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專利知識 > 1955年海牙議定書關於索賠期限的規定

1955年海牙議定書關於索賠期限的規定

發布時間:2021-11-06 07:24:28

① 對於航空承運人對旅客人身傷亡的賠償標准,分析國內國際標準的區別。

因航空器事故使旅客受到傷亡,或貨物受到毀損的侵權行為之債。

對這類侵權行為,可以適用航空器登記地法、法院地法、航空公司的主要營業地法或住所地法以及乘客取得機票地法或貨物托運地法。

由於各國對這類侵權行為(即第3類)所做的法律規定不同,如美國主張,航空運輸對乘客的傷亡,承運人如有過錯,才負賠償責任;而瑞士航空法規定承運人對旅客的人身傷亡應承擔無過失責任。因此,為協調各國法律的不同,在該領域出現了一些國際公約。其中主要有三個,即1929年在華沙締結的《統一國際航空運輸某些規則的公約》(簡稱《華沙公約》)、1955年在海牙簽訂的《修改1929年華沙公約的議定書》(簡稱《海牙議定書》)以及1964年生效的在墨西哥瓜達拉哈拉城簽訂的《統一非締約承運人所辦國際航空運輸若干規則以補充華沙公約的公約》(簡稱《瓜達拉哈拉公約》)。除此之外,還有1966年《蒙特利爾協定》和1971年的《瓜地馬拉議定書》。

在上述這些公約中,《華沙公約》是最基本的,是調整國際航空運輸的主要公約。在此,僅以《華沙公約》為主,將承運人對旅客及行李的損害賠償責任簡述如下:

1.《華沙公約》的適用范圍

《公約》第1條、第2條作了規定。

(1)適用於所有以航空器運輸旅客、行李或貨物而收取報酬的國際運輸。

(2)「國際運輸」是指當事人所簽定的運送合同所約定的起點和終點應分別在兩個締約國內;或起點和終點雖在同一締約國內,但約定中途必須在另一締約國或非締約國內有約定的徑停點;幾個連續的航空承運人所辦理的運輸,如合同各方均認為是單一業務活動的,則不得因其中的一個或幾個合同是在同一國的領土內而喪失其國際性質。

(3)某些國際運輸不適用《華沙公約》。
根據國際郵政公約所辦理的信件和包裹運輸;
航空運輸企業為了開設正式航線進行試航的國際航空運輸;
在特殊情況下所作非常運輸,如為科學探險或緊急救助而作的運輸。
2.承運人的責任

關於承運人的責任,《華沙公約》規定了三項原則,即推定過失責任原則、有限責任原則、免責禁止原則。

(1)推定過失責任原則:即只要旅客的人身或財物受到損害,首先推定承運人有過失,須負賠償責任。只有在承運人能夠證明他沒有過失或證明損失發生是由於受害人自己的過失或自助所造成,才得以免除或減輕承運人的責任。該原則體現在《華沙公約》第17條、18條和19條中,具體內容如下:
對旅客造成的損失是發生在航空器上或在上、下航空器過程中,承運人須負責任;
對任何已登記的行李或貨物的損失是發生在航空器運輸期間,承運人負責任;
承運人對旅客、行李或貨物在航空運輸過程中,因延誤造成的損失應負責任。
《華沙公約》第20條規定了在什麼條件下才能減輕或免除承運人的責任的情況,這些情況包括以下三種:
承運人如果能證明為避免損失的發生已經採取了一切必須的措施,或不可能採取這種措施時,可免責;
損失是由於駕駛上的、航空器操作上的或領航上的過失,而且承運人已經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以避免損失的,也不負責任;
如果承運人證明損失是由於受害人的過失所引起或助成的,法院也可按自己的法律規定(即適用法院地法),減輕或免除承運人的責任。
《華沙公約》實行的這一原則是推定過失責任原則,只有在承運人自己舉證他沒有過失或證明損失的發生是由於受害人自己的過失所造成時,才可免除或減輕其責任。這種規定也可以稱之為「舉證責任倒置原則」。因為一般的過失責任制中,致害人的過失是由受害人舉證的,受害人如不能舉證,即使其受到損害了也不能得到賠償。由誰舉證,對侵權行為訴訟的影響很大。《華沙公約》之所以規定由承運人自己舉證,是由航空運輸的特點決定的,也是為了加重承運人的責任,由受害人舉證是很困難的,有時是不可能的。

(2)有限責任原則

《華沙公約》採取舉證責任倒置原則加重了承運人的責任,但是也規定了承運人對旅客及行李物品的損害賠償僅負有限責任。《華沙公約》第22條規定:
運送旅客,承運人對每位旅客的責任以12.5萬法郎為限(1955年《海牙議定書》改為25萬法郎)。但旅客也可以根據他和運送人之間的特別協議,規定一個較高責任限額;
在運送已登記的行李和貨物時,承運人對行李和貨物的責任以每公斤250法郎為限;
對旅客自己保管的貨物,承運人對每位旅客的賠償以5000法郎為限;
如果法院認定這種損失是由於承運人的不良行為所造成的,承運人就無權引用公約關於免除或限制承運人責任的規定。
根據《華沙公約》第1條第3款規定的精神,在一個單一的航空運輸過程中,旅客即使受到兩次以上的損害,其可得到的賠償額仍以12.5萬法郎為最高限額;有兩個或兩個以上請求權人對同一旅客損害的求償時,各請求權人的求償額之和仍不得超過12.5萬法郎。

(3)免責禁止原則

為了避免承運人利用自己特殊地位與旅客訂立免責條款,使《華沙公約》保護旅客利益的規定成為一紙空文,從而破壞該公約的責任體制,《華沙公約》第23條規定和32條規定,企圖免除承運人的責任,或定出一個低於本公約所規定責任限額的任何條款,都不發生法律效力;運輸契約的任何條款和在損害發生以前的任何特別協議,如果運輸契約各方藉以違背本公約的規則,無論是選擇所適用的法律或者變更管轄權的規定,均不發生效力。

3.有關損害賠償的訴訟

《華沙公約》第28條規定,旅客可以(有權)在下述法院間選擇管轄,即在一個締約國領土內,向承運人的住所地法院、其總管理處所在地法院、目的地法院、簽訂契約的機構所在地法院提出;訴訟程序適用受理案件的法院地法;訴訟時效應從航空器到達目的地之日起,或應該到達之日起、或從運輸停止之日起,兩年內提出,否則喪失追訴權。

《華沙公約》還規定,當事人也可以到有管轄權的法院所在地國家的仲裁機構仲裁。

4.我國關於航空侵權行為的法律適用規則

我國關於航空侵權行為的法律適用的規定,主要體現在《民用航空法》中。該法第189條規定:「民用航空器對地面第三人的損害賠償,適用侵權行為地法法律。民用航空器在公海上對水面第三人的損害賠償,適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律。」該法對發生在航空器內的侵權行為,以及因航空器事故致使旅客死亡或行李物品毀損的侵權行為的法律適用問題,沒有專門規定。

② 人壽保險飛機遇難多少賠償

近來,國內外相繼發生幾起重大飛機失事事件。人們在震驚和悲痛之餘,保險賠償問題自然而然成為議論的焦點之一,人們特別想知道,空難賠償標准究竟是如何確定的。
人命值幾何
對於所有空難罹難者及受傷乘客來說,首先可以通過兩個途徑得到賠償。
一類是商業保險,包括乘客本人自行購買及航空公司、旅行社等代為購買的航空意外險。這類保險對保險責任和賠付金額有詳細的規定,理賠過程也比較簡單。一些國家的航空公司在機票的價格中就已包含了商業保險的費用,因而具有強制性。
另一類是責任賠償,即發生事故的航空公司根據相關國內法及國際法所必須擔負的賠償。責任賠償根據空難發生地、乘客國籍、承運人等條件的不同而適用不同的法律,在具體賠償金額上往往有很大差距,理賠過程也較復雜,因而在空難發生後,賠償的爭議焦點往往集中在責任賠償上。
對於責任賠償,國際社會曾先後制定出一系列國際公約和協議。1929年的《華沙公約》可以說是全球有關民航飛機空難與賠償責任的法律鼻祖。此後,世界上任何空難發生後所涉及的賠償問題,大都根據《華沙公約》的精神處理。《華沙公約》規定,航空公司必須對乘客在飛行和起降過程中的傷亡負責。當時規定的賠償數額為:所有空難的個人理賠上限為12.5萬法郎(約合8600美元至1萬美元)。
隨著航空業的發展,賠付金額在慢慢上升,相關條約也作了修改。1955年的《海牙議定書》把華沙條約的賠償上限提高到約2萬美元。1966年各國在美國發起下簽訂了《蒙特利爾協議》,規定凡飛經美國、加拿大或以此兩國為目的地的航班,其空難最高賠償上限為7.5萬美元。到了1999年,各國又在蒙特利爾簽訂新的《蒙特利爾公約》。《蒙特利爾公約》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特別提款權」為單位,規定空難的最高賠償額上限是10萬個特別提款權(約合13.5萬美元),以此為標准摺合各國貨幣價值。
此外,還有一些國際協議對公約具體的條文進行了修正,但大體而言,全球空難的賠償問題都在《華沙公約》及《蒙特利爾公約》的架構之中,並為各國所遵守。
各國賠付不一樣
不過,無論是《華沙公約》還是《蒙特利爾公約》,都是由締約方政府簽署的多邊協議,不具強制性。因此,各國根據自己的情況,在對公約的具體執行上有所不同。例如,新加坡是《華沙公約》的簽約國,新加坡將《華沙公約》及其修訂條款的內容加入到其國內法《空運法令》中,使公約內容成為新加坡的國內法。這樣一來,不管是國內還是國際航線都將遵循《華沙公約》的賠償規定。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也是如此。
美國空難賠償遵循的一般原則,是按受害者本人如果沒有死傷,在一生中可能掙到的金額來賠付,因此不同申請者得到的賠償非常懸殊,從幾十萬到幾千萬美元不等。如果有證據證明航空公司出現了嚴重的失職,則遵循懲罰性賠償原則,即超出甚至遠遠超出實際損失的賠償金額,以防止以後發生同樣的失職和錯誤。
日本人命「值錢」,根據日本的賠償原則,對生命的賠償金額無限。賠償金額的計算考慮受害者的受害程度、受害者的年齡、職業、正常收入情況、受害者的家庭負擔及未來發展潛力等綜合因素。也就是說,一個10多歲的少年,其所獲之賠償金可能高於一個五六十歲的成年人。
中國雖已加入《華沙公約》,但是目前只有國際航線按該條約賠償,國內航線則適用於國內相關法規。
理賠過程挺復雜
每一次飛機失事,對遇難者的賠償過程都是一波三折,有時還不得不訴諸法律。國際公約所規定的上限,是指對於不超過10萬個特別提款權的損害賠償,不論承運方有無過錯,都應當承擔責任;如果索賠額超過10萬個特別提款權,而承運方又不能證明自己無過錯或者證明傷亡是由於第三方過錯造成的,承運方就應承擔責任。如果旅客家屬對賠償不服,可向法院起訴,最終賠償由法院來確定。如果航空公司在空難中負有明顯而不可推卸的責任與過失,旅客可以視情況個別或集體控告航空公司、飛機製造公司乃至機場、塔台,要求賠償。如果空難原因出現了「第三方責任者」,賠付的過程就會更加復雜。
與此同時,罹難者家屬實際獲賠額還要根據旅客所在國家的收入水平與旅客實際受傷害和損失程度來確定,國籍不同的旅客會有差別。如果旅客持有的機票出自不同的航空公司,實際賠付也會有差別。因此,中央財經大學保險系主任郝演蘇教授表示,確定具體的賠償金額和取證將是一個非常困難的過程。除了事故原因,還要看事故發生地國家簽署了哪些相關公約。國航「4·15」空難就「需要中韓兩國進行深入的溝通」。
正因為如此,一旦發生空難,一些「聰明」的航空公司的應變辦法是:立即向罹難或受傷害的旅客及家屬提出一筆合理及可以接受的賠償金,並要求立即在受款後結案,如此可以減少訴訟開支和訴訟機會。
2000年,新加坡航空公司在台灣發生誤入跑道的空難事件後不到4天,即向死者家屬主動提出每人42.5萬美元的賠償,這個數字當時被視為台灣空難史上的「天價」賠償金額。分析家認為,新航在事故發生後,由於遲遲交不出乘客名單,受到各方嚴厲批評,為避免在賠償問題上再同罹難者家屬發生爭執,影響新航聲譽,遂提出了比國際慣例更高的賠償額。新加坡航空公司此舉後來被證明是十分精明的行為。因為,不論事後的調查結果如何,新航對當時出事不可能百分之百沒有責任,與其可能陷入糾纏不清的漫長官司中,不如先提出賠償。果然,兩年後,國際空難調查小組認為,那次空難,台灣的中正機場塔台及機場設施有問題,應分攤肇事責任。
2000年法國「協和」飛機空難,准確的賠償數字至今仍未公布,但賠償金額也是個天文數字,有人稱是每人300萬美元,也有人稱是240萬美元。可以確定的是,113名罹難者的家屬將數額不等地共同分配1.36億美元的賠償金。
去年發生的「9·11」恐怖襲擊事件是美國歷史上損失最為慘重的一次災難,保險賠償金額將高達300億美元,整個理賠過程可能要花多年才能完成。「9·11」事件後,美國西北互助人壽保險公司馬上收到被劫持飛機上遇難者家屬的大量償付要求。經過半年多的工作,美國司法部今年3月7日宣布,「9·11」恐怖襲擊事件的遇難者家屬可以開始向政府申請獲得賠償。因世貿大廈倒塌、五角大樓被襲及客機遭劫持墜毀而失去親人的家屬,平均每人可以得到180萬美元的巨額賠償。
保險意識在加強
全球第二大再保險公司瑞士再保險公司透露的最新消息表明,2001年度,人為和自然因素造成全球保險賠償累計金額超過320億美元,其中半數以上與「9·11」恐怖襲擊有關。
郝演蘇教授表示,保險是個理念問題。在西方,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不買保險沒法生存,一個人的就業、生活、學習都離不開保險。保險顯示了一個人基本的責任心,保險意識差的人,可以看出他對生命權、對家人的漠視。資料顯示,美國的人壽保險普及率高達80%,平均每人每年保費為2722美元,而國內即使2000年保險密度居全國之首的廣東省,人均也只有222.67元人民幣。許多人乘飛機經常「省略」航空意外險,萬一有意外發生,大部分風險要自己承擔。國航「4·15」空難發生後,就發現許多乘客沒有購買航空意外險。現在,事實的慘痛比任何保險公司的宣傳和保險專家的解釋都更有說服力。普及保險知識,不應只看保什麼,還應看不保什麼。其實每個人都應樹立保險意識,這是一個有責任心的公民應該做的事情。
隨著國際航空業的迅猛發展、保險業的蒸蒸日上,國際民用航空組織正在探討修改《華沙公約》,以便推出更符合現今社會需求的空難賠償條款。該組織理事會主席科泰特博士指出,已推行了70多年的《華沙公約》「已經不適應時代的要求」。因此,該組織擬推出一個新的公約。新公約的主要不同點之一在於,罹難者如果是家中的惟一經濟支柱,家屬在等待審判時可向航空公司預支賠償數額的至少20%,以應付日常所需。科泰特指出,邁入21世紀後,全球解決航空安全的挑戰只能在全球合作的前提下才能取得成功。▲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③ 空難如何賠償

近來,國內外相繼發生幾起重大飛機失事事件。人們在震驚和悲痛之餘,保險賠償問題自然而然成為議論的焦點之一,人們特別想知道,空難賠償標准究竟是如何確定的。
人命值幾何
對於所有空難罹難者及受傷乘客來說,首先可以通過兩個途徑得到賠償。
一類是商業保險,包括乘客本人自行購買及航空公司、旅行社等代為購買的航空意外險。這類保險對保險責任和賠付金額有詳細的規定,理賠過程也比較簡單。一些國家的航空公司在機票的價格中就已包含了商業保險的費用,因而具有強制性。
另一類是責任賠償,即發生事故的航空公司根據相關國內法及國際法所必須擔負的賠償。責任賠償根據空難發生地、乘客國籍、承運人等條件的不同而適用不同的法律,在具體賠償金額上往往有很大差距,理賠過程也較復雜,因而在空難發生後,賠償的爭議焦點往往集中在責任賠償上。
對於責任賠償,國際社會曾先後制定出一系列國際公約和協議。1929年的《華沙公約》可以說是全球有關民航飛機空難與賠償責任的法律鼻祖。此後,世界上任何空難發生後所涉及的賠償問題,大都根據《華沙公約》的精神處理。《華沙公約》規定,航空公司必須對乘客在飛行和起降過程中的傷亡負責。當時規定的賠償數額為:所有空難的個人理賠上限為12.5萬法郎(約合8600美元至1萬美元)。
隨著航空業的發展,賠付金額在慢慢上升,相關條約也作了修改。1955年的《海牙議定書》把華沙條約的賠償上限提高到約2萬美元。1966年各國在美國發起下簽訂了《蒙特利爾協議》,規定凡飛經美國、加拿大或以此兩國為目的地的航班,其空難最高賠償上限為7.5萬美元。到了1999年,各國又在蒙特利爾簽訂新的《蒙特利爾公約》。《蒙特利爾公約》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特別提款權」為單位,規定空難的最高賠償額上限是10萬個特別提款權(約合13.5萬美元),以此為標准摺合各國貨幣價值。
此外,還有一些國際協議對公約具體的條文進行了修正,但大體而言,全球空難的賠償問題都在《華沙公約》及《蒙特利爾公約》的架構之中,並為各國所遵守。
各國賠付不一樣
不過,無論是《華沙公約》還是《蒙特利爾公約》,都是由締約方政府簽署的多邊協議,不具強制性。因此,各國根據自己的情況,在對公約的具體執行上有所不同。例如,新加坡是《華沙公約》的簽約國,新加坡將《華沙公約》及其修訂條款的內容加入到其國內法《空運法令》中,使公約內容成為新加坡的國內法。這樣一來,不管是國內還是國際航線都將遵循《華沙公約》的賠償規定。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也是如此。
美國空難賠償遵循的一般原則,是按受害者本人如果沒有死傷,在一生中可能掙到的金額來賠付,因此不同申請者得到的賠償非常懸殊,從幾十萬到幾千萬美元不等。如果有證據證明航空公司出現了嚴重的失職,則遵循懲罰性賠償原則,即超出甚至遠遠超出實際損失的賠償金額,以防止以後發生同樣的失職和錯誤。
日本人命「值錢」,根據日本的賠償原則,對生命的賠償金額無限。賠償金額的計算考慮受害者的受害程度、受害者的年齡、職業、正常收入情況、受害者的家庭負擔及未來發展潛力等綜合因素。也就是說,一個10多歲的少年,其所獲之賠償金可能高於一個五六十歲的成年人。
中國雖已加入《華沙公約》,但是目前只有國際航線按該條約賠償,國內航線則適用於國內相關法規。
理賠過程挺復雜
每一次飛機失事,對遇難者的賠償過程都是一波三折,有時還不得不訴諸法律。國際公約所規定的上限,是指對於不超過10萬個特別提款權的損害賠償,不論承運方有無過錯,都應當承擔責任;如果索賠額超過10萬個特別提款權,而承運方又不能證明自己無過錯或者證明傷亡是由於第三方過錯造成的,承運方就應承擔責任。如果旅客家屬對賠償不服,可向法院起訴,最終賠償由法院來確定。如果航空公司在空難中負有明顯而不可推卸的責任與過失,旅客可以視情況個別或集體控告航空公司、飛機製造公司乃至機場、塔台,要求賠償。如果空難原因出現了「第三方責任者」,賠付的過程就會更加復雜。
與此同時,罹難者家屬實際獲賠額還要根據旅客所在國家的收入水平與旅客實際受傷害和損失程度來確定,國籍不同的旅客會有差別。如果旅客持有的機票出自不同的航空公司,實際賠付也會有差別。因此,中央財經大學保險系主任郝演蘇教授表示,確定具體的賠償金額和取證將是一個非常困難的過程。除了事故原因,還要看事故發生地國家簽署了哪些相關公約。國航「4·15」空難就「需要中韓兩國進行深入的溝通」。
正因為如此,一旦發生空難,一些「聰明」的航空公司的應變辦法是:立即向罹難或受傷害的旅客及家屬提出一筆合理及可以接受的賠償金,並要求立即在受款後結案,如此可以減少訴訟開支和訴訟機會。
2000年,新加坡航空公司在台灣發生誤入跑道的空難事件後不到4天,即向死者家屬主動提出每人42.5萬美元的賠償,這個數字當時被視為台灣空難史上的「天價」賠償金額。分析家認為,新航在事故發生後,由於遲遲交不出乘客名單,受到各方嚴厲批評,為避免在賠償問題上再同罹難者家屬發生爭執,影響新航聲譽,遂提出了比國際慣例更高的賠償額。新加坡航空公司此舉後來被證明是十分精明的行為。因為,不論事後的調查結果如何,新航對當時出事不可能百分之百沒有責任,與其可能陷入糾纏不清的漫長官司中,不如先提出賠償。果然,兩年後,國際空難調查小組認為,那次空難,台灣的中正機場塔台及機場設施有問題,應分攤肇事責任。
2000年法國「協和」飛機空難,准確的賠償數字至今仍未公布,但賠償金額也是個天文數字,有人稱是每人300萬美元,也有人稱是240萬美元。可以確定的是,113名罹難者的家屬將數額不等地共同分配1.36億美元的賠償金。
去年發生的「9·11」恐怖襲擊事件是美國歷史上損失最為慘重的一次災難,保險賠償金額將高達300億美元,整個理賠過程可能要花多年才能完成。「9·11」事件後,美國西北互助人壽保險公司馬上收到被劫持飛機上遇難者家屬的大量償付要求。經過半年多的工作,美國司法部今年3月7日宣布,「9·11」恐怖襲擊事件的遇難者家屬可以開始向政府申請獲得賠償。因世貿大廈倒塌、五角大樓被襲及客機遭劫持墜毀而失去親人的家屬,平均每人可以得到180萬美元的巨額賠償。
保險意識在加強
全球第二大再保險公司瑞士再保險公司透露的最新消息表明,2001年度,人為和自然因素造成全球保險賠償累計金額超過320億美元,其中半數以上與「9·11」恐怖襲擊有關。
郝演蘇教授表示,保險是個理念問題。在西方,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不買保險沒法生存,一個人的就業、生活、學習都離不開保險。保險顯示了一個人基本的責任心,保險意識差的人,可以看出他對生命權、對家人的漠視。資料顯示,美國的人壽保險普及率高達80%,平均每人每年保費為2722美元,而國內即使2000年保險密度居全國之首的廣東省,人均也只有222.67元人民幣。許多人乘飛機經常「省略」航空意外險,萬一有意外發生,大部分風險要自己承擔。國航「4·15」空難發生後,就發現許多乘客沒有購買航空意外險。現在,事實的慘痛比任何保險公司的宣傳和保險專家的解釋都更有說服力。普及保險知識,不應只看保什麼,還應看不保什麼。其實每個人都應樹立保險意識,這是一個有責任心的公民應該做的事情。
隨著國際航空業的迅猛發展、保險業的蒸蒸日上,國際民用航空組織正在探討修改《華沙公約》,以便推出更符合現今社會需求的空難賠償條款。該組織理事會主席科泰特博士指出,已推行了70多年的《華沙公約》「已經不適應時代的要求」。因此,該組織擬推出一個新的公約。新公約的主要不同點之一在於,罹難者如果是家中的惟一經濟支柱,家屬在等待審判時可向航空公司預支賠償數額的至少20%,以應付日常所需。科泰特指出,邁入21世紀後,全球解決航空安全的挑戰只能在全球合作的前提下才能取得成功。▲

④ 有關海洋、航空承運人責任的國際公約和賠償標准

海洋運輸看一下《海牙規則》、《維斯比規則》、《漢堡規則》,後面兩個是以《海牙規則》為基礎的,《海牙規則》規定的承運人的責任是最低限度的,責任制為不完全的過錯責任制,但是到《漢堡規則》採用過失推定製,即在貨損發生後,首先推定是承運人有過失,如承運人主張自己無過失,則必須承擔舉證責任證明。 《海牙規則》規定船東或承運人對貨物或與貨物有關的滅失或損壞的賠償金額不超過每件或每單位100英鎊或相當於100英鎊的等值貨幣。《維斯比規則》將最高賠償金額提高為每件或每單位10000金法郎或按滅失或受損貨物毛重計算,每公斤30金法郎,兩者以較高金額的為准。同時明確一個金法郎是一個含有66.5毫克黃金,純度為千分之九百的單位。《漢堡規則》再次將承運人的最高賠償責任增加至每件或每貨運單位835特別提款權(這個我也不清楚是神馬概念)或每公斤2.5特別提款權,兩者以金額高的為准。有影響的國際航空運輸公約是以《華沙公約(1929年)》為中心的華沙公約體系。其中以《華沙公約》和《海牙議定書》的適用最為廣泛,已經為世界大多數國家所認可。這兩個公約的主要內容包括:
1.公約的適用范圍
關於公約的適用范圍,《華沙公約》與《海牙議定書》的精神是一樣的,只是措辭稍有不同,它們都規定公約不僅適用於商業性的國際航空貨物運輸,還適用於包括旅客、行李在內的其他取酬的和免費的國際航空運輸,但郵件和郵包的運輸因為另有國際郵政公約管轄,所以不適用。
所謂國際航空運輸,按照《華沙公約》的規定需滿足以下兩個條件中的任一個:
2.航空運輸期間
航空運輸期間也是承運人的責任期間,是指貨物交由承運人保管的全部期間,「不論在航空站內、在航空器上或在航空站外降停的任何地點」。但對於在機場外陸運、海運或河運過程中發生的貨物的滅失或損壞,只有當這種運輸是為了履行航空運輸合同,或者是為了裝貨、交貨或轉運時,承運人才予以負責。
3.承運人責任
與《海牙規則》相類似,《華沙公約》制定時由於航空運輸仍處於發展的初期,技術水平有限,因此也採用了不完全的過失責任制,即在一般問題上採用推定過失原則,一旦出現貨物損失,首先假定承運人有過失,但如果承運人能夠舉證說明自己並無過失,則不必負責。但當承運人的過失是發生在駕駛中、飛機操作中或者在領航時,則承運人雖有過失,也可要求免責。《海牙議定書》保持了過失責任制的基礎,並順應歷史的潮流取消了駕駛、飛機操作和領航免責的規定。
與同時代的海運公約所不同的是,《華沙公約》根據航空運輸的特點明確規定了承運人對貨物運輸過程中「因延遲而造成的損失應負責任。」這在當時在極有遠見的。
《華沙公約》同樣也對承運人的責任限額做出了規定,並明確「企圖免除承運人的責任,或定出一個低於本公約所規定的責任限額的任何條款都屬無效」,這樣避免了承運人在運輸合同中隨意增加免除或者降低承運人自身賠償責任的做法。《海牙議定書》只是增加了承運人對旅客的賠償責任,對貨物的責任限額不變。
4.索賠和訴訟時效
對於索賠時效,《華沙公約》分成貨物損害和貨物延遲的情況區別對待。前者索賠時效是7天,後者的索賠時效是14天。《海牙議定書》對此作了全面的修改。將貨物損害時的索賠時效延長至14天,將貨物延遲時的索賠時效延長至21天。
至於訴訟時效,《華沙公約》規定的是兩年,自「航空器到達目的地之日起,或應該到達之日起,或運輸停止之日起」。《海牙議定書》對此未加修改。

⑤ 華沙公約 海牙議定書 蒙特利爾公約 羅馬公約中關於航空損害賠償有何區別

蒙特利爾公約的正式名稱是《統一國際航空運輸某些規則的公約》(Convention For The Unification Of Certain Rules For International CarriageByAir),目的在於確保國際航空運輸消費者的利益,對在國際航空運輸中旅客的人身傷亡或行李損失,或者運輸貨物的損失,在恢復性賠償原則基礎上建立公平賠償的規范體系。

在蒙特利爾公約以前,國際上已經存在若干個關於國際航空運輸賠償的規則,具體包括: 1.1929年在華沙簽訂的《統一國際航空運輸某些規則的公約》,簡稱華沙公約,我國於1958年批准該公約; 2.1955年在海牙簽訂的《修訂1929年10月12日在華沙簽訂的《統一國際航空運輸某些規則的公約》的議定書》,簡稱海牙議定書,我國於1975年批准該議定書。 3.1961年在瓜達拉哈拉簽訂的《統一非立約承運人所作國際航空運輸的某些規則以補充華沙公約的公約》,簡稱瓜達拉哈拉公約。 4.1971年在瓜地馬拉城簽訂的《修訂經海牙議定書修訂的<統一國際航空運輸某些規則的公約>的議定書》,簡稱瓜地馬拉城協議書。 5.1975年在蒙特利爾簽訂的第1、2、3、4號《關於修改 {統一國際航空運輸某些規則的公約)的附加議定書》,簡稱蒙特利爾第幾號議定書。 上述第二至第五項協議都是對華沙公約的修訂,因此上述五項文件被統稱為華沙公約文件。 隨著歷史的發展,華沙公約中的某些規定已顯陳舊,而且相關修訂文件數量較多。為了使華沙公約及其相關文件現代化和一體化,ICAO起草定稿了蒙特利爾公約,並在 1999年5月在蒙特利爾召開的國際航空法大會上由參加國簽署。中國和其他51個國家在該大會上簽署了該項公約。 需要說明的是,政府簽署該項公約並不代表該國同意加入,只有在本國立法機構批准該公約並提交批准書後,此公約才對該國生效。蒙特利爾公約正式生效後將取代現有的華沙公約文件。

⑥ 提單背面條款中是如何規定承運人的最高賠償責任限制的

《法制時空》12月25日節目播出(祁敏)

嘉賓:甘肅法成律師事務所 馮國亮律師

生活與法:

2004年11月21日,中國東方航空雲南公司CRJ—200機型B—3072號飛機,執行包頭飛往上海的MU5210航班任務,在包頭機場附近墜毀,造成55人遇難(其中47名乘客、6名機組人員和2名地面人員),直接經濟損失1.8億元。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監察部21日通報了中國東方航空雲南公司「11·21」包頭空難事故調查處理結果,認定是一起責任事故,12名責任人受黨紀、政紀處分。

安監總局、監察部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公布了事故原因:飛機起飛過程中,由於機翼污染使機翼失速臨界迎角減小。當飛機剛剛離地後,在沒有出現警告的情況下飛機失速,飛行員未能從失速狀態中改出,直至飛機墜毀。

事故調查組認為,飛機在包頭機場過夜時存在結霜的天氣條件,機翼污染物最大可能是霜。飛機起飛前沒有進行除霜(冰)。東航公司對這起事故的發生負有一定的領導和管理責任,東航雲南公司在日常安全管理中存在薄弱環節。

中國東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豐華,對事故發生負有重要領導責任,給予行政警告處分;中國東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羅朝庚,對事故發生負有重要領導責任,給予行政記大過、黨內警告處分。

法理分析:

(1).在我國法律中對於航空運輸中出現安全事故是如何規定的?

馮律師:國內航空運輸承運人賠償責任限額規定(第六條承運人按照本規定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的,對每名旅客的最高賠償金金額為人民幣七萬元。)

2006年2月28日,民航總局公布了《國內航空運輸承運人賠償責任限額規定》(第三條 國內航空運輸承運人(以下簡稱承運人)應當在下列規定的賠償責任限額內按照實際損害承擔賠償責任, 但是《民用航空法》另有規定的除外:(一)對每名旅客的賠償責任限額為人民幣40 萬元;(二)對每名旅客隨身攜帶物品的賠償責任限額為人民幣3000 元;(三)對旅客托運的行李和對運輸的貨物的賠償責任限額,為每公斤人民幣100 元。

將航空運輸承運人對每名旅客的賠償責任限額規定為40萬元人民幣,自2006年3月28日起施行,因此無法適用於包頭空難,但對於包頭空難的罹難者家屬而言也是沒有希望的。

而適用1993年修改的《國內航空運輸旅客身體損害賠償暫行規定》,對包頭空難的受害人一方而言,是明顯不公平的,有違於《民法通則》的公平原則。

1993年,人們的平均工資僅有幾百元,那時的空難理賠標準是7萬元人民幣。現在,人均工資千餘元,可空難理賠標准卻不變。事情合不合理,其實不必由法學家來證明,普通老百姓一看便知,民航業怎麼能不知道呢?

1996年實施的《民航法》,授權國家民航總局制定國內航空運輸承運人的賠償責任,但民航總局遲遲沒有制定相關標准。專家們認為這是民航總局立法不作為。(3月28日《新京報》),但是民航總局遲遲沒有制定相關標准,這顯然是「趨利避害」之舉,通過犧牲乘客利益來保障全行業利益。這種「迴避立法」或「拖延立法」的行為,是典型的立法不作為。

(2005年,在《中國律師》雜志社主辦的「包頭空難」法律研討會上,著名法學家江平、姜明安等專家認為:目前空難理賠標準是1993年國務院132號令確定的7萬元人民幣,這一賠償額度無法體現對空難人員的保障。)

順帶提及:這些年,部門行業通過立法、立規、立制為自己「圈利」,損害公眾權益的現象比比皆是。有學者將之稱為「立法尋租」或「立法腐敗」。立法「圈利」危害甚巨。部門立法一紙定乾坤,公民就是有千萬理由,只要一句「這是法律、這是規定」,便堵住了老百姓的口,讓老百姓有冤無處訴。

霸王合同,霸王條款屢見不鮮,打而不死,很大程度是因為它們的背後有「部門立法」的影子。部門立法,由於利害攸關,很難站在完全客觀中立的立場上,立的法很可能成為一部「部門行業利益保護法」。這樣的立法是很值得警惕的。因為,如果放任部門立法「圈利」,必將對社會公平造成極大損傷。

(2)、乘客購買了機票後,就意味著將會享受到哪些權利?航空應該提供哪些服務?

馮律師:根據合同法的相關規定,乘客購買了機票或車票後,客運合同即成立,承運人就要將乘客及其行李安全送達目的地,應當保證乘客在運輸途中免受各種損害,對於運輸途中乘客所受各種損害,除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因不可抗力、自然災害、乘客自身原因造成的情況)外,承運人均應承擔違約責任。為此請乘客了解自己應享有的權利:

1、有權獲知不能正常運輸的重要事項和安全運輸應當注意的事項。如大霧、道路塌方導致承運人不能按照客運合同的約定正常運送乘客的,承運人應及時告知乘客。

2、有權要求承運人將其准時安全運送至約定地點並按規定免費攜帶一定數量的行李。如果承運人沒有按照客票上載明的時間和班次運輸乘客,也就是遲延運輸旅客的,承運人應當採取以下措施進行補救:一是安排乘客改乘其他班次;二是予以退票,即將票款退還給乘客。

3、有權在遭遇急病、分娩或者遇到其他危險時獲得承運人的救助。雖然乘客在運輸途中患急病、分娩等屬於乘客自身的原因,但是由於乘客當時身處運輸工具上,無法及時就醫,承運人如不及時救助,就有可能發生生命危險。

4、有權在人身傷亡或者其行李毀損、丟失時請求承運人賠償。

(3)、發生空難,航空公司承擔的是什麼樣的法律責任?如果是不可抗力或者是乘客自身造成的空難或乘客的人身傷害,航空公司還要承擔責任嗎?

馮律師:發生空難後,根據受害對象的不同,可以分為合同法律責任和侵權法律責任。

對於已經同航空公司形成了合同法律關系的乘客來說,航空公司承擔的是違約的法律責任,而對於對地面第三人造成的傷害應承擔的賠償責任是侵權責任。

值得注意的是,包頭空難不僅奪走了55條生命,也使飛機失事地包頭南海公園湖水造成嚴重污染。中國環境科學院提供的對南海公園《生態環境影響調查報告及環保方案設計書》中認定:東航雲南公司的此次空難事故造成南海公園的水系嚴重污染,生態系統受到嚴重破壞,總體水質惡化,石油類污染隨時間推移而不斷加重。空難事故對南海公園造成的環境影響、公眾心理影響和生態破壞的經濟損失達1.052億元。2006年9月29日南海公園和東航達成協議,東航賠償南海公園管理處經濟損失人民幣2140萬元。這也是迄今為止第一例因空難造成湖水污染賠償案。隨著我國法治建設的進步,我們對環境保護的認識程度也提高到了一個更高的水平。

對於如果是不可抗力或者是乘客自身造成的空難或乘客的人身傷害,航空公司還要承擔責任的問題,需要區分來看。

在不可抗力的情況下,根據我國簽署的《蒙特利爾公約》,對於旅客傷亡的損害賠償在10萬特別提款權以下的(約合13.5萬美元),承運人承擔嚴格責任,即不論承運人是否有過錯,也不論是否發生不可抗力或意外事故,承運人都應當承擔責任,除非是由於旅客自己的原因造成的,這是第一梯度。在第二梯度下,如果索賠人提出的索賠額超出10萬特別提款權,蒙特利爾公約仍然採用的是華沙公約確定的推定過錯原則,即如果承運人證明自己沒有過錯或者證明傷亡是由於第三人的過錯造成的,承運人可以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否則,承運人必須承擔責任。

(要確定對空難罹難者家屬及受傷乘客的賠償,首先要確定他們所乘座的航班的性質,即是國際航空運輸還是國內航空運輸,然後根據不同性質的運輸,適用不同的法律,才能確定賠償數額。

在航空旅客運輸過程中,如果造成旅客傷亡,因適用法律的不同而導致不同的賠償結果。就對航空運輸進行規范的法律而言,主要是各國國內法的規定和國際條約的規定。國際條約方面,目前主要是《華沙公約》及修正或補充《華沙公約》的包括《海牙議定書》在內的一系列條約和議定書。《華沙公約》及《海牙議定書》適用於國際航空運輸。公約中規定的國際航空運輸與我們日常所說的國際航線的含義是不一樣的。

根據《華沙公約》及《海牙議定書》的規定, 「國際航空運輸」,是指根據各當事人所定的合同約定,不論在運輸中有無間斷或轉運,始發地點和目的地點是在兩個締約國的領土內,或者在一個締約國的領土內,而在另一個締約國、甚至非締約國領土內有一個約定的經停地點的任何運輸。在同一締約國領土內兩個地點之間的運輸,如果沒有這種約定的經停地點,不被認為是國際運輸。

比如說吧,一位居住在中國的具有中國國籍的旅客在北京搭乘國航的班機飛往紐約,那麼,並不因為該旅客和航空承運人——國航都具有中國國籍,而使他們之間的航空運輸合同關系受中國有關的合同法律支配;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之間的航空運輸合同關系也應當適用《華沙公約》。對於國際航空運輸,《華沙公約》規定的賠償數額是125000金法郎(約合10000美元),《海牙議定書》規定的對每名旅客的最高賠償金額為250000金法郎(約合20000美元)。

對於國內航空運輸,根據我國《民用航空法》的規定,是指根據當事人訂立的航空運輸合同,運輸的出發地點、約定的經停地點和目的地點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運輸。可以看出,如果是國內運輸,以上三點都必須是在我國境內的運輸。這與我們通常所說的國內航線(或國內航班)有相同之處,但並不完全一致。例如,一旅客的機票上載明是從北京經武漢到廣州,或者不經停武漢,直達廣州,這是國內航空運輸,與我們日常所講的國內航線的意思是一樣的。如果機票上載明是從日本東京經上海再到北京,假如有旅客在上海至北京航線上受傷,按我們通常的看法是國內運輸,但按照《民用航空法》的規定,應該是國際航空運輸,應依據國際條約的規定來確定賠償數額。

(4).對空難負有責任的航空公司相關負責人要給予處分,那麼空難遇難者及家屬將會得到怎樣的賠償?
一般情況下,空難罹難者家屬及受傷乘客獲得的賠償包括兩部分:第一,承運人(航空公司)所承擔的賠償。第二,保險公司所承擔的賠償。即航空意外傷害險。航空意外傷害險是保險人對乘坐航班的中外旅客,在航空運輸中由於意外事故遭受的人身傷亡給予一次性賠償給付的保險。其保險責任范圍是,從被保險人踏入保險單上載明的航班(或等效班機)的艙門時開始,飛抵目的港後走出艙門時為止,被保險人因遭受意外傷害,自傷害發生日起180日內身故或殘疾,保險公司按所附給付比例表進行一次性給付。

但是,保險公司承擔賠償的前提是,旅客在登機前已經由其本人或旅行社代為購買了航空意外傷害險。如果沒有購買,那麼,保險公司是不會賠償的。比如「5.7」大連空難中,就有44人(此數字還有待進一步確認)購買了航空意外傷害險,因此,這44人除可以得到航空公司所支付的賠償金外,還可以得到保險公司所支付的賠償金(每一保單20萬元人民幣)。
航空公司的賠償又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因飛機墜毀對地(水)面第三人所造成的傷害而承擔的賠償責任;二是對乘坐該航班的乘客所造成的傷害應承擔的賠償責任。

法律熱線:

1.李先生:我是一名畢業十年的大學生,畢業時曾分配在鄭州某煤礦,但企業效益不好瀕臨破產,我於是自謀職業,今年偶然聽說我留在礦上的個人檔案被賣掉了,還以為是傳言(這種事在礦上時有發生,我的條件又比較好)但回去一查,果然找不到了,負責人互相推諉。我想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希望專家給予指導,誠摯感謝!

律師答復 :可以起訴檔案管理部門所屬的單位。

2.王女士: 如果女方在婚前有一間房子但在結婚時無做婚前財產公證,離婚後男方的債主有無權追女方的債務,女方的房子需不需要承擔債務?

律師答復 :女方婚前的房產雖然沒有進行婚前財產公證,但通過房產證的頒證時間可證明屬於婚前財產。關於夫妻共同債務償還問題,則要具體情況具體處理。應屬於女方的婚前個人財產,但婚姻存續期間的債務一般情況下為共同債務,應共同償還。

3.許先生:請問傷情司法鑒定是否接受個人委託?跨地區的傷情司法鑒定是否有效?什麼樣的司法鑒定機構能出示跨區有效的鑒定證明?

律師答復:法律沒有限制當事人自行委託鑒定機構進行鑒定。只要是具備鑒定資格的機構出具的鑒定結論都有效。除非對方有充分證據足以推翻的。

4.趙先生:最近我介入一起官司中,我發現主審法官的妻子與對方當事人是一個單位的,而且二人的關系還較好,我方申請主審法官迴避,能得到支持嗎?

律師答復:第四十五條 審判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須迴避,當事人有權用口頭或者書面方式申請他們迴避:(一)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近親屬;(二)與本案有利害關系;(三)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的。前款規定,適用於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

5.吳先生:有個國有企業的勞動服務公司在81年建立了一個大集體企業,這個大集體企業生產的一個產品——密封墊圈是這個國有企業范圍內的獨家生產,國有企業其他廠沒有生產這種密封墊圈產品,這種密封墊圈技術是否屬於這個大集體的技術產權?國有企業未通過大集體企業同意,另建了一個生產密封墊圈的公司,使用的是大集體的技術,是否侵犯了大集體的技術產權?

律師答復:首先要看你們對該技術的取得(指自行研發或購買)情況,再看該技術是否不為社會其他(單位)公眾所知,單憑你說的是大企業范圍內的獨家生產是不能認定的。而且你們有沒有對此建立相關的技術保密制度。否則是不能認定該技術是你們獨有技術,也就不存在保護的問題。如果沒有專利、沒有技術秘密的保護就難以主張侵權。

6.鍾先生:我們與一家公司簽訂了電腦設備的買賣合同,其違約金規定條款如下:「合同生效後,因供貨方原因推遲交貨或者交貨驗收後需方超過付款期限拖延付款,雙方自願接受合同總金額的1%/天的懲罰性違約金。」事實上買方(違約方)在驗收貨物後4個月分文未付,我方(賣方)在多次口頭和當面交涉未果後按合同向法院起訴(至今已經5個多月)要求法院判決違約方支付本金14970元及違約金14000元(按照合同約定的違約金已經是2萬余元)。由於違約方以違約金過高為由申請調整,法院完全不採納我合同中的違約金條款,直接按照最高人民法院規定的滯納金進行計算違約,最後計算的違約金僅千餘元。請問這種演算法是否正確?

律師答復: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 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

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後,還應當履行債務。

日百分之一的滯納金確實過高,我們在日常實際中一般約定為未付金額的日千分之一左右。 你定的也太高了,這是看法院的,一般法院對違約金的尺度掌握的都不同,一般來說違約金的比例占合同總價的5%-15%最合適,定的再高法院還是按這限度來判的,不得不承認違約金是帶有懲罰性的,是當事人雙方約定的,但在給付價款方面的違約金又存在不同,你設了1%比法定的萬分之2.1多了好多,這變成了放高利貸了。最後違約金超過了他的給付標的,顯然不合適。建議你們修改合同,改成預期付款的按合同總價格的5%承擔違約金。或直接按萬分之2.1定。

7.周先生:02年曠某在廣州一家計程車公司開計程車,當時是由別人介紹過去的,曠某沒有和公司有直接聯系,只是給介紹人當副工,介紹人自己承包那量計程車.介紹人白天出車.曠某下午六點接班.但是一個月多幾天時曠某遇害了.車子開到一個很偏僻的地方,凌晨4點被殺了.一直到現在都沒有取得一分錢.不知道向誰追究責任?

律師答復:曠某和介紹人形成了僱傭關系,因此介紹人應當承擔責任

⑦ 國際空運索賠如何處理

航空貨物運輸所承運的貨物,由托運方交承運方起,承運方即對所運物負有責任,直至承運方將貨物交收貨方為止,這一段時間稱為承運責任其間。因裝卸、運送、保管、交付過程不妥善,而發生貨物損壞或丟失事故,稱作貨損貨差。

航空公司是承運人,航空運單是交貨憑證,作為航空運輸代理如外運公司,也有自己的運單(空運上又稱航空分運單),航空運單和航空分運單背面,均有責任劃分和賠償條款。
1、航空貨物運輸中,如果發生貨損貨差,首先追查責任方,是代理責任還是承運人責任,不論是哪方責任一般均按《華沙公約》條款進行賠償,也就是按航空總運單、分運單背面條款進行賠償,一般根據貨物計費重量,最高賠償額為每公斤20美元,其餘部分由貨主向保險公司提賠(即貨物在處運前辦理了保險)。

2、進口貨物在卸機後,如有殘損或短少,民航須在48小時內向飛機承運人提出。

3、外運公司作為貨主代理人,應盡力維護貨主利益,在與民航交接貨物時,發現貨物外包裝有破損或件數短少時,應在接貨同時,取得民航貨運的商務記錄,屆時憑此向航空公司提出索賠。

4、航空快件的運輸與一般貨物運輸一樣也有索賠條款,每個代理的快件運單背面均有說明。如果快件在傳遞過程中丟失,也要追查在哪個環節上丟失,責任方在哪裡。每份國際快件的最高賠償為100美元。凡是委託外運公司快件代理出口的塊件,如有丟失,外運公司一般免費提供一次寄件。

5、索賠通知與訴訟時效。根據華沙公約的規定,在貨物遭受損害的情況下,收貨人或有關當事人應於收到貨物之日起7天之內提出書面通知。在延遲交貨的情況下,收貨人應於貨物收到之日後14天之內提出索賠通知。如在以上規定期限內沒有提出,則作為托運人放棄該項索賠。

6、1955年的《海牙議定書》對托運人提出的書面通知做了修改,由原來的7天該為14天,延遲交貨由原來的14天改為21天。訴訟在兩年內提起,即從貨物到達之日,或從運輸終止之日起,過了該期限沒有提起訴訟,則作為托運人放棄了該項訴訟權利。

在空運過程中,經常會接到客戶由於貨物發生延誤或遺失而向貨運代理提起的索賠要求,索賠事宜不能得以及時妥善處理將嚴重影響與客戶的關系,甚至失去客戶,但在處理過程中,貨運代理的利益往往與客戶的利益或要求相矛盾的,解決矛盾就成處理索賠的關鍵。

因此,首先應該明確那些索賠是貨運代理的受理范圍內。按照《華沙公約》和《海牙議定書》規定,由IATA統一制訂並印在航空運單的運輸契約第二十條指出,運單中指明的收獲人遇到下列情況時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向承運人作出書面投訴,超過規定期限未作出書面投訴,即被視為是自動放棄了應享有的權利。
1.第十三條(3) 規定:「如果承運人承認貨物已經遺失或貨物在應該到達的日期七天後尚未到達,收貨人有權向承運人行使運輸合同所賦予的權利。」

2.第二十六條(1)規定:「除非有相反的證據,如果收件人在收受貨物時沒有異議,就被認為行李或貨物已經完好地交付,並和運輸憑證相符。」(2)規定:「如果有損壞情況,收件人應按在發現損壞後,立即向承運人提起異議,最遲應在貨物收到後七天提出,如果有延誤,最遲應該在貨物交由收件人支配之日起十四天內提出異議。

3.第十二條(4)及十三條規定:「收貨人一旦接受航空運單並提取貨物後,托運人對貨物的處置權即告終止,」此時只能由收貨人行使向承運人投訴,提出索賠的要求的權利;「但是如果收貨人拒絕接受貨運單或貨物,或無法同收貨人聯系,托運人就恢復他對貨物的處置權。」即只有在此種情況下托運人才能有權向承運提出投訴與索賠。而目前貨運代理所遇到的通常都是收貨人提取貨物後再由托運人向貨運代理轉達的口頭或書面投訴,在這種情況下,貨運代理應當拒絕受理,以免最終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反而延誤了規定的索賠期限。這一點很重要。

其次,要處理好兩個關系:
1.國際貿易與國際貨物運輸的關系。國際運輸是國際貿易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之一,產生直接的影響。但就其索賠程序來說,與貿易索賠程序是分開的,具有獨立性,因為他們引援的法律依據是不同的,是各自獨立的,貨運代理在處理索賠時經常會收到托運人以「收貨人在收到貨後,發現貨損,貨物延誤等理由拒付託運部分或全部的貨款,或取消今後的訂單等」為由,向貨運代理提出部分或全部的貿易損失。這實質上是一種貿易風險的轉嫁,貨運代理應該要求托運人用運「國際貿易法」的法律來保護其自身的利益。即使托運人或收貨人合法享有向對方提起貿易索賠的權利,也不應該將空運索賠的解決作為解決貿易問題的前提,並以此向貨運代理提出非索賠范圍內的要求。兩者本不適用同一法律范疇,托運人在航空貨運中的權利並不影響有關貿易法規定中的權利的,兩者可以同時進行,或先行處理貿易索賠。

2.運費的收取與索賠的關系,運費是托運人托運貨物時應當支付給承運人或承運代理人的費用,這是事前的行為與責任,而索賠是在貨物運輸過程中,或貨物到達目的地後的事後的行為與權利的要求,托運人將受到國際航空運輸法有關規定的合理保護,若托運人以索賠未成未解決為由,拒付貨運代理運費是沒有依據的。

貨物不正常運輸的賠償處理
1. 由於承運人的原因造成貨物丟失、短缺、變質、污染、損壞,應按照下列規定賠償。
a. 貨物沒有辦理聲明價值的,承運人按照實際損失的價值進行賠償,但賠償最高限額為毛重,每公斤20美元。
b. 已向承運人辦理貨物聲明價值的貨物,按聲明的價值賠償;如承運人證明托運人的聲明價值高於1601民用航空規章貨物的實際價值時,按實際損失賠償。

2. 超過貨物運輸合同約定期限運達的貨物,承運人應當按照運輸合同的約定進行賠償。

3. 托運人或收貨人發現貨物有丟失、短缺、變質、污染、損壞或延誤到達情況,收貨人應當場向承運人提出,承運人應當按規定填寫運輸事故記錄並由雙方簽字或蓋章。如有索賠要求,收貨人或托運人應當於簽發事故記錄的次日起,按法定時限向承運人或其代理人提出索賠要求。向承運人提出賠償要求時應當填寫貨物索賠單,並隨附貨運單、運輸事故記錄和能證明貨物內容、價格的憑證或其它有效證明。

4. 超過法定索賠期限收貨人或托運人未提出賠償要求,則視為自動放棄索賠權利。

5. 索賠要求一般在到達站處理。承運人對托運人或收貨人提出的賠償要求,應當在兩個月內處理答復。

6. 不屬於受理索賠的承運人接到索賠要求時,應當及時將索賠要求轉交有關的承運人,並通知索賠人。

空難後貨物向誰索賠?

索賠權人和被索賠人根據《華沙公約》第13、26條、《民用航空法》第134,136條,在貨物又一個承運人單獨承運的情況下,一般應有收貨人提出索賠。在托運人因收貨人拒權貨物而恢復對貨物的處置權的情況下,托運人也有權提出索賠。如果貨物是由幾個承運人連續運輸的,則托運人有權對第一承運人提起索賠訴訟,收貨人有權對最後承運人提起索賠訴訟,並且托運人、收貨人都有權對發生貨物毀滅、遺失、損壞或延誤的運輸區段承運人提起索賠訴訟。

根據《民用航空法》第138、143條,以本人名義與托運人或其代理人訂立航空運輸合同的締約承運人應當對合同約定的全部運輸承擔責任,根據締約承運人的授權履行全部或部分運輸承擔責任。因航空運輸貨物的毀滅、遺失、損壞或延誤遭受損失的人,可以對締約承運人提起訴訟,也可以對造成損失區段的實際承運人提起訴訟。對於實際承運人履行的運輸提起訴訟,既可以分別對實際承運人或締約承運人提起。但是,被提起訴訟的承運人有權要求另一承運人參加訴訟。提出索賠的地點和時間根據《華沙公約》第28條、《民事訴訟法》第28條,托運人、收貨人獲取代理人可以選擇運輸始發地、目的地、承運人住所地、主營業所在地或其簽訂合同的機構所在地法院,提起索賠訴訟。但是,如果其接受承運人簽約的航空運單背面規定的管轄權條款,只能向航空運單規定的法院提起索賠訴訟。

根據《華沙公約》第26條、《海牙議定書》第15條、《民用航空法》第134條,收貨人收收獲午後因沒有發現貨物損壞或短缺而未提出異議,將被推定為托運貨物已經完好交付,並與航空貨物運單相符,但是收貨人並不因此喪失索賠的權利。如果後來收貨人能夠舉出相反的證據,證明貨物的損失或延誤發生在航空運輸過程中,仍然可以提出索賠。如果收貨人在收到貨物時已經發現貨物損失、短缺或延誤,對於貨物的損失、短缺,收貨人應當至遲在實際收到貨物之起14日內提出異議,對於貨物的延誤,收貨人應當至遲在貨物交付收貨人處置之日起21日內提出異議。而且,異議必須以書面形式提出,或者直接寫在包括航空運單在內的運輸憑證上,或者另行提交異議通知。

因此,在收貨人收到貨物是已經發現貨物損失、短缺或延誤的情況下,在法律貴地個時間內已規定的形式向承運人提出異議,是收貨人以後行使索賠權的前提條件。除非承運人存在意圖阻止收貨人或托運人按時提出書面異議的欺詐行為,收獲時已經發現貨物損失、短缺或延誤的收貨人,或依法恢復貨物處置權的托運認未在上述期間內書面提出異議,將喪失索賠權利,不能再向承運人提出索賠訴訟。

應當指出得失,貨物的毀滅、遺失與貨物的損壞、延誤有所不同。由於承運人已經先於收貨人知道貨物毀滅或遺失的事實,且收貨人再也無法收到貨物,法律不要求收貨人提出異議。根據《民用航空法》第120條,如果承運人承認貨物已經一時,或者貨物在應當到達之日起7日後仍為到達(推定遺失),收貨人有權向承運人形式航空運輸合同賦予的權利,即在法定的訴訟時效期間內直接向承運人提出索賠。

根據《華沙公約》第29條、《民用航空法》第135條,不論屬於哪中期光,收貨人、托運人提起航空運輸糾紛訴訟的實效都是兩年。超過兩年的,法律不與保護。這兩年的訴訟時效,一般從航空器到達目的地點之日起算。如果航空器沒有到達目的地點或無法確定是否到達目的地點,則從應當到達目的地點之日起算。在航空器發生事故,被迫終日運輸的情況下,則從終止運輸之日起算。提出索賠應當提交的文件資料有關法律、國際公約未就收貨人、托運人提出索賠時應當提交的文件資料做出具體規定。實踐中,可以按規定《中國民用航空貨物國內運輸規則》的有關規定辦理。收貨人、托運人或其代理人發現貨物遺失、短缺、變質、污染、損壞或延誤到達時,可以可以當場向航空公司的當地貨運部門、機場貨運部門或航空公司的代理人提出要求其填寫運輸事故紀錄,並由雙方簽字或蓋章。如果提出索賠要求,應當填寫貨物索賠單,詳細說明貨物的遺失、短缺、變質、污染或遲延等情況,並附具運輸事故記錄、航空貨運單和貨物商業發票、裝箱單等能夠證明貨物內容、價格的憑證。

航空托運貨物竟「失蹤」 對簿公堂終獲賠償

一名客戶在汕頭機場委託一家航空公司將一批貨物托運往成都,後來發現這批貨物丟失了。雙方因賠償的問題發生糾紛,最後對簿公堂。從汕頭市龍湖區法院了解到,這起航空貨物運輸合同糾紛案近日已經審理終結,客戶獲賠相關貨物損失及運費等。

客戶方某稱,2005年10月27日,他在汕頭機場委託該航空公司運輸用編織袋包裝的復讀機一件,總重量為36千克,價值21600元。合同約定貨物在成都機場自提,方某支付了運費277元,但成都方面並沒有提到貨物。為此,方某請求法院判令這家航空公司償還自己的損失21600元,以及直接經濟損失1360元等。

航空公司提交的代理意見認為,本案作為典型的航空貨物運輸合同糾紛,合同是成立的。按照《中國民用航空貨物國內運輸規則》相關規定,賠償額最高每公斤20元。方某提出貨物損失21600元,既沒提供貨物實際名稱、重量、金額等證據,又沒有其它法律依據,航空公司不予認同。方某提出直接經濟損失1360元,也不能證明是貨物丟失所必然產生的損失。

經審理查明,2005年10月27日,方某在汕頭機場委託航空公司運輸貨物時,在《貨物托運單》中填寫貨物名稱為「復讀機一件」,總重量為36千克。合同訂立並支付了運費後,這批貨物當天已運往成都,但貨物丟失。之後方某兩次分別利用該航空公司提供的免費機票和自己購買的自深圳至成都的機票,前往成都處理相關貨物丟失事宜。

龍湖法院認為該航空公司在運輸過程中丟失貨物,構成違約,應承擔賠償責任。但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法》有關規定,對貨物的賠償受賠償責任限額限制。並參照《中國民用航空貨物國內運輸規則》,由於方某在托運貨物時未聲明貨物價值,應以貨物毛重每千克人民幣20元作為賠償標准,即賠償貨物損失720元。同時,方某為處理貨物丟失事宜曾自己前往成都並支出了路費,屬於該項損失的間接損失,這家航空公司應當賠償這筆車票費和機票費。為此,該法院日前作出判決:由該航空公司賠償方某貨物損失720元、運費277元和車票機票款1360元。

⑧ 國際貿易糾紛所適用的法律規則是什麼

國際貿易所適用的法律法規
為保證國際貿易能夠順利進行,使國際貿易得到法律的承認與保護,國際貿易業務必須符合法律規范。但由於國際貿易的當事人一般身處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具有不同的法律和制度,因此,國際貿易所適用的法律法規有較大的不同。概括起來,國際貿易所適用的法律法規主要有:國際條約、國際貿易慣例、國內法等。
一、國際商事中的主要國際條約
1、關於國際貨物買賣的公約
(1)《國際貨物買賣統一法公約》(海牙,1964年)
(2)《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 ( 維也納,1980年)
(3)《聯合國國際貨物實賣時效期限公約》 (紐約,1974年)
2、關於國際貨物運輸的公約
(1)《統一提單的若干法律規則的國際公約》 (1924 年)
(2)《有關修改統一提單若干法律規則的國際公約的議定書》 (1968年)
(3)《聯合國海上貨物運輸公約》 (簡稱漢堡規則, 1978年)
(4)《統一國際航空運輸某些規則的公約》 (簡稱華沙公約,1929年)
(5)《修改華沙公約的議定書》 (簡稱海牙議定書,1955年)
(6)《國際鐵路貨物聯運協定》 (簡稱國際貨協,1951年)
(7)《關於鐵路貨物運輸的國際公約》 (簡稱國際貨約,1961年 )
(8)《聯合國國際貨物多式聯運公約》 (1980年)
3、 關於國際支付的公約
(1)《匯票、本票統一法公約》 (日內瓦,1930年)
(2)《解決匯票、本票法律沖突公約》 (日內瓦,1930年)
(3)《統一支票法公約》 (日內瓦,1931年)
(4)《解決支票法律沖突公約》 (日內瓦,1933年)
(5)《聯合國國際匯票與國際本票公約》 (1988年)
4、關於對外貿易管理的公約
《世界貿易組織協議》 (馬拉喀什,1994)
5、關於貿易爭端解決的公約
(1)《關於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的公約》 (紐約,1958年)
(2)《關於爭端解決規則和程序的諒解》 (馬拉喀什,1994年)
6、關於國際投資的公約
(1)《解決一國與他國國民投資爭議的公約》 (簡稱華盛頓公約)
(2)《多邊投資擔保機構公約》 (簡稱漢城公約,1985年)
7、關於知識產權的公約
(1)《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 (巴黎,1967年)
(2)《商標注冊馬德里公約》 (馬德里,1995年)
(3)《伯爾尼公約》 (伯爾尼,1971年)
(4)《世界版權公約》 (日內瓦,1971年)
二、我國的國內法所涉及的有關國際貿易的主要法律有:
(一)關於適用於國際貨物買賣的國內立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自1999年10月1日起正式生效。
(二)關於適用於國際貨物運輸與保險的國內立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自1993年7月1日起正式生效。
(三)關於適用於國際貨款收付的國內立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自1996年1月1日起施行。
(四)關於適用於對外貿易管理的國內立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等。
(五)關於適用於國際商事仲裁的國內立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
三、常用的國際貿易慣例
目前,在國際貿易領域常見的國際貿易慣例有:
1、國際貿易術語方面
(1)國際商會制定的《200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
(2)國際法協會制定的《1932年華沙-牛津規則》
(3)美國全國對外貿易協會制定的《美國對外貿易定義修正本》。
2、國際貨款的收付方面
(1)國際商會制定的《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 (國際商會第 500 號出版物) 。
(2)國際商會制定的《托收統一規則》1995年修訂本(國際商會第522號出版物)。
3、運輸與保險方面
(1)英國倫敦保險協會制定的《倫敦保險協會貨物保險條款》
(2)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制定的《國際貨物運輸保險條款》
(3)國際海事委員會制定的《約克一安特衛普規則》
4、國際仲裁方面
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制定的《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仲裁規則》
國際條約、國際慣例和國內立法的關系,不同法律制度有不同的規定。一般地,在許多國家,國際條約有自動生效和非自動生效之分。
四、國際條約、國內法及國際慣例的適用
自動生效的國際條約,一經該國批准,自動產生效力。當事人可直接援引。對於非自動生效的國際條約,即使該國批准,也不對其居民產生直接約束力,只有經該國立法機關制定了有關實施該條約的法律後,才對其居民具有約束力。國際慣例具有民間的非官方性質,因此不需要國家立法機關的批准。國際慣例多與當事人約定有關,而不與國內法或國際條約相關。在當事人的約定與其採用的國際慣例矛盾時,法院將根據當事人的意圖予以解決。

⑨ 空難怎麼賠償

空難怎麼賠償?

一、國內空難賠償標准
一般情況下,國內空難罹難者家屬及受傷乘客獲得的賠償包括兩部分:第一,承運人(航空公司)所承擔的賠償;第二,保險公司所承擔的賠償,即航空意外傷害險,簡稱航意險。
有無保險均可獲得航空公司的賠償
對於航空公司所承擔的賠償,不管乘客有沒有買保險,這份賠償都是可以得到的。
1951年,旅客意外傷害的保險金摺合人民幣是1500元。
1982年,賠償金總額提高到每名旅客5000元為限。其後陸續上調,至1993年,調至7萬元。
2006年2月,原中國民航總局發布《國內航空運輸承運人賠償責任限額規定》,將每名旅客的賠償限額由7萬元提高至40萬元。
2000年武漢空難,每人賠償12.5萬元;2002年大連空難,每人賠償18.4萬-19.4萬元;2004年包頭空難,每人賠償21.1萬元。以上空難均在2006年以前,實際賠償金額均大於當時法定限額,是因為中國空難賠償標准參考經濟水平,即消費指數的變化。
購買航意險才可獲得保險公司賠償
對於購買了航意險的乘客來說,既可以得到航空公司所支付的賠償金,還可以得到保險公司所支付的賠償金。一般旅客不論年齡,均可自願選擇是否購買這份保險,每份保單的保險費為20元,保額20萬元。同一投保人最多可以買10份,最高保險金額達200萬元。旅客可以直接持保單到保險公司索賠。
國內空難賠付案例
1999年上海空難,除一名死者家屬接受對方52.5萬元的賠償外,另外4位死者的家屬通過法律途徑,分別獲得 88萬、88萬、108萬和111萬元人民幣,創下當時國內有關賠償的一個紀錄。
2000年武漢空難,造成51人遇難,每人賠償12.5萬元。
2002年大連空難,112人遇難,每人賠償18.4萬-19.4萬元。
2004年包頭空難,造成55人遇難,每人賠償21.1萬元。

二、國外:空難賠償標准較高
美國按照餘生價值計算
在美國,空難賠償遵循的一般原則是按受害者本人如果沒有死傷,在一生中可能掙到的金額來賠付,即按照餘生價值計算。假設某男性公民活到80歲,如果遇難人死亡時是40歲,那麼就按照40年的基本數額來賠償。因此不同申請者得到的賠償非常懸殊,從幾十萬到幾千萬美元不等。
如果有證據證明航空公司出現了嚴重的失職,則遵循懲罰性賠償原則,即超出甚至遠遠超出實際損失的賠償金額,以防止以後發生同樣的失職和錯誤。
日本賠償金額無限
日本人命「值錢」,根據日本的賠償原則,對生命的賠償金額無限。賠償金額的計算考慮受害者的受害程度、受害者的年齡、職業、正常收入情況、受害者的家庭負擔及未來發展潛力等綜合因素。也就是說,一個10多歲的少年,其所獲之賠償金可能高於一個五六十歲的成年人。
國外空難賠付案例
1988年洛克比空難時,每人賠付約8270萬元人民幣。
2007年肯亞航空公司507航班發生空難時,遇難者中的5名中國公民,賠償每人近200萬元人民幣。
2009年6月法航空難,每名遇難者家屬獲賠1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96萬元。其中一名中國人購買了人保壽險,獲賠960萬元的保險賠付,成為中國保險史上賠付最大的個人保險賠案。
關於《蒙特利爾公約》
《蒙特利爾公約》(下稱《公約》)是1999年國際航協各成員航空公司簽署的,是國際社會確立航空責任事故無限額賠償原則的重要條約。中國政府於2008年11月簽署了該公約。《公約》規定:
不管有無過錯,承運人必須對旅客的人身傷亡承擔賠償10萬特別提款權(約合13.5萬美元),承運人不得免除或者限制其責任。以下情形可免責:(1)損失不是由於承運人或者其受僱人、代理人的過失或者其他不當行為、不作為造成的;(2)損失完全是由第三人的過失或者其他不當作為、不作為造成的。
如果旅客的人身傷亡是由承運人的過錯造成的,則承運人承擔的責任無限制。
此外,事故發生後承運人應當按照國內法的要求,及時向索賠人先行付款,以應其經濟需要。先行付款不構成對責任的承認,並可從隨後的損害賠償金中抵消。

閱讀全文

與1955年海牙議定書關於索賠期限的規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