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利率周期是怎樣定義的
計息周期是指多久計算一次利息!
利率周期一般是固定的,月利率、季利率、年利率等!
一般都取的是年利率,也就是說利率周期為1年!
㈡ 銀行理財產品期限是一般分為哪幾個時間段期限的利息分別是多少,存期越長賺錢就越多是嗎
若是招行個人理財產品,每支產品的規則各有不同,購買前請詳細閱讀產品說明書。
目前,內招行容的個人理財產品在主頁上有公布,您可以進入主頁,點擊「理財產品」-「個人理財產品」-「搜索」,分類您需要的產品信息。如需建議,請聯系客戶經理了解。
㈢ 利率周期期限決策優缺點
利率的期限結構理論說明為什麼各種不同的國債即期利率會有差別,而且這種差別會版隨期限的長短而權變化。
利率期限結構理論包括以下三個理論:
1.流動性偏好理論
長期債券收益要高於短期債券收益,因為短期債券流動性高,易於變現。而長期債券流動性差,人們購買長期債券在某種程度上犧牲了流動性,因而要求得到補償。
2.預期理論
如果人們預期利率會上升(例如在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長期利率就會高於短期利率。 如果所有投資者預期利率上升,收益曲線將向上傾斜;當經濟周期從高漲、繁榮即將過渡到衰退時如果人們預期利率保持不變,那麼收益曲線將持平。
如果在經濟衰退初期人們預期未來利率會下降,那麼就會形成向下傾斜的收益曲線。
3.市場分隔理論
因為人們有不同的期限偏好,所以長期、中期、短期債券便有不同的供給和需求,從而形成不同的市場,它們之間不能互相替代。根據供求量的不同,它們的利率各不相同。以上供參考。
㈣ 名次解釋:利率周期期限決策法
觀察→判斷→決策→行動,是美國軍界比較盛行的「決策周期論」理論的四個環節。美國一個軍官在推行這個理論時,援引這樣一個故事: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美國西部一個印第安人犯下「罪過」,依照當地法律,應當執行死刑,而當地長官卻沒有這樣做。長官在公室對印第安人說:我們倆背站,我數一二三,然後互相轉身開槍射擊。長官開始數數,數到第二下時,長官轉身開槍射擊,印第安人應聲倒下。在徹底煙氣前,印第安人以微弱的聲音說:你說數到第三時,才轉身開槍射擊,為什麼數到二時,就轉身呢?長官小笑了笑,沒有回答。這是美國「霸權意識」的一種意識,這一點,與中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存有「不殺二毛」的戰爭倫理道德觀意識,當然相去甚遠。但是,印第安人錯在哪裡呢?錯在他以那位長官的思維模式來「判斷→決策→行動」。
㈤ 利率周期和計息周期有什麼不同
1、概念不同:周期利率是一年內計息超過一次以上,平均每次計息的利率就是周期利率。計息周期是用於表示計算利息的時間單位。
2、計算次數不同:計息周期以年為周期計算,當然也可以按不等於一年的周期計算。利率周期是一年計算利率超過一次及以上。
3、計算公式不同:周期利率的計算公式為周期利率=名義利率/年計息次數。計息周期則不是。
(5)利率周期期限方法概念擴展閱讀:
計算個人借款利息注意事項:
1、如果雙方在借款合同或借條中約定了利息利率的,在計算利息時即按雙方約定寫明的利率計息。約定的利率可以高於銀行的利率,但法律對上限進行了限制,超過超過銀行同期同類貸款利息4倍的部分無效。
2、雙方在借款合同或借條中沒有約定利息或約定不明確的,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若干意見》第8條規定,借貸雙方對有無約定利率發生爭議,又不能證明的,可參照銀行同類貸款利率計息。在實際案例中,到底是否支付利息,法院有自由裁量權,判決支付利息或不支付都是有法律依據的。
3、個人借款中,當事人雙方可以明確約定無息借款。如果約定了償還期限而借款人不按期償還,或者未約定償還期限但經出借人催告後,借款人仍不償還借款的,出借人可以要求償付催告後的利息,利息計算參照銀行同類貸款的利率進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周期利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計息周期
㈥ Cyclical Maturity Determination Approach(利率周期期限決策方法)和Barbell Structure Approach(杠鈴結構
復旦佳能太差
㈦ 計息周期與利率周期相等時 周期名義利率與有效利率相等 這句話正確嗎請舉例說明
不正確。
因為名義利率指的都是年利率,所以周期名義利率沒有意義,如果存在周期名義利率和周期有效利率而這兩個周期都是同一個周期即周期名義利率等於周期有效利率,這樣就不存在名義利率和有效利率的區別了。
所以只有計息周期不相等時才有名義利率和有效利率的區別,即有效利率的周期小於等於一年。
假設本金100,名義利率10%若計息周期是一年,則一年後本息總和是110,因此實際利率也是10%
若計息周期是半年,[則半年的名義利率(當然也是半年的實際利率)是5%〕則一年後本息總和是100*1.05*1.05=110.25,此時實際利率就是10.25%。
(7)利率周期期限方法概念擴展閱讀
有效利率有兩種計算方法。
1、近似計演算法
近似計演算法主要是通過把各項費用或費用率折成實際年率,並將它們與利率加總求和,以求出近似的有效利率的計算方法。但是通過近似計演算法計算得結果未能准確反映貨幣的時間價值。
2、精確計演算法
精確計演算法在計算時考慮到貨幣的時間價值,這樣算的結果更加准確,但是計算過程就會復雜很多。它不僅反映出貸款中的其他費用,而且反映出貨幣的時間價值。從嚴格的意義上,只有它才是真實反映全部貸款成本的有效利率。
㈧ 利率預期假說的概念
長期利率相當於在該期限內人們預期出現的所有短期利率的平均數。因而收益率曲線反映所有金融市場參與者的綜合預期。例如,人們預期在未來8年中短期利率平均水平為9%,那麼按照預期假說的解釋,8年期債券的利率大致也是9%;如果預期8年後短期利率會升高,未來20年中短期利率平均水平為12%,那麼20年期債券的利率大致也是12%。
預期假說隱含這樣幾個前提假設:
1.投資者對債券的期限沒有偏好,其行為取決於預期收益的變動。如果一種債券的預期收益低於另一種債券,那麼,投資者將會選擇購買後者。
2.所有市場參與者都有相同的預期。
3.在投資人的資產組合中,期限不同的債券是完全代替的。
4.金融市場是完全競爭的。
5.完全代替的債券具有相等的預期收益率。
預期假說解釋了利率期限結構隨著時間不同而變化的原因。若收益曲線向上傾斜,這是由於短期利率預期在未來呈上升趨勢;若收益曲線向下傾斜,則是由於短期利率預期在未來呈下降趨勢。同理,平收益曲線的出現是由於短期利率預期不變,拱收益曲線由於短期利率預期先升後降。 預期假說也解釋了長期利率與短期利率一起變動的原因。一般而言,短期利率有這樣的特徵,即短期利率水平如果今天上升,那麼往往在未來會更高。因此,短期利率水平的提高會提高人們對未來短期利率的預期。由於長期利率相當於預期的短期利率的平均數,因此短期利率水平的上升也會使長期利率上升,從而使短期利率與長期利率同方向變動。
預期假說又稱純預期假說(the pure expectations hypothesis),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歐文費歇爾(Irving Fisher)於1986年提出,當代經濟學家們還在不斷完善預期假說理論。目前,預期假說理論已分化為不完全預期假說、完全預期假說、制度預期假說和誤差修正預期假說等幾個分支
㈨ 簡述利息的概念及本質
1、因存款、放款而得到的本金以外的錢(區別於『本金』)。
2、利息(interest)抽象點說就是指貨幣資金在向實體經濟部門注入並迴流時所帶來的增值額。利息講得不那麼抽象點來說,一般就是指借款人(債務人)因使用借入貨幣或資本而支付給貸款人(債權人)的報酬。又稱子金,母金(本金)的對稱。利息的計算公式為:利息=本金×利率×存款期限(也就是時間)。
利息(Interest)是資金所有者由於借出資金而取得的報酬,它來自生產者使用該筆資金發揮營運職能而形成的利潤的一部分。是指貨幣資金在向實體經濟部門注入並迴流時所帶來的增值額,其計算公式是:利息=本金×利率×存期×100%
3、銀行利息的分類
根據銀行業務性質的不同可以分為銀行應收利息和銀行應付利息兩種。
應收利息是指銀行將資金借給借款者,而從借款者手中獲得的報酬;它是借貸者使用資金必須支付的代價;也是銀行利潤的一部分。
應付利息是指銀行向存款者吸收存款,而支付給存款者的報酬;它是銀行吸收存款必須支付的代價,也是銀行成本的一部分。
理論基礎
編輯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觀點
利息
利息作為資金的使用價格在市場經濟運行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影響企業行為的功能
利息作為企業的資金佔用成本已直接影響企業經濟效益水平的高低。企業為降低成本、增進效益,就要千方百計減少資金占壓量,同時在籌資過程中對各種資金籌集方式進行成本比較。全社會的企業若將利息支出的節約作為一種普遍的行為模式,那麼,經濟成長的效率也肯定會提高。
影響居民資產選擇行為的功能
在中國居民實際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儲蓄比率日益加大的條件下,出現了資產選擇行為,金融工具的增多為居民的資產選擇行為提供了客觀基礎,而利息收入則是居民資產選擇行為的主要誘因。居民部門重視利息收入並自發地產生資產選擇行為,無論對宏觀經濟調控還是對微觀基礎的重新構造都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從中國目前的情況看,高儲蓄率已成為中國經濟的一大特徵,這為經濟高速增長提供了堅實的資金基礎,而居民在利息收入誘因下做出的種種資產選擇行為又為實現各項宏觀調控做出了貢獻。
影響政府行為的功能
由於利息收入與全社會的赤字部門和盈餘部門的經濟利益息息相關,因此,政府也能將其作為重要的經濟杠桿對經濟運行實施調節。例如:中央銀行若採取降低利率的措施,貨幣就會更多地流向資本市場,當提高利率時,貨幣就會從資本市場流出。如果政府用信用手段籌集資金,可以用高於銀行同期限存款利率來發行國債,將民間的貨幣資金吸收到政府手中,用於各項財政支出。
影響因素
編輯
利息的多少取決於三個因素:本金、存期和利息率水平。
利息的計算公式為: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國稅函〔2008〕826號規定,自2008年10月9日起暫免徵收儲蓄存款利息所得個人所得稅,因此目前儲蓄存款利息暫免徵收利息稅。
股市影響
編輯
1、取消或減免利息稅
當前儲蓄的實際利率為負數,為了減少居民儲蓄向股市的分流,利息稅的調整雖然從理論上說對股市是利空消息,但也不完全盡然。
首先,即使完全取消了利息稅,也只相當於銀行的利息提高了0.6個百分點,10萬元存款每年的利息收入將增加612元,這對於投資於股市的收益率相比較:幾乎是「微乎其微」。
調整利息稅,企業的貸款成本並沒有提高,對上市公司經營沒有負面影響。而對銀行類的上市公司卻產生了「儲蓄迴流」的積極作用。
2、提高銀行存款利息
利率與股市之間有著明顯的「杠桿效應」,它將關繫到股市與銀行資金量的增減。但利率的上升這將提高企業的生產成本、抑制企業需求及個人消費需求,從而最終影響到上市公司的業績水平。
加息對股市而言是提高了投資於股市的資金成本。銀行加息與國債利率的提高一般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市場的無風險收益率提高了,無形中也影響了股市的風險收益率。
然而,從目前我國加息的幅度與空間及中國股市的發展現狀來看:能否吸引居民儲蓄流向股市的核心問題是:股市的賺錢效益與安全性效益的如何?即:如果股市的投資效益與其安全效益相比較後還高於銀行存款的收益,對股市的選擇將是造成儲蓄分流的主要原因。
利息理論
編輯
利息的形式是非常明確的,其表面作用我們也很容易理解。但就像價格一樣,它為什麼是某一具體的數值而不應該是另外一種數值,讓人感到疑惑的正是這種怎麼決定的問題。
儲備的意義
在現實的經濟中,很多物品的生產都具有這么一種顯而易見的情況,這就是生產出的產量總要比一定時期的需求量大一些,這些物品未必都是人們訂購的或者說不能立刻都銷售出去,對此可稱之為庫存。庫存的一個實用目的就是為了應對購買量的波動,從而能夠在一個合理的范圍起到保障供給平穩的作用。當然,在正常情況下購買量的波動還是有一定之規的,於是各種物品的庫存都會有一個合理的比例。因為增加庫存總要涉及到增加費用的問題,所以在有可能的情況下企業並不願意多保留庫存。當消費者出於使用便利和預防的考慮而多購買一定量的物品時,這同樣也不是為了立刻之需,也相當於主動承擔起了庫存保管的責任,對此可專門稱為儲備,庫存也就變成了儲備;或者說儲備是私人的庫存,目的是保障消費即起到消費平穩的作用。於是可以這么認為,庫存更多的是企業的行為,而儲備就是企業和消費者(包括國家)都有可能的行為。也可以這么認為,儲備的概念一般要比庫存的概念大,消費者家裡的物品一定是儲備,企業的庫存也等於儲備(隨時都能成為家裡或國家的儲備),社會在某一時期的總儲備就是這兩者之和。
當把儲備進行貨幣化表示之後,所有的儲備都可以用貨幣的數量來代表,這就構成了積累或者說儲蓄。當然,當我們談論積累時,一般指的是固定資產、投資或資本的積累,與之相對應的就是貨幣的儲蓄。經濟學家們曾經爭論過貨幣到底代表不代表財富,對此的觀點很不統一。實際上流通中的貨幣(特別是用紙幣來規定時)確實不能時時刻刻代表財富,也就是說不算生產貨幣的勞動以一天或多天來計算這僅僅起到了交換手段的作用;一旦一天或多天的交換結束了,針對這一天或多天來講貨幣就沒什麼用了,從理論上來看貨幣都會流回到以銀行為代表的商人手裡。只不過作為一個正常的經濟體系其生產與交換總是連續不斷的,一筆貨幣完成了交換任務並不能說明所有的貨幣都完成了其交換任務,這樣連續起來好像貨幣始終可以代表著一定數量的財富,也就是說我們拿著錢總能買到很多種東西(頂替了其它貨幣的交換任務)。
對此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是一種短暫的財富,也是一種很快就會消失的、沒有必要或不能積累的財富,像絕大多數的服務項目和日常消費就屬於這種情況。但在現實生活中還有一部分貨幣所代表的正是儲備的數量,或者反過來說儲備的交換也需要一定的貨幣,這種貨幣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總能與具體的儲備對應上,此時的貨幣就基本上時時刻刻代表著確定的財富。由於這種財富一般都不會被立刻(幾天、幾十天、甚至幾年)消費掉,對應的以貨幣為代表的持有人也就不必把貨幣立刻再交換出去,於是就可以把貨幣長期保留下來而形成了長期存款即儲蓄。因此可以理解為,只有可儲蓄的貨幣才是隨時可以足額支取的財富,也是長期的、不會立刻消失的財富存量。如果我們把對資本品的需要也理解為不僅僅是為了一天或幾十天等的立刻之需的,那麼多出來的部分也相當於一種儲備;只不過這是不能直接消費的資本的儲備,或者說是投資以及資本積累等。也可以這么認為,我們通常所稱的儲備更多的是指儲存最終產品,其實像原油、煤炭、鋼材等基礎原材料也常叫儲備,推而廣之,所有與生產有關的、又不準備立刻用掉的東西都可以稱為儲備。把最終產品、中間產品以及資本的儲備加在一起,這就是所謂的積累;如果用貨幣來代表,這就是所謂的定期儲蓄。或者我們可以這么認為,積累是一個更大的概念,它概括了各種儲備。只不過積累十分容易與儲蓄混淆,也常常專指的是資本,不利於理清生產與消費的關系。我們就用儲備來代表一般意義上的積累,也可稱其為經濟儲備。經濟儲備的意義是:儲備是生產出來但不必立刻都消耗的部分,這既可以用於消費同時可以用於投資。這是一種基於自然的特殊需要,可以保障和改善人們對使用價值的需求情況,總之與微觀和宏觀經濟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這樣當我們再提到儲備——即經濟儲備——這一概念時,向上引申就代表了積累,向下擴展也涵蓋了庫存的意思。可以說這是把生產與消費以及投資聯系在一起的一個特殊的紐帶,也是經濟學中微觀與宏觀相連接的主要橋梁。
有了儲備的概念我們首先就能理解這樣的一個事實,為什麼在這種供「大於」求的情況下一般不會影響到市場上的正常價格。因為此時的儲備就像是水庫的作用一樣,雖然水庫的水面要遠遠高於下遊河流的水面,但只要水庫的水位控製得當即保持儲備率的變化為零或在一定范圍之內採取相機變動的策略,那麼下遊河水的流速就基本不會改變,即有了延遲作用之後最終的消費或者說流量可保持不變。實際上儲備或水庫的作用是什麼呢,正是為了抵禦突然的、又是對我們非常不利的供給變動。如果生產者非要把庫存中的物品在一時間內都強行處理掉,這就等於不再保持儲備率變化為零的狀態或是違反相機變動原則反倒要順勢改變儲備量,也等於水庫要故意放水,那就會供大於求,價格必然下跌。正是基於這種道理,除非物品不易保存,沒有哪個商人會傻到昨天剛生產出來的物品不管什麼價格非得要在今天天黑之前都處理掉不可。
那麼,從生產或消費的角度來看,在理論上怎麼解釋此時的價格可以維持不變呢?其實這種原理很簡單,所謂的庫存或儲備就等於生產者或消費者拿出了一筆資金充當起了一個預期的投資者或想像的消費者,以經濟儲備的方式暫時「消化」或者說「消費」了這些物品,也相當於這些物品根本就沒有生產出來或即便是生產出來了也都「賣掉」了,這就是延遲的作用,正是延遲的作用維持了供需不變從而使得價格相對比較穩定。
不過,儲備量到底與什麼有關呢,這是任意的嗎?很顯然,這與生產周期的長短以及對生產、生活的影響程度有關。一般地說,一種物品的生產周期越長越容易遭受自然災害的打擊而難以保持穩定的生產水平,其產量就越容易發生變動。一旦產量減少了,又由於生產周期比較長,想要恢復到原有的產出水平起碼在時間上不可能立刻做到,這樣就必然要遭遇到暫時供給短缺的問題,進而經濟就不穩定了。像糧食生產就是此類情況的典型代表,為此必須要有足夠多的儲備。要是沒有一定的儲備,遇上了減產除了供不應求之外在短時間內很不容易扭轉這種被動局面,這在理論上就等於要死人,從社會的角度來看也是不利的,即意味著經濟要遭受到相當大的損失。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任何國家總要有一定的糧食儲備,以防不時之需。也就是說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往往不是寅吃卯糧,而恰恰是卯吃寅糧或丑糧甚至是子糧等,即我們消費的都是「以前」生產出的物品。當然這個「以前」是一個很合理的時期,像一瓶好酒也許要放上十幾、二十幾年,絕不是什麼陳舊的意思。由此我們不難想到,除了生產中的一些特殊要求比如像釀制和鋼材的時效之外,儲備與生產周期的長短直接相關。還有很多物品的儲備其生產周期倒並不是一個關鍵的因素,主要是這類物品一旦短缺了對日常的生產、生活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為此必須要有足夠的儲備以盡量避免受到影響。像石油和一些大宗原材料就屬於這類物品,缺了之後有些相關的企業恐怕要立即停產,其影響後果非常嚴重。我們在生活中也會儲備一些水或幾根蠟燭等,道理也是這樣,否則一旦停水停電生活就十分不方便。概括地說,儲備與生產周期的長短、不確定因素的大小以及日常需求量的多少直接有關:生產周期越長,不確定因素越大,日常需求量越多,則儲備就要越充足。
利息的由來
有了一定的儲備在一般情況下都會給全體消費者帶來一定的好處,與之對應的代價就是儲備的保管費用或曰儲備勞動。但還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儲備到底是由消費者儲備好呢,還是由生產企業儲備好呢?從保險的角度我們很容易就能想到當然應該由生產企業集中儲備比較好些,因為這種集中保管方式能使保管費用降低,特別是資本品能發揮出更大的作用,當需要時其價格的平均上漲幅度相對來講就會比較低。從儲備量的方面來看,由於各個地區發生自然災害的概率和程度會有所不同,人人都做好儲備無形中會使儲備量變得相當大,所以集中儲備就可以使儲備量降到最低同時又能平均地滿足對儲備的需要。例如,每人都儲備20斤糧食,可一年下來只有5%的人口用上了自己的儲備,利用率只有5%。這等於每100人只需要5個20斤糧食的儲備就可以,集中儲備就可以減少95%的儲備量。因為儲備量大幅度減少,總的保管費用就會更少,所需價格上漲的幅度就會更低。可以說,集中儲備就是平均分攤了保管費用,使得每個消費者擔負的保管費用最小同時又不必擔心儲備量不足的問題。[4]
不過這又會面臨著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我們將怎樣把總的保管費用在消費者(當然也包括生產者)中均攤呢,為此需要行政命令或成立一個像保險公司那樣的專門機構嗎?行政命令顯然是不現實的,這種費用肯定低不了;如果需要成立一個像保險公司那樣的專門機構又會牽涉到各種費用問題,這樣核算的結果保管費用就很不確定。作為一般的企業來講也不可能完成這一任務,因為企業除了改變價格之外沒有任何其它權利去約束消費者的行為,即沒有資格在不提供產品的情況下去向每個人收取什麼費用。
由此我們可以這樣設想,要是能建立起一種機制,這相當於給予生產儲備的企業一筆可觀的好處費,這就可以調動起企業的積極性;同時這種機制還要有把「好處費」(即補償費)在全體消費者中均攤的功能,為此還不必專設什麼機構,這樣整個良性的、有效率的循環體制就可以自行運轉。否則企業因為生產過多的儲備就必然要受到損失,這無異於把一種本應是由全體人員平均分攤的社會責任都推卸到了部分人的肩上去承擔,這是非常不公的;就算有些商人是高尚的、愛國的,那我們也沒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一般的商人都有這種責任心並會主動管理好儲備。可想而知,要想建立起高效的儲備體制其中關鍵的是要有一個很合理的補償機制,只有這樣企業才有可能自覺自願地即根據市場的結果安排必要的儲備使得各方面都滿意。
那麼這種補償機制該怎樣建立呢,有可能的形式是什麼樣的呢?其實我們根本就不用操心,在日常生活中這種機制早已自覺不自覺地形成了。這就像發明貨幣一樣,人類在發展之初就遇到了儲備問題,也用一種很好的利益機制解決了這一問題,這就是發明了利息的辦法。可以說價格不自覺地完成了交換的使命,使得交換是公平的;而利息又很隱蔽地完成了儲備的任務,並實現了使儲備費用最低化的要求。利息和貨幣一樣都是很了不起的發明,加在一起就完整地構成了銀行的偉大發明。
對此我們可以這么理解,從原始的交換角度來看,假設某種物品在下個時期比如下一年度因意外其產量減少了,從理論上來講沒有儲備這種物品必然要漲價;但從現實的情況來看想漲價是很不實現的,即人們無法用更多的其它物品與之交換。如果非要用更多的其它物品與之交換,那其它物品對於一些人來講也會相應地減少,這等於拆了東牆補西牆。對於儲備的擁有者也不一定需要更多的其它物品,換到手裡暫時用不上而其他人又不夠用,於己於人都不利,這也就起不到儲備應有的意義。為此儲備的擁有者可以採用這樣一種交換方法:仍維持原有的交換比例即價格不變,但對方在歸還時要視借期的長短約定好給予這種物品的提供者以一定比例的補償,相當於以後連本帶息一起歸還。這也意味著其他人只要事後加倍勞動就可以,而當下不會受到什麼影響。顯然這是任何人都願意接受的方案,對所有人都有好處。採用這種交換方法還能解決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這就是未必人人都需要在事先為了儲備而增加勞動;要是儲備派不上用場,增加的勞動就浪費了。從總體上來算,只需一部分人事先增加勞動而儲備一定量的物品即可,其他人在有必要的情況下只需事後進行勞動就可以補上因意外造成的損失,這樣能使勞動總量減少同時又不至於發生物品短缺的危險。那麼該怎樣才能做到儲備量很合理,同時又讓人們自覺自願地在儲備與不儲備之間進行選擇即實現儲備的平衡呢?很顯然,其約定的補償比例就成為了至關重要的決定因素。如果補償比例很高,或者補償比例不變但交換比例要做些對儲備者有利的調整,那就說明事先的勞動是合算的,事先的儲備量就會自動增多。反之,如果補償比例很低,或者說交換比例調整得總是對儲備者不利(相當於補償比例降低了),那就說明事後的勞動更合算,事先的儲備量就會自動減少。從中不難想到,正是補償比例自覺不自覺地調節著儲備的平衡。久而久之,這種約定的補償部分就成為了利息,單純的比例就是所謂的利息率或利率;正是利息的作用平均了為了儲備的付出,一個社會就是在利息的暗暗作用下解決了一個人們必然會遇到的經濟難題。這同樣是一種利益機製作用的結果,使得在解決儲備問題時的費用最低同時也最有效。
站在現在的即貨幣經濟的立場來分析,假設儲備物品的生產者用的是自有資金,顯然要是不生產儲備用這筆資金存在銀行就能直接得到利息,這也是為什麼在一般情況下誰也不願意多生產庫存的原因。如果生產者是貸得款,那還要多支付一些貸款利息,這同樣也是不合算的。可商人們會發現,正是那些需要一定儲備的物品,由於受到減產或投資需求增加的影響其價格很容易上漲,即在平衡點附近價格上漲的概率很大。所以當產量驟然減少或投資需求增加很快時,把儲備都算在內其價格往往也會有程度不同的上漲。假如上漲的所得超過了貸款利息,也相當於價格不變而降低了貸款利息(甚至為負),那作為儲備的生產者就合算了:即當因價格上漲得到的額外利益等於利息時,在一定時期內這還是均衡的。此時消費者因價格小幅上漲而多支出的部分就等於給付了儲備生產者本應得的利息(補償費),這也是不必多儲備一些物品的合理代價;或者說因沒有儲備物品而節省下來的錢的利息所得又都轉手給了那些幫助消費者儲備物品的庫存生產者,彼此都不吃虧。因此可以說,利息就是儲備費用。只是就像價格問題一樣,我們很容易知道價格的意思,但卻不容易搞清楚利息所反映出的是一種什麼實質情況;我們也一目瞭然地就能看到利息的形式,但卻很難想到利息的作用結果到底代表著什麼。於是我們只能從利息去分析利息,把儲備費用不自覺地歸為了生產問題;這樣做是很現實的,也是很容易想到的。只不過當我們僅從生產的角度去考慮儲備問題時,這或許能正確地計算出儲備費用,但有關利息的問題反倒被所謂的生產費用湮沒了,使得我們很難再有機會去全面了解利息的本來面目。利息為什麼會那麼讓人琢磨不透,其原因就在於對利息的作用並未真正地了解。只有了解了利息的原始由來,我們才會發現:正是利息的作用會使一些生產者自動保有儲備並讓儲備保持在一個合理的數量上,同時還實現了平均損失的目的。這些都是人為想做也未必能做得好的事情,由於利益的驅使反而一切都自動完成了。[5]
以往利息理論
利息的形式是非常明確的,其表面作用人們也很容易理解。但就像價格一樣,它為什麼是某一具體的數值而不應該是另外一種數值,讓人感到疑惑的同樣是怎麼決定的問題。要是我們能用什麼方法——如果存在的話——「計算」出利息,而且理由又很充分即被普遍接受,那問題就可解決。為此我們需要先研究一下有關利息的主要觀點,以便了解其中的分歧所在。
斯密認為:「取息的貸款,大都是從貨幣借出,或為鈔票,或為金銀。但借用人所需要、出借人所供給的實際上不是貨幣而是貨幣的價值,換言之,是貨幣所能購買的貨物。如果他所要求的是即享即用的資財,那麼,他所貸借的便是能夠即享即用的貨物。如果他所要求的是振興產業的資本,那末,他所貸借的便是勞動者工作所必需的工具、材料與食品。貸借的事情,實際就是出借人把自己一定部分土地和勞動的年產物的使用權讓與借用人,聽他隨意使用。」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一般的借貸確實如此,這就像交換是為了得到所需的物品而不是貨幣一樣,借貸實質上也是轉讓著貨物。這種貨物既可以包括「新」產品的儲備,也可以包括已經被使用或正在被使用的所謂投資;前者的轉讓可叫直接投資,後者的轉讓可叫間接投資。當然,不論哪種轉讓都沒有理由認為應該是無償的,只是關鍵在於,其償付的比例應該是多少;即便比例是自然形成的,那麼其中的自然因素是什麼?斯密沒有研究這些問題,只是概括地認為:「照這樣看,以資本貸人取息,實無異由出借人以一定部分的年產物,讓與借用人。但為報答這種讓與,借用人須在借用期內,每年從較小部分的年生產物,讓與出借人,稱作付息;在借期滿後,又以相等於原來由出借人讓給他的那部分年產物,讓與出借人,稱作還本。在轉讓這較小部分和較大部分的場合,貨幣雖然都作為讓與證,但和其所讓與的東西,完全不同。」如果說「報答」就是不應該無償的根據,這真是再自然不過的理由,對此誰都可以理解。但作為一種理論來講,這種理由就不具體,很難著手操作。
㈩ 如何理解利率浮動利率的個人貸款中重定價日和重定價周期的概念
當您的貸款利率為浮動利率時,貸款利率在合同期限內是會隨著貸款基準利率或LPR進行調整的,調整頻率即貸款重定價周期,調整的時點即貸款重定價日。
以上內容供您參考,最新業務變動請以中行官網公布為准。
如有疑問,歡迎咨詢中國銀行在線客服或下載使用中國銀行手機銀行APP咨詢、辦理相關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