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知識產權的保護包括哪些措施
知識產權的保護措施主要有三大方面:
一 專利管理戰略:
吸收專利管理人才,建立專利管理部門。
制訂專利管理制度,規范專利管理行為。
完善專利檔案,跟蹤專利動態。
組織專利申報,引進保護措施。
提出專利保護訴訟,進行專利訴訟抗辯。
三 專利保護戰略:
專利未報,保密先行。
產品未銷,專利先有。
市場未明,防禦先做。
合同未簽;文獻先查。
訴訟未提,漏洞先補。
官司未應,無效先得。
銷路未衰,技改先出。
廣告未出,外觀先遞。
10.麻煩未出,律師先請。
『貳』 專利申請的四個基本原則
授予專利權的發明和實用新型,應當具備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
新穎性
新穎性,是指該發明或者實用新型不屬於現有技術;也沒有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就同樣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在申請日以前向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提出過申請,並記載在申請日以後公布的專利申請文件或者公告的專利文件中。
創造性
創造性,是指與現有技術相比,該發明具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的進步,該實用新型具有實質性特點和進步。
實用性
判斷要滿足下列條件:
專利法規定:「實用性,是指該發明或者實用新型能夠製造或者使用,並且能夠產生積極效果。」
能夠製造或者使用,是指發明創造能夠在工農業及其它行業的生產中大量製造,並且應用在工農業生產上和人民生活中,同時產生積極效果。這里必須指出的是,專利法並不要求其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在申請專利之前已經經過生產實踐,而是分析和推斷在工農業及其他行業的生產中可以實現。
非顯而易見性
非顯而易見的(nonobviousness):專利發明必須明顯不同於習知技藝(prior art)。所以,獲得專利的發明必須是在既有之技術或知識上有顯著的進步,而不能只是已知技術或知識的顯而易見的改良。這樣的規定是要避免發明人只針對既有產品做小部份的修改就提出專利申請。若運用習知技藝或為熟習該類技術都能輕易完成,無論是否增加功效,均不符合專利的進步性精神;而在該專業或技術領域的人都想得到的構想,就是顯而易見的(obviousness),是不能獲得專利權的。
適度揭露性
適度揭露(adequate disclosure):為促進產業發展,國家賦予發明人獨占的利益,而發明人則需充分描述其發明的結構與運用方式,以便利他人在取得專利權人同意或專利到期之後,能夠實施此發明,或是透過專利授權實現發明或者再利用再發明。如此,一個有價值的發明能對社會、國家發展有所貢獻。
『叄』 專利申請中的常用策略
專利(Patent)是專利權(Patent Right)的簡稱,即國家依法在一定時期內授予發明創造者或者其權利繼受內者獨占使用其發容明創造的權利.專利是一種使申請人能夠通過其發明創造獲得利潤的法律制度.
在專利保護的時間和地域范圍內,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都不得實施其專利,即不得為生產經營目的製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其專利產品,或者使用其專利方法以及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依照該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
為了獲得專利,申請人必須向公眾公開其發明的內容,而且一旦專利權到期,該發明就成為公知技術,可以被他人無償地使用.
在專利保護期內,專利權人獨占該發明各項權利,可以通過自己實施、轉讓或者許可來獲利.
專利種類
發明專利是對產品、方法或者其改進所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保護20年;實用新型是指對產品的形狀、構造或者其結合所提出的適於實用的新的技術方案,保護10年;外觀設計是指對產品的形狀、圖案或者其結合以及色彩與形狀、圖案的結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並適於工業應用的新設計,保護10年.以上期限均從申請日起計算,並且到期不能續展.
『肆』 審查專利申請的創造性時應注意幾個問題
不管發明者在創立發明的過程中是歷盡艱辛,還是唾手而得,都不應當影響對該發明創造性的評價。絕大多數發明是發明者創造性勞動的結晶,是長期科學研究或者生產實踐的總結。但是,也有一部分發明是偶然做出的。
審查發明的創造性時,由於審查員是在了解了發明內容之後才作出判斷,因而容易對發明的創造性估計偏低,從而犯「事後諸葛亮」 的錯誤。審查員應當牢牢記住,對發明的創造性評價是由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依據申請日以前的現有技術與發明進行比較而作出的,以減少和避免主觀因素的影響。
在創造性的判斷過程中,考慮發明的技術效果有利於正確評價發明的創造性。如果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預料不到的技術效果,則不必再懷疑其技術方案是否具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可以確定發明具備創造性。但是,應當注意的是,可以判斷出發明的技術方案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是非顯而易見的,且能夠產生有益的技術效果,則發明具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的進步,具備創造性,此種情況不應強調發明是否具有預料不到的技術效果。
發明是否具備創造性是針對要求保護的發明而言的,因此,對發明創造性的評價應當針對權利要求限定的技術方案進行。發明對現有技術作出貢獻的技術特徵,例如,使發明產生預料不到的技術效果的技術特徵,或者體現發明克服技術偏見的技術特徵,應當寫入權利要求中;否則,即使說明書中有記載,評價發明的創造性時也不予考慮。此外,創造性的判斷,應當針對權利要求限定的技術方案整體進行評價,即評價技術方案是否具備創造性,而不是評價某一技術特徵是否具備創造性。
『伍』 什麼是防禦性專利
已經有一項核心專利,自己繼續申請它的衍生專利。
是對專利分析產生的引證樹圖的一種解讀
引證樹的一個節點的下一級大多是競爭者的專利,構成專利圍剿。後果是本節點權利人擁有基礎專利,但多數技術衍生方向都不能應用,因此競爭者可以用外圍專利平衡基礎專利的威懾,達成較有利的交叉許可協議。
引證樹的一個節點的下一級大多是同一權利人的專利,構成專利防禦。權利人取得一項技術的明顯專利優勢。
『陸』 列舉10個以上的具體專利策略模式,並做簡單解釋
從不同的角度,可對專利戰略的戰略模式進行歸納。例如為應對競爭而採取的專利戰略,有基本專利戰略、外圍專利戰略、引進專利戰略、文獻公開專利戰略等;為適應市場變化需要而採用的專利收買戰略、交叉許可戰略、專利與商標相結合的戰略、專利與標准相結合的戰略、專利權投資與產品輸出戰略;為謀求企業自身發展而採取的專利協作戰略、共同開發戰略、專利回輸戰略、基本專利終了戰略和國外專利戰略等。簡述如下:
(一)專利基本戰略
實施專利戰略的起點,包括三個方面的基本認識:第一,沒有發明創造就沒有專利,專利戰略也就無從談起;第二,不是任何技術成果申請了專利後就能身價百倍而獨占市場,關鍵在企業是否准確地選定了開發目標;第三,只有依據本國、本企業的實力和基礎,選擇適當的技術開發戰略,才能加速通過技術將資源轉化為產品或服務,光有專利而不加以創造性地運用,是不能取得經濟效益的。
(二)專利申請戰略
對於企業開發出的技術是申請專利還是作為技術秘密或其他方式取決於企業專利戰略和經營戰略的需要。通常企業應建立一種制度,由企業的管理、技術、法律、銷售等方面人員組成的機構來評價企業作出的發明創造,並決定是否申請專利。一旦決定申請,應對在哪些國家申請專利進行分析。一般採用「市場導向」申請戰略,即優先選擇市場最大或人口最多的國家申請專利。但是,如果發明創造屬於高技術范疇,如微電子、遺傳工程等,只有極少數企業能夠生產這種產品,在這種情況下,「市場導向」申請戰略也許並不是最好的。此時則應考慮「生產導向」申請戰略,即在競爭對手從事生產經營的國家申請專利,一旦發生侵權,專利權人可以採取法律手段在原產地扣押侵權產品而不論其將要行銷的國家。對於有高度發達的工業又有廣闊市場的國家,可以同時應用這兩種戰略。總之,企業應當考慮在有潛在市場或潛在競爭對手的國家申請專利,以保護自己在這些國家的市場利益和競爭優勢。
(三)專利利用戰略
包括對本企業申請獲權專利的利用和對其他企業專利的利用及其他企業利用本企業專利三個方面。具體戰略的選擇、運用、組合應科學分析本企業與競爭對手或者合作方的企業規模、企業類型、企業業績、企業信譽、企業技術實力、企業品牌實力、企業信息能力、企業發展策略等多方面因素,在實踐中靈活地選擇和實施。
1.專利獨占戰略,對任何國家的企業都不授予許可實施權,只追求專利權企業獨家利益。但該企業要能承擔開拓市場的風險和具有投資的條件。
2.許可實施戰略,許可其他企業實施本企業專利,收取一定的費用,該戰略在本企業無條件實施的情況下採用。
3.許可使用戰略,自身生產能力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的情況下,可許可其他企業使用本企業專利,收取一定使用費用的戰略。
4.專利與產品相結合的戰略,持有基本專利的企業,允許其他企業使用自己的專利,但作為交換的條件,把本企業的產品強加給對方以提高自己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
5.專利與商標相結合的戰略,商品投放市場後,為了更大利益,可以將專利權和相關商標權捆綁在一起出讓或者許可。商標的作用很大,可為了商標在市場上站住腳跟,需要一定的時間和投資。為了減少商標的廣告投資,可以採用強制使用商標作為使用專利權交換條件的戰略。
6.專利投資戰略,以專利技術入股,與當地資本聯合逐步在各國設立合資公司或合營公司,在該公司利用本企業的專利技術,從而掌握其支配權。美國的杜邦公司擅長採用此戰略。
7.交叉許可戰略,隨著技術的復雜化、復合化發展趨勢的加強,即使是大企業,也不可能獨占技術,於是出現將各自擁有的技術互相靠攏,簽訂以相互的專利權交叉實施許可合同的戰略,從而形成聯合技術優勢。另外,在與同行也的其他企業的技術十分接近、甚至權力歸屬錯綜復雜的情況下,為了防止混亂,也可採用交叉許可戰略。可以是同類技術交換,也可以是不同的技術相互交換來彌補自身的薄弱環節。
8.專利協作戰略,各企業將相互擁有的專利權拿出來合作,是一種協同合作的戰略。多以生產合作的形式出現,以防止出現專利糾紛。
9.引進專利戰略,本企業自身不搞技術開發,專門引進其他企業優秀專利技術的戰略。
10.專利收買戰略,將競爭對手的專利全部買下,從而達到獨占市場的戰略,與引進專利戰略不同,收買專利的目的不限於引進技術,最終是為了獨占市場,專利收買戰略要適可而止,否則就可能違反「反壟斷法「。
11.專利出售戰略,當本企業專利閑置,成為虛價值或者低價值資產存量時,可將專利權當作普通商品出售,達到盤活企業資本的目的。
12.專利回輸戰略,國家和企業均可採取專利回輸戰略。
13.專利與標准相結合的戰略。美國每年花費7億多美元用於研究和制定技術標准。這些標准大都捆綁了大量的美國專利。相反,中國每年僅僅用8000多萬人民幣研究和制定技術標准。由於我國每年要簽發約4000個技術標准,因此每個標准能夠獲得的研究和制定費用僅約2萬元。目前,許多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和產業聯盟都力求將自己的專利技術提升為標准,以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技術專利化、專利標准化、標准壟斷化」 已經成為知識經濟條件下國際競爭的新游戲規則。標準的實質和特徵就是技術體系中對於技術的知識產權,由於專利權具有地域性和排他性,一旦這種標准得到普及,會形成一定形式的壟斷,尤其是在市場准入方面,它會排斥不符合該標準的產品,只將符合自己標準的產品奉為嫡傳,從而達到排斥異己的目的。這就是技術標准和知識產權關系的關鍵所在。我們要與現在國際的技術標准與知識產權政策的游戲規則相接軌,並制定出自己的技術標准與知識產權政策相結合的最佳方案。近年來,我國也已經開始在一些重大領域投巨資研究和制定技術標准。例如:我國實施了三大領域(數字電視、EVD、等離子顯示屏)的標准戰略,清華大學、上海交大獲得了國家3億多元的撥款用於研究和制定數字電視的技術標准;在激光視盤機領域,我國信息產業部對北京阜國公司EVD技術標準的研究和制定提供了大力支持;在等離子顯示屏領域,我國東南大學獲得了較大的支持。我國近年來還公布了無線通訊方面的加密技術標准。在制定上述技術標準的過程中,均要捆綁我國企業的專利,尤其是核心專利。在標准中推行專利戰略的措施有:力爭將自有專利技術納入標准體系;組建知識產權聯盟參與標準的制定;適度使用專利標准等技術壁壘。Phillips公司早在1998年就成立了「系統標准特許部」 ,負責技術標准管理工作和專利許可工作,形成了具有自己企業特色的「專利許可的特色套餐」。
(四)專利防禦戰略
在其他企業進行專利改進,或者其他企業的專利妨礙了本企業,為保護本企業,使本企業不受損失或使本企業所受損失減少到最低,需要採用專利防禦戰略。包括:1.專利地圖戰略;2.文獻公開戰略;3.異議干擾戰略;4.異議獲取技術信息戰略;5.外圍專利戰略;6.繞開權項戰略;7.權項落空戰略;8.先使用權戰略;9.引進、收買、取得實施許可專利戰略;10.期滿使用戰略。
『柒』 企業防守型專利戰略包括哪些戰略
管理學上的防守型戰略,也稱穩定型戰略。
穩定型戰略是指企業遵循與過去相同的戰略目標,保持一貫的成長速度,同時不改變基本的產品或經營范圍。它是對產品、市場等方面採取以守為攻,以安全經營為宗旨,不冒較大風險的一種戰略。
『捌』 軟體專利的申請方法及保護策略
軟體極少授予專利權,最好申請軟體著作權。
根據:
《專利法》第二條:本內法所稱的發明創容造是指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
發明,是指對產品、方法或者其改進所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
實用新型,是指對產品的形狀、構造或者其結合所提出的適於實用的新的技術方案。
外觀設計,是指對產品的形狀、圖案或者其結合以及色彩與形狀、圖案的結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並適於工業應用的新設計。
『玖』 不申請專利採用的策略
1、採用商業秘密進行保護。
但是面臨的風險在於,如果別人申請了專利,那你就只能享有現用權,不能擴大生產規模。
2、防禦性公開。
將技術公開使之成為現有技術以防止其他人申請專利。缺點在於競爭對手也就知道了該項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