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先專利權益的保護
所謂在先專利權益的保護,是指對在先取得的專利權的合法權益的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二十三條規定:授予專利權的外觀設計,應當同申請日以前在國內外出版物上公開發表過或者國內公開使用過的外觀設計不相同和不相近似,並不得與他人在先取得的合法權益相沖突。在先專利權益的保護在先權益的保護,主要是針對在先申請取得的專利權和在後申請取得的專利權的利益沖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因重復授權引起兩個專利權人之間的利益沖突。重復授權是指兩個以上相同主題的發明創造,其技術特徵也基本相同,分別申請專利並都獲得了專利權;二、因從屬專利而引起的權利沖突。從屬專利,是指在後申請的發明創造或者實用新型專利是對另一項在先申請專利進行改進,它是在採用在先專利的同時,增加了新的內容,其保護范圍完全落入在先申請的保護范圍之內,但又合法取得了專利權;三、其他類型知識產權與專利權之間的沖突。主要表現在商標權、著作權、企業名稱權、知名商品特有包裝、裝潢使用等與外觀設計專利權的沖突。對在先專利權益的保護,主要是依據民法通則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和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的原則制定的。
2. 在先權利的保護在先商標權
《商標法》第二十八條規定,與在先注冊商標相沖突的申請注冊商標,應予以駁回。在特定情形下,即出現不同主體在相同類似商品上同日申請注冊相同近似商標的,應初步審定在先使用人之申請注冊商標。此特定情況下的使用在先原則是對申請在先原則的有效補充,為1982年以來的商標立法所一直堅持。
新《商標法》第十三、十四條關於保護馳名商標的規定則更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馳名商標是指在中國為相關公眾廣為知曉並享有較高聲譽的商標。這主要是從事實狀態的角度進行的描述。從法律制度的層次上講,馳名商標不是指任何特定的商標,而是滿足一定條件的商標均可能獲得的一種特別保護,是對一般商標保護制度的補充。
中國對馳名商標保護工作的實踐經歷了一個漸進的過程,其間出現了一些認識上的誤區。突出表現在一些企業將「馳名商標」混同於營銷意義上的「名優品牌」,將認定馳名商標作為提升企業知名度、商標知名度,從而促銷產品的手段來看待。這種錯誤認識並未因商標法的修訂而立即消失,在新《商標法》實施之後,依據馳名商標保護條款提出的商標異議中,相當部分就屬於「醉翁之意不在撤銷被異議商標,而在乎認定馳名商標」。其實,馳名商標一方面是一種事實狀態,另一方面,在傳統的商標保護手段無法對損害事實進行救濟時,通過認定馳名商標、給予擴大范圍的保護來提供救濟是馳名商標保護制度的核心。因此,出於追逐商業利潤的目的對認定馳名商標趨之若鶩是本末倒置的做法。為消除上述誤區,應當堅決貫徹兩個原則,即個案認定原則和被動保護原則。所謂個案認定原則,是指在具有適當訴求的案件中對馳名商標的認定結果只對本案有效,其認定結果不具有延續性。如果之後又發生相關訴求,前述認定結果也只具有參考價值。所謂被動保護原則,是指商標主管機關或人民法院只能應當事人的請求對相關商標是否馳名進行認定,並提供擴大保護,不主動進行認定工作。
對第三十一條的理解與適用
《商標法》第三十一條規定,申請商標注冊不得損害他人現有的在先權利,也不得以不正當手段搶先注冊他人已經使用並有一定影響的商標。前文已述,該條規定在內在邏輯、文字表達等方面尚有可商榷之處,但所謂瑕不掩瑜,這些缺憾並不能抹殺它在《商標法》保護在先權利體系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商標法》第三十一條的前半段,並未使用「其他」二字,結合第九條及其他相關條款可以推斷,此處的在先權利應當不含在先的商標權。同時,這里沒有對在先權利的內容進列舉,只作了概括性的規定。
國外商標立法大多列舉了在先權利的種類,例如:《歐洲共同體商標條例》對「名稱權、肖像權、版權和工業產權」進行明確的保護。」德國《商標和其他標志保護法(商標法)》保護的在先權利范圍是「1、名稱權;2、肖像權;3、著作權;4、植物品種名稱;5、地理來源標志;6、其他工業產權」。…《法國知識產權法典》規定,「侵犯在先權利的標記不得作為商標,尤其是侵犯:1、在先注冊商標或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第六條之二所稱的馳名商標;2、公司名稱或字型大小,如果在公眾意識中有混淆的危險;3、全國范圍內知名的廠商名稱或標牌,如果在公眾意識中有混淆的危險;4、受保護的原產地名稱;5、著作權;6、受保護的工業品外觀設計權;7、第三人的人身權,尤其是姓氏、假名或肖像權;8、地方行政單位的名稱、形象或聲譽。」
從中國商標注冊工作的實踐來看,申請注冊商標可能損害的其他在先權利主要有以下類型:人身權(包括肖像權、姓名權);商標權之外的知識產權(包括著作權、專利權、廠商字型大小權等)。
(一)肖像權
實踐中因申請注冊商標而損害他人肖像權的情形極為少見,主要原因在於:商標局對於申請商標中含有自然人肖像的,均要求申請人提供經公證的、該自然人授權其使用肖像進行商標注冊的書面文件。然而,即使如此也並不能絕對避免沖突的發生。例如,自然人甲事先授權乙公司以其肖像作為商標申請注冊,但當該商標被商標局初步審定公告之後,甲卻提出異議,認為其授權行為系受乙公司欺詐所做之非真實意思表示,乙公司申請注冊的商標侵犯了其肖像權,不應准予注冊。筆者認為,自然人授權他人以自己肖像注冊商標屬於當事人之間的一種合同關系。由於此種合同的標的與自然人的人身權(肖像杈)關系密切,自然人在合同生效後反悔的,難以通過強制方式實際履行合同——因為強制實際履行不能違反合同本身的性質和法律,違反自然人意願而使用其肖像將與民法保護肖像權的規定相背離。此時,申請商標因授權效力歸於消滅而構成對他人肖像權的侵害,應當不予核准注冊(已注冊的得因肖像權人在法定期限內提出爭議而被撤銷)。至於肖像權人與商標申請人之間因授權使用肖像的合同不能履行而產生的糾紛屬於另一種法律關系,應由當事人通過其他途徑解決。
(二)姓名權
所謂姓名是指自然人用來標明身份、以區別於他人的文字或文字的組合。姓名存在廣義、狹義之分。狹義的姓名即為本名。廣義的姓名包括自然人本名以及字、號、筆名、藝名等區別自然人人身特徵的文字元號。
姓名權作為一項人格權,始於出生、終於死亡。而且,姓名權不是一種獨占權,相互之間並不排斥,同名同姓為法律所容許。在此情形,各人使用同一姓名,而各人均系行使權利,應屬正常。因此,以含有他人姓名的文字作為商標申請注冊在一般情況下不會構成與他人姓名權的沖突。筆者認為,認定申請注冊商標損害他人姓名權要受到嚴格的限制,應當考察以下要件:
第一、商標中含有與在世的名人姓名完全相同的文字。首先,所謂完全相同是指商標的文字與他人的姓氏與名字均相同,如果只含有姓氏或者名字則不符合條件。其次,該自然人應尚在人世。當然,使用已故自然人的姓名作為商標申請注冊並非全然合法,在特定情況下,如果該商標的注冊與使用將產生不良的社會影響,也應當拒絕其注冊。最後,該他人為名人。所謂名人,是指在社會上享有較高知名度的人物,也可稱為公眾人物,與此相對應的是普通人。如果商標中含有的僅是與普通人姓名相同的文字,將不會引發侵犯姓名權的問題。因為對於普通人而言,姓名主要起到表示其身份的作用,其姓名權受侵犯主要表現為他人在民事行為中盜用或假冒其姓名而造成損害,商標的基本功能在於表示商品或服務的來源,而這種表示作用一般不與自然人的身份相聯系。在商標審查實踐中,商標局要求申請人就含有姓名的商標申請提供權利人的授權書以及公證機關的公證書,因此,上述資料是申請注冊含有姓名的商標的必備形式要件。
第二、申請注冊商標的行為未取得名人的授權。
第三、申請商標如使用或予以注冊將損害名人的利益。公眾對於名人常常會產生非理性的喜愛甚至崇拜(極端的現象如一些青少年對於偶像派影視歌明星的狂熱追逐),如果將名人的姓名用於商業營銷,無疑將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而且,基於名人的聲望容易使消費者相信產品或服務具有良好的品質保證,從而激發其消費慾望,給商家帶來巨額利潤。名人通過自己奮斗所形成的社會影響力可以被進行商業利用而帶來消費吸引力和商業利潤,這是普通人做不到的。正是這種商業利用的可能性賦予名人姓名以不同於普通人姓名的「潛在財產收益」能力。申請注冊含有名人姓名的商標可能造成消費者對商品的來源及品質保證發生混淆,進而侵犯了名人姓名的「潛在財產收益」,從而損害了名人的姓名權
第四、申請人在主觀上存在過錯。申請人在主觀上存在過錯是申請注冊商標侵犯他人姓名權的構成要件之一。故意以申請注冊商標的方式侵犯他人姓名權的,申請人應當有確定的動機、目的。例如,某企業在將某影視界名人的姓名作為商標申請注冊之後,通過媒體公然宣稱該名人是其產品的形象代言人(而事實上並不存在此種關系),這種侵犯他人姓名權的動機、目的就十分明確,侵害的故意十分確定。如果申請人的動機、目的查不清的,可以按後果確定申請人的過錯。因為過失同樣可以構成侵權,可以從損害後果來證明申請人的過失。
(三)著作權
認定申請注冊商標損害他人著作權應考察以下要件:
第一、申請注冊的商標使用了他人的作品。首先,著作權的客體范圍比較寬泛,可以作為商標注冊的可視性標志主要包括美術作品(繪畫、書法、雕塑等)與攝影作品。因此,申請注冊商標損害他人著作權的情形主要表現為在商標中使用他人的美術作品和攝影作品。需注意的是,如果只是使用不受著作權法保護的標志則不構成對他人作品的使用,例如,文學作品的名稱、小說中的虛擬角色的名稱等。其次,使用他人的作品包括復制和模仿兩種方式。以復制方式使用他人作品作為商標的行為較易辨別,而以模仿方式的使用則需認真比較商標的相關要素與他人的作品,分析異同,如果商標的相關要素與作品之間在構思、表現手法,以及視覺效果等方面的相似程度足以使普通消費者將商標與作品相互混淆或者將商標與作品的作者緊密聯系,則可認定為模仿他人作品。
第二、他人就該作品享有著作權的產生時間早於商標的申請時間,且仍處於保護期內。著作權自作品創作完成之日起產生,因此,只要作品的創作完成時間早於商標申請的時間,即可能發生權利沖突。同時,法律對著作權的財產權部分設定了保護期,保護期屆滿的作品將進入社會公用領域,此時使用作品申請注冊商標不構成對著作權的損害。
第三、申請注冊行為未經在先著作權人的授權。《著作權法》規定,使用他人作品應當同著作權人訂立許可使用合同,法律規定可以不經許可的除外。使用他人的美術作品和攝影作品不屬於法律規定的除外情形,應當經過權利人的許可,未經許可的使用行為構成侵權。
(四)專利權
認定申請注冊商標損害他人專利應考察以下要件:
第一、申請注冊的商標含有與他人專利權相互沖突的內容。受專利法保護的發明創造包括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三種類型。由於商標注冊的可視性要求,申請注冊商標可能與之發生沖突的情形主要見於外觀設計專利。外觀設計專利權保護的客體要素為形狀、圖案與色彩,因此,如果將他人外觀設計中具有顯著性的形狀、圖案、色彩作為商標申請注冊,就可能損害他人的專利權。判斷商標與外觀設計是否相沖突應注意以下問題:1、商標與外觀設計在整體上完全相同或極為近似,則可認定相互沖突;2、商標與外觀設計在整體上有一定區別,但在構成要素上存在相同或近似的,則只有當商標的顯著部分與外觀設計的顯著部分或要部(某些產品存在著容易引起一般消費者注意的部位,該部位稱為「要部」)相同或近似時,才可認定為商標與外觀設計相互沖突;3、商標與外觀設計所含文字相同或近似的,由於一般文字和數字的字型以及字音、字意不能作為要求保護的外觀設計的具體內容,同時,在外觀設計相近似性判斷中,產品外表所表現的包括產品名稱在內的文字是一種圖案,應當考慮其作為圖案的裝飾作用,而不應當考慮其作為文字的字意,故而,只有在商標與外觀設計所含文字的外觀相同或近似時才能認定為相互沖突。
第二、他人的專利權在先並有效。首先,應以專利的申請時間為標准來衡量其是否較之於商標申請在先。其次,在申請注冊商標與外觀設計專利發生糾紛的案件審理中,應當對該外觀設計專利是否有效的問題進行重點審查。
第三、商標的使用商品與外觀設計的使用產品應相同或類似。如果商標的使用商品與外觀設計的產品不相同或者不相類,則不應認定商標損害了外觀設計專利權。
第四、申請注冊商標的行為未經在先專利權人的授權。
(五)廠商字型大小權
在商標審查實踐中,將與他人企業名稱相同或近似的文字作為商標申請注冊的情況極為罕見,更為常見的情況是將與他人企業字型大小(或商號)相同或近似的文字作為商標申請注冊。因此,一般情況下,申請注冊商標可能侵犯的不是企業名稱權,而是廠商字型大小權。
企業名稱實行的是分級登記管理體制,不同企業使用相同字型大小(或商號)的情況是允許的,而且,企業名稱與商標雖然同屬商業標志,但它們受不同的法律法規調整,在功能上也存在區別。因此,不能一概認為企業名稱登記在先就可以禁止他人使用其名稱中的字型大小作為商標登記注冊。筆者認為,認定申請注冊商標損害他人廠商字型大小權應考慮以下要
第一、商標所含文字與他人廠商字型大小完全相同。此處所謂「商標所含文字」系指商標具有顯著性的文字,例如,指定使用在「餐館」服務上的「海爾居」商標的顯著性文字為「海爾」
(「居」字使用在上述服務上為通用名稱,不受保護),該商標的文字就應視為與他人的廠商字型大小「海爾」完全相同。
第二、廠商字型大小所含文字具有較強的獨創性。漢語或英文中具有固定用法的搭配不具有獨創性,例如「長城」、「聯想」等。臆造字、詞則有較強的獨創性,例如「澳柯瑪」、「SONY」等。廠商字型大小所含文字如非為獨創性較強的詞,普通消費者不容易將該詞與具體的廠商建立固定的聯系。即使商標文字與該字型大小相同,消費者也不會對商標與廠商的關系發生混淆。
第三、在先廠商字型大小權人為知名企業,其廠商字型大小已為消費者所熟知。
第四、商標的使用商品與在先廠商字型大小權人的主要產品相同或類似。商標專用權要受核定使用的商品限制,企業名稱的登記也有行業的限制。不宜將對廠商字型大小杈的保護擴大到該廠商主要經營的產品范圍之外。 三十一條後半段明確禁止以不正當手段搶先注冊他人使用在先並有一定影響的商標。此規定的出發點是維護誠實信用原則,反對不正當競爭行為。筆者認為,正確理解並運用這一條款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對不正當手段應如何認定
所謂不正當手段,主要是指以違反誠實信用原則的方式申請注冊商標,也即申請人具有企圖竊取他人勞動成果(他人進行商標創意的智力勞動,以及通過使用商標過程中投入的宣傳、推介而凝結在商標上的商業信譽)的主觀惡意。但是,惡意作為一種心理活動,除非行為人自己承認,很難直接予以證明,通常需要依據客觀證據進行推理。一般而言,如果客觀證據能夠證明以下兩點,則可以認定申請人採用了不正當的手段:
1、申請人知曉或者理應知他人在先使用的商標。例如,申請人與他人曾經就標注該他人在先使用商標的產品存在經銷關系或者其他經濟關系;雙方為同一地區的同行業企業,且他人使用系爭商標已在當地具有影響,等等。
2、系爭商標是對他人在先使用商標的抄襲、模仿。例如,他人在先使用商標具有較為獨特的創意,而系爭商標與該商標在構成要素與視覺效果上都極為近似,則可認定申請人抄襲了他人的在先使用商標。
第二、是否應考慮系爭商標的使用商品
第三十一條的適用也必須考慮系爭商標的使用商品問題。如果將對未注冊商標的保護范圍擴大到非類似商品上,則該商標就會享受到與馳名商標同等的保護,這顯然是不妥當的。設若系爭商標確已馳名,則應徑行援用《商標法》第十三條保護馳名商標的條款,自然無第三十一條之適用餘地。
如果系爭商標的使用商品與他人在先使用商標的使用商品不相同且不類似,則系爭商標的注冊與使用不會對他人在先使用商標的使用造成妨害,也不會阻礙在先使用人就其商標取得注冊,對他人的權益並不構成實質的侵害。此情形下,不宜援用第三十一條否定系爭商標的注冊。假如系爭商標確是對他人在先使用商標的復制或抄襲,且該行為極為明顯,也應考慮是否適用第十條第一款第(八)項來解決糾紛,即考察該行為是否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並容易產生不良影響。
第三、如何認定在先使用商標具有一定的影響
首先需要討論的問題是他人在先使用商標是否必須在中國在先使用。《商標法》對此無明確規定。考慮到商標保護的地域性,以及中國《商標法》的基本原則,應當將在先使用的范圍限定於中國。如其不能提供在中國的在先使用證據,則很難通過第三十一條獲得保護。
其次,該在先使用商標應當是已具有一定的影響。所謂一定影響,是指該商標已在一定地域被一定的人群所知曉。他人商標如僅僅是使用在先,而不具有一定的影響,則難以適用第三十一條。當事人可從以下方面著手准備其商標具有一定影響的證據:A、在先使用商標持續使用的時間;B、知曉該商標的相關消費者所處地域范圍的大小;C、同行業者的認知程度;D、在先使用人對該商標的宣傳力度等。商標局、商標評審委員會或者人民法院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可以參照馳名商標的認定標;隹(顯然不能按照馳名商標那麼高的條件)來認定在先使用商標是否已具有一定影響,同時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進行綜合考慮,決定是否適用第三十一條。
注釋:
[1]深圳某公司自1995年底開始先後提出了200餘件商標注冊申請,主要包括兩種類型:其一是將與「鳳凰」、「熊貓」、「伊利」等幾十件有一定知名度的商標(含少數馳名商標)相同的文字在非類似商品或服務上注冊;其二是將與富島基金、國嘉實業、蘭生股份等幾十家上市公司簡稱(含簡稱的顯著部分)相同的文字在相關的商品或服務上注冊。針對該公司搶先申請注冊的商標,商標局及商標評審委員會通過撤銷、異議及爭議程序予以撤銷或裁定不予注冊。
3. 什麼是專利權的在先使用權,在先使用權抗辯的條件
你好,商來標轉讓知夫子為您回自答:
所謂專利權的在先使用權,是指行為人在專利申請日前已經製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經作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並且僅在原有范圍內繼續製造、使用的,其行為按照專利法規定不視為侵權。
二、專利權的在先使用權抗辯的條件
行為人援用在先使用權抗辯應當符合如下條件:
(1)行為人必須由實施或准備相同專利技術的行為,即已經開始製造與專利產品相同的產品、使用與專利方法相同的方法,或者為上述製造或使用而做好了必要的准備。
(2)上述製造、使用行為或為製造使用行為所做的准備工作必須是在該專利的申請日之前已經進行,並且應當一直延續到申請日後。如果在申請日前雖然已經製造、使用或為製造使用進行准備,但在申請日前已經停止上述行為的,仍不能以此作為在先使用抗辯理由;
(3)實施應當僅限於原來的規模。在先使用人在原來的規模範圍內繼續製造或使用專利所保護的產品或方法,不視為侵權。超出原來范圍實施專利的,超出的部分視為侵權。
4. 專利申請前別人有一個「在先權」,怎麼又來一個對發明專利的臨時保護
你說的問題我也不理解。別人有發明專利了?你再申請是無法授權的。
5. 專利合法權益在先取得的范圍
授予專利權的外觀設計,應當同申請日以前在國內外出版物上公開發表過或者國內公開使用過的外觀設計不相同和不相近似,並不得與他人在先取得的合法權利相沖突。那麼專利合法權益在先取得的范圍是怎樣的呢?接下來八戒知識產權就帶您了解相關知識。專利合法權益在先取得的范圍在先取得,是指該權利產生之日早於外觀設計專利的申請日或者優先權日。對於著作權、知名商品特有包裝或者裝潢的使用權等自動產生的知識產權而言,作品產生之日即為權利取得之日;而商標權,企業名稱權等必須經批准授權才能產生的知識產權。批准授權之日即為權利取得之日;對外觀設計專利而言,自專利被授予之日即為權利取得之日,如果外觀設計專利被授予,雖然該外觀設計取得了專利權,但是第三人有證據證明其與他人在先取得的專利合法權益相沖突,可申請宣告該專利無效。外觀設計是指對產品的形狀、圖案或者其結合以及色彩與形狀、圖案的結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並適於工業應用的新設計。依據該規定的外觀設計的特點,與外觀設計產生專利在先取得權利的沖突應當設定在以下范圍內:一、商標權;二、著作權;三、企業名稱權;四、知名商品特有包裝或者裝潢適用權;五、肖像權等。發生外觀設計專利與知識產權的在先取得權利糾紛,主要是專利授權與知識產權授權的單位不同,在授權時未作在先權利審查所致。因此,發生在先取得權利糾紛時,當事人應當向侵權發生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6. 專利申請的先後,權利的保護
中國專利是先申請制,申請在先的專利權有效,你說的情況可能發生,但需要注意的是,實專用新型由於屬未經審查,專利權人在主張自己權利時一般需要向法院遞交實用新型的專利權評價報告,這相當於對實用新型的審查,審查員會發現這個問題,進而會導致權利主張失敗。
2、專利權有地域性,在美國申請的專利只能在美國獲得保護,在中國申請的專利只能在中國獲得保護,也就是說,如果別人在日本申請了專利,而在中國沒申請專利的話,在中國可以隨便用這個技術,只要不出口到日本就沒問題。
7. 專利權的在先使用權
所謂的在先使用權,是指行為人在日前已經製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經作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並且僅在原有范圍內繼續製造、使用的,其行為按照規定不視為侵權.專利權的在先使用權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專利權的在先使用權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一、在先使用權的合理行使
在先使用權的行使顯然會導致在先使用權人與專利權人之間產生利益沖突:如果過多地限制在先使用權,那麼在先使用權人未能得到其應當享受的合法權利,這對在先使用權人來說是不公平的,反之,如果在先使用權人的權利過大或不受限制,將嚴重破壞專利制度,甚至導致專利制度形同虛設.因此法律需要對兩者權利予以平衡,確定在先使用權人行使在先使用權的合理尺度.專利法第六十三條規定將在先使用權人合理行使其在先使用權的范圍限定在"原有范圍"內.對於"原有范圍"的理解,目前國內大多數學者系以定點量化的方式來確定,即以專利申請日為分界點,在該日前已經作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的專用設備的實際生產數量和生產能力的范圍.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專利侵權判定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規定:原有范圍,是指專利申請日前所准備的專用生產設備的實際生產產量或者生產能力的范圍.
專利權的在先使用權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但是,這樣的界定是否合理值得商榷.如前所述,在先使用權人的在先使用權是基於其合法手段作出發明創造而獲得,該權利是一項獨立的權利,而在後的專利權應當不能對在先權利的合理行使構成限制.而判斷是否合理的標准應該看在先權利是否因為在後專利權的存在而涉嫌搭便車,如果是的,則屬於在先使用權的濫用,否則應當認定為屬於對在先使用權的合理使用.那麼,在先使用權人根據生產的需要擴大生產的規模是否屬於合理使用的范圍呢?從市場經濟一般規則來看,先用權人在剛剛開發出新技術時,市場前景一般並不明朗,在先使用權人會比較謹慎地做一些嘗試工作,一般不會進行大規模生產,而在等到產品推向市場並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在先使用權人預測市場前景比較樂觀的情況下,才會根據市場需要和公司生產需要大量購進所需生產設備,擴大生產規模.如果不加分析的將所有在專利申請日後的擴大生產規模的行為都視為在先使用權的不合理使用的,無疑是要求在先使用權人在作出發明創造並開始市場化時就必須預見到今後若干年的市場前景並以此為依據確定生產規模,這顯然是不現實的,更何況,市場行為往往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除了市場前景等因素外,在先使用權人的生產規模還可能受到其他因素如資金等因素的影響而不大可能在初期就大規模化.因此,在先使用權人根據其生產規模的需要合理地進行擴大生產規模應當被認為是對其在先使用權的合理使用.
二、行使在先使用權應注意的問題
行使在先使用權時,需要注意的問題包括:1、在先使用權人所使用的技術應當是通過在先使用權人自己獨立研究的或以合法手段取得的,而不是在專利申請日前通過抄襲、剽竊或其他不正當的方式獲得的.2、在先使用權的權利主體僅限於產品製造者.對於使用和銷售者不適用在先使用權.3、在先使用權僅限在先使用權人本人行使,不能用來入股或轉讓,但是在先使用權連同企業一並轉讓的除外.
三、專利權在先使用權的規定
所謂專利權的在先使用權,是指行為人在專利申請日前已經製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經作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並且僅在原有范圍內繼續製造、使用的,其行為按照專利法規定不視為侵權.
行為人援用在先使用權抗辯應當符合如下條件:
(1)行為人必須由實施或准備相同專利技術的行為,即已經開始製造與專利產品相同的產品、使用與專利方法相同的方法,或者為上述製造或使用而做好了必要的准備.
(2)上述製造、使用行為或為製造使用行為所做的准備工作必須是在該專利的申請日之前已經進行,並且應當一直延續到申請日後.如果在申請日前雖然已經製造、使用或為製造使用進行准備,但在申請日前已經停止上述行為的,仍不能以此作為在先使用抗辯理由;
(3)實施應當僅限於原來的規模.在先使用人在原來的規模範圍內繼續製造或使用專利所保護的產品或方法,不視為侵權.超出原來范圍實施專利的,超出的部分視為侵權.
8. 發明專利的特點有哪些,在先專利權益如何
專有性也稱"獨占性",所謂專有性是指專利權人對其發明創造所享有的獨占性的製造、使用、銷售和進出口的權利。
根據《巴黎公約》規定的專利獨立原則,專利權的地域性特點,是指一個國家依照其本國專利法授予的專利權,僅在該國法律管轄的范內有效,對其他國家沒有任何約束力,外國對其專利不承擔保護的義務,對其一項發明創造只在中國取得專利權,那麼專利權人只在中國享有專利權或獨占權。
各國專利法都有明確的規定,對發明專利權的保護期限自申請日起計算一般在10-20年不等;對於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權的期限,大部分國家規定為5-10年,中國現行專利法規定的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以及外觀設計專利的保護期限自申請日起分別為20年、10年、10年。
專利權是無形的,不少人往往把專利權的這一特點視為其保護對象--專利權保護的技術,其實無形性是專利權本身。否則如對商標來講,其對象是圖案,顯然不是無形的。
所謂在先專利權益的保護,是指對在先取得的專利權的合法權益的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二十三條規定:授予專利權的外觀設計,應當同申請日以前在國內外出版物上公開發表過或者國內公開使用過的外觀設計不相同和不相近似,並不得與他人在先取得的合法權益相沖突。
在先權益的保護,主要是針對在先申請取得的專利權和在後申請取得的專利權的利益沖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因重復授權引起兩個專利權人之間的利益沖突。重復授權是指兩個以上相同主題的發明創造,其技術特徵也基本相同,分別申請專利並都獲得了專利權;
二、因從屬專利而引起的權利沖突。從屬專利,是指在後申請的發明創造或者實用新型專利是對另一項在先申請專利進行改進,它是在採用在先專利的同時,增加了新的內容,其保護范圍完全落入在先申請的保護范圍之內,但又合法取得了專利權;
三、其他類型知識產權與專利權之間的沖突。主要表現在商標權、著作權、企業名稱權、知名商品特有包裝、裝潢使用等與外觀設計專利權的沖突。
對在先專利權益的保護,主要是依據民法通則「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和「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的原則制定的。
9. 專利先用權成立的條件
先用權指的是,根據專利法第69條第1款第2項的規定,在專利申請日前已經製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經作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並且僅在原有范圍內繼續製造、使用的不視為侵犯專利權。
構成要件:
1、在專利申請日(優先權日)前已經製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經作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
2、僅在原有范圍內繼續製造、使用;
3、被訴侵權人是通過合法途徑獲得的技術。
立法原意和理由:
1、保護首先實施專利技術者
2、保證公平競爭
理解難點:
1、所有在申請日前發生的行為必須沒有導致專利申請內容的公開,否則直接破壞該專利申請的新穎性;
2、本款所稱「專利申請日」包含「優先權日」;
3、「原有范圍」通常是指申請日前具備的生產能力,而不是指糾紛發生時的生產量;
4、主張先用權者獲得專利技術內容的途徑必須是合法的,可以是直接或間接從專利權人處獲得的,也可以是從另一個獨立發明人處合法獲得的。
相關司法解釋如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十五條 被訴侵權人以非法獲得的技術或者設計主張先用權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屬於專利法第六十九條第(二)項規定的已經作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
(一)已經完成實施發明創造所必需的主要技術圖紙或者工藝文件;
(二)已經製造或者購買實施發明創造所必需的主要設備或者原材料。
專利法第六十九條第(二)項規定的原有范圍,包括專利申請日前已有的生產規模以及利用已有的生產設備或者根據已有的生產准備可以達到的生產規模。
先用權人在專利申請日後將其已經實施或作好實施必要准備的技術或設計轉讓或者許可他人實施,被訴侵權人主張該實施行為屬於在原有范圍內繼續實施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該技術或設計與原有企業一並轉讓或者承繼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