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改進如何成為高價值發明專利
近幾年,小米不斷遭遇來自海外的專利糾紛,例如,來自歐美實體性跨國公司和非專利實施實體的專利訴訟。2014年12月,愛立信在印度起訴小米侵犯其所擁有的ARM、EDGE、3G等相關技術領域專利權;2015年12月,美國知名非專利實施實體之一Blue Spike公司起訴小米通過Tomtop銷售的智能通信設備涉嫌侵犯其在美國擁有的專利權;2016年和2017年,小米又相繼被General Access Solutions, Ltd.、Sportbrain holdings LLC起訴專利侵權。小米急需大量高質量專利為其海外發展戰略保駕護航。
小米在IPO招股書中披露其在海外已經擁有3500多件專利,這體現出小米已經開始通過自身創新進行海外專利布局。筆者在世界專利文摘庫(SIPOABS)中進行了檢索,對小米的專利申請情況進行分析。檢索結果表明,小米的海外專利大多數分布在美國、歐洲、墨西哥、韓國、日本、俄羅斯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專利申請量之和佔小米海外總申請量的82%以上,其中,美國佔17%、歐洲佔16%、韓國佔14%、日本佔14%、俄羅斯佔14%、墨西哥佔13%。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美國、歐洲、韓國、日本、俄羅斯、墨西哥應該是小米比較重視的海外市場。除加強自主創新外,小米不斷通過專利收購、專利許可等方式增加專利儲備。
2012 年下半年開始,小米及其旗下控股公司不斷與國外公司進行知識產權交易,為進軍海外市場鋪路。2015年10月,小米收購了博通公司的31件無線通信專利;2016年3月,小米購買英特爾公司332件美國專利,涵蓋儲存關聯、控制邏輯、序列編碼、電腦封裝、手持終端、線路板等諸多領域;2016年6月,小米向微軟購買1500餘項專利,並獲得1000多項專利交叉許可;2017年又與諾基亞簽訂專利許可協定。
2. 小米這幾年都收購過什麼專利
2015年,據媒體報道,小米曾從大唐電信購買了移動晶元、基帶方面的專利。
2015年10月底,小米收購了博通公司31件通信專利。
2016年2月,小米從美國晶元巨頭 Intel 購買了332件美國專利,涉及存儲管理、控制邏輯、序列編碼等,覆蓋通信、電子器件和軟體技術領域。
2016年6月,小米通過交叉授權和轉讓的方式,獲得來自微軟的1500項專利技術,其中不乏通信技術領域的專利。
3. 我有一個專利想賣給小米公司,請問怎麼操作呢
最好直接聯系,不要讓對方知道技術實施細則,如果對方感興趣你的專利,簽訂轉讓合同。
4. 小米公司申請了多少專利
小米公司的專利,目前均已授權,其中有外觀專利、實用新型專利。據推測,小米也申請了一些發明專利,因為發明專利申請的實質性審查制度,可能這些專利申請還處於未公開狀態,待以後公開了再看。小米公司的外觀專利,多為手機支架、包裝盒,移動電源等。其中有幾個是小米手機的外觀設計專利。如果以後誰想山寨小米手機的外形,要注意侵權官司。小米手機的實用新型專利。其中ZL201120397036.X這條專利,有一定的實用價值。該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手機,包括一個耳機插孔,還包括一個激光發射器,激光發射器設置在所述耳機插孔內部末端。採用了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將激光發射器集成到手機中。這也就是意思是這既是一個手機,也可以當激光筆用,作為一個經常出去講課的人,
5. 25克至250克真空包裝小米有沒有專利申請
問題太簡單,可以再詳細點。
6. 2016小米還有機會嗎
核心提示:2016年是小米的關鍵年,處於勢能與輿論是否轉向的關鍵時期,是持續調整還是能扭轉態勢,樂觀的認為觸底反彈,悲觀的認為大勢已去,屬於小米的時代已經過去。
過去的2015年,小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爭議,說走下神壇的小米不為過,手機市場風口轉向,小米似已被市場拋棄,華為、OPPO、vivo成為市場的寵兒。甚至有人說,小米將死,就在2016年!
小米還能贏得未來嗎,2016年小米還有機會嗎?
一、過去的小米足夠優秀,遲來的新秀牆亟需闖關
小米是一家偉大的公司嗎,不清楚,這需要時間去給出答案,至少截止現在足夠優秀。作為一家成立僅5年多的公司,小米現在貴為國內一線品牌廠商,曾經450億美元的估值足夠令人仰視,在過去3年多里一直是手機市場舞台的中心,小米模式曾經是市場的寵兒,跟隨者趨之若鶩。
在經歷了高速增長階段後,2015年小米相比以前的自己慢下來了,如同NBA新秀都有新秀牆一樣,只是小米的新秀牆來的晚了一些。雖然IDC、IHS、SA的數據都認為2015年小米依然是國內市場第一,但即便是雷軍也對2015年的小米覺得不OK,其實這是正常的,整個手機行業步入緩增長,小米可以強於大勢但不可能過於脫離大勢,從小米自身發展而言也是合理的,沒有哪個公司能夠靠一種模式一直保持快速高增長。
2016年是小米的關鍵年,處於勢能與輿論是否轉向的關鍵時期,是持續調整還是能扭轉態勢,樂觀的認為觸底反彈,悲觀的認為大勢已去,屬於小米的時代已經過去。小米還有招嗎,還能迎來第二春嗎?
二、從小米5發布,看小米木桶的「短板」與「長板」變化
「木桶理論」與「長板理論」需要雙劍合璧
「木桶理論」大家耳熟能詳: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一塊板。與之對應的是互聯網時代的「長板理論」:現在的公司只要你有一塊足夠長的長板,以及一個「有完整的桶」的意識的管理者,可以圍繞長板布局,通過合作方式補齊自己的短板。當把桶傾斜,會發現裝最多的水仍取決於最長的板(核心競爭力)。
對於兩個理論,筆者認為不能說哪個理論更正確,而是都不能絕對化,需要根據具體的行業與企業具體分析,比如百事可樂與華為兩者模式顯然完全不同,但都是市場贏家。長板理論下,一味的產業分工合作,廠商難以取得獨占或者壟斷式優勢。但如果無視木桶理論,一個企業將難以取得綜合實力的持續提升。
近期,小米5發布備受矚目,市場希望從小米5身上找到答案,小米手機長板、短板的趨勢變化也可管中窺豹。
黑科技沒能補短,拔苗助長引爭議
在小米5發布中,小米提出了「探索黑科技,為發燒而生」的新口號,增加了黑科技,筆者認為,這是與華為PK競爭中短板的針對性補缺,以華為為參照物,「黑科技」是小米「木桶理論」中的短板,但事後看,「黑科技」一說引起巨大爭議。
現階段小米想以黑科技立身,消費者難以認同其突然爆發的十餘項「黑科技」,消費者認知中三星、華為顯然走在其前面。無論是最先應用/吃螃蟹或者第二種自主研發,小米5的十餘項黑科技成色略顯不足。
事後諸葛角度,也許小米5不必去勉強的湊十餘項黑科技,而是聚焦其中的1-2點,爭議小的多。小米探索黑科技的路子是對的,但要有戰略耐心,現階段難以產生相對競爭優勢,而拔苗助長式強勢宣傳,言過其實,市場效果適得其反。
營銷創新停滯,長板優勢有弱化風險
有一個危險的傾向是,在小米5上我們沒有看到小米在營銷上有新創新,似有停滯之感,小米這一長板開始變弱:
新標簽的缺失:小米5發布後,用戶能夠記住的是什麼,「狠快、輕、820、黑科技」,多意味著缺失,十餘項黑科技更是個模糊的印象,「快」確實是個營銷點,可惜被vivo卡位,並且小米5也沒有針對性放大。
發布前後,與樂視之間關於驍龍820的PPT首發、銷售首發的明爭暗鬥,產量爬坡、現貨發售疑雲、「預約資格」等諸多事件給消費者的感覺偏負面。
是路徑依賴?過度營銷?還是消費者已經對曾經輝煌的模式產生了疲倦,值得重視。
三、小米的2016,需要適應新常態,更重要的是做出小米2.0
小米之幸,在於吃足了運營商紅利和電商紅利階段,帶動並引領了整個手機行業的互聯網化進程,快速增長以至於掩蓋了某些不足;而這些不足,在紅利消褪後逐步浮出水面。智能機市場紅利消褪,市場在變、用戶在變,原來的營銷模式的效應在消褪,小米需要新的適應。如果說之前神化小米不可取,如今認為小米將死沒有未來也是武斷。
不在乎出貨量肯定是假的,完全沒有KPI也是假的,不唯出貨量、不唯KPI才是正解。大勢使然,小米慢下來是正常的,但是必須保持增長,否則會在供應鏈、用戶、市場層面產生蝴蝶效應式惡性循環。
2016年的小米,重要的是新常態下如何做好自己,可以姑且認為是小米2.0,整體而言需要的是在穩增長前提下,強長板讓長板更長,補短板孕育新機會,刮骨療毒去除路徑依賴,國內市場穩增長,海外市場有突破。(註:小米回歸高通晶元陣營,海外拓展掃清專利障礙,本文更多側重國內市場,海外市場需個案討論,不作詳細闡述。)
1、不必羞於談性價比,低端無罪,做強低端
「性價比」貌似又是一個被毀掉的詞,以至於廠商都羞於談性價比、做低端機,都喊著去做中高端。以我看,在今日之手機市場,超級性價比仍是令消費者尖叫的最直接、簡單、粗暴的做法,低端市場需求是確定的仍然大有可為。
中高端就是塊唐僧肉誰不想啊,問題是妖怪多唐僧肉少,品牌依賴度高,那點份額新進入者喝湯都難,喊喊可以別自己也信了。趨之若鶩的中高端市場很快就是紅海,有確定性需求的低端市場是廠商規模經濟的根基,何況做好了也不是沒有螺絲肉。
5億以上規模的499以下用戶的換機需求是巨大的,這個價位用戶不可能消費2000+手機,799以下市場需求是確定的。問題僅在於,如何做好低端產品,提升低端產品的體驗?
未來,低端產品的質量體驗提升仍有賴TOP廠商,品牌與機型集中度仍將上升,這是TOP廠商的機會。依託規模優勢,在低端機上將中高端產品的成熟技術引入升級體驗,提供品質和體驗過硬的低端產品,以小米現在的體量、勢能帶來的供應鏈議價能力,可以做到,也是必須繼續的。
399-799¥產品是否持續給力領先市場,是小米生存與發展的根基。
2、小米5不足以迎來高端突破,但可以夯實2000+市場
從發布會的PK友商看,小米5的性價比還是突出的,特別是在眾多驍龍820機型在內,如果拋開那些「黑科技」黑的成色不談,產品角度的小米5還是值得肯定的;在定價上,小米5的定價從1999起步,主攻2000+價位段,個人認為是明智的,也是最優的選擇,不必勉為其難的盲目上攻3000+。
從品牌定位與人群角度,699到2000+價位(占市場半壁江山)是市場的中堅力量,應該是小米生態經營的重心,也符合雷軍專訪所言,一些用戶不是小米的目標用戶。
從市場發展看,1500-2500價位佔15%是1999+產品的市場空間,值得深耕。而3000-4000份額3%以內,2016年iPhone5ES很可能也難激活此價位段大規模上漲,對於蘋果、三星、華為之外的其他廠商而言不存在大的戰略性機會。
3、互聯網應用內容領域大力開拓,提升手機價值,焦點看如何出牌VR
手機領域硬體同質化創新趨緩是共識,軟體與服務體驗是關鍵,小米不應忘記自己的互聯網基因。互聯網+模式的生態運作,曾是小米的標簽,但是小米系產品基本是在消費小米品牌,難以反哺手機終端,唯有內容除外。
硬體免費,靠軟體與服務賺錢這個夢想是一直都在的。越來越多的手機廠商注意到了這一點,不僅僅靠賣硬體賺錢,更可以進行平台化運營。在這個領域,國內手機製造商中,小米是領先的,需要繼續加強。
據路透社報道,小米2015年互聯網服務營收37.1億元,較2014年增長150%,主要來自游戲和移動支付應用收入,其中移動游戲收入26億元,較2014年增長一倍以上。很多人只注意到了小米未達10億美金的預期計劃,以及450億美金估值承壓,而忽略了該業務領域的成長性。
在小米5發布會上,小米互娛的《我欲封天》游戲的戲份頗重,據悉是由小米互娛、有愛互動、天馬時空、指遊方寸四家公司聯合出品,小米互娛擔任發行方,同時把控游戲品質;有愛互動為游戲開發商;天馬時空提供技術支持;指遊方寸為版權方。
可以看出,游戲對於2016年的小米舉足輕重,並已布局游戲產業鏈。軟體與服務反哺硬體,小米可以做的更多更遠,也符合其進行用戶深度經營的互聯網運作理念。
小米要讓每個人享受科技帶來的樂趣,就需要持續給米粉帶來最新的科技體驗,那麼VR就是當下必須要布局的事情(已籌備布局也未可知)。
VR是當下最令人興奮的領域,蘋果、Facebook、google、三星、HTC已經先行,國內廠商中樂視已經發布其戰略,小米是否會在2016年推出VR戰略,是繼續延續之前的小米生態產品運作模式還是自研並作為戰略級產品,值得期待。盡快推出VR產品,並能夠實現細分市場引領(或硬體或內容或體驗),小米品牌將受益頗多。
目前而言,VR硬體設備固然重要,但是對於想要在普及消費市場,仍需靠優質內容,進軍VR領域,小米必然是要「硬體+內容」並舉。高盛發布的 1月份報告認為,在VR和AR覆蓋的9大應用領域中,視頻游戲、事件直播和視頻娛樂3大領域將完全由消費者推動,占整體VR/AR營收預期的60%,這應該是小米值得重點發力的領域。
4、打好自研晶元這張牌,雖然初期情懷與營銷大於體驗,但仍值得投入
2016年,小米可以打的另一張牌是小米晶元,並且是符合國人情懷的一張牌。業界傳聞小米正在上海進行晶元的研發,並且會在下半年的紅米系列商用。
總體上,筆者認為自研晶元有博弈價值、有市場價值和產品價值,但需要較長的時間周期,並且價值度在下降,市場引領型企業需要擇機擇時,更取決於對於自身核心競爭力的判斷。對於終端廠商自研晶元的看法,更多可參考鈦媒體文章《國產手機廠商們快醒醒,別再做「自研晶元」的白日夢了》。
對於第一代自研晶元的商用,對於小米,可能情懷與營銷大於產品價值,營銷或者採用低姿態非攻擊性的情懷式營銷或許更有效果。發展角度看自研晶元除了填充客戶的情懷外,最終還是要落實到產品體驗的獨創性或者更高的性價比,如果兩者不能得其一,寧願先不要出來。
從發展趨勢看,手機關鍵器件向晶元層集成可能是一個新趨勢,可能增強體驗或者產生新體驗,可重點關注。Anyway,自研晶元可以納入到小米自己的黑科技中。
5、線下渠道之路,需謹小慎微,走別人的老路不易,探索走自己的路更重要
幾乎有追求的國內TOP廠商都宣布在2016年要去開拓線下實體渠道,從邏輯上站得住腳:線上高速發展期將遇天花板、趨優消費下中高端拓展成廠商立足關鍵、縣級市場等新增市場更依賴線下渠道。某種程度上更是OPPO、vivo模式的賺錢效應刺激了大家,恰如同當年一股腦的學小米布局線上渠道一樣。但,潮來潮去,何其相似乃爾,追的上,打得過嗎?
小米拓展線下渠道是必須的,雖然說全渠道運作將是所有廠商的必修課,但仍有強弱項之分,即便是走線下也希望小米能夠不走OPPO、vivo的老路,能走出來嗎?
OPPO、vivo的線下是長期耕耘的結果,非朝夕之功,小米未必有兄弟有時間
OPPO、vivo線下模式已經隱憂乍現,包括規模、運作與管控等方面,在2016年也面臨突破或者天花板效應
傳統的線下渠道模式與小米賴以生存的線上模式截然不同,有左右互搏的可能,做不好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從優勢基因競爭維度,筆者認為,小米應該走線上為主線下為輔的全渠道構建之路。
1) 線上以小米商城為核心
小米商城應該是終端廠商中經營最好的線上商城之一,對於小米而言,自營電商應該成為渠道體系裡面的核心,堅持而不是弱化,不斷發揚自己的線上優勢領域,在大數據挖掘、物流等方面走出線上2.0版O2O新路,讓競爭對手跟隨才是競爭王道。
2)線下以小米之家為核心,蘇寧等大連鎖合作為補充
小米之家從售後服務疊加銷售職能是必然的(已經在做),未來的重心應該是穩步擴張,強化自營中小米人的優勢(對標一下OPPO、vivo與其他廠商零售店面人員的培訓與素質差異,可知人的因素的重要性)。
在未來,可繼續不斷升級小米生活館,給小米系生態產品一個落腳地,更是區別於其他手機廠商的地方。對於大連鎖的合作,焦點在於控制力的把控(包括產品與價格),不宜過於激進,甚至可以考慮有選擇的放棄一些非核心人群覆蓋的渠道。
四、多一些本分,少一些喧嘩,小米的未來仍可期待
小米始終在爭議漩渦的重心,從顛覆市場者、被追隨到被質疑,也享受了互聯網式新媒體帶來的紅利。但,2016年的小米相比之前,更加承受不起的是「XX門」,包括產品「質量門」,更包括可能涉嫌誇大的「營銷門」,多些本分,在互聯網營銷已經被過度透支的階段,成敗皆蕭何。盡管黑科技爭議頗多,但仍需靜心做,做出讓市場認可的黑科技。
在既有模式失去魔力的情況下,小米需要做的是去除浮躁喧嘩,靜心積累,多一些本分,不忘初心,堅持服務那些欣賞自己的人。無論是黑科技還是品牌,最終需要的是種瓜得瓜、水到渠成。
2016,小米未死,不必過於悲觀,對小米2.0仍可以抱有期許!
7. 小米申請了多少專利,講的詳細點。
小米在2015年10月30日以前申請的項專利當中,超過40%的專利項目是在歐美日韓等國家的海外發明專利。
據了解,小米在2015年10月30日以前申請的3738項專利當中,超過40%的專利項目是在歐美日韓等國家的海外發明專利,這也將成為小米進軍海外市場的鋪墊之一。
對於目前的發展現狀,林斌也提出了未來的專利發展計劃,並信心滿滿的表示小米2016年的專利申請總數目標為10000項,「明年突破10000件不成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公布的專利申請數和專利持有數並不是一件同一個概念,最終專利是否能夠通過直接關乎到小米的專利持有總量,與此同時,小米也並未詳細公布已申請的專利類型,如發明專利、外觀設計專利等。
除了小米公布了專利相關的數據之外,華為也在今年年初公布了2014年的專利發展情況。
據悉,截止2014年底,華為累計獲得專利達38825件,其中90%以上為發明專利,而根據聯合國機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布的報告,華為2014年全年度申請專利為3442件。
8. 小米提出的18:9的全面屏概念有沒有申請專利
如果沒有被先申請的話一定會申請專利的,沒一樣創新 每一項新發明都會是一個知識產權的保護。
9. 小米新申請的專利,屏幕指紋解鎖是需要硬體支持的嗎
必須有硬體支持,單純的理論技術是沒法申請專利的,必須和硬體相結合,也就是必須要有所謂的載體,才能申請專利。希望能幫到您,望採納,謝謝
10. 繼內折、外折後,小米又雙叒叕申請折疊屏專利!何時量產呢
小米又雙叒叕申請折疊屏專利了!話說雖然目前也只有三星、華為、摩托羅拉這幾家手機廠商能夠實現折疊屏手機的量產,不過小米敢於人先的這份精神還是值得贊揚的,畢竟創新是第一生產力嘛,先規劃好藍圖才有按照目標前進的動力。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在申請了向內翻折、向外翻折等多項折疊屏專利後,小米又為我們帶來了折疊屏的哪些創意。
還放出了小米折疊屏專利的整體效果圖,可以看出其在處於折疊時的狀態是非常精緻小巧的,當翻折之後機身重疊在一起也很是輕薄,總而言之辨識度很高。規劃的藍圖確實很美好,也希望小米能夠早日實現量產,為折疊屏手機市場增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