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債券的期限結構的計算方法
目前流行的來期限結構計算方法大源都以附息債券的到期收益率作為計算的基礎,這並不是一個精確的演算法。本文提供了一種用固定利率債券收益率推導精確期限結構的方法,並說明了在當前環境下使用該方法的局限性。
【關鍵詞】:收益率;期限結構
【分類號】:F810.5
【DOI】:CNKI:SUN:ZGHC.0.2002-01-012
【正文快照】:
收益率期限結構(Term Structure of Yleld)是指在某一時點上,不同期限資金的收益率(Yield)與到期期限(Maturity)之間的關系。目前國內不少投資和研究機構大都以人民銀行和財政部統一的國債收益率計算公式為計算的基礎(見公式1)。該公式實際上是一個附息債券的到期收益率(Yield
2. 簡述利率期限結構理論和風險結構理論的內容
該理論認為,由於存在法律、偏好或其他因素的限制,投資者和債券的發行專者都不能無成本屬地實現資金在不同期限的證券之間的自由轉移。因此,證券市場並不是一個統一的無差別的市場,而是分別存在著短期市場、中期市場和長期市場。
不同市場上的利率分別由各市場的供給需求決定。當長期債券供給曲線與需求曲線的交點高於短期債券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的交點時,債券的收益率曲線向上傾斜;相反,則相反。
3. 影響債券利率期限結構的因素有哪些
利率波動、到期時間
4. 把公債分為短期公債、中期公債、長期公債的目的是()。
A
答案解析:
把公債分為短期公債、中期公債、長期公債,目的在於依據債券期限的長短對財政收入和支出的影響不同,確定合理的期限結構,以便同家高效率地運用所籌措的資金。
5. 影響債券利率期限結構形狀的因素有哪些
您好,影響債券利率期限結構形狀的因素主要有:對未來利率變動方向的預期;債券預期收益中可能存在的流動性溢價;市場效率低下。
6. 什麼叫債券的期限結構
就是債券的期限啊
短期長期
7. 債券的利率期限結構是指債券的持有期收益率與到期期限之間的關系。( )
這個說法是錯誤的。
債券的利率期限結構
是指債券的
到期收益率
與到期期限之間的關系。
那些具有相同風險、流動性和
稅收特徵
的債券,由於其期限存在差異,導致其具有不同的利率。該結構可以通過利率期限結構圖表示,圖中的曲線即為
收益率曲線
。或者說,收益率曲線表示的就是債券的利率期限結構。
到期收益率相當於投資者按照當前市場價格購買並且一直持有到滿期時可以獲得的年
平均收益率
,其中隱含了每期的
投資收入
現金流均可以按照到期收益率進行再投資。
(7)公債期限結構擴展閱讀:
社會效應
股票、基金這類投資產品的收益率計算方法,1元凈值買入的基金,2年後以2元凈值拋出,
年化收益率
就是2開2次方再減一,即41.4%左右。但是
保險產品
卻很復雜。
分紅險
或者年金險之類,很多會要求投資者在前10年內每年固定繳納一筆費用,然後從某一年開始又會每年或者每幾年返還一筆資金,要再復雜些,就在投資者繳費的幾年裡時不時返還一筆資金,由於時而支出時而收入,因此很多投資者看得是暈頭轉向,更不知收益率如何計算了。
分紅險的這種收益方式雖然復雜,但是和債券極為類似。在計算其收益率時,同樣可以以
內部報酬率
(IRR,InternalRateofReturn)來計算到期收益率。
內部報酬率是一個利用
折現
概念計算而得的收益率,其具體含義以及與年化收益率區別等問題普通投資者無需關注,只需要知道這是一個可以衡量分紅險、債券等有一連串收入支出的投資產品收益高低的指標即可。
8. 什麼是公債的流動性效應
國(公)債的流動性效應主要產生在國債期限結構策略和國債的應債來源策略上。相機變動國債的長中短期到期結構或進行長中短期調換,能改變市場貨幣量的流動性,從而對經濟施加擴大性或抑制性影響。通常短期債券變現能力強,有近似貨幣之稱,在三類債券中流動性最高;長期債券變現能力相對較弱,流動性最低;中期債券的流動性居中。當政府需要啟動經濟,對經濟實施刺激時,可擴大短期國債的發行,相反,可擴大長期債券的發行,以降低社會中的流動性,這與貨幣政策實施緊縮政策具有同方向效應。我國1981—1997年的國債多是3年期、5年期和10年期的,1994年開始有了半年、1年、2年的品種,今年才開始發行3個月國債。從現狀來看,早期許多10 年期的已還本,目前市場短期長期國債品種較少,3—5年期品種較多,因此,我國目前國債的構成情況說明,國債的流動性效應還不明顯。換一句話說,國家在運用發行國債調節市場貨幣流動性的能力還較弱。近兩年一直實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原則上應多發行長期債券,但事實上我國還是以發行中期債券為主。 3.國債政策的利息效應得到合理運用。國債政策的利息效應是在國債管理上通過調整國債的發行或實際利率水平,來影響金融市場利率升降,從而對經濟施加擴張性或抑制性影響。我國國債利息率的形成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1981—1984年低利率階段,國家發行國債利率為4—8%,低於銀行同期8.28%的存款利率;二是1985—1995年高利率階段,國債發行年利率為9—14%,高於銀行同期存款利率達到1—2 個百分點:三是1996年至今市場利率階段。國債發行利率的確定是在承購包銷的基礎上由財政部與承銷商之間進行招標、投標來達成。(陳維剛,1996)。第一階段按低於銀行存款利率的收益率發行國債,有變相賦稅的性質,以行政攤派方式完成發行任務;第二階段,國債發行利率始終高於銀行存款利率1—2個百分點,加之1991年以後全面開放國債流通市場,出現了國債發行利率行政化、流通利率市場化的現象。但國債的信譽已得到確立,一級發行市場的國債熱已經顯現。1996年後新的國債發行方式,又進一步實行了國債發行市場化的嘗試,國債發行利率和流通利率更合理地反映市場利率的變化。這樣,有利於調動機構和中小投資者購買國債的積極性,國債政策的利息率效應既在數量上又在質量上得到有效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