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收費明細
知識產權質押貸款中的法律風險確切地說是金融風險的法律方面。凡是在貸款期問,足回以導致質物的價值減少答、消失、轉移 或者擔保權無法實現的法律事實 都叫法律風險。其中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質物既存的瑕疵 另一類是質物或者擔保物在貸款期間發生的既發性的一些法律事件、法律事實或者法律行為,比如法律的變更 或者專利被他人申請宣告無效等 從而導致銀行拿到的質物變成空質,或者價值極劇減少。
② 知識產權能算作注冊資本嗎
可以的,公司法規定出資方式可以是現金、實物、土地使用權、知識產權等,但是知識產權需要評估,估算實際價值。
③ 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優缺點
一、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優點
1、通過專利等無形資產做質押獲得流動資金貸款;
2、獲得政府貼息,銀行專利質押貸款某些地區實際融資成本低於固定資產抵押貸款且低於基準利率
3、企業知識產權獲得銀行貸款的同時提高了企業知名度,確認了企業知識產權價值。
二、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缺點
1、法律風險,缺乏相應的保障
由於目前我國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建設尚不健全與完善,受知識產權特徵所決定,商標專用權和專利權本身存在較大的權利不穩定性,以及權利人的權屬與權益的不確定性,從而可能導致權屬爭議。法律風險的核心風險是確權風險,它決定了知識產權價值評估是否有意義、質押能否成立,以及當出現風險時能否順利變現。
2、估值風險,缺乏可靠的評估
受知識產權特徵所決定,商標專用權和專利權本身存在較強的專業性和復雜性,導致其財產權利在市場化過程中存在不確定性,進而影響其市場評估價值;由於其價值評估與傳統意義上的有形資產估值存在較大差異,因此評估立場、技術、方法、模型、參數的選擇直接影響其市場評估價值。估值風險主要是價值評估的不確定性風險,它決定了貸款額度等基本授信要素,還決定著企業的還款來源和還款意願。
3、經營風險,缺乏確定的價值
企業作為權利人,其自身經營管理與資源配置決定了商標權或專利權能否創造應有的市場價值,是否能夠給企業帶來穩定的現金流,即決定了借款企業的第一還款來源。
4、處置風險,缺乏流通的渠道
受產權特徵所決定,商標專用權和專利權的交易方式、手段和場所均有特殊要求,變現過程復雜且存在不確定性,進而,當貸款出現風險時,質物處置通道不暢,風險不能被快速有效地控制、轉移、分散或化解,貸款銀行信貸資產質量將會惡化。解決質物處置問題,是商業銀行健康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業務的關鍵問題之一,也將真正考驗貸款銀行經營風險的能力。
④ 股權轉讓中會面臨哪些法律風險
一、股權轉讓中利益相關者法律風險
此利益相關的人包括股東、債權人等,股權轉讓過程中對中小股東權利的損害主要是大股東利用優勢地位侵犯中小股東的知情權、表決權等,使股權轉讓行為完全被大股東所控制。
以股份回購為例,在實踐中,雖然公司質量的好壞可以通過回購價格體現出來,但是回購通常發生在上市公司與大股東之間,屬於典型的關聯交易。
如果交易的資產狀況存在明顯的或隱藏的問題而又難以體現在交易價格中,中小股東就有可能因股東會擅自作出決議而被侵犯利益,從而引發股東請求人民法院撤銷此決議的訴訟風險。
這是由於股權結構不合理和信息批露不規范的原因造成的,因此,應重視股份回購的信息批露程序和股東知情權、表決權的保護。
二、債權人權益保護中的法律風險。
股份有限公司債權人實現其債權的重要保證就是公司的資本。根據資本不變的原則,非經修改公司章程,不得變動公司資本。但是,為減少注冊資本而進行股份回購後,就必然會降低注冊資本,這不利於債權人利益的保護。
因此,一方面涉及到信息批露問題,另一方面,債權人為保護自身的利益,可能會事先提出相應的保護措施,比如對財務業績制定一個明確的標准,防止公司在資金不充足或財務狀況惡化時仍採取回購行為。
三、股權瑕疵法律風險。
實踐中,股權瑕疵的法律風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出資不實瑕疵中的法律風險。即非貨幣財產的實際價額顯著低於認繳出資額,法律規定出資不實的股東應補繳出資,多發生於知識產權等非貨幣出資中。因此,對出讓人出資種類的考查,也顯得十分必要,尤其是非貨幣出資,容易發生出資不實的情況。
2、出資不到位(違約)瑕疵股權轉讓中的法律風險。即股東出資不按時、足額繳納,該股東除補足出資外,應對其他股東承擔違約責任。因此,對出讓人繳納出資實際情況的考察,也是十分必要的。
2、虛假出資瑕疵中的法律風險。即股東根本未出資,採用欺騙手段獲得登記機關的信任。在發生虛假出資的情況下,該股東不僅應補足出資,而且還要承擔行政處罰的法律責任。
綜上可以看出,受讓人不明知出讓人存在出資瑕疵,則受讓股東對該出資不承擔任何責任,但公司或者其他股東請求轉讓人將轉讓股權價款用於補足出資。否則,在明知瑕疵的情況下人受讓該股權,在實踐中,一般承擔出資補充賠償責任。
四、價款支付法律風險。
股權轉讓價款的支付應十分慎重,在此過程中,主要面臨以下幾個方面的法律風險:
(1)轉讓價格確定中的法律風險。確定股權轉讓價格通常有幾種做法:將股東出資時股權的價格作為轉讓價格;將公司凈資產額作為轉讓價格;將審計、評估價格作為轉讓價格;拍賣、變賣價作為轉讓價格;國有股權轉讓的價格每股不得低於凈資產值。
實踐中,可以考慮首先採用綜合評估確定股權轉讓的基準價格,在此基礎上協商確定轉讓價格。
(2)支付方式選擇中的法律風險。包括支付工具選擇中的法律風險;支付期限選擇中的法律風險;價款監管中的法律風險---將價款提前提存;受讓方須承諾受讓資金合法,且有充分的資金履行能力,並確定履行或不完全履行支付股權轉讓對價的義務。
五、股權置換(交叉持股)中的法律風險。
交叉持股容易發生不正當的關聯交易(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使企業產權模糊化,難以形成實際控股股東,公司的管理人員取代公司所有者,形成內部人控制;
關聯公司可能會受到大股東或控股集團意志的損害,在商業機會上、分配利潤上,小股東都可能得到不公平的對待,從而激發股東矛盾。
因此,可考慮通過公司章程予以限制,對外投資時,必須經過有關機構(三會)的表決,對投資的限額進行限制,從而加強對關聯公司經營決策的監管和控制,對表決權的保護。股權置換的方式實踐中有三種方式,即股權置換、股權加資產置換或股權加現金置換。
六、股權繼承中面臨法律風險。
股份有限公司以資合性為主,不存在股權繼承問題。有限責任公司股權兼有股東人格權的屬性以及人格權不能被繼承的法律性質,因此股權繼承的程序及其方法就具有與一般遺產繼承不同的特殊性。
就有限責任公司而言,公司章程可以對繼承人繼承股東資格作出必要限制,包括授權其他股東或者公司以公允價格收購繼承人繼承的股權。
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資格的取得必須得到其他股東的承認或認可。股東個人的經營才能、社會閱歷乃至信譽、道德品質等因素,股東之間都是難免會考慮的。
(4)專利權質押法律風險擴展閱讀:
1、股權轉讓合同的生效風險及防範
除法律、法規規定股權轉讓合同應當辦理批准、登記手續生效的以外,依法成立的股權轉讓合同自成立時生效。法律規定股權轉讓合同要辦理批准手續後才能生效的,主要限於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外商投資的有限公司股權轉讓和公司中的國有股股權轉讓。
轉讓方和受讓方也可以附合同生效的條件,例如,約定本合同經轉讓方公司董事會或股東大會決議通過後生效,或約定本合同自公司其他股東承諾放棄優先購買權時起生效。
應當注意的是,股權轉讓合同的生效並不等於股權轉讓生效。
股權轉讓合同的生效是指轉讓方與受讓方的合同約定對雙方產生法律約束力的問題,股權轉讓的生效是指股權何時發生實際轉移的問題,也就是受讓方何時取得股東身份的問題。股權轉讓合同生效後,還要合同雙方的適當履行,股權轉讓才能實現。
2、股權轉讓合同的履行風險及防範
股權轉讓合同的履行(相對於有限責任公司而言),轉讓方的主要義務是向受讓方移交股權(具體體現為將股權轉讓的事實及請求公司辦理變更登記手續的意思正式以書面方式通知公司的行為),而受讓方的主要義務則是按照約定向轉讓方支付轉讓款。
轉讓方在股權轉讓過程中可能提供不實資料和信息,為防範該種風險,受讓方可要求轉讓方對其不誠信行為可能引起的未來糾紛、債務等做出保證或提供擔保,例如向公證機關提存保證金。
誠然,受讓方在交易過程中亦可能存在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支付股權轉讓對價的行為,為此,轉讓方可在股權轉讓合同明確約定違約賠償的范圍、計算方法,轉讓方也可要求受讓方做出保證或提供擔保。
3、股權轉讓合同不應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和公司章程規定
任何規避法律的合同安排都是法律所禁止和否定的,股東要想成功地轉讓其擁有的全部或部分股權,受讓方要想順利地取得該全部或部分股權而成為新股東,在進行股權轉讓合同設計時。
就必須注意法律法規、公司章程在轉讓主體、內容、程序等方面的規制,遵守《公司法》、《合同法》、《民法通則》等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及公司章程的規定。
參考資料來源:民商法律網-公司股權轉讓中的法律風險之識別與防範
⑤ 知識產權評估具有法律上的風險風險包括哪些
1、知識產權法律風險主要有:商標法律風險、專利法律風險、商業秘密法律風險。
2、商標法律風險防範:您的企業在培育商業標識過程中,請注意及時進行商標注冊,否則不能取得商標專用權,他人使用相同的商業標識不構成侵權,以避免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資金培育的商業標識輕松為他人所使用。您的企業在申請注冊商標時,應當盡量避免使用地名、產品通用名稱等作為商標的文字。商標的設計應當具有顯著性特徵且便於識別,臆造性文字是比較好的選擇。同時您在申請注冊商標或登記企業字型大小前,請務必注意對在先商標注冊信息以及同行業企業字型大小進行充分檢索,應充分注意避免權利沖突,切忌「傍名牌」。否則極有可能侵犯他人在先權利,或落入他人馳名商標跨類保護的范圍,企業不僅會遭受損失,還可能會面臨權利人的索賠,或面臨停止侵權特別是停止字型大小的使用。
3、在專利權領域的法律風險主要有申請不當方面的法律風險和未盡許可而使用的法律風險。
(1)專利申請策略不當帶來的法律風險;
(2)專利說明書及權利要求書撰寫不當帶來的法律風險;
(3)專利侵權法律風險;
4、商業秘密法律風險中最根本的就是商業秘密的泄露風險。企業應注意如下環節發生商業秘密泄密的法律風險:
(1)核心人才的流動泄露商業秘密
(2)非法「卧底」導致商業秘密泄密
(3)發表學術論文帶來商業秘密的泄密
(4)接待來訪等原因泄露商業秘密
防範類似風險的方法是,企業建立完善的對外接待政策,注意在接受采訪和參觀過程中商業秘密的保護;組織的參觀應避開核心的敏感區域;與來訪者、參觀者簽訂保密協議;不把最核心的秘密介紹給來訪記者等。
⑥ 股票質押的風險都有哪些
股票質押存的法律風險為:
1、股權價值波浮動的市場風險;
2、出質人信用缺失下的道德風險;
3、法律制度不完善導致的法律風險;
4、股權交易市場不完善下的處置風險。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四百四十條
債務人或者第三人有權處分的下列權利可以出質:
(一)匯票、本票、支票;
(二)債券、存款單;
(三)倉單、提單;
(四)可以轉讓的基金份額、股權;
(五)可以轉讓的注冊商標專用權、專利權、著作權等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
(六)現有的以及將有的應收賬款;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可以出質的其他財產權利。
第四百四十三條
以基金份額、股權出質的,質權自辦理出質登記時設立。
基金份額、股權出質後,不得轉讓,但是出質人與質權人協商同意的除外。出質人轉讓基金份額、股權所得的價款,應當向質權人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
⑦ 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進展成效
北京模式是一種以銀行創新為主導的市場化的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模式。這種模式下,交通銀行北京分行通過金融產品創新和金融服務創新,在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帶來了一定的社會示範效益,並引領北京的知識產權質押貸款工作快速、全面展開。有統計數據表明:截止2009年底,北京自開展鼓勵知識產權質押貸款工作以來,成功案例已達50餘例,貸款總額將近6個億,其中2007年—2009年3年間共達成45筆專利質押融資貸款,合計4.3億元。主要集中在環保節能、生物醫葯、IT技術、新材料及影視文化版權等行業,尚未出現壞帳或者逾期還貸情況。參與到其中的北京經緯律師事務所表示,這標志著知識產權在銀行質押貸款是完全可行的,風險是可控的。
上海浦東模式是一種以政府推動為主導的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模式。截至2009年12月底,上海浦東已向84家企業發放了知識產權質押貸款106筆、總額為1億6千多萬元。其對象主要是科技型中小企業,分布在集成電路、電子、材料、新材料、軟體等浦東新區重點發展的高科技行業;融資期限從1年拓展為3年,單戶金額從100萬元提高到了200萬元,尚未出現壞帳或者逾期還貸情況。客觀來講,在浦東新區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推出的初期階段,這些以政府為主導的創新嘗試和大膽舉措,既促進了浦東新區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平台建設,又推動了浦東新區科技發展基金的良性循環使用。
武漢模式作為一種混合模式,在實踐中也進行了一些創新。其中最大的亮點是引入了專業擔保機構——武漢科技擔保公司,一定程度上分解了銀行的風險,促進了武漢市專利權質押融資的開展。截至目前,交通銀行武漢分行、武漢市科技擔保公司以「銀行+擔保公司+專利權反擔保」的模式,共為11家企業提供了總額為6,000萬元的貸款。可見武漢的專利權質押融資工作已經有一定進展,但是至今尚未推出一筆直接質押貸款。
北京、上海浦東、武漢三種模式的個性和共性問題
三種模式雖然具有許多特點和優點,但在運作過程中仍存在著一些個性和共性的問題。就個性問題而言,北京模式:門檻高、小企業難以受益。具體表現為:一是貸款門檻高、風險大,貸款額度一般是1,000萬元,最高不超過3,000萬,一旦發生壞帳,銀行和其他中介服務機構將承擔巨大的損失;二是貸款對象有一定的局限性,貸款客戶群主要集中在處於成長期、有一定規模和還款能力的中型企業,基本上將小型和微型企業排除在外。上海浦東模式:政府承擔著重要風險。在推行過程中,我們注意到科技專項資金的利用效率較低。2006年至2010年浦東新區科技發展基金每年安排2,000萬元設立專項資金支持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業務,至今,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的專項資金已達1億,按2倍杠桿放大,其可撬動商業銀行貸款2億元。然而,該業務開展四年多以來,貸款量只佔可貸金額總量的二分之一左右。另一方面,一旦產生壞帳則主要由政府買單,政府將承擔較大風險。所以從長遠來看,這種做法並不可取,也不具備推廣價值。因此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公室、上海市知識產權局正在通力合作,嘗試推出一種以金融創新和知識產權創新推動科技創新,且符合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定位、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全新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模式。武漢模式:操作過程中受實際條件制約。武漢直接質押貸款尚未開展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一是當地銀行認為直接質押貸款風險過大,難以控制和操作,不願意嘗試;二是武漢資產評估機構服務水平與武漢市專利權質押融資工作的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三是武漢城市經濟發展水平有限,客觀上難以支撐中小企業專利權質押融資工作大規模開展。
同時,三種模式在運行中也遇到了一些共性的風險問題,具體為:
一是法律風險,缺乏相應的保障。由於目前我國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建設尚不健全與完善,受知識產權特徵所決定,商標專用權和專利權本身存在較大的權利不穩定性,以及權利人的權屬與權益的不確定性,從而可能導致權屬爭議。法律風險的核心風險是確權風險,它決定了知識產權價值評估是否有意義、質押能否成立,以及當出現風險時能否順利變現。
二是估值風險,缺乏可靠的評估。受知識產權特徵所決定,商標專用權和專利權本身存在較強的專業性和復雜性,導致其財產權利在市場化過程中存在不確定性,進而影響其市場評估價值;由於其價值評估與傳統意義上的有形資產估值存在較大差異,因此評估立場、技術、方法、模型、參數的選擇直接影響其市場評估價值。估值風險主要是價值評估的不確定性風險,它決定了貸款額度等基本授信要素,還決定著企業的還款來源和還款意願。
三是經營風險,缺乏確定的價值。企業作為權利人,其自身經營管理與資源配置決定了商標權或專利權能否創造應有的市場價值,是否能夠給企業帶來穩定的現金流,即決定了借款企業的第一還款來源。
四是處置風險,缺乏流通的渠道。受產權特徵所決定,商標專用權和專利權的交易方式、手段和場所均有特殊要求,變現過程復雜且存在不確定性,進而,當貸款出現風險時,質物處置通道不暢,風險不能被快速有效地控制、轉移、分散或化解,貸款銀行信貸資產質量將會惡化。解決質物處置問題,是商業銀行健康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業務的關鍵問題之一,也將真正考驗貸款銀行經營風險的能力
⑧ 運用知識產權進行質押融資存在哪些風險
知識產權質押貸款,顧名思義以知識產權作為質押物實現貸款,其中涉及知識產權的評估、知識產權質押政策、知識產權貸款流程等系列工作。
⑨ 注冊公司以知識產權出資有什麼法律風險
一、 對知識產權認識不當的法律風險
根據法律規定,廣義范圍內的知識產權均可以作為出資的形式。因此,版權以有關權利、商標、專利、非專有技術、廠商名稱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未披露信息等都是可以利用的出資方式。
但是即使可出資的知識產權種類眾多,也面臨具體出資形式選擇的法律風險。因為知識產權種類不同,價值也可能不同,市場應用價值也可能存在區別,這些都是需要認真考慮的,必須選擇相對成熟的並有廣闊市場前景或商業價值的知識產權種類出資。
因此,對於高新技術企業來說,在創建初期以知識產權出資為主,但可出資的范圍是比較大的,未獲得專利保護的非專有技術同樣可以出資,不應僅僅局限在專利或商標方面。否則,將不能充分發揮知識產權的廣泛性和價值性,降低出資成功的機會。
二、 知識產權本身權利瑕疵的法律風險
用作出資的知識產權有無權利瑕疵,將這一部分固有風險成本明晰化,從而在靜態識別中預先支出。
一是用作出資的知識產權的合法性問題。問題集中在:該項商標或專利的出資人須出示怎樣的權利憑證,才能判別相關知識產權的公示公信效力,從而審確該項出資客體的合法性。
二是用作出資的知識產權的穩定性問題。所謂知識產權的穩定性,指該項知識產權在法定保護期限內被權利人控制、並受法律保護的程度。一方面,《商標法》對已注冊商標設置了「撤銷」程序。《專利法》為已獲得的專利權設置了「無效」程序。這就意味著,用作出資的商標和專利,有可能因他人的申請而被「撤銷」,從而導致該項知識產權出資無效。另一方面,用作出資的知識產權可能會因第三人提出的權利要求成立,而產生出資無效的後果。
三是用作出資的知識產權的時間性問題。此問題可能與合法性和穩定性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特別提出對出資的知識產權的時間性進行考察,因為商標權、專利權和著作權均有法定的有效期,實踐中存在不少因為過期的知識產權失去投資價值而引起的出資糾紛。
三、 知識產權出資主體的法律風險
首先,公民個人用專利、專有技術、計算機軟體等知識產權出資的,應當考察該成果屬於職務成果還是非職務成果。《專利法》規定,在執行本單位任務過程中或者主要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是職務發明創造;職務發明創造的出資處分權一般情況下歸單位,發明人或設計人不能以個人名義用其出資,當然發明人或設計人對此另有約定的除外。《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規定,自然人針對本職工作中明確指定的開發目標所開發的軟體,開發的軟體是從事本職工作活動所預見的結果或自然的結果,以及主要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物質技術條件開發並由法人或其他組織承擔責任的軟體,其著作權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可見,如果公民用職務成果以個人名義出資,可能被其所在單位提出異議,而給接受該項出資的公司帶來諸多麻煩。
其次,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用知識產權出資,應當注意考察主體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我國《民法通則》根據法人活動的性質,將法人分為企業法人、機關法人、事業單位法人和社會團體法人。第一,在機關法人中,國家授權代表國家並以國有財產進行投資的機構或部門可以成為公司的投資者,因此它們當然可以用知識產權向公司投資。其他情況下,機關法人不能成為知識產權出資人。第二,公司「出資人為法人,包括企業法人(含外國公司、企業等) 、事業單位法人和社會團體法人。」只要其對某項知識產權享有處分權,就可以以此向公司出資。
再次,多個主體用其共同享有權益的知識產權出資,應當注意考察多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以《專利法》上「共同發明創造」為例,一種情形是委託開發的技術成果,對委託關系下產生的技術成果,法律規定由委託雙方在委託合同中約定成果權利的歸屬;約定不明或未做約定的,開發出的技術成果歸受託方享有。另一種情形是合作開發的技術成果,該成果歸合作開發各方共有,一方對該成果的處分須經其他各方同意,並且共享所得收益。
四、 知識產權價值評估的法律風險
知識產權的評估價值關繫到其市場應用及盈利價值,同時也關繫到股權比例或控制權強度,所以依據客觀、真實、全面的評估資料,選擇科學合理的評估方法和專業評估機構是高新企業在技術出資過程中必須考慮的問題。
在評估過程中,忽視以下因素往往導致評估結果失誤。
(1)審核高新技術前期開發費用不實。
(2)同類產品或技術的市場風險預測不準確,市場潛力和價值分析出現偏差。
(3)後續開發費用投入預測失當。
如果評估失實或不當,技術出資方將在知識產權價值保護上承受重大不利。
【更多資產評估問題請參閱:覃達藝律師關於「資產管理」的專題研究】
五、 知識產權出資比例的法律風險
知識產權出資的比例是指知識產權出資在公司注冊資本中所佔的比例。對知識產權出資比例的界定涉及兩方面的問題:一是立法對知識產權出資上限的限制;二是實踐中股東怎樣來確定知識產權在公司注冊資本中所佔的比例。
根據法律規定,知識產權出資的最高比例可達百分之七十,這說明法律鼓勵以知識產權出資,但過高或過低的出資比例同樣存在著法律風險。因此,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出資比例。以下三個參考原則:
(一) 知識產權為公司所必需
在設立公司時,股東之間必須就公司所營之事業,包括經營對象、經營范圍達成協議,並在章程中作為絕對必要記載事項予以記載。股東在決定以某知識產權出資時,必須保證該知識產權為公司之所營事業所必需。公司的經營對象和范圍不但決定公司資本規模的大小,而且決定公司的資本結構。舉例來說,如經營證券業務的證券公司,其所需要的資本主要應該由貨幣資金組成。如經營計程車營運的出租汽車公司來說,構成其資本的成分可以是貨幣資金、實物財產和出租汽車特許經營權。因此,為保證知識產權為公司所必需,股東須根據公司的經營對象、經營范圍來確定知識產權的出資比例,如果公司經營的是高新技術產業,則可以增大知識產權的出資比例,甚至可以以法律許可的最大比例出資。如果公司經營的是非高新技術產業,而是一般的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則應該減少知識產權的出資比例,以增加公司需要的貨幣資金等其他財產的出資。
(二) 知識產權與公司經營規模相適應
一般來說,公司的經營規模越大,則投入的資本會相應增加且其借貸資本也會增加。而知識產權需要與一定的有形資產相結合,才能發揮其資本功能。公司的經營規模越大,發揮知識產權的作用就需要越多的有形資產。知識產權在公司注冊資本中所佔的比例過高,對貨幣、實物等有形資產的要求更多。而「在初期階段,公司一般依賴於發行股份和內部舉債來進行融資」。這無疑會加大公司的融資壓力,影響到公司的正常經營和發展,甚至造成公司的經營困境。因此,股東在決定知識產權的出資比例時,應該考慮將來公司經營規模的大小,經營規模大的,應適當減少知識產權的出資比例;經營規模小的,可以適當提高知識產權的出資比例。
(三) 知識產權自身的適格性
這里所講的適格性是指知識產權的性質、種類、技術新舊程度、實用程度與知識產權的出資比例相適應。這是以知識產權自身的因素來決定其出資的比例。在確定知識產權出資比例時,股東要分辨知識產權是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技術秘密還是其他種類的知識產權。對於專利權還要分清楚是發明專利權、實用新型專利還是外觀設計專利。因為不同性質、不同種類的知識產權對貨幣等有形資產的要求不同。如為生產公司產品所必要的發明專利權,出資比例當然可以適當提高,如果是商標權,由於其並不直接與公司的生產相結合,出資比例應當適當減少,以增加其他資本的投入比例。技術的新舊程度、實用程度,主要是指技術的先進性,有無新技術、替代技術出現,利用該技術生產的產品是中間產品還是終端產品。這同樣對知識產權的出資比例的確定有顯著的影響,技術越先進、越新,其專利權、技術秘密的出資比例可以適當提高。生產終端產品的技術的出資比例可以比生產中間產品的技術的出資比例高;反之,對於尚有價值的比較舊的技術,保護期限比較短的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生產中間產品實用程度較低的技術,其出資比例應該適當減少。
六、 知識產權出資方式的法律風險
知識產權資本化有知識產權轉讓和許可兩種方式,但知識產權資本化並非簡單的知識產權轉讓和許可。如出資人以轉讓方式出資,表面上看是將特定知識產權完全「賣」與所出資的公司,但有兩點與普通知識產權轉讓相異:一是出資方為此並未獲得知識產權出讓對價,而是因此獲得所投資企業的股權;二是出資方可能並未完全喪失該知識產權,出資人可以股東身份享有公司終止時的剩餘財產分配權,其可依照約定分得該項知識產權,使其重新回到出資者之手。鑒於此,知識產權出資人不能簡單地從知識產權轉讓、使用許可的角度分析這兩種出資方式的利弊。資本化了的知識產權乃動態資本,頗不穩定,這非但屬於接受出資的企業所必須考慮的因素,而且也是知識產權出資人選擇出資方式時務必斟酌的內容。以商標權出資為例,用作出資之商標權在所投資的企業終止時,尚可重新回到出資人手中,則該商標在資本化期間的價值波動,尤其被所出資公司壓下不用致使其價值降低的情形,將事關商標出資人的切身利益。「在合資經營中作為出資方式的,可以是我方商標的轉讓,也可以是我方商標的使用許可。在後一種方式下,我方在合資之外,仍保留了自己使用的權利。以這種方式出資,我方的馳名商標被消滅、被壓下不用的可能性就比較小。」事實上,這對於用商標權向內資企業投資也不無啟發。
以知識產權轉讓方式出資,各方須符合法律關於知識產權轉讓之規定。首先,接受知識產權出資的公司必須符合法定條件:接受商標權出資的公司必須具備《商標法》規定的商標注冊申請人的資格,接受專利技術出資的企業必須符合《專利法》對專利權主體資格之規定;企業接受人用葯品、煙草製品的注冊商標出資,須具有相應商品生產主管部門的許可經營證明;接受知識產權投資,必須保證使用該知識產權的商品或服務的質量。其次,知識產權出資人須履行法定義務:出資方用商標權或專利權轉讓方式出資,應將特定商標權或專利權整體完全轉讓出資;[26]出資方倘若用已許可他人使用之知識產權出資,須徵得被許可人同意,不得因此而損害被許可人的利益。
以知識產權許可使用方式投資是指知識產權人保留知識產權最終處置權,而僅「讓渡」該知識產權中一定期限和范圍的使用權給接受出資的公司。在投資協議中,雙方具體約定該知識產權使用權的范圍和內容。知識產權許可使用權具有資本屬性,能用來創造新的價值,所以可用來投資。「在技術貿易中,真正由一方把自己的專利技術的所有權轉讓給另一方(即'賣專利')的情況非常少見;希望得到先進技術的人,通常也只想得到有關技術的使用權,很少有人會去'買'別人的專利,因為買專利要比只取得使用權的花費多得多。」[27]出資人以知識產權許可使用方式出資,應當遵循知識產權法和合同法的有關規定。
從公司法角度考察,知識產權出資可能存在法律障礙。知識產權具有時間性,用作出資的知識產權的有效期可能與接受該出資的公司的經營期不相一致,這時無論是以知識產權轉讓方式還是以知識產權許可使用方式向公司出資,都會與公司法資本維持原則沖突。表現之一是知識產權資本的有效期如果短於公司經營期限,則公司將難能實現其資本維持;表現之二是知識產權的價值具有不穩定性,如商標價值與該商標之使用情況以及使用該商標的商品質量狀況息息相關,專利技術和計算機軟體等的價值與新技術開發運用情況以及市場變化關系密切。一旦知識產權資本價值波動致使其低於出資時的評估價值,則亦令公司不得不採取有關資本維持措施。
七、 知識產權出資的商業風險
用作出資的知識產權的商業化程度,直接決定該項知識產權在公司運營的動態過程中能否應用、作用大小等,這其中需要考慮的因素主要有:
(一) 是用作出資的知識產權在技術上是否實用
以專利為例,我國專利法要求,申請專利的發明創造除了應當具備新穎性和創造性外,還應具備實用性,並將「實用性」界定為「能夠製造或使用,並且能夠產生積極效果」。但這一實用性要求,只是強調申請專利的發明創造體現為具體方案,並不要求能夠立即製造或使用。除專利外,用作出資的專有技術和計算機軟體,也必須對該知識產權在技術上的可實施性進行論證。
(二) 是用作出資的知識產權市場前景如何
獲得知識產權的創造性智力成果一般都是先進的,但由於市場上復雜因素的較量,先進性並不能決定市場前景。依照我國現行專利法的規定,一項發明專利從申請日到授權日可能長達三四年的時間甚至更長,某項發明創造在申請專利時很有潛力,但很可能在取得專利權時其市場潛力已大打折扣甚或不復存在。另外,專利技術的先進性及其市場前景也只是與已經公開的技術比較而言的,更加先進而又尚未公開的技術往往是專利技術的「勁敵」。總之,企業接受創造性智力成果投資,旨在獲得贏利性強的技術,形成競爭優勢,因此對用作出資的知識產權市場前景狀況的考察論證十分必要。
(三) 是用作出資的知識產權經濟壽命的長短
知識產權的經濟壽命並不等同於其法律保護期限。對於創造性智力成果而言,有效期即將屆滿的知識產權其經濟壽命不長,但有效期較長的知識產權其經濟壽命也未必就長。專利制度既保護發明人的利益,對其獲得專利的發明創造給予一定時日的「獨占」性法律保護,同時專利制度的公開特點也使專利權人的「獨占權」具有了一定的相對性。這是因為,專利文獻的公開,加之信息高速公路的開通,使人們在原有專利技術的基礎上開發出更加先進的技術從而淘汰已有專利的時間大大縮短。基於此,企業接受創造性智力成果投資,需要將技術的經濟壽命與知識產權的有效期分開考慮。
八、 知識產權轉移的法律風險
出資各方即使知識產權權屬不存在爭議,也同樣面臨者對技術擁有方轉讓知識產權的制約問題,因為這關繫到資金出資方的風險利益,不當的流轉或者交易,將可能不利於知識產權價值的維護和利用。
控股一家企業對控股方來講,不僅具有可以並表核算的會計意義更具有能掌握經營管理主動權的控制意義。真正控股一家企業, 除了控股方投資比例占絕對優勢外, 還必須由控股方擔任董事長, 另外還有委派總經理、財務總監的提名權。這樣,就能更有效地貫徹實行企業董事會的決議和管理理念。對於投資控股一家高新技術企業, 更深一層的意義還在於控股股東能真正掌握所投資的那項高新技術, 防止高新技術被移花接木,偷梁換柱,給投資方造成巨大的投資損失。
因此,在合作協議中,當事人如忽略或輕視技術成果的權屬問題,或者約定含混、不明,容易導致爭議發生,尤其是對技術開發方而言,造成知識產權保護的重大障礙。這種隱患將可能導致技術成果的組成部分被不正當的利用、泄露,或完整性缺失。
防止高新技術被擅自轉讓, 在投資合作協議或公司章程中可考慮採取如下措施:
(一) 明確約定知識產權歸公司所有
在組建高新技術企業的協議中列明高新技術投入前與投入後的所有權, 並列入投資各方關於所投的高新技術的保證與承諾,以法律來約束投資各方處理高新技術成果的行為,而且只有知識產權出資在辦理轉讓手續後,才真正能夠屬於企業所有和控制。
相應的可在公司章程中列入投資「各方聲明條款」與該項高新技術有關的專有技術(包括但不限於特定的生產流程、工藝及其他依據法律和慣例應當被合理地視為專有技術組成的技術秘密) 的所有權屬於組建的公司獨家所有,各方承諾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均不會提出相反意見」,並不得以個人名義轉讓。
(二) 明確約定各方具有知識產權保密義務
限制各方對相關知識產權資料、技術秘密的使用和保密,如果不限定保密義務,不採取相應的保密措施,將會導致各方可能發生任意使用、轉讓或泄露的風險。
如果該高新技術被非法泄露,將嚴重影響到所設企業的商業存在價值和風險投資人的風險利益,因此,可考慮在高新技術企業的合同章程中列入有關高新技術的保密義務和泄密處罰條款,並通過制定完善的企業商業秘密制度防止商業秘密的泄露。
(三) 通過技術員工股權激勵的方式保護知識產權
在股東利益的驅動下,科技人員帶技術入股不僅有利於高新技術的運用, 還有利於高新技術專利權的保護, 同時使高新技術的後繼發展也有了保障。如伊利集團就給予了核心技術骨幹大量的股份期權,穩定了技術隊伍和整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