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美聯儲如何化解經濟周期風險
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大致經歷了三輪加息周期。
1
1994年2月份起
美聯儲7次上調聯邦基金利率,使之從3%增至6%。
2
1999年至2000年
美聯儲7次上調聯邦基金利率,使其從4.75%升至6.5%,並將利率水平維持到2001年1月份。
3
2004年6月起
連續17次提高利率,將聯邦基金利率從1%推高至2006年6月份的5.25%,並將利率水平維持到2007年9月17日
(一)美聯儲的貨幣政策 :
1.降低利率
為化解次貸危機可能引發的經濟衰退風險,美聯儲於2007年9月18日決定將保持了14個月的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從5.25%下調至4.75%,這是美聯儲自2003年以來首次下調該利率。隨著次貸危機影響的擴散,美聯儲連續降息,到2008年4月30日,美聯儲連續7次降低聯邦基金利率至2%。但利率的降低在恢復金融市場流動性即恢復金融資產價值的同時,資本流出數量增加,美元相對外幣貶值,實體經濟領域的價格膨脹。在市場一片「降息見底」聲中,美聯儲悄然開始了貨幣政策工具的轉換。
2.貼現窗口重新啟動
貼現窗口(DiscountWindow)是美聯邦儲備體系向商業銀行發放貼現貸款的設施,聯儲通過變動貼現利率可以調節商業銀行的貸款成本,但是否通過貼現窗口取得貸款及貸款數量取決於商業銀行,聯儲處於相對被動的地位。為防止信貸市場危機惡化,美聯儲於2007年8月17日宣布將貼現利率降低50個基點,即從6.25%降到5.75%。之前美聯儲對貼現利率與聯邦基金利率的調整基本保持同步,二者之間一般維持100個基點的利差,本次單方面下調貼現利率後二者的利差縮小為50個基點。雖然美聯儲在信貸危機發生後一再降低貼現率至2.25%,但由於再貼現對市場有「告示作用」,許多商業銀行擔心這么做會導致投資者對其健康狀況擔憂,所以它們大多不願意通過貼現方式直接向美聯儲借款。
3.短期貸款拍賣工具應運而生
美聯儲於2007年12月開始啟用短期貸款拍賣工具這一新的操作工具,以向面臨流動性不足的商業銀行提供資金。與公開市場業務相比,可參與短期貸款拍賣工具的金融機構更為廣泛,作為貸款擔保的債券種類也相對更多,從而有利於更為高效地為機構提供流動性;與貼現窗口相比,由於美聯儲不對外披露使用短期貸款拍賣工具的機構名稱,從而較好地保護了參與機構的商業機密,加之短期貸款拍賣利率略低於貼現利率,因而受到急需短期資金的存款機構的歡迎。
(二)美聯儲的財政政策
美國國會議院於2008年1月24日公布了由美國政府提出的總成本達150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根據美國國會公布的美國財政刺激政策,每個美國工人可享有每人三百美元的稅收減免,而有多個孩子的家庭可享受最高達1200美元的稅收減免。該方案還包括了商業減稅計劃,允許企業可預支50%的資本性支出費用,並且擁有更長的時間來彌補以前的虧損,期限也由原來的兩年提高至五年。目前美國的利率已經處於較低的水平,貨幣需求對利率的彈性較大,易出現流動性陷阱,此時採取擴張的財政政策刺激經濟要比寬松的貨幣政策效果明顯。減稅可以作為刺激社會有效需求的重要手段,增加人們的可支配收入。此外,減稅可以緩解通貨膨脹的壓力。所以對於目前美國的經濟狀況來說,採取擴張的財政政策刺激經濟發展也許是應對危機的良策,美聯儲主席伯南克也稱目前採取赤字的財政政策對於美國的經濟更為有效。
㈡ 國際准則可抵扣虧損可以無限期結轉嗎
彌補虧損形成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簡介:
按照《所得稅法》的規定,納稅年度發生的虧損可以結轉以後年度在稅前扣除,但結轉抵扣期限最長不得超過5年。按照《會計准則》的規定,預計在未來期間能夠產生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來抵扣虧損時,應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即將虧損視同為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2.稅法規定,如本年虧損,那麼以後年度的稅前利潤可以彌補本年虧損,但會計上我們沒有這個說法,每年都需要確認當年的所得稅費用,不與其他年度掛鉤,於是,會計處理與稅法處理有了差異,形成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㈢ 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有什麼要求
實收資本 無具體要求 有盈利的企業資產凈值要求在400萬美元以上,無盈利企業資產凈值要求在1200萬美元以上
營運記錄 須具備三年業務記錄,發行人最近三年主要業務和管理層沒有發生重大變化,實際控制人沒有發生變更,採用美國會計准則 有盈利的企業經營年限沒有要求,無盈利的企業經營年限要在三年以上
盈利要求 三年盈利,每年稅前收益200萬美元,最近一年稅前收益為250萬美元;
或三年累計稅前收益650萬美元,最近一年450萬美元;
或最近一年總市值不低於5億美元的公司且收入達到2億美元的公司,三年總收益合計2500萬美元。 要求有盈利的企業以最新的財政年度或者前三年中兩個會計年度凈收入40萬美元;對無盈利的企業沒有凈收入的要求
最低公眾持股量 社會公眾持有的股票數目不少於250萬股;有100股以上的股東人數不少於5000名 25%以上,有盈利的企業公眾的持股要在50萬股以上,無盈利企業公眾持股要在100萬股以上;有盈利的企業公眾持股量在50萬股至100萬股的,股東人數要求在800人以上;公眾持股多於100萬股的,股東人數要求在400人以上。無盈利的企業股東人數要求在400人以上。
最低市值 1億美元。
證券市場監管 其機制比較成熟,監管制度和監管力度較強,市場化程度高,政府的監管手段結合市場的力量對上市公司構成極大的約束,一旦上市公司出現違法違規,處罰嚴厲。
擴展閱讀:我國創業板上市條件建議
(一)國內主板和創業板上市條件的簡要比較
國內主板 國內創業板(建議)
實收資本 發行前股本總額不少於人民幣3,000萬元 發行前股本總額不少於人民幣2,000萬元
營運記錄 須具備三年業務記錄,發行人最近三年主要業務和管理層沒有發生重大變化,實際控制人沒有發生變更 須具備兩年業務記錄,發行人最近三年主要業務和管理層沒有發生重大變化,實際控制人沒有發生變更
盈利要求 最近三個會計年度凈利潤均為正數且累計超過人民幣三千萬元,凈利潤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後較低者為計算依據
最近三個會計年度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累計超過人民幣五千萬元;或最近三個會計年度營業收入累計超過人民幣三億元。
最近一期末不存在未彌補虧損。 最近1個會計年度凈利潤均為正數,凈利潤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後較低者為計算依據
最低公眾持股量 公開發行的股份達到公司股份總數的25%以上;公司股本總額超過人民幣四億元的,公開發行股份的比例為10%以上。 公開發行的股份達到公司股份總數的25%以上;
最低市值 無具體要求 無具體規定
證券市場監管 存在一些不規范的地方,但規范化、與國際接軌是今後發展的主題,國內市場的監管將是一個逐步加強的過程。對於國內公司而言,始終有地緣優勢,政府始終以保護和發展作為主題
㈣ 各國稅務虧損處理
哈哈,我也猜到是誰了?看來大家都糾結啊。
虧損彌補的方式有回轉和結轉之分。實踐中,各國採用的虧損彌補方法主要有兩
類:一類是既可以轉回又可以結轉。如美國規定,公司當年的凈虧損可以回轉到過去
3年的利潤補償,即本年虧損可從過去3年的應稅所得中扣除。如果過去3年的利潤仍不
足以彌補,不足部分還可結轉到未來15年的利潤中彌補。英國、德國、法國、荷蘭、
日本等國都有類似規定。另一類是只可以結轉不可以回轉。如韓國、義大利等國規定
發生的虧損只允許向以後年度結轉而不許向以前年度回轉。從虧損彌補的期限看,允
許回轉的期限一般不超過3年;允許結轉的期限則長短不一。如澳大利亞公司所得稅
規定虧損可以無限期向以後年度結轉;奧地利公司所得稅規定虧損可以向後結轉7年。
在實踐中,只有少數國家規定將損失轉入前期,大部分國家規定將損失轉入後期。
這是因為,若允許損失回轉,則公司在某一特定年度發生的虧損可以用以前年度的應
稅利潤彌補,並且可以要求退還相應的前幾年的稅款。雖然納稅人的虧損得到了盡快
的補償,但國家財政要承擔退稅的責任,所以少數國家採用;而且少數的採用回轉的
國家還都明確規定了回轉的期限。多數國家規定允許損失結轉,避免減少人們對風險
性企業的投資興趣,妨礙創新活動。但允許損失結轉同時會鼓勵成功公司和不成功公
司的合並,使經濟日益走向集中化的同時,降低了競爭程度。
提問題要多給分回答的人才多嘛,都沒分,大家都懶得告訴你
㈤ 美國金融界押注美聯儲最早在今年11月開啟負利率,可能性大嗎
其一、美國聯邦基金利率期貨市場出現了異常波動,顯示市場壓住美聯儲會在明年1月份實施負利率,極大可能會提前到今年的11月份。其二、 美東時間8日周五美股早盤時段,美國聯邦基金期貨交易價顯示,交易者預計,美聯儲可能最早今年11月就將政策利率聯邦基金利率降為負值。 所以美國金融界押注美聯儲最早在今年11月開啟負利率,可能性非常大。
㈥ 財政缺口超1萬億! 美國再提百年債券, 美方財政瀕臨崩盤
美國的財政是不會崩盤的,即使有這么大的缺口,美國是世界上做富強的國家,即使在發行證券,也不會面臨著經濟的停擺。美國在之前經歷過政府的停擺,但是美國也是積極化解了危機。此次的證券政策,是美國對經濟的宏觀調控的一項措施。
最近的美國的經濟不被看好。但是,美國的一系列的措施也使得,經濟發展的頹勢也在改變。事實上在上一次的財政缺口這么大的時候,是在2012年,當時美國也採取了一些的措施使得財政的缺口得以彌補。其實美國的財政缺口的大,一定程度上也有利於我國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在貿易戰的背景之下。
㈦ 彌補以前年度虧損問題
-200+300=100(萬元)
企業發生虧損用虧損以後年度的盈利彌補,不能用以前年度未分配的利潤彌補。
彌補虧損也叫做虧損結轉,是指繳納所得稅的納稅人在某一納稅年度發生經營虧損,准予在其他納稅年度盈利中抵補。
是23種稅收優惠中的一種。
准許虧損結轉的原因:
1、企業的生產經營是一個延續進行的過程,並無絕對的終止日期。要合理計算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必須以企業延續經營為基礎,在對固定資產分期折舊、無形資產合理攤銷的同時,對企業虧損進行適當期限的結轉。
2、企業在延續經營過程中,又是劃分階段按會計年度核算盈虧的。與之相適應,對所得稅的徵收也採取了分期計稅的原則。但企業劃分階段計算盈虧,並沒有割斷階段之間的連續性。企業的各種收入和支出,除了應歸屬於當期以外,都要延續地計算下去,並不以劃分階段計算盈虧而停止。所得稅分期計稅的原則也沒有割斷各期之間的內在聯系。因此,在計算所得稅時,既要堅持收益與成本費用定期相配合的原則,又要考慮到收益與成本費用的配合是一個持續進行的過程,非本期為獲得收益的支出要准予結轉到上期或下期列支。
3、一個企業各階段的經營實績都是相對的。因為,一方面,企業不到終止之日,其所承擔的風險,包括非正常性的和不經常發生的交易和事件所可能造成的損失,都是始終存在的,如自然災害和意外財產損失等。另一方面,由於有些當期收益和損失的發生是在企業持續經營過程中演變形成的,如應收款、存貨及固定資產減值或注銷,企業廠房、設備的出售或廢棄等等;上述兩個方面所造成的損失,如果全部歸於當期承擔,顯然是不合理的。考慮到上述種種原因,准許虧損結轉已成為世界各國普遍採用的應納稅所得額合理計算的一項准則,在各國的所得稅法中都有相應的規定。
准許虧損結轉的基本方法有兩種:
一是准許前後結轉。即用以前年度利潤彌補,並相應退還以前年度已繳納的所得稅稅款;如果以前年度的利潤抵消不完,還可以向後結轉,用以後年度利潤繼續彌補,並相應減少以後年度的應納稅所得額。採取這種方法的國家,如加拿大規定為前轉3年,後轉7年;美國規定為前轉3年,後轉5年;印度尼西亞為前轉5年,後轉8年。
二是只准向後結轉。採取這種方法的國家如阿根廷規定後轉10年,法國、巴西和泰國規定為後轉5年;英國、紐西蘭、新加坡規定可以無限期結轉。這種辦法的好處在於,可以避免辦理退稅的手續,對國家財政收入有利。但企業卻會在虧損的情況下,仍然承擔著以前年度的稅款,而且如果因虧損而倒閉,則無法得到虧損結轉所應減少的稅收。因此,兩種方法比較,第一種做法更具合理性。
我國現行的所得稅法均規定,納稅人發生年度虧損,可以用下一納稅年度的所得彌補;下一納稅年度的所得不足彌補的,可以逐年延續彌補,
但最長不得超過5年。因此,中國稅法採取的是第2種方法,即企業虧損向後結轉5年的做法。
㈧ 稅法虧損彌補的問題
一般而言,企業所得稅虧損結轉的基本方式,可以分為向以前年度結轉和向以後年度結轉兩種,也有的將兩種結合起來的,稱為混合結轉。從國際上看,各國一般採取兩種基本方式中的一種,很少有將兩種方式結合起來用的。據了解,全世界開征企業所得稅的159個國家(地區)中,僅有美國、法國、加拿大、荷蘭、關島、汶萊和北馬里亞納群島等7個國家(地區)採用混合結轉的方式。從理論上講,這兩種計劃成本方式並不存在明顯的優劣之分,而選擇其中一種方式並在稅法中將其固定下來,則有利於統一各類企業在所得稅虧損彌補上的處理,有利於保證稅制的確定性。從實際工作來看,一些企業由於初始投資成本較大,在初創時期往往盈利較少而發生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向以後年度結轉虧損對企業更為有利。同時,如果向以前年度結轉虧損,還存在一個以前年度已納所得稅稅款的退庫問題,加大了稅收征管的工作量,而向以後年度結轉虧損,納稅人可以直接沖減以後盈利年度的應納稅所得額,直接減少應納稅款,即有利於稅收征管,也方便納稅人。
虧損抵補。即納稅人當年發生的虧損允許用盈利年度來抵補, 從而減輕盈利年度的所得稅負擔。它包括向前結轉和向後結轉兩種方式。向後結轉, 指用結轉對外投資虧損來抵消未來幾年收入。這種辦法被較多國家採用, 如韓國為 3- 4 年, 菲律賓為6 年, 美國為 7 年, 德國稅法對虧損向以後年度彌補沒有時間限制, 我國也有連續抵補五年的規定。向前結轉, 指企業發生海外經營虧損時可退還前幾年所得已繳的賦稅來補償其虧損。採用國家較少, 美國實施該政策, 並把結轉彌補時間定為 3 年。德國、日本、加拿大等國稅法允許虧損向以前年度結轉彌補 1 年。
㈨ 美國宣布再補貼40.7億,為何農民卻開始對美國失望
由於美國對中國發動了貿易戰,使得美國的很多農產品失去了中國這個大市場,導致美國農業一路下滑。很多美國農民對政府表達了不滿情緒。為了平息農民的憤怒情緒,美國政府決定補貼40.7億美元用來補償農民的損失。
很明顯,補貼政策根本不能彌補美國政府的錯誤政策給農民帶來的損失。如果特朗普還不能正確對待貿易戰,不僅對世界經濟,對本國國民來說,都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
㈩ 中美稅法制度在個人所得稅方面的區別,大概的談一下就行,不用復制
中美所得稅會計比較 (一)、所得稅會計核算內容的對比 1、 對會計收益與應稅收益差異原因對比 會計收益是指根據財務會計准則的規定,通過財務會計的程序確認的、在扣減當期所得稅費用之前的收益;應稅收益是根據國家稅法及其實施細則的規定計算確定的收益。顯然,會計收益的計算過程嚴格地受財務報告須採用的會計程序和方法的限制;而應稅收益的計算則受國家稅法的約束。對於它們兩者產生的具體原因,我國將差異分為永久性差異和時間性差異。美國Nikolail和Bazley合著的《中級會計》把會計收益和應稅收益差異的原因分為5種:即永久性差異、暫時性差異、營業虧損抵回與抵後、稅收減免及期間所得稅分配。但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下設的會計原則委員會於1967年公布的第11號意見書——「所得稅會計」,把由於會計准則和稅收法規的不同而造成的會計收益與應稅收益之間發生的、在以後能轉回的差異,稱為「時間性差異」。美國財務會計標准委員會於1987年公布的替代第11號意見書的《FASB說明書第96號——所得稅會計》,則把「時間性差異」這個詞擴展為「暫時性差異」。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兩國對會計收益和應稅收益差異原因的分析實質上是一致的,只是論述的詳略程度和表達方式不同而已,都認為永久性差異和時間性差異(或暫時性差異)是造成會計收益與應稅收益存在差異的兩大基本原因。 2、 關於永久性差異和時間性差異(或暫時性差異)內容的對比 盡管我國在1993年7月1日實施新的《企業會計准則》以及1994年1月1日起施行《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的暫行規定》使我國所得稅會計處理開始與國際會計慣例「接軌」,但目前還不規范,且我國與美國所得稅會計處理的規定有一定的差別,因此,永久性差異、時間性差異(或暫時性差異)所包含的內容也不盡相同,下面分別予以論述: (1)永久性差異的對比 永久性差異是指由於企業一定時期的應納稅所得與稅前會計利潤因計算口徑不同而產生的差異,這種差異在本期發生後,不能在以後各會計期間轉回。美國把永久性差異分為三種基本類型:(1)有些收入在財務報告上確認為收入,但不要求納稅。如市政債券利息、公司因投保職工死亡而取得的人壽保險所得。(2)有些費用在財務報告上確認為費用,但稅法則不允許扣除。如商譽的攤銷、高級職員的人壽保險費。(3)有些項目稅法規定允許扣除,但按一般公認會計原則不能確認為費用。如超成本折耗的百分比折耗、特殊股息扣減。我國對永久性差異包含的內容沒有分類列示,而是在稅法中逐項列示,但筆者認為,若要對我國永久性差異進行分類列示,分為項目差異和標准差異兩種情況是比較合適的。(1)項目差異。項目差異是由於會計准則和稅法兩者對收入、費用的確認不一致造成的,一方確認而另一方不予確認。具體可以細分為四種情況:一是會計上確認為收入,但不要求納稅。如購買國庫券和公債利息所得。二是會計上不確認為收入,但稅法要求納稅。我國對某些視同銷售的規定即屬此類,如將自產、委託加工或購買的貨物用於非應稅項目;將自產、委託加工或購買的貨物作為投資,提供給其他單位或個體經營者等。三是會計上確認為費用,但稅法上不允許扣除。如違法經營的罰款和被沒收財物的損失;各項稅收的滯納金、罰金和罰款,各種非救濟、公益性捐贈和贊助支出等。四是會計上不確認為費用,但稅法允許扣除。(2)標准差異。標准差異是指會計准則和稅法兩者對費用都允許扣除,但稅法對其扣除有限額規定,超過限額部分應予納稅。一是利息支出。會計制度規定應據實列支,稅法規定向非金融機構借款的利息支出高於按照向金融機構同類、同期貸款利率計算的數額的超額部分,要作為計稅利潤。二是工資支出。會計制度要求工資、獎金據實進入成本,但稅法規定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計稅工資標准,企業實發數超過計稅標準的部分要繳納所得稅。三是職工工會經費、福利費和教育經費支出。會計制度規定企業應按職工實發工資計提,而稅法只允許按計稅工資標准總額計提「三費」。四是業務招待費支出。財務制度雖規定應控制在規定比例范圍內開支,但超過部分仍據實列支,但納稅時超額部分要作為計稅利潤調整。五是公益、救濟性捐贈支出。會計制度規定此項支出應據實列支,但稅法規定公益、救濟性捐贈支出超過應納稅所得額3%以外的部分要計算納稅。 (2)時間性差異(或暫時性差異)的對比 美國《FASB說明書第96號》列出了所有當期存在的暫時性差異,並把它們分為九類,其中前四類是關於財務會計所得和納稅所得的差額,後五類是與直接調整資產或負債時產生的暫時性差額相關。 我國長期以來,為了既方便稅務部門計征所得稅,又便於企業計繳所得稅,立法機構制定稅法時,盡量使應稅收益同稅前會計收益保持一致,與此相適應,財政部在制定財務會計制度時,力求與稅法現行的規定接軌。由此決定了在我國時間性差異項目的出現是不多見的,即使有出現時間性差異的會計項目,也有很多限制條件,如折舊問題,所得稅法要求對固定資產折舊一般採用直線法(年限平均法),企業如需採用加速折舊法而經稅務機關批准後,可以採用雙倍余額遞減法或年數總和法。但是,財務會計和稅收作為兩個不同的經濟領域,其實施主體、所持立場以及工作目標都存在差別,如果我們硬把兩者糅合在一起,不利於財務會計為社會有關方面提供有用的決策信息,也不利於實現稅收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宏觀調控。因此,我國的稅法和財務制度必須保持其獨立性,美國在這方面走在了前頭,它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3、對永久性差異、時間性差異會計處理規定的對比 對於永久性差異,採用應付稅款法。而對於時間性差異(或暫時性差異),美國學者對下面幾個問題一直存在著爭議,第一,究竟公司應不應該對暫時性差異進行跨期分配?第二,如果要進行所得稅跨期分配,那麼,是所有暫時性差異進行綜合分配還是對某些暫時性差異進行部分分配?第三,如果要進行所得稅分配,那麼,應選債務法還是選用遞延法?針對這些問題,美國財務會計標准委員會進行了詳細調查研究,最後在《FASB說明書第96號》中明確規定了所得稅會計處理的現行一般公認會計原則。即要求公司以「綜合基礎」採用「債務法」對暫時性差異進行「所得稅跨期分配」。我國《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暫行規定》中明確提出:對於永久性差異,應採用應付稅款法;對於時間性差異,可以採用「應付稅款法」或「納稅影響會計法」,但出於穩妥的考慮,對於應用納稅影響法(遞延法和債務法)限定了約束條件:當會計收益小於應稅收益時,只有在以後時間性差異轉回的時期內有足夠的應稅所得予以轉銷的企業,才能夠採用納稅影響會計法,否則只能採用應付稅款法進行會計處理。與美國規定相比,我國的會計處理方法不是很規范,但由於我國當前財務會計與稅法規定差別不是很大,時間性差異出現的不多,按我國現行的規定基本上還能適應我國的現狀,但如果隨著我國稅法與會計准則的不斷完善,經濟的不斷發展,美國的做法應是我們的目標,但並不是要原樣照搬,應有鑒別地吸收。 (二)經營虧損彌補處理的對比 美國《國內稅務法規》准許公司將特定年度的經營凈損失向前追溯3年或向後結轉15年,即「營業虧損抵回」和「營業虧損抵後」。所謂營業虧損抵回是指公司用當年發生的虧損去抵銷以前年度報告的應稅收益,它應在虧損期間予以確認,會計處理為:借記「應收所得稅退還款」,貸記「營業虧損抵回所得稅利益」,並應在資產負債表上列為一項資產(短期應收款),在損益表上反映為營業虧損的減少;所謂營業虧損抵後是指公司用當年發生的虧損額去抵銷以後年度的應稅收益,它也應在虧損期間予以確認,其會計處理為:借記「所得稅」,貸記「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貸記「營業虧損抵後所得稅利益」。在資產負債表上列報為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減少,在損益表上反映為營業虧損的減少。這兩者都將給公司帶來所得稅上的好處。我國稅法規定,納稅人發生年度虧損的,可以用下一納稅年度的所得彌補;下一納稅年度的所得不足彌補的,可以逐年延續彌補,但是延續彌補期最長不得超過5年,5年內不論是盈利或虧損,都作為實際彌補期計算。在發生虧損的年度,會計處理為:借記「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貸記「本年利潤」,在彌補時,不用作會計賬務處理,僅進行計算調整。從兩者比較可見,我國與美國稅法的有關規定存在以下區別:(1)我國現只有營業虧損抵後的規定,而沒有營業虧損抵回的規定;(2)抵補數額和連續抵補年限少 (三)所得稅在財務報表上列示的對比 根據《FASB說明書第96號》的要求,在資產負債表上,應付所得稅應報告為一項流動負債;而遞延所得稅負債(或資產)則必須分成兩類分別反映,即流動部分和非流動部分。流動部分是指在下一年度將帶來凈應稅額或減稅的所有暫時性差異對遞延所得稅的凈影響額,剩下的部分即為非流動部分。同時,還要求公司在財務報表腳注里,說明造成遞延所得稅負債(或資產)的暫時性差異的性質和種類。在損益表上,應披露所得稅費用的構成,同時,還須進一步說明每年與連續營業相關的所得稅費用的重要組成內容,如本期所得稅費用或利益、遞延所得稅費用或利益、稅款減免、營業虧損抵後利益及因稅法或稅率修改而進行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或資產調整等。在我國,遞延稅款賬戶應在資產負債表其他資產或其他負債下的「遞延稅款」下進行反映。遞延稅款賬戶的期末余額如在借方,應填列在資產——其他資產下「遞延稅款借項」項目內;遞延稅款賬戶的期末余額如在貸方,則應填列在其他負債下的「遞延稅款貸項」項目內。而作為損益類費用支出中所得稅費用支出的所得稅余額,應填列在損益表的利潤總額下,作為減項予以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