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買理財產品要把錢放銀行多久
這個要看你購買的銀行理財的期限了,銀行理財的期限錯配非常靈活的,從幾天到幾年都有,你可以根據自己的資金需求進行靈活選擇
⑵ p2p理財中的期限錯配是什麼意思
期限錯配分為兩種情況,短期標配長期標和起始時間錯配。 對於版平台期限錯配問題,要考察標權的的期限和借款期限是否匹配,像有些融資租賃項目一般期限較長,而借款期限較短,存在期限錯配的問題。此外,平台借款人的集中度如果較高,平檯面臨的還賬風險較大,一旦出現幾筆大的違約,會增加平台的跑路風險
⑶ 銀行理財產品 如何進行銀行間市場交易
央行首次發布理財產品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細則,是對理財市場進行規范整頓的延續,更是對投資者利益的保護。銀行理財產品的期限錯配問題也有望得到解決,對債市是一項利好。
昨日,中國貨幣網發布公告稱,央行金融市場司對16家商業銀行下發了《關於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通知》),對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投資銀行間債市行為進行了規范。根據《通知》,銀行理財產品將可通過開立乙類賬戶直接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
《通知》共分十七條,明確了申請在銀行間債市開立理財產品債券賬戶的管理人的各項條件,以及理財產品在銀行間債市的開戶流程。業內人士指出,央行首次發布理財產品進入銀行間債市細則,是對理財市場進行規范整頓的延續,更是對投資者利益的保護。
根據《通知》,按照成本可算、風險可控、信息充分披露的原則,每隻理財產品都要與所投資的資產對應,每隻理財產品單獨管理、建賬和核算。
過去銀行理財產品募集到的資金,一部分會按照產品說明投資於同業存款和債券等,也有一部分會投資於證券市場或用於貸款投放。「過去屢屢出現的理財產品虧損,跟信息披露不足有關。」新紀元期貨研究所所長魏剛表示,銀行資金池的流向問題由來已久,這大大增加了理財產品的風險性,《通知》的發布將加強央行對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監管。
《通知》還要求,管理人的自營債券賬戶與理財產品債券賬戶之間,以及同一管理人管理的不同債券賬戶之間不得進行交易。「這主要是為了防範利益輸送。」魏剛認為。另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為獲取利益,銀行自營賬戶把債券高價賣給理財賬戶的事情屢見不鮮,這使不少理財賬戶嚴重受損。
按照《通知》要求,理財產品的管理人和託管人應向央行上海總部報備。已開立銀行間賬戶的,應在一年內根據《通知》的要求重新備案,並根據情況辦理變更手續或重新開戶。據中信證券(11.87, 0.00, 0.00%)一位國債交易員透露,此前一些商業銀行開設的理財賬戶多為不能通過中央債券綜合業務系統進行聯網交易的丙類賬戶。去年債市風暴時,理財產品在銀行間債市開戶一度暫停,其後一些丙類賬戶醞釀升級為乙類賬戶,但央行此後並未正式發文規范理財產品進入銀行間債市。根據《通知》,銀行理財產品賬戶將全面升級為乙類賬戶,無須通過代理人交易。
目前銀行理財產品普遍存在外包管理的現象。國內某知名券商固定收益部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其所在公司為銀行管理著近60億元規模的理財產品。這非常不利於監管,銀行理財產品在銀行間債市直接開立乙類賬戶後,監管就會更為方便。
依靠期限錯配進行套利是目前銀行理財產品的主要運作模式。銀行理財產品的期限一般都在半年以內,它們通過投資一年期以上的債券賺取息差。期限錯配風險很大,如果理財產品到期後資金續不上,而贖回壓力加大,會非常危險。此次《通知》的下發有望解決這一問題,對債市是一項利好。
⑷ 什麼叫期限錯配,期限錯配有什麼風險
期限錯配在金融行業中的表現是資金來源短期化、資金運用長期化,「短存長貸」。這種現象除了普遍存在於P2P行業中,也普遍存在於銀行業。
期限錯配在P2P上的應用,主要體現在「拆標」上,更准確的說是拆期限的標的。
拆期限指的是把長標拆成多個小標滾動發行。如一年期的融資項目,最後拆成4個3月期或12個1月期。P2P活期理財也可以被認為是一種極端的期限錯配產品。
期限錯配的動機
業內有些P2P平台為了滿足投資人偏愛短期投資的喜好,往往將長期融資項目拆成短期,以達到實現快速融資的目的。比如一年期的標,拆成12個一個月的期標發出去。同時,平台也通過拆期限來提高平台的人氣。
期限錯配的弱點
期限的風險主要體現在流動性風險上。一旦「發新償舊」其中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比如某一期,投資者減少了購買或退出理財產品),那麼,就有可能導致資金鏈斷裂,平台倒閉,投資人的錢拿不回來。另外,期限錯配階段過程中的借新還舊從本質上來說十分接近龐氏騙局。
⑸ 資管新規來了理財產品還能穩賺不賠嗎
日前,央行等五部委針對資管業務出台統一的指導意見,其中打破剛性兌付等相關內容引發社會關注。「新規實施後,我的理財產品還能穩賺不賠嗎?收益會下降嗎?」多年來一直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北京白領潘女士的疑問,代表了不少投資者的擔憂。資管新規,對你我的「錢袋子」影響有多大?
投資者門檻明確,三五萬元還能不能買理財?
此次資管新規對投資者適當性進行了規定,個人合格投資者的准入門檻設定為:家庭金融資產不低於500萬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於40萬元。對此,普通投資者心存疑慮:這意味著投資門檻要提高么?以後還能花三五萬元買理財產品嗎?
「指導意見只是規定了私募投資者的門檻,而對於普通投資者投資門檻並未提高。」潘東說,我國資管產品投資者將分為不特定社會公眾和合格投資者兩大類,分別對應公募產品和私募產品。此次只是明確了個人合格投資者的准入門檻,對普通投資者的門檻並沒有硬性規定。
業內人士表示,其實針對私募產品的投資人,各家機構早已有各自的門檻,只不過現在由監管統一了標准。
「以前買銀行理財覺得『穩賺不賠』,但聽說以後要『盈虧自負』,得自己掌握投資項目、衡量投資風險,真有點不適應。」上海市民吳先生的擔憂代表了很多普通投資者的想法。
對此,監管部門特別強調穿透式信息披露,不僅要穿透識別合格投資者,還要求金融機構對募集信息、資金投向、杠桿水平、投資風險等,做到及時、准確、全面地披露。
「對理財產品穿透式的信息披露,可以讓投資者更全面掌握產品風險、收益等狀況,有助於真正實現『賣者盡責、買者自負』。」前海開源基金董事總經理楊德龍說。
⑹ 為什麼銀行職員自己幾乎不買銀行賣的理財產品
雖然說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櫃台就設在銀行營業廳內,但是它跟普通儲蓄業務的窗口是不放在一起的,也就是說,理財產品跟儲蓄業務分屬銀行的不同體系。所以理財產品不像銀行儲蓄,是可能會產生虧損的。
而很多理財產品的銷售人員為了個人私利,經常向咱們無知的普通投資人推銷高風險的投資產品,這產品不出事還好,一出事就悲劇了。
那麼銀行理財到底有哪些套路呢?
套路一
除了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以外,有時候還會代銷保險、基金、信託等業務。有很多小夥伴就上了套,本著賺取收益的目的去銀行買理財產品,卻被銷售人員混淆了概念,買成了保險。
保險沒有存取和利息的概念,能不能獲取保險金是不確定的。而且銀行賣的保險,基本上都是理財型的保險,保障的功能很小,所以就算你想買份保險,最好也別選擇銀行。
套路二
有些時候銀行會把代收產品當成自發的產品賣,可能還會向客戶隱瞞風險。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買的其實不是銀行的產品。而風險也不是銀行承擔的。
套路三
銷售人員介紹的預期收益率中所提到的年化,並不是到期後能拿到的收益比例,而和收益的計算陷阱都沒有那麼簡單。收益套路是無窮盡,只能自己注意一點,以免踩進了陷阱。
凡是口頭承諾百分百保本保息的,大多數都是套路,最好能讓銷售人員把所有的承諾都寫合同,這樣如果有糾紛,也能算個保障。
⑺ 理財是買長期的好,還是短期的好
理財產品期限不同,收益率也不同,期限長的收益就高。這是我們對理財產品期限長短最直觀的認知。
五、購買理財短期好,還是長期好?回到問題上面,購買理財短期好,還是長期好?明確的說,銀行理財產品,購買長期的好!一方面長期的理財產品收益肯定比短期的收益高,我們理財,不就是追求一個收益嗎?另一方面,未來發行的理財產品,期限都比較長,站在價值投資的角度,購買長期的理財產品好。
理財新規,也旨在引導投資者改變過去的理財習慣,更加註重長期真實的投資機會,減弱理財短期的投機行為。站得更高一點來看,長期投資行為支持了國家金融市場的改革,使理財市場產品結構更加合理,理財產品也更加安全,有助於打破剛性兌付的實施。同時有效防範和控制金融風險、引導社會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更好地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⑻ 理財產品要打破剛兌,兩年之後銀行存款不一定保本,為什麼要這樣呢
現在大家都知道,銀行的理財產品要打破剛性兌付,也就意味著銀行理財產品不再保本。根據監管方面的要求,所有銀行必須在2020年年底,出清存量,停止新發行保本理財產品。
任何投資都會有風險,銀行理財產品也不例外,以前之所以大家覺得沒有風險,是因為風險已經被銀行承擔了,是銀行把理財的損失給我們剛性兌付了。長久以往,當銀行也兜不住這部分風險的時候,就會發生銀行流動性風險,進而引發金融領域系統性風險。到時我們的損失會更大。
所資管新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銀行系統性風險的發生,從最終結果來看,非保本的銀行理財產品安全性反而提高了。所以銀行產品打破剛性兌付是正確的決定,是所有人的共識。我們每個人都要正確的認識。
⑼ 購買理財時提示不符合產品投資者類型要求是什麼意思
購買理財時提示不符合產品投資者類型要求是因為在風險測試時答題不通過的原因。
不同的理財產品有不同的風險等級,在您購買理財產品或其它金融產品之前(比如基金),按照規定要做一個風險承受能力的測試的,如果測試出來您能接受的風險等級比較低,而理財產品的風險是比較高的情況下,就會出現這樣的提示。
(9)銀行理財期限錯配擴展閱讀:
購買理財產品的風險:
1、自發與代銷
銀行理財產品分兩類,一類是銀行自己發行的,一類是代理銷售第三方的。雖說兩類理財產品都有風險,但如果銀行只是代銷理財產品,作為一個渠道商的話,一旦出現問題,銀行是不會為此負責的,換句話說,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相對銀行自發的理財產品,風險更高。
2、保本與非保本
即使是銀行自營的理財產品,也分為保本和非保本兩種類型,按照收益還可以細分為保證收益類、保本浮動收益類和非保本浮動收益類。
保證收益類產品即保證本金和收益,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即保證本金但不保證收益,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顧名思義,也就是既不保證本金也不保證收益。
防範這類風險就需要投資人在購買理財產品時看清楚自己的理財產品說明書,了解清楚自己購買的理財產品屬於哪一種類型。
3、預期收益率與實際收益率
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和實際收益率是不同的。預期收益率是一個理論上的預估值,實際收益率是要通過實際到手有多少錢來計算。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上標明的預期收益率不符合投資人的期望的話,投資人就會覺得銀行忽悠人。
所以,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時候就要詳細了解是否還有其他費用,比如手續費、託管費等等。並通過結合預期收益率、手續費率、託管費率等等大致判斷出自己的實際收益率,再去考慮是否要選擇該理財產品。
4、募集期與清算期
銀行理財產品的募集期和清算期會使得資金站崗。一般情況銀行理財產品在資金募集期和清算期是不計算收益的,而是按活期存款利息來算的,所以如果你在產品募集期第一天就買入的話,不僅沒有獲得收益,還失去了資金流動性。
同樣,當理財產品到期之後,還需要經過一個清算期,資金在這時期又會站崗。因此,資金站崗也是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值得注意的一個地方,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需要判斷好自己投資的錢可以投多長時間。
如果投資者對流動性要求很高,則應選擇可隨時加入和退出的開放式理財產品。投資者較熟悉的風險包括市場風險和本金及理財收益風險。
建議投資者對於某些理財產品期限較長或投資於難於及時變現的金融產品,在理財產品存續期間,投資者在急用資金時可能面臨無法提前贖回理財資金的風險或面臨按照不利的市場價格變現所致的虧損風險。
⑽ 什麼叫期限錯配期限錯配有什麼風險
期限錯配在來金融行業中的表現自是資金來源短期化、資金運用長期化,「短存長貸」。這種現象除了普遍存在於P2P行業中,也普遍存在於銀行業。
期限錯配在P2P上的應用,主要體現在「拆標」上,更准確的說是拆期限的標的。
拆期限指的是把長標拆成多個小標滾動發行。如一年期的融資項目,最後拆成4個3月期或12個1月期。P2P活期理財也可以被認為是一種極端的期限錯配產品。
期限錯配的動機
業內有些P2P平台為了滿足投資人偏愛短期投資的喜好,往往將長期融資項目拆成短期,以達到實現快速融資的目的。比如一年期的標,拆成12個一個月的期標發出去。同時,平台也通過拆期限來提高平台的人氣。
期限錯配的弱點
期限的風險主要體現在流動性風險上。一旦「發新償舊」其中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比如某一期,投資者減少了購買或退出理財產品),那麼,就有可能導致資金鏈斷裂,平台倒閉,投資人的錢拿不回來。另外,期限錯配階段過程中的借新還舊從本質上來說十分接近龐氏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