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受教育程度是多少
印度的教育感覺和中國以前比較相似,偏重數理化而不重視文科。並且我個人的觀察是,印度大學最熱門的系就是工程系。商科、法律、醫學、人文學科等,並沒有英美國家的熱門。印度的大學也是通過高考入學,而且中國人有的所有抱怨印度也有,包括應試教育,毀滅創造力,腦力外流,有錢人出國留學。
由於印度的聯邦體制,地區和地區的教育都不太一樣。但是大概的模型都是差不多的。區別在於,印度有很多私立學校,學費非常貴,而且一般比政府學校的設施要好很多。而且,有很多 IB 和英國系統的國際學校。
印度的三級教育入學率(不是畢業率)大約是 18%。 其中男性 21%, 女性 15%。
相比之下,中國是 26%, 男性 25%, 女性27%。
我比較熟悉的(由於高中同學去了那裡)是印度最有名的大學,「印度理工大學」,既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或 「IIT」。「三個傻瓜」的 「Imperial College of Engineering」 就是影射 IIT。實際 IIT 是十幾所學校,分老IIT 和 新IIT,老的比較有權威,而新的是最近幾年才轉化為 IIT的。這個大學系列無疑不能代表印度大學的平均水平,但是代表著印度大學的頂尖水平。
IIT 有自己獨立的入學考試 ( IIT-JEE ),並不在印度的普通聯考系統中(有多個平行的考試)。所以有志於 IIT 的學生要經歷聯考,之後(似乎是兩個月後)再考 IIT-JEE。 由於 JEE 的課程比起聯考更深,所以學校不會學完所有 JEE 上出現的知識。因此,印度的補習班是非常有名的。
IIT-JEE 考試分兩部分,初試 JEE (Main) 和復試 JEE (Advanced),兩次都是 3 小時,只考物理、數學、化學三科,全部為選擇題或有客觀答案的解答題。初試是淘汰,最後只看復試成績,得到的成績排名稱為 「AIR」 或 「All India Rank」。2011年,有 500,000 人參加入學考試。最後大約 10,000 入學,錄取率大約 2%,在 IIT 擴建之前更低。每年的狀元都會上媒體。
IIT-JEE 的數學程度應該是比中國高。包括了微積分等。物理和化學我就不清楚了。
Ⅱ 印度的勞工福利以及受教育程度
二、工資水平及勞工福利
匯率1RMB=5.37盧比
收入:2004~2005年度印度勞工一個月薪水在 500盧比到 8000盧比左右。按美元計算,印度本年度人均收入為518美元。自2003-2004年度至2007-2008年度,國民年平均所得增加60%,達到3萬3283盧比 (約666美元)。
福利:印度強大的工會組織所規定出的,保障工人8小時工作制,較高的最低日薪制,以及諸多福利規定,確實使印度成為發展中國家中的高工資國家,使外資猶豫不願進入印度,使印度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難以發展。對於印度這樣勞動力嚴重過剩的國家,過高的福利規定卻使製造業無法發展。印度之所以表面上失業率不高,是因為印度是宗教國家,國民有得過且過的想法,相信因果報應,也不會去登記失業,主動找工作,加上印度富人僱傭了大批家僕,也減少了失業率。
三、教育文化程度
美聯社新德里2004年十一月九日報導,據聯合國一份報告指出,印度的文盲佔世界文盲數量的三分之一,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最近在新德里發表的一份全球教育監測報告(Global Ecation Monitoring Report)表明,印度的成人受教育率是61.3%。這個數字遠遠低於全球的81.7%的平均比例。印度政府指出:成人教育正在改進,但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顯示,這個改進的速度相當的慢。除此之外,這項報告還指出,印度大約佔世界上成年文盲人的34%。
在這些文盲中婦女佔了三分之二。更令人擔憂的是女孩子的受教育比例,在印度,男孩子大約可接受十年的正規學校教育,而全球男孩平均教育年限是10.7 年。印度女孩受教育的平均年限只有7.9年,而全世界女孩的平均教育年限則是9.8 年。在那些偏愛男孩的國家,如果一個家庭出現了財政危機,女孩子總是首當其沖的受害者,她們或者被迫綴學,被迫去工作或在家照看年幼的弟妹。
印度沒有義務教育,所以導致文盲比率較高,小學五年制、中學二年制、高中二年制、大學三年制、碩士三年制、副博士二年制、博士至少得修五年;公立高中之前的學費很低,於小學四年級開始教英文。私立學校學費昂貴,但於小學一年級即開始教英文。此外還有各類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等非正規教育。全國現有254所綜合性大學,著名的有德里大學、尼赫魯大學、加爾各答大學等。
印度由英國殖民者遺留下來的龐大復雜的高等教育體系也存在著諸多困難:一方面印度有著極少數的優秀大學但這些學校資金不足,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機構數量過多,因此每所學校都很難在資金上形成規模。英語教學和學術自由氣氛是印度的優勢,但普遍認為印度高等教育處於危機之中,亟待改革。
Ⅲ 現行論述印度教育的演進與發展
印度的教育
印度是個發展中國家,對教育事業相當重視。因此印度獨立五十年來,教育事業取得了顯著成績,從而促進了各項事業的不斷發展。
一、國家教育的出發點
印度自獨立以來,政府認識到教育是人力資源開發的關鍵,要提高每個人的生活素質,必須對人們的教育進行投資,使教育工作在國家計劃中佔有適當地位,這是印度發展教育的基本出發點。為此,提出了明確的發展目標:保證每個人受教育的機會均等;不論年齡大小,為其提供學習知識、發揮才乾的機會;使受教育者在體育、智育和文比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在教育、就業和發展三者之間建立有機的聯系;宣傳國家統一,宗教與教育分離,民主生活方式和尊重勞動的重要性。教育方針中明確強調了「普及教育」和「消滅成人文盲」的重要性,把普及小學教育和成人教育作為消滅文盲的重要措施,中等教育和中等專業化教育的目的是為印度的教育、經濟和社會發展之間建立積極而有益的聯系;把高等教育視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以及通向「現代化」的重要門徑。尤其拉吉夫·甘地於1985年任總理後,對教育事業同樣重視,他強調指出「要對現行的教育制度進行改革」,「使教育成為把國家引向21世紀的工具,鼓勵人們,特別是青年的積極進取精神,促進國家的進步,加強科學與技術教育,使教育同就業和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密切結合起來」。在這個總方針的指導下,各級政府為辦好教育採取了一些措施。在1985年政府發表了題為《教育的挑戰》的文件,接著又制定了《1986年全國教育政策》,經議會兩院討論通過,接著又制定了《二十三點行動綱領》,以落實上述政策。由於各級政府的重視和努力,從而使教育事業不斷發展。
二、發展中的印度教育
印度獨立後,憲法中明確規定了「向14歲以下所有兒童實行免費普通教育」,這就為兒童入學提供了法律保證。因此,全國各地不少小學校對一至五年級學生實行免費入學,甚至有些邦對六年級學生也實行免費教育。與此同時,政府一直為教育增加經費,如1950~1951年教育經費為11.4億盧比,到1984~1985年度增加為600億盧比。另據記載,1986年用於教育的經費為47億美元,僅次於國防開支。這就為發展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使學校數量不斷增加,學生入學率不斷提高。1950~1951年,印度小學共21萬所,1984~1985年度增加到52萬所。1947年在校注冊人數為1050萬,到1982年增加到7360萬。全國的識字率不斷提高,1951年全國識字率為16.6%,1971年上升為29.45%,1981年又提高為36.17%,1988年提高為36·23%。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印度高等教育發展迅速,目前有大學207所以上,學院6323所之多,僅高等學校的入學人數高達350萬以上,僅次於美國和當年的蘇聯,居世界第三位。對印度這樣一個基礎薄弱、經濟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這是了不起的成績。
而印度教育的突出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大力發展職業和技術教育
為了提高就業人數,減少失業人員,為國家經濟建設和工業發展提供迫切需要的中等技術人才,減輕對高等教育的壓力,政府對中等職業技術教育也給予重視。由於種種原因,印度還有不少14~25歲的青少年未完成基礎教育。為了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使之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成為一支中等技術力量,政府採取多種方法對他們進行培養,為他們提供三十多個工程行業和二十多個非工程行業的職業訓練,由國家統一計劃安排。為此,全國設立了356所常設性學校和139所臨時性學校。除公立學校外,還有不少私立培訓學校。這類學校總共容納20萬人,訓練期限為1~2年。另外,還有300多所工業技術專科學校,每年招生5.6萬人,分全日制教育和業余教育兩種。學習期限分別為3~4年,培養具有中等技術水平的專門人才。
通過上述種種措施,使不少青少年成了中等技術人才,縮小文盲隊伍,減少失業人員,擴充國家人才隊伍,為國家建設發揮了力量。
(二)掃盲工作與成人教育
(1).掃盲工作
印度政府非常重視掃盲工作,把成人教育列入國家計劃。為了加強成人教育,中央政府成立了國家成人教育委員會,各邦也成立了相應的組織。因此,印度的掃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尤其是近些年來,為了掃盲,印度曾開展了規模空前的成人識字運動,1986年實行了全國普及教育計劃。1988年確定了年齡為15~35歲的掃盲識字任務。在此之前,印度先後實行過「農民識字計劃」、「成年婦女識字計劃」、「青年非正規教育計劃」、「全國成人教育計劃」等。
1989年在喀拉拉邦開展過掃盲運動,運動蓬勃開展,聲勢浩大,成績顯著,其影響波及到古吉拉特邦、卡納塔克邦和西孟加拉邦等地區,對印度的掃盲工作產生廠積極影響,運動的浪潮已涌到全國各地,目前,在400萬志願者的幫助下,約有310萬9~45歲的人在學習識字。通過學習,盡管他們的識字程度不一,但估計已有150萬人已達到初步能讀英語的水平,計劃在第八個五年計劃期間(1990年4月1日開始),能有1億人被摘掉「文盲」的帽子。
其具體做法是:
第一,確定奮斗指標,根據自願,自下而上確定,有時間的要求,但注意成本與效益相結合。
第二,各地區組成掃盲委員會,該委員會由各區稅務官、區議會和社會各階層代表參加領導,由該委員會具體落實各項計劃。
第三,參加掃盲工作的人員出於自願,大部分人不計報酬,自願獻出自己的時間、精力和錢財為掃盲服務。
第四,為了更好地搞好掃盲工作,訂出一套「加速進度、改進內容」的教學方法,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多年用教材,集教、學、練於一體,貫徹以學為主的原則,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快學習進程。
第五,隨時總結經驗,定期交流,不斷改正錯誤或偏差,改進教學工作,提高教學水平。
Ⅳ 印度的教育究竟怎麼樣
這其實並不能說印度的教育水平有多好,其實美國人對中國人是有偏見的。
印度大致上分兩種人,高種姓,低種姓。
在印度能出國的當然就是高種姓人口,這些人口在印度13億人中才不過僅僅兩億多人而已,他們受教育的水平當然也很高,畢竟印度高種姓不但象徵財富也象徵權利。
當然,我們這里先不說印度的問題。其實,印度在科技這方面,只能說是『打工仔』的水平,別看整天說印度在某某科技方面比中國厲害,其實這些東西只不過是外國公司建立在印度的企業而已,核心技術並不掌握在印度人自己手裡,說白了就是外國人把東西造好了,拿到印度進行組裝而已。
而在美國很多公司之所以僱傭印度人,其實倒不是說印度人多厲害,而是印度人相比國人來說勞動力很便宜,因為這些公司的基層員工大部分都是印度人,這點上來說讓印度人自己管自己,至少不會出現大亂。美國人對中國人其實也存在偏見,美國害怕中國學會。
拿軍備為例,美國就能肆無忌憚的出售武器給印度,為什麼不肯賣中國,同樣的道理。
Ⅳ 印度現有人口教育水平是否能支撐其成為製造業大國
印度是採取一種精英化教育,其人民受教育年限比中國的受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低很多,但是其擁有的高學歷高級技術人員比中國的數量要多,以我自己的看法來說發展製造業不僅需要高級的技術人員去搞研發和設計工作,更需要大量擁有較高勞動技能的一線生產工人。如果沒有大量熟練的技術工人就算有再好的高級技術人員高設計和研發工作,沒有人可以做出來那麼拿什麼來發展製造業?
Ⅵ 印度的教育水平怎麼樣呢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吧。印度是一個神奇的國家,相當神奇。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它的小學毛入學率達到99%,但是中途輟學的卻有很多。它的國民識字率七歲以上的不過73%,而15歲以上的更是不到70%。印度從國土面積和人口上來看,真真切切是一個大國的模樣,但是其教育水平完全比不上同等級的國家,更是比不上發達國家。但是呢,印度的大學確實不算少,光高等學府就有760所。
而作為印度最底層的首陀羅,他們雖然也可以接受一定的教育,但是通常,有些家庭會讓孩子中途輟學來賺錢補貼家用。至於那個連種姓制度的排行都沒有資格進入的賤民階層,他們是沒有受教育的權利的。如果是個女孩子,那麼不僅僅是不能受教育這么簡單,還有可能會被自己父母當做物品販賣出去。不過,近些年,印度政府似乎是認識到了這個問題,正在整改,不過收效甚微。
Ⅶ 我想知道印度的教育情況:階段.目標.理念
印度的教育
印度是個發展中國家,對教育事業相當重視。因此印度獨立五十年來,教育事業取得了顯著成績,從而促進了各項事業的不斷發展。
一、國家教育的出發點
印度自獨立以來,政府認識到教育是人力資源開發的關鍵,要提高每個人的生活素質,必須對人們的教育進行投資,使教育工作在國家計劃中佔有適當地位,這是印度發展教育的基本出發點。為此,提出了明確的發展目標:保證每個人受教育的機會均等;不論年齡大小,為其提供學習知識、發揮才乾的機會;使受教育者在體育、智育和文比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在教育、就業和發展三者之間建立有機的聯系;宣傳國家統一,宗教與教育分離,民主生活方式和尊重勞動的重要性。教育方針中明確強調了「普及教育」和「消滅成人文盲」的重要性,把普及小學教育和成人教育作為消滅文盲的重要措施,中等教育和中等專業化教育的目的是為印度的教育、經濟和社會發展之間建立積極而有益的聯系;把高等教育視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以及通向「現代化」的重要門徑。尤其拉吉夫·甘地於1985年任總理後,對教育事業同樣重視,他強調指出「要對現行的教育制度進行改革」,「使教育成為把國家引向21世紀的工具,鼓勵人們,特別是青年的積極進取精神,促進國家的進步,加強科學與技術教育,使教育同就業和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密切結合起來」。在這個總方針的指導下,各級政府為辦好教育採取了一些措施。在1985年政府發表了題為《教育的挑戰》的文件,接著又制定了《1986年全國教育政策》,經議會兩院討論通過,接著又制定了《二十三點行動綱領》,以落實上述政策。由於各級政府的重視和努力,從而使教育事業不斷發展。
二、發展中的印度教育
印度獨立後,憲法中明確規定了「向14歲以下所有兒童實行免費普通教育」,這就為兒童入學提供了法律保證。因此,全國各地不少小學校對一至五年級學生實行免費入學,甚至有些邦對六年級學生也實行免費教育。與此同時,政府一直為教育增加經費,如1950~1951年教育經費為11.4億盧比,到1984~1985年度增加為600億盧比。另據記載,1986年用於教育的經費為47億美元,僅次於國防開支。這就為發展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使學校數量不斷增加,學生入學率不斷提高。1950~1951年,印度小學共21萬所,1984~1985年度增加到52萬所。1947年在校注冊人數為1050萬,到1982年增加到7360萬。全國的識字率不斷提高,1951年全國識字率為16.6%,1971年上升為29.45%,1981年又提高為36.17%,1988年提高為36·23%。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印度高等教育發展迅速,目前有大學207所以上,學院6323所之多,僅高等學校的入學人數高達350萬以上,僅次於美國和當年的蘇聯,居世界第三位。對印度這樣一個基礎薄弱、經濟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這是了不起的成績。
而印度教育的突出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大力發展職業和技術教育
為了提高就業人數,減少失業人員,為國家經濟建設和工業發展提供迫切需要的中等技術人才,減輕對高等教育的壓力,政府對中等職業技術教育也給予重視。由於種種原因,印度還有不少14~25歲的青少年未完成基礎教育。為了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使之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成為一支中等技術力量,政府採取多種方法對他們進行培養,為他們提供三十多個工程行業和二十多個非工程行業的職業訓練,由國家統一計劃安排。為此,全國設立了356所常設性學校和139所臨時性學校。除公立學校外,還有不少私立培訓學校。這類學校總共容納20萬人,訓練期限為1~2年。另外,還有300多所工業技術專科學校,每年招生5.6萬人,分全日制教育和業余教育兩種。學習期限分別為3~4年,培養具有中等技術水平的專門人才。
通過上述種種措施,使不少青少年成了中等技術人才,縮小文盲隊伍,減少失業人員,擴充國家人才隊伍,為國家建設發揮了力量。
(二)掃盲工作與成人教育
(1).掃盲工作
印度政府非常重視掃盲工作,把成人教育列入國家計劃。為了加強成人教育,中央政府成立了國家成人教育委員會,各邦也成立了相應的組織。因此,印度的掃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尤其是近些年來,為了掃盲,印度曾開展了規模空前的成人識字運動,1986年實行了全國普及教育計劃。1988年確定了年齡為15~35歲的掃盲識字任務。在此之前,印度先後實行過「農民識字計劃」、「成年婦女識字計劃」、「青年非正規教育計劃」、「全國成人教育計劃」等。
1989年在喀拉拉邦開展過掃盲運動,運動蓬勃開展,聲勢浩大,成績顯著,其影響波及到古吉拉特邦、卡納塔克邦和西孟加拉邦等地區,對印度的掃盲工作產生廠積極影響,運動的浪潮已涌到全國各地,目前,在400萬志願者的幫助下,約有310萬9~45歲的人在學習識字。通過學習,盡管他們的識字程度不一,但估計已有150萬人已達到初步能讀英語的水平,計劃在第八個五年計劃期間(1990年4月1日開始),能有1億人被摘掉「文盲」的帽子。
其具體做法是:
第一,確定奮斗指標,根據自願,自下而上確定,有時間的要求,但注意成本與效益相結合。
第二,各地區組成掃盲委員會,該委員會由各區稅務官、區議會和社會各階層代表參加領導,由該委員會具體落實各項計劃。
第三,參加掃盲工作的人員出於自願,大部分人不計報酬,自願獻出自己的時間、精力和錢財為掃盲服務。
第四,為了更好地搞好掃盲工作,訂出一套「加速進度、改進內容」的教學方法,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多年用教材,集教、學、練於一體,貫徹以學為主的原則,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快學習進程。
第五,隨時總結經驗,定期交流,不斷改正錯誤或偏差,改進教學工作,提高教學水平。
為做好掃盲工作,印度不同黨派、群眾團體和社會各階層盡管有意識形態的分歧,但都不計較,他們攜手並肩,團結一致,積極投入。印度的掃盲運動,不僅能勝利開展,而且有助於消除種姓隔閡,促進了社會團結和語言的統一。
更可喜的是,參加掃盲的人數,女子超過了男子。女子們從實際生活中體會到學習文化的重要,這對提高婦女文化、增強其自信心、解放思想,起了積極作用,從而使婦女更有勇氣處理自己的事務。
脫盲後的成人教育仍是印度關注的問題之一。因此,各地設有「成人學習中心」,繼續為脫盲後的成人教育提供方便。每個中心一般負責5個村莊,總共有5000人左右。中心開設各種課程,還開辦有關農業、畜牧、獸醫、上地管理、養蠶、漁業等短期訓練班。此外還開展文化娛樂活動。
脫盲後的「成人學習中心」為脫盲人員提供各種開發和服務項目,諸如衛生、社會福利等,為有關部門提供信息和各種服務,另一方面喚起脫盲後的成人對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社會權利、醫療保健、合法權益等的意識,同時發揮他們的才幹,為社會服務。印度各地已開辦的「成人學習中心」,因地制宜,不完全相同,所採取的步驟和方法也不盡一樣。有些做法還有待於鞏固與加強。
(2)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主要指對15~35歲的人進行非正規教育,其教育計劃是通過邦政府、社會服務機構、大專院校來實現。前面提到印度把消滅文盲列為國家教育方針的任務之一,因此,成人教育受到重視,而且卓有成效。通過成人教育的開展,人們的識字率不斷提高。1950年為16%,到80年代初期上升到34%,後來又上升到63%左占。為全國掃盲工作作出了貢獻。在此,印度的掃盲工作曾受到世界銀行的贊揚,認為「印度的掃盲工作對發展中國家都有深遠影響」。
看一個國家的經濟和文化是否發達,婦女的教育情況是一個重要標志。印度獨立後,政府注意到對婦女的培養問題。在成人教育政策中,把15歲以上的成人婦女擺在首位。對其培養目標主要有四個:一是提高婦女的覺悟,使他們認識到應同男子享有一樣合法的社會地位與權利;二是使婦女掌握一定文化知識和科技專長;幫助婦女取得經濟上的獨立;三是使她們掌握一些衛生知識,特別是有關營養、保健、兒童護理和計劃生育等知識;四是幫助和提高婦女在各種團體中的參與能力。
幾十年來,政府在幾個五年計劃中都有發展女子教育的指標,並且對那些婦女教育工作開展得好的邦或城市進行巨額獎勵。因此印度女子教育發展顯著。在獨立後的十年內,印度建立了104所女子學院,到1965年發展為200多所,另外,還有50多所大學招收女生,男女合校。這樣使女子的入學率不斷提高。據有關統計,1951年為79%,1971年上升為187%,1980年又提高為225%。另據有關統計,印度在過去30年中,女生在高等院校的入學率已提高3倍,在80年代入學人數增加28%,比50年代增加3倍。男女受教育人數的比例差距逐漸縮小,女生入學人數比例不斷增加,以大學為例,1963~1964年,女大學生占總人數的19.5%;到1979~1980年增加為26%。女子的識字率自獨立後有明顯提高,1951年為8%;1971年為18.6%;1981年上升為24.8%。隨著婦女教育的提高,女子的職業和社會地位也發生了變化。今天印度的女子,不只是專門在家做飯、生孩子、侍候丈夫和公婆,不少人走出家門,到社會上從事教學、科研、行醫和經商等工作,甚至不少女子成了著名專家、學者和教授。隨著教育的發展,女子的狀況也隨之不斷發生變化。
三、發展高等教育
印度的高等教育比較發達,培養了大批科學技術人才,對國家建設和科技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從而使印度成為世界上擁有最雄厚的技術力量的國家之一。
印度的高等教育所以比較發達,主要採取了以下幾個措施:
(一)強調高等教育的重要性
早在獨立初期,尼赫魯總理就曾經指出:「大學代表人道主義、堅韌性、理性、進步和對真理的探索。它代表人類朝向更高的目標全速前進。如果大學充分履行其職責,那麼它對國家和人民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印度獨立初期,專門成立了「大學委員會」,制定了高等教育的方針和任務,「教育方針和計劃必須適應於我國的社會發展目標,要把教育的各種不同目標統一起來,教導和影響學生不僅要獲得知識,而且要訓練思想,使受教育者產生共同的思想准則。」「個僅向學生灌輸知識,而且要發展其健康的判斷能力,以滿足社會的各種職業的需要。」從學校領導到任課教師,都注重學生對問題的探討和爭論,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注意並引導學生這方面的培養訓練。
(二)完善和加強對高等教育的領導
印度憲法規定,高等教育由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共同領導。獨立初期,全國除幾所大學歸中央直接領導和管理外,大多數高等院校主要由邦政府負責。後來中央加強了對高等學校的領導,尤其到1976年修改了憲法,凡屬大學、技術和醫學等高等教育,均由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共同負責。中央不僅負責高校的教育改革,院校的新建與擴建,科研機構的設立與撤銷,以及高等教育目標的制定,而且還要負責各高校之間的協調與科研方向的確定等等。
(三)大力進行教育投資
為了發展高等教育,不斷增加對高校的經費開支。據有關統計,政府對高等教育的開支第一個五年計劃為1.4億盧比,第二個五年計劃為2.8億,第三個五年計劃為8.8億,第四個五年計劃為17.5億,第五個五年計劃為29.2億,第六個五年計劃就為48.6億。從這些數字不難看出,教育經費在不斷增加,而且增長幅度較大,這就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由於採取了上述措施,在高等教育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印度現在已有一批設備先進、師資力量雄厚、科研水平較高、在國內外享有聲譽的重點大學。它們是:德里大學、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大學、貝拿勒斯印度教大學、國際大學、孟買大學、亞格拉大學等。這些學校規模大,人數多,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
第二,現在印度擁有了一支宏大的技術隊伍。自獨立以來,培養了大批學士、碩士和博士科技人員。據統計,1950年為18.8萬人,1965年為73.15萬人,1978年增長為193.53萬人,1980年增長為194.9萬人,1982年又增長為250萬人,數字相當可觀。
由以上看出,印度自獨立以來,教育方面發生了不小變化,教育事業取得了顯著成績。與此同時,也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
主要問題是:各類教育發展不平衡,重視高等教育,對初等教育重視不夠。印度政府的整個教育計劃資金分配是:高等教育佔20.9%,初等教育佔32.4%,這種分配比例顯然對初等教育過低,而對高等教育過高,因為全國72%的人口分布在農村,而且鄉村教育條件比城市要差,但對它的教育投資還不到一半,只佔44%,這是很不夠的。因此農村教育比較落後,結果使生產力水平過低,人們生活貧困。
貧困是文化教育落後的重要原因。1978年中央政府關於成人教育作過樂觀的設想,當時宣布,15年內消滅文盲。但八年之後發現,效果不大,無顯著變比。其主要原因是鄉下人對此興趣不高,缺乏城市人一般所具有的那種熱情和興趣。市民把受教育看作找職業掙錢謀生的重要手段,而鄉下人則與此相反。他們貧窮,若孩子不幫助父母務農、放牧或從事其他工作,則家庭生活會受到影響。因此,有些家長無心送子女上學。
據有關統計,6~14歲的孩子中只有20%的孩子能升入中學,然而入中學孩子的80%又中途輟學,結果只有20%的孩子能升入高中。又據1982年的一次教育調查表明,全國一半以上的小學校沒有固定房舍,三分之一的學校沒有供學生坐的椅子,40%的學校教室沒有黑板,50%的學校沒有體育運動設備和運動器材,70%的學校學生沒有課本①,校舍如此簡陋,設備如此缺乏,顯然同農村經濟狀況有關。因此,不可避免地每年都有大量新文盲產生,印度從獨立到1986年止,文盲率仍高達63.77%。據世界銀行推測,到公元2000年,印度是文盲最多的國家。這是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另外,各邦、中央直轄區之間,在教育水平和普及程度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種姓歧視現象也並未完全消除。政府雖然對低級種姓和落後部落有所照顧,但由於他們經濟狀況不同,文化基礎薄弱,所以在教育方面存有不小差距。例如有些人英語或其他功課基礎較差,入學後有不少人又中途輟學,所以實際上形成了在校人數少於注冊人數。這就說明,只有獲得了社會和經濟的平等,教育機會的平等才能真正實現。
印度政府在實踐中發現,有些問題處理欠妥,出現一些偏差。因此作了改進,採取了新的措施:
第一,為了解決知識分子失業問題,政府調整高等教育使其與社會需要相結合,以防止高等教育迅速擴大。對大學課程也作了調整,推廣了職業教育課程,使之更加專業化,以增加大學畢業生的就業人數。
第二,加強初等教育。印度正在改變過去那種對初等教育重視不足的做法,擴大了初等教育經費。政府在1980年開始的第六個五年計劃中,增加了對初等教育的經費開支,尤其在1986年印度制定了《全國教育政策》和實施這一政策的《23點行動綱領》,其中強調了普及初等教育及在15~35歲的人中掃盲。為實現這一目標,印度政府於1986年又增加了教育經費。這個新政府還規定,不允許學生中途退學,要改革考試制度,繼續執行小學階段全部升學的政策,並且還指出,評價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不應由一次考試來決定,而是靠平時成績的連續積累。新政策還規定,每個小學校至少要有兩名教師,其中一名為女教師。准備大力培養師資,以滿足小學師資的不足。這就為大力發展初等教育創造了條件。
第三,改善教師待遇,提高教師地位。政府認識到,要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教育計劃,教師積極性的發揮也是個重要問題。因此採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諸如改進教師的工作條件,鼓勵教師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採取靈活政策補嘗生活費的增長,並為教師自由發表學術思想創造條件等等。這些為調動和發揮教師積極性提供了重要條件。
總之,印度自獨立後,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發展,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為適應社會的需要和進一步搞好教育,正在總結經驗,不斷前進。
Ⅷ 印度大學教育制度與中國有何不同
1:吸收先哲的教育思想。
印度歷史上許多大教育家和思想家對印度今天的教育制度起到過非常重要的作用。
2:印度社會多文化特徵。
印度今天的教育制度和政策是在吸收和綜合印度文明史上優良教育傳統的基礎上形成的。印度教育
制度的特點體現了印度社會的多文化特徵,兼收並蓄了本土和外來群體文化的精華。
3:以培養國際公民為目標。
與歷史上相比,印度的教育取得了很大進步。在古代印度,只有那些上層階級的人才有機會接受教
育,剛獨立時期,印度的識字率僅為18.33%(1951年人口普查報告)。
獨立後,印度政府建立了大量旨在發展高質量教育的機構,在科學、工程、管理、醫療教育和高等
教育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制度。而當前印度政府以為所有人提供受教育機會為目標。
4:印度教育制度最顯著的特點是,既保持古代印度時期重視精神、道德教育的精髓,又吸收了現代
教育重視科學、實用的價值理念,並將兩者巧妙地融合。
Ⅸ 一些國家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新加坡的小學
教育目的是為學生打好英文、母語和數學的基礎.小學教育包括:
1. 四年的奠定基礎階段(一至四年級)
2. 兩年的定向階段(五至六年級),學生將分配到三種不同的語言分流課程之其中一種接受教育.這種根據學習能力的分流,目的是要充分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
3. 小學離校會考.所有小六學生都必須參加此統一考試,其考試成績將作為分配升中學的依據.
中學教育
中學教育提供四種不同的課程選擇,以便配合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進度和學習傾向.中學階段耗時四至五年,視不同課程而定.特別和快捷源流課程為期四年,而普通課程(學術)和普通課程(工藝)則為五年課程.快捷源流課程以及普通課程(學術)班的學生所修讀的主要科目包括英文,母語,數學,體育和公民與道德教育.其他科目有科學,歷史,地理,英國文學,美術與手工,設計與工藝以及家政.學生在中三有選擇科目的權力.除了主要科目外,可選擇的科目更多.普通課程(工藝)班的主要科目為英文,數學及電腦應用,選修科目有工藝學習(或設計工藝),基礎科學,食物與營養,時裝與布料,美術與手工,以及初級辦公室管理.經過四年中學教育後,特別快捷源流班學生必須參加新加坡劍橋初級普通教育證書普通水準(GCE,O水準)會考,而普通課程班學生必須參加新加坡劍橋初級普通教育證書初級水準(GCE,N水準)會考.N水準考試成績優異的考生將可以繼續升上第五年的中學課程和准備參加新加坡劍橋初級普通教育證書普通水準(GCE,O水準)的會考.
初級學院及高級中學
初級學院提供為期兩年的大學先修班教育,而高級中學的大學先修班則是為期三年的課程.除了普通試卷和母語科目之外,學生可以從下列選修科目中另外選讀最多四個科目:文學,經濟,歷史,地理,美術,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體育科學,高級數學及電腦.在完成這個學段後,學生必須參加新加坡劍橋高級普通教育證書高級水準(GCE,A水準)會考,而考試成績將決定學生是否有資格報讀本地的大學.
Ⅹ 世界人均受教育水平排名
我是來當雷鋒的!
排名 國家 平均受教育年限 對應文化程度
1 挪威 12.6 大學一年級
2 紐西蘭 12.5 大學一年級
3 美國 12.4 大學一年級
4 捷克 12.3 大學一年級
5 德國 12.2 大學一年級
6 加拿大 12.1 大學一年級
7 帛琉 12.1 大學一年級
8 喬治亞 12.1 大學一年級
9 澳大利亞 12.0 大學一年級
10 愛沙尼亞 12.0 大學一年級
11 以色列 11.9 高中三年級
12 瑞典 11.7 高中三年級
13 荷蘭 11.6 高中三年級
14 韓國 11.6 高中三年級
15 愛爾蘭 11.6 高中三年級
16 斯洛維尼亞 11.6 高中三年級
17 日本 11.6 高中三年級
18 斯洛伐克 11.6 高中三年級
19 拉脫維亞 11.5 高中三年級
20 丹麥 11.4 高中三年級
21 烏克蘭 11.3 高中三年級
22 匈牙利 11.1 高中三年級
23 瑞士 11.0 高中三年級
24 立陶宛 10.9 高中二年級
25 比利時 10.9 高中二年級
26 奧地利 10.8 高中二年級
27 亞美尼亞 10.8 高中二年級
28 斐濟 10.7 高中二年級
29 黑山 10.6 高中二年級
30 法國 10.6 高中二年級
31 保加利亞 10.6 高中二年級
32 羅馬尼亞 10.4 高中二年級
33 冰島 10.4 高中二年級
34 西班牙 10.4 高中二年級
35 安道爾 10.4 高中二年級
36 阿爾巴尼亞 10.4 高中二年級
37 哈薩克 10.4 高中二年級
38 薩摩亞 10.3 高中二年級
39 芬蘭 10.3 高中二年級
40 湯加 10.3 高中二年級
41 列支敦斯登 10.3 高中二年級
42 塞爾維亞 10.2 高中二年級
43 希臘 10.1 高中二年級
44 義大利 10.1 高中二年級
45 盧森堡 10.1 高中二年級
46 中國香港 10.0 高中二年級
47 波蘭 10.0 高中二年級
48 烏茲別克 10.0 高中二年級
49 馬爾他 9.9 高中一年級
50 土庫曼 9.9 高中一年級
51 古巴 9.9 高中一年級
52 馬紹爾群島 9.8 高中一年級
53 俄羅斯聯邦 9.8 高中一年級
54 塔吉克 9.8 高中一年級
55 克羅埃西亞 9.8 高中一年級
56 塞普勒斯 9.8 高中一年級
57 智利 9.7 高中一年級
58 摩爾多瓦 9.7 高中一年級
59 牙買加 9.6 高中一年級
60 馬來西亞 9.5 高中一年級
61 巴林 9.4 高中一年級
62 塞席爾 9.4 高中一年級
63 巴拿馬 9.4 高中一年級
64 巴貝多 9.3 高中一年級
65 白俄羅斯 9.3 高中一年級
66 阿根廷 9.3 高中一年級
67 吉爾吉斯斯坦 9.3 高中一年級
68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9.3 高中一年級
69 英國 9.3 高中一年級
70 特里尼達和多巴哥 9.2 高中一年級
71 玻利維亞 9.2 高中一年級
72 安地卡及巴布達 8.9 初中三年級
73 波札那 8.9 初中三年級
74 菲律賓 8.9 初中三年級
75 新加坡 8.8 初中三年級
76 密克羅尼西亞 8.8 初中三年級
77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 8.7 初中三年級
78 秘魯 8.7 初中三年級
79 約旦 8.6 初中三年級
80 亞塞拜然 8.6 初中三年級
81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8.6 初中三年級
82 汶萊 8.6 初中三年級
83 格瑞那達 8.6 初中三年級
84 南非 8.5 初中三年級
85 墨西哥 8.5 初中三年級
86 巴哈馬 8.5 初中三年級
87 烏拉圭 8.5 初中三年級
88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8.4 初中三年級
89 哥斯大黎加 8.3 初中三年級
90 蒙古 8.3 初中三年級
91 聖露西亞 8.3 初中三年級
92 斯里蘭卡 8.2 初中三年級
93 馬其頓共和國 8.2 初中三年級
94 巴勒斯坦 8.0 初中三年級
95 貝里斯 8.0 初中三年級
96 蓋亞那 8.0 初中三年級
97 黎巴嫩 7.9 初中二年級
98 吉里巴斯 7.8 初中二年級
99 沙烏地阿拉伯 7.8 初中二年級
100 葡萄牙 7.7 初中二年級
101 巴拉圭 7.7 初中二年級
102 多米尼克 7.7 初中二年級
103 委內瑞拉 7.6 初中二年級
104 厄瓜多 7.6 初中二年級
105 中國 7.5 初中二年級
106 薩爾瓦多 7.5 初中二年級
107 加彭 7.5 初中二年級
108 納米比亞 7.4 初中二年級
109 哥倫比亞 7.3 初中二年級
110 卡達 7.3 初中二年級
111 利比亞 7.3 初中二年級
112 伊朗 7.3 初中二年級
113 辛巴威 7.2 初中二年級
114 蘇利南 7.2 初中二年級
115 模里西斯 7.2 初中二年級
116 巴西 7.2 初中二年級
117 多明尼加 7.2 初中二年級
118 史瓦濟蘭 7.1 初中二年級
119 迦納 7.1 初中二年級
120 阿爾及利亞 7.0 初中二年級
121 肯亞 7.0 初中二年級
122 萬那杜 6.7 初中一年級
123 泰國 6.6 初中一年級
124 尚比亞 6.5 初中一年級
125 宏都拉斯 6.5 初中一年級
126 突尼西亞 6.5 初中一年級
127 土耳其 6.5 初中一年級
128 埃及 6.4 初中一年級
129 科威特 6.1 初中一年級
130 喀麥隆 5.9 小學六年級
131 剛果(布) 5.9 小學六年級
132 賴索托 5.9 小學六年級
133 馬爾地夫 5.8 小學六年級
134 印尼 5.8 小學六年級
135 柬埔寨 5.8 小學六年級
136 尼加拉瓜 5.8 小學六年級
137 敘利亞 5.7 小學六年級
138 伊拉克 5.6 小學六年級
139 阿曼 5.5 小學六年級
140 越南 5.5 小學六年級
141 赤道幾內亞 5.4 小學六年級
142 多哥 5.3 小學六年級
143 馬達加斯加 5.2 小學六年級
144 坦尚尼亞 5.1 小學六年級
145 奈及利亞 5.0 小學六年級
146 海地 4.9 小學五年級
147 巴基斯坦 4.9 小學五年級
148 孟加拉國 4.8 小學五年級
149 烏干達 4.7 小學五年級
150 寮國 4.6 小學五年級
151 索羅門群島 4.5 小學五年級
152 塞內加爾 4.5 小學五年級
153 安哥拉 4.4 小學五年級
154 印度 4.4 小學五年級
155 摩洛哥 4.4 小學五年級
156 巴布亞紐幾內亞 4.3 小學五年級
157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4.2 小學五年級
158 馬拉維 4.2 小學五年級
159 瓜地馬拉 4.1 小學五年級
160 緬甸 4.0 小學五年級
161 賴比瑞亞 3.9 小學四年級
162 吉布地 3.8 小學四年級
163 茅利塔尼亞 3.7 小學四年級
164 中非共和國 3.5 小學四年級
165 維德角 3.5 小學四年級
166 剛果民主共和國 3.5 小學四年級
167 厄利垂亞 3.4 小學四年級
168 盧安達 3.3 小學四年級
169 阿富汗 3.3 小學四年級
170 象牙海岸 3.3 小學四年級
171 貝南 3.3 小學四年級
172 尼泊爾 3.2 小學四年級
173 蘇丹 3.1 小學四年級
174 獅子山 2.9 小學三年級
175 葛摩 2.8 小學三年級
176 甘比亞 2.8 小學三年級
177 東帝汶 2.8 小學三年級
178 蒲隆地 2.7 小學三年級
179 葉門 2.5 小學三年級
180 不丹 2.3 小學三年級
181 幾內亞比索 2.3 小學三年級
182 馬里 2.0 小學三年級
183 幾內亞 1.6 小學二年級
184 查德 1.5 小學二年級
185 衣索比亞 1.5 小學二年級
186 尼日 1.4 小學二年級
187 布吉納法索 1.3 小學二年級
188 莫三比克 1.2 小學二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