行青黴素的毒性試驗,但從未給患病的動物注射過。如果當時他做了這方面的試驗,這種「神奇葯物」很可能會提早10年問世。
在英美兩國媒體的共同努力下,關於弗萊明為創造一項醫學奇跡而堅持不懈奮斗的傳奇故事很快就誕生了。
媒體在科學史上幾乎很少犯下如此嚴重的愚蠢錯誤。它們把弗萊明描述成發現青黴素的天才,而對牛津大學的研究小組要麼隻字不提,要麼僅用幾句話一帶而過。但在弗萊明本人的演講中,他總是把青黴素的誕生歸功於弗洛里、錢恩和他的同事所作的研究。
諾貝爾獎評獎委員會並沒有受輿論的蒙蔽而將1945年的諾貝爾醫學獎授予弗萊明一人。作為弗萊明的合作者,弗洛里和錢恩與他共同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
亞歷山大·弗萊明1955年逝世,終年74歲。持修正觀點的傳記作家和歷史學家們及時寫出了關於青黴素發明過程的真實故事。然而,那些神話般的傳說很難被人們忘卻。《大不列顛網路全書》仍然記載著關於弗萊明傳奇故事的大部分內容。
⑷ 青黴素如何被發現的
葡萄球菌是一種分布最廣、對人類健康威脅最大的病原菌。人受傷後傷口化膿就是因為它在作怪。可當時,人們對它沒有什麼好的對付辦法。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弗萊明致力於葡萄球菌的研究。在他的實驗室里,幾十個細菌培養皿里都培養著葡萄球菌。弗萊明將各種葯物分別加入培養皿中,以便篩選出對葡萄球菌有抑製作用的葯物。可是,很多種的葯物都不是葡萄球菌的對手。最終實驗一次次地失敗了。
1928年,弗萊明偶然地發現了青黴素
1928年的一天,弗萊明與往常一樣,一到實驗室,便觀察培養皿里的葡萄球菌的生長情況。他發現一隻培養皿里長出了一團青綠色的霉。顯然,這是某種天然黴菌落進去造成的。這使他感到懊喪,因為這意味著培養皿里的培養基沒有用了。弗萊明正想把這只被感染的培養基倒掉時,卻驚奇地發現青黴的周圍呈現出一片清澈。憑著多年從事細菌研究的經驗,弗萊明立刻意識到,這是葡萄球菌被殺死的跡象。
為了證實自己的判斷,弗萊明用吸管從培養皿中吸取一滴溶液,塗在干凈的玻璃上,然後放在高倍顯微鏡下觀察。結果,在顯微鏡下竟然沒有看到一個葡萄球菌,這讓弗萊明非常高興。
這青黴為什麼有這樣大的能耐呢?
弗萊明將青黴接種到其他培養皿培養。他將蘸溶有傷寒菌或大腸桿菌等的水溶液分別放在青黴的培養基上,結果這幾種病菌生長得很好。這說明青黴沒有抑制這幾種病菌生長的作用。而將帶有葡萄球菌、白喉菌和炭疽菌的水溶液分別放在青黴培養基上,則這些細菌全部被殺死。
弗萊明又將生長著青黴的培養液稀釋800倍,可稀釋液仍有良好的殺菌作用。由此,弗萊明斷定青黴菌會分泌出一種殺死葡萄球菌的物質。這種物質要是能用在人的身上,那該多好啊!
弗萊明將青黴的培養液注射到老鼠的體內,結果老鼠安然無恙。這說明青黴分泌物沒有毒性。弗萊明高興得差點跳起來。青黴分泌物對葡萄球菌滅殺效果好,而且沒有毒性,這不是自己夢寐以求的殺菌葯物嗎?他想應該可以在人的身上試一試。
試驗結果正如他的預料,青黴分泌物的確有奇效,而且對人的身體沒有副作用。
不久,弗萊明將這一發現寫成論文,於1929年6月發表在《實驗病理學》雜志上。他將青黴的分泌物稱為「青黴素」。
弗萊明的論文並沒有得到學術界的關注,而他本人由於不具備提取青黴素的條件,也只好停止這項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後,英國病理學家霍華德·弗洛里和德國化學家錢恩在查閱文獻時,發現了弗萊明的論文。他們決心將弗萊明的研究繼續進行下去。這在科學史上,被稱為是「青黴素的第二次發現」。終於,青黴素開始大批量地生產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以及此後,青黴素不知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因此,它被譽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三大發明」之一。
⑸ 青黴素是誰發明的,它在現在臨床有何作用,什麼人不能用青黴素,在做青黴素時為何要做皮試
發明: 發現青黴素的是英國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1928年,弗萊明在檢查培養皿時發現,在培養皿中的葡萄球菌由於被污染而長了一大團霉,而且霉團周圍的葡萄球菌被殺死了,只有在離霉團較遠的地方才有葡萄球菌生長。他把這種霉團接種到無菌的瓊脂培養基和肉湯培養基上,結果發現在肉湯里,這種黴菌生長很快,形成一個又一個白中透綠和暗綠色的霉團。通過鑒定,弗萊明知道了這種黴菌屬於青黴菌的一種,於是,他把經過過濾所得的含有這種黴菌分泌物的液體叫做 「青黴素」。接著弗萊明又把這種黴菌接種到各種細菌的培養皿中,發現葡萄球菌、鏈球菌和白喉桿菌等都能被它抑制。這極大地鼓舞了正急於找到一種治療化膿性感染葯物的弗萊明。經過一系列試驗和研究,弗萊明認為青黴素可能成為一種可以全身應用的抗菌葯物。 臨床作用: 青黴素對溶血性鏈球菌等鏈球菌屬,肺炎鏈球菌和不產青黴素酶的葡萄球菌具有良好抗菌作用。對腸球菌有中等度抗菌作用,淋病奈瑟菌、腦膜炎奈瑟菌、白喉棒狀桿菌、炭疽芽孢桿菌、牛型放線菌、念珠狀鏈桿菌、李斯特菌、鉤端螺旋體和梅毒螺旋體對本品敏感。本品對流感嗜血桿菌和百日咳鮑特氏菌亦具一定抗菌活性,其他革蘭陰性需氧或兼性厭氧菌對本品敏感性差.本品對梭狀芽孢桿菌屬、消化鏈球菌、厭氧菌以及產黑色素擬桿菌等具良好抗菌作用,對脆弱擬桿菌的抗菌作用差。青黴素通過抑制細菌細胞壁四肽則鏈和五肽交連橋的結合而阻礙細胞壁合成而發揮殺菌作用。對革蘭陽性菌有效,由於革蘭陰性菌缺乏五肽交連橋而青黴素對其作用不大。 其中青黴素為以下感染的首選葯物: 1.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如咽炎、扁桃體炎、猩紅熱、丹毒、蜂窩織炎和產褥熱等 2.肺炎鏈球菌感染如肺炎、中耳炎、腦膜炎和菌血症等 3.不產青黴素酶葡萄球菌感染 4.炭疽 5.破傷風、氣性壞疽等梭狀芽孢桿菌感染 6.梅毒(包括先天性梅毒) 7.鉤端螺旋體病 8.回歸熱 9.白喉 10.青黴素與氨基糖苷類葯物聯合用於治療草綠色鏈球菌心內膜炎 青黴素亦可用於治療: 1.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2.放線菌病 3.淋病 4.奮森咽峽炎 5.萊姆病 6.多殺巴斯德菌感染 7.鼠咬熱 8.李斯特菌感染 9.除脆弱擬桿菌以外的許多厭氧菌感染 風濕性心臟病或先天性心臟病患者進行口腔、牙科、胃腸道或泌尿生殖道手術和操作前,可用青黴素預防感染性心內膜炎發生。 用葯注意: 1.口服或注射給葯時忌與鹼性葯物配伍,以免分解失效。 2.本品不宜與鹽酸四環素、卡那黴素、多粘菌素E、磺胺嘧啶鈉、三磷酸腺苷、輔酶A等混合靜滴,以免發生沉澱或降效。 3.氯黴素與青黴素一般不要聯用,因氯黴素為抑菌劑,而青黴素為繁殖期殺菌劑,聯用可影響青黴素的抗菌活性而降效。但這一問題尚有爭論,意見不一,因兩者聯用對革蘭陽性菌、陰性菌混合感染及顱內感染臨床效果好。解決的辦法,如需聯用,宜先用青黴素2~3小時後再用氯黴素。 4.由於本品可抑制某些肝臟酶的活性,因此可干擾甲苯磺丁脲、苯妥英鈉和雙香豆素在人體內的生物轉化,可增強甲苯磺西脲、苯妥英鈉的作用,對雙香豆素和華法林的抗凝作用均可增強。 5.嬰兒、肝、腎功能減退者慎用,妊娠末期產婦慎用,哺乳期婦女忌用。 皮試: 做皮試是為了檢查患者對此批號的青黴素是否過敏。由於技術的缺陷青黴素在生產時會引入很多的雜質,而引起人體過敏的就是其中的某些雜質!而不同批號的葯品中的雜質含量和種類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每換一次批號都要做一次皮試!
⑹ 青黴素的發明過程
研發歷史
20世紀40年代以前,人類一直未能掌握一種能高效治療細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葯物。當時若某人患了肺結核,那麼就意味著此人不久就會離開人世。為了改變這種局面,科研人員進行了長期探索,然而在這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卻源自一個意外發現。
近代,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首先發現了世界上第一種抗生素—青黴素,亞歷山大·弗萊明由於一次幸運的過失而發現了青黴素。
1928年,英國科學家Fleming在實驗研究中最早發現了青黴素,但由於當時技術不夠先進,認識不夠深刻,Fleming並沒有把青黴素單獨分離出來。
1929年,弗萊明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遺憾的是,這篇論文發表後一直沒有受到科學界的重視。
在用顯微鏡觀察這只培養皿時弗萊明發現,黴菌周圍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這意味著黴菌的某種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此後的鑒定表明,上述黴菌為點青黴菌,因此弗萊明將其分泌的抑菌物質稱為青黴素。
然而遺憾的是弗萊明一直未能找到提取高純度青黴素的方法,於是他將點青黴菌菌株一代代地培養,並於1939年將菌種提供給准備系統研究青黴素的英國病理學家弗洛里(Howard Walter Florey)和生物化學家錢恩。
1938年,德國化學家恩斯特錢恩在舊書堆里看到了弗萊明的那篇論文,於是開始做提純實驗。
弗洛里和錢恩在1940年用青黴素重新做了實驗。他們給8隻小鼠注射了致死劑量的鏈球菌,然後給其中的4隻用青黴素治療。
幾個小時內,只有那4隻用青黴素治療過的小鼠還健康活著。此後一系列臨床實驗證實了青黴素對鏈球菌、白喉桿菌等多種細菌感染的療效。
青黴素之所以能既殺死病菌,又不損害人體細胞,原因在於青黴素所含的青黴烷能使病菌細胞壁的合成發生障礙,導致病菌溶解死亡,而人和動物的細胞則沒有細胞壁。
1940年冬,錢恩提煉出了一點點青黴素,這雖然是一個重大突破,但離臨床應用還差得很遠。
1941年,青黴素提純的接力棒傳到了澳大利亞病理學家瓦爾特弗洛里的手中。在美國軍方的協助下,弗洛里在飛行員外出執行任務時從各國機場帶回來的泥土中分離出菌種,使青黴素的產量從每立方厘米2單位提高到了40單位。
1941年前後英國牛津大學病理學家霍華德·弗洛里與生物化學家錢恩實現對青黴素的分離與純化,並發現其對傳染病的療效,但是青黴素會使個別人發生過敏反應,所以在應用前必須做皮試。
所用的抗生素大多數是從微生物培養液中提取的,有些抗生素已能人工合成。由於不同種類的抗生素的化學成分不一,因此它們對微生物的作用機理也很不相同,有些抑制蛋白質的合成,有些抑制核酸的合成,有些則抑制細胞壁的合成。
通過一段時間的緊張實驗,弗洛里、錢恩終於用冷凍乾燥法提取了青黴素晶體。之後,弗洛里在一種甜瓜上發現了可供大量提取青黴素的黴菌,並用玉米粉調制出了相應的培養液。在這些研究成果的推動下,美國制葯企業於1942年開始對青黴素進行大批量生產。
到了1943年,制葯公司已經發現了批量生產青黴素的方法。當時英國和美國正在和納粹德國交戰。這種新的葯物對控制傷口感染非常有效。
1943年10月,弗洛里和美國軍方簽訂了首批青黴素生產合同。青黴素在二戰末期橫空出世,迅速扭轉了盟國的戰局。戰後,青黴素更得到了廣泛應用,拯救了數以千萬人的生命。到1944年,葯物的供應已經足夠治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有參戰的盟軍士兵。
因這項偉大發明,1945年,弗萊明、弗洛里和錢恩因「發現青黴素及其臨床效用」而共同榮獲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45年,英國化學家霍奇金(D.C.Hodgkin)用X射線衍射法測出了青黴素的分子結構。
1944年9月5日,中國第一批國產青黴素誕生,揭開了中國生產抗生素的歷史。截至2001年年底,中國的青黴素年產量已佔世界青黴素年總產量的60%,居世界首位。
2002年,Birol等人提出了基於過程機理的模型,該過程綜合考慮了發酵中微生物的各種生理變化,發現這是個十分復雜的過程。為了更加方便地對青黴素過程進行研究,Birol對Bajpai和Reuss提出的非結構式模型進行了擴展,對模型進一步簡化,方便研究。
青黴素(Penicillin,或音譯盤尼西林)又被稱為青黴素G、peillin G、 盤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黴素鈉、苄青黴素鈉、青黴素鉀、苄青黴素鉀。
青黴素是抗菌素的一種,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黴烷、能破壞細菌的細胞壁並在細菌細胞的繁殖期起殺菌作用的一類抗生素,是由青黴菌中提煉出的抗生素。
青黴素屬於β-內醯胺類抗生素(β-lactams),β-內醯胺類抗生素包括青黴素、頭孢菌素、碳青黴烯類、單環類、頭黴素類等。青黴素是很常用的抗菌葯品。但每次使用前必須做皮試,以防過敏。
主要功能
青黴素是一種高效、低毒、臨床應用廣泛的重要抗生素。
它的研製成功大大增強了人類抵抗細菌性感染的能力,帶動了抗生素家族的誕生。它的出現開創了用抗生素治療疾病的新紀元。
通過數十年的完善,青黴素針劑和口服青黴素已能分別治療肺炎、腦膜炎、心內膜炎、白喉、炭疽等病。繼青黴素之後,鏈黴素、氯黴素、土黴素、四環素等抗生素不斷產生,增強了人類治療傳染性疾病的能力。但與此同時,部分病菌的抗葯性也在逐漸增強。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科研人員目前正在開發葯效更強的抗生素,探索如何阻止病菌獲得抵抗基因,並以植物為原料開發抗菌類葯物。
青黴素它不能耐受耐葯菌株(如耐葯金葡)所產生的酶,易被其破壞,且其抗菌譜較窄,主要對革蘭氏陽性菌有效。青黴素G有鉀鹽、鈉鹽之分,鉀鹽不僅不能直接靜注,靜脈滴注時,也要仔細計算鉀離子量,以免注入人體形成高血鉀而抑制心臟功能,造成死亡。
青黴素類抗生素的毒性很小,由於β-內醯胺類作用於細菌的細胞壁,而人類只有細胞膜無細胞壁,故對人類的毒性較小,除能引起嚴重的過敏反應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顯。
使用該品必須先做皮內試驗。青黴素過敏試驗包括皮膚試驗方法(簡稱青黴素皮試)及體外試驗方法,其中以皮內注射較准確。
皮試本身也有一定的危險性,約有25%的過敏性休剋死亡的病人死於皮試。所以皮試或注射給葯時都應作好充分的搶救准備。
在換用不同批號青黴素時,也需重作皮試。乾粉劑可保存多年不失效,但注射液、皮試液均不穩定,以新鮮配製為佳。而且對於自腎排泄,腎功能不良者,劑量應適當調整。此外,局部應用致敏機會多,且細菌易產生抗葯性,故不提倡。
⑺ 青黴素是什麼時候被發現的
弗萊明發現青黴素
自古以來,傳染病就是人類的大敵。一代一代科學家在傳染病的預防和治療方面作了不懈努力。後來研究發現細菌是傳染病的罪魁禍首,於是人們千方百計尋找殺死傳染病細菌的新葯。直到青黴素被發現,傳染病幾乎無法治療的時代才一去不復返了,人類的平均壽命也得以延長。
在漫長的醫葯發展史中,人類發明了難以計數的各種葯物,它們不斷地更新換代,為人類戰勝邪惡的病魔助上一臂之力。這其中最大的進步是青黴素,青黴素英文音譯又稱盤尼西林,至今仍葯效不減,風行天下。由於它具有廣泛的抗菌功能,副作用少,且不易使病菌產生抗葯作用,所以從它誕生之日起,就被人們視為「神葯」。青黴素的發現人是英國醫生弗萊明。
1921年,一個偶然的現象一下子把弗萊明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早先並不認識的能夠溶解病菌的生物酶上。弗萊明和其助手本以為溶菌酶是一種重要的疫苗或有效的葯物,然而,歷經7年的潛心研究,他們卻失敗了,溶菌酶對病原生物幾乎絲毫不起作用。科學研究總有失敗,而事實上,這次失敗已為弗萊明打開了通向發現青黴素的大門。
1928年夏天,天氣格外悶熱,賴特研究中心破例放了一個暑假。一天,弗萊明心情異常煩躁,幾天來的連續失敗加上熱得透不過氣來的天氣,使他什麼事也不想干。他胡亂放下手中的實驗,准備去海濱避暑。實驗台上的器皿就這么雜亂無章地放在那裡。這在一向細心的弗萊明2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還是第一次。
9月初,天氣漸漸涼了下來,人們的心情也趨於平和。弗萊明回到了他離開多日的實驗室。一進門,他就習慣性地去觀察那些放假前放在工作台上的盛有培養液的培養皿。望著已經發霉長毛的培養皿,他有些追悔莫及,後悔在度假前沒把它們收拾好。這時,一隻長了一團團青綠色霉花的培養皿引起了弗萊明的注意,他拿起這只被污染了的培養皿,仔細觀察起來,他的助手正准備清理這些培養皿,便說:「先生,培養基發霉了,我把它倒掉吧。」「不,這里好像有『文章』。」弗萊明走到窗前,對著亮光,他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在霉花的周圍出現了一圈空白,原先生長旺盛的葡萄球菌不見了。弗萊明馬上意識到:會不會是這些葡萄球菌被某種黴菌殺死了呢?他抑制住內心的驚喜,急忙把這只培養皿放到顯微鏡下觀察,果然證實霉花周圍的葡萄球菌全部死掉了。這位細心的科學家特地將這些青綠色的黴菌培養了許多,然後把過濾過的培養液滴到葡萄球菌中去。結果,奇跡出現了,幾小時內,葡萄球菌全部死亡。他又把培養液稀釋10倍、100倍……直至800倍,逐一滴到葡苟球菌中,觀察它們的殺菌效果,結果表明,它們均能將葡萄球菌全部殺死。
進一步的動物實驗表明,這種黴菌對細菌有相當大的毒性,而對白細胞卻沒有絲毫影響,就是說它對動物是無害的。
一天,一個助手因手被玻璃劃傷而開始化膿,腫痛得很厲害。他來向弗萊明請假,說要去醫院看一下。弗萊明看著助手紅腫的手背,心想,這肯定是感染了細菌。他取來一根玻璃棒,蘸了些正做實驗的黴菌培養液,一邊塗在助手的手上,一邊說:「不用去醫院了,過幾天手就好了。」第二天,助手就跑來對弗萊明說:「先生,您的葯真靈,瞧,我的手背好了。您用的是什麼靈丹妙葯啊?」望著助手消盡了紅腫的手背,弗萊明高興地說:「我給它命名為盤尼西林!」
之後,弗萊明和他的助手在更進一步的實驗基礎上,於1929年6月,在英國的《實驗病理學》雜志上發表了關於盤尼西林的論文。在論文中,他指出:「事實表明有一種盤尼西林黴菌能分泌具有非常強大殺菌能力的物質,它不僅能殺死葡萄球菌,而且還能殺死鏈狀球菌等許多病菌。」然而遺憾的是,弗萊明不是一個化學家。盤尼西林培養液中的有效成分太少了,他對於盤尼西林的提純問題始終沒能解決。加上當時磺胺葯在全球的風行,盤尼西林並未引起人們的重視。但弗萊明相信,盤尼西林總有一天會造福人類,他細心地保存著菌種,一代一代地進行著培養。
⑻ 青黴素的發明者和丘吉爾是什麼關系
沒有關系。
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說弗萊明的農夫父親曾救過小時候的丘吉爾,丘吉爾之父出資讓弗萊明上學成才,而後丘吉爾本人又在二戰中因青黴素而從瀕死的疾病中獲救。弗萊明給朋友的信中證實,這是誤傳,而且後來挽救丘吉爾的葯物也不是青黴素。
(8)青黴素是否被授予專利權擴展閱讀:
弗萊明兩項發現
1921年,患重感冒的弗萊明堅持工作,在一培養基中發現溶菌現象,細究之下原來是鼻涕所致,由此發現了溶菌酶。
1928年7月下旬,弗萊明將眾多培養基未經清洗就摞在一起,放在試驗台陽光照不到的位置,就去休假了。9月1號,在工作22年後,他因溶菌酶的發現等多項成就,獲得教授職位。
9月3號,度假歸來的弗萊明,剛進實驗室,其前任助手普利斯來串門,寒暄中問弗萊明這段時間在做什麼,於是弗萊明順手拿起頂層第一個培養基,准備給他解釋時,發現培養基邊緣有一塊因溶菌而顯示的慘白色,因此發現青黴素,並於次年6月發表,最終使其獲諾貝爾獎的論文。
成就背景
弗萊明要遇到青黴菌所致的溶菌現象,究竟需要多少偶然因素之間的相互配合才能出現。有人曾為此專門著文闡述。
首先,青黴菌適合在較低溫度下生長,葡萄球菌則在37度下生長最好。其次,在長滿了細菌的培養基上,青黴菌無法生長。最後,青黴菌大約在5天後成熟並產生孢子,這時青黴素才會出現,而青黴素也只對快速生長中的葡萄球菌有溶菌作用。
成就保障
因此,弗萊明的發現,至少需有下述四方面的條件作保障。
1、來源不明的青黴菌孢子落入葡萄球菌培養基中。
2、弗萊明未將培養基放在37攝氏度的溫箱中,也未清洗,而是放置在室溫下。
3、天氣的配合。當年的氣溫記錄顯示,恰好在7月28至8月10,倫敦有一段十分難得的涼爽天氣,極其適合青黴菌先行生長成熟,並產生了青黴素。而8月10號以後,氣溫則明顯升高有利於葡萄球菌快速生長,以至於發生了溶菌現象。
4、或許還要加上,在弗萊明剛進實驗室,尚未著手清洗培養皿時,其前任助手恰好到來敘舊。
⑼ 青黴素究竟是哪國發明的
青黴素是英國先國發明的。
近代,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首先發現了世界上第一種抗生素—青黴素,亞歷山大·弗萊明由於一次幸運的過失而發現了青黴素。
1928年,英國科學家Fleming在實驗研究中最早發現了青黴素,但由於當時技術不夠先進,認識不夠深刻,Fleming並沒有把青黴素單獨分離出來。
1929年,弗萊明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遺憾的是,這篇論文發表後一直沒有受到科學界的重視。
(9)青黴素是否被授予專利權擴展閱讀:
青黴素的曲折應用
青黴素再次發現之後,它的命運仍十分坎坷。牛津大學不僅拒絕為錢恩申請青黴素的專利保護,而且還拒絕了錢恩組建試驗工廠以進一步探索工業化生產青黴素條件的要求。
弗洛里等人四處奔波,希望英國的葯廠能大量投產這一大有前途的新葯,遺憾的是多數葯廠都借口戰時困難而置之不理。最後,他們帶著滿身的疲憊和殘存的希望,遠涉重洋,來到了美國。
在這片美洲大陸上,弗洛里和錢恩驚喜地發現,早在他們研究青黴素結構的同時,美國就已經大規模地開展了該項研究。參加該項計劃的有大約200多名化學家,他們有的來自研究機構,也有的來自工廠企業。
在牛津的工作者處境則極為困難,他們手中只有2克青黴素,其中1.5g純度只有50%。而在美國的一個研究小組——Merck小組就擁有幾百克的結晶青黴素。在美國,弗洛里等人終於得到了自己需要的幫助。
青黴素應用之初,不僅一般人對它表示懷疑,就連多數醫務工作者也不相信它的葯效。直到1944年,英美聯軍在諾曼底登陸,開辟了第2戰場,開始大規模地同德國法西斯作戰,受傷的士兵越來越多,對抗菌葯物的需要也越來越迫切,青黴素在醫治傷員時顯示了極大的威力。
活生生的事實使得醫護人員不得不對青黴素刮目相看。更重要的是,青黴素在治療戰傷方面的奇妙作用,引起了軍事指揮人員的關注。一位陸軍少將由衷地稱贊道,青黴素是治療戰傷的一座里程碑。
⑽ 青黴素它是如何被發現和生產的
20世紀40年代以前,人類一直未能掌握一種能高效治療細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葯物。當時若某人患了肺結核,那麼就意味著此人不久就會離開人世。為了改變這種局面,科研人員進行了長期探索,然而在這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卻源自一個意外發現。 亞歷山大·弗萊明由於一次幸運的過失而發現了青黴素。 在1928年夏弗萊明外出度假時,把實驗室里在培養皿中正生長著細菌這件事給忘了。3周後當他回實驗室時,注意到 一個與空氣意外接觸過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培養皿中長出了一團青綠色黴菌。在用顯微鏡觀察這只培養皿時弗萊明發現,黴菌周圍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這意味著黴菌的某種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此後的鑒定表明,上述黴菌為點青黴菌,因此弗萊明將其分泌的抑菌物質稱為青黴素。然而遺憾的是弗萊明一直未能找到提取高純度青黴素的方法,於是他將點青黴菌菌株一代代地培養,並於1939年將菌種提供給准備系統研究青黴素的澳大利亞病理學家弗洛里(Howard Walter Florey)和生物化學家錢恩。 通過一段時間的緊張實驗,弗洛里、錢恩終於用冷凍乾燥法提取了青黴素晶體。之後,弗洛里在一種甜瓜上發現了可供大量提取青黴素的黴菌,並用玉米粉調制出了相應的培養液。弗洛里和錢恩在1940年用青黴素重新做了實驗。他們給8隻小鼠注射了致死劑量的鏈球菌,然後給其中的4隻用青黴素治療。幾個小時內,只有那4隻用青黴素治療過的小鼠還健康活著。「這真像一個奇跡!」弗洛里說道。此後一系列臨床實驗證實了青黴素對鏈球菌、白喉桿菌等多種細菌感染的療效。青黴素之所以能既殺死病菌,又不損害人體細胞,原因在於青黴素所含的青黴烷能使病菌細胞壁的合成發生障礙,導致病菌溶解死亡,而人和動物的細胞則沒有細胞壁。但是青黴素會使個別人發生過敏反應,所以在應用前必須做皮試。在這些研究成果的推動下,美國制葯企業於1942年開始對青黴素進行大批量生產。到了1943年,制葯公司已經發現了批量生產青黴素的方法。當時英國和美國正在和納粹德國交戰。這種新的葯物對控制傷口感染非常有效。到1944年,葯物的供應已經足夠治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有參戰的盟軍士兵。 1945年,弗萊明、弗洛里和錢恩因「發現青黴素及其臨床效用」而共同榮獲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青黴素是一種高效、低毒、臨床應用廣泛的重要抗生素。它的研製成功大大增強了人類抵抗細菌性感染的能力,帶動了抗生素家族的誕生。它的出現開創了用抗生素治療疾病的新紀元。通過數十年的完善,青黴素針劑和口服青黴素已能分別治療肺炎、肺結核、腦膜炎、心內膜炎、白喉、炭疽等病。繼青黴素之後,鏈黴素、氯黴素、土黴素、四環素等抗生素不斷產生,增強了人類治療傳染性疾病的能力。但與此同時,部分病菌的抗葯性也在逐漸增強。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科研人員目前正在開發葯效更強的抗生素,探索如何阻止病菌獲得抵抗基因,並以植物為原料開發抗菌類葯物。 青黴素在我國的發展 1953年5月,中國第一批國產青黴素誕生,揭開了中國生產抗生素的歷史。截至2001年年底,我國的青黴素年產量已佔世界青黴素年總產量的60%,居世界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