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紹興紡織業對GDP貢獻率的最新數據
紹興縣是全國商貿市場大縣之一, 已經從一個農業大縣、資源小縣,迅速發展成為全國經濟強縣和第一紡織大縣。柯橋中國輕紡城已成為目前亞洲最大的輕紡專業市場,輕紡產品總銷售額佔全國的1/3。 在2004年全國民營企業五百強中,紹興縣佔有20席。 經濟以輕紡為主,所有制結構以民營為主,工業銷售的85%來自民營企業,具有濃厚的浙江色彩。如果說崑山是打工經濟,順德是老闆經濟,紹興縣就是民營經濟。紹興縣的發展需要在外資上下工夫。
紹興縣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東接寧波,西鄰杭州,下轄4個街道、15個鎮,人口71萬縣域面積1130平方公里。縣人民政府駐地柯橋。 紹興縣是全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在原始部落定居時代,屬於河姆渡文化圈的紹興就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區域。從秦漢(公元前221年)到明清(公元1911年),紹興一直是中國南方區域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歷代名人薈萃,代有人傑。素有「江南明珠」、「絲綢之府」、「文化之邦」、「名士之鄉」之美譽。 「改革開放以來,紹興縣經濟和社會事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浙江省首批命名的小康縣之一。1991年起,均為「中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多次名列前10位。1988年起,連續三屆名列全國財政收入「十大財政縣」行列。2002年,再次躋身全國經濟十強縣。紹興縣還是全國村鎮建設先進縣、全國基礎教育先進縣、全國體育工作先進縣、全國村民自治模範縣、全國農村衛生保健工作先進縣、國家級生態示範區。」 紹興縣是全國商貿市場大縣之一,柯橋中國輕紡城已成為目前亞洲最大的輕紡專業市場,輕紡產品總銷售額佔全國的1/3。名列全國10大專業批發市場第2位。依託中國輕紡城建立的省級經濟開發區--紹興柯橋經濟開發區已初具規模,是紹興縣對外開放的重要區域。 隨著經濟的發展,全縣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事業都得到長足的進步。全縣涌現出一批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環境優 美、城鄉一體的現代化新農村、新城鎮。
紹興縣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紹興縣統計局(2006年2月21日)
2005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年來,全縣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面對宏觀調控持續、國際貿易磨擦加劇、要素制約嚴重等新情況,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扣「保強爭優、統籌發展」工作主題,扎實開展「五個年」①活動,攻堅越坎,負重奮進,國民經濟實現了平穩較快增長,社會事業進一步發展,人民生活繼續改善,全面完成了「十五」計劃和全年各項目標任務。
一、綜 合
國民經濟較快增長。初步測算,全年實現生產總值(GDP) 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 億元,增長 %;第二產業增加值 億元,增長 %;第三產業增加值 億元,增長 %。三次產業結構由2000年的6.5:64.5:29.0調整為 : : 。人均生產總值 元,比上年增長 %。
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全國縣(市)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指數(簡稱百強縣)排名由上年的第十位晉升為第九位。經濟發展進一步加快,結構升級取得較大突破,三產比重明顯提高,體制創新不斷深化,城鄉面貌明顯改善,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
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經濟增長方式比較粗放,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要素制約突出,部分企業贏利能力下降明顯,自主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影響社會穩定因素仍然不少,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系仍需進一步協調。
二、農 業
全縣完成現價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4.37億元,比上年增長10.1%。
糧食生產穩定增長。全年糧食播種面積36.51萬畝,總產量16.34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5.6%和0.3%,糧經面積比由上年的53:47調整為55:45。蔬菜、花卉等經濟作物播種面積30.07萬畝,比上年下降3.2%。其中:蔬菜播種面積20.10萬畝,比上年下降5.0%;花卉播種面積4.47萬畝,比上年下降3.9%。
林、牧、漁業生產穩步發展。林特基地不斷鞏固擴大,全年新發展林特基地1.22萬畝,現有國家級、省級重點生態公益林22.95萬畝,茶葉產量9223噸。農庄經濟蓬勃發展,全縣已建和在建的休閑農庄37家,其中已建成20家。牧、漁業生產繼續保持穩定,全縣有效控制了禽流感沖擊,全年生豬飼養量56.25萬頭,比上年增長3.2%,肉類總產量3.29萬噸,比上年增長6.9%,家禽飼養量603.38萬羽,比上年減少11.0%,淡水產品產量2.44萬噸,比上年增長4.2%。
科技興農進一步深入。大豆蛋白纖維等一批高科技新品種、新技術進入規模化生產,全縣新增省級農業科技企業4家。生態農業建設全面啟動推廣,創新一批生態農業模式,「稻鴨生態共育標准」成為我縣首隻省級地方標准,新增國家綠色食品4隻,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20隻,省級無公害農產品12隻。農業產業化不斷推進,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產值33.23億元,比上年增長21.3%,銷售收入超億元的農業龍頭企業達到3家。
外向型農業持續發展。全年新建外拓基地10.50萬畝,累計達到84.80萬畝,擁有外建加工企業18家,其中2家被當地認定為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外設市場及農產品直銷點205個,境外貿易公司7家, 境外農貿市場1家。
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清水河道」建設全面展開,全年完成水利總投入2.65億元,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23.95千公頃,年末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34.54萬千瓦,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2.67萬噸。
三、工業和建築業
經濟總量進一步擴大。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403.48億元,工業產品銷售收入1363.25億元,利潤總額52.67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4.5%、23.8%、0.6%,其中國有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及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以下簡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160.56億元,產品銷售收入1127.02億元,利潤總額40.8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3.9%、23.7%、9.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產品產量保持較快增長,布及絲織品35.92億米,比上年增長14.4%;印染布113.51億米,比上年增長17.3%;化學纖維127.77萬噸,比上年增長20.2%。
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大紡織業升級勢頭良好,印染後整理技術加速推廣應用。規模以上非紡與大紡織業比重由上年的22.4:77.6調整為28.7:71.3。
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改善。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得到增強,循環經濟深入推進,省級以上新產品產值率達到7.1%。列入省考核的十一項經濟效益指數綜合得分196.34分,萬元產值電耗497.53千瓦時/萬元,比上年下降4.4%,萬元產值綜合能耗下降13.1%。
規模企業數量不斷增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899家,比上年增加121家,其中產品銷售收入超億元的企業達193家,比上年增加28家,其中超10億元及以上的企業22家,超20億元的企業5家,超60億元的企業1家。
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全縣上市企業累計達到8家,企業管理創新在全縣面上不斷推廣。
建築業發展迅速。完成建築業增加值76.40億元,比上年增長32.2%,實現利潤9.54億元,比上年增長37.5%,稅金總額11.28億元,比上年增長43.9%。房屋建築施工面積4425萬平方米。年末擁有特級資質等級建築施工企業1家,一級資質等級建築施工企業10家,二級資質等級建築施工企業18家。2005年,共創建省級及以上優質工程36項,其中「魯班獎」(含參建)3項、「國優工程」2項、「鋼結構金獎」8項、「白玉蘭獎」5項、「錢江杯獎」10項。
四、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業
投資總量繼續增加。全年實現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5.52億元,比上年增長2.7%,其中工業性投資120.08億元,比上年增長13.6%,城市建設及非工業投資55.44億元。
投資結構明顯優化。非紡與大紡織業的比重由上年的38.2:61.8調整為60.9:39.1,其中大紡織業完成投資46.90億元,比上年下降29.1%,非紡行業完成投資73.18億元,比上年增長78.9%。
投資強度不斷提高。全縣土地投資強度達到149萬元/畝,比上年提高20.6%。
房地產投資保持穩定。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27.88億元,比上年增長0.3%,開發面積328.16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7.9%,新開工面積109.98萬平方米,竣工面積75.42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面積53.18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48.8%。2005年,房地產企業新增二級資質企業1家。
五、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銷售增長加快。全年實現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06億元,比上年增長16.4%,其中批發零售貿易業50.34億元,比上年增長16.6%;餐飲業4.72億元,比上年增長14.7%。
商貿設施不斷完善。輕紡城市場改造升級一期、國際貿易區一期基本完成,錢清原料市場改造一期進展順利,富麗華大酒店等一批商貿服務設施投入運行。農村現代流通網加快建設,全縣已開設農村放心店318家,學校放心店86家,在全國率先達到「鎮鎮有連鎖超市、村村有放心店」目標。成功舉辦了2005年中國(紹興)國際紡織品博覽會,實現商品成交總額16.78億元。
商品交易市場穩步發展。年末擁有各類商品交易市場74個,實現商品市場成交額471.91億元,比上年增長11.0%,其中中國輕紡城紡織面料市場成交額276.27億元,比上年增長7.0%;化纖布成交量27.34億米,比上年增長6.8%;錢清輕紡原料市場成交額173.14億元,比上年增長15.0%。
六、對外經濟
對外貿易穩步增長。全年自營進出口總額達45.3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4%,其中自營出口33.6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8%;加工貿易出口額2.83億美元,同比增長33.5%;進口總額11.70億美元,增長11.1%。出口呈現產品、市場、主體、貿易方式四個多元化趨勢,非紡產品出口增長15.9%,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42.1%,出口的國家和地區達173個,出口額列前三位的國家和地區分別為阿聯酋3.76億美元、美國2.63億美元、伊朗2.29億美元。全年有自營出口業績的企業由上年的726家增加到993家。加工貿易出口比重由上年的6.6%上升到8.4%。
利用外資難中求進。全年新批三資企業83家,增資調整43家,合同利用外資5.0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2.1%,實際利用外資2.35億美元,比上年下降6.5%。濱海工業區和柯橋經濟開發區合同外資、實際利用外資分別佔全縣80.0%和82.0%。利用外資呈現出跨國合作意識增強、結構調整型、資源集約型項目增多等特點。
對外經濟技術合作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全年對外承包工程、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3157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3.3%,全年新設境外窗口16家。
七、交通、旅遊業
交通設施不斷完善。全年完成全社會客運周轉量97885萬人公里,比上年增長2.9%,貨運周轉量69213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13.9%。2005年交通建設總投資6.4億元,城鄉公交候車亭建設全面啟動,新建候車亭1119隻,公交線路布局進一步完善。杭金衢高速公路紹興連接線提前通車,縣道公路砂改油工程全面完工,杭甬運河紹興縣段二期工程全面開工建設。年末,全縣公路通車里程807.93公里③。
旅遊業快速發展。出台鼓勵旅遊業發展經濟政策,通過舉辦「鑒湖金秋旅遊節」等系列活動進一步打響了「稽山鑒水」旅遊品牌。全年共接待國內外遊客293.4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4.3%,境外遊客6.4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7.0%,其中外國人5.6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7.3%。實現旅遊總收入23.50億元,比上年增長22.7%,其中國際旅遊收入2347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7.1%。
八、財政、金融
財政收入實現平穩較快增長。全年完成財政總收入42.32億元,比上年增長16.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0.13億元,比上年增長17.7%。財政在確保預算收支基本平衡的同時,積極優化支出結構,保障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全年財政支出18.90億元,比上年增長29.2%,其中:企業挖潛改造資金支出0.49億元;城市維護費支出1.11億元;科教文衛支出5.38億元;撫恤和社會救濟事業經費以及社會保障補助支出1.28億元。
金融機構存貸款平穩增長。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本外幣)455.52億元,比年初增加78.60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21.22億元,比年初增加28.82億元;各項貸款余額(本外幣)323.81億元,比年初增加41.76億元。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事業明顯進步。順利通過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考核,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首批浙江省科技強縣」稱號。全年新建縣級以上技術研發中心14家,其中省級以上6家、市級7家,累計擁有廠辦科研機構142家。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2892人,其中高、中級職稱人員11661人。全年新實施省級以上各類科技計劃項目138項,其中國家級21項,獲得省科學技術獎5項,市級科學技術獎18項。全年專利申請數500件,獲國家授權專利229項,其中發明專利7項。全年共開發省級以上新產品69項,其中16隻產品被認定為省級高新技術產品。新增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8家,其中國家級2家,累計擁有縣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94家,其中國家級20家、省級22家。
創牌工作成效顯著。新增中國名牌產品4隻,國家免檢產品6隻,省名牌產品6隻,市名牌產品11隻;中國馳名商標3件,省著名商標14件,市著名商標40件,累計擁有中國名牌產品6隻,國家免檢產品10隻,浙江名牌產品32隻,紹興名牌產品56隻;中國馳名商標4件,省著名商標54件,市著名商標106件。
質量檢驗工作進一步加強。參與紡織品國標制定實現零突破,全市首隻紡織品國家標准—《阻燃織物》順利通過國家審定。對719家企業質量檔案實行動態登記,全年共完成省級定期監督檢查145批次,合格率為88.3%,對9596台計量器具實施強制檢定和周期檢定。
教育現代化加快推進。歷時兩年的高中段布局調整基本完成,提前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高中段普及率提高到96.5%。年末擁有普通中學32所,在校學生5.21萬人,專任教師3022人;小學145所,在校學生7.17萬人,專任教師2707人;中等職業學校5所,在校學生1.18萬人,專任教師476人。其中各類民工子女學校12所,中小學外來民工子女在校學生2.40萬人。素質教育進一步深化,全年新增省市重點、示範、文明學校和示範專業94個,2005年,普通高考上線率94.5%,連續5年居全市第一,在各級各類學科競賽中獲省級以上獎項136個。全省首創村完小教師「三單制」免費培訓模式,全面培訓村完小教師近1200名,「三大培訓工程」扎實推進,共培訓農民2.45萬人,其中被征地農民1.50萬人。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大縣建設步伐加快。全縣共有縣級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1個,圖書館1個,鎮(街)文化站19個,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41個,全年書刊發行量491萬冊,公共圖書館圖書藏書量13萬冊。整合資源組建成立了紹興小百花藝術中心和紹興縣文化發展中心。新創建81個文化村、2個省級東海文化明珠鎮、2個市級文化示範鎮。實施「文化五進」工程,全年舉辦各類廣場文化活動37場,組織演出205餘場次,送電影下鄉1895餘場次,新編越劇大戲《越王句踐》。情景歌舞劇《在那紫薇盛開的地方》、蓮花落小戲《一隻紅木箱》等作品先後在國家、省評比中獲獎,陳飛榮獲第22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廣電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全面完成廣播「村村響」工程,積極推進「村村閱報欄」建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發展工作加強。紹興蓮花落、王星記扇被列為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安昌鎮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衛生事業邁上新台階。年末擁有衛生機構30個,其中醫院、衛生院23個,實有床位2556張,其中醫院、衛生院床位2526張,衛生技術人員3673人,其中醫生1458人。社區衛生服務不斷深化,集預防、保健、醫療、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六位一體」功能得到強化。疾病預防控製得到加強,傳染病發病率控制在300/10萬以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穩步推進,參保人數達58.59萬人,覆蓋率達90.3%。愛國衛生工作成效明顯,國家衛生縣城創建成功並通過全國愛衛會考核驗收,新創建省級衛生村16個、社區1個、單位1個,市級衛生鎮2個、村13個、社區5個、單位1個。
體育事業取得新成績。擁有各類體育場館數23個,全年共獲亞洲級金牌2枚、全國級金牌6枚、省級金牌14枚、市級金牌100枚,體育成績躍居全市第一位,我縣籍運動員徐東香在第十屆全運會上獲得2枚金牌,成為全市唯一在全運會上獲得金牌的運動員。成功舉辦首屆中國大學生賽艇公開賽,精心組織全民健身宣傳月活動,舉辦了第三屆「柯橋杯」橋牌邀請賽、縣龍舟賽和中老年文體大展示等一系列全民健身活動,共開展體育活動2296場次。柯橋街道湖濱社區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全國優秀全民健身活動站」,齊賢鎮獲得浙江省首批「體育強鎮」稱號。
十一、環境保護
生態縣建設全面推進。順利通過「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復查,齊賢鎮成為我縣第三個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年末,已建成省級生態鎮6個,市級生態示範鎮3個,市級生態示範村(場)23個,省、市、縣級綠色學校41所,省、市級綠色社區10個。其中百福園社區成為全市唯一一家首批全國綠色社區創建活動先進社區,夏履鎮中心校成為全國綠色學校創建活動先進學校。綠色認證取得重大進展,ISO14001認證企業突破100家。
十二、城市建設
城鄉面貌明顯改善。《紹興縣城鄉一體化規劃》、《縣城2006-2010年近期建設規劃》等各種規劃編制工作進展順利。建成區面積達到38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由上年46.7%提高到54.1%,城市道路、市政環衛設施、環境景觀、河道整治和經濟適用房建設等「五大」工程全面實施。新農村建設穩步實施,全縣已有18個村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全面小康建設示範村」,26個村成為市級示範村。2005年,全縣各級投入資金2.6億元,新建小康住宅13.93萬平方米,新增村莊道路面積79.24萬平方米,新增通村公路10.62公里,新增綠化面積61.82萬平方米,新建公廁145隻。累計建成移民安置房3.46萬平方米,安置落實下山移民191戶。
城市功能日趨完善。城市接待能力進一步提高,成功舉辦2005中國最發達縣域經濟論壇、中國中小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等各類活動和展會。城市設施不斷完善,全年新增城市道路路燈198盞,燈箱廣告457隻,建成區范圍內實有鋪裝道路長度89.06公里,鋪裝道路面積235萬平方米, 排水管道長度183公里,日供水綜合生產能力達51萬立方米。城市衛生治理能力日益加強,城市污水日處理能力達到60萬噸,垃圾無害化年處理量10.95萬噸,道路清掃面積已覆蓋250萬平方米。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長。據公安年報統計,年末戶籍人口為70.47萬人,其中男性人口34.90萬人,女性人口35.57萬人,分別占總人口的49.5%和50.5%。出生人口6446人,出生率為9.15‰,死亡人口4884 人,死亡率為6.93‰,全年凈增人口1562人,自然增長率為2.22‰,比上年下降0.74個千分點。
計劃生育工作取得新進展。計劃生育率達99.6%,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服務機制不斷創新,榮獲「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縣」稱號。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28元,比上年增長13.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241元,比上年增長14.4%。生活條件不斷改善,年末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6.8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53.1平方米。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5.7%和36.2%,分別比上年降低0.5、3.4個百分點,年未每百戶居民民用汽車擁有量14輛。
就業形勢保持穩定。全年新增就業9653人,開發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困難人員6695人次,幫助3850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年末城鎮職工登記失業率為3.8%。積極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能鑒定,全年共組織各類職業技術培訓21732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培訓828人,參加技能鑒定10022人,核發各類職業資格證書8262本。
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年末18.15萬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9358名企業退休人員人均每月享受952元的養老待遇。有13.67萬名被征地農民納入社會保障范圍,其中12.11萬人參加了社會養老保險,為3.24萬人發放養老金或生活補助費7339萬元。有12.80萬名職工參加工傷保險,為334名工傷職工支付工傷保險金519萬元;0.91萬名職工參加生育保險,為166名女職工支付生育保險金106萬元;5.71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為69.60萬人次支付醫療費用8619萬元;6.16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享受失業保險待遇5989人次;19.61萬人參加農村養老保險(不含被征地農民),為7461名參保對象發放養老金442萬元。
新型社會救助體系不斷完善。年末列入最低生活保障人數9680人,比上年減少345人,723人得到國家撫恤、補助,共發放最低生活保障資金1153萬元。
社會福利事業成績顯著。年末擁有各類福利院20個,床位1348張,收養751人。社區服務設施184個,全年接收社會捐贈款390萬元。
註:①「五個年」是指「結構升級攻堅年」、「外貿轉型強化年」「城市功能建設年」「全面改革推進年」、「基層黨建深化年」。
②全縣公路通車里程807.93公里不包含村級道路、城市道路及兩個開發區內道路,為縣公路管理段統計數據。
③本公報所列各項數據為年度初步統計數據,部分數據未經紹興市統計局核定,今後均以《紹興縣統計年鑒》數據為准;
④生產總值和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是按現價計算的初步核算數,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人均生產總值按戶籍人口計算。
2006年一季度全縣經濟運行情況分析
作者:徐建江 發布日期:2006-04-21 15:50 瀏覽次數:93
:
一季度,全縣經濟繼續保持持續較快發展態勢,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改善。同時應清醒地看到,全縣外貿、外資、投資回落態勢尚未扭轉,橫向比較壓力進一步加大,影響經濟運行的不穩定因素仍然存在。
一、經濟運行基本情況
一季度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表
指標名稱 計量
單位 一季度 同比增長% 去年同期增長% 計劃完成進度%
生產總值 億元 - - 14.0 -
財政收入 億元 13.53 26.9 22.5 27.3
#地方財政收入 億元 7.32 31.8 25.4 30.8
自營出口 億美元 7.29 -4.9 27.7 19.2
實際利用外資 億美元 0.20 -27.0 -55.5 7.1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億元 29.72 -18.4 1.3 16.9
#工業性投資 億元 23.37 -12.5 5.5 18.8
城市建設及非工業投資 億元 6.35 -34.5 -9.3 12.7
社會消費品零售額 億元 14.59 16.6 16.5 23.0
全部工業現價產值 億元 319.64 21.1 20.2 -
工業產品銷售收入 億元 306.14 20.5 21.5 18.3
利潤總額 億元 8.83 10.2 -26.5 -
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 元 6454 12.1 16.6 -
農村居民現金收入 元 4611 11.1 14.9 -
1、工業產銷銜接良好,運行質量明顯提高。
產銷銜接良好。全縣1-3月實現工業現價產值319.64億元,同比增長21.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57.72億元,同比增長20.5%。實現產品銷售收入306.14億元,同比增長20.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收入247.56億元,同比增長20.6%,產銷率達95.2%。非紡行業成為拉動工業經濟增長的主力。1-3月份,全縣非紡實現工業總產值85.40億元,同比增長58.0%,增幅高出大紡織業(7.7%)50.3個百分點,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71.6%。非紡行業增長點主要集中在PTA製造、銅鋁材加工、金屬製品業、水泥及水泥製品、客車製造等五類企業,除PTA製造(三鑫石化同比增長1263.8%)外,其他行業增長均在32%-78%之間。大紡織業由於受化纖行業增長緩慢的影響,全縣規模以上大紡織業增速為7.7%,增速比全縣平均低13.4個百分點。
效益回升明顯。工業經濟效益自去年5月份止跌回升以來,一季度繼續呈現加速回升的勢頭。1-3月實現利潤總額8.83億元,同比增長10.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利潤6.31億元,同比增長16.0%,增速為2003年9月份以來最高。紡織業和非紡業實現同步增長,分別實現利潤3.06億元、3.2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0%、17.0%。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得分181.06分,同比增加0.61分。主要原因是工業品出廠價格與原材料、燃料、動力價格剪刀差進一步縮小,一季度相差2.31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縮小7.61個百分點。主要原材料價格同比有所下降,如滌綸樹脂(切片)平均每噸由去年同期的10425萬元下降到9580元,同比下降8.1%,煤價同比平均下降4.6%,而同期工業品出廠價格上升1.9%,其中紡織品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揚2.1%。
運行質量提高。1-3月,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新產品產值28.65億元,同比增長34.2%,新產品產值率達11.1%,同比提高1.1個百分點。萬元產值電耗492千瓦時/萬元,同比下降8.4%。
2、農業生產開局良好,農作物面積穩中有增。
一季度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0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8%。春耕生產開局良好,全縣春季農作物播種面積繼續穩定在25萬畝左右,春糧面積達到2.85萬畝,比上年同期增長6.8%,其中:小麥2.20萬畝,比上年同期增長13.8%。經濟作物受果用瓜、花卉苗木面積增長影響,雖然蔬菜面積有所減少, 但經濟作物面積仍增長1.8%,達15.61萬畝,其中:果用瓜、花卉苗木、蔬菜播種面積分別為0.50萬畝、4.15萬畝、7.40萬畝,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77.6%、5.1%、-3.3%。畜牧業生產形勢較為低迷。受畜產品價格走低、家禽飼養連續滑坡影響,一季度生豬飼養量27.42萬頭,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生豬存欄頭數15.69萬頭,比上年同期減少3.1%;出欄頭數11.73萬頭,比上年同期增長4.2%;家禽飼養量263.16萬只,比上年同期減少10.2%。
3、投資增速繼續回落,新開工項目有所增加。
一季度全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9.72億元,同比下降18.4%,其中:工業性投資23.37億元,同比下降12.5%,非工業性投資6.4億元,同比下降34.5%。從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0.05億元,同比增
Ⅱ 紹興共有多少家企業這些企業又分為哪些類別其中以紡織業為主的企業又佔了多少家
2006年10月21日上午,中國(紹興)國際紡織品博覽會在紹興世界貿易中心舉行開幕儀式。本屆紡博會採取「政府主辦、協會支持、企業參與、市場化運作」的辦展模式,由貿易展覽、會議討論、投資洽談、商企對接、信息發布等五大活動板塊組成。博覽會展覽面積超25000平方米,分服裝面料、家用紡織品、原料及輔料、紡織機械及制衣設備四大展區。中國紡織品博覽會已連續成功舉辦了六屆,現已成為國內最重要的紡織品專業展會之一。本屆紡博會以「創新、專業、國際」為主題,是廣交朋友、增進友誼、擴大開放、合作共贏的重要平台。
在此次博覽會中,我們通過認真聽取有關政府領導在開幕式上的講話、參觀各個展館以及和有關參展商采購商的深入交流等具體活動,對紹興紡織業在整個紹興經濟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感受到了中國輕紡城快速而強勁的發展勢頭: 紡織業是紹興第一大產業,全市GDP一半以上依賴於紡織業的貢獻,主要紡織品如面料、化纖的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十分之一左右。紹興是中國最先進的紡織品製造基地,擁有世界最先進的機器。位於柯橋的中國輕紡城是全球最大的紡織品專業市場,市場客流量10萬餘人次,常駐的國外采購商達600餘家,分別來自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輕紡城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市場經營規模不斷擴大,交易方式不斷創新,業主素質不斷提高,實現了持續快速發展,成為全國第二大專業市場,亞洲最大的紡織品交易中心。
紹興市的紡織企業以此為依託,大力發展紡織品的對外貿易,促進了紹興地區經濟的發展。輕紡城市場的繁榮帶動了工業、交通運輸業、金融保險業等行業的發展,不僅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及社會就業而且還擴大了對外的影響,給紹興的發展帶來了明顯的拉動作用。
但是不可避免的在發展過程中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在實際調研的基礎上現就紹興紡織業的現狀做如下分析:
一、缺乏自主創新能力。自主創新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包括選擇能力、研發能力、集成能力和學習能力。對於行業來說,自主創新能力除了行業內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集合外還包括行業內上下游及相關產業創新能力的整合,以及對行業自主創新提供支持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而紹興紡織行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不少加工工序的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仍然依靠大量的進口。
(二)、高新技術、纖維技術水平與國際水平的差距還很大,致使這些纖維在相關產業的研發應用上受制於人。
(三)、紡織機械方面,盡管我國紡織機械在產量和產能上呈快速發展勢態,但許多高檔設備和關鍵零部件依然需要大量進口,近幾年進口設備占據國內市場的半壁江山。
(四)、面料方面,雖然國內產能產量大,但真正出口的高檔服裝卻用的是進口面料。
(五)、在服裝上,可以生產世界上任何服裝但大多是貼牌加工,自主品牌寥寥無幾,就連國內的知名服裝品牌也被國外的品牌主宰。
二、產品結構不合理。產品結構不合理首先體現在衣著、裝飾、產業用布三類產品結構不合理。目前紹興三者間的比例為97:2:1,與發達國家40:30:30和我國今後十年所要達到的50:30:20的比例相距甚遠;其次同構性檔次較低,用料化纖為主,織造方式以梭織為主,高檔次、個性化、差異化面料少,難以適應千變萬化的國際市場需求變化。印染後整理水平低嚴重製約了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導致出口產品屢遭國外綠色貿易壁壘。
三、產業鏈整合度不高。在紹興,整個紡織產業生產鏈缺乏有機的協作,印染產品與服裝面料脫節,面料又與紡織坯布脫節,紡織坯布又與化纖原料脫節,並且化纖、織造、印染等相關行業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由此形成的「水桶效應」為紹興紡織企業最終產品質量檔次提升帶來極大困難。另外,紹興紡織企業近幾年的超速發展,時期也的資產負債率始終在70%的高位上徘徊,高資產負債增加了企業還貸付息的壓力,影響企業流動資金正常使用,同時對企業今後的融資能力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最終阻礙企業的全面發展。
四、面臨更加復雜與嚴峻的挑戰。
(一)從2005年1月1日起世界貿易組織框架內的紡織品服裝配額已經被取消了,這就意味著中國紡織服裝企業進入了「後配額時代」,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對紡織服裝企業的一種機遇,但同時發達國家也會因此而製造一些「綠色」技術壁壘來限制中國紡織品的出口,使貿易條件越來越復雜,從而引發更多的貿易摩擦。
(二)今年1-6月,我國紡織品及服裝出口總額640.32億美元,同比增加24.49%,佔全國商品出口總額4285.93億美元的14.94%,不論是絕對數還是相對比例,我國紡織品及服裝行業的對外依賴度已經超過了50%,再想通過大比例提高出口額來帶動整個行業的增長已經越來越困難。不管是生產產品在國內消化還是通過將新增設備低價轉讓以便自主淘汰新增產能,這對企業來說都是兩難的選擇。
(三)另外,紡織品出口退稅的下調將影響行業利潤的減少。
針對紹興紡織業存在的這些不足以及面臨的潛在威脅,我們提出以下幾點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在引進先進技術的基礎上,消化吸收,進行再創新和集成創新相結合,實現核心技術的突破,在一定程度上擺脫對國外先進設備和技術的依賴,同時要整合和利用各種創新資源,完善行業創新體制;加大政策扶持和行業引導,優化創新環境;多頭並進,與高校合作進行技術上的創新及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通過對工人進行培訓提高工人的技術水平,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的質量;在創新的基礎上著眼於紡織產業鏈的全程來開發新產品、提高原有產品的質量,提升產品檔次,進而創造自己的品牌,實現由「中國製造」向 「中國創造」的轉變。
二、實施產品的分流。實現產品結構從單一化纖面料為主,中低檔產品為主向產業用、裝飾用、服裝用和高、中、低檔多元並舉轉變,同時要建立適合多層次消費需求的營銷網路,以適應不同市場的需求,提高自己適應市場化需求的能力。
三、加強各行業間的整合和上下游企業間的技術協作,提高紡織產業生產鏈的協作能力,在協作的基礎上逐步改變相關行業間技術水平的參差不齊的情況,使整個生產鏈中的相關行業協調發展。同時積極開展紡織行業外交,加強與同業競爭者、合作者、相關產業、客戶和消費者等的交流與溝通,消除隔閡,建立更好的關系。
四、實施市場分流。實現市場結構從過度依賴國內市場向國內外並重轉變。針對歐盟、美國等設置的貿易壁壘,減少對該地區市場的依賴,轉向東盟、非洲、拉美等市場,開拓市場的多元化,降低貿易壁壘的影響;尋求與國外商家的合作,在國外設立企業,充分利用當地的原材料、人力資源等,減少進入壁壘,擴大市場;加強與出口國的人力資源合作,這樣不僅有利於使他們了解我國紡織業發展的真實情況,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緩解紡織品貿易中遇到的摩擦,而且可以促進我國紡織品產業結構調整和提高國際化經營管理和營銷能力。
此外,我國紡織行業若按照上述情況繼續發展下去極有可能出現紡織品出口「貧困化」問題。 「貧困化增長」 的出現需要具備以下條件:(1)一國商品出口必須在短期內大幅度提高;(2)該國必須是一個貿易大 國 ,這樣其大幅度的出口擴張必然導致該國貿易條件的惡化;(3)世界上其他 國家對該國出 口商品 的需求彈性很低,這樣該國貿易條件惡化的程度將十分嚴重;(4)該國經濟嚴重依賴對外貿易,貿易條件的大幅度惡化才有可能導致整個社會福利的絕對下降。雖然就現在的情況來看紡織品貿易還沒算不上是出口貧困化增長,但紡織品配額取消後眾多中小企業為了爭取更多的出口把價格壓得一低再低,貿易條件的日漸惡化,使得出口數量的增長與因此所帶來的社會福利的增長並不是呈正向同比例增長趨勢。面對這些狀況,企業應該積極的從自身做起,做到未雨綢繆,同時政府也應採取相關的措施,引導紡織業向持續健康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