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紹興到嵊州泉崗村途中還有啥好玩
村裡的好玩的地方性比較多,特別是美女也是比較多的。
2. 綠茶都包括哪些茶
綠茶的品種多很多,主要有: 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劍葉;馬邊雲霧茶;黃山毛峰;六安瓜片;信陽毛尖;雲霧毛尖;曾侯銀劍;大悟綠茶;平水珠茶;寶洪茶;上饒白眉;徑山茶;峨眉竹葉青;峨眉春語;漢家劉氏茶;天山綠茶;恩施玉露;眉茶;安吉白片;南京雨花茶;敬亭綠雪;天尊貢芽;灘茶;雙龍銀針;太平猴魁;源茗茶;峽州碧峰;廬山雲霧;安化松針;日鑄雪芽;紫陽毛尖;江山綠牡丹;六安瓜片;雲南白毫;遵義毛峰;井崗翠綠;韶峰;天柱劍毫;桂林毛尖;雙橋毛尖;無錫毫茶;桂東玲瓏茶;雁盪毛峰;九龍茶;峨眉毛峰;南山壽眉;湘波綠;曬青;山岩翠綠;蒙頂甘露;瑞草魁;河西圓茶;普陀佛茶;雪峰毛尖;青城雪芽;寶頂綠茶;隆中茶;松陽銀猴;龍岩斜背茶;梅龍茶;蘭溪毛峰;官莊毛尖;雲海白毫;蓮心茶;金山翠芽;天池茗毫;通天岩茶;凌雲白茶;蒸青煎茶;雲林茶;盤安雲峰;綠春瑪玉茶;東白春芽;太白頂芽;千島玉葉;七境堂綠茶;南嶽雲霧茶;大關翠華茶;湄江翠片;翠螺;餘姚瀑布茶;蒼山雪綠;花果山雲霧茶;水仙茸勾茶;遂昌銀猴; 日照北緯35度綠茶等等。
綠茶,又稱不發酵茶。以適宜茶樹新梢為原料,經殺青、揉捻、乾燥等典型工藝過程製成的茶葉。其干茶色澤和沖泡後的茶湯、葉底以綠色為主調,故名。
3. 原來嵊州除了是「越劇之鄉」,還是「中國茶文化之鄉」
不好意思。今天才跟你相擁相吻
說起來,我也是個愛茶的人
說起來,我還一貫標榜憐香惜玉
在海拔五百米的所在,在雲霧繚繞的嵊州卮山鄉泉崗村
正是一個適宜表達感情的高度,讓我的嘴唇
湊近你
圓潤緊致的外形,翠綠披霜,一旦綻放,瞬間
半個春天彌漫於我倆周圍
想不相好也不可能……
這幾句詩句來自當代中國著名詩人黃亞洲先生去年走訪嵊州的山山水水後即興創作的《嵊州八吟之三》組詩中的一段,直接道出了詩人對嵊州茶葉的心動之情。
很多人認識嵊州是從越劇開始的,這里是中國越劇的發源地,三分王文娟,七分徐玉蘭,越劇道白一度被稱為中國最好聽的方言。
「東南山水越為最,越地風光剡領先」。很多人不知道,出產越劇的嵊州,事實上還是中國的一個產茶大縣,是「中國茶文化之鄉」。
春暖花開,亦是茶香四溢之時,嵊州市人民政府於4月13號—14號舉辦了一場「茶香有道品嵊州」活動,邀請省內外眾多媒體走進茶鄉嵊州,走進三界鎮、下王鎮、貴門鄉、通源鄉等茶葉基地,觀摩西白茶人節、越鄉龍井炒制技藝大賽 ,《茶香有道》越劇主題晚會等,品味剡中茶情茶香的清新,感受古越茶韻茶道的底蘊。 嵊州古時稱剡屬越,產茶歷史悠久,在南朝宋劉敬叔著的《異苑》一書中即有「剡茶」記載:「剡縣陳務妻,少與二子寡居,好飲茶茗」。到了唐朝約780年前後,剡縣已是浙東著名的產茶大縣。茶聖陸羽、高僧皎然都曾在這里品茗游歷,茶文化積淀深厚。《茶經》作者陸羽曾「月色寒潮入剡溪」,為後世留下了「剡茶聲,唐已著」的記載。唐宋時期,嵊州以其秀麗山水風光吸引了眾多名士前來隱居游歷,謝靈運、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文人墨客多次來嵊談詩論道,品茗說茶,創作出經典詠剡詠茶詩篇,形成了著名的「唐詩之路」文化遺產。其中,被譽為「中國茶道之父」的唐代詩僧皎然在飲用越人贈送的剡溪茶後所作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中留下了「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牙爨([cuàn])金鼎;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的詩句,盛贊剡溪茶清郁雋永的香氣,甘露瓊漿般的滋味,由他開啟並主導的「傳花飲茗」,引入文士雅集的詩歌聯唱,堪與王羲之蘭亭流觴媲美,在茶道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嵊州茶葉對茶道文化的形成影響深遠,可以說嵊州是「茶道之源」。在宋、元、明、清各個朝代,「剡溪茶」作為名茶,歷來都是朝廷貢品,到了清朝,泉崗煇白被列為全國十大名茶。當代茶聖吳覺農於1936年在嵊州三界創辦了浙江省茶葉改良場,開設茶葉專修班,先後培養了100多名茶葉專門人才,畢業學生後來成為了中國茶界精英、遍及全國產茶地和大專院校,為推動浙江乃至全國茶葉產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如今,嵊州繼續傳承著底蘊深厚的茶文化,被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命名為「中國茶文化之鄉」,越鄉龍井被授予「中華文化名茶」稱號。
4. 浙江省名茶立地地質背景研究
浙江是我國重要的名茶產地,浙江名茶具有明顯的區域集中分布特點,主產區相對穩定,主要分布在嵊州市、淳安縣、諸暨市、安吉縣、紹興縣、開化縣、新昌縣、杭州市區、餘姚市、臨安市、建德市、遂昌縣、武義縣、寧波市區、桐廬縣、金華市區、上虞市、東陽市、浦江縣、富陽市、衢州市區、龍游縣、奉化市、臨海市24個縣(市),可將其分為浙西、金衢、浙東、浙南4個茶區。浙江省茶葉和名優茶的區域集中分布特點,說明茶葉雖系人為種植,但仍受自然因素的強烈約束,自然環境選擇與淘汰是導致茶葉區域集中分布的重要原因。
(一)區域地質與名茶分布
1.構造、岩石對名茶分布的影響
浙江省主要產茶區與地質構造格架間具有明顯的內在聯系(圖3-1)。圖3-1中的A—B線與蕭山-球川深斷裂重合,大致是浙西茶葉產區的東南邊界;CD線則是鶴溪-奉化大斷裂帶,大致是全省主要產茶區的東南界;EF線為衢州-天台大斷裂位置,大致相當於全省主要產茶區的南界;此外在西北部Ⅰ區內還有與蕭山-球川深斷裂平行的馬金-烏鎮大斷裂;CD線以東的邊界還有其他的斷層線;除衢州-天台大斷裂呈東西走向外,其餘幾條斷裂帶都呈北東向展布。深斷裂和大斷裂控制了成土母岩類型、地形地貌以及土壤類型分布,從而顯著控制了茶葉主產區分布,可從以下幾方面得到印證。
圖3-1 浙東省地質構造與茶葉分布關系圖
A—B:蕭山-球川深斷裂;C—D:鶴溪-奉化大斷裂;E—F:衢州-天台大斷裂。Ⅰ—浙西傳統產茶區;Ⅱ—浙東茶葉主產區;Ⅲ—金衢盆地茶葉主產區;Ⅳ—臨海產茶區;Ⅴ—其他產茶區
1)蕭山-球川深斷裂(AB線)以北為浙江省沉積岩集中分布區,以古生代地層連續出露並間夾有前寒武紀地層為特徵,中生代-新生代地層不發育。這套地層岩石大都易於風化成土,多半適合茶樹生長,成為浙江主要的傳統產茶區。
2)蕭山-球川深斷裂(AB線)與鶴溪-奉化大斷裂帶(CD線)之間區域,構造上屬於北東向伸展的相對隆起帶,也是中晚元古代變質岩、中—新生代岩漿岩較集中的分布區。區內的變質岩地層呈斑塊狀出露在噴出岩系圍繞的「構造窗」部位,這類片麻岩、片岩易風化形成疏鬆土壤——紅松泥土屬(屬紅壤土類)。紅松泥結構鬆散,富含雲母風化後釋放的鉀,十分適宜茶樹生長。分布於紅松泥土壤上的茶園,一般均為高產茶園,如紹興平水、諸暨芙蓉山、遂昌大拓及北界鄉附近的茶園;遂昌南部的高產茶園跨過了全省茶葉主產區的南界(EF線以南),正是受變質岩系母質分布所控制。
本區的北端是玄武岩集中分布區,包括新昌縣、嵊州市、上虞市、餘姚市等地以及紹興部分地區。玄武岩風化形成的紅粘泥土屬上產出的茶葉質量雖然不及花崗岩、石英砂岩等母質區的茶葉,但均為高產茶園。該區的南端,包括金衢盆地茶區的全部,深厚的第四紀紅色粘土(Q2、Q3)上發育的黃筋泥土屬或者亞黃筋泥土屬也較適宜種植茶葉,產量相對較高。本區中部有幾塊分隔了連片茶葉主產區的相對空白區,都為小型構造盆地,如北面寧紹水網平原上新構造運動下沉最強烈的地方,地勢低窪積水、不宜種茶;南面的永康、義烏與蘭溪市因出露有大量的白堊系紫紅色砂頁岩(K1),形成的紫砂土土屬因多鈣及土層淺薄,不適宜茶樹生長。
3)臨海茶區(包括蒼山北麓)是全省唯一孤立的一塊茶葉主產區,夾在三門、天台、仙居、黃岩等幾個紅色盆地之間,茶區主要母岩有花崗岩(燕山晚期)、凝灰岩(J3)及部分紫砂岩(K1),成土母質復雜,為一特殊的地球化學背景區,Pb、Zn、V、Zr、Mn等多種元素相對富集,與茶樹生長有一定的成生關系。
4)全省茶葉主產區基本上以EF線為南界限,茶葉高產的成土母岩大多在此界線以北。從地質學角度分析,EF線大致是第四紀紅土分布的南界,浙江南部包括近海地區因新構造運動上升強烈,能形成古紅土的沉積物多在地殼抬升過程中受到侵蝕,只有零星的古紅土殘留,這也是茶園相對較少的原因之一。此外,浙南與浙東南以紫色砂頁岩為主的構造盆地較為密集,而紫色砂頁岩母質多不宜種茶,茶葉產量相對較低。
浙江省茶葉產區和茶園產量分布規律研究表明:玄武岩、第四紀紅土、變質岩以及大片復合的沉積岩地層上發育的土壤,均有可能成為高產茶園。地質構造演化控制了有利於茶葉生長的成土母質分布,控制了浙江省茶葉高產區的集中分布,這充分說明了茶園分布與地質因素的內在聯系。同時,地質構造還對地形起到控製作用,例如,浙東玄武岩區起伏平緩的台地,金衢一帶近東西向構造盆地以及相對平坦與連片的紅土階地,浙西在地形起伏較大的背景下形成的向西北方向逐階抬升的夷平面等,都有利於茶園的種植培育。
2.地質環境對名茶產地的影響
(1)名茶產地的地質環境特徵
對浙江省40個重要名茶產地立地地質環境研究表明,茶葉生長的立地地質環境對茶葉品質及產量具有一定的控製作用。由圖3-2可見,名茶產地具有如下地質環境特徵。
1)絕大部分名茶分布在強烈上升的高山區和沿海的低丘陵區,浙中地區只有零星分布,且少數名茶點也是在相對的高山區和大水體邊沿,如千島湖旁的千島玉葉、諸暨陳蔡水庫旁的石筧茶。
圖3-2 浙江名茶產地地質環境示意圖
名茶產地:1—長興顧諸紫筍;2—莫干黃芽;3—天目青頂;4—徑山香茗;5—西湖龍井;6—淳安大芳;7—富陽岩頂;8—泉崗輝白;9—平水珠茶;10—日鑄雪芽;11—瀑布仙茗;12—普陀佛茶;13—鳩坑毛尖;14—千島玉葉;15—建德苞茶;16—開化龍頂;17—金華峰岩;18—東陽東白;19—諸暨石莧茶;20—華頂雲霧;21—江山綠牡丹;22—三井毛峰;23—春來早;24—遂昌銀猴;25—松陽東白;26—玉峰;27—仙都峰;28—鳳陽春;29—碧玉春;30—金獎惠明;31—大祭雪花;32—雁盪毛峰;33—溫州黃湯;34—香菇寮白毫
2)高山出名茶的有利條件是,多地形雨,溫差大;多變質岩等古老母岩,岩層化學成分多鉀少鈣;地形坡度陡,人工施肥少,更接近優質茶所需的自然環境。不過山頂部因風大、土層薄而不利於茶樹生長,不易產名茶。從海拔高程來看,過高則進入山地黃壤區,過冷、過濕、茶樹易致病而不利於茶樹生長;過低則因氣溫偏高,也不利於茶樹生長;浙江名茶的適宜海拔高度一般為400~700m,浙南區則以500~800m較適宜。
3)新構造運動沉降區的海邊、平原或丘陵的邊緣、大湖泊邊以及大水庫邊緣,常為優質茶產地。從局部地形看,則以群山環抱的山嶴或有一定縱深的谷地為好,因為這些地方雲霧多,茶樹所喜的散射光與漫射光多,與高山的溫潤環境相似,有利於茶樹生長。
4)名茶產地的成土母質以石英砂岩、花崗岩、片麻岩及酸性凝灰岩等為主,茶樹生長除與地質環境有關外,還與母岩風化形成土壤的理化性質有關。
(2)成土母質分布規律
研究表明,成土母質對茶葉品質有重要影響,而斷裂控制了成土母岩和母質的分布。以蕭山-球川深大斷裂和麗水-餘姚深大斷裂為界,可將浙江省分成3個地層岩性與成土母質分布區,由此決定了茶葉品質的區域分布規律。
1)浙西北沉積岩地區:自衢州千里崗山,向東北經杭州郊區,止於長興北部,以沉積岩地層廣泛分布為特徵。泥盆系石英砂岩是區內最有利於茶葉品質的成土母岩,其次為前震旦系的淺變質岩。
2)浙中變質岩、火山-沉積岩區:自浙西南龍泉向東北延伸,止於諸暨、紹興等地。區內變質岩系屬元古宙片岩、片麻岩及海相變質火山岩,中生界陸相火山岩和燕山期侵入岩發育,面積較大的金衢盆地為白堊紀構造盆地,盆地內常見的成土母質是紫砂岩(K2)與第四紀紅土(Q2)。區內名茶產地大部以變質岩、花崗岩及酸性凝灰岩等為成土母岩,紫砂岩與第四紀紅土因含鈣較多,不利於名茶產出。
3)浙東沿海酸性火山岩、侵入岩區:以晚侏羅世火山岩、燕山期侵入體發育為特徵,花崗岩一般出露於火山噴出岩范圍內的地勢較高處,此外還有散布於浙東台地上的新近紀玄武岩。區內名茶產地的成土母岩以花崗岩、酸性凝灰岩為主。
(二)土壤地質-地球化學特徵與名茶品質
(1)茶葉品質指標
已有資料表明,茶葉含有500多種化學成分,其中有機化合物達450種以上,無機化合物約30種(表3-2)。據農業部茶葉質量監督檢測中心和姚國坤等資料,中國茶葉水浸出物一般含量為35%~40%,咖啡鹼為3%~5%,茶多酚為20%~35%,氨基酸為1%~4%。就同類茶葉而言,氨基酸含量與茶葉品質呈正相關性。無機元素也是衡量茶葉品質的重要指標,前人研究指出茶葉中K、P、Zn、Cu、Se、Mg、Mn等有益元素含量一般與茶葉品質呈正相關關系,有益元素豐富、重金屬元素含量較低對茶葉品質有利。
表3-2 茶葉化學成分的分類
由表3-3可見,浙江省名茶(綠茶)中水浸出物平均達到42.75%,最小值也為37.17%,超過中國茶葉水浸出物一般含量,氨基酸含量平均達到3.76%,最高值達到5.05%,而咖啡鹼含量則普遍低於平均水平。名茶的重要生化指標含量表明,浙江省名茶通常具有較高的內在品質。
表3-3 浙江省名茶品質5種生化指標總體水平(n=41)
(2)成土母質對名茶品質的影響
對浙江省41個名茶產地成土母質的調查表明,名茶產地成土母質以石英砂岩、花崗岩、片麻岩及酸性凝灰岩等為主,部分名茶產地的成土母質為Q2紅土、玄武岩。分析數據顯示,不同成土母質茶葉品質指標具有明顯差異(表3-4)。
表3-4 浙江省不同成土母質茶葉品質指標
註:括弧內的數據為平均值。
由表3-4可見,產出於石英砂岩、花崗岩等成土母質上的茶葉,其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鹼、兒茶素明顯高於其他成土母質上的茶葉,而氨基酸則低於平均水平;產出於凝灰岩、流紋岩成土母質上的茶葉,其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鹼、兒茶素也較高,且氨基酸含量明顯高於其他成土母質;產出於玄武岩、石灰岩成土母質上的茶葉,5項茶葉品質指標均明顯低於平均水平。
大量研究表明,名茶產出與成土母岩及母質、土壤地球化學特徵具有以下關系。
1)產出名茶的土壤大部分富含硅,SiO2含量一般可達65%~70%以上,多為石英砂岩、花崗岩、酸性火山岩等成土母質發育的土壤。目前還不清楚硅對茶葉品質的直接作用,但富硅土壤多為適合茶樹生長的砂礫質土壤。據中國農科院茶葉所研究,砂礫質土晝夜溫差大,利於茶對同化物的吸收與積累,根生長量多,茶葉具有茶氨酸含量高、香氣好、滋味濃等特點。
2)泥盆系石英砂岩是優質名茶的重要成土母質,產出的名茶包括:有精管理與重施肥的獅峰龍井,也有不施肥自然生長的長興紫筍茶和建德苞茶(指原產地正宗產品);有百年以上的老茶區,也有近年新發展的千島玉葉;其土壤類型大多為紅壤,但也有已跨入黃棕壤帶的太湖碧螺春(可能屬古紅土性質)。值得指出的是,以上多數名茶產地(包括獅峰龍井、長興紫筍、千島玉葉與太湖碧螺春等)往往穿插分布於幾種成土母質,但在空間上相鄰、生態環境條件相似的情況下,優質茶僅產於泥盆紀地層上,說明其間的關系並非偶然。
3)花崗岩分布甚廣,是另一種有利茶品質的重要成土母質。雖然,不同時代花崗岩的化學組成有一定差異,但我國東南沿海大多屬於燕山期花崗岩,產出的葉茶品質較好。本區產於花崗岩區的名茶有:黃山、莫干山、四明山、天台山、雁盪山等諸地名茶以及泰順香菇寮、福鼎大白茶、徑山茶等。這類母岩多在高山人煙稀少處,又因土壤呈砂質,相對瘦瘠,容易水土流失,常被人們忽視,故有待進一步開發。
浙江全省酸性火山噴出岩分布極廣,包括流紋岩與凝灰岩,常富含石英,土壤質地雖隨紅壤化程度不同而有一定差異,但不少為偏砂質土壤。這類母質區也多產出名茶。
4)浙江西北部有石灰岩分布,石灰岩含鈣量極高,可達40%以上。石灰岩經過風化淋溶發育成紅壤後,鈣質大大下降,表土與心土pH值一般為5.0~6.5,土壤質地常為壤粘土至粘土,土壤鈣飽和度多在60%以上。已有研究表明,茶樹生性忌鈣,名茶產地多為低鈣土壤,一般僅為0.2%~0.3%。灰岩形成的土壤上,茶樹雖能生長但品質一般不良,如杭州的翁家山、衢州的上方等,難有名茶產出。
玄武岩也為含鈣較多的母質,含鈣量可達8%以上,但不含石英,發育為紅壤後其土體呈紅棕色,有鐵錳結核,質地具黏性,雖然茶樹可以正常生長,但不利其品質的提高。
5)白堊系紫砂岩或紅砂岩地層分布於浙江各盆地中,正常表土pH值5.0~6.5,但30~40cm以下就有石灰性反應,不宜植茶,茶葉品質相對較差,這類茶園在金華至衢州一帶較多。
6)母岩為變質岩的紅松泥土屬土壤,質地疏鬆,具有高鉀、低鈣、高硅的特點,宜於茶樹生長,產出不少名茶。由於變質岩地層的岩石化學成分不均勻,局部茶葉品質不理想。
7)第四紀紅土(黃筋泥土屬)為浙江種茶最廣泛的土壤之一,多分布在構造盆地近中心部位,地勢平坦,土層深厚,酸性反應,適宜種茶,可獲高產,但少有名茶出現。其不利因素主要是,質地過黏,土壤通氣性差;鐵、鋁、錳含量都過高而鉀素不足,需在生態環境改造和管理上做出較大的努力。
(3)名茶品質與土壤地球化學特徵的關系
茶樹的土壤營養特點為多元性、喜銨性、聚鋁性、低氯性和嫌鈣性。已發現與茶樹正常生長有關的元素多達40多種,茶葉產量、品質與大量營養元素、微量營養元素均有著密切關系。作為葉用作物,茶樹對氮素的需求量大,且優先吸收銨態氮。茶樹適宜生長於富鋁土壤上,適當高含量的鋁能促進茶樹及其根系的生長,提高葉子光合作用能力,促進碳水化合物的轉化,尤其是鋁對促進茶氨酸的轉化、兒茶酸的代謝、紅茶品質的改進具有良好的作用,同時鋁能促進茶樹對磷的吸收和轉化。茶樹對營養元素氯的需求量少,生產中未發現缺氯現象。茶是嫌鈣作物,對鈣的需求比一般作物低得多,當土壤中活性鈣(CaO)含量超過0.2%時,茶樹就不能正常生長,嚴重時會死亡,因而,茶樹不能生長在富鈣的土壤上,最適宜的酸度為5.0~6.0。龔子同等調查認為,土壤有效鋅與茶葉氨基酸含量呈正相關,鋅可提高茶葉氨基酸、茶多酚和咖啡鹼含量,降低酸氨比,從而有利於茶葉品質。鉬能提高茶氨酸含量;硼可提高茶葉芽重。總的來看,茶樹適宜生長於含有機質及各種營養成分豐富和呈酸性反應的土壤上。
對浙江幾種主要優質茶與土壤地球化學的研究認為,總體上高Si、K,低Fe、Al、Ca、Mg、Mn等有利於茶葉品質的提高;反之則不利於茶葉品質的提高。
(三)優質茶園適宜性評價指標
通過對浙江名茶產地地質條件、土壤條件及氣候條件的綜合分析,建立了浙江茶適生性評價的相關指標(表3-5)。依據評價指標可進一步開展茶區的農業區劃工作。
表3-5 優質茶園適宜性評價指標體系
5. 什麼是輝白茶
白茶有「一年茶、三年寶、七年靈丹妙葯」之稱,這幾年特別流行。
白茶屬輕微發酵茶,是我國茶類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為芽頭,滿披白毫,如銀似雪而得名。白茶是我國的特產,主要產於福建省的福鼎(最早是由福鼎縣首創,該縣有一種優良品種的茶樹——福鼎大白茶,茶芽葉上披滿白茸毛,是制茶的上好原料,最初採用這種茶片生產白茶)、政和、松溪和建陽等縣,台灣省也有少量生產。白茶生產已有200年左右的歷史。
6. 綠茶種類有哪些
1、龍井茶
我國綠茶的代表,主要產自杭州西湖山區的龍井及梅家塢、雲棲、虎跑等地,因此又叫做「西湖龍井」。根據加工工藝和品質的不同,龍井可分為梅塢龍井、西湖龍井和獅峰龍井3種,尤其以後者質量最為上乘。龍井茶的主要特點是:葉片呈劍片狀,葉質柔嫩細小,茶湯色澤翠綠清透,人口先苦後甜,富含氨基酸及維生素C等營養成分。
2、信陽毛尖
綠茶中的名品,主要產自河南省的信陽大別山地區,並因此而得名,信陽也由此成為我國八大產茶區之一。信陽毛尖的主要特點是:葉片細嫩、直長、有白色毛尖,茶湯色澤嫩綠明亮,人口清香芬芳,並帶有熟板栗的香味,味道醉厚清冽,沖水多次仍能保持長久清香。
3、碧螺春
又名洞庭碧螺春,素來以「細秀」而出名。主要產自江蘇蘇州的吳縣洞庭山風景區,這里依山傍水,自古以來就是產茶之地,有著悠久的種植、採摘和加工茶葉的歷史。
碧螺春的主要特點是:葉片緊細呈捲曲狀,葉質細嫩,色澤翠綠頂端帶白色毫尖,茶湯呈翠綠透明的顏色,香氣清新混合著花香和水果香。
4、黃山毛峰
黃山毛峰為毛峰茶中的極品。據史料記載,黃山茶葉在明萬曆年間就已相當知名。《黃山志》載:「雲霧茶,山僧就石隙微土間養之,微香冷韻,遠勝匡廬。」黃山雲霧茶就是黃山毛峰的前稱。
風景奇特的黃山,峭壁穿雲,懸崖摩天,茶樹沉浸在雲蒸霞蔚之中,因而芽葉茁壯,加以採制技藝精湛,成茶品格獨特,狀似雀舌,遍披銀毫,色澤嫩綠,並泛象牙色;沖泡時,香氣似白蘭,滋味似甘露,湯色澄凈,芽葉朵朵,清鮮明亮。
5、廬山雲霧
名山出名茶。「匡廬奇秀甲天下」的廬電,出產名茶己有1060多年的歷史。據登廬山志》記載,廬山雲霧茶始於明朝。《本草綱目》的集解中,已列有洪州白露、雙牛白毛、廬山雲霧等名茶,由此可見,廬山雲霧茶命名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
這里的茶樹多生長在雲霧彌漫的山坡上。由於自然條件優越,芽葉柔嫩,『製成茶葉,形狀挺秀如針,銀毫顯露,色澤青翠,湯色碧綠清撤,芽葉嫩綠明亮,香氣清而幽長,滋味鮮潔甘甜,經久耐泡,余香不絕。1970年,朱德委員長曾寫詩贊揚廬山雲霧茶:「廬山雲霧茶,味濃性潑辣,若得長年飲,延年益壽法。」
6、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產於安徽省太平縣猴坑一帶,外形魁偉,品質最好,號稱尖茶的魁首,故名「魁尖」,亦有叫「奎尖」的.。猴坑所產的尖茶,在色澤、白毫、香氣、滋味等方面,超出魁尖,故稱「猴魁」。它是我國綠茶中的一顆明珠。
7、平水珠茶
珠茶,亦稱圓茶。平水珠茶,是浙江的獨特產品。它的形狀渾圓緊結,色澤綠潤,身骨重實,活像一粒粒墨綠色的珠子,香高味濃,經久耐泡,馳名中外。
(6)嵊州市泉崗名茶開發有限公司商標擴展閱讀:
綠茶功效
1、有助於延緩衰老茶多酚具有很強的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是人體自由基的清除劑。
2、有助於抑制心血管疾病茶多酚對人體脂肪代謝有著重要作用。
3、有助於預防增強體質茶多酚可以阻斷亞硝酸銨等多種有害物質在體內合成,並具有提高肌體免疫能力的功效。
4、有助於預防和治療輻射傷害茶多酚及其氧化產物具有吸收放射性物質鍶90和鈷60毒害的能力。
5、有助於抑制和抵抗病毒菌茶多酚有較強的收斂作用,對病原菌、病毒有明顯的抑制和殺滅作用,對消炎止瀉有明顯效果。
6、有助於美容護膚茶多酚是水溶性物質,用它洗臉能清除面部的油膩,收斂毛孔,具有消毒、滅菌、抗皮膚老化,減少日光中的紫外線輻射對皮膚的損傷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