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外國人能否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有效還是無效
《勞動合同法》規定了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情形和條件。
外國人在中國勞動就業,應當獲得就業許可和辦理工作簽證等手續,方能與用人單位建立合法的勞動關系,從而可以適用《勞動合同法》關於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規定。
由此可見,獲得就業許可和辦理工作簽證等合法手續的外國人與用人單位訂立的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是有效的。
若外國人未取得就業許可和辦理相關手續,則和用人單位不能建立勞動關系,無法適用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規定。
《勞動合同法》
第十四條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是指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無確定終止時間的勞動合同。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有下列情形之一,勞動者提出或者同意續訂、訂立勞動合同的,除勞動者提出訂立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外,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一)勞動者在該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的;
(二)用人單位初次實行勞動合同制度或者國有企業改制重新訂立勞動合同時,勞動者在該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十年的;
(三)連續訂立二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且勞動者沒有本法第三十九條和第四十條第一項、第二項規定的情形,續訂勞動合同的。
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視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已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❷ 外籍員工在境外累計呆滿90天則不用自行申報過年年度個人所得稅,請問境外累計時間如何計算
外籍個人任職受雇納稅義務的判定
一、居住時間的納稅義務判定
對於在中國境內無住所而在中國境內工作的外籍個人,其納稅義務的判定,是以一個納稅年度內在中國境內居住時間和任職受雇取得的所得情況來判定的。
根據《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的第六條、第七條和國家稅務總局國稅發[1994]148號文件的規定:
1.居住時間不超過90天或183天的納稅義務判定
在中國境內無住所,但是在一個納稅年度中在中國境內連續或者累計居住不超過90日或在稅收協定規定的期間在中國境內連續或者累計居住不超過183日的個
人,其來源於中國境內的所得,由境外僱主支付並且不由該僱主在中國境內的機構、場所負擔的工資薪金部分,免予繳納個人所得稅。對前述個人應僅就其實際在中
國境內工作期間由中國境內企業或個人僱主支付或者由中國境內機構負擔的工資薪金所得申報納稅。凡是該中國境內企業、機構屬於採取核定利潤方法計征企業所得
稅或沒有營業收入而不徵收企業所得稅的,在該中國境內企業、機構任職、受雇的個人實際在中國境內工作期間取得的工資薪金,不論是否在該中國境內企業、機構
會計帳簿中有記載,均應視為該中國境內企業支付或由該中國境內機構負擔的工資薪金。
2.居住時間超過90天或183天但不滿一年的納稅義務判定
在中國境內無住所而在一個納稅年度中在中國境內連續或者累計居住超過90日或在稅收協定規定的期間在中國境內連續或者累計居住超過183日但不滿一年的個
人,其實際在中國境內工作期間取得的由中國境內企業或個人僱主支付和由境外企業或個人僱主支付的工資薪金所得,均應申報繳納個人所得稅。
3.居住時間滿一年但不超過五年的納稅義務判定
在中國境內無住所但在境內居住滿一年而不超過五年的個人,其在中國境內工作期間取得的由中國境內企業或個人僱主支付和由中國境外企業或個人僱主支付的工資
薪金,均應申報繳納個人所得稅;對其臨時離境工作期間取得的工資薪金所得,僅就由中國境內企業或個人僱主支付的部分申報納稅。凡是該中國境內企業、機構屬
於採取核定利潤方法計征企業所得稅或沒有營業收入而不徵收企業所得稅的,在該中國境內企業、機構任職、受雇的個人取得的工資薪金,不論是否在中國境內企
業、機構會計帳簿中有記載,均應視為由其任職的中國境內企業、機構支付。
對在一個月中既有中國境內工作期間的工資薪金所得,也有在臨時出境期間由境內企業或個人僱主支付工資薪金所得的,應合並計算當月應納稅款,並按稅法規定的期限申報繳納個人所得稅。
4.居住時間超過五年的納稅義務判定
在中國境內無住所但在境內居住超過五年的個人,從第六年起,應當就來源於中國境外的全部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也就是說我國保留了對境內無住所但居住滿一年的稅收居民行使稅收管轄權的范圍。但實際運用中我們以居住是否滿五年來確定完全稅收居民身份和承擔的納稅義務。
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財稅字[1995]98號文的規定:在中國境內無住所的個人在中國境內居住滿五年,是指個人在中國境內連續居住滿五年,即在連續
五年中的每一納稅年度內均住滿一年。自1994年1月1日起開始計算。在中國境內居住滿五年,從第六年起的以後各年度中,凡在境內居住滿一年的,應當就其
來源於境內、境外的所得申報納稅。如納稅人在第六年起以後的某一納稅年度內在境內居住不足90天,應按稅法規定重新確定納稅義務,並從再次居住滿一年度起
重新計算五年期限。
說明:①工作時間的計算,分為兩種情形:一是在中國境內企業、機構中任職的個人,其中國境內工作時間應包括境內外享受的公休假日、個人休假以及接受培訓的天數;二是臨時來華人員(如履行承包工程合同),除包括具體提供勞務天數外,還應包括境內所享受的休假日。
②機構負擔:個人為某機構或常設機構提供勞務,機構有義務向其支付工資報酬。所以,對那些採取按核定利潤率征稅的機構,或者不征稅但構成機構的,不論是否在機構的會計帳冊中有記載員工的工資、薪金、均視為由機構負擔工資薪金。
③不超過90天:是指一個納稅年度中連續或累計不超過90天;
不超過183天:是指根據稅收協定的規定,在一個納稅年度(有些協定是指日歷年度,有些是指任何12個月,有些是指會計年度)中連續或累計不超過183天。
④超過一年:是指在納稅年度中居住滿365天。在具體計算時間時,不扣除臨時離境的天數。臨時離境是指一次性離境不超過30天,或多次離境累計不超過90天。
⑤境外所得征稅,允許抵免。
⑥高層管理人員:指公司正副(總)經理、各職能總師、總監及其他類似公司管理層的職務。
二、所得來源地的判定
個人所得稅是按屬人稅收管轄權和屬地稅收管轄權相結合來確定征稅范圍。因此,判定所得來源地是確定納稅義務的重要法律依據。
1.來源於中國境內所得的判定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國稅發[1994]148號文的規定:屬於來源於中國境內的工資薪金所得應為個人實際在中國境內工作期間取得的工資薪金,即:個人實際在
中國境內工作期間取得的工資薪金,不論是由中國境內還是境外企業或個人僱主支付的,均屬於來源於中國境內的所得,個人實際在中國境外工作期間取得的工資薪
金,不論是由中國境內還是境外企業或個人僱主支付的,均屬於來源於中國境外的所得。
2.所得來源地判定的基本原則
根據《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五條規定的基本原則,個人所得稅判定所得來源地遵循以下原則:
(1)任職、受雇和提供勞務取得的所得,以任職或者提供勞 務所在地為所得來源地;
(2)生產、經營所得,以從事生產、經營的所在地為所得來源地;
(3)出租財產取得的所得,以被出租財產的使用地為所得來源地;
(4)轉讓房屋、建築物等不動產取得的所得,以轉讓地為所得來源地;
(5)提供特許權的使用權取得的所得,以特許權的使用地為所得來源地;
(6)利息、股息、紅利所得,以使用資金並支付利息或者分配股息、紅利的公司、企業、經濟組織或者個人的所在地為所得來源地;
(7)得獎、中獎、中彩所得,以所得的產生地為所得來源地;
根據上述原則,下列所得不論支付地點是否在中國境內,均為來源於中國境內的所得,應在中國繳納個人所得稅:
(1)在中國境內任職、受雇而取得的工資、薪金所得;
(2)在中國境內提供各種勞務而取得的勞務報酬所得;
(3)在中國境內從事生產、經營活動而取得的生產、經營所得;
(4)將財產出租給承租人,由其在中國境內使用而取得的所得;
(5)轉讓中國境內的房屋、建築物、土地使用權等不動產,以及在中國境內轉讓其他財產取得的所得;
(6)提供在中國境內使用的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著作權以及其他各種特許權的所得;
(7)因持有中國的各種債券、股票、股權而從中國境內的公司、企業或者其他經濟組織以及個人取得的利息、股息、紅利所得。
(8)在中國境內參加各種競賽活動得到的名次的所得,參加中國境內有關部門、單位組織的有獎活動取得的中獎所得,以及購買中國境內有關部門、單位發行的彩票取得的中彩所得。
3.外籍個人實際在中國境內、境外工作期間的判定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國稅函發[1995]125號文規定:
(1)在中國境內企業、機構中任職(包括兼職,下同)、受雇的個人,其實際在中國境內工作期間,應包括在中國境內工作期間在境內、外享受的公休假日、個人
休假日以及接受培訓的天數;其在境外營業機構中任職並在境外履行該項職務或在境外營業場所中提供勞務的期間,包括該期間的公休假日,為在中國境外工作期
間。
不在中國境內企業、機構中任職、受雇的個人受派來華工作,其實際在中國境內工作期間應包括來華工作期間在中國境內享受的公休假日。
(2)外籍個人分別在中國境內和境外企業、機構兼任職務的,不論其工資、薪金是否按職務分別確定,均應就其取得的工資薪金總額,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及有關條款規定,按其實際在中國境內的工作期間確定納稅.
❸ 外資企業撤資,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員工怎麼補償
n加1工齡加 上個月的平均工資 他應該會給你個合同 上面寫著賠償 你可以拿著這個去律師事務所 咨詢 不要錢的
❹ 為什麼外企寧可賠錢也不給無固定期限合同
這個時間內無固定期限,合同簽訂完以後,將來他還是需要賠付你大量的金錢的。所以他寧可提前賠償你少部分的金錢,因為根據勞動法的規定,員工在企業里每工作滿一年就必須支付一個月工資的補償。
❺ 外籍人員在中國境內不超過183天,其取得的來自中國境內外的收入如何納稅,超過1年的如2何納稅
外籍人員個人所得稅=(月工資-4800)*稅率-速算扣除數
雇員當月工薪所得夠繳稅標准,適用公式為:應納稅額一雇員當月取得全年一次性獎金×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雇員當月工薪所得不夠繳稅標准,適用公式為:應納稅額=(雇員當月取得全年一次性獎金-雇員當月工薪所得與費用扣除額的差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若取得的是不含稅的一次性獎金,則首先按照不含稅的全年一次性獎金收入除以12個月所得的商數,查找相應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轉化為含稅的獎金。
(5)外籍員工無固定期限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
第六條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
(一)居民個人的綜合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額減除費用六萬元以及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二)非居民個人的工資、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五千元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三)經營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成本、費用以及損失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四)財產租賃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四千元的,減除費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減除百分之二十的費用,其餘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五)財產轉讓所得,以轉讓財產的收入額減除財產原值和合理費用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六)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和偶然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收入減除百分之二十的費用後的余額為收入額。稿酬所得的收入額減按百分之七十計算。
個人將其所得對教育、扶貧、濟困等公益慈善事業進行捐贈,捐贈額未超過納稅人申報的應納稅所得額百分之三十的部分,可以從其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國務院規定對公益慈善事業捐贈實行全額稅前扣除的,從其規定。
本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專項扣除,包括居民個人按照國家規定的范圍和標准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等。
專項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贍養老人等支出,具體范圍、標准和實施步驟由國務院確定,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第七條居民個人從中國境外取得的所得,可以從其應納稅額中抵免已在境外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稅額,但抵免額不得超過該納稅人境外所得依照本法規定計算的應納稅額。
❻ 請教高人些與外企簽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有什麼利弊
對員工而言,無任何壞處。簽無固定不代表一輩子都必須在該公司工作。
❼ 解除上海外資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的經濟賠償問題
依法解除的,2008.1.1前的工齡每滿一年補償一個月工資,不滿一年補償一個月工資,2008.1.1後的工齡,每滿一年補償一個月工資,不滿半年補償半個月工資,滿半年不滿一年補償一個月工資。
違法解除的,2008.1.1前的工齡每滿一年賠償一個月工資,不滿一年賠償一個月工資,2008.1.1後的工齡,每滿一年賠償二個月工資,不滿半年陪償一個月工資,滿半年不滿一年賠償二個月工資。
是前12個月的平均稅前收入,包括基本工資、獎金、補貼、加班費,月工資沒有超過去年當地職工月平均工資3倍的,不受12個月限制,按照實際年數算。(參照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
勞動合同法:
第四十七條 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❽ 外籍員工可以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嗎
《勞動合同法》
第十四條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是指用人單位與專勞動者約定無確定終止時間的屬勞動合同。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有下列情形之一,勞動者提出或者同意續訂、訂立勞動合同的,除勞動者提出訂立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外,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一)勞動者在該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的;
(二)用人單位初次實行勞動合同制度或者國有企業改制重新訂立勞動合同時,勞動者在該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十年的;
(三)連續訂立二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且勞動者沒有本法第三十九條和第四十條第一項、第二項規定的情形,續訂勞動合同的。
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視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已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勞動合同法》並未對勞動者國籍有限制。
因此外國國籍員工享有本國籍員工同等權利。
自然,外國籍員工可以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
望採納。
❾ 勞動法關於外企撤資無固定期限員工賠償
勞動法沒有外企撤資對員工賠償的規定。
我國勞動法規沒有對外企撤資對員工賠償的規定,外企撤資不等於企業解散和解除職工的勞動關系。但因為外企撤資,企業裁員或者解散終止勞動合同的,應當經濟補償金。經濟補償金不按勞動合同期限計算,按照勞動者本單位工作年限計算,每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經濟補償金。
《勞動合同法》
第四十一條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減人員二十人以上或者裁減不足二十人但占企業職工總數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單位提前三十日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聽取工會或者職工的意見後,裁減人員方案經向勞動行政部門報告,可以裁減人員:
(三)企業轉產、重大技術革新或者經營方式調整,經變更勞動合同後,仍需裁減人員的;
(四)其他因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經濟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的。
裁減人員時,應當優先留用下列人員:
(一)與本單位訂立較長期限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
(二)與本單位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
(三)家庭無其他就業人員,有需要扶養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
用人單位依照本條第一款規定裁減人員,在六個月內重新招用人員的,應當通知被裁減的人員,並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招用被裁減的人員。
第四十四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合同終止:
(五)用人單位被吊銷營業執照、責令關閉、撤銷或者用人單位決定提前解散的;
第四十五條勞動合同期滿,有本法第四十二條規定情形之一的,勞動合同應當續延至相應的情形消失時終止。但是,本法第四十二條第二項規定喪失或者部分喪失勞動能力勞動者的勞動合同的終止,按照國家有關工傷保險的規定執行。
第四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
(四)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條第一款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六)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第四項、第五項規定終止勞動合同的;
第四十七條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