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專利權有哪些主要特徵
(1)獨占性。是指專利權是一種無形財產權,具有排他性質,任何人要實施內專利,除法律另有規容定的以外,必須得到專利權人的許可,並按雙方協議支付使用費,否則構成侵權。(2)時間性。是指專利權只在授權有效期限內有效,期限屆滿或終止失效後該發明創造就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財富,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利用,專利權的期限是由專利法規定的。(3)地域性。是指一個國家授予的專利權只在授予國或地區的區域范圍內有效,對其它國家或地區沒有法律約束力,每個國家或地區所授予的專利權,其效力是互相獨立的。
㈡ 專利權的特點有哪些
專利權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1)具有獨占性。也稱壟斷性或專有性、排他性,專利專屬權利人所有,專利權人對其權利的客體(即發明創造)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2)具有時間性。所謂專利權的時間性,即指專利權具有一定的時間限制,也就是法律規定的保護期限。期限屆滿後,專利權人對其發明創造就不再享有專有權。原來受法律保護得發明創造就成了社會的公共財富,任何單位或個人都可以無償使用。我國《專利法》第四十二條規定:「發明專利權的期限為20年,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權的期限為10年,均自申請日起計算。」
(3)具有地域性。所謂地域性,就是對專利權的空間限制。它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所授予和保護的專利權僅在該國或地區的范圍內有效,對其他國家和地區不發生法律效力,其專利權是不被確認與保護的,只有以一定地域內的法律才得以產生並在該地域內受到法律保護。
專利權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排他性、時間性和地域性。
1.排他性,也稱獨占性或專有性。專利權人對其擁有的專利權享有獨占或排他的權利,未經其許可或者出現法律規定的特殊情況,任何人不得使用,否則即構成侵權。這是專利權(知識產權)最重要的法律特點之一。
2.時間性,指法律對專利權所有人的保護不是無期限的,而有限制,超過這一時間限制則不再予以保護,專利權隨即成為人類共同財富,任何人都可以利用。
3.地域性,指任何一項專利權,只有依一定地域內的法律才得以產生並在該地域內受到法律保護。這也是區別於有形財產的另一個重要法律特徵。根據該特徵,依一國法律取得的專利權只在該國領域內受到法律保護,而在其它國家則不受該國家的法律保護,除非兩國之間有雙邊的專利(知識產權)保護協定,或共同參加了有關保護專利(知識產權)的國際公約。
㈢ 專利權有哪些特性專利3大特點是什麼
專利權是發明創造人或其權利受讓人對特定的發明創造在一定期限內依法享有的獨占實施權,是知識產權的一種。知識產權有多種形式,有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商業秘密權、植物新品種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商號權等。那麼專利權有哪些特性?專利3大特點是什麼?專利權有哪些特性?專利3大特點是什麼?專利權有哪些特性?專利3大特點是什麼?專利有三種特性,排他性,時間性,地域性。排他性,專利權人對專利擁有獨享權和排他權。不經過專利權人許可,其他人不得擅自使用專利技術。若使用專利技術,他人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專利具有壟斷性,專利權是由政府主管部門根據發明人或申請人的申請,認為其發明成果服務專利法規的條件,而授予申請人的一種專有權。同時專利權人發明創造享有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時間性,專利權人在一定時間內享受專利法的保護。專利期限過後,公眾可以無償使用專利技術,專利成為人類共同財富,任何人都可以利用。我國《專利法》第四十二條規定:發明專利權的期限為20年,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權的期限為10年,均自申請日起計算。發明專利的有效期是20年。地域性,任何一項專利權利,只在其授權的一定地域范圍內有效。這點與有型資產不同。若是你在中國申請的專利,只受中國專利法的保護。如果專利權人希望在其他國家享有專利權,那麼,必須依照其他國家的法律另行提出專利申請。除非加入國際條約及雙邊協定另有規定之外,任何國家都不承認其他國家或者國際性知識產權機構所授予的專利權。關於專利權有哪些特性?專利3大特點是什麼?這一問題小編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果有更多關於專利的問題,大家可以繼續關注八戒知識產權,或電話聯系我們。
㈣ 專利權的限制包括
專利(Patent)是一個法律名詞。原意是指由國王親自簽署的帶有御璽印鑒的獨占權利證書。在
沒有成文法的時代,國王的命令就是法令,只有國王才能授予這種獨占權。所以,這種特殊的權利證書
帶有法律色彩。國王的這種證書不像通常的證書那樣是密封的,而是一種「敞開的證書」,沒有封口,
任何人都可以打開看。所以,這種證書的內容是公開的,patent的本意即是公開的的意思。上述兩大特
點,構成了專利的兩個最基本特徵:「壟斷」和「公開」。
專利制度的建立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世界上第一部專利法是威尼斯共和國於1474年3月19日頒布的
專利法。英國於1624年制定了《壟斷法》,該專利法是世界專利制度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里程碑,至今被
認為是世界上第一部正式而完整的專利法,是現代專利法的始視。美國於1790年判定第一部專利法。法
國於1791年頒布了專利法,繼後,俄國於1814年,荷蘭於1817年,西班牙於1820年,印度於1859年,德
國於1877,日本於1885年都先後實行了專利保護制度。專利制度成為一種世界性的通用制度。
19世紀末期開始,出現了專利制度國際化的趨勢,一些工業發達國家都迫切希望有一個比較統一的
專利制度和一個世界性的協調機構來調整各國的專利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專利制度國際化的趨
勢有了進一步發展,簽訂了一條列國際條約,建立了世界知識產權組識。其中與專利制度有關的國際條
約有:保護工業產權的巴黎公約(1883年)、工業品外觀設計國際備案的海牙協定(1925年)、保護植
物新品種國際條約(1961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1967年)、專利合作條約(1970年)、國際專
利分類的斯特拉斯堡協定(1971年)、工業品外觀設計國際分類洛迦諾協定(1960年)、歐洲專利公約
(1973年)、歐洲共同體專利公約(1975年)、日內瓦科學發現國際登記條例(1978年)、國際承認用
於專利程序的微生物保存的布達佩斯條約(1977年)、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TRIPS)(1994年)
等。
1984年3月12日,由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1985年1月
19日國務院批准了《專利法實施細則》,我國專利法於1985年4月1日正式施行。專利法的誕生是我國建
立專利制度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也是我國知識產權保護進入一個新時期的重要標志。之後,1992年9月4
日對專利法第一次修改,修改後專利法於1993年1月1日起施行。2000年8月25日又進行第二次修改,並於
2001年7月1日生效。
專利權是專利法的核心,專利法的全部內容是圍繞著如何保護專利權而展開的。專利權不是與生俱
有的,而是後開獲得的,是那些具有發明創造能力,並取得智力成果的人,在為人類和社會做出具體的
(包括有些是重大的)貢獻後,依照法律程序才能獲得的一種特殊的權利。
這種權利既具精神屬性,即與人身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稱之為精神權利或人身權利;又具有財產
屬性,即可以從中獲得一定的物質利益亦稱之為經濟權利。
專利權所具有的財產屬性,又不同於有形的財產權,有形財產權具有物質屬性,而作為專利權的無
形財產屬性,它是非物質的,無形的,在使用中不會消耗又難於保護,易於被他人無償佔有。因此,通
過國家立法,來保護這類無形財產權;由於專利權在使用過程中並不會因為使用而消耗,這種權利就不
應成為永恆的的權利,在保護專利權人利益的同時,又要考慮到國家、社會和公眾利益,對專利人也規
定一些限制。
這樣,專利權從法律意義上講,就是有自身的一些特徵:
專利權具有獨占性或專有性
專利權是由政府主管部門根據發明人或申請人的申請,認為其發明成果符合專利法規定的條件,而
授予申請人的一種專有權,它專屬權利人所有,專利權人對其權利的客體享有、佔有、使用、使用、收
益和處分的權利;專利人有權許可或者不許可他人使用其獲取的權利;而他人若未經專利權人的許可,
不得製造使用,銷售已獲專利權的發明創造成果,原則就構成法律上的侵權行為。
專利權具有時間性
專利權的時間性是指專利權具有一定的時間限制,即專利法規的保護期限,世界各國規定不盡一
致,對我國現行專利法規定為:發明專利權的期限為20年,權過期或無效,專利技術進入公有領域,任
何人可以自由無償利用,而對有形財產權,其所有權在法律意義上具有永恆生。
專利權具有地域性
專利權的地域性,是指專利權的空間限制。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所授予和保護的專利權,僅在
該國工該地區范圍內有效,對其他國家和地區不發生法律效力,其專利是不被確認和保護的。如果專利
權人希望在其他國家享有專利權,那麼,必須依照其他國家的法律另行提出專利申請。對有形財產權是
沒有地域這種限制的。
專利權的客體按我國專利法規定可分為三種類型: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其中發明是指對產
品,方法或其改進所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實用新型是指對產品的形狀,結構或其結合所提出的適於實
用的新的技術方案;外觀設計是指對產品的形狀,圖案,色彩或其結合所作出的適於富有美感並適於工
業上應用的新設計。
專利權主體是指依法可以享有專利權的人。各國專利法都規定,自然人和法人可以申請專利並獲得
專利權。但在具體的實踐中,每種主體又有不同的資格條件和相應的權利義務。我國專利所規定專利權
的主體有: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條件所完成的職務發明創造的申請人是發明
人或設計人的單位,非職務發明創造的申請人是發明人或設計人。我國專利法規定可作申請人的單位有
全民所有制單位集體所有制單位,外資企業和中外合資經營企業。
專利法第十條對專利權的內容作了規定:「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權被授予後,除法律另有規定的以
外,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不得為生產經營目的製造、使用、銷售其專利產品,或者使
用其專利方法以及使用、銷售依照該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外觀設計等專利被授予專利權後,任何
單位或者個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不得為生產經營目的、製造、銷售其外觀設計專利產品。專利被授予
後,除法律另有規定以外,專利權人有權阻止他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為上兩款的述用途進口其專利產
品或者進口依照其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對不同類型專利,其受保護的行為是不一樣的。對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而言,
其擁有製造權、銷售權和進口權。而發明專利,可分為產品和方法發明,產品發明專利權人享有製造
權、使用權、銷售權和進口權,而方法發明專利權既享有該方法的使用權,也享有包括使用、銷售依照
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的權利。另外,專利權人在行使這些專利權時,又會受到一些限制,這些限制
包括「除法律另有規定的以外」、「未經專利人許可」、「不得以生產經營目的等」在這些前提條件
下,專利人才有權享有製造權、使用權、銷售權和進口權,禁止他人未經許可行使上述權利,即可細分
為四項權能:禁止權,轉讓權,許可實施權,專利權人自己實施權,標記權
㈤ 簡述專利權的特點。
(1)獨占性。是指專利權是一種無形財產權,具有排他性質,任何人要實施專專利,除法律屬另有規定的以外,必須得到專利權人的許可,並按雙方協議支付使用費,否則構成侵權。(2)時間性。是指專利權只在授權有效期限內有效,期限屆滿或終止失效後該發明創造就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財富,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利用,專利權的期限是由專利法規定的。(3)地域性。是指一個國家授予的專利權只在授予國或地區的區域范圍內有效,對其它國家或地區沒有法律約束力,每個國家或地區所授予的專利權,其效力是互相獨立的。
㈥ [原創]如何理解專利權的壟斷性與公開性
專利權的「壟斷性」表現在保護模式和專利權的效力范圍上。 專利權人藉助國家權力實現個人對技術方法在特定時間和地域的掌管和控制:它是行政機關審查批準的獨占實施許可權和獨占銷售許可權。因此專利權一開始就被理解為「特權」或「壟斷權」 。專利權在保護模式方面與物權不同在於有行政機關介入。從表面上看,專利權人藉助行政機關的審查批準的效力范圍,超出物的所有權確立的嚴格個人自治的范圍,向公權力效力范圍擴張,專利權人某種意義上行使了類似行政機關具有的「行政許可權」的權利形式。 專利法特殊保護模式就是對技術方法公開「對價」的衡平機制。這種對價必須授權行政機關監督執行,因此才出現了行政機關介入審查的規范形式。按照傳統財產法構建技術,技術方法是不能被確認為「財產權」的。技術方法是內存在人腦中的。個人對其掌管、佔有的自然狀態就是保密狀態下使用:一旦表達,就變成「技術信息」 。信息的本質屬性決定了一旦公開,就失去了個人對其掌管的能力。因此技術信息不符合財產法保護的前提條件:公示而對抗第三人的自然排他性。因此知識活動在漫長的世紀不能給予私權。但技術方法因為能夠內化、物化為產品而不被破解,因此作為自然權利受到保護。權利人對其掌管、獲利的唯一有效方式就是自己採取保密措施使其在保密狀態下使用。這就是商業秘密的保護模式。商業秘密的權利客體本質與專利客觀本質應該沒有什麼不同,只是新穎性、創造性、價值性等客觀屬性和審查標准不同。商業秘密法許可權利人採取保密措施,比如簽署保密協議等,加強其自己控制和保密的「私權力」 。商業秘密保護模式客觀上刺激保密,只有保密才能使權利人獲利和保持競爭優勢。但對技術方法保密阻礙了整個社會的技術進步和技能提高。一個智力勞動者,如果願意公開自己的創造性技術信息,國家將補償給權利人一定時間、一定空間的獨占使用權使其繼續保持因該技術而擁有的生產優勢地位。又因為技術方法公開後,會成為公知技術,其傳播的空間是該技術信息的邏輯范圍,因此,國家依據傳統財產權具有對人權與對世權的效力范圍,保證申請人獲得的權利具有物權所有權的效力范圍。 專利權人藉助國家強力實現了對技術信息的佔有事實和實現了掌管能力,個人權利也從自治領域、限制領域擴張到了公共領域。個人權利發展成了個人權力。物權所有權的佔有、使用、收益、處分演繹發展為專利權獨占權、實施權、許可權的「公化私權」的權利形態。比照傳統民法保護模式,在專利法中,傳統民法中使具體權利得以產生、變更、消失的「法律事實」在專利制度中演繹為專利機關直接審查許可的「制度事實」或創制事實,使專利權得以依法產生、變更和消失。在專利制度中,行政機關對私人技術發明結果的審查、確認、許可的行政職責與行政法中國家對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行使的管理責任是不同的:形象的說,專利行政審查機關只是根據國家對價的「合同條件」確認每一筆「對價」的交易過程而已,法律沒有賦予其行使超過國家授權的其他行政特權。 從法律上來說,其正當性不容質疑。專利產品因為是技術方法的「物化」 ,是專利權人行使對技術方法獨占權、實施權、許可權的必然後果,這樣,壟斷性專賣權就是專利權人在市場中的法定權利。其合法性使專利權人對專利產品市場份額的壟斷具有正當性;任何技術發明人的技術方法都是其智力創造的結果,因此,具有自然權利的正當性前提。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專利權人在專利機關獲得的權利證明書只是一種「預期壟斷市場准入權」 ,或資格權。並不能夠直接用來消費。如果其不能變現為直接消費的物質財產和現實利益,就不具有市場刺激的作用。從財產法合理性理念來說,專利產品市場份額這張空白支票的「兌現」是經過專利權人或合法受讓人的市場投資、開發勞動完成的;更因為市場開發的「兌現過程」是一種「搏弈」的結果,具有巨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專利機關開出的「空白支票」很可能是一張「空頭支票」 ,因此,專利權的壟斷市場份額就成了專利法構建的專利權人財產價值「變現」的巨大空間,並刺激競爭者追逐、擴張該空間,實現預期市場份額的價值目標。因此專利權壟斷性符合作為經濟運行支撐的勞動創造價值的理念。 專利權壟斷性的合法性使其在行政機關確權范圍內行使專利權,即便能夠形成壟斷性的市場優勢,也不能因此被認定為限制競爭而受到調整:專利制度設計的競爭目標是刺激全球技術進步。鼓勵科技創新就是鼓勵新技術申請專利和開發新的技術產品。也正因此,專利權才成為市場競爭法調整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的「例外」。 專利的公開性是指專利技術的公開。技術公開是指專利申請人必須以說明書等專利申請文件的形式充分公開其申請專利的發明創造的內容。專利主管機關也應向社會公開通報申請專利的發明創造,一方面使社會了解申請專利的發明創造,監督專利權的授予;同時也為公眾提供發明創造信息和利用發明創造的機會。應該說,技術公開是發明人向社會換取專利權的條件,也是專利權人對社會應盡的義務。如果專利不公開公眾怎麼知道有此獨占技術,怎麼能去「尋租」專利的許可,獲取利益。也就是說,專利如果信息不對外公布的話,那麼就沒有壟斷權的概念,更不用談及專利權的利潤所在了。因此,專利的公開性是專利的內在特質和規律所導致的,是專利的基本特徵。
㈦ 如何平衡專利制度的壟斷性利益與社會利益
1、自然權利論(財產論)
基於發明人精神創作勞動產生的權利是自然的權利,不可剝奪,其存在與否與國家授權無關。國家法律只保障此權利不受到侵害。國家授權只是證明發明人已有的自然權利。
2、非物質財產論(財產論)
人們在發明創造時就好象將自己的生命的一部分融入到此項發明中,他人對此發明的侵犯被認為是對發明人個人權利的侵犯。這一理論更強調發明勞動成果的思想性質和發明人權利的本質特徵,從而把發明人的權利和成果所有人的權利相區別,即將發明人的財產權利和人身權利清楚地劃分開來。發明人的財產權是可以轉移的,而人身權是同發明人不可分割、不能轉移的權利。
3、契約論
為了使發明人能夠控制對發明創造的利用,發明人應當得到禁止別人利用的權利。為此發明人可與社會簽定一項契約。根據契約,發明人有義務將其技術公開以換取獨占使用的權利。按照契約論,專利制度是以國家的面貌出現的社會同發明人之間簽定的一項特殊的契約制度。對發明人來講,公開技術獲得壟斷權可以補償發明創造活動中支出的勞動和費用,還可以獲得更大利益。社會得到的利益表現為增加了新知識,這些知識豐富了科學與技術,並成為它們進一步發展的條件。專利權期限結束後,發明便成為社會的公共財富,公眾可自由使用。這一理論鼓勵人們去創新、公開技術、獲得專利的壟斷權以創造更大的利益。
4、競爭論
國家經濟政策的調整以開展競爭為主要手段,為經濟目的服務的專利法自然離不開競爭機制。競爭的作用在於:及時排除落後的企業,淘汰過時的技術方法和產品,採用新方法生產新產品。競爭的形式不僅體現於市場上的價格、廣告、產品的新穎、質量好壞,也包括為市場上的競爭作準備的科研和技術開發方面的競爭。科研和技術開發已成為競爭過程的決定性因素。專利制度是開展科研競爭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不僅促進競爭的開展,也保證競爭者的切身利益。尤其是對於科研周期長、發明起點高的領域,如果能利用專利制度創建的這一競爭機制,用最新、最准確的專利技術情報指導科研和生產,及時淘汰過時的工藝和方法,就能夠促使這些領域的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保持同步。
5、產業政策論
該理論認為:專利制度是促進技術和經濟進步的手段,它強調的是公眾和社會的利益,把發明人的個人利益放在次要地位。它最主要的觀點是:(1)專利制度鼓勵企業在技術開發和實施發明方面踴躍投資,從而推動社會的技術和經濟進步;(2)專利制度促使發明人將其最新技術公諸於世,使社會盡快了解新技術、新知識,有利於技術情報的交流與傳播,進而促進產業發展;(3)如果對某些關系國計民生的領域授予專利權會造成「權利濫用」或桎梏本國工業的發展,可以暫時排除這些領域不給以專利保護,待這些領域的科技水平提高後再放寬保護范圍,這是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的。(4)專利保護的水平與經濟、科技水平相一致,專利保護要有公共政策加以調整。
6、利益平衡論
專利制度被看成是在專利權人的壟斷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之間的一種利益分配、法律選擇和整合。專利法本身是為平衡知識產權人的壟斷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而做出的制度設計,旨在謀求激勵發明創造需求的社會利益之間實現理想的平衡。專利權人的私人利益與公共利益之間的利益平衡,是專利法律制度的基石。在專利法中,存在著專利權人對其發明創造享有的專有權與社會公眾對知識產品的合法需求之間的矛盾,對具有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雙重屬性的知識產品的使用、分配和利益分享做出合理的安排,以實現專利法的公平正義價值目標。專利法中規定的對專利許可權制的條款,比如時間限制、合理使用、強制許可等均是利益平衡的體現。
㈧ 專利權是一種具有公開性的壟斷權 對嗎
專利權是一種排他性的獨占權。其實質在於,除法律另有規定的以外,非內經專利權人本人同容意,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均不得利用該專利發明創造,否則即構成對專利權的侵權。但是。為了防止專利權人濫用其權利,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整體利益,我國專利法第六十二條對於專利權人的權利作了適當的限制性規定,中非專利權人的先用權就是對專利權人權利的一種法定限制,就是說專利法中實行「使用在先的原則」以保護非專利權人的法權益。
㈨ 專利權的性質及其解釋
零號窗口為你解答:
第一:專利權的簡稱,指專利權人對發明創造享有的專利權,即國家依法在一定時期內授予發明創造者或者其權利繼受者獨占使用其發明創造的權利,這里強調的是權利。專利權是一種專有權,這種權利具有獨占的排他性。非專利權人要想使用他人的專利技術,必須依法徵得專利權人的授權或許可。
第二:指受到專利法保護的發明創造,即專利技術,是受國家認可並在公開的基礎上進行法律保護的專有技術。「專利」在這里具體指的是技術方法——受國家法律保護的技術或者方案。(所謂專有技術,是享有專有權的技術,這是更大的概念,包括專利技術和技術秘密。某些不屬於專利和技術秘密的專業技術,只有在某些技術服務合同中才有意義。)專利是受法律規范保護的發明創造,它是指一項發明創造向國家審批機關提出專利申請,經依法審查合格後向專利申請人授予的該國內規定的時間內對該項發明創造享有的專有權,並需要定時繳納年費來維持這種國家的保護狀態。
第三:指專利局頒發的確認申請人對其發明創造享有的專利權的專利證書或指記載發明創造內容的專利文獻,指的是具體的物質文件。
注意
需要注意的是,日常生活中,人們通常會把"專利」和「專利申請」兩個概念混淆使用,比如有些人在其專利申請尚未授權的時候即聲稱自己有專利。其實,專利申請在獲得授權前,只能稱為專利申請,如果其能最終獲得授權,則可以稱為專利並對其所請求保護的技術范圍擁有獨占實施權,如果其最終未能獲得專利授權,則永遠沒有成為專利的機會了,也就是說,他雖然遞交了專利申請,但並未就其所請求保護的技術范圍獲得獨占實施權。很明顯,這兩個概念所代表的兩種結果之間的差距是巨大的。
這里,專利前兩個意思雖然意義不同,但都是無形的,第三個意思才是指有形的物質。「專利」這個詞語可以僅僅指其中一個意思,或者包含兩個以上的意思,具體情況必須聯繫上下文來看。對「專利」這一概念,生活中人們一般籠統地認為:它是由專利機構依據發明申請所頒發的一種文件,由這種文件敘述發明的內容,並且產生一種法律狀態,即該獲得專利的發明在一般情況下只有得到專利所有人的許可才能利用(包括製造、使用、銷售和進口等)。
由於專利涉及到赤裸裸的利益,世界各國專利相關的知識、法律和規定相當地多而且細致甚至於各不相同,要了解各個細節可通過查詢相關具體法律、條文或者國際條約,另外請見參考資料。
值得注意的是,專利的兩個最基本的特徵就是「獨占」與「公開」,以「公開」換取「獨占」是專利制度最基本的核心,這分別代表了權利與義務的兩面。「獨占」是指法律授予技術發明人在一段時間內享有排他性的獨占權利;「公開」是指技術發明人作為對法律授予其獨占權的回報而將其技術公之於眾,使社會公眾可以通過正常渠道獲得有關專利信息。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WIPO)的有關統計資料表明,全世界每年90%—95%的發明創造成果都可以在專利文獻中查到,其中約有70%的發明成果從未在其他非專利文獻上發表過,科研工作中經常查閱專利文獻,不僅可以提高科研項目的研究起點和水平,而且還可以節約60%左右的研究時間和40%左右的研究經費。
㈩ 專利權特點中,如何理解「公開換獨占」或者「公開換保護」
專利的本質就是:以公開換取保護,沒有公開的部分,就無法獲得保護(保密專利、國防專利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