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美國聯邦法院的聯邦法院的體制
現在,美國聯邦法院系統由94個聯邦地區法院、13個聯邦上訴法院和一個最高法院組成。
1、聯邦地區法院
每個州至少有一個地區法院,較大的州可能設立2至4個地區法院。現加利福尼亞州設有四個地區法院,辦公地點分別在舊金山、薩克拉門托、洛杉磯和聖迭戈。紐約州和得克薩斯州也有四個地區法院。美國全國50州共設有89個地區法院,另外哥倫比亞特區、波多黎各、美屬維爾京群島、關島、北馬里亞納群島各有一個地區法院,一共94個聯邦地方法院。每個地區法院至少有一名法官,共有576名地區法官。設在紐約市的紐約州南部地區法院法官最多,有27名法官。聯邦地區法院法官都是由總統經參議院同意後任命,終身任職。地區法院是初審管轄法院,也是聯邦司法系統中「工作最重的」的法院。這91個聯邦地區法院只有聯邦的司法管轄權。但聯邦地區法官審理的案件可能涉及不同州的公民,這時,他們也要應用有關州的法律。經聯邦地區法院判決的案件,大多數可以上訴到聯邦上訴法院,有少數幾種可以直接上訴到最高法院。
地區法官可以任命書記官、法警、法律書記員、法庭報告發布官、法庭記錄員等協助他的工作。但最重要的角色是聯邦執法官。聯邦執法官分專職和兼職兩種,全國現共有287名專職執法官和168名兼職執法官。他們也是由地區法官任命,但需要經聯邦司法地區的居民組成的陪審員小組審查。執法官任期八年,其職責是發布逮捕狀、決定被捕者是否應由大陪審團起訴。每個地區法院還有一名聯邦執行官,他由總統任命並受聯邦司法部長的監督,他的主要職責是維持法庭秩序、實施逮捕、執行法院命令,傳喚證人等。
2、聯邦上訴法院
美國全國50州劃分為11個司法巡迴區,此外,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作為一個巡迴區,每個巡迴區設立一個聯邦上訴法院,共12個上訴法院。每個巡迴區所管轄的范圍大小不同,如第二巡迴區只轄紐約和康涅狄格兩州,第九巡迴區則轄加利福尼亞等太平洋沿岸及夏威夷、阿拉斯加九個州並加上關島和北馬里亞納群島。
另外還有一個特別的「聯邦巡迴區」,其上訴法院稱為聯邦巡迴上訴法院,由12名總統提名經參議院同意任命的法官組成,辦公地點也設在哥倫比亞特區。該上訴法院與其他12個上訴法院地位相同,但其管轄的地理范圍涉及全國,而管轄的案件限於審理由各聯邦地區法院及有關聯邦獨立管理機構轉來的涉及專利、商標、版權、合同、國內稅收的案件,以及索賠法院和國際貿易法院的判決。因此,在哥倫比亞特區有兩個上訴法院,一個為哥倫比亞特區上訴法院,一個為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兩者是不同的。
每個聯邦上訴法院有6至28名法官,也都是由總統提名,經參議院同意後任命,皆為終身職。上訴法院審理案件,一般由三名法官組成法庭,但特別重要和有爭議的案件要求全體法官出席。上訴法院只有上訴管轄權,受理經轄區內聯邦地區法院判決的案件的上訴,也審查聯邦貿易委員會之類的獨立管理機構的行動。
最高法院、聯邦上訴法院、聯邦地區法院是根據憲法第三條設立的,因此被稱為「憲法性法院」,又稱「憲法第三條法院」,但它們都屬於一般管轄權的法院。另外,還有國會設立的特別憲法性法院,如合眾國國際貿易法院、合眾國索賠法院。
此外,還有一類不是根據憲法的第三條設立而是由國會為某些特別的目的而設立的法院,或者說是由國會為行使憲法第一條所賦予的立法權而設立的法院,被稱為「立法性法院」,或者「憲法第一條法院」。立法性法院的法官一般由國會規定了明確的任期,並被授予非司法的職能,其挑選和任命程序也與憲法性法院的法官不同。如合眾國軍事上訴法院審判案件應用軍事法,由三名文職法官組成,由總統經參議院同意任命,但任期為15年;破產法院專門審理有關破產的案件,法官由聯邦上訴法院任命,作為聯邦地區法院的附屬機構。
3、最高法院
合眾國最高法院是唯一直接由憲法明確規定而設立的法院,也是聯邦法院中的最後上訴法院。1790年根據1789年司法條例成立,其組成人數幾經增減,1869年國會通過法令規定最高法院由一名首席法官和八名大法官組成。30年代,由於最高法院宣布一系列新政立法違憲,引起羅斯福總統不滿,他在1936年競選連任獲得壓倒優勢的勝利,便在1937年向國會提出改組最高法院的法案,將最高法院的法官人數增加到15人,以便通過「摻沙子」來改變最高法院的態度。但這一法案未能獲得國會通過,因此,美國最高法院至今仍由9名法官組成。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管轄權分初審管轄權和上訴管轄權。其初審管轄權只適用於兩類案件:一是涉及大使、其他公使和領事的案件,另一類是一州為一方當事人的一切案件。第二類案件中,州與州之間的法律爭執,初審管轄權為最高法院所專有。而一個州與聯邦政府之間的訴訟,或者一個州與另一州的政治實體、法人團體或公民之間的訴訟,最高法院雖然擁有初審管轄權,但最高法院也可以讓聯邦下級法院去初審。
除了上述兩類案件外,所有屬於聯邦司法權范圍的其他案件,最高法院都擁有上訴管轄權,並且必須「依照國會所規定的例外和規章」,這就是說最高法院的上訴管轄權要受國會的控制,由國會決定。涉及聯邦問題的案件,可以由州最高法院直接上訴到最高法院,但是,上訴案件的工作量太大,因此,最高法院只能挑選審查最重要的案件。每年,最高法院的開庭期從10月的第一個星期一到第二年的六月。在一個開庭期里,最高法院要處理大約5,000宗案件,實際上只佔聯邦法院處理的案件的大約3%。在大多數情況下,最高法院都是只做一個簡短的判決,以「不合要求」或「無關緊要」為由,認為用不著由它復審。每年由最高法院判決的案件約有200到250件案件。但對某些案件,最高法院必須審查,其中包括:州最高法院在終審判決中否定合眾國條約和法律的效力的案件,州最高法院的終審判決支持了與合眾國憲法、條約、或法律相抵觸的州法律的案件,聯邦上訴法院裁決州法律與合眾國憲法、條約、法律相抵觸而無效的案件,聯邦地區法院在判決中宣布國會制定的法律違憲的案件,以聯邦政府或其任何機構、官員為一方當事人的民事訴訟案件,聯邦地區法院的其他某些判決。
對於是否受理上訴案件,最高法院有自由裁處權,有權決定它想討審理哪些案件,它可以以「缺乏實質性聯邦問題」或「沒有適當的聯邦問題」為由而拒絕受理上訴案件;也可以發出「調案令」,把它認為值得審理的重要案件調到最高法院來復審。無論是受理上訴案件,還是調審重要案件,都需要有四名法官同意。最高法院是否受理一個案件,不是取決於這個案件對當事人的意義,而是取決於這個案件對「整個政府系統的運行」的重要性。
美國最高法院的首席法官是美國政治制度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最高法院的首席法官和其他八位大法官一樣,都是由總統提名經參議院同意後任命,終身任職。但四年一度的總統宣誓就職儀式由他主持,監督總統做出憲法所規定的宣誓,在形式上是由他賦予新任總統以合法地位和憲法權力。他又是最高法院的主持人,並作為整個聯邦司法系統的頭號官員履行管理的責任。但他只是作為「首席法官」而不是「院長」。所謂「首席」,意味著他的角色僅僅是充當「同事中居首位者」。他的權力和影響主要是「勸說」而不是命令。除了管理職責和薪俸略高以外,首席法官在做出判決時與其他大法官的權力是同等的。但首席法官可能用他的司法主張來影響其他大法官,他主持開庭和法庭辯論,主持討論案件的會議,並可以提出處理案件的建議,安排和指派判決書的撰寫。在討論判決的秘密會議上,首席法官有權首先發言,可以起到「定調子」的作用。在就判決投票時,首席法官最後一個投票,如果其他法官分為兩種不同意見又票數相等,他的一票就具有決定意義。因此,首席法官對判決過程和判決結果有較大的影響,在美國的政治發展史上發揮重要作用。迄今美國歷史上已有過16名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其中最著名的如19世紀的約翰·馬歇爾和羅傑·B·坦尼,40年代的哈倫·F·斯通,戰後的厄爾·沃倫和沃倫·伯格等。馬歇爾任職的時間最長,自1801至1835年,共35年。但進入本世紀後,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的任職年限均在20年以內。威廉·霍華德·塔夫脫是美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在成為最高法院首席法官之前曾經擔任過總統的政治家。
美國最高法院全體法官組成一個法庭,審理案件時原則上應全體出席。最高法院在開庭審理案件之前,法官們要閱讀訴訟各方所遞交的「辯護狀」,其中包括各方提出的法律論據、歷史材料和有關的判例,有的可能長達數百頁。除了訴訟各方外,最高法院還可能收到「法庭之友」提交的辯護狀,個人、團體、公司或政府機構,都可以作為法庭之友,表示他們對案件的關注並提供有關的信息,這成為利益集團向最高法院施加壓力的一種手段。甚至總統也會運用法庭之友的方式,通過聯邦政府的司法部勸說最高法院改變主意。在1989年的一宗案件中,最高法院所收到的法庭之友辯護狀就多達78件。
最高法院開庭聽取口頭辯論,由訴訟各方的律師進行辯護,辯護的時間有一定限制,一般為半小時,有的也放寬到一小時。但是,律師們在作口頭陳述時,法官卻可能心不在焉,因此,有人做了這樣的描寫:他們或交頭接耳,或翻看材料,當他們覺得律師的陳述特別乏味時,就會不時故意誇張地看自己的手錶。
在閱讀和研究過辯護狀、聽取了口頭辯論後,最高法院就要舉行會議討論這些案件。這種會議在每個星期三下午和星期五的整天由首席法官主持召開,秘密舉行,因而被稱為「幕後活動」。它的判決以投票表決的方式做出,包括首席法官在內的九名法官都有同等的表決權。南北戰爭後的重建期間,由於最高法院在一系列判決中扼殺了重建成果,激起國會對最高法院的尖銳批評,眾議院在1868年通過了一項議案,要求最高法院必須有三分之二多數才能宣布一項國會法案違憲。但是,參議院卻否決了這項議案。自最高法院成立以來一直是依多數票做出裁決。投票後即根據表決結果起草一份判決意見書。當首席法官站在多數票一邊時,便由他指派一名法官起草判決書。如果首席法官屬於少數派,便由多數一方的資深法官來指派法官起草。但每位法官都可以寫出自己的附議意見書,而不論他是否贊成多數的意見。少數派的法官可以寫上自己的不同意見,多數派的法官如果同意判決的結果,論證的理由卻不同,也可以寫出並存的附議意見書。如1952年,最高法院在關於杜魯門政府接管鋼鐵廠案的判決中,以6票對3票裁決總統接管是篡奪立法權的違憲行為,判決書由多數派布萊克法官起草,另外五位贊成這一判決的法官分別寫上了各自不同的見解,首席法官文森則代表少數派的三位法官起草了反對意見,為杜魯門的行動辯護。這樣,這份判決書中就包括了七種不同的意見,當然,這種判決不如一致多數和全體一致的判決那樣有影響,因為這種判決本身就是「含糊不清,令人眼花繚亂」的。
⑵ 美國聯邦上訴法院的管轄權
CAFC的管轄權由美國法典第28編第1295節一般性地規定。CAFC受理來自所有美國聯邦地區法院及某些行政機關的上訴,以及基於一些成文法規定的上訴。對於來自下列機關的上訴,CAFC具有排他的管轄權:基於美國憲法第一條的審判庭(Article I tribunals)美國聯邦索賠法院美國退伍軍人索賠上訴法院美國商標評審委員會美國專利商標局專利申訴與抵觸委員會合同上訴委員會(關於政府合同事項)美國功績制度保護委員會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基於美國憲法第三條的審判庭(Article III tribunals)美國國際貿易法院美國聯邦地區法院與下列相關的事項:專利,包括根據美國法典第35編第145節之規定對美國專利商標局局長提起的訴訟所導致的上訴;LitterTucker法案,美國法典第28編第1346節1970年經濟穩定化法案第211節1973年應急石油分配法案第5節1978年天然氣政策法案第506節之(c)能源政策和保護法案第523節一般來說,來自任何美國聯邦地區法院的所有上訴,只要原訴訟中包含了基於專利法產生的訴訟請求,均由CAFC受理。然而,根據美國最高法院的判決,如果專利訴訟請求僅僅是被告作為反訴而提出的,則不一定必須由CAFC受理。不過,盡管其他上訴法院理論上也可以受理專利反訴,實際上這樣的情況不常發生。CAFC的一個與眾不同之處是它的決定,尤其是有關專利案件的決定,在全美國都成為約束性的先例。這與其他12個聯邦上訴法院不同,後者的判決只在它們負責的地理區域內成為約束性先例。CAFC的決定只可以被美國最高法院的決定或者成文法的相關改變所推翻。由於是否審查CAFC的決定取決於美國最高法院的自由裁量,所以實際上大多數情況下CAFC的決定是終局性的,特別是由於CAFC就相關事項擁有排他性的管轄權,不存在所謂「巡迴區分歧」(circuit split)(即不同巡迴區的上訴法院對聯邦法律的解釋發生分歧)的情況。
⑶ 美國專利訴訟規則 判例 怎麼樣
一、美國專利訴訟聯邦地區法院規則的基本情況
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北區聯邦地區法院於2001年1月1日最先實施專利訴訟聯邦地區法院規則以來,專利訴訟聯邦地區法院規則已經成為美國專利訴訟程序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13年1月1日,美國有29個聯邦地區法院已經正式實施專利訴訟聯邦地區法院規則。
專利訴訟聯邦地區法院規則主要涉及專利侵權案件和專利無效案件的訴訟程序時間安排、信息披露的要求、侵權案件及無效案件的訴訟文件的提交,以及馬克曼聽證程序的過程及時間表。需要特別指出,專利訴訟聯邦地區法院規則只是美國聯邦民事程序規則的重要補充,不能取代美國聯邦民事程序規則。
由於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The United States 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Federal Circuit,簡稱CAFC)對美國境內的專利上訴案件擁有排他的專屬管轄權,因此美國專利法在實體內容方面是統一的。但是從訴訟程序方面來說,不同的聯邦地區法院制定的專利訴訟聯邦地區法院規則之間可能會存在一些差異,但是這些規則只是涉及專利案件的訴訟程序問題。
二、專利侵權訴訟案件
美國大多數的專利訴訟聯邦地區法院規則都規定,自案件管理會議(the case management conference ,簡稱「CMC」)召開之日起14天至30天之內,提出專利侵權訴訟主張當事人應當將其訴訟主張送達給對方當事人。但是也存在一些例外。例如美國俄亥俄州北區聯邦地區法院的專利訴訟聯邦地區法院規則規定,根據美國聯邦民事程序規則規定提出答辯或者動議後15天之內,提出專利侵權訴訟主張當事人應當將其訴訟主張送達給對方當事人。再如美國得克薩斯州東區聯邦地區法院和華盛頓州東區聯邦地區法院的專利訴訟聯邦地區法院規則都規定,提出專利侵權訴訟主張的當事人應當在案件管理會議召開前10天內將專利侵權訴訟主張送達給對方當事人。
所有的專利訴訟聯邦地區法院規則都要求,原告(專利權人)必須在專利侵權訴訟主張中確認被侵犯的專利權利要求,同時將專利權利要求與被控侵權產品的對比表送達給對方當事人。原告(專利權人)應當確認被控侵權行為是字面侵權和/或等同侵權。多數專利訴訟聯邦地區法院規則還要求,原告(專利權人)必須告知涉案專利的優先權日,涉及美國專利法第112條規定的「手段+功能」的術語。
少數專利訴訟聯邦地區法院規則要求原告(專利權人)必須根據美國專利法第271條確認被訴專利侵權行為是哪種類型的侵權行為。對於那些涉及幫助侵權或者引誘侵權的案件來說,這樣的規定顯得特別重要。
另外,對於專利侵權訴訟主張中是否必須披露對方當事人的專利侵權行為屬於故意侵權行為,不同法院的專利訴訟聯邦地區法院規則也不盡相同。
三、專利無效訴訟案件
有關專利侵權訴訟主張的規定基本上都是針對專利權人的,有關專利無效訴訟主張的規定則基本上都是針對被訴侵權人的。因此,專利訴訟聯邦地區法院規則對專利無效訴訟主張的規定大體上就參照了有關專利侵權訴訟主張的規定。對於專利無效訴訟主張來說,所有的專利訴訟聯邦地區法院規則的核心就是要求,被訴侵權人必須披露其據以主張涉案權利要求具有可預見性和或具有顯而易見性的現有技術,同時還必須將現有技術與涉案權利要求的每項技術特徵進行對比後形成的對比表送達給對方當事人。
對於涉案權利要求的顯而易見性來說,大多數專利訴訟聯邦地區法院規則還要求,被訴侵權人必須對其所依據的現有技術的特定組合予以確認。專利訴訟聯邦地區法院規則中其他一些較為常見的規定包括提出專利無效訴訟主張的當事人必須確認美國專利法第112條規定的「手段+功能」的處理,必須提出涉案權利要求的明確性問題、可實施性問題以及書面描述的充分性問題。
進入新世紀後,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就美國專利法第101條(可專利客體的范圍)不斷作出新的判決,因此在專利無效訴訟主張中以專利法第101條為依據提出專利無效變得越來越重要。另外,在專利無效訴訟主張中,提出專利無效訴訟主張的當事人也常常將涉案專利不具有強制性作為專利無效訴訟主張的一部分,例如專利權人的不當行為或者專利權人濫用專利權等。大多數的專利訴訟聯邦地區法院規則對此未作規定和要求,但少數聯邦地區法院的專利訴訟聯邦地區法院規則卻作了明文規定,例如伊利諾伊州北區聯邦地區法院和俄亥俄州北區聯邦地區法院。
對於專利無效披露的時間,不同的專利訴訟聯邦地區法院規則之間差別較大,例如伊利諾伊州北區聯邦地區法院規定專利無效披露的時間為專利侵權訴訟主張送達後兩周之內,加利福尼亞州南區聯邦地區法院則規定專利無效披露的時間為專利侵權訴訟主張送達後兩個月之內。
四、訴訟主張的變更
專利訴訟聯邦地區法院規則主要通過兩種方式解決訴訟主張的變更問題。一些專利訴訟聯邦地區法院規則規定了初始/初步訴訟主張和最終訴訟主張,最終訴訟主張獨立於初始/初步訴訟主張。當事人需要將這兩種訴訟主張都送達給對方當事人。另外一些專利訴訟聯邦地區法院規則則只規定了單一的訴訟主張,在某個特定時間點的訴訟主張就自動成為最終訴訟主張,當事人在該特定時間點之後可以根據特定原因再進行變更,例如為遵守法院做出的對己不利的權利要求解釋令而變更訴訟主張、為其他正當理由(good cause)而變更訴訟主張等。
五、訴訟文件的提交
在一般的訴訟中,當事人應當在什麼時間提交什麼類型的訴訟文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對於專利訴訟來說,這一問題就顯得更為重要,因為專利訴訟中的很多訴訟文件都包含一些比較敏感的商業信息。同其他類型訴訟案件的聯邦地區法院規則相比,專利訴訟聯邦地區法院規則通常規定,對於某些訴訟文件,按照規定負有提交責任的當事人應當主動向法院提交,並不需要對方當事人向法院提出要求,甚至審理案件的聯邦地區法院可以依職權要求提供。至於訴訟文件中需要披露的問題,有一些代表性的條款。
對於專利侵權訴訟案件來說,例如得克薩斯州東區專利訴訟聯邦地區法院規則規定:「一方當事人向對方當事人送達其侵權訴訟主張時,應當提交足以證明涉案專利申請日之前專利所保護發明的每一項銷售或者允諾銷售的文件。」再如「可以證明涉案專利優先權日之前有關專利所保護發明的概念、實施應用、設計、開發的所有文件」,以及「每項涉案專利的申請檔案的復印件」等。
對於專利無效訴訟案件來說,例如得克薩斯州東區專利訴訟聯邦地區法院規則要求,一方當事人向對方當事人送達其專利無效訴訟主張時,該當事人應當提交「源代碼、說明書、原理圖、流程表、插圖、配方或者其他文件,足以說明專利侵權訴訟主張的對照表中被控侵權產品的構成要素的操作情況」,同時還應當提交「未出現在涉案專利申請檔案中,但在專利無效訴訟主張的對照表中確認的每項現有技術的復印件」。
在涉及故意侵權案件或者引誘侵權的案件中,律師意見的披露也是一項重要問題。很多專利訴訟聯邦地區法院規則都要求當事人在聯邦地區法院做出「權利要求解釋令」後要提交其律師的辯解意見或者提交放棄辯解權利的聲明。
六、權利要求的解釋
幾乎所有的專利訴訟聯邦地區法院規則都規定了權利要求解釋的過程及相應的時間表,具體包括術語交換的時間、提交權利要求解釋建議的時間、提交權利要求解釋簡要的時間、提交權利要求解釋共同聲明的時間以及進行馬克曼聽證程序的時間等。
有一些專利訴訟聯邦地區法院規則還對權利要求解釋中術語的數量進行了限制,最常見的規定就是最多不超過10個術語。另外一些專利訴訟聯邦地區法院規則還要求雙方當事人要盡力「減少或者解決分歧」。
對於當事人交換權利要求解釋簡要的方式,大體上可以分為同時交換和先後交換,其中先後交換一般都是提出訴訟主張的當事人先提交權利要求解釋簡要。在交換權利要求解釋簡要方面,最為特殊的就是伊利諾伊州北區專利訴訟聯邦地區法院規則。該聯邦地區法院規則規定,被訴侵權人應當首先提交權利要求解釋簡要,因為專利權人所主張的權利要求的解釋很可能就是「平常意義」的解釋。
⑷ 美國專利侵權訴訟判決可以在國內執行嗎
美國專利侵權訴訟判決不可以在國內執行。在國外申請的專利,如果不是國際專利,且沒有在國內申請專利,則不受保護。因為專利本身具有地域性,專利權的取得要經過申請,經一國專利行政部門的授予後,才在該國所管轄區域內享有壟斷的權利,因此,就會存在中國專利、美國專利。
相關規定
發明專利已經在外國提出過申請的,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可以要求申請人在指定期限內提交該國為審查其申請進行檢索的資料或者審查結果的資料,無正當理由逾期不提交的,該申請即被視為撤回。
國際專利,是因為中國於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加入專利合作條約,利用此途徑,可以實現一國申請,多國有效。此途徑分為國際階段與國家階段。
⑸ 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的介紹
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the United States 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Federal Circuit),簡稱CAFC,在案例援引時簡寫為Fed. Cir.,屬於美國聯邦法院系統,是13個巡迴上訴法院之一,住所設於哥倫比亞特區華盛頓。CAFC在13個上訴法院中是最晚成立,也是最獨特的一個,和其他12個巡迴上訴法院不同,其管轄權是基於案件的事項(subject matter)而不是地理位置來確定的。CAFC最為人熟悉的職能是作為對專利確權、侵權訴訟的專屬上訴法院。它受理來自美國專利商標局(PTO)的關於專利審查案件、美國聯邦地區法院(DCT)專利侵權案件、和來自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的「337調查」案件的上訴。自其成立以來,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審理的案件大約有三分之一涉及專利。CAFC關於專利案件的許多重要判決在美國專利制度的發展中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然而,CAFC管轄的案件並不限於專利。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對於同屬知識產權范疇的商標和著作權的相關案件,CAFC不具有管轄權。
⑹ 美國專利在中國受保護嗎
法律分析:國外申請的專利,如果不是國際專利,且沒有在國內申請專利,則不受保護。因為專利本身具有地域性,專利權的取得要經過申請,經一國專利行政部門的授予後,才在該國所管轄區域內享有壟斷的權利,因此,就會存在中國專利、美國專利。在中國申請了專利,享有專利的壟斷權,但如果在他國不申請專利,該專利在他國就得不到保護,可以被人任意使用。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 第三十六條 發明專利的申請人請求實質審查的時候,應當提交在申請日前與其發明有關的參考資料。發明專利已經在外國提出過申請的,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可以要求申請人在指定期限內提交該國為審查其申請進行檢索的資料或者審查結果的資料;無正當理由逾期不提交的,該申請即被視為撤回。
⑺ 在美國,侵犯了專利權會得到怎樣的處罰
337條款是針對外國人侵犯美國的知識產權的,對發生在美國境內的專利侵權行為,版首先可以向法院申請權臨時禁令,以在判決結果出來前防止損失的進一步擴大,在訴訟時原告可以要求侵權人賠償侵權損失、律師費等,並可要求銷毀所有侵權商品,同時,法院可以根據侵權情節向侵權者處以罰款。
具體條文如下:
第二八三條
禁令
數法院對本編中的訴訟案有管轄權時,都可以依照衡平法原則發出禁令,防止法院以認為合理的條件侵害由專利證書取得的任何權利。
第二八四條
損害賠償金
法院在作出有利於請求人的裁決後,應該判給請求人足以補償所受侵害的賠償金,無論如何,不得少於侵害人使用該項發明的合理使用費,以及法院所制定的利息和訴訟費用。
陪審人員沒有決定損害賠償金時,法院應該估定之。不論由陪審人員還是由法院決定,法院都可以將損害賠償金額增加到原決定或估定的數額的三倍。
法院可以接受專家的證詞以協助決定損害賠償金或根據情況應該是合理的使用費。
第二八五條
律師費
在例外情況,法院也可判定價訴人負擔合理的律師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