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法造紙術用舒體寫什麼樣
造紙術--尤其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稱蔡侯紙)書寫材料革命便於攜帶取材廣泛拘泥推、阿拉伯、歐洲乃至整世界文化發展文字重要要載體古代埃及利用尼羅河紙草記述歷史;古代歐洲間利用物皮比羊皮書寫文字;造紙術發明前甲骨、竹簡絹帛古代用供書寫、記載材料甲骨、竹簡都比較笨重秦始皇光閱讀奏章要整整車;絹帛雖輕便本非昂貴適於書寫漢代由於西漢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甲骨竹簡已經能滿足發展需求促使書寫工具改進--紙發明造紙項重要化工藝紙發明類文化傳播發展所做項十寶貴貢獻史項重歷史產重要影響滿意追問
⑵ 最原始的造紙工藝流程是怎樣的哪些原材料只有中國才有
澤雅千年造紙術
--------------------------------------------------------------------------------
auto.dayoo.com 2007年4月27日 10:51:10 來源: 綜合
■ 勞動光榮之探尋千年造紙古村
在離溫州市區幾十公里外的大山裡隱藏著一處用古老方法造紙的千年古村落,這就是素有「西雁盪」美譽的澤雅。滿山的翠竹和奔流不息的溪水和這里隨處可見的古代造紙工藝,遠離都市的喧囂,彷彿置身於世外桃源。
澤雅石橋村南斗的四連碓造紙作坊被譽為古代造紙的「活化石」,明代先人為了搗紙料時能反復利用水利資源,順流而下建成四座水碓房,因而命名為四連碓。 就是這個古老的村落,卻面臨著造紙傳統工藝毀滅的危險。也許此時我們的錯過,會造成此世的遺憾!古老的傳統,吸引著人們的靈魂,靜謐的世界,洗滌了塵世的喧囂!
澤雅,顧名思義,「澤」為水,「雅」為美。這里當然是多秀水之處:七瀑澗一瀑勝一瀑,氣勢磅礴,非常壯觀。金坑峽天門峰壁立千仞、鬼斧神工。高山角景區岩洞眾多,清靜幽邃、冬暖夏涼。這里的水潭都是澄綠如溫玉,永不枯竭。身後的莽莽大山中生長著245種植物,還有眾多的野生動物也倍增澤雅山水的魅力。然而最讓這個地方聞名於世的卻是它千年不變的傳統造紙工藝。
澤雅的古法造紙自宋末元初傳入澤雅以來,至今完好地保留下來,是中國目前保留的最原始的、最完整的古法造紙術,澤雅的山民素有中國造紙術活化石之譽。
日前,澤雅水碓坑村和黃坑村作為最完整保留紙山文化的古村落,通過省文保部門的論證,正式被列入了第三批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
早就耳聞水碓坑村秀雅清麗,屋是黑瓦石頭壘就,山是滿山遍野的翠綠;人,還是那麼淳樸勤勞的,家家戶戶仍在重復著搗漿、撈紙,過著自己寧靜洽談的生活,延續著「紙山」的故事。
周末,在澤雅風景旅遊管理局工作人員小林陪伴下,前往水碓坑村,感受煙雨蒙蒙中古村那特有的水墨效果,探訪「中國古代造紙活化石」--澤雅屏紙的製作。
經澤雅水庫,往龍井景區方向開,這是澤雅尚未開發的五大景區之一,少有人問津,顯得特別清幽。與公路一溪之隔的山,已經看不出山的龍脊,完全被漫山遍野的青翠水竹覆蓋,那細細的枝,那嫩綠的葉,隨著清風在歡躍地跳動。小林告訴記者,澤雅多水,水竹應水而生,而它就是屏紙的最好原材。水碓坑村也因造紙而得名,水碓,造紙之工具,坑,多水之地。
10多分鍾後,進入水碓坑村村口,我們就被「咚」、「咚」的搗臼之聲引到了一座水碓房,水碓房的建築很簡陋,但紙農的勞作,水碓的運行卻深深地吸引了我們。
只見奔流而下的溪水激射在水碓里的筒車上,筒車轉動,帶動與筒車成垂直方向的淋齒上下起落。一根粗大的圓木成杠桿狀吊在那裡,一頭綁著石碓,一頭靠近筒車上的木軸,木軸落下時撥動圓木躍起,隨後綁著石碓的一頭重重地落下,砸向底下的石坑。紙農熟練地隨著石碓的起落將一把把腌泡過的竹片放進石坑裡,時間不長,竹片就成了絮狀的碎末末。紙農介紹說,這道工序叫搗刷,是整個工藝流程中的一道,此前有做料(將竹破成兩尺長的竹片捆成一把狀)、腌刷等,此後又有制漿、撈紙、壓紙等20多道。
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其《天工開物》中對造紙進行了詳細的記載,其主要工序有「斬竹漂塘」、「煮蟈足火」、「落料入簾」、「覆簾壓紙」、「透火焙乾」等。
而此間紙農保留的造紙工藝流程幾乎與之吻合,有的工藝甚至比《天工開物》記載的還要古老。小林告訴記者,以前家家戶戶做紙,等到天晴時,每家都把壓好的紙,放在山嶺上晾曬,漫山遍野都是黃燦燦的紙,紙山因此也得名。
從水碓房抬頭,眼前便是水碓坑村的古老建築,一覽無遺,20多座,全部為二層樓屋,錯落有致依山而建。房屋布局為簡單的三合院式,以正屋為主,兩側屋和門台結構都較簡單。房屋盡管是石頭黑瓦朴實,甚至有點簡陋,但細看,那已經變黑的木樑,門窗上,均有精美的雕刻。據村民說,其居民全部為潘姓家族,古村已有二百多年歷史。村裡原有500多人,全部為潘姓家族,但年輕的潘姓族人為求發展均已外遷,現常住人口76人。但留下的村民仍孜孜不倦操持著造紙工藝,保留了較為完整的紙山文化村落形態。全村現有完好的3所水碓,27座紙槽,39個腌塘。
為了讓更多的遊客更好地了解澤雅的紙山文化,澤雅風景旅遊管理部門將在保護古村的基礎上,特別開辟區域,提供遊客親身接觸古法造紙術活動。切竹、淹竹、搗刷、撈紙、壓紙、分紙、曬紙,隨你挑,熱情的山民會教你怎麼做。
澤雅的古法造紙自宋末元初傳入澤雅以來,至今完好的保留下來,是中國目前保留的最原始的,最完整的古法造紙術,澤雅的山民素有中國造紙術活化石之譽。
為使遊客更好的了解澤雅的紙山文化,金坑峽景區利用現有的各種條件,提供了親身接觸古法造紙術活動。
漫山遍野的水竹為澤雅屏紙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農民們就地取材,將竹葉掠去,斬成1米多長,再劈成指頭粗的小竹條,紮成捆,這道工序稱為切竹。
切好後的竹條放進石灰里,壓上石頭浸泡,時間三個月左右。每個池可溶下1500公斤左右。浸泡後的水竹撈出、曬干,再用清水浸一個月,除去石灰雜質,再曬干。這道工序成為淹竹。
將竹條放進水碓坑裡,搗成黃色的紙絨,旁邊要有人不斷地分翻。這是既枯燥、辛苦,又危險的一道工序,需要耐心和細心。一條竹大約需要用三個小時,這道工序稱為搗刷。
將紙簾提到旁邊的紙胚上一覆,紙模便迭在一起,像堵牆,垂直整齊,然後,再用絞機絞掉水分。這道工序稱為切紙牆或紙岸。
將切好的紙牆,利用杠桿原理,把紙牆的水分壓干,這道工序叫壓紙。
將壓乾的紙一張張分出來,這道工序叫分紙。
將分好的紙在晴天曬干,然後整理平整,捆在一起就可以運出去賣了。這就是澤雅原始造紙的整個過程。
金坑峽景區保留有多處原始造紙作坊,遊客可以來親身體驗。
手工造紙流程
1.漫山遍野的水竹為澤雅屏紙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山民們就地取材,將竹葉掠去,斬成1米許長,再砸成指頭粗的小條,俗叫「刷」,然後紮成捆曬干。
2.切好的竹條放進石灰里壓上石塊浸泡,時間為3~5個月,每個池可放下1500公斤左右。
浸泡後把刷撈出,曬干,再用清水浸洗一個月,除去石灰雜質、再曬干。這道工序稱為腌竹。石灰腌竹的氣味十分嗆鼻,只要有一個腌竹坑,一大片村子都會彌漫著這種臭味,所以有的村子便把腌竹坑集中在一起。
3.將刷放進水碓坑裡搗成黃色的紙絨,旁邊要有人不斷地分翻。這是既枯燥、辛苦又危險的一道工序,需要耐心和細心。這道工序稱為搗刷。
4.將黃金色的紙絨融進水裡,攪拌均勻,放掉水,讓紙絨成均勻的紙絨漿。第二天,分批按比例稀解紙絨並用力攪勻。
5.用極細的竹絲編成的簾在漿池中輕輕一盪,濾掉水便剩下一層薄薄的紙漿膜,幹了以後就是一張紙了。紙張的厚薄完全取決於造紙師傅的控制水平,輕盪則薄,重撈則厚。為得到一張薄紙,古人總結出了「柔輕拍浪」、「持簾迎浪而上」、「抄漿著簾的一瞬間震動紙簾」這三要素。這道工序稱為撈紙。幾千張紙膜疊在一起,像一堵牆,垂直整齊,稱「紙岸」或「紙牆」。
6.利用杠桿原理,把紙岸(或紙牆)就地用絞機榨掉水分,然後掰成三節或四節。
7.將黏連在一起的紙分頁。這項工作似乎很簡單,實則不易。因為紙膜潮濕,如果只是用手一張張地揭開,往往破損報廢。有經驗的人用特製的類似於手箍的東西在紙坯上猛劃幾下,一側的紙角便翹起,借機逐張分離。分離後的紙放在地上曬干。如今干這活的多是老人和女人。
⑶ 古代和現代的造紙過程的對比分析
誰發明了造紙術
張燕
造紙術是舉世公認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但對於中國古代造紙術究竟起
源於何時,長期以來,學術界存在著「東漢蔡倫發明說」與「蔡倫前發明說」兩
種觀點。
甘肅敦煌懸泉置遺址又出土了460餘件麻類植物造成的古紙。顏色、質地非
常之多,有黑色、褐色、白色、黃色,厚薄不一,其中10件還寫有文字。從殘留
在紙面上的殘渣看,它們主要用麻織物和很細的絲織物製作,用於書寫文件、信
件及包裹物品。據分析,這些古紙的年代大多數是西漢時期的。
有學者認為,敦煌出土的大批古紙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明:早在西漢時期中國
就有了紙,蔡倫並非造紙術發明人。
一、蔡倫是最早的造紙人嗎?
紙張被視為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與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葯佔有同樣的
地位。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弗朗索瓦·巴孔在17世紀初葉於所著《新機械學》中強
調了這四大發明的重要意義,他指出:「它們改變了世界的面貌。造紙術和印刷
術表現在文化中,火葯表現在戰爭中,指南針則表現在航海事業中。任何帝國、
任何教派或任何星辰都不能自吹對人類事務施加了像這些發明那樣大的影響。」
因此,造紙術的起源問題不僅在中國歷史中具有重大意義,也備受世界范圍內的
研究者矚目。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存在「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的傳統說法,直至今天,
中國的教科書也這樣告訴學生。這種觀點的主要根據,來源於重要史書《後漢書
》。《後漢書》中明確記錄了造紙術的發明人、發明原由和過程:「自古書契多
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
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註:公元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
莫不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後來,這段記述又由保存在較晚著作中的
其它記述或引文所證實。基於《後漢書》在當時和歷史上的重要意義和地位,後
人認定是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
然而,由於新的考古發現,「蔡倫造紙」的傳統說法在中國乃至亞洲的許多
紙張史專家中都引起了爭論。
1957年,陝西出土了灞橋紙。1974年,甘肅居延金關漢代亭燧故址出土了金
關紙。1978年,陝西扶風中顏村西漢窯藏出土了中顏紙。經過考古專家的考證和
斷代,證實這些紙是西漢初期到晚期的,年代都比東漢早,因此一些學者開始對
「蔡倫發明造紙術」的觀點提出異議。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潘吉星指出:早在蔡倫之前的西漢時期
中國就有紙,蔡倫不應是造紙術的發明人,中國造紙的歷史起碼要向前推進兩三
個世紀。
而另一些專家則對這些紙出土的古墓或遺址的年代,以及出土的是不是真正
意義上的紙提出質疑。他們認為,雖然在西漢時期中國已造出了植物纖維紙,但
這些紙質地較粗糙,結構也比較鬆散,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紙。而蔡倫對造紙
術進行了重大的革新,才使紙的質量和產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成為今天中國人
引以為豪的紙。蔡倫對紙向中國、向世界的推廣普及作出了重大貢獻,即使不是
最早造出紙的人,卻可以算作「造紙術」的發明人。
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再次發現了 西漢時期的放馬灘紙。與以往考古發
現不同的是,這次出土的古紙質量較好,紙面平整光滑,質地薄而軟,上面還有
用細墨線繪制的山川、河流、道路等圖形。經專家考證,這張古紙的「生日」是
西漢早期,比東漢蔡倫造紙的歷史早了300多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日本高知紙業實驗場的技術鑒定和化驗結果也都表明
,該紙是以麻類植物製造而成,且纖維分布均勻,質量明顯優於陝西灞橋紙,完
全可以用於書寫。所以,這張目前為止世界上所知最早的天水放馬灘紙,在當時
成為中國西漢早期就有優秀紙張的唯一物證,「蔡倫之前的紙不是紙」的觀點受
到了沖擊。
近日,甘肅敦煌懸泉置遺址的考古研究又有重大發現,懸泉置遺址的發掘工
作者、甘肅省考古所研究員何雙全驚喜地告訴記者,這個遺址出土了460餘件麻
類植物造成的古紙,成為目前我國考古發掘中發現古紙最多的地方。根據同時出
土的簡牘和地層分析,這些古紙的年代從西漢武帝、昭帝及宣、元、成帝至東漢
初到西晉都有,其中大多數是西漢時期的,有10件還寫有文字,質量較好。古紙
的顏色和質地也非常之多,有黑色厚、黑色薄、褐色厚、白色薄、黃色厚等8種
。從殘留在紙面上的殘渣看,這些古紙主要用麻織物和很細的絲織物製作,用於
書寫文件、信件及包裹物品。
何雙全說,這些古紙的發現不但為中國研究紙的歷史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實證
,也有力地印證了「蔡倫不是造紙術發明人」這一觀點。
二、出土的紙是東漢以前的嗎
敦煌懸泉置出土了數百件古紙,似乎使「蔡倫前就有紙」成為不爭的事實;
但關於造紙術起源的問題,卻仍沒有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據何雙全研究員介紹,多年來,持「蔡倫造紙」觀點的學者對考古發現的紙的
年代表示懷疑。他們指出,1957年以來出土的「灞橋紙」、「金關紙」、「中顏
紙」、「放馬灘紙」等被認為是「西漢紙」,是發掘報告按照墓制或同時出土的
西漢文物或竹木簡上最後年代記述而定下來的。但造紙術起源的問題不是考古界
的研究專利,對此,考古界以外的史學、造紙學專家都有質疑權和發言權。
造紙專家鍾香駒認為:在這幾起漢墓發掘的斷代問題上,應持慎重態度。墓既
無志,死者姓氏和經歷又都不明,僅僅憑借其它出土器物斷代,如無可靠的科學
鑒定和相應的歷史文獻予以印證,則極易失之毫釐而謬以千里。
史學家張德鈞的意見是:單從與古紙並存的東西記年有年號,便據以斷定這張
紙的年代,這個方法欠周密,因為有許多東西的時間盡管相隔多少世紀,也有可
能堆積在一起。
對此,何雙全指出,專業的考古報告是在科學、嚴格的方法下,對考古遺址
發掘和研究後才寫出的,因此是真實可信的。如敦煌懸泉置遺址出土的古紙,就
有大量可以斷代其為西漢時期的證據。
首先,這些紙張是從西漢時期堆積層上出土的,與其一同出土的漢簡上清清
楚楚地寫有永光、建昭、河平、陽朔、鴻嘉、元始、居攝、地節、神爵、甘露、
太始、征和等紀年,說明這個堆積層中的包含物應為西漢元、成、宣、昭、武帝
等時期的。而且,經考證,這個堆積層中與漢簡、古紙一同出土的陶片、柴草等
文物都是西漢時期的器物,並沒有其它時期的器物出現,因此紙張為西漢時期的
可能性非常大。
其次,有些紙張上還寫有文字,雖然沒有明確紀年,但這些文字被證實為西
漢時期的文字,字型特點都與東漢的文字有明顯區別。如果硬要認定這些紙是東
漢或東漢以後的,怎麼解釋上面會寫有西漢的文字?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紙張在
出土時就裹在西漢漢簡之上。不但表明該紙與漢簡的密切聯系,還說明當時的紙
還具有包裹物品的作用。
因此,何雙全等專家認為,把這些古紙斷代為「西漢紙」是科學的。
三、「西漢紙」真是紙嗎
除古紙的年代外,學術界爭論的另一個焦點便是:近一段時期以來,考古發
現的古紙究竟是不是真正的紙。
那麼,什麼樣的紙才是真正的紙呢?
在古漢語中,「紙」一詞原指作為文字載體的縑帛,即絲織品。但如《後漢
書》所說,蔡倫正是因為絲織品太貴才發明了造紙術,因此,我們說的「紙」應
該不是古漢語中的「紙」,而是以植物纖維為原料,經過特殊工藝加工出來的紙
。當然,這種紙也不是今天人們用的紙,它還遠遠不能達到現代紙的質量和製造
水平。
1987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潘吉星在日本講學時曾對紙下
了這樣的定義:首先,它是植物纖維;第二,這種植物性纖維是單個的,即一根
根分散的纖維,它們被分散、提純,然後再交織組合起來;第三,表面平整;第
四,具有實用性,例如包裝、書寫用;最後還要有一定的物理強度。
據此標准,潘吉星認為,無論是陝西「灞橋紙」,還是甘肅天水「放馬灘紙
」,都具備了紙的要素,是真正意義上的紙。潘吉星也由此得出「蔡倫前中國就
有紙」的結論。
但是,造紙史研究專家陳啟新卻不同意潘吉星對紙的定義。他指出:潘吉星
的定義是從形態與實用性兩方面給紙下的定義,但我們知道,紙的製造過程包括
「纖維——機械切碎——化學提純——打漿——紙漿——濕紙——乾燥」等程序
,其中「打漿」是使紙具有實用性和物理強度的關鍵,但潘吉星的定義中恰恰忽
略了這一點。陳啟新又提出,1980年,輕工部造紙所對陝西「灞橋紙」鑒定後認
為其纖維很長,似乎並未被切斷過,而且纖維多為定向排列、纖維壁光滑、完整
,沒有纖維性顫動的現象,因此,該紙未經打漿,只能算作「出土纖維片」,不
是真正意義上的紙。
為此,從1964年到1988年的24年間,中外其它10家機構的20多位科研人員反
復檢驗灞橋紙達10多次,卻一致否定了輕工部造紙所的鑒定意見。專家們在藉助
顯微鏡分析時認為,灞橋紙的纖維實際長度只有1—2厘米,這就證明它們被反復
切碎過,因為麻線的完整纖維應長15—25厘米,纖維的排列也紊亂無序,顯示出
了一定程度的纖維性顫動,表明事先經過舂搗、打漿及抄造工序。此外,1990年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在對1986年出土的甘肅放馬灘紙樣品進行化驗和
技術鑒定後也得出結論:該紙纖維不但分散,而且分布均勻,纖維按異向交織緊
密,為麻類植物纖維紙。
另一方面,持「蔡倫前發明紙說」的專家們又提出了定義紙的新方法:既然
對方認為是東漢蔡倫發明了紙,我們就以東漢時紙的標准來定義紙。如此一來,
「西漢紙不是紙」的觀點似乎就更難以立足。
一來是因為目前的考古發現拿不出一張所謂蔡倫造的紙,因此無法得知蔡倫
發明的造紙術究竟達到了什麼水平,更沒有人能證明蔡倫造紙術比天水放馬灘紙
的製造工藝高。如果整個學術界都沒有見過的「蔡倫造的紙」都可以算作紙的話
,為什麼甘肅天水放馬灘紙等經過鑒定的、可用於書寫的、比較優秀的植物纖維
紙都不能算作紙?
二來,除以往的考古發現外,近日甘肅敦煌懸泉置出土的400餘件麻紙中,
有部分被證實為東漢時期的紙。經專家考證和對比,這些東漢時期的紙無論從外
觀、形態和質量、用途和製作工藝上來看,都與西漢紙沒有多少區別。所以,如
果這些東漢的紙算四大發明中所指的紙,西漢的紙又為何不算?
四、造紙術發明人還需要實證研究認定
對於「造紙術發明人是否蔡倫」的爭論,40多年來,學術界也一直未能達成
統一意見。堅持「蔡倫造紙」的學者認為,中國的重大歷史問題不應輕易去否定
。而考古界則認為:探討這類問題究竟應該以什麼作為檢驗真理的准則,是實踐
還是文獻?在考古實踐與文獻記載發生矛盾時,是以考古事實修正文獻記載,還
是因文獻而否定考古發現?
對此,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近年來,每有關於東漢前古紙的考古發現被報
道,就會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激烈爭論。在尚未取得共識之前,有學者在海
外做過報告,宣布「蔡倫不是造紙術發明人」,中國早東漢兩三百年就有紙;也
有造紙界學者多次召開「紀念蔡倫發明造紙術」大會,同樣沒請任何持反對意見
的學者參加。
無論如何,造紙術是中國古人的偉大發明,這一點是確定無疑的。至於具體
是誰發明了造紙術,是蔡倫還是蔡倫之前的人,還需要更多的實證來加以研究認
定。我們希望,終有一天關於「蔡倫造紙」的爭論可以有一個結論。
相關鏈接
蔡倫
據考證,蔡倫生平年代約為公元61年—121年。字敬仲。東漢桂陽(今湖南
耒陽縣)人。15歲被選入洛陽宮為宦官。章帝時,他得到竇皇後賞識,被提升為
中常侍。和帝時,他又投靠鄧皇後,任主管製造御用器物的尚方令。安帝元初元
年(公元114年)封龍亭侯。
據史書記載,蔡倫在總結前人造紙技術的基礎上改進造紙工藝,採用樹皮、
破皮、舊魚網、麻頭等廢舊纖維作原料,造出了既輕便又美觀的紙,被人們稱為
「蔡侯紙」。
《信息導刊》 〔2003年 第17-18期〕
⑷ 現代造紙與古法造紙相比有哪些方面的改進
這古法造紙術,在現代造紙技術面前,有什麼優勢嗎
真看不出來。
古法造紙術沒有什麼技術優勢
人事有代射,往來成古今
⑸ 古法造紙用到的第1個材料是什麼
白乳膠是近代產物,古人造紙是肯定不用的,因為那時候還沒有白乳膠。
⑹ 哦啦啦什麼是古法造紙
古法造紙可分五個步驟:
1、斬竹漂塘
, 所謂「殺青」是指斬竹做原料而得名,竹材是古代造紙的重要來源之一,因此盛產竹子的華南地區,尤其福建,是竹紙的主要產地,造紙的竹材以將生枝葉的新生竹為佳。造紙的工匠通常在芒種前後上山砍竹,每根竹子截成5到7尺長,然後就地開挖水塘,將截斷的竹子在水塘內浸上100天,取出時用力捶洗使青殼和樹皮脫掉,目的是讓竹材軟化。
19世紀造紙的材料來源由破布轉為木材,因為木材容易取得,成本也較低。但由於木材纖維是由木質素所組成,木質素會氧化,這就是紙張泛黃的原因,這個問題又因造紙過程中添加酸劑而更加嚴重。
2、煮楻足火
, 《天工開物》中制竹紙的第2個步驟是將竹料拌入石灰水浸在木皇桶中蒸煮八個晝夜,經過鹼液的蒸煮,原料中的木質素、樹膠、樹脂等雜質被除去。然後取出蒸煮的原料放入清水塘內漂洗,然後再放進鍋里浸石灰水蒸煮,如此反復進行十幾天。經過反復蒸煮、漂洗,竹子的纖維逐漸分解。
3、盪料入簾
, 取出煮爛的原料放在石臼里用力舂成泥面狀,搗爛後的原料用適量的水調配,使纖維徹底分離並浸透水分,成為紙纖維的懸浮液,再傾倒入紙槽裡面。然後用細竹簾在紙漿中濾取,紙纖維留在竹簾上形成一層紙膜。用純天然植物原料做的催化劑來控制紙纖維懸浮液的濃度。
這道工序在造紙過程中是最費力的,抄紙的工匠站在紙槽旁重復著舀水、抬起竹簾等動作,每次承受的重量重達20公斤。另外撈紙時還得靠經驗,抄得輕紙會太薄,抄得太重紙又會嫌厚,完全憑工匠的手法。4、覆簾壓紙
, 把撈過紙漿的竹簾倒鋪在壓榨板上,然後小心地移開竹簾,這層紙膜便落在板上。慢慢堆疊起一層層的紙頁,再以重物擠壓,排出紙頁中的水分。重物擠壓之下紙膜也慢慢成形,成為一張張四四方方的紙張,手工造紙每日每個工匠平均只能做300到500張紙。
5、透火焙乾
, 焙乾紙張的夾巷是兩道土磚砌成的磚牆,磚塊之間有空隙能讓熱氣透出。焙紙時先在夾巷內生火,然後將將一張張濕紙攤在牆上,從空隙中散發的熱氣使紙張慢慢乾燥,干透後揭起來就是一張可使用的紙了。
⑺ 古法造紙可以造紙的材料
桑樹皮,構樹皮,麻桿皮,舊棉布。
古人沒有辦法將植物莖桿的纖維提取出來(需要化學蒸煮)只能用皮里的纖維或天然棉纖維(舊棉布)。
⑻ 古法造紙的起源和發展
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曾經為歷史上的文化傳播立下了卓著功勛。即使在機制紙盛行的今天,某些傳統的手工紙依然體現著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煥發著獨有的光彩。古紙在留傳下來的古書畫中尚能一窺其貌。在紙張發明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是採用什麼來作為記事材料的呢?根據文獻和實物資料,最早的人們是採用結繩來記事的,遇事打個結,事畢解去。後來又在龜甲獸骨上刻辭,所謂「甲骨文」。在青銅產生以後,又在青銅器上鑄刻銘義,即「金文」或「鍾鼎文」。再後,將字寫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稱「竹木簡」,如較寬厚的竹木片則叫「牘」。同時,有的也寫於絲織製品的嫌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記事材料外,還發現了刻於石頭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石鼓文」。一般人們皆知,紙是在東漢由蔡倫發明的。但近年的考古發掘,卻對此提出了疑問。隨著西北絲綢之路沿線考古工作的進展,許多西漢遺址和墓葬被發現,其中也不乏紙的遺物。這些右紙均據其出土的地點而被冠名。從目前出土古紙自身的年代順序,可以分別排列為:西漢早期的放馬灘紙,西漢中期的灞橋紙、懸泉紙、馬圈灣紙、居延紙,西漢晚期的旱灘坡紙。這些紙不但都早於蔡倫紙,而且有些紙上還有墨跡字體,說明已用於文書的書寫。
⑼ 中國的傳統造紙術流程
對我國古代造紙術的工藝流程記載最詳盡的著作是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作者寧應星在《天工開物》的第13篇《殺青》中對造紙術關於紙料、竹紙、皮紙的記載,可說是我國傳統造紙術發展到最高峰的總結性敘述,其將古法造紙總述為五個步驟:(1)斬竹漂塘當時竹子是造紙的重要來源之一,因此盛產竹子的華南地區,尤其福建,是竹紙的主要產地。造紙的工匠通常在芒種前後上山砍竹(當時的「殺青」就是指砍竹做原料而得名),然後將截斷的竹子在就地開挖的水塘內浸上100天,取出用力捶洗,使青殼和樹皮脫掉,目的是讓竹料軟化。19世紀造紙的材料來源由破布轉為木材,因為木材容易取得,成本也較低。但由於木材纖維是由木質素所組成,木質素會氧化,這就是紙張泛黃的原因,這個問題又因造紙過程中添加酸劑而更加嚴重。(2)煮木皇足火將竹料拌入石灰水浸在木皇桶中蒸煮8個晝夜,經過鹼液的蒸煮,原料中的木質素、樹膠、樹脂等雜質被除去。然後取出蒸煮的原料放入水塘內漂洗,再放進鍋里浸石灰水蒸煮,如此反復進行十幾天。經過反復蒸煮、漂洗的竹料纖維就逐漸分解。現代制漿已改用燒鹼替代石灰水。燒鹼鹼性較強,能使木材纖維迅速分解。另外還添加氯,以去除木漿里的雜質,目的是用來漂白,但排放的廢水便含有機氯,而有機氯對生態環境傷害極大。目前現代大型的造紙企業已投入大量的資金來清除毒素,並研究新的漂白法,如以二氧化氯取代以降低有機氯的生成。(3)盪料入簾取出煮爛的原料放在石臼里用力舂成泥面狀,搗爛後的原料用適量的水調配,使纖維徹底分離並浸透水分,成為紙纖維的懸浮液,再傾倒入紙槽裡面。然後用細竹簾在紙漿中濾取,紙纖維留在竹簾上形成一層涇紙膜。這道工序在造紙過程中是最費力的,抄紙的工匠站在紙槽旁重復著舀水、抬起竹簾。另外,撈紙時還得靠經驗,抄得輕紙會太薄,抄得重紙又會太厚,完全憑工匠的手法。(4)覆簾壓紙把撈過紙漿的竹簾倒鋪在壓榨板上,然後移開竹簾,這層涇紙膜便落在板上。慢慢堆疊起一層層的紙頁,再以重物擠壓,排出涇紙頁中的水分。重物擠壓之下紙膜也慢慢成形,成為一張張四四方方的紙張,每日每個工匠只能做300到500張紙。(5)透火焙乾用兩道土磚砌成磚牆的夾巷來焙乾紙張,焙紙時先在夾巷內生火,由於磚塊夾巷之間有空隙能讓熱氣透出,因此用輕細的銅鑷將一張張濕紙攤在牆上,從空隙中散發的熱氣使紙張慢慢乾燥,干透後揭起來就是一張可使用的紙了。
⑽ 造紙的生產過程及其每個過程的作用
古代的還是現代的?
□周浩
一般均認為中國造紙始於公元105年,蔡倫是造紙的始祖,但這並不完全正確。其實紙的發明與應用遠在此之前。當然蔡倫對於中國造紙術的推廣與改進也相當重要,他將原本制紙原料的絲絮以便宜易得的材料替代,例如樹皮、破布、魚網等。因為材料來源豐富,紙的產量大增,進而推廣到一般老百姓都能使用。後世各種制紙技術的改良多是依照蔡倫的方法加以推廣。
有關造紙術的著作以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記載最詳盡。第13篇《殺青》中關於紙料、竹紙、皮紙的記載,可說是我國傳統造紙術發展到最高峰的總結性敘述。其中又可分五個步驟:
斬竹漂塘
第1個步驟是「斬竹漂塘」。所謂「殺青」是指斬竹做原料而得名,竹材是古代造紙的重要來源之一,因此盛產竹子的華南地區,尤其福建,是竹紙的主要產地,造紙的竹材以將生枝葉的新生竹為佳。造紙的工匠通常在芒種前後上山砍竹,每根竹子截成5到7尺長,然後就地開挖水塘,將截斷的竹子在水塘內浸上100天,取出時用力捶洗使青殼和樹皮脫掉,目的是讓竹材軟化。
19世紀造紙的材料來源由破布轉為木材,因為木材容易取得,成本也較低。但由於木材纖維是由木質素所組成,木質素會氧化,這就是紙張泛黃的原因,這個問題又因造紙過程中添加酸劑而更加嚴重。
煮木皇足火
《天工開物》中制竹紙的第2個步驟是將竹料拌入石灰水浸在木皇桶中蒸煮8個晝夜,經過鹼液的蒸煮,原料中的木質素、樹膠、樹脂等雜質被除去。然後取出蒸煮的原料放入清水塘內漂洗,然後再放進鍋里浸石灰水蒸煮,如此反復進行十幾天。經過反復蒸煮、漂洗,竹子的纖維逐漸分解。
現今製作紙漿已改用燒鹼替代石灰水。燒鹼鹼性較強,能使木材纖維迅速分解。另外還添加氯,以去除木漿里的雜質,目的是用來漂白,但排放的廢水便含有機氯,這對生態環境傷害極大。目前造紙業已投入大量資金來清除毒素,並研究新的漂白法,如以二氧化氯取代以降低有機氯的生成。
盪料入簾
古法造紙的第3個步驟是取出煮爛的原料放在石臼里用力舂成泥面狀,搗爛後的原料用適量的水調配,使纖維徹底分離並浸透水分,成為紙纖維的懸浮液,再傾倒入紙槽裡面。然後用細竹簾在紙漿中濾取,紙纖維留在竹簾上形成一層涇紙膜。
這道工序在造紙過程中是最費力的,抄紙的工匠站在紙槽旁重復著舀水、抬起竹簾等動作,每次承受的重量重達20公斤。另外撈紙時還得靠經驗,抄得輕紙會太薄,抄得太重紙又會嫌厚,完全憑工匠的手法。
覆簾壓紙
把撈過紙漿的竹簾倒鋪在壓榨板上,然後小心地移開竹簾,這層涇紙膜便落在板上。慢慢堆疊起一層層的紙頁,再以重物擠壓,排出涇紙頁中的水分。重物擠壓之下紙膜也慢慢成形,成為一張張四四方方的紙張,手工造紙每日每個工匠平均只能做300到500張紙。現代造紙廠一部機械每天生產的紙卷數以噸計,據統計當今全球造紙廠每年生產3億多噸的紙,相當於全球汽車產量總重的3倍。
透火焙乾
焙乾紙張的夾巷是兩道土磚砌成的磚牆,磚塊之間有空隙能讓熱氣透出。焙紙時先在夾巷內生火,然後以輕細的銅鑷將一張張濕紙攤在牆上,從空隙中散發的熱氣使紙張慢慢乾燥,干透後揭起來就是一張可使用的紙了。
機械造紙使人充分享受生活上的便利,但是大量的廢紙讓人傷透腦筋。1995年美國做過一項統計,發現美國人一年的平均用紙量是332公斤。原來以為電腦世紀來臨後用紙會減少,結果令環保人士大失所望,用紙不減反增。除了廢紙回收之外,科學家還在研究舊紙的各種新用途,如生產以廢紙為主要原料的建築材料等,希望能減少人類伐木的數量
鏈接里有詳細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