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的理論依據
今年以來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相繼下發了《財政部關於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有關問題的通知》財金[2014]76號(下稱「76號文」)、《財政部關於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示範項目有關問題的通知》(財金[2014]112號)(下稱「112號文」)、《財政部關於印發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試行)的通知》(財金[2014]113號)(下稱「113號文」)、《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指導意見》(發改投資[2014]2724號)(下稱「2724號文」)及其附件《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通用合同指南》(下稱「《合同指南》」),社會各方面對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高度關注,各方面都在研究PPP的操作,江蘇、湖南、河北、河南省也相繼出台了地方性的PPP規定,但這些規定中對PPP涉及的相關法律問題並沒有解決,因此,本文就PPP實施涉及的法律問題進行探討,以期拋磚引玉。
一、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法律性質
PPP模式通常是指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為提供公共服務(主要是公用性基礎設施建設)而通過正式的協議建立起來的一種長期合作夥伴關系,其中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互相取長補短,共擔風險、共享收益。在PPP項目中一方是政府,一方是代表社會資本的私營機構。作為國家機關的政府由民眾選出,然後代表社會民眾對社會實施管理職能,政府對社會管理的行為屬於行政行為,行政主體在實施行政行為時具有單方意志性,不必與行政相對方協商或徵得其同意,即可依法自主作出;同時,行政行為具有強制性,以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行政相對方必須服從並配合行政行為,否則,行政主體有權給予制裁或強制執行。作為政府,為了實現行政管理目標,或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也可以與行政相對人經過協商而簽訂行政合同,行政主體對於行政合同的履行、變更、或解除享有優益、監督權、指揮權、單方解除權。總之行政合同簽約的主體之間是不平等的,這與民事合同於平等主體之間經過協商意思表示一致而簽訂有本質的區別。
PPP模式有多種,在不同的國家模式也有差別,首先PPP合同,無論是BOT、BOOT,還是其他類型,都是為了提供公共服務(當然,投資方在其中也有其私人的利益),而這些公共服務原來由政府提供,當政府把這些服務交給私營機構或公私合營機構提供時,所簽訂的合同一方必然是政府,而政府也有權力對合同履行進行監督,而不僅僅是合同的平等一方,所以PPP合同法律關系,具有行政性質。
而另一方面,在PPP合同的訂立過程和履行過程中,非政府一方的社會資本或者說私營機構,也可以在利益、風險分配,違約責任、補償等問題上與政府進行協商,討價還價,這與行政行為的單方意志性和強制性又有不同,體現出民事合同的特點。所以PPP合同即反映了政府與私營機構之間的民事合同關系,又有政府與私營機構之間的管理與被管理、監督與被監督的行政關系,屬於兼具公法和私法性質的混合合同,雙方當事人應同時受到公法和私法原則約束。
當然也確實有人認為,政府與私營機構簽訂的合同,並不屬於政府行使社會管理職能的合同,應該屬於民事合同。我認為,政府作為社會管理者,具有雙重的角色,在行使社會管理職能時,屬於社會的管理者,其作出的行為為行政行為,具有單方意志性和強制性。當不履行社會管理職能,就不以社會管理的角色出現,如政府采購辦公用品,雖然也涉及政府的正常運行,但並直接涉及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其所簽訂的合同應該屬於民事合同,在這種的合同中政府沒有管理與監督的職能。在政府與代表社會資本的私營機構簽訂道路建設、燃氣、供水、供電、污水處理等合同時,這些服務本身不屬於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在政府負責道路建設、燃氣、供水、供電、污水處理等市政基礎設施服務時,其角色並不是社會管理者,政府把有關的服務交給私營機構所簽訂的此類合同也應該不屬於行政合同。但由於市政建設等公共服務涉及社會公眾利益,而政府也是民眾選舉出來為公共利益服務的,所以政府應該對市政基礎設施的服務承擔責任,代表公眾履行管理義務,介入到市政基礎設施服務中去,這樣,以市政基礎設施服務為基本內容的PPP合同就兼具民事合同和行政合同的雙重特徵。
二、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是否適用《政府采購法》和《招標投標法》
「76號文」按照《政府采購法》及有關規定,依法選擇項目合作夥伴,財金「113號文」第11條在采購方式選擇中明確規定「項目采購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及相關規章制度執行,采購方式包括公開招標、競爭性談判、邀請招標、競爭性磋商和單一來源采購。項目實施機構應根據項目采購需求特點,依法選擇適當采購方式。」發改委的2724號文也規定:「按照《招標投標法》、《政府采購法》等法律法規,通過公開招標、邀請招標、競爭性談判等多種方式,公平擇優選擇」合作夥伴。
但有人提出,PPP項目不應適用《政府采購法》和《招標投標法》,理由是PPP項目投資來源於社會資本沒有使用政府資金,不屬政府投資項目,有些PPP項目是用戶付費或用戶付費加政府補貼,無法判斷是否屬采購范圍,不應屬於政府采購法所稱的工程或服務;PPP項目雖然有提高公共服務效率、轉變政府職能、改革財稅體制的目的,但吸收社會資本的目的可能更直接,而《政府采購法》規范的是政府購買工程與服務,並不是為了融資,所以PPP項目的性質與政府采購並不符合;《政府采購法》和《招標投標法》對招投標的過程過於嚴格,不適合於長期而復雜的PPP項目。
但我認為,以上理由雖然有一定道理,但就目前的情況,適用《政府采購法》和《招標投標法》是更好的選擇。首先,《政府采購法》規定了哪些工程和采購應該適用該法,《招標投標法》規定了哪些招標投標必須依據招投標法進行,但並沒有排除其他的項目不得適用;作為行政合同與民事合同兼有的PPP項目,即使不屬於該法調整范圍、沒有使用政府資金,雙方當事人可以選擇適用准據法;其次,採用公開的、競爭性的招投標制度,是政府公共采購的基本要求,也是目前防止腐敗的基本手段,通過公開、公正的程序確定的合同其合法性更強,對社會資本也是一種保護;第三,從技術上看,PPP合同周期長、內容復雜,如果簡單的進行招投標,無法解決合同中的很多問題,不利於達成完善的合同,但《政府采購法》中也明確規定可以採用競爭性談判和競爭性磋商程序,從而彌補合同談判不充公的缺陷;第四,相關的法律,如《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等法規和地方性規定均規定採用招投標制度,不採取招投標制度怎麼在合理的程序確定項目實施單位,而且由於目前的各法律對於招投標的規定比較粗糙,可以由部委或地方人大制度詳細的操作性細則,這樣即不違反宏觀的法律規定,又使PPP的招投標程序具有可操作性。
《招標投標法》規定,招標人不得向他人透露已獲取招標文件的潛在投標人的名稱、數量或者可能影響公平競爭的有關招標投標的其他情況,或者泄露標底,影響中標結果的,中標無效。招標人違反本法規定,與投標人就投標價格、投標方案等實質性內容進行談判,影響中標結果的,中標無效。《政府采購法》規定,談判小組從符合相應資格條件的供應商名單中確定不少於三家的供應商參加談判,並向其提供談判文件。談判小組所有成員集中與單一供應商分別進行談判。在談判中,談判的任何一方不得透露與談判有關的其他供應商的技術資料、價格和其他信息。談判文件有實質性變動的,談判小組應當以書面形式通知所有參加談判的供應商。談判結束後,談判小組應當要求所有參加談判的供應商在規定時間內進行最後報價,采購人從談判小組提出的成交候選人中根據符合採購需求、質量和服務相等且報價最低的原則確定成交供應商,並將結果通知所有參加談判的未成交的供應商。
這兩個法律之間並不存在沖突,首先,在進行PPP項目談判的時候,可以將有關項目的關鍵點列為談判要點,只要對所有的參與者公平,並按《政府采購法》不透露其他供應商的信息,招投標就是合法和公正的;如果項目在談判過程中因某家供應商的建議和意見,發生了實質性的改變,只有公平的告知其他供應商,這個過程也是公平的,不影響談判的結果;其次,由於是競爭性談判,談判肯定涉及實質性的合同條件,按招投標法,在中標前招標人與投標人進行實質談判,並不必然導致合同無效,只要程度公平,機會均等,不影響中標結果就可以,因談判導致合同條件變化的,只要按《政府采購法》通知其他供應商,程序就是合法公正的,由於合同條件的變化,等於是啟動了新一輪的談判;在113號文也規定,評審小組可以與社會資本進行多輪談判,談判過程中可實質性修訂采購文件的技術、服務要求以及合同草案條款,實質性變動的內容,須經項目實施機構確認,並通知所有參與談判的社會資本;第三,在通過談判,將合同條件大部分確定後,再制定招標的最終文件,制定招標的條件或條件的組合,在確定大部分合同條件的基礎上,由投標者就不確定的價格等條件,或條件的組合進行正式投標,由招標人在最終的投標條件中進行選擇,這樣即遵守了法律的規定,也不至於因遵守法律規定影響項目談判、招投標的質量。
在PPP項目中,如果通過招投標方式或競爭性談判方式確定了PPP的項目主體,但PPP項目還要設立項目公司,即PPP合同的談判參與方並不是PPP項目的實施公司,這樣投標主體與簽約主體就不一致,為此113號文規定,需要為項目設立專門項目公司的,待項目公司成立後,由項目公司與項目實施機構重新簽署項目合同,或簽署關於承繼項目合同的補充合同。但同時也應該限制項目公司的股權轉讓,不允許項目公司的投資方進行實質性的變更。另外,在通過招投標或競爭性談判確定PPP實施方後,簽訂特許經營協議的時候是否還應該進行招投標,這個問題也應該明確。
三、政府合作的主體
由於「76號文」和「2724號文」都是政府部門制定的,而且都是通知和指導意見、指南等,在效力層級上還達不到部門規章,在規范性和嚴謹性、統一協調方面都有不足,比較明顯的是關於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時,政府方的實施機構不一致。
「76號文」由於是財政部制定的,希望由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會同行業主管部門進行項目評估、選擇合作夥伴、簽訂合同,在「113號文」中建議設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中心或指定專門機構,履行規劃指導、融資支持、識別評估、咨詢服務、宣傳培訓、績效評價、信息統計、專家庫和項目庫建設等職責,在具體運作中又提出由財政部門(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中心)會同行業主管部門開展項目篩選和評價,政府或其指定的有關職能部門或事業單位可作為項目實施機構,負責項目准備、采購、監管和移交等工作。實際上沒有明確具體的負責部門,作為財政部也無權明確規定由哪個部門負責實施。
發改委2724號文提出按照地方政府的相關要求,明確相應的行業管理部門、事業單位、行業運營公司或其他相關機構,作為政府授權的項目實施機構,即把實施機構的確定交給了地方政府。
在特許經營領域2004年建設部的《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規定,國務院建設主管部門負責全國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活動的指導和監督工作。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建設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活動的指導和監督工作。直轄市、市、縣人民政府市政公用事業主管部門依據人民政府的授權(以下簡稱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的具體實施。即,具體實施機構是各地的公用事業主管部門。而《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法》(徵求意見稿)中規定,省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部門負責指導和協調本行政區域內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工作,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的重要制度、重大規劃。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依據本級人民政府的授權作為實施機關,負責本部門職責范圍內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項目的具體實施工作。根據這個規定,落實下來,還是各公用事業的主管部門。
《江蘇省關於推進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有關問題的通知》(蘇財金〔2014〕85號)提出各市、縣財政部門應積極推動建立政府牽頭,財政、發改、規劃、住建、交通、環保、衛生、民政等職能部門參與的PPP協調領導小組,市、縣財政部門應結合部門內部職能調整,研究成立由金融、預算、經建、采購、績效等業務口組成的PPP中心,有條件的地方可申請編制部門批准設立PPP中心,作為負責PPP日常管理的機構。各市、縣財政PPP中心應會同項目主管部門、項目實施機構遵照有關規定選擇合作夥伴,但哪個部門是項目實施機構並沒有說明,該規定中同時列出了項目主管部門和項目實施機構,說明實施機構還不是行業主管部門。按上述講的行政合同的理論,行政合同的一方應該是行政主體,或者是政府,或者是政府授權的主管部門(其實簽約主體還是政府,主管部門只是依據授權簽約),未明確的實施機構簽訂的合同的效力就存在疑問。而政府機構的設立是各地權力機關—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所謂的PPP中心,即使有編制,也只能是臨時機構,不具備行政法和合同法上的簽約主體資格,其所對外實施的行為必須經相應的政府確認後才有效。
而河南省政府出台的地方規定,明確PPP的主體是各級政府和授權單位,省政府成立推廣運用工作領導小組,統一協調部署全省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推廣運用工作。這是比較明確的,之所以出現這樣的不同,是因為江蘇省的規定是該省財政廳制定的,作為財政部門無權對實施主體作出決定。
而河北省的地方規定則更加明確,該省規定由各市縣政府建立項目庫,政府或授權組織實施單位進行評估,授權組織實施單位制定PPP實施方案,各行業主管部門會同財政部門選擇合作夥伴,政府授權投資主體與PPP項目其他參與方簽訂合作協議,政府或有權授予特許經營的主管部門與PPP項目公司在項目合作協議框架下簽訂特許經營協議。財政部門可給予適當的補貼,各市縣政府要對PPP項目進行監管,行業主管部門要建立政府、服務使用都共同參與的綜合性評價體系。相比而言,河北省對PPP運作中的政府參與主體規定的更明確,操作性更強,在法律上也具有相應的效力。
在社會資本的參與主體方面,在國家發改委的《合同指南》中,社會資本主體為「符合條件的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商投資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或其他投資、經營主體」。而在財政部的「113號文」中,社會資本則指「已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境內外企業法人」,財政部主要是考慮是否會增加政府的債務,所以明確排除了政府融資平台和其他控股國有企業。
四、關於財政補貼
關於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中各個文件均規定了對項目收入不能覆蓋成本和收益,但社會效益較好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地方各級財政部門可給予適當補貼,並分類納入同級政府預算。但對如何補貼、決定補貼的主體和程序確定的並不明確。
財政專項資金(以下簡稱專項資金),是指上級人民政府撥付本行政區域和本級人民政府安排的用於社會管理、公共事業發展、社會保障、經濟建設以及政策補貼等方面具有指定用途的資金[1]。財政補貼在我國並沒有統一的制度性規定,財政部和各地方政府關於財政補貼的規定十分繁雜,中央財政和地方各級財政都有權對特定的行業、企業和人群進行補貼。以河北省的地方規定為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專項資金的監督管理工作,其他業務主管部門按各自職責做好專項資金的監督管理工作。財政補貼的程序是,申請使用專項資金的單位和個人,向業務主管部門提交申請文件及有關資料,業務主管部門對受理的申請進行審查。業務主管部門或者專項資金使用單位按專項資金預算、歸口管理的專項資金安排計劃、項目實施進度和支付方式,編制專項資金用款計劃,報同級財政部門。財政部門對專項資金用款計劃進行審核,符合規定的,按用款時間要求撥付專項資金(給業務主管部門)。經業務主管部門撥付專項資金使用單位的專項資金,專項資金使用單位按項目實施進度編制用款計劃報業務主管部門。業務主管部門審核後,對符合規定的撥付專項資金。當然不同的補貼項目和不同政府和政府部門規定的補貼的資金的申報、審批程序都不相同,需要逐一進行研究。
財政補貼也是政府的一項支出,按規定應該納入預算管理,所以,只要按預演算法等規定進行預算審批,並按各地的地方性規定履行了相應資金的審批程序,財政補貼是有法律依據的。反之,如果沒有經過合法的程度,僅政府承諾給予補貼,則在法律效力上存在瑕疵,在最終的兌現上也存在風險。所以投資PPP項目的企業一定要研究地方財政補貼的規定,並要求政府依據規定履行相應的程序,而不能僅在合同中規定一個條款就認為萬事大吉。
在財政補貼的問題上,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預演算法》,首先,經人民代表大會批準的預算,非經法定程序,不得調整。各級政府、各部門、各單位的支出必須以經批準的預算為依據,未列入預算的不得支出。如果沒有列入預算,財政補貼是不能實現的。其次,預演算法規定預算年度自公歷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即按年進行預算,但PPP項目持續的時間長,往往二三十年,財政補貼的預算需要年年審批,並不能一勞永逸的一次性審批,這對於PPP項目來說也是個問題。財政部76號文提出,要求從以往單一年度的預算收支管理,逐步轉向強化中長期財政規劃,但畢竟還沒有從法規上落實。
五、關於PPP項目的土地問題
按中國的土地管理法,建設單位使用國有土地,應當以出讓等有償使用方式取得,但城市基礎設施用地和公益事業用地等是可以以劃撥方式取得,據此可以理解PPP項目中的大部分用地,可以採取劃撥地;關於基礎設施及市政公用PPP項目(包括但不限於污水、垃圾焚燒發電、供氣等),項目法人關於土地使用的權利主要有以下三種:項目法人享有劃撥土地使用權、出讓土地使用權以及通過租賃方式享有對土地使用的權利。
在以劃撥方式取得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情況下,融資的時候,可以辦理土地使用權抵押,但抵押權人只有在以抵押標的物折價或拍賣、變賣所得價款繳納相當於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的款項後,對剩餘部分方可享有優先受償權。所以很多金融機構出於風險和處置方便考慮,不願意接受劃撥土地抵押融資。
依據《擔保法》第37條及《物權法》第184條的規定,學校、幼兒園、醫院等以公益為目的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的教育設施、醫療衛生設施和其他社會公益設施;」即使該等土地使用權是以出讓方式獲得,且公益設施為私立性質,也不得抵押。《關於私立學校、幼兒園、醫院的教育設施、醫療衛生設施能否抵押的請示的意見》(法工辦發[2009]231號)規定,私立學校、幼兒園、醫院和公辦學校、幼兒園、醫院,只是投資渠道上不同,其公益屬性是一樣的。私立學校、幼兒園、醫院的教育設施、醫療衛生設施也屬於社會公益設施,按照《物權法》第一百八十四條規定,不得抵押。所以在考慮PPP項目融資結構的時候要注意這些問題。
在很多項目中,投資方也會以出讓土地使用權的方式取得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投資方常常會要求與政府簽訂協議,由政府收到土地出讓金後以補貼、返還的形式返還給投資方。首先,政府的補貼和法定的要求和程序,並不一政府加蓋公章就有效的,行政行為的原則是法無授權即為禁止,沒有依據法定程序的決定並不一定具有法律效力;其次,按國有土地出讓金的有關規定,即2006年68號文和100號文關於土地收支兩條線的規定,地方政府無權直接支配土地出讓收入並再返還給投資方;第三,如果合同中已經約定了,政府收到出讓金後要返還給投資方,會不會構成在土地招拍掛前確定中標人,因招拍掛制度而導致土地中標無效。
對於鐵路、軌道交通等項目,由於投資巨大、回收期限較長,投資方往往要求捆綁地上物業開發(即地鐵上蓋物業),但按《物權法》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規定》,商業等各類經營性用地,必須以招標、拍賣或者掛牌方式出讓。地鐵上蓋物業,其用地性質應為經營性用地,也應該按招拍掛程序取得建設用地使用權,這樣就無法保證軌道交通公司獲得相應的土地,能否綜合一體化開發成各地政策無法突破的問題。
六、PPP項目的公司股權分配與治理結構
PPP的原義即公私合作,公私合作意味省並不是由社會資本單獨出資,否則就是純粹的BOT模式了,財政部76號文規定,財政部將積極研究利用現有專項轉移支付資金渠道,對示範項目提供資本投入支持,給予示範項目前期費用補貼、資本補助等多種形式的資金支持。即政府是要投入資金的。發改委2724號文指出PPP的意義是有利於推動各類資本相互融合、優勢互補,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說明政府也是可能投資的。總之,政府在PPP項目中不僅是合同的一方和監管方,還是投資方。
76號文提出,在與社會資本協商確定項目財政支出責任時,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對各種形式的資金支持給予統籌,綜合考慮項目風險等因素合理確定資金支持方式和力度,但以什麼樣的方式提供支持並沒有明確。在北京地鐵四號線中,全部建設內容劃分為A、B兩部分:A部分主要為土建工程部分,投資額約為107億元,佔4號線項目總投資的70%,由已成立的4號線公司負責投資建設;B部分主要包括車輛、信號、自動售檢票系統等機電設備,投資額約為46億元,佔4號線項目總投資的30%,由社會投資者組建的北京地鐵4號線特許經營公司(以下簡稱「特許公司」)負責投資建設。4號線項目竣工驗收後,特許公司根據與4號線公司簽訂的《資產租賃協議》,取得A部分資產的使用權。特許公司負責地鐵4號線的運營管理、全部設施(包括A和B兩部分)的維護和除洞體外的資產更新,以及站內的商業經營,通過地鐵票款收入及站內商業經營收入回收投資[2]。這其實是租賃關系,雙方為合同、即契約式合作。
在合作方式上河北省規定,政府授權的投資主體與PPP項目其他參與各方簽訂項目合作協議,協議內容包括「成立PPP項目公司事項」,而河南省規定「對不同合作方式所對應的資本結構」進行評估,江蘇省也要求對資產權屬、股權結構進行評估。即地方政府也考慮到政府投資的問題。按《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國有參股企業中的國有資產的監督管理,適用本條例。企業國有資產,是指國家對企業各種形式的投資和投資所形成的權益,以及依法認定為國家所有的其他權益。國有資產由國務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根據授權,依法履行出資人職責,依法對企業國有資產進行監督管理。即由國資委代表國有資產履行出資人職責,參與企業管理和重大事項的決定,並進行監督。如果政府在項目公司中持股,投資方要注意國有資產管理的特殊規定,保證公司按國有資產管理的規定進行運作。
根據公司法,公司的表決權和分紅權可以不按同股同權、同股同利處理,而由公司章程進行約定,鑒於PPP項目不僅是為了吸引社會資本投資,也為了發揮社會資本在管理、技術方面的長處,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和效率,公司的管理由社會資本主導比較適宜,約定由社會資產進行PPP項目公司管理、而國有資本享有優先權比較適宜,但這樣的約定與國有資產管理的法律約束如何協調值得研究。
Ⅱ 請問哪位可以幫忙解答一下近五年的國家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1979—1980年 第一階段 松 松 雙松 2年
1981年 第一階段 緊 松 緊松 1年
1982—1984年 第一階段 松 松 雙松 3年
1985年 第二階段 緊 緊 雙緊 1年
1986—1988年 第二階段 松 松 雙松 3年
1989—1991年 第二階段 緊 緊 雙緊 3年
1992—1993年中 第二階段 松 松 雙松 1年
1993年中一1997 第二階段 緊 緊 雙緊 5年
1998—2002年 第三階段 松(積極) 松(穩健) 雙松 5年
2003—2004年 第四階段 穩健趨緊 偏松和趨緊 2年
2006—2008年 金融危機之前 貨幣政策從「穩健」轉向「從緊」的同時,明年財政政策將繼續保持穩健。
08-10年 適度寬松貨幣政策 積極的財政政策
2011年 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增強宏觀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有效性。
1998年以來我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效果分析
至1996年底我國的緊縮政策成功地將當時的高通貨膨脹降了下來,實現了經濟的「軟著陸」,加上1997年爆發的東亞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經濟整體上陷入了通貨緊縮的狀態。1998年我國啟動積極的財政政策,同時伴以穩健的貨幣政策。至這次財政政策的調整,這一整體上積極的宏觀政策歷時近7年之久,前後能持續如此長時間的宏觀政策,在全世界也是不多見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進行分析:
1。積極財政政策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非常明顯。一方面,每年發行大量的長期建設國債,直接增加了固定資產投資,拉動了經濟增長。在實施積極財政政策期間,中央政府每年發行1000-1500億元的長期建設國債,僅從1998年至2004年7月間,累計發行9100億元。財政的資本性支出的帶動作用非常大。政府資金具有引導效應,比如政府上一個項目,銀行就爭著給貸款,這種「政府投資、銀行跟進」所形成的投資規模是相當驚人的。
2。「積極」貨幣政策的作用不夠理想。隨著積極財政政策的啟動,宏觀政策伴以穩健的貨幣政策。但從事後來看,我們的貨幣政策事實上是偏松的。如,中國人民銀行從1996年以來連續8次調低利率,其中1998年之後就有5次。這期間,盡管央行採取了一系列寬松的貨幣政策措施,但並沒有徹底扭轉信貸緊縮的局面。從供給方面看:銀行的「惜貸」現象仍然嚴重,自1995年金融體系開始出現的「存差」進一步擴大,至2003年已高達49059億元;從需求方面看,質量好的大中型企業的資金比較充裕,信貸需求不大,而大量中小民營企業,因銀行的貸款條件和自身的因素,取得貸款依然困難。
從以上兩方面可以看出,一方面經濟主體的貨幣需求量一直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大量的資金沉澱在銀行中不能轉化為投資。這表明我們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最終使「積極」貨幣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以致從表面上看,中國已幾乎陷入了流動性陷阱。雖然「積極」的貨幣政策並不如意,事後效果微弱,但「積極」的貨幣政策無疑為積極財政政策有效發揮作用提供了一個寬松的貨幣環境,這也是我國目前特定的國有企業體制和銀行體制下積極財政政策能發揮作用的必要條件。
三、對我國當前兩大政策配合的一些建議
當前,我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配合日趨協調、完善,共同在反經濟周期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在更深層次上的協調配合還不是很成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調節分工不明確。貨幣政策長於總量調節,財政政策長於結構調整,但目前我國的兩大政策均未發揮出各自優勢,導致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緩慢。二是配合關系不規范,缺乏有效的配合機制。三是在經濟運行和體制改革的某些重大問題以及在投資領域,都一定程度上存在配合不協調的問題。根據以上存在的問題,借鑒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兩大政策的配合經驗,為了進一步發揮兩大政策的配合效應,可以從如下方面人手:
1。建立和完善規劃、財政、銀行的配合機制,優化國家宏觀調控體系。要健全和完善國家規劃和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相互配合的宏觀調控體系,國家規劃明確的宏觀調控目標和總體要求,是制定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主要依據。要通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長期規劃對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進行統籌安排和政策協調。包括兩大政策目標的協調、財政赤字和金融不良資產的定期跟蹤測算、財政金融穩定性的預安排、財政金融政策和操作工具進行互動效率評估和化解金融不良債務安排等。財政政策要在促進經濟增長、優化經濟結構和調節收入分配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貨幣政策要在保持幣值穩定和經濟總量平衡方面發揮作用,健全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要完善統計體制,健全經濟運行監測體系,加強各宏觀經濟調控部門的功能互補和信息共享,提高宏觀調控水平。
2。完善產業政策、收入分配政策與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機制,發揮綜合效應。當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中結構問題甚於總量問題,經濟結構不合理致使局部需求過高和局部供給不足成為主要矛盾,必須重視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與其他經濟政策的協調。我國產業政策要通過鼓勵、限制或禁止某些產業、產品和技術發展,合理配置利用資源,優化經濟結構。目前部分信貸資金流向低水平重復建設領域,與產業政策導向出現了偏離,要求產業政策和信貸政策要適時、適度進行調整,形成動態協調配合機制,更好地發揮綜合調控作用。發改委要定期發布和適時調整相關產業政策;人民銀行和銀行監管部門要配合提出加強和改進信貸管理、優化信貸結構的政策措施,為商業銀行適時調整信貸投向提供支持;商業銀行要嚴格按照產業政策和信貸政策發放貸款。為解決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增長不平衡現象,要重視通過調整收入分配政策刺激消費需求增長。要加快進行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從根本上抑制由地方政府推動的某些行業和地區出現的投資熱。只有各項經濟政策協調配合,我國經濟才能步入自主增長的良性循環。
3。適度調整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工具的運用。財政政策要從以國債手段為主轉向以稅收和財政貼息手段為主刺激總需求;貨幣政策要更多地運用利率、公開市場操作、再貼現率、存款准備金率等間接手段調節總需求。財政政策依然要在公共投資領域發揮作用,創造社會公平、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要建立健全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配套的分稅分級財政框架。重點要對省以下體制灌注分稅分級體制的實質性內容,建立三級分稅分級財政。建立規范的公共收入制度,調整優化支出結構,推進部門預算、收支兩條線、國庫集中收付、政府采購制度等改革。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方面,要通過改革完善國債發行交易制度,統一國內債券市場,活躍短期債券市場,使央行公開市場操作能有的放矢,成為貨幣供應量調控的有效工具。
4。推進財政投融資體制和國債運作管理的改革是未來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的兩大基點。新形勢下一項非常緊迫的戰略任務是,既要抵禦低水平重復投資,又要繼續支持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安排要建立投資信息透明化、投資來源市場化、投資管理法制化的操作平台。在投融資體制改革中,要明確財政投融資與商業銀行投融資的界限,既提高財政投融資的投資效益,又保障貨幣政策免受政策性金融業務的沖擊。要規范、強化、整合債券市場,切斷隱性的地方財政赤字融資渠道,切斷企業和銀行用信貸資金盲目投資的渠道,把有效的投資納入到正常的軌道上來。國債運作上可考慮實行「國債余額管理」制度,全國人大每年給財政部批准一個國債余額指標,這個指標是上一年國債余額加上本年度財政預算赤字之和。只要國債發行不突破余額,由財政部視市場情況靈活掌握發行規模和期限品種。為解決財政部發行短期國債缺少動力、
而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缺乏短期國債作為操作工具的矛盾,短期國債可不列入當年國債發行計劃,財政賬戶出現臨時性頭寸不足時,財政部可發行短期國債用於周轉。
5。適度調整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配合的重心。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以及我國加入WTO後的經濟結構調整,兩大政策配合的重心要從以財政政策協調為主體轉向更多地發揮貨幣政策的調控作用。蒙得爾•弗萊明提出的財政貨幣選擇新理論指出,現實世界中的資本具有不完全流動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是有效的,但其政策效應的大小取決於資本流動的完全程度。資本流動性越大,財政政策的作用越小,而貨幣政策的作用越大。在改革開放日益擴大的進程中,資本流動性越來越大,因此貨幣政策應發揮主要的作用,而財政政策予以配合。通過貨幣政策所體現的資源配置,實現以資源效率為主,兼顧公平的原則。
Ⅲ 人民銀行,財政局,稅務局的區別,求高人指點!
人民銀行的職能如下:
職 能
中國人民銀行的主要職責為:
(一)起草有關法律和行政法規;完善有關金融機構運行規則;發布與履行職責有關的命令和規章。
(二)依法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
(三)監督管理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和銀行間債券市場、外匯市場、黃金市場。
(四)防範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維護國家金融穩定。
(五)確定人民幣匯率政策;維護合理的人民幣匯率水平;實施外匯管理;持有、管理和經營國家外匯儲備和黃金儲備。
(六)發行人民幣,管理人民幣流通。
(七)經理國庫。
(八)會同有關部門制定支付結算規則,維護支付、清算系統的正常運行。
(九)制定和組織實施金融業綜合統計制度,負責數據匯總和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
(十)組織協調國家反洗錢工作,指導、部署金融業反洗錢工作,承擔反洗錢的資金監測職責。
(十一)管理信貸徵信業,推動建立社會信用體系。
(十二)作為國家的中央銀行,從事有關國際金融活動。
(十三)按照有關規定從事金融業務活動。
(十四)承辦國務院交辦的其他事項。
財政局的職能
(一)貫徹執行國家財政、稅收的法律、法規、規章和方針政策;組織擬定財政、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資產評估、財務會計等方面的地方性規定和辦法,並監督實施;參與擬訂有關稅收政策,指導各區財政工作。
(二)擬定財政發展戰略、中長期財政規劃,參與制定各項宏觀經濟政策;執行中央與地方、國家與企業的分配政策;提出運用財稅政策實施宏觀調控和綜合平衡社會財力的建議。
(三)編制年度全市和市級預算草案並組織執行,受市人民政府委託,向市人民代表大會報告全市和市級預算及執行情況,向市人大常委會報告決算。
(四)制定財政和預算收入計劃;管理和監督各項財政收入;負責組織農業稅、耕地佔用稅、契稅等的徵收和管理。
(五)管理和監督各項財政支出;管理市級預算外財政專戶資金及各項政府性基金;管理和監督彩票發行與彩票市場、國債發行及相關工作;管理政府性貸款業務;管理財政預算內行政機構、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的非貿易外匯。
(六)擬定和執行統一規定的行政事業單位開支標准;負責建立和實施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管理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組織實施對社會保障資金使用的財政監督;執行社會保障資金財務制度、基本建設財務管理制規定、及分行業企業制度、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財務規則。
(七)執行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的產權管理制度;負責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的監管;制訂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標准;組織實施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公共資源統計分析及評價;組織開展企業、行政事業單位等會計決算報表匯總和分析。
(八)參與財政性資金項目安排總量研究;組織調度財政性基本建設資金;參與財政性資金投資項目的工程概、預算審核,負責對財政性資金投資項目的工程結算進行審核;審核基本建設竣工財務決算;監督執行政府采購政策,指導全市政府采購及政府采購的信息統計工作;參與工程造價管理;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對市級財政性資金基本建設重點項目的管理辦法;牽頭辦理重點行政事業單位派駐財務總監的工作。
(九)貫徹執行會計法規和制度;依法監管注冊會計師和會計師事務所的業務,管理和指導社會審計工作。
(十)統一管理資產評估行業,指導和監督評估機構和注冊評估師的業務。
(十一)監督財稅方針、政策、法規、和財會制度的執行情況;檢查、反映財政收支管理中的重大問題,提出加強財政管理的政策建議。
(十二)組織財政人員培訓、財政宣傳和信息工作。
(十三)承辦市政府和上級財政部門交辦的其他事項。
稅務雖然現在分為國地兩稅,但是職能還是一樣的:
一、 職責范圍
按照國家現行財稅體制規定,國稅系統主要負責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包括中央企業和2002年1月1日後辦理工商登記的新辦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儲蓄存款利息所得個人所得稅、車輛購置稅等7個稅種的稅收管理工作。
二、承諾內容
(一)稅務登記。申請辦理開業登記或變更登記,經國稅機關按法律程序審查符合規定的,在30日內審核並發給稅務登記證件。
(二)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的認定。收到工業企業申請認定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報告,資料齊全的,自受理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給予調查完畢;不符合條件的,5個工作日內回復原因。收到商貿企業申請認定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報告,經國稅機關按照法律程序和法定工作日審查符合規定的,給予辦理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認定手續。
(三)普通發票的領購和代開。納稅人購買普通發票,證件齊全,符合規定的,至少給予1個月的正常用量。代開普通發票,符合規定的,隨到隨辦。
申請自印普通發票,手續齊全,符合規定的,20個工作日內審查完畢,轉報省局送指定的印刷廠印製,不符合規定的,即時回復原因。
(四)受理納稅申報。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必須在規定的期限內申報納稅,凡申報資料齊全、數據准確的,即時辦理。
(五)查處舉報。舉報偷、騙稅案件,自受理之日起15日內實施檢查,結案後根據舉報人的要求給予答復。
(六)稅法咨詢。對納稅人提出的一般性稅收政策咨詢或有關納稅事宜,工作人員應熱情接待,細致、准確、清楚地回答納稅人提出的問題,不得推諉扯皮或拒絕回答。對需請示上級機關解釋的,及時請示並給予答復。
(七)文明服務。國稅人員要堅持文明執法、優質服務,使用文明用語,禁用服務忌語,杜絕執法中的「吃、拿、卡、要」行為。國稅人員在執行公務時,必須按規定統一著稅裝,窗口工作人員佩帶工作牌,到企業進行稅務稽查、稅務檢查人員必須2人以上,同時出示稅務檢查證件和《稅務檢查通知書》,否則納稅人有權拒絕。
三、違諾處理
(一)工作方法簡單,言行舉止不文明,服務態度生硬,同納稅人發生爭吵,被納稅人舉報投訴後,經調查屬實的,責成當事人向納稅人賠禮道歉,並給予批評教育或行政告誡處理。
(二)對能馬上辦理的事,拖延不辦或故意刁難不辦的,被納稅人舉報投訴後,經調查屬實的,責成當事人向納稅人賠禮道歉,並對其行政告誡處理。
(三)工作人員沒有在承諾時限內辦結有關事宜,或因主觀原因導致沒能踐諾的,被納稅人舉報投訴後,經調查屬實的,給予當事人經濟處罰,並給予行政告誡或違規待崗處理,同時追究分管領導的連帶責任。
(四)工作人員以權謀私,吃、拿、卡、要,情節輕微的,給予行政告誡;情節嚴重的,按照黨政紀規定處理;觸犯刑法的,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四、投訴辦法
對本系統機關工作人員違反承諾內容,歡迎社會舉報投訴。
投訴舉報電話:5665911
政策咨詢及偷稅舉報電話:12366
滕州市國家稅務局相關承辦審批項目
一、有關行政許可
對發票使用和管理的許可
(一)異地經營申請領購發票的許可
1、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票管理辦法》(國函[1993]174號)第十八條:臨時到本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外從事經營活動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憑所在地稅務機關的證明,向經營地稅務機關申請領購經營地的發票。
2、申請人應當具備的條件
本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以外來本轄區從事臨時經營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持稅務登記證副本和所在地稅務機關填開的外出經營活動稅收管理證明,向營業地稅務機關報驗登記,接受稅務管理。報驗登記後需要發票的,向經營地主管稅務機關申請領購經營地的發票(普通發票)。
3、辦理程序
(1)申請人向實施機關提出申請,填寫異地經營領購發票申請報告(應載明單位和個人的名稱、所屬行業、經濟類型、需要發票的種類、名稱、數量等內容,並加蓋單位公章和經辦人印章),同時提供保證人或根據所領購發票的票面限額及數量交納不超過一萬元的保證金;
(2)實施稅務機關受理申請;
(3)實施機關對申請材料進行審查;
(4)實施機關作出行政許可決定:依法作出准予許可決定的,向申請人送達《准予行政許可決定書》;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許可決定的,向申請人送達《不予行政許可決定書》。
4、行政許可期限
從事生產、經營的納稅人外出經營,在同一地累計超過180天的,應當在營業地辦理稅務登記手續,接受稅務管理。
5、受理機關
納稅人所在地的縣級局、基層分局
6、申請人需要提交的材料目錄
(1)稅務行政許可申請表(原件)一件;
(2)異地經營領購發票申請報告一件;
(3)稅務登記證副本(原件、復印件)各一件,原件核實後退還申請人;
(4)外出經營活動稅收管理證明(原件);
(5)購票員身份證明(原件、復印件),各一件,原件核實後退還申請人;
(6)財務專用章或發票專用章印模一件;
(7)外出經營貨物報驗單(原件)一件;
(8)如提供保證人的需要填寫發票擔保書一件。
(二)拆本使用發票的許可
1、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票管理辦法》(國函[1993]174號)第二十五條規定:未經稅務機關批准,不得拆本使用發票。
2、申請人應當具備的條件
(1)在同一縣(市、區)范圍內設立一個或者一個以上的非獨立核算的分支機構,但受核定供票量所限每一分支機構整本使用有困難的;
(2)其他合理原因需要拆本使用的納稅人。
3、辦理程序
(1)申請人向實施機關提出申請,並填寫拆本使用發票申請報告(說明需要拆本使用發票的原因、拆本發票的攜帶人或開票人等情況);
(2)實施稅務機關受理申請;
(3)實施機關對申請材料進行審查;
(4)實施機關作出行政許可決定:依法作出准予許可決定的,向申請人送達《准予行政許可決定書》;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許可決定的,向申請人送達《不予行政許可決定書》。
4、受理機關
納稅人所在地的縣級局、基層分局
5、申請人需要提交的材料目錄
(1)稅務行政許可申請表(原件)一件;
(2)稅務登記證副本(原件、復印件)各一件,原件核實後退還申請人;
(3)拆本使用發票申請報告一件;
(4)購票員身份證明(原件、復印件),各一份,原件核實後退還申請人。
(三)計算機開具發票的許可
1、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票管理辦法》(國函[1993]174號)第二十四條規定:使用電子計算機開具發票,須經主管稅務機關批准,並使用稅務機關統一監制的機外發票,開具後的存根聯應當按照順序號裝訂成冊。
2、申請人應當具備的條件
財務制度健全、具有一定的生產經營規模和發票用量、有專門的計算機開票人員的納稅人,其開票軟體符合國稅機關徵收管理及發票管理要求,能夠准確保存、報送開票電子數據的,可以申請使用電子計算機開具發票,並使用統一監制的機外發票。
3、辦理程序
(1)企業向實施機關提出申請,填寫《企業使用計算機普通發票登記表》;
(2)實施稅務機關受理申請;
(3)實施機關對申請材料進行審查;
(4)實施機關作出行政許可決定:依法作出准予許可決定的,向申請人送達《准予行政許可決定書》;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許可決定的,向申請人送達《不予行政許可決定書》。
4、受理機關
納稅人所在地的縣級局
5、申請人需要提交的材料目錄
(1)稅務行政許可申請表(原件)一件;
(2)企業使用計算機普通發票登記表一件
(3)稅務登記證副本(原件、復印件)各一件,原件核實後退還申請人;
(4)軟體使用說明書一件;
(5)列印的發票票樣(原件)一件。
對發票領購資格的許可
1、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票管理辦法》(國函[1993]174號)第十六條規定:申請領購發票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提出購票申請,提供經辦人身份證明,稅務登記證件和其他證明,以及財務印章或者發票專用章的印模,經主管稅務機關審核後,發給發票領購簿。領購發票的單位和個人憑發票領購簿核準的種類、數量以及購票方式,向主管稅務機關領購發票。
2、申請人應當具備的條件
普通發票領購資格為依法已經辦理稅務登記的單位和個人;專用發票領購資格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輔導期一般納稅人和臨時一般納稅人。
3、辦理程序
(1)申請人向實施機關提出申請;
(2)實施機關受理申請;
(3)實施機關對申請材料進行審查;
(4)實施機關認為需要實地核查的,對申請人進行實地核實。
(5)實施機關作出行政許可決定:依法作出准予許可決定的,向申請人頒發、送達《准予行政許可決定書》和《發票領購簿》;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許可決定的,向申請人送達《不予行政許可決定書》。
4、受理機關
納稅人所在地的縣級局、基層分局
5、申請人需要提交的材料目錄
(1)稅務行政許可申請表(原件)一件;
(2)身份證明(原件及復印件)各一件,原件核實後退還申請人;
(3)財務專用章或發票專用章印模(原件)一件;
(4)《普通發票領購登記表》一件,適用於普通發票領購資格許可;
(5)《領取增值稅專用發票領購簿申請書》,適用於專用發票領購資格許可;
(6)《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資格證書》(原件、復印件)各一件,原件核實後退還申請人適用於專用發票領購資格許可;
(7)稅務登記證副本(原件、復印件)各一件,原件核實後退還申請人, 適用於普通發票領購資格許可。
對增值稅防偽稅控系統最高開票限額的許可
(一)法律依據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加強防偽稅控開票系統最高開票限額管理的通知》(國稅發明電〔2001〕57號)規定:為充分發揮金稅工程在稅收征管方面的作用,嚴格防偽稅控系統開票限額的審批管理,使用百萬元版發票的,須省級稅務機關批准;使用十萬元版專用發票的,須地市級稅務機關審批。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修訂<增值稅專用發票使用規定>的通知》(國稅發[2006]156號)規定:專用發票實行最高開票限額管理。最高開票限額,是指單份專用發票開具的銷售額合計數不得達到的上限額度。最高開票限額由一般納稅人申請,稅務機關依法審批。最高開票限額為十萬元及以下的,由區縣級稅務機關審批;最高開票限額為一百萬元的,由地市級稅務機關審批;最高開票限額為一千萬元及以上的,由省級稅務機關審批。防偽稅控系統的具體發行工作由區縣級稅務機關負責。
(二) 請人應當具備的條件
1、 企業應為開具使用增值稅專用發票的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簡稱一般納稅人)。
2、 銷售額標准:
(1)工業企業一般納稅人,按以下標准核定。
a、核定最高開票限額為一億元的,企業年增值稅應稅銷售額不得低於50億元。
b、核定最高開票限額為一千萬元的,企業年增值稅應稅銷售額不得低於5億元。
c、核定最高開票限額為一百萬元的,企業年增值稅應稅銷售額不得低於5千萬元。
d、年增值稅應稅銷售額在5千萬元以下(含)的企業,其最高開票限額,區別不同企業情況,分別核定為十萬元、一萬元或一千元。
(2)商貿企業一般納稅人,按以下標准核定。
a、核定最高開票限額為一億元的,企業年增值稅應稅銷售額不得低於100億元。
b、核定最高開票限額為一千萬元的,企業年增值稅應稅銷售額不得低於10億元。
c、核定最高開票限額為一百萬元的,企業年增值稅應稅銷售額不得低於1億元。
d、年增值稅應稅銷售額在1億元以下(含)的企業,其最高開票限額,區別不同企業情況,分別核定為十萬元、一萬元或一千元。
(3)年增值稅應稅銷售額達不到上述標准,但符合以下條件的一般納稅人,按以下標准核定其最高開票限額:
a、銷售不可分割的單位價格(不含稅金額,下同)在1000萬元以上(不含,下同)貨物的企業,可核定其最高開票限額為一億元;銷售不可分割的單位價格在100萬元以上貨物的企業,核定其最高開票限額為一千萬元;銷售不可分割的單位價格在10萬元以上貨物的企業,核定其最高開票限額為一百萬元,依次類推。
b、對發生偶然大宗交易業務的企業,可按實際交易額確定其最高開票
限額。該大宗業務開票完畢後,須調回其原核定的最高開票限額。
3、申請使用一千萬元以上高開票限額的,原則上應先申請使用一百萬元高開票限額後方可申請。
(三)辦理程序
1、使用增值稅專用發票的一般納稅人向實施許可的稅務機關提出申請,並填寫《最高開票限額申請表》。
2、稅務機關審核企業有關資料並派人實地核查。批准使用最高開票限額為十萬元及以下的,由區縣級稅務機關派人實地核查;批准使用最高開票限額為一百萬元的,由地市級稅務機關派人實地核查;批准使用最高開票限額為一千萬元及以上的,由地市級稅務機關派人實地核查後將核查資料報省級稅務機關審核。
3、實施機關作出行政許可決定:依法作出准予許可決定的,向申請人頒發、送達《准予行政許可決定書》和《最高開票限額申請表》;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許可的,向申請人送達《不予行政許可決定書》。
4、區縣級稅務機關按照決定行政許可的稅務機關(含本級)核定的最高開票限額在防偽稅控系統中設定(包括上述大宗業務開票完畢後,調回其原核定的最高開票限額的設定)。
(四)實施機關
使用最高開票限額為一千萬元以上防偽稅控開票系統(相當於使用百萬元版以上增值稅專用發票,以下依次類推)的,由山東省國家稅務局實施許可;使用最高開票限額為一百萬元防偽稅控開票系統的,由市地級國家稅務局實施許可;使用最高開票限額為十萬元及以下防偽稅控開票系統的由區縣級國家稅務局實施許可。
(五)申請人需要提交的材料目錄
(1)稅務行政許可申請表(原件)一件;
(2)最高開票限額申請表(原件)三件, 准予許可後,主管稅務機關作出許可決定的稅務機關及申請人各1件;
(3)《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資格證書》(原件、復印件)一件,原件核實後退還申請人;
(4)法定代表人、經辦人身份證(原件、復印件)一件,原件核實後退還申請人;
(5)企業基本生產經營情況書面報告(原件)一件;
(6)申請前一個月的《增值稅納稅申報表》、《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復印件)各一件,新辦一般納稅人除外;
(7)對偶然大宗業務交易,需要提供相關購銷合同(原件、復印件),原件核實後退還申請人。
建立收支憑證粘貼簿、進貨銷貨登記簿或者使用稅控裝置的許可
1、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實施細則》第二十三條規定:生產、經營規模小又確無建賬能力的納稅人,可以聘請經批准從事會計代理記帳業務的專業機構或者經稅務機關認可的財會人員代為建賬和辦理帳務;聘請上述機構或者人員有實際困難的,經縣以上稅務機關批准,可以按照稅務機關的規定,建立收支憑證粘貼簿、進貨銷貨登記簿或者使用稅控裝置。
2、申請人應當具備的條件
(1)生產、經營規模小又確無建帳能力,聘請經批准從事會計代理記帳業務的專業機構或者經稅務機關認可的財會人員代為建帳和辦理帳務有實際困難的納稅人。
(2)月均貨物銷售額或提供應稅勞務營業額在5萬元以下。
3、辦理程序
(1)申請人向實施機關提出申請,填寫《建立收支憑證粘貼簿、進貨銷貨登記簿或使用稅控裝置登記表》;
(2)實施機關受理申請;
(3)實施機關對申請材料進行審查;
(4)實施機關認為需要實地核查的,對申請人申請進行實地核實。
(5)實施機關作出行政許可決定:依法作出准予許可決定的,向申請人頒發、送達《准予行政許可決定書》;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許可決定的,向申請人送達《不予行政許可決定書》。
4、受理機關
縣級以上國家稅務局
對不起我說簡單點。
人民銀行是政策行銀行是分管別的銀行的
稅務局是負責執行國家政策,徵收稅款的
財政局是負責把收到的稅款進行再分配的。。。
Ⅳ 通過財政承受能力評估當年是否一定納入中長期財政預算
通過財政承受能力評估的PPP項目當年不一定能夠納入中長期財政預算。
通過財政承受能力評估的PPP項目,首先由財政部門納入本地區PPP項目開發目錄,然後由項目實施機構將完善後的項目實施方案報本級人民政府審核,政府審核同意後,再由項目實施機構依法組織開展社會資本方采購,采購結束後,將采購合同草案報經相關職能部門審核、經同級政府批准,最後,財政部門根據PPP項目合同中約定的政府跨年度財政支出責任,將其納入中期財政規劃。
財政部2016年9月24日印發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財政管理暫行辦法》(財金[2016]92號)提到:
第八條 經審核通過物有所值評價的項目,由同級財政部門依據項目實施方案和物有所值評價報告組織編制財政承受能力論證報告,統籌本級全部已實施和擬實施PPP項目的各年度支出責任,並綜合考慮行業均衡性和PPP項目開發計劃後,出具財政承受能力論證報告審核意見。
第九條 各級財政部門應當建立本地區PPP項目開發目錄,將經審核通過物有所值評價和財政承受能力論證的項目納入PPP項目開發目錄管理。
第十條 對於納入PPP項目開發目錄的項目,項目實施機構應根據物有所值評價和財政承受能力論證審核結果完善項目實施方案,報本級人民政府審核。本級人民政府審核同意後,由項目實施機構按照政府采購管理相關規定,依法組織開展社會資本方采購工作。
項目實施機構可以依法委託采購代理機構辦理采購。
第十六條 采購結果公示結束後、PPP項目合同正式簽訂前,項目實施機構應將PPP項目合同提交行業主管部門、財政部門、法制部門等相關職能部門審核後,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第十八條 行業主管部門應當根據預算管理要求,將PPP項目合同中約定的政府跨年度財政支出責任納入中期財政規劃,經財政部門審核匯總後,報本級人民政府審核,保障政府在項目全生命周期內的履約能力。
第十九條 本級人民政府同意納入中期財政規劃的PPP項目,由行業主管部門按照預算編製程序和要求,將合同中符合預算管理要求的下一年度財政資金收支納入預算管理,報請財政部門審核後納入預算草案,經本級政府同意後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審議。
Ⅳ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中期計劃和長期計劃分別為多少年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是指國家對一定時期內國民經濟的主要活動、科學技術、教育事業和社版會發展所作的規權劃和安排。是指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分為長期計劃(十至二十年)、中期計劃(一般為五年、三年)、年度計劃。中國從1953年起至2017年共制訂和執行了十三個五年計劃。
Ⅵ 三年中期財政規劃預算資料庫怎麼建
往往其可操作性不高。三年財政滾動規劃要求編制部門圍繞上級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戰略部署,研究提出部門重大改革和政策事項、未來三年年度資金安排和預算績效,形成規劃建議,這將極大的促進預算編制工作。
二是優化資源配置。目前採用的預算程序存在分散化和碎片化的特點,在編制草案前,各部門可能對政府的中期政策目標、重點項目、全市財政收支、盈餘、債務等情況不能全面了解,因而在預算編制過程中充滿了不確定性,無形當中將重點放在爭奪資源方面。三年滾動財政規劃為支出結構的優化提供了操作的空間和時間,可以從全局、戰略的角度統籌安排財政資源。
三是增強預算決策的前瞻性。由於財政資源總量的有限性,預算編制過程充滿各種決策,包括如何決定支出重點、如何平衡各方關系。當前各級政府往往習慣於將此類決策推延至
Ⅶ 三年財政規劃 需不需要一年編制一次
不需要。在實際工作中的作法,是一次性編制,按年度規劃。
Ⅷ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項目范圍及模式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
(試行)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科學規范地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預演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國務院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國發〔2014〕43號)、《國務院關於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決定》(國發〔2014〕45號)和《財政部關於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有關問題的通知》(財金〔2014〕76號)等法律、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制定本指南。
第二條 本指南所稱社會資本是指已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境內外企業法人,但不包括本級政府所屬融資平台公司及其他控股國有企業。
第三條 本指南適用於規范政府、社會資本和其他參與方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的識別、准備、采購、執行和移交等活動。
第四條 財政部門應本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原則,以制度創新、合作契約精神,加強與政府相關部門的協調,積極發揮第三方專業機構作用,全面統籌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管理工作。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財政部門應積極設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中心或指定專門機構,履行規劃指導、融資支持、識別評估、咨詢服務、宣傳培訓、績效評價、信息統計、專家庫和項目庫建設等職責。
第五條 各參與方應按照公平、公正、公開和誠實信用的原則,依法、規范、高效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
第二章 項目識別
第六條 投資規模較大、需求長期穩定、價格調整機制靈活、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類項目,適宜採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由政府或社會資本發起,以政府發起為主。
(一)政府發起。
財政部門(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中心)應負責向交通、住建、環保、能源、教育、醫療、體育健身和文化設施等行業主管部門徵集潛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行業主管部門可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行業專項規劃中的新建、改建項目或存量公共資產中遴選潛在項目。
(二)社會資本發起。
社會資本應以項目建議書的方式向財政部門(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中心)推薦潛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
第七條 財政部門(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中心)會同行業主管部門,對潛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進行評估篩選,確定備選項目。財政部門(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中心)應根據篩選結果制定項目年度和中期開發計劃。
對於列入年度開發計劃的項目,項目發起方應按財政部門(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中心)的要求提交相關資料。新建、改建項目應提交可行性研究報告、項目產出說明和初步實施方案;存量項目應提交存量公共資產的歷史資料、項目產出說明和初步實施方案。
第八條 財政部門(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中心)會同行業主管部門,從定性和定量兩方面開展物有所值評價工作。定量評價工作由各地根據實際情況開展。
定性評價重點關注項目採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與採用政府傳統采購模式相比能否增加供給、優化風險分配、提高運營效率、促進創新和公平競爭等。
定量評價主要通過對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全生命周期內政府支出成本現值與公共部門比較值進行比較,計算項目的物有所值量值,判斷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是否降低項目全生命周期成本。
第九條 為確保財政中長期可持續性,財政部門應根據項目全生命周期內的財政支出、政府債務等因素,對部分政府付費或政府補貼的項目,開展財政承受能力論證,每年政府付費或政府補貼等財政支出不得超出當年財政收入的一定比例。
通過物有所值評價和財政承受能力論證的項目,可進行項目准備。
第三章 項目准備
第十條 縣級(含)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建立專門協調機制,主要負責項目評審、組織協調和檢查督導等工作,實現簡化審批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政府或其指定的有關職能部門或事業單位可作為項目實施機構,負責項目准備、采購、監管和移交等工作。
第十一條 項目實施機構應組織編制項目實施方案,依次對以下內容進行介紹:
(一)項目概況。
項目概況主要包括基本情況、經濟技術指標和項目公司股權情況等。
基本情況主要明確項目提供的公共產品和服務內容、項目採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運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項目運作的目標和意義。
經濟技術指標主要明確項目區位、佔地面積、建設內容或資產范圍、投資規模或資產價值、主要產出說明和資金來源等。
項目公司股權情況主要明確是否要設立項目公司以及公司股權結構。
(二)風險分配基本框架。
按照風險分配優化、風險收益對等和風險可控等原則,綜合考慮政府風險管理能力、項目回報機制和市場風險管理能力等要素,在政府和社會資本間合理分配項目風險。
原則上,項目設計、建造、財務和運營維護等商業風險由社會資本承擔,法律、政策和最低需求等風險由政府承擔,不可抗力等風險由政府和社會資本合理共擔。
(三)項目運作方式。
項目運作方式主要包括委託運營、管理合同、建設-運營-移交、建設-擁有-運營、轉讓-運營-移交和改建-運營-移交等。
具體運作方式的選擇主要由收費定價機制、項目投資收益水平、風險分配基本框架、融資需求、改擴建需求和期滿處置等因素決定。
(四)交易結構。
交易結構主要包括項目投融資結構、回報機制和相關配套安排。
項目投融資結構主要說明項目資本性支出的資金來源、性質和用途,項目資產的形成和轉移等。
項目回報機制主要說明社會資本取得投資回報的資金來源,包括使用者付費、可行性缺口補助和政府付費等支付方式。
相關配套安排主要說明由項目以外相關機構提供的土地、水、電、氣和道路等配套設施和項目所需的上下游服務。
(五)合同體系。
合同體系主要包括項目合同、股東合同、融資合同、工程承包合同、運營服務合同、原料供應合同、產品采購合同和保險合同等。項目合同是其中最核心的法律文件。
項目邊界條件是項目合同的核心內容,主要包括權利義務、交易條件、履約保障和調整銜接等邊界。
權利義務邊界主要明確項目資產權屬、社會資本承擔的公共責任、政府支付方式和風險分配結果等。
交易條件邊界主要明確項目合同期限、項目回報機制、收費定價調整機制和產出說明等。
履約保障邊界主要明確強制保險方案以及由投資競爭保函、建設履約保函、運營維護保函和移交維修保函組成的履約保函體系。
調整銜接邊界主要明確應急處置、臨時接管和提前終止、合同變更、合同展期、項目新增改擴建需求等應對措施。
(六)監管架構。
監管架構主要包括授權關系和監管方式。授權關系主要是政府對項目實施機構的授權,以及政府直接或通過項目實施機構對社會資本的授權;監管方式主要包括履約管理、行政監管和公眾監督等。
(七)采購方式選擇。
項目采購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及相關規章制度執行,采購方式包括公開招標、競爭性談判、邀請招標、競爭性磋商和單一來源采購。項目實施機構應根據項目采購需求特點,依法選擇適當采購方式。
公開招標主要適用於核心邊界條件和技術經濟參數明確、完整、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和政府采購政策,且采購中不作更改的項目。
第十二條 財政部門(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中心)應對項目實施方案進行物有所值和財政承受能力驗證,通過驗證的,由項目實施機構報政府審核;未通過驗證的,可在實施方案調整後重新驗證;經重新驗證仍不能通過的,不再採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
第四章 項目采購
第十三條 項目實施機構應根據項目需要准備資格預審文件,發布資格預審公告,邀請社會資本和與其合作的金融機構參與資格預審,驗證項目能否獲得社會資本響應和實現充分競爭,並將資格預審的評審報告提交財政部門(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中心)備案。
項目有3家以上社會資本通過資格預審的,項目實施機構可以繼續開展采購文件准備工作;項目通過資格預審的社會資本不足3家的,項目實施機構應在實施方案調整後重新組織資格預審;項目經重新資格預審合格社會資本仍不夠3家的,可依法調整實施方案選擇的采購方式。
第十四條 資格預審公告應在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指定的媒體上發布。資格預審合格的社會資本在簽訂項目合同前資格發生變化的,應及時通知項目實施機構。
資格預審公告應包括項目授權主體、項目實施機構和項目名稱、采購需求、對社會資本的資格要求、是否允許聯合體參與采購活動、擬確定參與競爭的合格社會資本的家數和確定方法,以及社會資本提交資格預審申請文件的時間和地點。提交資格預審申請文件的時間自公告發布之日起不得少於15個工作日。
第十五條 項目采購文件應包括采購邀請、競爭者須知(包括密封、簽署、蓋章要求等)、競爭者應提供的資格、資信及業績證明文件、采購方式、政府對項目實施機構的授權、實施方案的批復和項目相關審批文件、采購程序、響應文件編制要求、提交響應文件截止時間、開啟時間及地點、強制擔保的保證金交納數額和形式、評審方法、評審標准、政府采購政策要求、項目合同草案及其他法律文本等。
採用競爭性談判或競爭性磋商采購方式的,項目采購文件除上款規定的內容外,還應明確評審小組根據與社會資本談判情況可能實質性變動的內容,包括采購需求中的技術、服務要求以及合同草案條款。
第十六條 評審小組由項目實施機構代表和評審專家共5人以上單數組成,其中評審專家人數不得少於評審小組成員總數的2/3。評審專家可以由項目實施機構自行選定,但評審專家中應至少包含1名財務專家和1名法律專家。項目實施機構代表不得以評審專家身份參加項目的評審。
第十七條 項目採用公開招標、邀請招標、競爭性談判、單一來源采購方式開展采購的,按照政府采購法律法規及有關規定執行。
項目採用競爭性磋商采購方式開展采購的,按照下列基本程序進行:
(一)采購公告發布及報名。
競爭性磋商公告應在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指定的媒體上發布。競爭性磋商公告應包括項目實施機構和項目名稱、項目結構和核心邊界條件、是否允許未進行資格預審的社會資本參與采購活動,以及審查原則、項目產出說明、對社會資本提供的響應文件要求、獲取采購文件的時間、地點、方式及采購文件的售價、提交響應文件截止時間、開啟時間及地點。提交響應文件的時間自公告發布之日起不得少於10日。
(二)資格審查及采購文件發售。
已進行資格預審的,評審小組在評審階段不再對社會資本資格進行審查。允許進行資格後審的,由評審小組在響應文件評審環節對社會資本進行資格審查。項目實施機構可以視項目的具體情況,組織對符合條件的社會資本的資格條件,進行考察核實。
采購文件售價,應按照彌補采購文件印製成本費用的原則確定,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不得以項目采購金額作為確定采購文件售價依據。采購文件的發售期限自開始之日起不得少於5個工作日。
(三)采購文件的澄清或修改。
提交首次響應文件截止之日前,項目實施機構可以對已發出的采購文件進行必要的澄清或修改,澄清或修改的內容應作為采購文件的組成部分。澄清或修改的內容可能影響響應文件編制的,項目實施機構應在提交首次響應文件截止時間至少5日前,以書面形式通知所有獲取采購文件的社會資本;不足5日的,項目實施機構應順延提交響應文件的截止時間。
(四)響應文件評審。
項目實施機構應按照采購文件規定組織響應文件的接收和開啟。
評審小組對響應文件進行兩階段評審:
第一階段:確定最終采購需求方案。評審小組可以與社會資本進行多輪談判,談判過程中可實質性修訂采購文件的技術、服務要求以及合同草案條款,但不得修訂采購文件中規定的不可談判核心條件。實質性變動的內容,須經項目實施機構確認,並通知所有參與談判的社會資本。具體程序按照《政府采購非招標方式管理辦法》及有關規定執行。
第二階段:綜合評分。最終采購需求方案確定後,由評審小組對社會資本提交的最終響應文件進行綜合評分,編寫評審報告並向項目實施機構提交候選社會資本的排序名單。具體程序按照《政府采購貨物和服務招標投標管理辦法》及有關規定執行。
第十八條 項目實施機構應在資格預審公告、采購公告、采購文件、采購合同中,列明對本國社會資本的優惠措施及幅度、外方社會資本采購我國生產的貨物和服務要求等相關政府采購政策,以及對社會資本參與采購活動和履約保證的強制擔保要求。社會資本應以支票、匯票、本票或金融機構、擔保機構出具的保函等非現金形式繳納保證金。參加采購活動的保證金的數額不得超過項目預算金額的2%。履約保證金的數額不得超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初始投資總額或資產評估值的10%。無固定資產投資或投資額不大的服務型合作項目,履約保證金的數額不得超過平均6個月的服務收入額。
第十九條 項目實施機構應組織社會資本進行現場考察或召開采購前答疑會,但不得單獨或分別組織只有一個社會資本參加的現場考察和答疑會。
第二十條 項目實施機構應成立專門的采購結果確認談判工作組。按照候選社會資本的排名,依次與候選社會資本及與其合作的金融機構就合同中可變的細節問題進行合同簽署前的確認談判,率先達成一致的即為中選者。確認談判不得涉及合同中不可談判的核心條款,不得與排序在前但已終止談判的社會資本進行再次談判。
第二十一條 確認談判完成後,項目實施機構應與中選社會資本簽署確認談判備忘錄,並將采購結果和根據采購文件、響應文件、補遺文件和確認談判備忘錄擬定的合同文本進行公示,公示期不得少於5個工作日。合同文本應將中選社會資本響應文件中的重要承諾和技術文件等作為附件。合同文本中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的內容可以不公示。
公示期滿無異議的項目合同,應在政府審核同意後,由項目實施機構與中選社會資本簽署。
需要為項目設立專門項目公司的,待項目公司成立後,由項目公司與項目實施機構重新簽署項目合同,或簽署關於承繼項目合同的補充合同。
項目實施機構應在項目合同簽訂之日起2個工作日內,將項目合同在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指定的媒體上公告,但合同中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的內容除外。
第二十二條 各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應當加強對PPP項目采購活動的監督檢查,及時處理采購活動中的違法違規行為。
第五章 項目執行
第二十三條 社會資本可依法設立項目公司。政府可指定相關機構依法參股項目公司。項目實施機構和財政部門(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中心)應監督社會資本按照采購文件和項目合同約定,按時足額出資設立項目公司。
第二十四條 項目融資由社會資本或項目公司負責。社會資本或項目公司應及時開展融資方案設計、機構接洽、合同簽訂和融資交割等工作。財政部門(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中心)和項目實施機構應做好監督管理工作,防止企業債務向政府轉移。
社會資本或項目公司未按照項目合同約定完成融資的,政府可提取履約保函直至終止項目合同;遇系統性金融風險或不可抗力的,政府、社會資本或項目公司可根據項目合同約定協商修訂合同中相關融資條款。
當項目出現重大經營或財務風險,威脅或侵害債權人利益時,債權人可依據與政府、社會資本或項目公司簽訂的直接介入協議或條款,要求社會資本或項目公司改善管理等。在直接介入協議或條款約定期限內,重大風險已解除的,債權人應停止介入。
第二十五條 項目合同中涉及的政府支付義務,財政部門應結合中長期財政規劃統籌考慮,納入同級政府預算,按照預算管理相關規定執行。財政部門(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中心)和項目實施機構應建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政府支付台賬,嚴格控制政府財政風險。在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建立後,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中的政府支付義務應納入政府綜合財務報告。
第二十六條 項目實施機構應根據項目合同約定,監督社會資本或項目公司履行合同義務,定期監測項目產出績效指標,編制季報和年報,並報財政部門(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中心)備案。
政府有支付義務的,項目實施機構應根據項目合同約定的產出說明,按照實際績效直接或通知財政部門向社會資本或項目公司及時足額支付。設置超額收益分享機制的,社會資本或項目公司應根據項目合同約定向政府及時足額支付應享有的超額收益。
項目實際績效優於約定標準的,項目實施機構應執行項目合同約定的獎勵條款,並可將其作為項目期滿合同能否展期的依據;未達到約定標準的,項目實施機構應執行項目合同約定的懲處條款或救濟措施。
第二十七條 社會資本或項目公司違反項目合同約定,威脅公共產品和服務持續穩定安全供給,或危及國家安全和重大公共利益的,政府有權臨時接管項目,直至啟動項目提前終止程序。
政府可指定合格機構實施臨時接管。臨時接管項目所產生的一切費用,將根據項目合同約定,由違約方單獨承擔或由各責任方分擔。社會資本或項目公司應承擔的臨時接管費用,可以從其應獲終止補償中扣減。
第二十八條 在項目合同執行和管理過程中,項目實施機構應重點關注合同修訂、違約責任和爭議解決等工作。
(一)合同修訂。
按照項目合同約定的條件和程序,項目實施機構和社會資本或項目公司可根據社會經濟環境、公共產品和服務的需求量及結構等條件的變化,提出修訂項目合同申請,待政府審核同意後執行。
(二)違約責任。
項目實施機構、社會資本或項目公司未履行項目合同約定義務的,應承擔相應違約責任,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影響、支付違約金、賠償損失以及解除項目合同等。
(三)爭議解決。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按照項目合同約定,項目實施機構、社會資本或項目公司可就發生爭議且無法協商達成一致的事項,依法申請仲裁或提起民事訴訟。
第二十九條 項目實施機構應每3-5年對項目進行中期評估,重點分析項目運行狀況和項目合同的合規性、適應性和合理性;及時評估已發現問題的風險,制訂應對措施,並報財政部門(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中心)備案。
第三十條 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應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對項目履行行政監管職責,重點關注公共產品和服務質量、價格和收費機制、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和勞動者權益等。
社會資本或項目公司對政府職能部門的行政監管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提起行政訴訟。
第三十一條 政府、社會資本或項目公司應依法公開披露項目相關信息,保障公眾知情權,接受社會監督。
社會資本或項目公司應披露項目產出的數量和質量、項目經營狀況等信息。政府應公開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合同條款、績效監測報告、中期評估報告和項目重大變更或終止情況等。
社會公眾及項目利益相關方發現項目存在違法、違約情形或公共產品和服務不達標準的,可向政府職能部門提請監督檢查。
第六章 項目移交
第三十二條 項目移交時,項目實施機構或政府指定的其他機構代表政府收回項目合同約定的項目資產。
項目合同中應明確約定移交形式、補償方式、移交內容和移交標准。移交形式包括期滿終止移交和提前終止移交;補償方式包括無償移交和有償移交;移交內容包括項目資產、人員、文檔和知識產權等;移交標准包括設備完好率和最短可使用年限等指標。
採用有償移交的,項目合同中應明確約定補償方案;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的,項目實施機構應按照「恢復相同經濟地位」原則擬定補償方案,報政府審核同意後實施。
第三十三條 項目實施機構或政府指定的其他機構應組建項目移交工作組,根據項目合同約定與社會資本或項目公司確認移交情形和補償方式,制定資產評估和性能測試方案。
項目移交工作組應委託具有相關資質的資產評估機構,按照項目合同約定的評估方式,對移交資產進行資產評估,作為確定補償金額的依據。
項目移交工作組應嚴格按照性能測試方案和移交標准對移交資產進行性能測試。性能測試結果不達標的,移交工作組應要求社會資本或項目公司進行恢復性修理、更新重置或提取移交維修保函。
第三十四條 社會資本或項目公司應將滿足性能測試要求的項目資產、知識產權和技術法律文件,連同資產清單移交項目實施機構或政府指定的其他機構,辦妥法律過戶和管理權移交手續。社會資本或項目公司應配合做好項目運營平穩過渡相關工作。
第三十五條 項目移交完成後,財政部門(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中心)應組織有關部門對項目產出、成本效益、監管成效、可持續性、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應用等進行績效評價,並按相關規定公開評價結果。評價結果作為政府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管理工作決策參考依據。
第七章 附則
第三十六條 本操作指南自印發之日起施行,有效期3年。
第三十七條 本操作指南由財政部負責解釋。
Ⅸ 淺析中長期財政規劃與年度預算的關系
中長期預算能有效地消除年度預算責任不清晰、不連貫的短期化現象,克服資源配置和使用中諸如寅吃卯糧、成本代際轉移等行為,使政府受託責任更加完整、連貫和可持續。
年度預算是指預算有效期為一年的財政收支預算。這里的年度是指預算年度,大體上有公歷年制和跨歷年制。所謂公歷年制,即從公歷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Ⅹ 關於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有關問題的通知的通知全文
關於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有關問題的通知
財金[2014]76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財務局: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允許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和運營」精神,拓寬城鎮化建設融資渠道,促進政府職能加快轉變,完善財政投入及管理方式,盡快形成有利於促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發展的制度體系,現就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充分認識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重要意義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是在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領域建立的一種長期合作關系。通常模式是由社會資本承擔設計、建設、運營、維護基礎設施的大部分工作,並通過「使用者付費」及必要的「政府付費」獲得合理投資回報;政府部門負責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價格和質量監管,以保證公共利益最大化。當前,我國正在實施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城鎮化是現代化的要求,也是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重要抓手。立足國內實踐,借鑒國際成功經驗,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是國家確定的重大經濟改革任務,對於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提升國家治理能力、構建現代財政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一)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是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政府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向社會資本開放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可以拓寬城鎮化建設融資渠道,形成多元化、可持續的資金投入機制,有利於整合社會資源,盤活社會存量資本,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拓展企業發展空間,提升經濟增長動力,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二)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的一次體制機制變革。規范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能夠將政府的發展規劃、市場監管、公共服務職能,與社會資本的管理效率、技術創新動力有機結合,減少政府對微觀事務的過度參與,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與質量。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要求平等參與、公開透明,政府和社會資本按照合同辦事,有利於簡政放權,更好地實現政府職能轉變,弘揚契約文化,體現現代國家治理理念。
(三)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構建現代財政制度的重要內容。根據財稅體制改革要求,現代財政制度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實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編制完整體現政府資產負債狀況的綜合財務報告等。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實質是政府購買服務,要求從以往單一年度的預算收支管理,逐步轉向強化中長期財政規劃,這與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標高度一致。
二、積極穩妥做好項目示範工作
當前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首先要做好制度設計和政策安排,明確適用於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項目類型、采購程序、融資管理、項目監管、績效評價等事宜。
(一)開展項目示範。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向本級政府和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大力宣傳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理念和方法,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平等協商、風險分擔、互利共贏的原則,科學評估公共服務需求,探索運用規范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新建或改造一批基礎設施項目。財政部將統籌考慮項目成熟度、可示範程度等因素,在全國范圍內選擇一批以「使用者付費」為基礎的項目進行示範,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總結、提煉、完善制度體系。
(二)確定示範項目范圍。適宜採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項目,具有價格調整機制相對靈活、市場化程度相對較高、投資規模相對較大、需求長期穩定等特點。各級財政部門要重點關注城市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領域,如城市供水、供暖、供氣、污水和垃圾處理、保障性安居工程、地下綜合管廊、軌道交通、醫療和養老服務設施等,優先選擇收費定價機制透明、有穩定現金流的項目。
(三)加強示範項目指導。財政部將通過建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庫為地方提供參考案例。對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示範項目,財政部將在項目論證、交易結構設計、采購和選擇合作夥伴、融資安排、合同管理、運營監管、績效評價等工作環節,為地方財政部門提供全方位的業務指導和技術支撐。
(四)完善項目支持政策。財政部將積極研究利用現有專項轉移支付資金渠道,對示範項目提供資本投入支持。同時,積極引入信譽好、有實力的運營商參與示範項目建設和運營。鼓勵和支持金融機構為示範項目提供融資、保險等金融服務。地方各級財政部門可以結合自身財力狀況,因地制宜地給予示範項目前期費用補貼、資本補助等多種形式的資金支持。在與社會資本協商確定項目財政支出責任時,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對各種形式的資金支持給予統籌,綜合考慮項目風險等因素合理確定資金支持方式和力度,切實考慮社會資本合理收益。
三、切實有效履行財政管理職能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從明確投入方式、選擇合作夥伴、確定運營補貼到提供公共服務,涉及預算管理、政府采購、政府性債務管理,以及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等財政職能。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對財政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提高認識,勇於擔當,認真做好相關財政管理工作。
(一)著力提高財政管理能力。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建設周期長、涉及領域廣、復雜程度高,不同行業的技術標准和管理要求差異大,專業性強。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根據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要求,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探索項目采購、預算管理、收費定價調整機制、績效評價等有效管理方式,規范項目運作,實現中長期可持續發展,提升資金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務水平。同時,注重體制機制創新,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按照「風險由最適宜的一方來承擔」的原則,合理分配項目風險,項目設計、建設、財務、運營維護等商業風險原則上由社會資本承擔,政策、法律和最低需求風險等由政府承擔。
(二)認真做好項目評估論證。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會同行業主管部門,根據有關政策法規要求,扎實做好項目前期論證工作。除傳統的項目評估論證外,還要積極借鑒物有所值(Value for Money,VFM)評價理念和方法,對擬採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項目進行篩選,必要時可委託專業機構進行項目評估論證。評估論證時,要與傳統政府采購模式進行比較分析,確保從項目全生命周期看,採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後能夠提高服務質量和運營效率,或者降低項目成本。項目評估時,要綜合考慮公共服務需要、責任風險分擔、產出標准、關鍵績效指標、支付方式、融資方案和所需要的財政補貼等要素,平衡好項目財務效益和社會效益,確保實現激勵相容。
(三)規范選擇項目合作夥伴。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依託政府采購信息平台,加強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政府采購環節的規范與監督管理。財政部將圍繞實現「物有所值」價值目標,探索創新適合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采購的政府采購方式。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會同行業主管部門,按照《政府采購法》及有關規定,依法選擇項目合作夥伴。要綜合評估項目合作夥伴的專業資質、技術能力、管理經驗和財務實力等因素,擇優選擇誠實守信、安全可靠的合作夥伴,並按照平等協商原則明確政府和項目公司間的權利與義務。可邀請有意願的金融機構及早進入項目磋商進程。
(四)細化完善項目合同文本。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會同行業主管部門協商訂立合同,重點關注項目的功能和績效要求、付款和調整機制、爭議解決程序、退出安排等關鍵環節,積極探索明確合同條款內容。財政部將在結合國際經驗、國內實踐的基礎上,制定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和標准化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項目合同文本。在訂立具體合同時,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會同行業主管部門、專業技術機構,因地制宜地研究完善合同條款,確保合同內容全面、規范、有效。
(五)完善項目財政補貼管理。對項目收入不能覆蓋成本和收益,但社會效益較好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地方各級財政部門可給予適當補貼。財政補貼要以項目運營績效評價結果為依據,綜合考慮產品或服務價格、建造成本、運營費用、實際收益率、財政中長期承受能力等因素合理確定。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從「補建設」向「補運營」逐步轉變,探索建立動態補貼機制,將財政補貼等支出分類納入同級政府預算,並在中長期財政規劃中予以統籌考慮。
(六)健全債務風險管理機制。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根據中長期財政規劃和項目全生命周期內的財政支出,對政府付費或提供財政補貼等支持的項目進行財政承受能力論證。在明確項目收益與風險分擔機制時,要綜合考慮政府風險轉移意向、支付方式和市場風險管理能力等要素,量力而行,減少政府不必要的財政負擔。省級財政部門要建立統一的項目名錄管理制度和財政補貼支出統計監測制度,按照政府性債務管理要求,指導下級財政部門合理確定補貼金額,依法嚴格控制政府或有債務,重點做好融資平台公司項目向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轉型的風險控制工作,切實防範和控制財政風險。
(七)穩步開展項目績效評價。省級財政部門要督促行業主管部門,加強對項目公共產品或服務質量和價格的監管,建立政府、服務使用者共同參與的綜合性評價體系,對項目的績效目標實現程度、運營管理、資金使用、公共服務質量、公眾滿意度等進行績效評價。績效評價結果應依法對外公開,接受社會監督。同時,要根據評價結果,依據合同約定對價格或補貼等進行調整,激勵社會資本通過管理創新、技術創新提高公共服務質量。
四、加強組織和能力建設
(一)推動設立專門機構。省級財政部門要結合部門內部職能調整,積極研究設立專門機構,履行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政策制訂、項目儲備、業務指導、項目評估、信息管理、宣傳培訓等職責,強化組織保障。
(二)持續開展能力建設。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著力加強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實施能力建設,注重培育專業人才。同時,大力宣傳培訓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增進政府、社會和市場主體共識,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三)強化工作組織領導。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進一步明確職責分工和工作目標要求。同時,要與有關部門建立高效、順暢的工作協調機制,形成工作合力,確保順利實施。對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應及時報告財政部。
財政部
2014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