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商標專利 > 貴嶼薛源合商標注冊

貴嶼薛源合商標注冊

發布時間:2022-06-25 17:37:15

㈠ 貴嶼餅怎麼做

米餅怎麼做這個可以點擊網上查詢這種特殊的製作方法是怎樣的,而且是以它的配料注意它的操作方式。

㈡ 汕頭中秋節的風俗

潮汕人過中秋節的風俗
一、拜月、賞月
潮汕各地中秋拜月,主要為婦女和小孩,成年男子多不進行叩拜,故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潮人謂拜月為拜月娘。月屬陰,叫太陰娘,民間管叫月娘。拜月都在露天場所,城市居民,在陽台天台或自家庭院進行;鄉村百姓拜月,大都集中到村裡的大埕祭拜。
當吃過晚飯後,婦女們便換上新衣,帶領孩子們安好香案,擺上供品,等候月亮升起。中秋時節,柚、柿、楊桃、石榴、油甘、菠蘿、林檎、芋頭等果蔬,一齊登場,人們就將這些當令物產和月餅、糕點、煎堆、油餅等奉獻給月娘。在農村,婦女常常在這些祭品上施展些手工藝,如用糯米飯、米飯條砌塔山,用剪紙貼柚,用帶枝葉的油甘紮成孔雀等。今人拜月,市面上物品甚多,人們圖方便購買,只是不若從前工巧。
拜月後,家人閑笑庭前,吃糕餅,喝工夫茶,賞月談天,心曠神怡。此時,大人們總喜歡給孩子們講述許多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相傳,月亮上隱隱約約的影子是位樵夫在砍一棵桂樹。樵夫名叫吳剛,他醉心於仙道,卻不肯專心學習,激怒了天帝,將其禁在月宮,命他每日砍伐桂樹。世人誰能得到吳剛砍樹掉下來的桂枝,誰就能長生不老。於是,常見有些天真的孩子中秋夜竟到處亂跑尋覓,希望能撿到從天上掉下來的桂枝哩。中秋之夜,年青的人們,更增游興,月下泛舟,唱歌作樂,涼風拂面,飄飄欲仙。中秋佳景,盡在月明之夜也。孩子們則多自糊紙燈,賞月遊行,湊湊熱鬧,也有一番歡樂。當代城鎮孩子多到花紙店購買多式燈飾游賞。有些學校布置學生自製燈景,開展競賽,是很好的工藝和美術教育。
二、吃月餅
月餅也是中秋佳節受潮汕人喜愛的傳統糕點。潮人製作月餅,以之祭月,並相互饋贈的習俗由來也久。明陳天資《東里志》雲:八月十五日,「人家兒女,於月下設糕餅果品衣環之物,類月而拜,以請月姑。」清嘉慶《澄海縣志》曰:「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士庶家以月餅相饋。」清光緒《海陽縣志》載:中秋「制團圓餅,號『月餅』」。
潮汕人以聰明能幹、心靈手巧、善於經商而著稱於世。潮人製作的月餅,稱為潮式月餅,本地人叫朥餅。它以其香甜、脆軟、肥而不膩而馳名海內外,現已成為全國聞名的五種風味系列餅食之一(其它是京式月餅、津式月餅、蘇式月餅和廣式月餅)。據有關史料記載:1949年中秋,京劇大師梅蘭芳在上海品嘗潮州朥餅之後,贊不絕口,並特書「茶食泰斗」四字回贈。1982年梅蘭芳之子京劇家梅葆玖在北京品嘗了潮州朥餅後,交口稱贊,並依其父所題的四字再次回贈,遂成為飲食界的美談趣事。
潮式月餅按其餡料不同,可分為綠豆沙月餅、烏豆沙月餅、水晶月餅、芋泥月餅和雙烹月餅等不同品種。月餅的製作,最初是在家庭內各自進行,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漸向精製、美味、定型、專業化發展。現在生產潮式月餅的廠家很多,汕頭市昔年以太陽觀較為有名,近年來產量和質量較好的是汕頭市糖果餅干食品總廠。該廠產的潮式月餅色澤金黃鮮艷,皮酥薄脆,豆沙餡厚,潤滑,口味清甜,肥而不膩,深受海內外顧客歡迎,並在1986年獲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銀獎。
潮式月餅以意溪朥餅、貴嶼朥餅和蘇南朥餅較為著名。意溪朥餅,產於潮州市意溪鎮,食品作坊生產月餅始於清乾隆年間,尤以范合盛作坊更有名氣。貴嶼朥餅,產於潮陽貴嶼鎮,清康熙年間,由鄉民薛源合和侯源合兩間鋪號創制,分為齋餅和葷餅兩種。早在道光年間就以細料精調、無腥不膩而備受稱贊。蘇南朥餅,產於澄海蘇南一帶,首創於清代末期,是用加豬朥的麵粉作皮,甜豆沙作餡,經印製、燒烤等精製焙成。餅皮脆薄多層,入口成粉,有香味,餅餡香甜、軟滑、清涼。產品銷往各地深受好評。
近年來,潮式月餅在遵古法制的基礎上,結合現代食品工藝原理,用科學方法配製更適合廣大群眾口味的餡料,推出潮粵合壁的蓮蓉、五仁、蛋黃、水果等不同餅食,不斷提高餅食質量,使產品更享盛譽,備受青睞。
三、剝芋
潮人中秋拜月娘,供品中必有芋頭,民間有剝芋食芋之俗。這方面方誌也有所記載,清順治《潮州府志》雲:「中秋玩月,剝芋食,謂之『剝鬼皮』。」清嘉慶《澄海縣志》說:「(中秋)用熟芋去皮食之,曰『剝鬼皮』。」清乾隆《揭陽縣志》載:「(中秋)或剝熟芋而食,謂之『剝鬼皮』」。今天,潮汕仍喜用蒸熟的芋頭拜月,以個大肉疏鬆,皮有裂痕者為佳品,即潮俗稱芋「笑」。祭拜之後全家便剝皮食芋,好好享受一番樂趣。

㈢ 作文潮汕人的中秋節風俗

潮汕中秋節是傳統民俗及民間祭祀的重要節日。潮汕地區的中秋習俗,有著獨特的地方特色。有俗諺說:「男不圓月,女不祭灶」, 就在女人「拜月娘」時,男人們便約上幾位好友,到陽台上或登上高處,擺上工夫茶具,煮水沖茶,一邊品茗,一邊賞月,一邊品嘗月餅。
中秋節的傳統民俗活動一般是祭月和賞月。出於對大自然的原始崇拜,祭月的習俗很早就在我國流行,《禮記》中就記載了有關祭月的活動。到了 漢魏,祭月、拜月逐漸有了賞月的成分,這從「詠月」的文學作品中可以 看到。中秋賞月正合時宜。因為冬天霜雪大寒,清冷徹骨,不宜月下久呆, 夏天則多雨,雲蒸霧蔽,月輝不清;春天則梅雨連連,空氣濕度大,能見 度差。唯秋天天高氣爽,碧天如洗,一輪滿月當空,如銀盤玉環高掛,此 時實為賞月最佳時節。這一天人們所賞之月,最圓,最亮,月色最美,也 容易引起人們的遐思。人們望著玉盤般的明月,自然聯想到家人的團聚。 獨在異鄉為客的人,自然更會借明鏡般的皓月寄託自己對家鄉和親人的思 念之情,對月遙祝「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因此,人們又把中秋節 叫做「團圓節」。
拜月娘
潮汕地區的中秋習俗,有著獨特的地方特色。有俗諺說:「男不圓月,女不祭灶」, 就在女人「拜月娘」時,男人們便約上幾位好友,到陽台上或登上高處,擺上工夫茶具,煮水沖茶,一邊品茗,一邊賞月,一邊品嘗月餅。
祭月賞月
中秋節的主要民俗活動是祭月和賞月。出於對大自然的原始崇拜,祭 月的習俗很早就在我國流行,《禮記》中就記載了有關祭月的活動。到了 漢魏,祭月、拜月逐漸有了賞月的成分,這從「詠月」的文學作品中可以 看到。中秋賞月正合時宜。因為冬天霜雪大寒,清冷徹骨,不宜月下久呆, 夏天則多雨,雲蒸霧蔽,月輝不清;春天則梅雨連連,空氣濕度大,能見 度差。唯秋天天高氣爽,碧天如洗,一輪滿月當空,如銀盤玉環高掛,此 時實為賞月最佳時節。這一天人們所賞之月,最圓,最亮,月色最美,也 容易引起人們的遐思。人們望著玉盤般的明月,自然聯想到家人的團聚。 獨在異鄉為客的人,自然更會借明鏡般的皓月寄託自己對家鄉和親人的思 念之情,對月遙祝「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因此,人們又把中秋節 叫做「團圓節」。 在中秋節將到來的時候,各家各戶的主婦便忙著用糯米碾成粉末兒, 然後摻上白糖漿攪勻,再用一個個木饃子,把它們壓在鏤凹進去的部分里 面。壓結實了,磕出來,便成了一塊塊形狀各異、大小不同的「月糕」。 「月糕」花紋漂亮潔白如雪,一些動物形狀的月糕更令孩子們愛不釋手。 此外,還有一種用花生炒熟了加麥芽糖捏成桃形的「地豆桃」,尤其香脆 無比。 當三五之夜到來、玉兔東升時,人們就將大方桌擺在院子中央,然後, 拿兩根甘蔗在方桌上扎一個拱門,稱為月宮門。祭月時,常讓小孩供上新 買的文具——筆、課本和書包等,祈求「月娘」保佑孩子讀書聰明,成績 優秀。並撮一點香灰,慎重地包在紅紙上,然後用「井心水」(剛從井裡 打上來的水,打水時水桶不能碰到井沿)送服,說這是「月娘」恩賜的「仙 丹」,喝了能使人變得聰明、健康。 就在女人們張羅祭拜時,男人們則約三五好友,登高望月,在陽台上 擺上潮汕工夫茶具,生上爐火,品茗茗賞月,樂哉悠哉。

縣志記載
《澄海縣志》載:中秋這一天,一切人家都相贈月餅。賞月的宴會必吃熟芋,剝去芋皮,叫做「剝鬼皮」。人們還以這晚天氣晴朗或陰暗來預 卜上元節的陰晴。諺語說:「雲掩中秋月,雨灑元宵燈。」
燒塔、燃煙堆
潮汕的中秋節還有一種有趣的習俗,就是燒塔和燃煙堆。往往由村中 小孩拾瓦片、磚頭,然後送到曬谷場上,由富有經驗的大人把這些東西砌 成塔,然後把各家各戶派來的稻草柴片都填在裡面,等祭完月娘時,就將 塔內的東西引燃。這時孩子們最為激動,歡呼雀躍,並且不時地撒上一把 鹽,噼哩啪啦,十分壯觀。 燃煙堆就是各家各戶把稻草、柴塊分別在村裡較為空曠的場地上堆成 堆,拜月結束後點燃,火焰沖天。此時天上明月朗朗,地上煙堆點點,煞 是好看。
降神
降神活動也是中秋夜一個神秘有趣的活動。據說,一到中秋,諸神也 都出遊賞月。因此,這一天,人們只要通過特殊的降神儀式或咒語,就可 以使神袛顯靈。於是人們往往在這一天搞降神活動,主要有關戲童、請籃 姑等等活動。 關戲童即由12個少年捧著香火,到水田裡拔來一株水稻帶回曬谷場。 大家圍著唱:「關呀關,關戲神,戲神雅雅來顯身……神來演老爹,神來 演老爺。老爺老爹去底處,老爺老爹來顯身。」這樣反復唱上二十來分鍾, 就會有一少年像青蛙一樣跳出來,手舞足蹈地唱「關蛤婆」。唱一陣後, 要往此人臉上噴水,方可復原。而請籃姑是婦女們的游戲,在一間黑暗的 屋子裡,用一件女人穿的衣服披在竹籃四周,然後在籃子里放一個椰子殼, 這就是籃姑了。降神時,兩個人面對面地盤坐在地上,用手托住竹籃,前 面放一張矮凳,其他人則唱「籃飯姑,籃飯神,盤山過嶺去抽藤。抽藤縛 籃飯,籃飯老老好誆神。」如果有神,那麼這籃就能以叩頭回答一些簡單 問題潮汕人喜愛的傳統糕點。潮人製作月餅,以之祭月,並相互饋贈的習俗由來也久。明陳天資《東里志》雲:八月十五日,「人家兒女,於月下設糕餅果品衣環之物,類月而拜,以請月姑。」清嘉慶《澄海縣志》曰:「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士庶家以月餅相饋。」清光緒《海陽縣志》載:中秋「制團圓餅,號『月餅』」。

潮汕人以聰明能幹、心靈手巧、善於經商而著稱於世。潮人製作的月餅,稱為潮式月餅,本地人叫朥餅。它以其香甜、脆軟、肥而不膩而馳名海內外,現已成為全國聞名的五種風味系列餅食之一(其它是京式月餅、津式月餅、蘇式月餅和廣式月餅)。據有關史料記載:1949年中秋,京劇大師梅蘭芳在上海品嘗潮州朥餅之後,贊不絕口,並特書「茶食泰斗」四字回贈。1982年梅蘭芳之子京劇家梅葆玖在北京品嘗了潮州朥餅後,交口稱贊,並依其父所題的四字再次回贈,遂成為飲食界的美談趣事。
潮式月餅按其餡料不同,可分為綠豆沙月餅、烏豆沙月餅、水晶月餅、芋泥月餅和雙烹月餅等不同品種。月餅的製作,最初是在家庭內各自進行,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漸向精製、美味、定型、專業化發展。現在生產潮式月餅的廠家很多,汕頭市昔年以太陽觀較為有名,近年來產量和質量較好的是汕頭市糖果餅干食品總廠。該廠產的潮式月餅色澤金黃鮮艷,皮酥薄脆,豆沙餡厚,潤滑,口味清甜,肥而不膩,深受海內外顧客歡迎,並在1986年獲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銀獎。
潮式月餅以意溪朥餅、貴嶼朥餅和蘇南朥餅較為著名。意溪朥餅,產於潮州市意溪鎮,食品作坊生產月餅始於清乾隆年間,尤以范合盛作坊更有名氣。貴嶼朥餅,產於潮陽貴嶼鎮,清康熙年間,由鄉民薛源合和侯源合兩間鋪號創制,分為齋餅和葷餅兩種。早在道光年間就以細料精調、無腥不膩而備受稱贊。蘇南朥餅,產於澄海蘇南一帶,首創於清代末期,是用加豬朥的麵粉作皮,甜豆沙作餡,經印製、燒烤等精製焙成。餅皮脆薄多層,入口成粉,有香味,餅餡香甜、軟滑、清涼。產品銷往各地深受好評。
近年來,潮式月餅在遵古法制的基礎上,結合現代食品工藝原理,用科學方法配製更適合廣大群眾口味的餡料,推出潮粵合壁的蓮蓉、五仁、蛋黃、水果等不同餅食,不斷提高餅食質量,使產品更享盛譽,備受青睞。
三、剝芋
潮人中秋拜月娘,供品中必有芋頭,民間有剝芋食芋之俗。這方面方誌也有所記載,清順治《潮州府志》雲:「中秋玩月,剝芋食,謂之『剝鬼皮』。」清嘉慶《澄海縣志》說:「(中秋)用熟芋去皮食之,曰『剝鬼皮』。」清乾隆《揭陽縣志》載:「(中秋)或剝熟芋而食,謂之『剝鬼皮』」。
中秋之夜,用芋頭拜月娘,據說它有一番不凡的來歷。相傳,元兵攻進潮州城後,實行聯戶制三家一保,每三家人供養一個元兵。還規定晚上不得關門,任由元兵隨其上哪家睡覺,尤其是新娶媳婦頭夜要跟元兵睡覺。百姓忍無可忍,便利用中秋夜拜月娘之機,在月餅下墊一「殺」字白紙,並放一盤芋頭祭拜,相約請元兵吃餅時齊動手起義。因芋頭的「芋」字與潮州話「胡」字諧音,拜芋頭是鼓舞百姓樹立砍下胡人頭顱打敗元兵的信心。結果中秋之夜,起義如期成功。後來,潮人便世代保留中秋拜芋、剝芋食之俗。剝芋頭皮即剝胡頭皮之意,告誡人們不忘過去受胡人統治之苦,享受起義成功之喜悅。
今天,潮汕仍喜用蒸熟的芋頭拜月,以個大肉疏鬆,皮有裂痕者為佳品,即潮俗稱芋「笑」。祭拜之後全家便剝皮食芋,好好享受一番樂趣。

四、燃塔、燃煙堆
燃塔是一種中秋夜孩童常玩的民俗游戲活動。它起源於何時尚不可知,不過清代潮州各縣、府志對此也都有所記載。清順治《潮州府志》雲:「中秋玩月……兒童燃塔為樂。」清光緒《潮陽縣志》曰:「(中秋)兒童則聚瓦片結小塔燃之。」
中秋節這天下午,孩子們四處收集殘磚瓦片,選一個開闊的場地累砌瓦塔。小型瓦塔直徑二三尺,高四五尺,大型直徑七八尺,高丈余。疊砌的方法是取來幾塊舊牆土角或石條砌成塔腳,然後找來幾塊磚頭砌起一個瓦塔門,用舊瓦片從塔腳逐層砌起來。架瓦片時注意留空隙,二片瓦之間留一空隙,第二層就在下層的空隙處疊起來,依次砌上去。在疊砌時逐漸收縮,成塔狀,最後出現塔尖,用一磚片蓋於塔尖。塔中央一般插有一根較粗的木條做塔心,燒塔時可以不斷燃燒保持火勢。砌塔時下面要留有「灶口」,並用柴草填實塔里。黃昏時分,孩子們便把柴草點燃。燃至夜半,熊熊烈火從磚瓦的縫隙向天上竄。這時,他們又將准備好的松香、食鹽、硫磺和鞭炮往塔里撒,發出噼啪作響之聲(似鞭炮)和藍色火焰,甚是好看。
潮俗中秋燒瓦塔有兩層意思:一是紀念當年潮州人民燃放煙火約好殺掉元兵的信號;二是因潮音瓦與「蟻」同音,燒瓦塔讀成燒「蟻」塔,把蟻燒死。俗稱中秋燒塔會把各家各戶的螞蟻燒去,來年不再有螞蟻或減少螞蟻的為害。
潮汕有的地方現在還有賽燒塔之俗,以燒得全塔通紅而不倒者為勝。揭陽炮台等地,則有搭竹塔之俗,塔高有達數丈者。燃燒時,全塔盡燒,火勢猛烈,更為壯觀。目前,一些旅遊景點,如汕頭中信度假村、澄海萊蕪景區,也有在中秋夜舉行燒瓦塔活動,吸引遊客。但他們已把原來低檔次的瓦塔發展為紅磚塔,如中信度假村請泥灰工把2800多條紅磚搭建起8米多高的磚塔,用水泥拌細沙把磚條粘固,像一座壯觀的建築物。塔建在沙灘上。中秋夜晚,觀賞燒塔的遊客簇擁海濱,被燒得通紅的塔身與明月大海交相輝映,輝煌壯麗,令人嘆為觀止。
至於燃煙堆,就是各家各戶把稻草、劈柴分別在村裡幾個地方堆成小山似的柴草堆,拜月結束時,也像燒瓦塔一樣把柴草堆點燃。

五、游月娘
在潮汕,天真無邪的童男童女們,自從牙牙學語,就纏著奶奶、爺爺講月娘的故事。月娘成了孩子們金色的夢。於是到了中秋節,大人們就把竹子劈成竹篾,紮成了面盆大小的骨架,用毛邊紙糊成一輪滿月。中秋夜,孩子們就在「月娘」肚子里點上蠟燭,扛在肩上,手舞足蹈地悠遊在朦朦朧朧的深巷中,老遠看去儼然是月娘下到凡間。金色的夢變成童男童女們捉得住摸得著的現實,這就是有趣的「游月娘」。
六、觀神
「觀神」、「落神」即請神,是昔時潮汕中秋普遍存在的一個神秘有趣的迷信活動。據說,一到中秋夜,諸神也都出來遊玩賞月。因此,這一天,人們(特別是婦女,民間有「八月俏(狂)姿娘」之稱)只要通過特殊的降神儀式或咒語,就可以使神祗顯靈。於是人們往往在這一天搞請神活動,
有「落老爺」、「觀亡魂」、「觀籃姑神」等多種。此外,還有男孩子們玩的「觀戲童」、「觀蛤蟆神」、「觀猴神」等帶有迷信色彩的游戲。觀神時,要按請神、催神、退神三個環節分別唱「請神曲」、「催神曲」、「退神曲」。觀的神不同,所唱的曲子也不同。
落老爺,也叫「問死鬼」,是以一個會「落神」的婦人做主體,俗叫「同身」(即神靈「藏身」的諧音),並讓許多婦人念著咒語,使「同身」進入半睡半醒狀態。不久「同身」便「神鬼」附身,怪話連篇,回答眾人提出的問題,似真似假,神秘莫測。
觀亡魂的方法,同落老爺差不多。只是落老爺談些神話,觀亡魂則談些鬼話和私人家中的事情。有時因言語的懇切,表情的逼真,常使家人傷心落淚,使場面變得陰氣森森。亡魂也可以在落老爺的時候借靈談話,不一定要特地請魂的。
觀籃姑神是一種游戲活動,也須用迷信的咒語,在廳里焚香,反復念咒。先讓兩個小孩子扶著舊竹籃,罩上一件老婦女穿過的舊衣,走到垃圾堆前請神。當神來的時候,那竹籃能自行搖動。人們問以人數、年歲等簡單事物,皆點頭置答。
觀戲童是一種孩童常玩的游戲活動。觀戲童即由青少年們推選出幾個人,手捧香火,到野外水田地插上香火,拔來一株水稻,再插上香火,帶回村裡曬谷埕上,反復念了十幾分鍾咒語後,就會見有一少年像青蛙一樣跳起來,手舞足蹈地唱起戲來。其餘人便也跟著跳起來表演對唱,有的是曾見過的戲文,有的是臨時湊出來的。當有人呼叫其名,或往其臉噴水時,他們才能清醒過來,不然還會繼續唱下去呢。這種觀戲童風俗在抗日戰爭時期的農村還可看到。
「觀蛤蟆神」、「觀猴神」等活動,其性質與觀戲童差不多,只是所使用的咒語不同而已。當神降落之後,就會出現有人能象蛤蟆一樣鑽涵洞,跳石頭,或象猴子一樣攀竹叢,爬大樹等情形。
觀神實際上是一種「催眠術」,利用人處在半睡眠狀態下的下意識活動進行引導,雖含有一點科學道理,但迷信成份甚濃。隨著社會文明進步,觀籃姑神、觀戲童等巫術游戲活動已被歷史潮流所淘汰。不過在偏遠落後農村,觀亡魂等迷信活動仍存在。
為何有上述習俗呢?據民間傳說:元朝時統治者實行聯戶制三家一保,即規定每三家供養一個元兵,只准養胖不準養瘦。還規定三家人晚上不得關門,任由元兵上哪家睡覺。更不能容忍的是誰家娶媳婦,新娘頭天晚上只准與元兵同房睡覺。百姓受盡欺凌忍無可忍,就在八月十五那天,家家戶戶拜月娘的供桌上都多了一盤朥餅和一個蒸熟的芋頭。原來這是起義者事先安排好的,朥餅底下墊著一下酷愛四四方方的白紙,乍看似乎是防止油漬出來,其實上面寫了個「殺」字,暗中傳遞信息,約定拜完月娘請元兵吃朥餅時,一見「殺」字,男女老少一齊端起燭台、香爐、棍棒、菜刀痛殺元兵,結果一夜之間,十惡不赦的元兵全被斬盡殺絕。農村因為村落分散,為了便於統一行動,只好以燒瓦塔、燃煙堆為號。芋頭取「芋」字與潮州話的「胡」字諧音,拜芋頭是鼓舞百姓樹立砍下胡人頭顱、打敗元兵的信心
舉報/反饋

㈣ 橄欖菜是什麼地方的特產

潮汕特產

潮汕橄欖菜是潮汕美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和葯膳的功效,其精細、講究的製作技藝在潮汕地區已有上千年歷史。
作為潮汕特產,橄欖菜不僅是潮汕人餐桌上喜愛的雜咸之一,具有獨特的潮汕風味。隨著潮人遠涉重洋,潮汕橄欖菜遠銷海外,對海內外潮人的文化認同起到紐帶作用。除了潮汕橄欖菜製作技藝,潮汕特產貴嶼朥餅製作技藝也成為市級「非遺」傳統技藝。始創於明朝嘉靖年間的貴嶼朥餅,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由貴嶼薛源合糖餅店首創。數百年來薛源合家族代代相傳朥餅製作技藝,經過明清、民國和近代、當代的不斷完善,結合宮廷美食的製作技藝,以及海濱區域的飲食習慣,博取眾長,自成一派。貴嶼朥餅是潮汕美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民俗文化價值和濃厚的鄉土文化氣息。

㈤ 貴嶼朥餅的介紹

貴嶼朥餅是廣東潮州一帶的漢族傳統名點,屬於粵菜系。一向遠銷東南亞一帶的貴嶼朥餅,始創於明末清初,迄今已有 300多年的歷史。貴嶼朥餅分為齋餅和葷餅兩種,以其醇香可口,質脆味美而聞名中外。首創貴嶼朥餅的是貴嶼薛源合和侯源合兩家糖餅店,數百年來,其後代繼承祖輩傳統製作方法,配製更適合群眾口味的餡料,不斷提高餅食質量,使產品更享盛譽,慕名前來采購者甚眾,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回鄉探親時,大多喜歡帶往異國他鄉,與外地親人共享口福。

㈥ 潮汕人的中秋節有什麼習俗

1、盪鞦韆

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當銀盤樣的月亮(俗稱「月娘」)升上中天,穿著節日盛裝的少男少女便紛紛聚集到鞦韆前。按這里的風俗,女的不能盪鞦韆隻能觀看。能大顯身手的,就是小夥子們了。他們爭著盪鞦韆,比賽誰盪得高,轉得快。

在圍觀者的歡聲笑語中,單座和雙座鞦韆向月娘拋出一道道彩虹,「十」字鞦韆騰空飛旋箍著一個個花環。盪得最高轉得最快的便是少女心目中的英雄好漢,從而獲得她們的愛情。

2、游月娘

天真無邪的童男童女們,自從訝訝學語,就纏著奶奶講月娘的故事。月娘成了孩子們金色的夢。於是到了中秋節,大人們就用竹子劈成材蔑,紮成了腳盆大小的骨架子,用毛邊紙糊成一輪滿月。

中秋夜,孩子們就在「月娘」肚子里點上蠟燭,扛在肩上,手舞足蹈悠遊在朦朦朧朧的深巷中。老遠看去儼然是月娘落下凡間。金色的夢變成童男童女們捉得住摸得著的現實,這就是有趣的游「月娘」。

3、拜月娘

這天晚飯後,婦女們沐浴更新衣,忙著在能望見月娘的天井、門樓、廳前擺起桌子,紮上綉滿祥禽瑞獸富貴花卉的床裙,把洗干凈的水果、雲片糕、月餅擺上去;男人在一旁用紅紙剪成各式各樣吉祥物,一一貼在糕餅、水果上面。一切停妥之後,就點上紅蠟燭,焚上高香,開始恭候月娘升上中天。

入秋之後,成熟的柚子、青皮梨、紅梨、菠蘿、香蕉、林檎、龍眼、楊桃、紅柿、牛心柿等競相上市,琳琅滿目的水果自然就成了中秋拜月的佳品。因此中秋節又被人們稱為「水果節」、「齋節」。

從前窮人省吃檢用也要買上幾塊月餅,實在買不起的會感到羞愧難當,拜月娘時淚流滿面,再三請求月娘恕罪。供品除了水果、糕餅,還必須供蒸熟的芋頭。

4、互贈月餅

潮汕地區的中秋節,不僅有吃月餅之俗,還有相互饋贈月餅之舉,這就促進了潮汕月餅製作工藝的發展,由最初的家庭製作發展到專門作坊製作,潮汕月餅更被稱為潮式月餅而著稱於世;

而意溪月餅、蘇南月餅和貴嶼月餅等早已聞名遐邇,與京式月餅、廣式月餅、蘇式月餅和津式月餅並列,成為五種全國聞名的月餅之一。

5、燒瓦塔

除了拜月娘,有的農村還要燒瓦塔、燃煙堆。早晨,孩子們起床之後,到處拾瓦片、磚頭,然後抬著、挑著、抱著送到長輩指定的曬谷場上集中,由富有經驗的大人把這些瓦片、磚頭砌成一座空心塔。塔高一丈余,塔圍一人不能合抱,下面還留出塔門,只是上面沒有造塔剎。

然後把各家各戶派來的稻草、劈柴、青金樹葉填進塔里。月上中天,當村裡婦女們在案前對月禱祝、火化元寶時,一位長輩就在塔門點起了火,慢慢地,塔頂躥出了一串串火舌。

為了助燃和增加色彩,人們不時你一把我一把地往塔里撒食鹽,爆發出一陣辟哩啪啦的響聲,不一會,火舌變成了火龍直沖霄漢,映紅了半個天邊。孩子們繞著火塔又唱又跳,大人們喝茶吃糕餅,談古論今,直到瓦塔燒成了通體透明閃閃發光的金塔。

6、燃煙堆

各家各戶把稻草、劈柴分別在村裡幾個地方堆成小山似的柴草堆,拜月結束時,也象燒瓦塔一樣把柴草堆點燃。

㈦ 貴嶼朥餅的製作過程誰知道!請問

潮汕有句俗諺:「貴嶼朥餅,海門糕仔」。其實,貴嶼朥餅不只聞名潮汕,它在省內外以至南洋一帶也有相當名氣。

貴嶼朥餅不同於其它朥餅的特色是皮薄、餡松、味道清醇甘香,別具風味。貴嶼朥餅的製作過程是很講究的,它所用的糖料,要用陶缸漚制一至三年,以去除火氣;製作餅皮時,面、朥、水要按一定比例拌得十分均勻;餅餡的瓜碧、豆沙要反復研碎、揉搓成粉狀;焙制時要嚴格控制火候,火太猛則餅色焦黑,火太慢則餅色淡白而不雅。就是它的包裝,也與眾不同,它是裝在一個小陶缽里,一面封上竹葉,這樣,不會走朥,可以保存一二個月而不變質。

貴嶼朥餅已有近二百年歷史,有些人是歷代相傳專門從事這一行業的。現在,貴嶼已有好幾間餅食作坊,其中以薛源合歷史較久,也較著名。

㈧ 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節的傳統習俗有:

1、觀潮: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2、燃燈: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於竹竿上,高豎於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桿,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3、猜謎: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8)貴嶼薛源合商標注冊擴展閱讀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之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閱讀全文

與貴嶼薛源合商標注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
馬鞍山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告 瀏覽: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