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專利權與壟斷的具體區別是什麼呢
核心的區別就是專利權的作用是保護知識產權的合法利用,壟斷則是利用優勢市場地位對他人經營行為的排斥和限制
『貳』 專利和壟斷的區別是在哪啊
1、專來利主要是針對技術源,是通過審查授權以後法律賦予的合法獨占技術的權利,但有期限發明20年、實用和外觀10年,且並非絕對獨占,如可以強制許可,如國家出現緊急情況等。
2、非專利的壟斷行為的涵蓋對象很廣,且不得違反壟斷法的規定,如下述壟斷即是違法行為:
(一)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
(二)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
『叄』 專利權是不是壟斷的一種現象
強制許可的提出條件是很苛刻的,至於對壟斷行為的認定,可以參考《反壟斷法》的內容,認定權也不在知識產權局。
『肆』 [原創]如何理解專利權的壟斷性與公開性
專利權的「壟斷性」表現在保護模式和專利權的效力范圍上。 專利權人藉助國家權力實現個人對技術方法在特定時間和地域的掌管和控制:它是行政機關審查批準的獨占實施許可權和獨占銷售許可權。因此專利權一開始就被理解為「特權」或「壟斷權」 。專利權在保護模式方面與物權不同在於有行政機關介入。從表面上看,專利權人藉助行政機關的審查批準的效力范圍,超出物的所有權確立的嚴格個人自治的范圍,向公權力效力范圍擴張,專利權人某種意義上行使了類似行政機關具有的「行政許可權」的權利形式。 專利法特殊保護模式就是對技術方法公開「對價」的衡平機制。這種對價必須授權行政機關監督執行,因此才出現了行政機關介入審查的規范形式。按照傳統財產法構建技術,技術方法是不能被確認為「財產權」的。技術方法是內存在人腦中的。個人對其掌管、佔有的自然狀態就是保密狀態下使用:一旦表達,就變成「技術信息」 。信息的本質屬性決定了一旦公開,就失去了個人對其掌管的能力。因此技術信息不符合財產法保護的前提條件:公示而對抗第三人的自然排他性。因此知識活動在漫長的世紀不能給予私權。但技術方法因為能夠內化、物化為產品而不被破解,因此作為自然權利受到保護。權利人對其掌管、獲利的唯一有效方式就是自己採取保密措施使其在保密狀態下使用。這就是商業秘密的保護模式。商業秘密的權利客體本質與專利客觀本質應該沒有什麼不同,只是新穎性、創造性、價值性等客觀屬性和審查標准不同。商業秘密法許可權利人採取保密措施,比如簽署保密協議等,加強其自己控制和保密的「私權力」 。商業秘密保護模式客觀上刺激保密,只有保密才能使權利人獲利和保持競爭優勢。但對技術方法保密阻礙了整個社會的技術進步和技能提高。一個智力勞動者,如果願意公開自己的創造性技術信息,國家將補償給權利人一定時間、一定空間的獨占使用權使其繼續保持因該技術而擁有的生產優勢地位。又因為技術方法公開後,會成為公知技術,其傳播的空間是該技術信息的邏輯范圍,因此,國家依據傳統財產權具有對人權與對世權的效力范圍,保證申請人獲得的權利具有物權所有權的效力范圍。 專利權人藉助國家強力實現了對技術信息的佔有事實和實現了掌管能力,個人權利也從自治領域、限制領域擴張到了公共領域。個人權利發展成了個人權力。物權所有權的佔有、使用、收益、處分演繹發展為專利權獨占權、實施權、許可權的「公化私權」的權利形態。比照傳統民法保護模式,在專利法中,傳統民法中使具體權利得以產生、變更、消失的「法律事實」在專利制度中演繹為專利機關直接審查許可的「制度事實」或創制事實,使專利權得以依法產生、變更和消失。在專利制度中,行政機關對私人技術發明結果的審查、確認、許可的行政職責與行政法中國家對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行使的管理責任是不同的:形象的說,專利行政審查機關只是根據國家對價的「合同條件」確認每一筆「對價」的交易過程而已,法律沒有賦予其行使超過國家授權的其他行政特權。 從法律上來說,其正當性不容質疑。專利產品因為是技術方法的「物化」 ,是專利權人行使對技術方法獨占權、實施權、許可權的必然後果,這樣,壟斷性專賣權就是專利權人在市場中的法定權利。其合法性使專利權人對專利產品市場份額的壟斷具有正當性;任何技術發明人的技術方法都是其智力創造的結果,因此,具有自然權利的正當性前提。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專利權人在專利機關獲得的權利證明書只是一種「預期壟斷市場准入權」 ,或資格權。並不能夠直接用來消費。如果其不能變現為直接消費的物質財產和現實利益,就不具有市場刺激的作用。從財產法合理性理念來說,專利產品市場份額這張空白支票的「兌現」是經過專利權人或合法受讓人的市場投資、開發勞動完成的;更因為市場開發的「兌現過程」是一種「搏弈」的結果,具有巨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專利機關開出的「空白支票」很可能是一張「空頭支票」 ,因此,專利權的壟斷市場份額就成了專利法構建的專利權人財產價值「變現」的巨大空間,並刺激競爭者追逐、擴張該空間,實現預期市場份額的價值目標。因此專利權壟斷性符合作為經濟運行支撐的勞動創造價值的理念。 專利權壟斷性的合法性使其在行政機關確權范圍內行使專利權,即便能夠形成壟斷性的市場優勢,也不能因此被認定為限制競爭而受到調整:專利制度設計的競爭目標是刺激全球技術進步。鼓勵科技創新就是鼓勵新技術申請專利和開發新的技術產品。也正因此,專利權才成為市場競爭法調整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的「例外」。 專利的公開性是指專利技術的公開。技術公開是指專利申請人必須以說明書等專利申請文件的形式充分公開其申請專利的發明創造的內容。專利主管機關也應向社會公開通報申請專利的發明創造,一方面使社會了解申請專利的發明創造,監督專利權的授予;同時也為公眾提供發明創造信息和利用發明創造的機會。應該說,技術公開是發明人向社會換取專利權的條件,也是專利權人對社會應盡的義務。如果專利不公開公眾怎麼知道有此獨占技術,怎麼能去「尋租」專利的許可,獲取利益。也就是說,專利如果信息不對外公布的話,那麼就沒有壟斷權的概念,更不用談及專利權的利潤所在了。因此,專利的公開性是專利的內在特質和規律所導致的,是專利的基本特徵。
『伍』 專利與壟斷
專利其實就是給予申請人在規定時間規定地域里的技術壟斷以換來申請人將這個技術公之於眾,以推進技術的發展。
『陸』 專利權保護屬於資源壟斷嗎
是一種合法的壟斷。也是一種合理的壟斷,但並非實際上的壟斷,因為還是可以有其他人或其他企業掌握相同的技術的可能性的。
本質上來講是一種國家授予申請人的權利,專利權人有權獨占該技術的處置權
『柒』 "知識產權制度不允許專利所有權人對專利技術的壟斷",這句話對不對
正確。
這里說的壟斷應該指的是我國法律所規定的壟斷行為;而不是普通版意義上權的壟斷市場。
普通意義上的壟斷市場,指的是是正常的,限制他人生產、銷售、使用、許諾銷售專利產品。
而我國法律所規定的壟斷行為包括:
(一)壟斷協議;
(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
(四)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
而《專利法》第四十八條第三款有明確規定:
專利權人行使專利權的行為被依法認定為壟斷行為,為消除或者減少該行為對競爭產生的不利影響的。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根據具備實施條件的單位或者個人的申請,可以給予實施發明專利或者實用新型專利的強制許可:
『捌』 以下哪一項不是專利權的特徵
問題描述不清楚,無法正確回答問題。以下是專利權的主要特徵,可供參考。
專利權是由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依照法律規定,根據法定程序賦予專利權人的一種專有權利。它是無形財產權的一種,與有形財產相比,具有以下主要特徵。
(1)具有獨占性。所謂獨占性亦稱壟斷性或專有性。專利權是由政府主管部門根據發明人或申請人的申請,認為其發明成果符合專利法規定的條件,而授予申請人或其合法受讓人的一種專有權。它專屬權利人所有,專利權人對其權利的客體(即發明創造)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2)具有時間性。所謂專利權的時間性,即指專利權具有一定的時間限制,也就是法律規定的保護期限。各國的專利法對於專利權的有效保護期均有各自的規定,而且計算保護期限的起始時間也各不相同。我國《專利法》第四十二條規定:「發明專利權的期限為20年,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權的期限為10年,均自申請日起計算。」
(3)具有地域性。所謂地域性,就是對專利權的空間限制。它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所授予和保護的專利權僅在該國或地區的范圍內有效,對其他國家和地區不發生法律效力,其專利權是不被確認與保護的。如果專利權人希望在其他國家享有專利權,那麼,必須依照其他國家的法律另行提出專利申請。除非加入國際條約及雙邊協定另有規定之外,任何國家都不承認其他國家或者國際性知識產權機構所授予的專利權。
以上資料來源:國家知識產權局政府網站
『玖』 專利權是一種具有公開性的壟斷權 對嗎
專利權是一種排他性的獨占權。其實質在於,除法律另有規定的以外,非內經專利權人本人同容意,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均不得利用該專利發明創造,否則即構成對專利權的侵權。但是。為了防止專利權人濫用其權利,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整體利益,我國專利法第六十二條對於專利權人的權利作了適當的限制性規定,中非專利權人的先用權就是對專利權人權利的一種法定限制,就是說專利法中實行「使用在先的原則」以保護非專利權人的法權益。
『拾』 專利就是壟斷嗎
納入專利法和版權法保護的是一種智力產權,只要公開,他人就非常容易的模仿、山寨出來,如果沒有這種排他性的獨占權,沒有法律上的保護,經濟社會文化就難以進步。權利人在有效期內形成了對這種作品或產品、技術、勞務的壟斷,沒有破壞市場公平競爭秩序,也沒有降低經濟運行效率,相反恰恰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和進步,是一種法律允許的行為。而壟斷法調整的壟斷行為: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這些行為破壞了破壞了市場公平競爭秩序、降低了經濟運行效率,同時也損害了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因此專利法和版權法保護的權利人對自己智力成果的專有獨占(壟斷)權利,不同於壟斷法調整的壟斷行為,二者不能等同。
打字不易,如滿意,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