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舉證期限屆滿前和答辯期屆滿前當事人分別都能做什麼
舉證期限屆滿前和答辯期屆滿前當事人主要工作是收集證據。被告還要積極准備答辯。
㈡ 開庭審理前和舉證期屆滿前的區別
開庭審理前,是指法院在傳票中載明的開庭時間之前。
舉證期限屆滿前,是指法回院在答舉證通知書中規定的,當事人向法院提供證據的期限到期之前。
區別在於:
開庭時間是法院確定的,當事人無權選擇;
舉證期限可以由法院確定,也可以由當事人協商確定並經法院准許。
㈢ 民法的 舉證期限屆滿,和 提交答辯狀,都是在什麼時間
一、《民法》中舉證期限是由法院決定,一審不少於十五天,二審不少於十天,當事人可以申請延長。提交答辯狀是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內。
《民事訴訟法》第113條第1款規定:「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5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送被告,被告在收到之日起15日內提出答辯狀。」該條第2款又規定:「被告提出答辯狀的,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之日起5日內將答辯狀副本發送給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
二、關於刑事訴訟的舉證期限,法律未像民事訴訟中明確規定,造成公訴人可以隨意補充證據,補強庭審中己方不利的證據。因為沒有規定具體舉證期限,無論在一審、二審要記住能交的證據盡量交,能提前交的不要拖到開庭時才交,刑事案件不存在新證據問題,只要是證據二審都可以提交,不像民事訴訟那樣受限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九條辯護人認為在偵查、審查起訴期間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收集的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或者罪輕的證據材料未提交的,有權申請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調取。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四十一條辯護律師經證人或者其他有關單位和個人同意,可以向他們收集與本案有關的材料,也可以申請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收集、調取證據,或者申請人民法院通知證人出庭作證。
(3)什麼是舉證期限屆滿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六條人民法院對決定受理的案件,應當在受理案件通知書和應訴通知書中向當事人告知有關的訴訟權利義務,或者口頭告知。
第一百二十七條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後,當事人對管轄權有異議的,應當在提交答辯狀期間提出。人民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異議,應當審查。異議成立的,裁定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異議不成立的,裁定駁回。
當事人未提出管轄異議,並應訴答辯的,視為受訴人民法院有管轄權,但違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規定的除外。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二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有權向有關單位和個人收集、調取證據。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如實提供證據。
第一百九十二條法庭審理過程中,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有權申請通知新的證人到庭,調取新的物證,申請重新鑒定或者勘驗。
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可以申請法庭通知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就鑒定人作出的鑒定意見提出意見。
㈣ 舉證期限屆滿前10日與10日前有什麼不同啊
屆滿前10日,是在屆滿期之日往前數10日,而屆滿10日前指在屆滿期之日前10日的再往回前數的答日子。
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了證人有出庭作證的義務,但卻沒有規定證人應如何出庭作證,致使在實踐中經常出現在開庭時證人突然到庭或在二審、再審中才到庭的情況。這種情況不僅使對方當事人措手不及也嚴重影響了訴訟的正常進行。對此情況最高人民法院作出了相應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54條規定:「當事人申請證人出庭作證,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十日前提出,並經人民法院許可。人民法院對當事人的申請予以准許的,應當在開庭審理前通知證人出庭作證,並告知其應當如何作證及作偽證的法律後果。」可見,證人出庭作證不但要由當事人在舉證期屆滿十日前提出,而且還要由人民法院通知證人出庭作證,這樣就使證人出庭作證規范化了。所以,當事人在需要證人出庭作證時,一定要依法進行,正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綜上,關於申請證人出庭和申請法院代為取證的時間為:
1、當事人申請證人出庭作證,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十日前提出,並經人民法院許可。
2、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證據,不得遲於舉證期限屆滿前七日。
㈤ 民訴內容中,哪種是舉證期限屆滿前,哪種是答辯結束前的情況。
民訴法新解釋關於舉證期限的新規定
一庭前准備階段舉證期限縮短
《解釋內》第九十九條容 人民法院應當在審理前的准備階段確定當事人的舉證期限。舉證期限可以由當事人協商,並經人民法院准許。
人民法院確定舉證期限,第一審普通程序案件不得少於十五日,當事人提供新的證據的第二審案件不得少於十日。
舉證期限屆滿後,當事人對已經提供的證據,申請提供反駁證據或者對證據來源、形式等方面的瑕疵進行補正的,人民法院可以酌情再次確定舉證期限,該期限不受前款規定的限制。
《解釋》規定人民法院確定一審普通案件的舉證期限不得少於十五日,第二審案件提供新證據的舉證期限不得少於十日,修改了此前人民法院確定一審普通案件的舉證期限不得少於三十日,二審案件沒有舉證期限,若提供新證據,除不開庭應當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內提出以外,其他應在開庭前或開庭審理時提出的舊規定。同時《解釋》規定在縮短庭審前准備階段法院指定的舉證期限的同時,又給當事人提供了在之後提供反駁證據或補正證據的機會;改變了以往「一刀切」的方式——簡單規定法院指定舉證期限不得少於三十日,更符合民事訴訟實踐要求。
㈥ 根據2015民事訴訟法新解釋 哪些要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提出 哪些要在答辯期
根據2015民事訴訟法新解釋的規定, 要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提出的請求是: 證據回保全和延長舉證答期限。
要在答辯期屆滿前提出的請求是:管轄權異議。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八條 當事人根據民事訴訟法第八十一條第一款規定申請證據保全的,可以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書面提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條 當事人申請延長舉證期限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前向人民法院提出書面申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二百二十三條 當事人在提交答辯狀期間提出管轄異議,又針對起訴狀的內容進行答辯的,人民法院應當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七條第一款的規定,對管轄異議進行審查。
㈦ 民法的 舉證期限屆滿,和 提交答辯狀,都是在什麼時間~
舉證期限是指在適用一審普通程序審理民事案件時,人民法院指定當事人提供證據證明其主張的基礎事實的期限,該期限不得少於三十日。但是人民法院在徵得雙方當事人同意後,指定的舉證期限可以少於三十日。規定的舉證期限屆滿後,針對某一特定事實或特定證據或者基於特定原因,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酌情指定當事人提供證據或者反證的期限,該期限不受「不得少於三十日」的限制。
被告在收到起訴狀副本、被上訴人在收到上訴狀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內(涉外案件當事人另有規定),可以提出答辯狀,針對起訴狀或上訴狀提出的事實和理由進行辯駁。被告或被上訴人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法院審理。被告對受訴法院管轄權有異議的,必須在一審提交答辯狀期間提出。
㈧ 舉證期限屆滿前7日與舉證期限屆滿7日前的區別
一般都是舉證期限屆滿7日前來規定,舉證期限屆滿前7日沒有在法律中存在這一規定。
㈨ 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舉證期限是多久
民事訴訟中有關「舉證時限」的規定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被告應當在答辯期屆滿前提出書面答辯,闡明其對原告訴訟請求及所依據的事實和理由的意見。
2、人民法院應當在送達案件受理通知書和應訴通知書的同時向當事人送達舉證通知書。舉證通知書應當載明舉證責任的分配原則與要求、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調查取證的情形、人民法院根據案件情況指定的舉證期限以及逾期提供證據的法律後果。
3、舉證期限:根據最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65條的規定,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主張和案件審理情況確定當事人應當提供的證據及其期限。
4、人民法院確定舉證期限,第一審普通程序案件不得少於十五日,當事人提供新的證據的第二審案件不得少於十日
5、當事人應當在舉證期限內向人民法院提交證據材料,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不提交的,視為放棄舉證權利。
6、當事人增加、變更訴訟請求或者提起反訴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提出。
7、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重新指定舉證期限。
8、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提交證據材料確有困難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內向人民法院申請延期舉證,經人民法院准許,可以適當延長舉證期限。當事人在延長的舉證期限內提交證據材料仍有困難的,可以再次提出延期申請,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23條規定,當事人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74條的規定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的,不得遲於舉證期限屆滿前7日,當事人申請保全證據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其提供相應的擔保。
(9)什麼是舉證期限屆滿擴展閱讀:
民訴法新解釋關於舉證期限
《解釋》第九十九條人民法院應當在審理前的准備階段確定當事人的舉證期限。舉證期限可以由當事人協商,並經人民法院准許。
人民法院確定舉證期限,第一審普通程序案件不得少於十五日,當事人提供新的證據的第二審案件不得少於十日。
舉證期限屆滿後,當事人對已經提供的證據,申請提供反駁證據或者對證據來源、形式等方面的瑕疵進行補正的,人民法院可以酌情再次確定舉證期限,該期限不受前款規定的限制。
《解釋》規定人民法院確定一審普通案件的舉證期限不得少於十五日,第二審案件提供新證據的舉證期限不得少於十日,修改了此前人民法院確定一審普通案件的舉證期限不得少於三十日,二審案件沒有舉證期限,若提供新證據,除不開庭應當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內提出以外,其他應在開庭前或開庭審理時提出的舊規定。
同時《解釋》規定在縮短庭審前准備階段法院指定的舉證期限的同時,又給當事人提供了在之後提供反駁證據或補正證據的機會;改變了以往「一刀切」的方式——簡單規定法院指定舉證期限不得少於三十日,更符合民事訴訟實踐要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