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有哪些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法規分別是哪年頒布的
《專利法》1984年頒布,現行有效的是2008年修訂的版本。(實施細則有效的是2002年版版本,審查權指南有效的是2009年版本,另有1997年《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及其2007年版的實施細則)
《著作權法》1990年頒布,現行有效的是2010年修訂的版本。(實施條例有效的是2002年版本,另有2001年頒布的《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以及2006年頒布的《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商標法》1982年頒布,現行有效的是2001年修訂的版本。(實施條例有效的是2002年版本,商標評審規則有效的是2005年版本)
《反不正當競爭法》1993年頒布,沒有修訂過。
能想到的就是這些,沒有將司法解釋列出。
❷ 專利法的沿革
在西方國家,一般認為最早的一件專利是英王亨利三世1236年授予波爾多的一個市民以製作各色布的15年的壟斷權。實際上這是封建特權的一種形式,並非現代意義上的專利。第一個建立專利制度的國家威尼斯,於1474年頒布了第一部具有近代特徵的專利法,1476年2月20日即批准了第一件有記載的專利。一般認為,英國1624年制訂的《壟斷法規》是現代專利法的開始,對以後各國的專利法影響很大,德國法學家J.柯勒曾稱之為「發明人權利的大憲章」。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末,美國(1790)、法國(1791)、西班牙(1820)、德國(1877)、日本(1826)等西方工業國家陸續制定了專利法。到了20世紀,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工業發達國家的專利法陸續進行了修訂,許多發展中國家也都制訂了專利法。60年代以來,阿爾及利亞在1966年通過了新專利法,巴西在1969~1971年,印度、秘魯、奈及利亞和伊拉克在1970年,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在1971年,墨西哥在1976年,南斯拉夫在1981年,都修訂或重新頒布了專利法。阿根廷、敘利亞等國也對專利法進行了重大修改。80年代初期,約有15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專利制度。阿爾及利亞和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國、蘇聯等國,除建立專利制度外,還採用發明人證書制度,取得發明人證書後,發明權歸國家所有,發明人取得一定獎勵,但不能拒絕經國家批準的其他人使用其發明。墨西哥則採用發明證書制度,發明人有權實施發明,但不能拒絕其他人使用,而可以取得國家批準的一定報酬。
英國於1474年頒布了第一部專利法,美國於1790年、法國於1791年、荷蘭於1817年、德國於1877年都先後頒布了自己的專利法。世界上有自己專利制度的國家和地區已有150多個,而且專利法也日益國際化,如1884年生效的《巴黎公約》,1970年簽訂的《專利合作條約》,1971年簽訂的《專利國際分類協定》,1973年簽訂的《歐洲專利條約》,1975年訂立的《歐洲共同體專利公約》,1975年簽訂的《盧森堡公約》以及1977年簽訂的《非洲專利組織》等。
❸ 請問大家日本專利的年代標準是怎麼樣的
隨著企業走出國門,大多數企業或個人都會專注於國外專利申請,如日本、韓國等周邊國家,以運營和發展公司。古代文明在進入鐵器時代之前經歷了青銅時代;然而,日本在中國大陸文化的幫助下,直接從原始的漁獵時代發展到鐵器時代,進入了農耕文明。
發明專利的有效期為自申請之日起20年。葯品、農葯發明專利的有效期可以申請延長,但不得超過5年。採用注冊制度,不經實質審查即可取得專利權。如果在5-7個月內批准注冊,則可以獲得專利證書。日本的外觀設計採用當地的外觀設計注冊制度。對於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形狀和形狀,允許注冊本地設計。法律規定,在權利人行使權利後,專利逾期的,由權利人承擔責任。以實用新型保護權利的,還應當提供正面的技術鑒定報告,被告將依次要求權利人賠償損失。
❹ 知識產權有什麼發展歷史嗎
知識產權制度在世界上有著悠久的歷史。尤其是各類知識產權中的專利、商標和版權的立法時間最早。其歷史發展大體上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1.萌芽階段(13世紀至14世紀)
這一階段出現了由封建王室賜予工匠或商人的類似於專利的壟斷特權,它為後來知識產權制度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2.初創和普遍建立階段(15世紀至19世紀末)
在這個階段,世界上第一部專利法、版權法和商標法相繼誕生,如威尼斯共和國的《專利法》(1474年)、英國的《壟斷法》(1623年)、英國的《版權法》(1710年)、法國的《商標法》(1857年)等。19世紀末絕大多數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都建立了自己的知識產權制度(主要指專利制度、商標制度、版權制度) 。
3.進一步發展階段(19世紀末至20世紀末)
知識產權制度在這一階段的進一步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縱向發展:即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知識產權制度在原有基礎上通過不斷修訂變得更加完善、科學, 尤其是隨著國際知識產權制度(如1883年的《巴黎公約》和1886年的《伯爾尼公約》)的建立,各國知識產權制度呈現從「各自為政」、「 各行其是」到逐步國際化、現代化的特點。在此背景下,各國又簽訂了數量更多的知識產權國際條約(其數量達數十個之多),使得知識產權保護對象逐步增多,知識產權的種類也有所增加。至1970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成立時,各國的知識產權制度已登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橫向發展:即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在資本主義國家外的更多國家得到實行。20世紀後期,社會主義國家開始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前蘇聯和東歐國家也都制定了自己的專利法、商標法、版權法等。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廣大已經取得獨立的發展中國家為了發展民族經濟也都實行了專利等知識產權制度。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也開始制定知識產權立法,加入了世界知識產權制度國家的行列。當然,在許多方面社會主義國家及發展中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的知識產權制度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如前蘇聯和大多數東歐國家實行發明人證書制度和專利制度混合的發明保護制度(即所謂的「雙軌制」),規定取得發明人證書後,發明權歸國家所有,發明人只取得一定獎勵,不能拒絕國家批準的其他人使用該發明。又如部分獨立的發展中國家實行「 輸入專利」(Patent of Impor tation)和「確認專利」(Patent of Confirmation)等制度,由於這類專利是在外國(原宗主國)有效專利的基礎上授予的,本國專利局一經登記即可確認並獲得。這種專利制度帶有很大的依賴性,實際上並沒有建立本國完全獨立的專利制度。
知識產權制度的產生與發展
知識產權制度發源於歐洲,專利法最先問世,英國1623年的《壟斷法規》(The Statute of Monopolies)是近代專利保護制度的起點。繼英國之後,美國於1790年、法國於1791 年、荷蘭於1817年、德國於1877年、日本於1885年先後頒布了本國的專利法。雖然1618年的英國首先處理了商標侵權糾紛,但最早的商標成文法應當被認為是法國1809年的《備案商標保護法令》。1875年法國又頒布了確立全面注冊商標護制度的商標權法。以後,英國於1862年、美國於1870年、德國於1874年先後頒布了注冊商標法。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版權法當推英國於1710年頒布的《保護已印刷成冊之圖書法》,被稱為《安娜女王法》。法國在18世紀末頒布了《表演權法》和《作者權法》,使與出版印刷更為密切相聯的的專有權逐步成為對作者專有權的保護。以後的大陸法系國家,也都沿用法國作者權法的概念和思路。日本在 1875年和1887年先後頒布了兩個《版權條例》,於1898年頒布過《版權法》。1899年日本參加了《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當年在過去版權立法的基礎上頒布了《著作權法》。反不正當競爭的概念來源於 19世紀50年代的法國,而世界上第一部反不正當競爭法一說為1890年美國的《謝爾曼法》,一說為1896年德國制定的《不正當競爭防止法》。但美國是最早產生現代意義上競爭法的國家,其立法包括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兩個方面,除大量判例外,還有《謝爾曼法》、《聯邦貿易委員會法》、《克萊頓法》和《魯賓遜-帕特曼法》。英國現代競爭立法相對較晚,但以案例法著稱的英國反不正當競爭的規范可以追溯到15世紀,較全面地反不正當競爭法則完成20世紀的中葉,較有代表性的法律有《限制性貿易管理法》、《轉售價格法》、《公平交易法》等。1905年德國對《不正當競爭防止法》重新進行了制定,並多次進行了修改。 1957年又頒布了《反對限制競爭法》,使德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體系更加完善,為德國的經濟高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日本步德國的後塵,又在二戰後受美國的影響,其反不正當競爭立法主要有1933年的《反不正當競爭防止法》,該法以後經過多次修改,1993年曾作了較全面的修改。在此法中具體界定了12種不正當競爭行為,加強了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除法力度,除高額罰款外,還有刑事制裁。
知識產權國際公約、條約的制定對各國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起到重要推動作用,同時這些國際公約本身就又是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使知識產權制度逐步在世界范圍設立和擴展開來。幾部主要的知識產權國際公約的訂立及其不斷修改、發展史代表了國際知識產權制度的發展和歷史。當今世界,對知識產權國際公約的重視程度幾乎已經超過了對知識產權內國法的重視,如果內國法不適合國際公約對知識產權的最低保護標准,還要不斷修改內國法。幾個主要的知識產權國際公約特別是世界貿易組織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幾乎把全球的國家和特殊經濟區動員起來,知識產權法律制度越來越趨於國際化了。因此,把握知識產權國際公約就如同掌握了知識產權制度的標准和發展的趨向。研究知識產權制度不能不將幾個主要的相關國際公約作為研究的重要課題。真正界定知識產權保護范圍並稱得上完整意義上的知識產權國際條約的,當屬《建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和《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它們覆蓋了工業產權和版權等廣范的知識產權范圍。除此之外,一個世紀以來,在工業產權領域共有15 個國際公約,主要有《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商標國際注冊馬德里協定》、《專利合作條約》等。在版權領域共有10個公約,主要有《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世界版權公約》、《保護表演者、錄音製品著作者與廣播組織公約》等。此外還有《科學發現的國際登記條約》、《保護奧林匹克會徽條約》和《集成電路知識產權條約》。在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領域,還有一些地區性公約起著獨特的作用,如《專利申請形式要求歐洲公約》、《歐洲專利權授予公約》等。在美國等世界發達國家的推動下,知識產權國際公約不斷發展變化,保護范圍越來越廣,保護水平越來越高,保護標准及違反公約的爭端處理機制越來越具體、有效。我國正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過程中,《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成為對我國知識產權立法和執法最有影響力的知識產權國際條約。我國的知識產權法律和執法機制以及知識產權事業正是在我國改革開放、不斷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發展壯大起來的,是在逐步承諾履行知識產權國際公約的過程中成熟和完善起來的。甚至回溯到晚清時期的知識產權制度,也不無國際商貿和保護「夷人權利」的烙印。
關於我國的知識產權制度產生和發展有幾種說法,突出代表是「二十年說」和「百年左右說」兩種。「二十年說」主要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專利法、商標法等知識產權法律的制定和我國政府奉行保護知識產權的政策,建立行政和司法保護兩種機制的事實出發,認為現代的知識產權制度產生於二十年間, 「二十年前,中國在知識產權制度方面,幾乎是一片空白」。 「百年左右說」主要從鴉片戰爭以來我國陸續出現近代工業,並與他國有了較多的接觸,於1882年清光緒皇帝批准我國第一件「專利」和第一套專利「法規」起,直到國民政府頒布的專利等「法規」,以及知識產權法律在海峽兩岸間的發展,「僅是百年左右的歷史而已」。應當說,我國現代化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是在改革開放的二十年間建立起來的,這是包括國際知識產權界在內的有目共睹的事實。但說到我國知識產權制度的歷史沿革、研究我國知識產權制度的源,不能不追溯到我國近現代史的百年左右的史冊,甚至要研究常被人們忌諱提到國民政府和國民黨在台灣政權知識產權制度。知史可鑒今,今天改革開放和即將進入世貿組織的知識產權的設立,或許可以從我國晚清知識產權保護是從對洋人商標權保護起始中找到一絲絲的軌跡。
反觀中國專利發展史,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公元857-841年的西周厲王時代就有「謀欲專利之事」,《國語》有「匹夫專利,尤謂之盜,王而行之,其歸鮮矣」的記載。1859年太平天國時期的領導者提出了專利制度的建議,甚至提出發明專利與小發明之分,保護期不同,「器小者賞五年,大者賞十年,益民多者年數加多」。但我國專利保護落實於專利法規之涵義卻僅是百年左右的歷史而已,加上民國以來國間動盪分裂,使兩岸中國人的專利制度相較於美、法、西班牙先後頒布專利法等,起跑較晚且實施中斷,這或許就是「四大發明」起源於中國但卻未在中國繼續發展的主因。我國第一部專利法的雛形應為清「戊戌變法」中光緒皇帝頒布的《振興工藝給獎章程》,後被廢除,「惟專利制度仍在各省紮根」。民國第一部專利法的雛形為1911年12月12日由工商部頒布的《獎勵工藝品暫行章程》,該章程已揭示了「先申請原則」、「權利轉讓」、「法律責任」等重要理念。1932年頒布的《獎勵工業技術暫行條例》以及其實施細則、《獎勵工業技術審查委員會規則》等構成了比較完整的體系,也為現行國民黨政府專利法框架的基礎。1944年5月4日國民黨政府經「立法院」第四屆第206次會議通過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稱為「專利法」的法律。以後雖經多次修改,但都改動不大,唯台灣當局於1994年為配合其產業發展及重返世界貿易組織作了大幅度的修改。
在北宋時期,山東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就使用了「白兔兒商標」,但談到商標制度則也晚於西方國家,至晚清時,注冊商標的保護始至對外國商標的保護,清政府的第一部商標法是英人於1904年起草的。而在此時我國台灣卻被日本佔領,實施了50年的日本商標法。1923年北京政府頒布了44條的商標法,同年又頒布37條的實施細則,這是我國第一部付諸實施的商標法。1925年國民政府成立後對商標法幾經修改,除1930年重新頒布商標法外,並無大的改進,直至蔣介石集團遷往台灣。以後為因應台灣島內工商業的發展,近年來又為「入世」,在有關商標專用權、注冊、爭議、侵權刑事責任與罰則等方面多有改動
知識產權的歷史沿革
隨著科學技術和產業革命的進步,對知識產品的佔有、使用會帶來極大的經濟收益已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然而,技術的轉移、公開勢必會使原先的發明創造者喪失競爭優勢,這就需要建立一種機制,以確保既能維持新技術發明人的技術優勢,又能滿足社會對該技術的需要,防止技術壟斷。於是,知識產權制度中的專利制度率先應運而生。18世紀60年代在英國開始的產業革命,是專利制度產生的催化劑。以後,在西方國家又產生了著作權制度和商標權制度。迄今為止,經過數百年的洗禮,知識產權制度已成為國際上通行的保護智力成果和工商業信譽的法律制度。
知識產權「IntellectualProperty」中的「Property」可以從不同角度理解,1980年《牛津法律大辭典》解釋為「財產權,財產」。嚴格地講,這個術語用來指財產所有權,法律規范規定物的所有權轉移的情形便是如此。在作為財產所有權的意義上,財產所有權既可以存在於有形財產中,也可以存在於無形財產中。從古羅馬法財產限於有形物到無形財產概念的出現,反映了隨著社會的變遷,人們對財產、財產權認識水平的提高,也為包容知識產權奠定了思想基礎。
從總體上講,知識產權作為一種新型的財產形態,是商品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商品經濟的發展,不僅使知識產品創造人對其知識產品的權利意識增強,而且為知識產品的市場流通開辟了廣闊的道路。科學技術的發展則為知識產品的利用及價值實現提供了必要條件。也就是說,知識產權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才在法律中作為一種財產權出現的。
19世紀中後期,各國逐漸認識到知識產權在促進本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方面的重要作用,紛紛通過知識產權立法保護知識產權。這堪稱知識產權制度上的又一次飛躍。從19世紀末開始,有關知識產權的國際多邊公約、地區公約或雙邊協定紛紛出台,其中1883年簽訂的巴黎公約和1886年簽訂的伯爾尼公約成為知識產權領域國際保護制度的基本法律框架。知識產權保護從此呈現國際化的特點,而且知識產權保護和協調的國際化趨勢愈來愈明顯。特別是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各國在經濟、科學、技術、文化領域交流與合作的不斷擴大,知識產權的國際化又邁上了一個新台階。
知識產權保護從19世紀末進入國際保護階段,這次飛躍一直延續至今,它使具有嚴格地域性的知識產權可以通過一定途徑獲得他國保護而具有國際性。可以說,現代知識產權保護就是以成立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組織和締結大量國際知識產權公約為特點的。
參考資料:網路及網路文庫「知識產權」相關詞條,感謝整理這些內容的原作者。
❺ 專利權終止和放棄專利權有什麼區別
結果都一樣就是該專利權的效力不在。但有區別。首先,不繳納年費自然終止,相對去專利局辦理聲明放棄手續簡單。其次,是終止生效時間不一樣。具體說,
1不繳納年費自然終止:
專利局發出繳費通知書,通知專利權人補繳本年度的年費及滯納金後,專利權人在專利年費滯納期滿仍未繳納或者繳足本年度年費和滯納金的,自滯納期滿之日起兩個月內,最早不早於一個月,專利局作出專利終止通知,通知專利權人,專利權人未啟動恢復程序或恢復未被批準的,應在終止通知書發出四個月後,在在專利登記簿和專利公報上分別予以登記和公告。之後,將專利申請案卷存入失效案卷庫。專利終止日應為上一年度期滿日。
2辦理放棄手續:
這是一種專利權的主動放棄。專利權人自願將其發明創造貢獻給全社會(呵呵,你是覺得沒價值而放棄也是原因之一),可以提出聲明主動放棄專利權。專利權人主動放棄專利權的,應當使用專利局統一制定的表格,提出書面聲明。符合規定的放棄專利權聲明被批准後,專利局將有關事項在專利登記簿上和專利公報上登記和公告。該聲明自登記、公告後生效。
可見,在終止生效的時間上而言,主動辦理手續可能(是可能)比不繳年費的自然終止早一些。具體要視繳年費時間和辦理放棄手續的時間而定。
❻ 發明專利、知識產權的時間限制
糾結,我來講兩句
首先,根據我國《專利法》第四十二條:發明專利權的期限為二十年,實用新型專利權和外觀設計專利權的期限為十年,均自申請日起計算。這點是沒錯的,但是這個僅僅是我國的規定,外國規定並不和中國一致,具體要看適用哪個國家的法律,這個還得和國際法中的沖突法或者政治條約等規定相關
其次,一樓的說法有誤。商業秘密之所以不會被別人使用是因為它是秘密,如果被別人知道之後,別人想怎麼用就怎麼用。所謂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並經權利人採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保護商業秘密的立法,從來只保護維護秘密的正當性,如果非法侵犯對方商業秘密則只能針對侵犯的行為尋求法律保護要求進行法律制裁,而侵犯的結果是保護不了的。所以你說的麥克拉倫拿到法拉利的資料,聯盟只能處罰它侵權的行為而不能禁止其使用
最後,Quattro技術是80年代初的技術吧...再說了Quattro技術只是一個概括的稱呼,如果進行了改進,比如Quattro技術二代之類的,就新技術產品是可以申請新專利的,新專利又是新保護期,這樣只要有創新就不怕得不到法律保護
大概就是這么回事吧,希望對你有幫助!
補充:是的,甲殼蟲是30年代的產品,作為外觀設計早已經過了保護期。但是大眾甲殼蟲不是30年代的產品,大眾甲殼蟲(Volkswagen Beetle)正式名稱為大眾1型(Volkswagen Type 1),是由大眾汽車在1938年至2003年間生產的一款緊湊型轎車。1998年,在最初的甲殼蟲下線許多年以後,大眾汽車正式推出了外形與原先非常相似的新甲殼蟲(以大眾高爾夫(Golf)為平台),而甲殼蟲則在墨西哥和其他少數一些國家一直生產到2003年。而你所說的甲殼蟲就是現在市面上見到的新甲殼蟲...
甲殼蟲是個比較大的分類,而大眾甲殼蟲是其中具體的一個具有自主創新意義的新外觀設計。好比你造法拉利跑車我也造蘭博基尼跑車,不能說都是跑車我就對你侵權啊。
假設奇瑞也自主研發一個不用於大眾的甲殼蟲,那就沒侵權,但是它是仿了大眾的甲殼蟲,那肯定就惹官司的
至於外觀設計的認定是有標準的,同樣是翻蓋,你能正翻我就側翻唄,實在不行我就滑蓋唄,總之和你有區別就不是侵權了..
❼ 專利標記和專利號標注方式的規定是什麼
專利標記和專利號標注方式的規定第一條為了規范專利標記和專利號的標注方式,維護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根據專利法第十五條和專利法實施細則第八十三條的規定,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標注專利標記和專利號的,均應當按照本規定予以標注。第三條在授予專利權之後的專利權有效期內,專利權人或者經專利權人同意享有專利號、專利標記標注權的專利實施許可合同的被許可人可以在其專利產品、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或者該產品的包裝上標注專利標記和專利號。第四條標注專利標記和專利號的,應當標明下述內容:(一)採用中文標注專利權的類別,例如中國發明專利、中國實用新型專利、中國外觀設計專利;(二)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專利權的專利號,其中"ZL"表示"專利",第一、二位數字表示提交專利申請的年代,第三位數字表示專利類別,第四位以後為流水號和計算機校驗位。除上述內容之外,標注者可以附加其他文字、圖形標記,但附加的文字、圖形標記及其標注方式不得誤導公眾。第五條在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或者該產品的包裝上標明專利標記和專利號的,應當採用中文註明該產品系依照專利方法所獲得的產品。第六條各地人民政府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負責在本行政區域內對標注專利標記和專利號的行為進行監督管理。第七條專利標記或者專利號的標注不符合本規定的,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可以要求其限期改正。專利標記或者專利號標注不當,構成冒充專利行為的,由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依照專利法第五十九條的規定進行處罰。第八條本規定由國家知識產權局負責解釋。第九條本規定自2003年7月1日起施行。
❽ 專利權保護期限能擴張嗎
依據我國專利法的規定,專利想在獲得保護是需要申請專利權的,當專利申請受管理部門的審批後,就受法律的保護,而保護是有期限的,那麼專利權保護期限能擴張嗎,專利權擴張的原因是什麼?下面由小編為讀者進行相關知識的解答。專利權保護期限能擴張一、專利權保護期限能擴張嗎專利權作為一種知識產權,也有一定的保護期限。在專利制度的發展歷史中,專利權的保護期限也出現了擴展的趨勢。仍然僅以我國《專利法》的規定為例。在1985年實施的《專利法》中,發明專利的期限被規定為15年,自申請日起算;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的保護期為5年,自申請日起計算,期滿前專利權人可以申請續展3年。按照1992年的《專利法》的規定,發明專利的保護期為20年,自申請日起算;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的保護期為10年,自專利申請日起計算。顯然,無論是發明還是實用新型或外觀設計,專利保護期被延伸了。二、專利權擴張的原因是什麼關於專利權擴張的原因,就專利權客體的擴展來說,技術的發展是一個現實的原因。就已經出現的技術但在原來的專利法中沒有受到保護的客體來說,原因在於,在新的形勢下納入專利保護較之游離於專利保護之外更能促進相關技術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僅以葯品為例,在我國1992年修改《專利法》之前,不能成為專利保護的客體。當時的考慮是,葯品關繫到人們的健康甚至生命,從政策上考慮不宜授予專利。同時,我國的新葯的研究、開發能力還比較低,而仿製能力則比較強,為了保護我國人民的健康和醫葯工業發展,暫不授予專利[6]。不過,雖然我國在醫葯仿製方面的能力較強,隨著我國醫葯工業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發展,特別是研究開發能力的提高,走仿製之路越來越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了。為了振興我國醫葯事業,通過專利的激勵機制促進新葯的研究開發,並適應專利國際保護的潮流,將葯品納入到專利保護變得十分必要。基於此,1992年的《專利法》在專利保護的家族中增加了葯品一類。葯品專利保護的實踐證明,其效果是很明顯的。隨著技術的發展而不斷出現了新的發明創造,這是專利保護客體擴張更主要的原因。知識產權法是商品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就技術發展來說,專利制度更是如此。以上知識就是小編對專利權保護期限能不能擴張,專利權擴張的原因是怎樣的問題進行的解答,依據我國專利法的規定,我國專利保護期限是可以擴張的,專利權的擴張就是續展。讀者如果需要法律方面的幫助,歡迎進行法律咨詢。
❾ 請問專利保護期一般是幾年呢
專利保護期一般是10-20年.看是什麼專利。如果是實用新型和外觀專利 ,就是10年;是發明專利就是20年。在期間一定要繳專利費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