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專利權的權利用盡如何理解
專利權的權利用盡是指專利權人製造或者經專利權人許可製造的專利產內品售出後,使用或者再銷售該容產品的行為,不視為侵犯專利權。
專利權的權利用盡主要包括以下兩種情況:
(1)專利權人製造或者經專利權人許可製造的專利產品部件售出後,使用並銷售該部件的行為,應當認為是得到了專利權人的默許;
(2)製造方法專利的專利權人製造或者允許他人製造了專門用於實施其專利方法的設備售出後,使用該設備實施該製造方法專利的行為。
② 怎樣理解知識產權中權利保護與權力限制
一般認為,在知識產權法領域,權利限制制度的創設是基於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考慮,亦即是說,旨在權利人與社會大眾之間保持一種利益上的平衡關系。現代各國知識產權法在保護權利人利益的同時,也注重對社會公共利益的保護。一方面,權利人與社會公眾之間具有協調的一面。權利人的知識產權只有被他人使用才能體現出知識產權的社會價值,權利人的精神利益和經濟利益才能得意實現。使用者的利益反映了社會公眾對於科學文化知識的渴求;一般而言,使用者在使用他人知識產權的基礎上,才能創造出更多的智力成果,從而成為權利人。權利人與使用者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在很多情況下是合二為一的。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權利人與社會公眾之間也存在相互沖突的一面。知識產權是一種獨占性的權利,未經權利人許可,他人不得使用,否則,就有被追究侵權責任的可能,若放任權利人的「個人本位」,權利人不許可使用,他人則永遠不能接近權利人的知識產權,知識創新就會缺乏基礎。若僅考慮社會公眾的利益,對權利人施以嚴格限制,他人可以任意使用權利人的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利益則失去保障,從而也失去進一步從事知識創新的動力。可見,在權利人與社會公眾之間取得利益平衡,既有可行性,也有必要性。可行性在於權利人與社會公眾之間的相互協調性;必要性在於權利人與社會公眾的相互沖突性,就後者而言,要通過相應制度的創設使兩者沖突的利益趨於平衡,這就是對權利人獨占性知識產權予以必要的限制,削弱權利人的「個人本位」,但又不至於不合理地損害權利人的合法利益,實現「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的協調一致。 此外,對知識產權加以一定限制也符合《世界人權宣言》的精神。《世界人權宣言》第27條在宣布每個人都有權保護其創作的任何科學、文學或藝術作品所產生的精神與物質利益的同時,也宣布每個人都有權利自由參與社會文化知識,以享受藝術和分享科學的進步與利益。因此,實施權利限制,發揮知識產權促進科學文化進步的作用,確保社會公眾對知識產權的接觸和使用,是保障人權所必須的。 以上內容 引自《中國名牌大學法學院法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真題解析——北大、人大、清華卷》,第274頁,中國人民大學07知識產權法考研論述題。
什麼是知識產權英文為「intellectual property」,德文為「Gestiges Eigentum」,其原意均為「知識(財產所有權)」或者「智慧(財產)所有權」,也稱智力成果權。在我國台灣地區,則稱之為智慧財產權。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知識產權屬於民事權利,是基於創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業標記依法產生的權利的統稱。有學者考證,該詞最早於17世紀中葉由法國學者卡普佐夫提出,後為比利時著名法學家皮卡第所發展。知識產權是指:公民或法人等主體依據法律的規定,對其從事智力創作或創新活動所產生的知識產品所享有的專有權利,又稱為「智力成果權」、「無形財產權」,主要包括發明專利、商標以及工業品外觀設計等方面組成的工業產權和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文學、音樂、戲劇、繪畫、雕塑、攝影和電影攝影等方面的作品組成的版權(著作權)兩部分。知識產權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科學技術方面或文化藝術方面,對創造性的勞動所完成的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這個定義包括三點意思:(1)知識產權的客體是人的智力成果,有人稱為精神的(智慧的)產出物。這種產出物(智力成果)也屬於一種無形財產或無體財產,但是它與那種屬於物理的產物的無體財產(如電氣)、與那種屬於權利的無形財產(如抵押權、商標權)不同,它是人的智力活動(大腦的活動)的直接產物。這種智力成果又不僅是思想,而是思想的表現。但它又與思想的載體不同。(2)權利主體對智力成果為獨占的、排他的利用,在這一點,有似於物權中的所有權,所以過去將之歸入財產權。(3)權利人從知識產權取得的利益既有經濟性質的,也有非經濟性的。這兩方面結合在一起,不可分。因此,知識產權既與人格權親屬權(其利益主要是非經濟的)不同,也與財產權(其利益主要是經濟的)不同。知識產權包括:工業產權和版權(在我國稱為著作權)一共兩部分。■發明專利、商標以及工業品外觀設計等方面組成的工業產權。工業產權包括專利、商標、服務標志、廠商名稱、原產地名稱、制止不正當競爭等。下面只指出工業產權中的一些主要類型:△商標權是指商標主管機關依法授予商標所有人對其注冊商標受國家法律保護的專有權。商標是用以區別商品和服務不同來源的商業性標志,由文字、圖形、字母、數字、三維標志、顏色組合或者上述要素的組合構成。我國商標權的獲得必須履行商標注冊程序,而且實行申請在先原則。 商標是產業活動中的一種識別標志,所以商標權的作用主要在於維護產業活動中的秩序,與專利權的作用主要在於促進產業的發展不同。△專利權與專利保護是指一項發明創造向國家專利局提出專利申請,經依法審查合格後,向專利申請人授予的在規定時間內對該項發明創造享有的專有權。發明創造被授予專利權後,專利權人對該項發明創造擁有獨占權,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都不得實施其專利,即不得為生產經營目的製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和進口其專利產品。未經專利權人許可,實施其專利即侵犯其專利權,引起糾紛的,由當事人協商解決;不願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專利權人或厲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也可以請求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處理。專利保護採取司法和行政執法「兩條途徑、平行運作、司法保障」的保護模式。本地區行政保護採取巡迴執法和聯合執法的專利執法形式,集中力量,重點對群體侵權、反復侵權等嚴重擾亂專利法治環境的現象加大打擊力度。 △商號權。即廠商名稱權,是對自己已登記的商號(廠商名稱、企業名稱)不受他人妨害的一種使用權。企業的商標權不能等同於個人的姓名權(人格權的一種)。此外,如原產地名稱、專有技術、反不正當競爭等也規定在巴黎公約中,但原產地名稱不是智力成果,專有技術和不正當競爭只能由反不當競爭法保護,一般不列入知識產權的范圍。■ 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文學、音樂、戲劇、繪畫、雕塑、攝影和電影攝影等方面的作品組成版權。版權是法律上規定的某一單位或個人對某項著作享有印刷出版和銷售的權利,任何人要復制、翻譯、改編或演出等均需要得到版權所有人的許可,否則就是對他人權利的侵權行為。知識產權的實質是把人類的智力成果作為財產來看待。 著作權是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作品的原創作者,依法對其作品所享有的一種民事權利。 △著作權。在我國,著作權用在廣義時,包括(狹義的)著作權、著作鄰接權、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等,屬於著作權法規定的范圍。這是著作權人對著作物(作品)獨占利用的排他的權利。狹義的著作權又分為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使用權和獲得報酬權(著作權法第10條)。著作權分為著作人身權和著作財產權。著作權與專利權、商標權有時有交叉情形,這是知識產權的一個特點。答案補充保護護知識產權 就是通過知識產權保護法保護知識產權 答案補充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等法律法規先後出台,為各個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提供了法律依據。
③ 專利權中禁止他人實施其專利的權利這個怎麼具體解釋
不管產品是來自國內還是國外。在國內都被禁止製造、使用、銷售或者進口;要用都要經過版專利權人權授權。比如有一種產品,在國內你申請了專利;那麼在國內就有專有權利,就算在國外用該專利方法直接生產的產品也不能進口!
④ 怎麼確定專利權人
專利權人是專利權的所有人及持有人的統稱,即專利申請被批准時,被授予專利專權的專利申請人。專利屬權人既可以是單位也可以是個人。那麼怎麼確定專利權人呢?下面八戒知識產權為您作專業解答。專利權人1、職務發明創造的專利申請權和專利權人為單位;2、非職務發明創造的專利申請權和專利權人為個人;3、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其專利申請權和專利權人依其合同約定決定;4、兩個以上單位或者個人合作完成的發明創造,除各方在協議中約定的以外,其專利申請權和專利權人屬於完成或者共同完成的單位或者個人;5、一個單位或者個人接受其他單位或者個人的委託完成的發明創造,除委託書中有約定的外,其專利申請權和專利權人屬於完成或者共同完成的單位或者個人;6、兩個以上的申請人分別就同樣的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專利權授予最先申請的人。或者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實施細則》規定:兩個以上的申請人在同一日分別就同樣的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應在收到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的通知後自行協商確定申請人。
⑤ 專利權人的權利包括實施許可權,強制許可的一般規則有不享有獨占實施權,並無權允許他人實施,怎麼理解
⑥ 如何理解專利實施權
專利實施權
專利權人的權利有:①獨占實施權;②進口權;③轉讓權;④實施許可權;⑤放棄權;⑥標記權;⑦出質權。專利權人的義務就是繳納專利年費(也稱專利維持費)的義務。
⑦ 專利權申請主體怎麼解釋
專利權的主體即專利權人,是指依法享有專利權並承擔相應義務的人。專利權主體包括以下幾種:一、發明人或設計人,二、發明人或設計人的單位,三、受讓人,四、外國人
⑧ 知識產權法,名詞解釋專利權人是指什麼
專利權人是專利權的所有人,即專利申請被批准時,被授予專利權的專利申請人。專利權人既可以是單位也可以是個人。
專利權人有專利的獨占權、許可權、轉讓權等權利。
⑨ 1:如何解釋專利權
在中國,專利分為三種,即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申請外觀設計專利的,只需提交請求書以及該外觀設計的圖片或者照片等文件[1],不需要提供權利要求書,沒有權利要求。而申請人在提出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申請時,除了要在說明書中對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內容進行詳細介紹以外,還要在說明書記載內容的基礎上,用構成發明或者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技術特徵撰寫成一項或多項權利要求,具體定義申請人希望獲得保護的專利權的范圍。作為記載全部權利要求的書面文件,權利要求書是申請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時必須提交的申請文件之一[2]。因此,本文中所稱權利要求書或權利要求僅是針對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而言的。
權利要求對於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來說非常重要。我國專利法[3]第56條第1款規定,「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准」。如果沒有權利要求,就無法確定專利權的保護范圍,專利保護就成為一紙空文。然而,即使有了權利要求,也不等於專利權的保護范圍就被清楚地界定了,因為專利權的保護對象是「知識」,是一種思想,是無形的,在轉換成文字表述的過程中,難免含義會發生一定的偏差。這時,如何在基本原則的指導下,通過科學的方法,對其含義做出准確的解釋,就變得特別重要。以下就我國對專利權利要求進行解釋時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方法作一粗淺探討。
⑩ 權利怎麼解釋
權利一般是指法律賦予人實現其利益的一種力量。與義務相對應,法學的基本范疇之一,人權概念的核心詞,法律規范的關鍵詞。在家庭、社會、國家、國際關系中隱含或明示的最廣泛、最實際的一個內容。從通常的角度看,權利是法律賦予權利主體作為或不作為的許可、認定及保障。
詞目:權利
(1)權勢和貨財
《荀子·勸學》:「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
《後漢書·董卓傳》:「稍爭權利,更相殺害。」
明方孝孺《崔浩》:「棄三萬戶而不受,辭權利而不居,可謂無欲矣。」
(2)法律用語。指公民依法應享有的權力和利益,或者法律關系主體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為滿足其特定的利益而自主享有的權能和利益。
權利:是指法律賦予人實現其利益的一種力量。與義務相對應,法學的基本范疇之一,人權概念的核心詞,法律規范的關鍵詞。在家庭、社會、國家、國際關系中隱含或明示的最廣泛、最實際的一個內容。從通常的角度看,權利是法律賦予權利主體作為或不作為的許可、認定及保障。
權利通常包含權能和利益的兩個方面。權能是指權利能夠得以實現的可能性,它並不要求權利的絕對實現,只是表明權利具有實現的現實可能;利益則是權利的另一主要表現形式,是權能現實化的結果。權能具有可能性,利益具有現實性。也可以說權能是可以實現但未實現的利益;利益是被實現了的權能。因此,權利有著應然權利和實然權利之分。
胡適《國語文法概論》:「二十年來,教育變成了人人的權利,變成了人人的義務。」
老舍《四世同堂》十四:「他覺得他既沒有辜負過任何人,他就應當享有這點平安與快樂的權利。」
丁韙良[1] (W. A. P. Martin)《萬國公法》:「虎哥以國使之權利,皆出於公議。」
定義理解
權利是價值回報
義務:就是人在相應的社會關系中應該進行的價值付出。
權利:就是人在相應的社會關系中應該得到的價值回報。
職責:在所有的社會關系中,任何人通常有一種最重要的社會關系,這種社會關系決定著他的根本利益,是他主要的生活來源和生存根本,職責就是一個人在其最重要的社會關系中應該進行的價值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