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抗辯權並舉例。
抗辯權又稱異議權,是指對抗對方的請求權的權利。可以說,請求權是矛,抗辯權是盾回,抗辯權的功能在於答延緩請求權的行使或使請求權歸於消滅。抗辯權的特徵:1、其行使以請求權的行使為前提,沒有請求權的行使,抗辯權自無必要行使。2、抗辯權只能由法律明確規定而產生,約定的抗辯事由只能產生合同的權利,而不是抗辯權。3、抗辯權為私權,是否行使完全由當事人來決定,不主動援引者視為放棄;法官不得主動依職權審查抗辯權是否存在。4、抗辯權的行使有一定的期限限制,該期限要麼由法律規定,要麼推定為合理期限,但抗辯權沒有自己獨立的行使期間,因為抗辯權是依附於請求權而發生的,如果對方請求權合法成立,則抗辯權也就合法成立,如果對方的請求權不合法,則抗辯權也無必要行使。
⑵ 請問先訴抗辯權的行使有哪些限制
答:先訴抗辯權就其根本是為了保護保證人的利益而設立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與保證制度的宗旨——維護債權人的利益相沖突。我國《擔保法》第17條第三款對保證人的先訴抗辯權作了限制,規定在下列情況下,保證人喪失先訴抗辯權: (一)債務人住所變更,致使債權人要求其履行債務發生重大困難的。這一情形的構成必須具備三個要件:一是債務人的住所發生變更;二是債務人的住所變更發生在保證合同成立之後;三是債權人要求債務人履行債務發生重大困難。何為「重大困難」?往往由法官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加以確認,一般認為,債務人下落不明、不知滯留何處;或者遷居國外或國內的邊遠省份;或者雖知其住所地,但進行追索費用過高等情形,均屬於"重大困難」。 (二)人民法院受理債務人破產案件,中止執行程序的。人民法院受理主債務人的破產案件後,對主債務人財產的其他民事執行程序必須中止,此時債權人無法先對主債務人的財產予以依法強制執行,只能請求保證人履行保證債務,因此,債權人無須等待破產結果的發生,可直接向保證人請求履行保證責任。 (三)保證人以書面形式放棄先訴抗辯權的。先訴抗辯權是保證人的一項權利,因而既可以行使,也可以拋棄。拋棄可分為預先拋棄和事後拋棄。預先拋棄是指在一般保證合同中預先約定保證人不行使先訴抗辯權。事後拋棄是指在一般保證合同成立後,保證人明示或默示放棄先訴抗辯權,不論明示或默示都必須以書面形式作出,如在保證合同中明確約定「保證人放棄先訴抗辯權」,就屬於明示的方式。如在保證合同中約定「債務人債務清償期限屆滿,保證人應立即清償」則屬於默示的方式,從中可推定保證人默示放棄了「先訴抗辯權」。
⑶ 行使抗辯權的法律後果
行使不安抗辯權,舉證責任在先履行合同義務的當事人,該當事人應當有證據證明對方不能履行合同或者有不能履行合同的可能性。如果當事人行使不安抗辯權錯誤,造成對方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行使不安抗辯權可引起兩種法律後果:
(1)中止合同。即先履行合同的當事人停止履行或者延期履行合同。先履行合同的當事人行使中止權時,應當及時通知對方,以使對方當事人採取相應的措施。
(2)解除合同。中止履行合同後,如果當事人未提供適當的擔保或者在合理的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中止履行合同的一方則可以提出解除合同。
⑷ 在法律上行使抗辯權是什麼意思
是指妨礙他人行使其權利的對抗權,至於他人所行使的權利是否為請求權在所不問。而狹義的抗辯權則是指專門對抗請求權的權利,亦即權利人行使其請求權時,義務人享有的拒絕其請求的權利。比如,雙方約定10號還錢,對方要求9號就還款時,本方可以行使抗辯權,拒絕提前還款。
(一)先履行抗辯權
先履行抗辯權,是指當事人互負債務,有先後履行順序的,先履行一方未履行之前,後履行一方有權拒絕其履行請求,先履行一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後履行一方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請求(《合同法》第67條)。在傳統民法上,有同時履行抗辯權和不安抗辯權的理論,卻無先履行抗辯權的概念。中國合同法首次明確規定了這一抗辯權。先履行抗辯權發生於有先後履行順序的雙務合同中,基本上適用於先履行一方違約的場合,這些都是它不同於同時履行抗辯權之處。
先履行抗辯權的行使應當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1)雙方當事人須由同一雙務合同互負債務。
(2)須雙方所負的債務有先後履行順序。
(3)應當先履行的當事人未履行債務或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
(二)同時履行抗辯權
同時履行抗辯權,是指在沒有規定履行順序的雙務合同中,當事人一方在當事人另一方未為對待給付以前,有權拒絕先為給付的權利。
同時履行抗辯權的條件有:
(1)須有同一雙務合同互負債務;
(2)須雙方互負的債務均已屆清償期;
(3)須對方未履行債務或未提出履行債務;
(4)須對方的對待給付是可能履行的。
(三)不安抗辯權
不安抗辯權是指先給付義務人在有證據證明後給付義務人的經營狀況嚴重惡化,或者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或者謊稱有履行能力的欺詐行為,以及其他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情況時,可中止自己的履行;後給付義務人接收到中止履行的通知後,在合理的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或者未提供適當擔保的,先給付義務人可以解除合同。
行使不安抗辯權應具備以下條件:
(1)必須是在同一雙務合同,互負債務,具有關聯性,形成對價關系。
在單務合同中,不存在不安抗辯權的問題,不是同一雙務合同,也不存在不安抗辯權的問題,雖是同一合同,但沒有對價關系,同樣也產生不了不安抗辯權。
(2)對方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的能力。
設立不安抗辯權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先履行一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因此行使不安抗辯權必須以後履行的一方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的能力為前提,沒有確切證據證明後履行的一方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的能力,就不能行使不安抗辯權。
⑸ 什麼是時效抗辯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原因是什麼
眾所周知,原告提起訴訟的情況下,被告享有抗辯權。抗辯權主要是用來對抗原告訴訟請求的一種權利。對於原告的請求權,法律上是有一定的時間限制的。那麼,很多人不清楚什麼是時效抗辯權。接下來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相關的資料,供大家參考!
一、什麼是訴訟時效抗辯權
訴訟時效抗辯權是指針對原告的起訴,認為已經超過訴訟時效的,提出的已經超過訴訟時效的抗辯。
超過訴訟時效期限後,如果被告提出訴訟時效抗辯的,法院會駁回其訴訟請求。如果被告沒有提出訴訟時效抗辯,法院將對原告的訴訟請求依法處理。
二、形成權不適用訴訟時效原因
1、形成權的權利主體具有多重性,與訴訟時效的適用主體存在區別。
由於形成權是依單方意思表示即可使法律關系產生、變更、消滅的權利,所以形成權人行使權利的目的既可以是為自己謀取權益,也可以是為自己免除或設定義務,在相應的法律關系當中既可能是權利人,也可能是義務人,呈現多重性的特點。
但訴訟時效的適用則較衡一地適用於權利人對自己權益的保護制度上,其適用對象針對的僅是權利人。
2、形成權的適用期間呈現多樣性,與訴訟時效期間存在區別。
在現行的法律制度中,形成權的行使期間多表現為除斥期間,有些特定的形成權允許當事人自由約定行使期間,有的甚至不限制期間。比如,可撤銷可變更合同的撤銷權、變更自當事人知道或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行使(《合同法》第五十五條第一款),合同解除權人可以在雙方約定的解除權行使期限內解除合同(《合同法》第九十三條、第九十五條),承攬合同的定作人可隨時解除合同(《合同法》第二百六十八條)。
而訴訟時效期間的法律規定則比較嚴格,除了均有明確的時間屆限外,當事人不得自由約定,屬嚴格的法定期間。
3、形成權的行使可法定可約定,而訴訟時效的適用則嚴格遵循法定條件。
形成權除了在符合法定的情形或條件下可以由當事人行使之外,當事人在合同中亦可約定行使的條件,遵循締約自由的原則,比如《合同法》第九十三條、第九十五條規定的合同解除條件和行使期限,法律並無非常嚴格的限制。
而訴訟時效的適用則嚴格遵循「自知道或應當知道權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計算」的條件,沒有權利受到侵害的事實存在,也就不存在訴訟時效開始計算的問題,這個標准顯然與形成權的行使條件具有多樣性和自由性完全不同。
4、形成權的行使效果與訴訟時效經過效果不同。
因為形成權多以除斥期間作為行使的期限,這個期限不僅是不能產生中止、中斷、延長法律效果的不變期間,而且在該期間內如果當事人不行使形成權,則喪失形成權,在實體上即不能再享有該權利。
通過閱讀,我們知道當雙方已經進入訴訟階段,如果原告錯過了訴訟時期進行訴訟請求,這種情況下,被告可以使用時效抗辯權,要求法院不予受理原告的訴訟請求,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延伸閱讀: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訴訟時效屆滿能否重新確認債權的幾個批復附解析
刑事犯罪訴訟時效的相關規定有哪些
民商法訴訟時效都有哪些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