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商標專利 > 專利權窮竭的意義

專利權窮竭的意義

發布時間:2022-09-19 11:27:31

㈠ 急!什麼叫權利窮竭急,加分!

淺議知識產權權利窮竭制度的內涵和適用范圍
[摘要:]權利窮竭制度是對知識產權專有權利限制的一種典型制度。對於其內涵和適用范圍應該有準確的界定,不然就會給權利人的利益造成不當的損害。本文以著作權專利權和商標權三個領域的三個問題為切入點,闡述了筆者對知識產權權利窮竭制度的理解和看法。
[關鍵詞:]權利窮竭 權利用盡 發行權一次用盡 首次銷售原則

知識產權是一種專有性的民事權利,它同所有權一樣,具有排他性和絕對性的特點。[i]但同時,為了防止這種壟斷性權利成為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障礙,知識產權制度在維護創造者專有性權利的同時,又對其進行了必要的限制,以協調創造者、傳播者、與代表社會利益的使用者三者的利益關系。知識產權權利窮竭制度就是對專有權利限制的一種典型制度。

所謂權利窮竭原則(exhaustion of rights[ii]),也稱權利用盡原則、首次銷售原則,是指知識產權所有人或經其授權的人製造的知識產權產品,在第一次投放到市場後,權利人即喪失了在一定地域范圍內對它的進一步的控制權,權利人的權利即被認為用盡、窮竭了。凡是合法地取得該知識產權產品的人,均可以對該知識產品自由處分。其制度宗旨是在保護專利權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維護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保護經營者和一般消費者的合法利益。

權利窮竭原則在著作權法、商標權法和專利權法中具有不同的內容,但又具有一定的共性。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1. 窮竭權項的特定性。

知識產權的「權利窮竭」是指特定權項的窮竭,而不是指所有權項的窮竭。首先被窮竭的不是人身權,而是財產權;其次窮竭的不是著作財產權、專利權或商標權本身,而是其子項,即權利群中的某項具體的與產品的銷售或使用有關的權利。[iii]並且被窮竭的權利是為法律所明確規定的與商品的流通和購買者的使用有關的特定權利。用鄭成思教授的話說就是「專有權的窮竭」僅僅指的是權利人在如何銷售自己的作品這一點上,喪失了專有權。[iv]

2. 窮竭對象的特定性。

所謂窮竭對象的特定性,是指權利的窮竭是針對每一件合法投入市場的具體產品而言的,而不是適用於同一類的所有產品或同一系列的所有產品,它不會導致該項知識產權本身效力的中止。權利人對其尚未投放市場或被非法投入市場的產品仍然具有排他性的絕對權利,任何人未經許可仍然不得進行知識產品的復制。

3. 窮竭范圍的特定性。

知識產權的權利窮竭具有地域性的特點,一般說來,權利人在一國投放其知識產權產品並不會導致其產品在其它國家的權利窮竭。因此權利人仍然有權禁止他人未經許可進口其享有知識產權的產品的行為。如奧地利版權法規定:「如果作者只同意過在某一特定領域銷售其作品,則他對於進一步銷售的專有權僅在該領域內喪失。」

從以上特點可以看出,權利窮竭原則無疑是對知識產權專有性的巨大限制。為了防止濫用此原則給權利人帶來不必要的限制和損害,對於其內涵和適用范圍必須有準確的界定。下面筆者將結合幾個問題談談對其理解和適用時的看法。

一、 著作權權利窮竭的內涵和適用范圍——網路環境下為什麼不適用權利窮竭原則?

在版權領域,權利窮竭指的是「發行權一次用盡」。就是說,對於經過版權人許可而投放市場的享有版權的作品復製品,版權人無權再控制他們的進一步轉銷分銷等活動。[v]

理解這一點時,我們必須要區分作為無形物的作品的處分和作為有形物的作品載體的處分。作為作品的購買者,我們購買一本書或者唱片、碟片的目的顯然不是為了獲得書本或碟片這種載體的本身,而是為了獲得存在與其中的作品。但由於傳統環境下的作品必須存在於載體之中,我們不得不通過購買有形載體的方式來購買作品。作者也正是通過出售其作品有形載體的方式來實現其創作作品的回報。在這種作品和載體密不可分的情況下,載體的每次處分都不可避免的涉及到無形作品的處分,於是作品的再次處分中必然會發生有形載體合法獲得者的物權與該作品所有者知識產權的沖突。如果每一次的交易都要經過無形作品所有者即作者許可的話,那麼有形載體的所有權人的處分權就會形同虛設,這無疑是對經營者和一般消費者的合法利益的不當干涉。因此法律在此種情形下對作者的知識產權加以限制,通過權利窮竭制度使其著作權讓位於有形載體所有人的物權,從而限制了著作權人對這種進一步處分行為的干預,保證了商品的自由流通和市場秩序。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結論,著作權的權利窮竭即「發行權一次用盡」 原則是對著作權人權利的合法限制,但它只應存在於商品的合法獲得者的物權與該商品所包含的識產權發生沖突之時。[vi]也就是說有形復製件的移轉是適用「發行權一次用盡」的前提和基礎。

而在網路時代,「發行權一次用盡」原則失去了這種賴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礎。首先,網路環境下作品載體的模糊化。網路環境下的作品是以數字化形式存在的,在純粹的網路著作權交易中,我們再也不能找到那種有形的書本、光碟等有形載體,0和1的數字代碼組合成為了我們交易的最終對象,當你從付費資料庫中購得一份作品時,你所得到的就是一段0和1組成的數字代碼,從這個意義上說網路環境下的作品交易更為純粹,我們不需要再去買那些我們根本不需要的載體,而是直接得到我們所需要的作品。[vii]

但恰恰就是這一點打破了著作權權利窮竭的存在基礎,網路環境下的作品交易由於作品載體的消失,再也不會出現傳統環境下載體所有人和作品所有人的沖突,著作權權利窮竭失去了其存在的根本意義。

其次,網路發行權的模糊化。在版權領域,權利窮竭指的是發行權的一次用盡。但在網路環境下,作品是以數字化形式存在的,其通過網路發行的實質就是數據流的傳輸,而這種傳輸本身就是二進制代碼的復制,因此網路發行實質上就是一種復制,美國《知識產權和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白皮書》對此也持同樣的觀點[viii]。

因此,網路環境下發行權和復制權已經無法象傳統環境下那樣區分得一清二楚,發行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產生了數字化復制。由於著作權的權利窮竭只是針對發行權而言的,復制權從來都不會窮竭。因此權利窮竭制度在網路著作權制度中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最後,網路環境下作品發行范圍的模糊化。權利窮竭具有地域性的特點,傳統環境下的發行權窮竭從來都是一定地域范圍內的窮竭,權利人在一國發行的著作權產品並不會導致在他國的權利窮竭。但網路的無國界性使得網路發行的地域性盪然無存,作品的一次發行就會導致世界范圍內的廣泛傳播,因此如果在網路環境下適用權利窮竭的話,作者的利益根本無法得到維護。

綜上所述,在網路環境下,著作權權利窮竭制度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和意義,因此,法律制度的設計必須考慮網路環境的特殊性對其適用加以限制,盲目擴大權利窮竭制度的適用而不考慮其功能價值的做法只會導致對權利人專有權的不當損害。

二、 專利權權利窮竭的內涵和適用范圍——任意改變外觀專利設計產品使用方式的行為是否適用權利窮竭原則?

如前所述,知識產權的權利窮竭是指產品的合法購買者的物權和權利人的知識產權發生沖突時,後者應當讓位與前者,但這是否意味著產品購買者可以任意的使用產品而不受任何限制呢?這里又引出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就是當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購買者改變了專利產品的原有使用方式而進行營利性生產時是否仍舊適用權利窮竭原則。

筆者近日就看到了一個經過中院和高院審理的專利侵權糾紛的案例。這個案例體現了實務中法官對於專利權窮竭原則的不同理解。

案件的案情是這樣的,原告鞠某擁有專利號為ZL96323288.6的外觀設計專利權,使用外觀設計的產品名稱為酒瓶。原告以每年15萬元的使用費許可銀河酒廠獨占實施許可該專利。

被告未經許可大量回收銀河酒廠投放市場的酒產品的舊酒瓶,自行清洗消毒後灌瓶、包裝生產了另一種獨立銷售的「古貝春頭曲」並投放市場。

原告鞠某認為被告未經其許可以營利性目的使用其外觀設計專利產品,侵犯了其外觀設計專利權,訴至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而被告認為原告售出後的「專利產品」--酒瓶、酒和包裝物,它的所有權已發生了改變,不再屬於原告而屬於作為購買方的被告,原告專利產品投放市場後已經權利用盡,其使用原告已售出的專利產品(酒瓶),不構成專利侵權,是合法行為。

本案的一審法院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原告外觀設計專利合法有效,應受法律保護,任何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不得以生產經營目的製造、銷售該外觀設計專利產品。被告未經許可以生產經營為目的,使用與原告設計相同或近似的舊酒瓶製造並銷售「古貝春頭曲」,其行為侵犯了原告外觀設計專利權,原告要求判令被告停止侵權行為的請求應予支持。

而二審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認為,原告擁有酒瓶外觀設計專利權,受法律保護。當原告許可銀河酒廠獨占實施,銀河酒廠使用該外觀設計專利酒瓶生產、銷售白酒並售出後,原告和銀河酒廠已經獲得了收益,體現在酒瓶的專利權已經用盡,根據專利權窮竭原則,購買者的使用或者再銷售行為就不構成對其專利權的侵犯。被告使用回收的舊酒瓶生產、銷售古貝春頭曲,因舊酒瓶上的專利權已經用盡,所以不構成對原告外觀設計專利權的侵犯。

通過法庭認定的事實可以看出,由於被告承認其酒瓶是回收利用原告擁有專利的酒瓶,雙方當事人並沒有就被告產品是否落入原告專利范圍發生任何分歧,因此本案證爭議的焦點在於原告專利權產品是否權利窮竭。

縱觀一審和二審截然不同的判決結果,體現了法官理解該原則時的重大分歧。筆者認為,本案外觀設計專利產品「酒瓶」,其工業上的應用價值在於作為酒的包裝物與酒作為一個整體投入市場。所以,此時的專利權窮竭,應該是專利權人將使用這種外觀設計的酒產品合法投入市場並售出後,購買者自己使用或再次銷售該酒產品的行為都是合法的行為,權利人無權干涉。

但是這里酒產品的權利用盡是否意味著其所有人可以任意的使用和處分作為產品組成部分的「酒瓶」呢?一審和二審的法官在這一點上分道揚鑣,二審法官認為舊酒瓶上的專利權已經用盡,所以被告的回收使用行為不構成對原告外觀設計專利權的侵犯。

而一審法官認為就酒瓶而言,以生產經營為目的的再次利用,已經突破了專利產品合法購入者使用的內涵,是一種變相的生產製造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行為,因此被告主張專利權人權利用盡的抗辯不能成立,應承擔侵權責任。

筆者認為,一審法官的觀點更為可取,他更加准確的把握了權利窮竭原則的內涵。專利窮竭原則的規定體現在我國專利法第六十三條第一款:「專利權人製造、進口或者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進口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售出後,使用、許諾銷售或者銷售該產品的,不構成侵權。」

從其立法目的上來看,該原則旨在保護專利權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維護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保護經營者和一般消費者的合法利益。其制度功能是解決專利權人的專利權和專利產品購買者所有權之間的權利沖突,因此,此時的權利窮竭是指酒和酒瓶作為整體投放市場應該權利用盡,即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的使用和再次銷售該酒產品而不需經專利權人的許可。但本案中以生產經營為目的回收舊酒瓶而生產其他產品顯然超出了專利權人銷售專利產品的目的,突破了專利產品合法購入者使用的內涵,此時對專利產品的「酒瓶」的商業性利用和對酒產品本身的使用已經是兩個不同性質的行為。

專利窮竭原則允許購買者對酒產品的自由處分並不意味著允許其將專利產品與其他類型的酒或飲料結合的製造和銷售的行為。這種改變專利產品使用方式的行為顯然已經超出了權利窮竭的內涵,其實質是一種變相實施專利的行為。在筆者看來,對於專利權人和被許可人來說,此時回收舊酒瓶和被告自己去生產含有專利技術的酒瓶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因此被告主張專利權人權利用盡的抗辯是不能成立的,應該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

二審法官之所以得出這種結論在於他沒有正確理解權利窮竭的立法意圖,法律為了維護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保護經營者和一般消費者的合法利益而創造了該項制度。如果允許這種對舊酒瓶的所謂「合法」利用,首先可能到導致消費者因產品外觀相似而受騙上當從而危害市場交易秩序。其次這對於專利產品的許可使用人也是非常不公平的。結合本案,銀河酒廠以每年15萬元的使用費才獲得了該項專利的獨占實施許可,現在被告只要以幾角錢一個[ix]的價格就能光明正大的使用其享有獨占許可的外觀設計專利產品[x],這是無論如何都說不通的。再者,專利權人與被許可使用人簽訂的是獨占許可合同,這意味者不僅其他人不能實施專利,就連專利權人本人也不能夠實施專利。現在法官讓專利產品在這種意義上「窮竭」,讓被告合法的來使用專利產品進行再生產,這無疑是對獨占實施許可的全盤否定。如果原告投放市場的酒瓶質量夠好的話,二審法官的判決就意味者其他主體也可以再次回收並把它與別的產品結合使用,那樣只有傻瓜才會花十幾萬的費用去買獨占實施許可,坐等去收別人的專利產品來用才是上上之策。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外觀設計專利權保護的對象是一種智力成果,是體現特定產品設計的無形資產。我們應該嚴格區分作為專利權載體的「酒瓶」所有權的移轉和外觀設計專利權的移轉。權利窮竭只應發生於同一產品存在著該產品的合法獲得者的物權與該產品所包含的識產權發生沖突之時,在這種情形下,知識產權人不能禁止相關的物權人的某些特定的行為。但超出了這個內涵而使用商品的行為都不應該導致專利權的權利窮竭。如果我們任意的擴大專利權窮竭原則的適用范圍就會給權利人和專利許可使用人帶來不必要的損害。

三、商標權權利窮竭的內涵——標簽的權利窮竭還是商品的權利窮竭?

轉向商標權領域,這個問題就比較容易理解,商標的基本功能在於將不同的企業生產或經銷的商品和服務區別開來。[xi]那麼權利人給商品貼上標簽的目的顯然就在於標識商品或者其提供的服務。因此,商標權的權利窮竭的內涵是當商標權與出售後的商標商品的所有權發生沖突時,前者讓位與後者而窮竭。也就是說是商標權的窮竭是指商標權人對其投放市場的商品的進一步處分失去了控制的權利,而並非指商標標簽本身作為物的權利窮竭。

就筆者看來,購買商品的行為可以理解為,購買者買到了有形商品的本身,同時也獲得了在以後的交易中用這個商標標識這件商品的權利。因此,貼有商標的商品購買人可以在以後的貿易活動中繼續使用該商標來標識商品,但他並沒有獲得對商標本身任意使用的權利。從這個意義來講,商標如果不小心被弄壞了,他可以用一個同樣的商標來繼續標識該商品,這並不侵犯商標權人的專有權,但如果他把購買的商品上的商標撕下來去標識別的商品的話,這就不再是商標權利窮竭應有之意了,而是一種典型的商標侵權行為。

但如果第三人不是更改商標而是在轉銷過程中改變了商標產品的外包裝,商標產品是否適用權利窮竭原則呢? 德國的Hoffman-LaRoche v.Centrafarm案便涉及到這種情形。案中被告將原告的商標產品重新包裝成了德國市場上通行的較大的盒子,在盒子上將原告Roche公司的商標重新列印上去,並添加了自己的一些信息。法院在審判中重申了商標所具有的向消費者或最終用戶標明產品身份、使不同來源的產品相區別、以防產生任何混淆的「主要功能」。並提出了測試重新包裝行為是否侵權的Roche三要件:(1)重新包裝沒有影響產品的原狀(Original condition);(2)重新包裝人盡了告知(notice)義務;(3)包裝上明白無誤地標明了誰對重新包裝負責。

筆者認為,對於此項問題不能一概而論,上述Roche三要件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如果重新包裝導致了產品來源地混淆或誤認的後果,商標的「主要功能」被破壞了,商標產品就不應權利窮竭,商標所有人可以禁止重新包裝產品的進一步流通。但如果這種重新包裝行為經過了商標權人的許可,或者並不妨礙消費者對商品生產者的辨識,那麼權利窮竭原則、自由貿易精神仍然應當發揮作用,商標權人無權禁止重新包裝的商標產品的進一步流通。

㈡ 權利窮竭的專利權權利窮竭的內涵和使用范圍

二、 專利權權利窮竭的內涵和適用范圍——任意改變外觀專利設計產品使用方式的行為是否適用權利窮竭原則? 如前所述,知識產權的權利窮竭是指產品的合法購買者的物權和權利人的知識產權發生沖突時,後者應當讓位與前者,但這是否意味著產品購買者可以任意的使用產品而不受任何限制呢?這里又引出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就是當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購買者改變了專利產品的原有使用方式而進行營利性生產時是否仍舊適用權利窮竭原則。 筆者近日就看到了一個經過中院和高院審理的專利侵權糾紛的案例。這個案例體現了實務中法官對於專利權窮竭原則的不同理解。 案件的案情是這樣的,原告鞠某擁有專利號為ZL96323288.6的外觀設計專利權,使用外觀設計的產品名稱為酒瓶。原告以每年15萬元的使用費許可銀河酒廠獨占實施許可該專利。 被告未經許可大量回收銀河酒廠投放市場的酒產品的舊酒瓶,自行清洗消毒後灌瓶、包裝生產了另一種獨立銷售的「古貝春頭曲」並投放市場。 原告鞠某認為被告未經其許可以營利性目的使用其外觀設計專利產品,侵犯了其外觀設計專利權,訴至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而被告認為原告售出後的「專利產品」--酒瓶、酒和包裝物,它的所有權已發生了改變,不再屬於原告而屬於作為購買方的被告,原告專利產品投放市場後已經權利用盡,其使用原告已售出的專利產品(酒瓶),不構成專利侵權,是合法行為。 本案的一審法院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原告外觀設計專利合法有效,應受法律保護,任何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不得以生產經營目的製造、銷售該外觀設計專利產品。被告未經許可以生產經營為目的,使用與原告設計相同或近似的舊酒瓶製造並銷售「古貝春頭曲」,其行為侵犯了原告外觀設計專利權,原告要求判令被告停止侵權行為的請求應予支持。 而二審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認為,原告擁有酒瓶外觀設計專利權,受法律保護。當原告許可銀河酒廠獨占實施,銀河酒廠使用該外觀設計專利酒瓶生產、銷售白酒並售出後,原告和銀河酒廠已經獲得了收益,體現在酒瓶的專利權已經用盡,根據專利權窮竭原則,購買者的使用或者再銷售行為就不構成對其專利權的侵犯。被告使用回收的舊酒瓶生產、銷售古貝春頭曲,因舊酒瓶上的專利權已經用盡,所以不構成對原告外觀設計專利權的侵犯。 通過法庭認定的事實可以看出,由於被告承認其酒瓶是回收利用原告擁有專利的酒瓶,雙方當事人並沒有就被告產品是否落入原告專利范圍發生任何分歧,因此本案證爭議的焦點在於原告專利權產品是否權利窮竭。 縱觀一審和二審截然不同的判決結果,體現了法官理解該原則時的重大分歧。筆者認為,本案外觀設計專利產品「酒瓶」,其工業上的應用價值在於作為酒的包裝物與酒作為一個整體投入市場。所以,此時的專利權窮竭,應該是專利權人將使用這種外觀設計的酒產品合法投入市場並售出後,購買者自己使用或再次銷售該酒產品的行為都是合法的行為,權利人無權干涉。 但是這里酒產品的權利用盡是否意味著其所有人可以任意的使用和處分作為產品組成部分的「酒瓶」呢?一審和二審的法官在這一點上分道揚鑣,二審法官認為舊酒瓶上的專利權已經用盡,所以被告的回收使用行為不構成對原告外觀設計專利權的侵犯。 而一審法官認為就酒瓶而言,以生產經營為目的的再次利用,已經突破了專利產品合法購入者使用的內涵,是一種變相的生產製造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行為,因此被告主張專利權人權利用盡的抗辯不能成立,應承擔侵權責任。 筆者認為,一審法官的觀點更為可取,他更加准確的把握了權利窮竭原則的內涵。專利窮竭原則的規定體現在我國專利法第六十三條第一款:「專利權人製造、進口或者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進口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售出後,使用、許諾銷售或者銷售該產品的,不構成侵權。」 從其立法目的上來看,該原則旨在保護專利權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維護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保護經營者和一般消費者的合法利益。其制度功能是解決專利權人的專利權和專利產品購買者所有權之間的權利沖突,因此,此時的權利窮竭是指酒和酒瓶作為整體投放市場應該權利用盡,即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的使用和再次銷售該酒產品而不需經專利權人的許可。但本案中以生產經營為目的回收舊酒瓶而生產其他產品顯然超出了專利權人銷售專利產品的目的,突破了專利產品合法購入者使用的內涵,此時對專利產品的「酒瓶」的商業性利用和對酒產品本身的使用已經是兩個不同性質的行為。 專利窮竭原則允許購買者對酒產品的自由處分並不意味著允許其將專利產品與其他類型的酒或飲料結合的製造和銷售的行為。這種改變專利產品使用方式的行為顯然已經超出了權利窮竭的內涵,其實質是一種變相實施專利的行為。在筆者看來,對於專利權人和被許可人來說,此時回收舊酒瓶和被告自己去生產含有專利技術的酒瓶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因此被告主張專利權人權利用盡的抗辯是不能成立的,應該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 二審法官之所以得出這種結論在於他沒有正確理解權利窮竭的立法意圖,法律為了維護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保護經營者和一般消費者的合法利益而創造了該項制度。如果允許這種對舊酒瓶的所謂「合法」利用,首先可能到導致消費者因產品外觀相似而受騙上當從而危害市場交易秩序。其次這對於專利產品的許可使用人也是非常不公平的。結合本案,銀河酒廠以每年15萬元的使用費才獲得了該項專利的獨占實施許可,現在被告只要以幾角錢一個[ix]的價格就能光明正大的使用其享有獨占許可的外觀設計專利產品[x],這是無論如何都說不通的。再者,專利權人與被許可使用人簽訂的是獨占許可合同,這意味者不僅其他人不能實施專利,就連專利權人本人也不能夠實施專利。現在法官讓專利產品在這種意義上「窮竭」,讓被告合法的來使用專利產品進行再生產,這無疑是對獨占實施許可的全盤否定。如果原告投放市場的酒瓶質量夠好的話,二審法官的判決就意味者其他主體也可以再次回收並把它與別的產品結合使用,那樣只有傻瓜才會花十幾萬的費用去買獨占實施許可,坐等去收別人的專利產品來用才是上上之策。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外觀設計專利權保護的對象是一種智力成果,是體現特定產品設計的無形資產。我們應該嚴格區分作為專利權載體的「酒瓶」所有權的移轉和外觀設計專利權的移轉。權利窮竭只應發生於同一產品存在著該產品的合法獲得者的物權與該產品所包含的識產權發生沖突之時,在這種情形下,知識產權人不能禁止相關的物權人的某些特定的行為。但超出了這個內涵而使用商品的行為都不應該導致專利權的權利窮竭。如果我們任意的擴大專利權窮竭原則的適用范圍就會給權利人和專利許可使用人帶來不必要的損害。

㈢ 如何理解專利權窮竭

專利權窮竭專利權窮竭也稱為專利權用盡,是指專利權人對合法投放市場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不再具有控制或者銷售控制權或者支配權。
專利權窮竭的原由規定專利權窮竭原則的原由是:
1、專利權人通過實施其專利,包括銷售、進口其專利產品,或者銷售、進口依照該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或者許可他人實施上述行為後,即已獲取了利益,其專利權已經實現。
2、如果在該產品被合法製造、進口並予以售出以後,專利權人仍可以對該產品享有權利,將不利於專利產品的流通和利用,從而對產業進步及科技發展造成損害,有違專利立法本意。專利權窮竭的注意事項我國《專利法》規定:「專利權製造或者經專利權人許可製造的專利產品售出後,使用或者銷售該產品的」不視為侵犯專利權。
理解「專利權窮竭」時,應當注意:
1、專利權窮竭是針對某一件具體專利產品而言的,即使用或者銷售某一件具體的專利產品或者依據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是否侵權?
2、專利權窮竭所針對的具體產品,只能是由專利權人製造或者經專利權人許可製造而合法投放市場的專利產品或者依據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不法侵權產品不發生專利權窮竭問題。
3、專利權窮竭不是專利權終止,即任何一件具體專利產品之權利的窮竭,不會導致專利權本身的終止或者無效。

㈣ 權利窮竭的介紹

所謂權利窮竭(exhaustion of rightsii),也稱權利用盡原則、首次銷售原則,是對知識產權專有權利限制的一種典型制度,是指知識產權所有人或經其授權的人製造的知識產權產品,在第一次投放到市場後,權利人即喪失了在一定地域范圍內對它的進一步的控制權,權利人的權利即被認為用盡、窮竭了。凡是合法地取得該知識產權產品的人,均可以對該知識產品自由處分。其制度宗旨是在保護專利權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維護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保護經營者和一般消費者的合法利益。

㈤ 什麼是專利權窮竭制度

專利權窮竭制度是專利法中最具爭議性的問題, 即使 TRIPS 協議在這 一問題上也未達成一致意見。 作者認為, 完整的專利權窮竭制度應當包括專利權的國內窮竭、 專利權的國際窮竭(專利產品的平行進口)以及關聯專利權的窮竭方面的規范;專利權窮竭 制度的價值目標是利益的平衡和效率

㈥ 誰能幫我解釋專利權中所指的「權利窮竭規則」

淺議知識產權權利窮竭制度的內涵和適用范圍

[摘要:]權利窮竭制度是對知識產權專有權利限制的一種典型制度。對於其內涵和適用范圍應該有準確的界定,不然就會給權利人的利益造成不當的損害。本文以著作權、專利權和商標權三個領域的三個問題為切入點,闡述了筆者對知識產權權利窮竭制度的理解和看法。
[關鍵詞:]權利窮竭 權利用盡 發行權一次用盡 首次銷售原則

知識產權是一種專有性的民事權利,它同所有權一樣,具有排他性和絕對性的特點。[i]但同時,為了防止這種壟斷性權利成為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障礙,知識產權制度在維護創造者專有性權利的同時,又對其進行了必要的限制,以協調創造者、傳播者、與代表社會利益的使用者三者的利益關系。知識產權權利窮竭制度就是對專有權利限制的一種典型制度。

所謂權利窮竭原則(exhaustion of rights[ii]),也稱權利用盡原則、首次銷售原則,是指知識產權所有人或經其授權的人製造的知識產權產品,在第一次投放到市場後,權利人即喪失了在一定地域范圍內對它的進一步的控制權,權利人的權利即被認為用盡、窮竭了。凡是合法地取得該知識產權產品的人,均可以對該知識產品自由處分。其制度宗旨是在保護專利權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維護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保護經營者和一般消費者的合法利益。

權利窮竭原則在著作權法、商標權法和專利權法中具有不同的內容,但又具有一定的共性。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1. 窮竭權項的特定性。

知識產權的「權利窮竭」是指特定權項的窮竭,而不是指所有權項的窮竭。首先被窮竭的不是人身權,而是財產權;其次窮竭的不是著作財產權、專利權或商標權本身,而是其子項,即權利群中的某項具體的與產品的銷售或使用有關的權利。[iii]並且被窮竭的權利是為法律所明確規定的與商品的流通和購買者的使用有關的特定權利。用鄭成思教授的話說就是「專有權的窮竭」僅僅指的是權利人在如何銷售自己的作品這一點上,喪失了專有權。[iv]

2. 窮竭對象的特定性。

所謂窮竭對象的特定性,是指權利的窮竭是針對每一件合法投入市場的具體產品而言的,而不是適用於同一類的所有產品或同一系列的所有產品,它不會導致該項知識產權本身效力的中止。權利人對其尚未投放市場或被非法投入市場的產品仍然具有排他性的絕對權利,任何人未經許可仍然不得進行知識產品的復制。

3. 窮竭范圍的特定性。

知識產權的權利窮竭具有地域性的特點,一般說來,權利人在一國投放其知識產權產品並不會導致其產品在其它國家的權利窮竭。因此權利人仍然有權禁止他人未經許可進口其享有知識產權的產品的行為。如奧地利版權法規定:「如果作者只同意過在某一特定領域銷售其作品,則他對於進一步銷售的專有權僅在該領域內喪失。」

從以上特點可以看出,權利窮竭原則無疑是對知識產權專有性的巨大限制。為了防止濫用此原則給權利人帶來不必要的限制和損害,對於其內涵和適用范圍必須有準確的界定。下面筆者將結合幾個問題談談對其理解和適用時的看法。

一、 著作權權利窮竭的內涵和適用范圍——網路環境下為什麼不適用權利窮竭原則?

在版權領域,權利窮竭指的是「發行權一次用盡」。就是說,對於經過版權人許可而投放市場的享有版權的作品復製品,版權人無權再控制他們的進一步轉銷分銷等活動。[v]

理解這一點時,我們必須要區分作為無形物的作品的處分和作為有形物的作品載體的處分。作為作品的購買者,我們購買一本書或者唱片、碟片的目的顯然不是為了獲得書本或碟片這種載體的本身,而是為了獲得存在與其中的作品。但由於傳統環境下的作品必須存在於載體之中,我們不得不通過購買有形載體的方式來購買作品。作者也正是通過出售其作品有形載體的方式來實現其創作作品的回報。在這種作品和載體密不可分的情況下,載體的每次處分都不可避免的涉及到無形作品的處分,於是作品的再次處分中必然會發生有形載體合法獲得者的物權與該作品所有者知識產權的沖突。如果每一次的交易都要經過無形作品所有者即作者許可的話,那麼有形載體的所有權人的處分權就會形同虛設,這無疑是對經營者和一般消費者的合法利益的不當干涉。因此法律在此種情形下對作者的知識產權加以限制,通過權利窮竭制度使其著作權讓位於有形載體所有人的物權,從而限制了著作權人對這種進一步處分行為的干預,保證了商品的自由流通和市場秩序。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結論,著作權的權利窮竭即「發行權一次用盡」 原則是對著作權人權利的合法限制,但它只應存在於商品的合法獲得者的物權與該商品所包含的識產權發生沖突之時。[vi]也就是說有形復製件的移轉是適用「發行權一次用盡」的前提和基礎。

而在網路時代,「發行權一次用盡」原則失去了這種賴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礎。首先,網路環境下作品載體的模糊化。網路環境下的作品是以數字化形式存在的,在純粹的網路著作權交易中,我們再也不能找到那種有形的書本、光碟等有形載體,0和1的數字代碼組合成為了我們交易的最終對象,當你從付費資料庫中購得一份作品時,你所得到的就是一段0和1組成的數字代碼,從這個意義上說網路環境下的作品交易更為純粹,我們不需要再去買那些我們根本不需要的載體,而是直接得到我們所需要的作品。[vii]

但恰恰就是這一點打破了著作權權利窮竭的存在基礎,網路環境下的作品交易由於作品載體的消失,再也不會出現傳統環境下載體所有人和作品所有人的沖突,著作權權利窮竭失去了其存在的根本意義。

其次,網路發行權的模糊化。在版權領域,權利窮竭指的是發行權的一次用盡。但在網路環境下,作品是以數字化形式存在的,其通過網路發行的實質就是數據流的傳輸,而這種傳輸本身就是二進制代碼的復制,因此網路發行實質上就是一種復制,美國《知識產權和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白皮書》對此也持同樣的觀點[viii]。

因此,網路環境下發行權和復制權已經無法象傳統環境下那樣區分得一清二楚,發行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產生了數字化復制。由於著作權的權利窮竭只是針對發行權而言的,復制權從來都不會窮竭。因此權利窮竭制度在網路著作權制度中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最後,網路環境下作品發行范圍的模糊化。權利窮竭具有地域性的特點,傳統環境下的發行權窮竭從來都是一定地域范圍內的窮竭,權利人在一國發行的著作權產品並不會導致在他國的權利窮竭。但網路的無國界性使得網路發行的地域性盪然無存,作品的一次發行就會導致世界范圍內的廣泛傳播,因此如果在網路環境下適用權利窮竭的話,作者的利益根本無法得到維護。

綜上所述,在網路環境下,著作權權利窮竭制度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和意義,因此,法律制度的設計必須考慮網路環境的特殊性對其適用加以限制,盲目擴大權利窮竭制度的適用而不考慮其功能價值的做法只會導致對權利人專有權的不當損害。

二、 專利權權利窮竭的內涵和適用范圍——任意改變外觀專利設計產品使用方式的行為是否適用權利窮竭原則?

如前所述,知識產權的權利窮竭是指產品的合法購買者的物權和權利人的知識產權發生沖突時,後者應當讓位與前者,但這是否意味著產品購買者可以任意的使用產品而不受任何限制呢?這里又引出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就是當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購買者改變了專利產品的原有使用方式而進行營利性生產時是否仍舊適用權利窮竭原則。

筆者近日就看到了一個經過中院和高院審理的專利侵權糾紛的案例。這個案例體現了實務中法官對於專利權窮竭原則的不同理解。

案件的案情是這樣的,原告鞠某擁有專利號為ZL96323288.6的外觀設計專利權,使用外觀設計的產品名稱為酒瓶。原告以每年15萬元的使用費許可銀河酒廠獨占實施許可該專利。

被告未經許可大量回收銀河酒廠投放市場的酒產品的舊酒瓶,自行清洗消毒後灌瓶、包裝生產了另一種獨立銷售的「古貝春頭曲」並投放市場。

原告鞠某認為被告未經其許可以營利性目的使用其外觀設計專利產品,侵犯了其外觀設計專利權,訴至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而被告認為原告售出後的「專利產品」--酒瓶、酒和包裝物,它的所有權已發生了改變,不再屬於原告而屬於作為購買方的被告,原告專利產品投放市場後已經權利用盡,其使用原告已售出的專利產品(酒瓶),不構成專利侵權,是合法行為。

本案的一審法院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原告外觀設計專利合法有效,應受法律保護,任何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不得以生產經營目的製造、銷售該外觀設計專利產品。被告未經許可以生產經營為目的,使用與原告設計相同或近似的舊酒瓶製造並銷售「古貝春頭曲」,其行為侵犯了原告外觀設計專利權,原告要求判令被告停止侵權行為的請求應予支持。

而二審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認為,原告擁有酒瓶外觀設計專利權,受法律保護。當原告許可銀河酒廠獨占實施,銀河酒廠使用該外觀設計專利酒瓶生產、銷售白酒並售出後,原告和銀河酒廠已經獲得了收益,體現在酒瓶的專利權已經用盡,根據專利權窮竭原則,購買者的使用或者再銷售行為就不構成對其專利權的侵犯。被告使用回收的舊酒瓶生產、銷售古貝春頭曲,因舊酒瓶上的專利權已經用盡,所以不構成對原告外觀設計專利權的侵犯。

通過法庭認定的事實可以看出,由於被告承認其酒瓶是回收利用原告擁有專利的酒瓶,雙方當事人並沒有就被告產品是否落入原告專利范圍發生任何分歧,因此本案證爭議的焦點在於原告專利權產品是否權利窮竭。

縱觀一審和二審截然不同的判決結果,體現了法官理解該原則時的重大分歧。筆者認為,本案外觀設計專利產品「酒瓶」,其工業上的應用價值在於作為酒的包裝物與酒作為一個整體投入市場。所以,此時的專利權窮竭,應該是專利權人將使用這種外觀設計的酒產品合法投入市場並售出後,購買者自己使用或再次銷售該酒產品的行為都是合法的行為,權利人無權干涉。

但是這里酒產品的權利用盡是否意味著其所有人可以任意的使用和處分作為產品組成部分的「酒瓶」呢?一審和二審的法官在這一點上分道揚鑣,二審法官認為舊酒瓶上的專利權已經用盡,所以被告的回收使用行為不構成對原告外觀設計專利權的侵犯。

而一審法官認為就酒瓶而言,以生產經營為目的的再次利用,已經突破了專利產品合法購入者使用的內涵,是一種變相的生產製造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行為,因此被告主張專利權人權利用盡的抗辯不能成立,應承擔侵權責任。

筆者認為,一審法官的觀點更為可取,他更加准確的把握了權利窮竭原則的內涵。專利窮竭原則的規定體現在我國專利法第六十三條第一款:「專利權人製造、進口或者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進口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售出後,使用、許諾銷售或者銷售該產品的,不構成侵權。」

從其立法目的上來看,該原則旨在保護專利權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維護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保護經營者和一般消費者的合法利益。其制度功能是解決專利權人的專利權和專利產品購買者所有權之間的權利沖突,因此,此時的權利窮竭是指酒和酒瓶作為整體投放市場應該權利用盡,即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的使用和再次銷售該酒產品而不需經專利權人的許可。但本案中以生產經營為目的回收舊酒瓶而生產其他產品顯然超出了專利權人銷售專利產品的目的,突破了專利產品合法購入者使用的內涵,此時對專利產品的「酒瓶」的商業性利用和對酒產品本身的使用已經是兩個不同性質的行為。

專利窮竭原則允許購買者對酒產品的自由處分並不意味著允許其將專利產品與其他類型的酒或飲料結合的製造和銷售的行為。這種改變專利產品使用方式的行為顯然已經超出了權利窮竭的內涵,其實質是一種變相實施專利的行為。在筆者看來,對於專利權人和被許可人來說,此時回收舊酒瓶和被告自己去生產含有專利技術的酒瓶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因此被告主張專利權人權利用盡的抗辯是不能成立的,應該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

二審法官之所以得出這種結論在於他沒有正確理解權利窮竭的立法意圖,法律為了維護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保護經營者和一般消費者的合法利益而創造了該項制度。如果允許這種對舊酒瓶的所謂「合法」利用,首先可能到導致消費者因產品外觀相似而受騙上當從而危害市場交易秩序。其次這對於專利產品的許可使用人也是非常不公平的。結合本案,銀河酒廠以每年15萬元的使用費才獲得了該項專利的獨占實施許可,現在被告只要以幾角錢一個[ix]的價格就能光明正大的使用其享有獨占許可的外觀設計專利產品[x],這是無論如何都說不通的。再者,專利權人與被許可使用人簽訂的是獨占許可合同,這意味者不僅其他人不能實施專利,就連專利權人本人也不能夠實施專利。現在法官讓專利產品在這種意義上「窮竭」,讓被告合法的來使用專利產品進行再生產,這無疑是對獨占實施許可的全盤否定。如果原告投放市場的酒瓶質量夠好的話,二審法官的判決就意味者其他主體也可以再次回收並把它與別的產品結合使用,那樣只有傻瓜才會花十幾萬的費用去買獨占實施許可,坐等去收別人的專利產品來用才是上上之策。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外觀設計專利權保護的對象是一種智力成果,是體現特定產品設計的無形資產。我們應該嚴格區分作為專利權載體的「酒瓶」所有權的移轉和外觀設計專利權的移轉。權利窮竭只應發生於同一產品存在著該產品的合法獲得者的物權與該產品所包含的識產權發生沖突之時,在這種情形下,知識產權人不能禁止相關的物權人的某些特定的行為。但超出了這個內涵而使用商品的行為都不應該導致專利權的權利窮竭。如果我們任意的擴大專利權窮竭原則的適用范圍就會給權利人和專利許可使用人帶來不必要的損害。

三、商標權權利窮竭的內涵——標簽的權利窮竭還是商品的權利窮竭?

轉向商標權領域,這個問題就比較容易理解,商標的基本功能在於將不同的企業生產或經銷的商品和服務區別開來。[xi]那麼權利人給商品貼上標簽的目的顯然就在於標識商品或者其提供的服務。因此,商標權的權利窮竭的內涵是當商標權與出售後的商標商品的所有權發生沖突時,前者讓位與後者而窮竭。也就是說是商標權的窮竭是指商標權人對其投放市場的商品的進一步處分失去了控制的權利,而並非指商標標簽本身作為物的權利窮竭。

就筆者看來,購買商品的行為可以理解為,購買者買到了有形商品的本身,同時也獲得了在以後的交易中用這個商標標識這件商品的權利。因此,貼有商標的商品購買人可以在以後的貿易活動中繼續使用該商標來標識商品,但他並沒有獲得對商標本身任意使用的權利。從這個意義來講,商標如果不小心被弄壞了,他可以用一個同樣的商標來繼續標識該商品,這並不侵犯商標權人的專有權,但如果他把購買的商品上的商標撕下來去標識別的商品的話,這就不再是商標權利窮竭應有之意了,而是一種典型的商標侵權行為。

但如果第三人不是更改商標而是在轉銷過程中改變了商標產品的外包裝,商標產品是否適用權利窮竭原則呢? 德國的Hoffman-LaRoche v.Centrafarm案便涉及到這種情形。案中被告將原告的商標產品重新包裝成了德國市場上通行的較大的盒子,在盒子上將原告Roche公司的商標重新列印上去,並添加了自己的一些信息。法院在審判中重申了商標所具有的向消費者或最終用戶標明產品身份、使不同來源的產品相區別、以防產生任何混淆的「主要功能」。並提出了測試重新包裝行為是否侵權的Roche三要件:(1)重新包裝沒有影響產品的原狀(Original condition);(2)重新包裝人盡了告知(notice)義務;(3)包裝上明白無誤地標明了誰對重新包裝負責。

筆者認為,對於此項問題不能一概而論,上述Roche三要件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如果重新包裝導致了產品來源地混淆或誤認的後果,商標的「主要功能」被破壞了,商標產品就不應權利窮竭,商標所有人可以禁止重新包裝產品的進一步流通。但如果這種重新包裝行為經過了商標權人的許可,或者並不妨礙消費者對商品生產者的辨識,那麼權利窮竭原則、自由貿易精神仍然應當發揮作用,商標權人無權禁止重新包裝的商標產品的進一步流通。

㈦ 專利權窮竭名詞解釋

專利權窮竭, 即使 TRIPS 協議在這 一問題上也未達成一致意見。 作者認為, 完整的專利權窮版竭制度應當包括權專利權的國內窮竭、 專利權的國際窮竭(專利產品的平行進口)以及關聯專利權的窮竭方面的規范;專利權窮竭 制度的價值目標是利益的平衡和效率(卡爾多-希克斯標准)

㈧ 權利窮竭原則的權利窮竭原則在知識產權各領域的表現

在專利權領域,專利權人自己製造、進口的專利產品或者專利權人授權他人製造、進口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一旦投放到市場上去之後,專利權人對其專利產品即失去了控制。產品的受讓人或其他人使用、銷售或許諾銷售該專利產品的,不視為侵權。從所有權的角度說,權利窮竭原則是合情合理的。專利產品的受讓人在支付了產品的價金後取得了產品的所有權,作為所有權人,專利產品的受讓人當然可以自由處分其產品。在此專利產品和一般產品並無區別。只不過在專利產品上同時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權利,即專利權和所有權,但這兩種權利分屬於不同的權利人———專利權人和專利產品的受讓人。專利產品的受讓人取得的僅僅是專利產品的所有權,專利權仍屬於專利權人(知識產權與載體物權相分離)———適用專利權窮竭原則,體現在該產品上的使用權和銷售權應該窮竭,否則專利產品的受讓人購買該產品就失去了意義。
把握專利權窮竭原則需要注意的是:專利權窮竭的對象是投放到市場上的每一件專利產品的專利權,這可以用利益回報理論來解釋。對投放到市場上的專利產品,專利權人已經從銷售中獲得了相應的利益回報,專利權已發揮了其作用,因此,他不應該再對專利產品實施進一步的控制,但專利權人就整個發明創造的專利權並沒有窮竭。專利權窮竭原則只適用於合法地投入到市場的專利產品,未經許可而投放市場的所謂專利產品不存在權利窮竭問題。合法投放市場的專利產品包括:專利權人投放到市場上的專利產品;專利權人授權他人(被許可人)投放到市場上的專利產品;由先使用權人投放到市場的專利產品;由強制許可受益人投入到市場的專利產品;政府機關批准推廣應用專利而投放到市場上的專利產品。[2](P185)
專利權窮竭原則不僅適用於經專利權人同意而投放到市場上的專利產品,而且適用於專利權人因為某種道德義務或法律義務所投放到市場上的專利產品。首先,對於先用權人向市場上投放專利產品,我國《專利法》第63條第2款規定不視為侵權行為。畢竟先用權人是在專利權人專利申請日以前就已經製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經作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他並沒有利用專利權人的發明創造,而是利用自己獨立搞出的發明創造。為了保護先用權人的在先權利及其先行投資,法律做出這樣的規定,實質上是在先用權人和專利權人之間進行了利益平衡。因此,專利權人對由先用權人投放到市場上的專利產品也沒有進一步控制的權力,即附著在這批產品上的專利權窮竭了。如果允許專利權人對先用權人投放市場的專利產品施加控制,必然會妨礙該產品的流通。如此不但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更損害了先用權人的利益,造成先用權人的先用權事實上被限制的後果,這與法律承認先用權人的先用權的規定是相悖的。其次,對於由於強制許可和推廣應用而投放到市場上的專利產品,雖然對專利權人來說是非自願的,但專利權人同樣對這種產品失去了進一步控制的權力,即專利權窮竭。因為專利權人對於該種產品已實現了其經濟利益(我國《專利法》第14條、第54條明確規定,推廣應用實施單位和強制許可的被許可人應當向專利權人支付合理的使用費),這種經濟利益是一次性的。獨占權的實質是權利人享受專利法所授予的獨占性條件而獨自獲利,在頒發強制許可證的情況下,專利權人對被許可人投放市場的專利產品也實現了其經濟利益。專利權的目的已經實現,因此專利權人無權再對該產品進行控制。如果說專利權人對強制許可和推廣應用而投放到市場的專利產品依然享有專利權,產品的使用和銷售依然受制於專利權人,那麼專利的強制許可和推廣應用就失去了意義。 在商標權領域,權利窮竭表現為:一旦注冊商標所有人將載有其商標的商品合法置於流通領域後,商標權人即喪失了對該批產品的控制權,表現在該商品上的商標權即歸於消滅,商標權人的商標權窮竭,任何人再銷售該商品的行為,均不視為侵權。如果商品受讓人在轉售商品過程中,未經注冊商標所有人同意,更換其注冊商標並將該更換商標的商品又重新投入市場,則轉售人的這種行為是一種侵犯商標專用權的行為。在此情況下,商標權人的商標權並未窮竭。修訂後的《商標法》第52條第4項對此作出了明確的規定:「未經商標注冊人同意,更換其注冊商標並將該更換注冊商標的商品又投入市場的;」屬於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最著名的案例即是1994年發生在北京的「楓葉、鱷魚」之爭,[3](P12)專家們見仁見智,各抒己見。但由於當時的《商標法》對此沒有明確規定,該案曾長期擱置。筆者認為新《商標法》之所以增加了第52條第4項這一規定,或許就是因為該案的啟示。
為什麼轉售者在轉售過程中撤換商標,是侵犯商標專用權的行為呢?按照商標權窮竭理論,商標權人對第一次投放到市場上的商標商品不是無權控制了嗎?筆者認為:商標的基本功能是區別商品或服務的來源,基於此商標所有人享有以他所有的商標銷售其產品的獨占權。在「楓葉、鱷魚」一案中,轉售人撤換商標的行為,恰恰破壞了商標區別來源的基本功能。消費者從產品上的「鱷魚」商標上看不到「楓葉」的影子,「鱷魚」誤導了消費者,欺騙了消費者,而「楓葉」企業創出自己品牌的希望也被斷送了。「楓葉」表示商品來源的功能完全喪失,「楓葉」商標和商品的聯系被切斷。因此,這種撤換他人注冊商標、又將產品置於流通領域的行為是一種侵犯商標專用權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商標權人的商標權並沒有窮竭,他有權要求最終消費者在購買的商品上看到自己的注冊商標。 知識產權具有地域性,那麼權利窮竭有沒有地域性呢?對於這個問題主要有兩種觀點:權利窮竭和知識產權本身一樣,都具有地域性,權利在一國窮竭並不導致其在國際市場上窮竭,權利人一旦自己或經其同意將知識產權產品投放市場,在世界范圍內的對該批產品的權利便窮竭了。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筆者認為,首先要正確地理解權利窮竭和地域性這兩個不同概念的內涵。權利窮竭原則本來是國內法的規定,其初衷是為了平衡知識產權權利人和知識產權產品所有人的利益關系,保證商品在國內的自由流通。而地域性則是知識產權的基本特徵之一,知識產權是國家法律的產物,對知識產權的取得、保護等都是由一國法律規定的,不受其他國家的影響。盡管這是兩個不同的問題,但是二者之間是有一定聯系的。
權利是國家法律賦予的,具有地域性,而權利窮竭作為對權利的一種限制自然也就具有地域性。何況,當時國際貿易並不發達,知識產權產品主要在國內流通。但是後來,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知識產權產品也開始走向國際市場,而不局限在一國內流通。尤其是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這種情況更為明顯。而知識產權產品在國際市場流動過程中,就有可能損害他國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利益,於是知識產權產品進口國的知識產權人往往以知識產權的地域性、獨立性等來反對平行進口,平行進口商則以權利窮竭為由進行抗辯。由此,產生了權利窮竭是否具有普遍性或說權利國際窮竭的問題。可見,最初並無權利窮竭的普遍性與地域性之爭的,只是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和平行進口的出現才產生了這樣的爭論。其次,要正確地解讀國際窮竭學說。權利窮竭普遍性是對權利窮竭地域性的發展。承認一國知識產權權利窮竭的普遍性並未擴大該權利的效力范圍,它仍然要立足於知識產權產品的進口國。只不過同一權利人在另一國行使其知識產權的行為對他在本國的相關知識產權的效力產生影響,這種影響是具體的。按照權利窮竭的普遍性,權利窮竭不僅僅是權利人對投放本國市場的產品的權利窮竭,對於由權利人自己或其被許可人投放國外市場的產品被平行進口到本國時權利同樣窮竭。對這一問題存在認識上的誤區,那就是脫離具體的知識產權產品談權利窮竭。撇開具體的知識產權產品去談權利窮竭的普遍性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權利窮竭是針對具體的知識產權產品而言的,是權利人「對由其本人或經其同意投放市場的知識產權產品」的權利窮竭,是體現在具體知識產權產品上的某些權利的窮竭,是具體權利的窮竭,而非抽象的、全部的知識產權權利的窮竭。以往的論述都離開具體的知識產權產品來談權利窮竭,結果得出了錯誤的結論。 一是平行進口的商品是通過購買等合法手段取得的,而不是通過走私等非法渠道獲得的;
二是平行進口的商品是知識產權權利人製造或許可他人製造並銷售的,是正宗商品而非冒牌貨;
三是平行進口所涉及的知識產權在進口國受到法律保護。四是平行進口的進口行為未得到進口國知識產權人的同意。平行進口是否侵權在知識產權不同領域不盡相同。有人主張在專利權和版權領域,我們應採用地域性原則,禁止平行進口,在商標領域採用權利窮竭原則,有條件地允許平行進口。
權利窮竭與平行進口 首先,在專利領域,對於平行進口行為來說,爭議的焦點是:專利權人就同一發明創造在甲、乙兩個國家同時享有專利權時,如果專利權人在甲國自己銷售或許可他人銷售其專利產品,並且沒有附加任何限制條件,購買者將其合法購買的專利產品進口到乙國的行為是否侵犯專利權人在乙國的專利權? 採用權利窮竭原則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進口商並沒有侵犯專利權人在乙國的專利權。無論這批專利產品是專利權人自己在甲國銷售的,還是許可他人在甲國銷售的,他都從銷售中得到了利益回報,他的專利權經過專利產品的首次銷售已經窮竭,他不能從這批專利產品中獲得二次回報。因此,進口商的進口行為沒有侵權。如果一國政府從自身的經濟政策以及貿易政策等方面出發,在法律中規定專利權人享有進口權,則此時進口商未經專利權人許可的進口行為就構成了侵權。我國專利法第11條也規定專利權人享有進口權,專利權人可以此對抗第三人的平行進口行為。這體現了國家對專利權人的保護程度的提高,即允許專利權人對其專利產品獲得二次回報。
其次,在商標領域,根據商標權窮竭原則,一般情況下,平行進口不構成侵犯商標權。商標商品的平行進口或說商品的轉售、分銷是一種正常的商業活動,它不是針對商標進行的,一般來說和商標權無關,它是一種非商標行為。平行進口商進口的商品是合法貨物———合法製造並使用合法商標,並非假貨或冒牌貨。既然平行進口的商品使用的商標不存在假冒和非法使用的情形,那麼平行進口就不侵犯商標權。商標注冊人通過直接使用或許可他人使用已經實現了經濟利益,他就無權對別人的非商標行為———平行進口加以限制。在一般情況下,商標商品的平行進口不侵犯商標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也都認為商標商品平行進口不侵權。當然,並非在所有的情況下平行進口都不侵權。在商品流通過程中,如果商品的質量發生了變化,商標已經不能標示商品的穩定質量,則商標權人有權禁止平行進口。甚至有的時候,商品的質量並未發生變化,只是轉銷商在轉銷過程中對商標商品重新進行了包裝或重貼標識,而商標權人認為轉銷商的行為破壞了商標的識別功能或是損害了商標的聲譽,在這種情況下商標權人也有權禁止平行進口。
再次,在著作權領域,關於平行進口的問題和專利領域相似。著作權人在甲、乙兩國享有對某部作品的專有權,現權利人將其在乙國對該作品的發行權以獨占許可的形式授予被許可人。甲國的進口商從乙國的獨占被許可人那兒購得被許可人發行的作品,並輸入到甲國,那麼,進口商的行為是否侵犯了著作權人在甲國的發行權?從權利窮竭的角度分析,進口商的行為不侵權。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著作權人已經從獨占許可使用費中獲得利益回報,其發行權已經窮竭。但是如果甲國法律側重保護本國著作權人的利益,在法律中規定著作權人享有進口權或者明確禁止平行進口,則平行進口行為就構成侵權。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也傾向於賦予版權人以進口權。我國《著作權法》中沒有規定版權人的進口權,但《實施國際著作權條約的規定》賦予了外國作品的著作權人以進口權。美國政府原則上是反對平行進口的。這說明在版權領域權利窮竭原則並不能完全用來支持平行進口。
綜上所述,權利窮竭原則可以用來支持平行進口,但它並非是判定平行進口是否侵權的唯一依據,平行進口是否侵權最終要取決於一國政府的經濟政策、貿易政策以及體現該政策意圖的相關的法律、法規的規定。而法律是由利益決定的,它對社會關系中的各種客觀利益現象進行有目的、有方向的調控,以促進利益的形成和發展。

閱讀全文

與專利權窮竭的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麻將館 瀏覽:609
sm2證書 瀏覽:655
汽車銷售投訴比 瀏覽:951
成果用的手機 瀏覽:673
商標注冊授權委託書 瀏覽:825
蘇州市專利代理人薪資水平 瀏覽:527
工商局幾號發工資 瀏覽:836
認繳年限多久合適 瀏覽:57
哇米諾商標注冊詳情 瀏覽:243
江發明被搶劫 瀏覽:770
上海信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0
蘇州注冊商標公司地址 瀏覽:54
在淘寶如何投訴賣家 瀏覽:439
利川有中國版權保護中心 瀏覽:821
汕頭市潮南區工商局 瀏覽:704
杭州麥下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瀏覽:3
志誠商標公司上班 瀏覽:160
出租土地使用權的稅率 瀏覽:139
日本商標注冊多少錢 瀏覽:75
商標注冊證天貓 瀏覽: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