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工齡補償金有年限嗎
《勞動法》第四十七條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② 補償金有年限嗎
一般人認為, 企業 在與勞動者方解除勞動合同時,根據《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的規定,用人單位在與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時,應該根據其工作期限支付勞動者經濟補償金,以上一年度平均工資為基數,為滿一年補償一個月,但最長不超過十二個月。實際上,這種觀點存在誤區,需要進行具體分析。
實際上,根據勞動法的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的情況有:
第二十四條 經勞動合同當事人協商一致,勞動合同可以解除。
第二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但是應當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勞動者本人:
(一)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醫療期滿後,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
(三)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原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當事人協商不能就變更勞動合同達成協議的。
第二十七條 用人單位瀕臨破產進行法定整頓期間或者生產經營狀況發生嚴重困難,確需裁減人員的,應當提前三十日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聽取工會或者職工的意見,經向勞動行政部門報告後,可以裁減人員。用人單位依據本條規定裁減人員,在六個月內錄用人員的,應當優先錄用被裁減的人員。
同時,根據勞動法第二十八條的規定,用人單位依據本法第二十四條、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的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應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經濟補償。
結合《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的相關規定:
第五條 經勞動合同當事人協商一致,由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根據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年限,每滿一年發給相當於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最多不超過十二個月。工作時間不滿一年的按一年的標准發給經濟補償金。
第七條 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由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按其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工作時間每滿一年,發給相當於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最多不超過十二個月。
第八條 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原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當事人協商不能就變更勞動合同達成協議,由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工作時間每滿一年發給相當於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
第九條 用人單位瀕臨破產進行法定整頓期間或者生產經營狀況發生嚴重困難,必須裁減人員的,用人單位按被裁減人員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支付經濟補償金。在本單位工作的時間每滿一年,發給相當於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
可見,用人單位在與勞動者協商解除合同的情況下及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由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情況下,企業支付的經濟補償金最長不能超過12個月,但像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原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當事人協商不能就變更勞動合同達成協議,由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及用人單位瀕臨破產進行法定整頓期間或者生產經營狀況發生嚴重困難,必須裁減人員的情況下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金的期限就不受12個月的限制,所以,一提到支付經濟補償金就認為有最高不超過12個月限制的觀點是不正確的,沒有完整的理解勞動法的相關規定。</
③ 急!!!經濟補償金的年限
同志。。。。 我查了一下 很失望哎` 好象每種人的經濟補償金年限都不同的
支付標准: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年限和本單位上年月平均工資1個月的標准計算。每滿1 年支付本人1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如果勞動者解除合同前12個月的月平均工資高於本 單位上年月平均工資的,按本人月平均工資計算。工作時間不滿一年的按一年的標准發 ...
④ 年限賠償金怎麼算
根據《勞動合同法》的規定,每工作一年,用人單位應當補償勞動者一個月的工資。
這個工資是勞動者本人的工資為准。
如果工作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半年的,按半個月的工資計算。
⑤ 計算經濟補償金時對工作年限有何新規定
法律依據就是<<勞動合同法>>第九十七條,你公司按08年前後兩部分計算是正確內的,這樣對勞動者有容利.比連續計算多出0.5-1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
公司應付經濟補償金如下:
1.08年前部分每工作滿一年支付相當於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不足一年部份按一年計算,這里說的月工資按解除勞動關系前12個月勞動者的平均工資為基數.
2.08年後部分每工作滿一年支付相當於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不足6個月部份支付半個月,超過6個月不足一年部份按一年計算,這里說的月工資按解除勞動關系前12個月勞動者的平均工資為基數;若平均工資高於當地社平工資3倍,只以社平工資3倍為基數.
3.如果沒有提前一個月通知,單位需支付一個月工資的代通知金.這里說的月工資按解除勞動關系前1個月勞動者的工資總額.
4.如果違法解除合同,1,2項雙倍計算.
⑥ 經濟補償金的最高年限是多少年
2008年1月1日新《勞動合同法》事實以後,只針對高收入人群存在經濟補償最高年限的限制,不屬於高收入人群的,經濟補償不受最高年限的限制,即工齡多長,就按多少年支付經濟補償。
⑦ 經濟補償金年限如何計算
以辭職信上或其它書面證據上表明的辭職理由為准,理由不同,經濟補償金年限計算不同: 一、以「未依法繳納社保」為由辭職。從08年後直算。且僅僅社保繳費基數有誤時,不支持經濟補償金(按北京勞動爭議仲裁委內部文件); 二、以「用人單位規章制度違法,且損害勞動者權益」為由辭職的。從08年後起算; 三、以欺詐、脅迫、乘人之危等合同無效理由辭職的。從08年後起算; 四、以「拖欠工資」或「拖欠加班工資」為由提出辭職的。從08年前起算。 五、以未按照勞動合同提供勞動條件辭職的,從08年前起算; 六、以用人單位有暴力威脅、限制人身自由等手段強迫勞動為由辭職的,從08年前起算。 即前三種理由只從08年後起算,後三種理由從08年前起算。法律依據是什麼呢?08年後當然是《勞動合同法》,08年前則是2001年的最高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五條。也就是說,上述「四、五、六」的情況下,08年前與08年後的法律均支持經濟補償金,而上述「一、二、三」的情況下,只有《勞動合同法》支持經濟補償金,因而只能從08年後起算。 注意:一般認為,司法解釋不同於法律,是對原來立法的解釋,所以其效力可追溯到司法解釋頒布之前。也就是說,上述「四、五、六」三種情形下,可以要求經濟補償金計算至2001年前。 另外,如果勞動者在辭職信中未寫明上述理由,那麼即使用人單位確實存在上述違法情形,一般勞動爭議仲裁委也不會支持經濟補償金。但在拖欠工資、強迫勞動等惡劣情形下,法院有可能支持。 法條鏈接:最高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五條規定: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迫使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和經濟補償,並可支付賠償金: (一)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的; (二)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支付勞動報酬或者提供勞動條件的; (三)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工資的; (四)拒不支付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工資報酬的; (五)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支付勞動者工資的。 《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規定: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提供勞動保護或者勞動條件的; (二)未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 (三)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 (四)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損害勞動者權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單位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者勞動的,或者用人單位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危及勞動者人身安全的,勞動者可以立即解除勞動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單位。第四十六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一)勞動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條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⑧ 勞動法規定最長補償年限
1、最長補償年限不超過十二年,是指其本人工資高於當地平均工資3倍,經濟補償金按當地平均工資3倍支付的人員, 而本人工資低於當地平均工資3倍的人員不受此限制,仍按其本人在本單位的工作年限支付,工作幾年支付幾個月工資。
2、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了用人單位解除與勞動者簽訂的勞動合同,需支付經濟補償金的具體標准。其中的工作年限是指勞動者到本單位的工作年限,不是最後簽訂勞動合同的年限。
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8)年限補償金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四十八條國家實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最低工資的具體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報國務院備案。
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的工資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
第四十九條確定和調整最低工資標准應當綜合參考下列因素:
(一)勞動者本人及平均贍養人口的最低生活費用
(二)社會平均工資水平
(三)勞動生產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