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集體土地轉為國有土地的程序。
農民集體土地變成國有土地需要辦理相應的審批手續。
農民集體土地變成國有土地需要辦理相應的審批手續如下:
1、農用地轉用必須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因而用地單位應首先向國土、規劃、建設部門咨詢該農用地是否符合上述的各項規劃;
2、確認該農用地可以用於建設後,再根據建設部門的要求,進行和編制建設項目可行性論證,向建設部門提交用地申請,建設部門審查符合的,頒發建設項目的《選址意見書》,用地單位應按規定繳納選址規費。
集體土地除了具有土地的基本屬性以外,還有下面的特性:
1、綜合性
集體土地也是由氣候、水文、土壤、地形、地質、生物及人類活動的結果所構成的綜合體。土地的各組成部分緊密結合,相互影響,協同進化,互為因果,人類不可能改變一種組成要素而使得其他要素保持不變。
2、生產性
集體土地也具有一定的生產力,可以生產出人類需要的某種植物產品和動物產品。
3、競爭性
土地面積的有限性及位置的固定性,導致人們對集體土地的競爭行為。一方面要發展經濟,進行城市建設,要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就要佔用土地資源,由於城市的土地資源緊張,城市在擴大的過程中就要佔用集體土地。
另一方面,要發展農業,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而集體土地面積在不斷減少,耕地被佔用。這對集體土地而言,導致了競爭的行為。
㈡ 河北省土地流轉有什麼支持政策
國家不制止,但是有條件進行管理,卻管理不到位。其實土地流轉是某些地區提回倡,某些地答區不適應。但是這些灰色政策卻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來欺上瞞下,大發其財,一刀切宣傳!其實是對土地政策的故意歪曲理解,是對農民用地的惡意佔用。目的很明顯,國家有補貼,而且是佔有越多,補貼越多,那些地痞村霸,誰不無利不起早?!
㈢ 誰知道河北省土地,宅基地確權什麼時候進行
河北省早在2011年就成立了「河北省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領導小組」,專門負責開展、督導河北省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按照「試點先行,穩步推進」原則,2011年河北省共選擇了鹿泉市山尹村鎮、上寨鄉和唐山市豐潤區歡喜庄鄉、撫寧縣茶棚鄉、永年縣張西堡鎮、寧晉縣侯口鄉、高碑店市肖官營鄉、東光縣燈明寺鎮、沽源縣閃電河鄉、寬城峪耳崖鎮、霸州市南孟鎮、冀州市漳淮鄉12個有代表性的鄉(鎮),作為試點單位,2011年底前每個試點縣(市、區)完成1至2個鄉鎮的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到2012年底前,完成全省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發證工作,將土地所有權證書發放到每個具有所有權的集體經濟組織。2013年,完成全省建制鎮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2014年,完成鄉政府所在地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2015年,全面完成全省村莊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建立省、市、縣三級地籍信息系統,做到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全覆蓋,實現對土地登記信息動態監管。
此次確權登記優先辦理涉及農用地轉徵用、土地開發整理、建設用地置換、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城鄉接合部的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土地權屬有爭議的,在爭議調處之前不得登記發證。各地、各有關部門將嚴格遵照國家法律、法規和有關文件規定,妥善處理好土地使用上的各類歷史遺留問題。對過去形成的土地登記結果逐宗核查,凡發生變化的依法予以變更。無權屬來源甚至違法佔用未經依法處理的土地,一律不得辦理登記。此外,各地將嚴格執行農村村民一戶一宅、城鎮居民不得在農村購買和違法建造住宅等規定,認真遵守省政府規定的宅基地面積標准,對已經存在的超面積宅基地,要根據不同時期的法律和政策規定,依法依規進行處理。
㈣ 集體土地流轉的要求
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制度的建立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集體土地所有權實現形式等一系列制度的改革,需要一項一項抓落實,一點一滴去完善。
(1)完善農村土地產權體系
明晰的產權界定是進行市場交易的基礎性條件。當前集體土地所有權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的界定不清、權利設置不完整以及權利內容不全,從根本上限制了集體對其所擁有的土地所有權行使設定權利。因此,依法明確集體土地的所有權和建設用地使用權主體及權能也就成為了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制度的基礎。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證書,是保障產權主體產權和利益的憑證。因此,我們可以借鑒蘇州等地試點的經驗,切實加快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步伐。通過發證工作,明確土地所有權的主體,增強農民對土地財產權的控制、流轉以及收益的行為能力,從根本上促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公開、公平、公正」流轉。同時要加強集體土地使用權登記工作和信息公開制度建設。
(2)完善價格形成機制
在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前對資產價值進行評估,一方面可以為集體土地市場的建立和發展提供地價標准和宏觀導向;另一方面也是實現地產公平交易、合理徵收土地稅費的基礎。當前集體土地市場正處於蕷步階段,有意識的根據當前國有土地流轉市場的經驗,為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市場價格形成機制的建立創造條件是當前准備工作必不可少的內容,同時也是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在總結現有估價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建立與當前國有建設用地定級估價技術規范與規程相適應的估價規則體系,為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的建立構建基礎。集體建設用地流轉時,應由具備資質的地價評估機構進行評估確定。對於不同的集體建設用地流轉方式應區別對待。
(3)加強土地用途管制與利用規劃
土地用途管制是為了保護土地資源和耕地,國家以管理者身份對土地採取保護性措施而行使的一項管理職能。但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由於點多面廣,土地管理部門往往無力顧及,由此造成的多佔、亂占、占而不用的現象普遍存在。所以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的總量因市場的開放而驟增無疑是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土地管理部門在搞好產權發證工作的同時,必須強化土地利用規劃的作用和地位,發揮規劃在管理中的基礎性作用。在科學規劃的引導下,配合用途管制制度的實施,嚴格控制農用地轉非農建設的數量和速度,確保耕地保護工作的落實。
(4)改革完善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市場監管體系
在這方面,一是要建立完善城鄉一體化的建設用地招、拍、掛制度,集體建設用地凡是用於工業、商業、旅遊、娛樂和商品住宅等經營性用地的,一律以招拍掛方式出讓或租賃;二是要建立完善土地交易許可管制制度,對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市場准入要堅持維護農村穩定的原則,防止農村集體組織負責人提供虛假證明騙取審批,甚至擅自處置農村集體土地資產,要求在辦理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前必須由土地所有權單位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或股東代表大會,經2/3以上代表同意並形成決議後,方可辦理。三是對各類違法違規形成的集體建設用地要進行清理和處理,嚴格限定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的條件。只有符合土地利用規劃、用地性質合法、用地手續齊全、不存在權屬爭議的集體建設用地,才能經交易許可後依法流轉。不符合條件的違法違規用地、用地手續不全的用地、不符合規劃的用地等,在進行處理前一概不準流轉。
除此之外,還需要農村經管部門積極配合對集體建設用地流轉收益的合法、合理使用進行監督,民政部門要進一步強化和推進農村村務公開、財務公開等。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調動各方面的力量,正確引導,嚴格規范,才能促使其依法流轉,為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發展後勁。
集體土地流轉:把好用途管制關-----我國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狀況調研 集體改革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制度、推動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加速流轉、合理利用和配置好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資源,對於支持和推動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以及加快新農村建設將發揮重要的支撐作用。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後,各地將推進農村土地流轉的實踐。為全面深入地了解農村建設用地流轉的基本情況及現存問題,更好地為我國土地制度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進言獻策,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分別對南方地區的廣州市、深圳市,中部地區代表省份河南省的鄭州、洛陽兩市、河北省的石家莊市,北方地區北京和吉林的長春市,以及作為我國未來推進城鄉一體化典型試點區域天津市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狀況進行了調研。 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狀況天津市農村建設用地流轉模式最突出的特點是通過集體建設用地國有化的模式進行區域建設和開發。
在2006年3月發布的《國家「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推進天津市濱海新區開發,由此掀起了濱海新區開發建設的大潮。天津市濱海新區為加快發展積極推動土地流轉,已於2006年向國土資源部上報試點方案,重點推進農村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流轉。 天津農村建設用地流轉模式具體是通過農民宅基地換房和土地置換的形式進行的。這種流轉模式需要解決的兩大關鍵性問題是:資金和土地。天津市具體的解決方法是:農民以其宅基地按照規定的置換標准換取小城鎮的住宅,實現土地置換;同時以土地升值預期作為擔保,由政府成立融資公司向開發銀行貸款。 從調研中了解到,華明鎮現有12個村已經完成搬遷,並建立華明示範鎮。農民人均置換面積為30平方米,5年之後可以出租出售。按照標准置換的住房不用自己掏錢。華明示範鎮作為天津市土地流轉的主要試點單位,在流轉過程中不僅很好地解決了農民的生計問題,而且通過國有化的土地流轉推動了區域產業的發展。華明鎮現有面積8.5平方公里,人口10萬人,包含有4個區。經濟區主要用於招商引資,發展第二產業,面積296.3公頃,建築面積237萬平方米。居住區面積233.3公頃,建築面積156萬平方米。商品住宅區面積192.2公頃,建築面積144萬平方米。商務區主要進行第三產業的經營,面積132.3公頃,建築面積110萬平方米。在原有宅基地上復耕240公頃,占應該完成復耕任務的56.2%。 這種模式有一定的特殊性,就是天津濱海新區發展的機遇導致地區建設用地升值空間大,升值部分可以用來給農民建築住房。另外可以把自然村向一地集中,實現組團化規劃,很多自然村即將撤銷,剩餘土地用於復耕或開發。在拆遷之前,已經有相當一部分農民不再依靠種地為生,區域內二、三產業發展較為迅速,可以為農民的城鎮化提供就業保障。經濟落後地區並不適合此種模式。 除天津以外,此次調研的北方諸省市的農村建設用地流轉情況主要是以基層「農村集體組織」為主導的模式。通過在北京周邊區縣、河南省鄭州市和河北省石家莊市城鄉接合部農村建設用地流轉的調研,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的結論:農村建設用地流轉過程中的潛在收益使農村基層組織成為農村建設用地流轉的主體。城鄉接合部農村建設用地的流轉大部分是「土地出租」進行工業開發,另一部分是從事「小產權房」的開發。 農村建設用地的流轉用於「土地出租」,比較典型的是北京懷柔大中富樂的集體土地和廠房「聯合出租」、通州小堡村農村集體土地「反租倒包」、昌平區鄭各庄的農村建設用地產業開發等形式。農村建設用地流轉的另外一種狀況,就是農村集體組織主導的「小產權房」開發。 在河北省石家莊市西古城村調研發現,當地城鄉接合部小產權房一般由村委會或鄉鎮政府主導開發,以「舊村改造」、「村鎮建設」、「新農村建設」等名義,利用存量宅基地或集體建設用地建設住房,滿足當地農民的居住需求後,將其餘部分進行銷售。所獲收益歸集體所有,向村民分紅。在小產權房開發過程中村委會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村委會進行土地供應,並作為農村集體土地的代言人與房地產開發商、購房者進行談判和交易。 在調研中發現,由於廣東等南方地區的省份的土地較為稀缺,同時南方地區已經較早地實現了工業化,城鄉接合部農民的收入較高,因此南方地區農村建設用地流轉和北方相比有其鮮明的特色,農村建設用地流轉主要以「農戶」為主導。農村建設用地流轉(包括宅基地開發)已經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新途徑。當地農民稱,他們從改革開放前「種地」到改革開放初期「種工廠」,現在已經過渡到「種房」。由於城鄉接合部土地的巨大增值收益和目前城鄉土地管理制度二者的矛盾,導致規模巨大的宅基地和私有房屋的隱形交易,非本村村民私下購買村民宅基地房屋或向村組購買集體土地後自建樓房出租出售的現象比較頻繁。 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由地方政府和村集體主導的利益模式,導致農村土地用途管制失靈。 雖然國務院從「8·31」大限以來,相繼出台了一系列土地監管的文件,但是集體土地用途管制的問題依然沒有很好地解決。
符合用途管制要求的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的額度並不大,「以租代征」逃避用途管制而形成的集體土地流轉問題十分嚴重。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土地的工業用途和農業用途之間存在巨大的利益差別,以及發展地方經濟的沖動所致。這種現象大量存在,其影響也是非常嚴重的。「以租代征」扭曲了「集體土地流轉」的本來意義,對農村耕地保護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因此,如何處理好土地用途管制下的耕地保護與因地制宜發展區域經濟二者的關系是需要進一步探索的問題。 城鄉二元土地管理制度造成農村建設用地和國有土地身份不平等。 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身份地位的不平等,阻礙了土地功能的擴展和土地價值的實現。《土地管理法》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進行建設,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須依法申請使用國有土地。只有興辦鄉鎮企業、村民建設住宅、鄉(鎮)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才能使用農民集體土地。法律長期以來不是從土地用途上對土地進行嚴格監管,而是從土地產權形式上對土地進行限制。由於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速,城市和農村的界限從地理上已經不能嚴格區分,傳統的土地管理制度已經阻礙了土地功能的拓展。 城鄉二元的土地管理制度從某種程度上加速了地方政府和農村基層組織對土地的「掠奪性」開發。農村建設用地和城市建設用地權利的不平等突出表現在城市國有建設用地具備完整的資產性功能,可以進行抵押、融資;而農村建設用地從某種程度上僅具有使用功能,而不具有資產功能。正是基於這種產權權能設置的不對稱,形成了「兩種產權,兩個市場」,城鄉建設用地市場不統一,同地不同價。這種狀況不利於土地資源的集約使用和優化配置。 國家有關土地制度的法律體系不完善,上位法與下位法之間、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法規之間,存在著諸多矛盾。 首先,《憲法》中有關城鄉土地所有制二元結構的規定與公益性徵地的規定之間存在著二律背反:一方面,《憲法》規定城市的土地歸國家所有,農村的土地歸農民集體所有,這就意味著凡是城市化和工業化新增的土地需求,無論是公共利益的需要,還是非公共利益的需要,都必須通過國家的征地行為來滿足;而另一方面,《憲法》又強調,國家只有出於公共利益的需要,才能對農地實行徵收或徵用。很明顯,要滿足前一種要求,就會違反後一種規定;而要堅持後一種規定,又不能滿足前一種要求。由此,一方面造成政府的征地范圍過寬,其中大多屬於違憲行為,另一方面,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與城市國有土地同地不同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不能進入市場,以至於所有試點單位及地方政府出台的法規都在一定程度上與《憲法》相抵觸。其次,《物權法》賦予國有土地與集體土地同等的市場主體地位,而《土地管理法》和《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則對農村集體土地的產權及其交易行為給予了過多的限制。 上述問題的存在影響了城鄉統籌戰略的順利實施。 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的政策建議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在我國改革開放30年之際,再次以重大決議的形式提出了解決農村問題的重要性,其中指出最根本的問題是大力推進改革創新,加強農村制度建設。農村土地制度是農村制度建設的核心,也是關繫到城鄉統籌和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根本因素之一。根據調研,我們認為今後我國農村建設用地流轉主要應處理好以下三方面的制度和體制建設問題。 在城鄉統籌戰略思維下實行國有土地和農村建設用地同權、同價。 實踐證明,城鄉土地的二元管制並沒有達到合理有效地利用農村土地的政策目標,相反,由於土地的二元管制導致農村土地資源在市場利益的誘導下被濫用。國有土地和集體土地作為公有制的兩種表現形式,共同參與中國的城市化建設,能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形成集約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同時,實施城鄉建設用地的市場統一,更有助於土地的監管。進行城鄉土地市場體系建設,關鍵在於賦予城鄉集體建設用地相同的權益,即城鄉土地權利的平等是根本。根據市場經濟的規則,在農村建設用地同權同價的原則下,搞好農村建設用地作為「不動產」的確權、登記制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在農村建設用地流轉方面已經取得了巨大的制度突破,決議提出: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對依法取得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必須通過統一有形的土地市場、以公開規范的方式轉讓土地使用權,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與國有土地享有平等權益。在同權同價的市場交易規則下,作為工業開發的農村建設用地的土地使用成本今後將顯著提高,這有利於我國的工業企業擺脫低價競爭模式,轉變經營模式,走創新性道路。同時,城市國有土地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同權同價,有助於農村建設用地土地功能的拓展,通過建立以農村土地流轉中土地使用權交易功能和資產抵押功能為核心的土地資本制度,形成農民集體土地和國有土地相同的土地市場環境,最終形成城鄉統一的要素流動機制。 進一步嚴格強化中央對土地用途的宏觀管理。
中央今後的土地政策要進一步深化對土地用途的監管,堅決制止地方政府和基層組織隨意變更土地用途的行為。第一,自上而下的管理。實行更加嚴格的土地用途管制,避免地方政府通過「以租代征」形式逃避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的「用途管制」、私自轉用大量耕地的違法行為發生。對於在集體農用地上違法興建的小產權房,要嚴厲禁止並追究相關責任人的法律責任。第二,自下而上的管理。通過提高征地成本,來遏制地方政府的土地需求。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改革征地制度,嚴格界定公益性和經營性建設用地,逐步縮小征地范圍,完善征地補償機制。依法徵收農村集體土地,按照同地同價原則及時足額給農村集體組織和農民合理補償,解決好被征地農民就業、住房、社會保障」,將會有效地遏制地方政府的征地行為、賣地行為和土地財政。 盡快修訂與土地相關的法律法規。 根據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現有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的精神,建議修改《物權法》,賦予農民土地承包權和宅基地使用權以抵押權能,從而提高農民的融資能力,擴大其財產收入的渠道,進一步強化農民承包土地的長期行為。修改《土地管理法》和《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取消其中對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的諸多限制,從而使下位法與上位法一致起來,促進農村建設用地依法有序地進入市場。土地流轉:把好用途管制關
㈤ 土地招拍掛之後,買受人還要支付道路分攤款嗎
樓主,你好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令(第11號)
《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規定》,已經 2002 年 4 月 3 日國土資源部第 4 次部務會議通過,現予發布,自 2002 年 7 月 1 日起施行。
部長 田鳳山(章)
二○○二年五月九日
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規定
第一條 為規范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行為,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土地使用制度,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等法律、法規,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以招標、拍賣或者掛牌方式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的,適用本規定。
本規定所稱招標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是指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簡稱出讓人)發布招標公告,邀請特定或者不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加國有土地使用權投標,根據投標結果確定土地使用者的行為。
本規定所稱拍賣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是指出讓人發布拍賣公告,由競買人在指定時間、地點進行公開競價,根據出價結果確定土地使用者的行為。
本規定所稱掛牌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是指出讓人發布掛牌公告,按公告規定的期限將擬出讓宗地的交易條件在指定的土地交易場所掛牌公布,接受競買人的報價申請並更新掛牌價格,根據掛牌期限截止時的出價結果確定土地使用者的行為。
第三條 招標、拍賣或者掛牌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應當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和誠實信用的原則。
第四條 商業、旅遊、娛樂和商品住宅等各類經營性用地,必須以招標、拍賣或者掛牌方式出讓。
前款規定以外用途的土地的供地計劃公布後,同一宗地有兩個以上意向用地者的,也應當採用招標、拍賣或者掛牌方式出讓。
第五條 國有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或者掛牌出讓活動,應當有計劃地進行。
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根據社會經濟發展計劃、產業政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城市規劃和土地市場狀況,編制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計劃,報經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及時向社會公開發布。
第六條 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出讓計劃,會同城市規劃等有關部門共同擬訂擬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地塊的用途、年限、出讓方式、時間和其他條件等方案,報經市、縣人民政府批准後,由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實施。
第七條 出讓人應當根據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地塊的情況,編制招標拍賣掛牌出讓文件。招標拍賣掛牌出讓文件應當包括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公告、投標或者競買須知、宗地圖、土地使用條件、標書或者競買申請書、報價單、成交確認書、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文本。
第八條 出讓人應當至少在投標、拍賣或者掛牌開始日前 20 日發布招標、拍賣或者掛牌公告,公布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宗地的基本情況和招標拍賣掛牌的時間、地點。
第九條 招標拍賣掛牌公告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出讓人的名稱和地址;
(二)出讓宗地的位置、現狀、面積、使用年期、用途、規劃設計要求;
(三)投標人、競買人的資格要求及申請取得投標、競買資格的辦法;
(四)索取招標拍賣掛牌出讓文件的時間、地點及方式;
(五)招標拍賣掛牌時間、地點、投標掛牌期限、投標和競價方式等;
(六)確定中標人、競得人的標准和方法;
(七)投標、競買保證金;
(八)其他需要公告的事項。
第十條 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土地估價結果和政府產業政策綜合確定標底或者底價。
確定招標標底,拍賣和掛牌的起叫價、起始價、底價,投標、競買保證金,應當實行集體決策。
招標標底和拍賣掛牌的底價,在招標拍賣掛牌出讓活動結束之前應當保密。
第十一條 出讓人應當對投標申請人、競買申請人進行資格審查。對符合招標拍賣掛牌公告規定條件的,應當通知其參加招標拍賣掛牌活動。
第十二條 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為投標人、競買人查詢擬出讓土地的有關情況提供便利。
第十三條 投標、開標依照下列程序進行:
(一)投標人在投標截止時間前將標書投入標箱。招標公告允許郵寄標書的,投標人可以郵寄,但出讓人在投標截止時間前收到的方為有效;
標書投入標箱後,不可撤回。投標人應對標書和有關書面承諾承擔責任。
(二)出讓人按照招標公告規定的時間、地點開標,邀請所有投標人參加。由投標人或者其推選的代表檢查標箱的密封情況,當眾開啟標箱,宣布投標人名稱、投標價格和投標文件的主要內容。投標人少於三人的,出讓人應當依照本規定重新招標。
(三)評標小組進行評標。評標小組由出讓人代表、有關專家組成,成員人數為五人以上的單數。
評標小組可以要求投標人對投標文件作出必要的澄清或者說明,但是澄清或者說明不得超出投標文件的范圍或者改變投標文件的實質性內容。
評標小組應當按照招標文件確定的評標標准和方法,對投標文件進行評審。
(四)招標人根據評標結果,確定中標人。
第十四條 對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招標文件中規定的各項綜合評價標准,或者能夠滿足招標文件的實質性要求且價格最高的投標人,應當確定為中標人。
第十五條 拍賣會依照下列程序進行:
(一)主持人點算競買人;
(二)主持人介紹拍賣宗地的位置、面積、用途、使用年期、規劃要求和其他有關事項;
(三)主持人宣布起叫價和增價規則及增價幅度。沒有底價的,應當明確提示;
(四)主持人報出起叫價;
(五)競買人舉牌應價或者報價;
(六)主持人確認該應價後繼續競價;
(七)主持人連續三次宣布同一應價而沒有再應價的,主持人落槌表示拍賣成交;
(八)主持人宣布最高應價者為競得人。
第十六條 競買人不足三人,或者競買人的最高應價未達到底價時,主持人應當終止拍賣。
拍賣主持人在拍賣中可根據競買人競價情況調整拍賣增價幅度。
第十七條 掛牌依照以下程序進行:
(一)在掛牌公告規定的掛牌起始日,出讓人將掛牌宗地的位置、面積、用途、使用年期、規劃要求、起始價、增價規則及增價幅度等,在掛牌公告規定的土地交易場所掛牌公布;
(二)符合條件的競買人填寫報價單報價;
(三)出讓人確認該報價後,更新顯示掛牌價格;
(四)出讓人繼續接受新的報價;
(五)出讓人在掛牌公告規定的掛牌截止時間確定競得人。
第十八條 掛牌時間不得少於 10 個工作日。掛牌期間可根據競買人競價情況調整增價幅度。
第十九條 掛牌期限屆滿,按照下列規定確定是否成交:
(一)在掛牌期限內只有一個競買人報價,且報價高於底價,並符合其他條件的,掛牌成交;
(二)在掛牌期限內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競買人報價的,出價最高者為競得人;報價相同的,先提交報價單者為競得人,但報價低於底價者除外;
(三)在掛牌期限內無應價者或者競買人的報價均低於底價或均不符合其他條件的,掛牌不成交。
在掛牌期限截止時仍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競買人要求報價的,出讓人應當對掛牌宗地進行現場競價,出價最高者為競得人。
第二十條 以招標、拍賣或者掛牌方式確定中標人、競得人後,出讓人應當與中標人、競得人簽訂成交確認書。
成交確認書應當包括出讓人和中標人、競得人的名稱、地址,出讓標的,成交時間、地點、價款,以及簽訂《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的時間、地點等內容。
成交確認書對出讓人和中標人、競得人具有合同效力。簽訂成交確認書後,出讓人改變競得結果,或者中標人、競得人放棄中標宗地、競得宗地的,應當依法承擔責任。
第二十一條 中標人、競得人應當按照成交確認書約定的時間,與出讓人簽訂《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
中標人、競得人支付的投標、競買保證金,抵作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其他投標人、競買人支付的投標、競買保證金,出讓人必須在招標拍賣掛牌活動結束後 5 個工作日內予以退還,不計利息。
第二十二條 招標拍賣掛牌活動結束後,出讓人應在 10 個工作日內將招標拍賣掛牌出讓結果在土地有形市場或者指定的場所、媒介公布。
出讓人公布出讓結果,不得向受讓人收取費用。
第二十三條 受讓人依照《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的約定付清全部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後,應當依法申請辦理土地登記,領取國有土地使用權證書。
第二十四條 應當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而擅自採用協議方式出讓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二十五條 中標人、競得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中標、競得結果無效;造成損失的,中標人、競得人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一)投標人、競買人提供虛假文件隱瞞事實的;
(二)中標人、競得人採取行賄、惡意串通等非法手段中標或者競得的。
第二十六條 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工作人員在招標拍賣掛牌出讓活動中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七條 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租賃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參照本規定執行。
第二十八條 本規定自 2002 年 7 月 1 日起施行。
河北省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管理辦法
(試行)
第一條為規范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行為,維護集體建設用地所有權人和使用權人的合法權益,促進土地資源優化配置和節約、集約利用,根據《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的城市和鎮規劃區外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流轉及相關管理活動。
第三條本辦法所稱集體建設用地,是指鄉鎮企業和鄉(鎮)村公共設施、公益事業建設用地,以及其他經依法批准用於非住宅建設的集體所有土地。
本辦法所稱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是指在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出讓、出租、轉讓、轉租和抵押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的行為。
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的監督管理工作。
第五條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應當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具備下列各項條件:
(一)所有權人、使用權人依法取得土地所有權或者使用權證書;
(二)土地權屬沒有爭議;
(三)土地權利的行使未被司法機關、行政機關依法限制;
(四)共有的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已經所有共有人書面同意。
第六條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出讓、出租和抵押村農民集體所有的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必須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
出讓、出租和抵押鄉(鎮)農民集體所有的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必須經鄉(鎮)集體經濟組織或者鄉(鎮)人民政府同意。
第七條進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應當依法簽訂合同。
合同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一)雙方當事人的名稱或者姓名;
(二)流轉方式;
(三)土地的位置、面積、用途、使用期限和使用條件;
(四)土地收益及支付方式;
(五)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
(六)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使用期限屆滿後土地及地上建築物和其他附著物的處理辦法;
(七)爭議的解決辦法;
(八)違約責任。
第八條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出讓年限不得超過同類用途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的最高年限。集體建設用地出租的最高年限不得超過二十年。
第九條出讓、出租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採用招標、拍賣、掛牌或者協議的方式。
第十條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出讓價格可以參照當地的土地徵收價格確定。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出租的租金標准可以參照當地土地徵收價格折算的數額確定。
第十一條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以招標、拍賣、掛牌的方式出讓、出租的,按照以下程序進行:
(一)所有權人持土地所有權證書,宗地勘測圖,以及按本辦法第六條規定形成的同意出讓或者出租的書面材料,向設區的市或者縣(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
(二)受理申請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指導所有權人擬訂出讓或者出租方案,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
(三)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出租方案經批准後,由所有權人委託土地交易機構在土地有形市場組織進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招標、拍賣或者掛牌出讓、出租;
(四)中標人、競得人憑中標通知書或者成交確認書,與所有權人簽訂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或者出租合同,並按合同約定向土地所有權人支付土地出讓金或者租金;
(五)中標人、競得人持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或者出租合同,集體建設用地批准文件,以及土地出讓金或者租金支付憑證,向受理申請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辦理土地登記,領取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證書。
第十二條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以協議的方式出讓、出租的,按照以下程序進行:
(一)雙方當事人持土地所有權證書,宗地勘測圖,按本辦法第六條規定形成的同意出讓或者出租的書面材料,供地方案,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或者出租合同,以及城鄉規劃主管部門的意見等有關材料,向設區的市或者縣(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
(二)受理申請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依法進行審核,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
(三)經批准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受讓人或者承租人按合同約定向土地所有權人支付土地出讓金或者租金;
(四)受讓人或者承租人持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出租合同,集體建設用地批准文件,以及土地出讓金或者租金支付憑證,向受理申請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辦理土地登記,領取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證書。
第十三條使用權人應當按照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批準的用途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或者出租合同的約定使用土地。確需改變用途的,必須經所有權人和設區的市、縣(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同意,報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批准,並由雙方當事人變更或者重新簽訂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或者出租合同。
第十四條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出租合同約定的土地使用期限屆滿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由所有權人無償收回,地上建築物和其他附著物按照出讓、出租合同的約定處理。出讓、出租合同未約定的,參照國有土地使用期限屆滿後地上建築物和其他附著物的處理辦法處理。
所有權人和使用權人應當自土地使用期限屆滿之日起三十日內,到原登記機關辦理土地使用權注銷登記。
第十五條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出租合同約定的土地使用期限屆滿需要續期的,使用權人應當在土地使用期限屆滿之日的六個月前向所有權人提出申請,經同意後重新簽訂合同,並依法辦理出讓或者出租手續。
第十六條使用權人依法取得的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受法律保護,所有權人在出讓、出租合同約定的使用期限屆滿前不得收回。因鄉(鎮)、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確需使用已經出讓、出租的集體建設用地的,經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批准後,所有權人可以提前收回土地使用權,但應當對使用權人依法予以補償。
第十七條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出租取得的土地收益屬所有權人所有,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或者挪用。
第十八條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或者轉租。
使用權人轉讓或者轉租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的,除具備本辦法第五條規定的各項條件外,還應當按照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出租合同的約定進行開發建設,並且房屋建設工程的投資額達到投資總額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或者已開發土地面積達到應開發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
第十九條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的,原受讓方的權利、義務隨之轉移。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轉租的,轉租人應當繼續履行原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出租合同。
第二十條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轉租的期限,不得超過原土地使用期限減去已使用期限的剩餘期限。
第二十一條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轉租的,雙方當事人應當持土地使用權證書和相關合同,到設區的市或者縣
(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辦理土地登記,並將轉讓、轉租情況告知所有權人。
第二十二條將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以抵押的形式作為債權擔保的,抵押雙方當事人應當持土地所有權、使用權證書,債務合同,抵押合同以及當事人的身份證明,向設區的市或者縣(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辦理抵押登記。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鄉(鎮)集體經濟組織以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的,在辦理抵押登記時,還應當向設區的市或者縣(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交按本辦法第六條規定形成的同意抵押的書面材料。
鄉(鎮)、村企業的建設用地使用權不得單獨抵押。
第二十三條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抵押權的情形時,抵押權人可以與抵押人協議以抵押的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抵押的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所得的價款優先受償。抵押權人與抵押人未就抵押權實現方式達成協議的,抵押權人可以依法請求人民法院拍賣、變賣抵押的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
抵押權因債務清償或者其他原因而滅失的,抵押雙方當事人應當向原登記機關辦理抵押注銷登記。
第二十四條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轉租、抵押的,其地上建築物和其他附著物隨之轉讓、轉租、抵押。集體建設用地上的建築物和其他附著物轉讓、轉租、抵押的,其佔用范圍內的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隨之轉讓、轉租、抵押。
第二十五條通過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取得的集體建設用地不得用於商品住宅開發。
第二十六條未經依法批准擅自出讓、出租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或者違反本辦法規定將集體建設用地用於商品住宅開發的,依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規的規定處理。
第二十七條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合同的示範文本,由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制訂。
第二十八條本辦法自2008年11月1日起實施。
更多房產知識,點擊左下角「樓盤網」.樓盤網,為愛找個家.
㈥ 集體土地
河北省石家莊市集體土地轉為國有土地的具體程序
一、法律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43條——第62條;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19條——第30條;
3、《河北省土地管理條例》第36條——第46條;
4、《報國務院批準的建設用地審查辦法》(國土資發[1999]384號);
5、《徵用土地公告辦法》(國土資源部2001年第10號令);
6、《關於報國務院批準的建設用地審查報批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土資發[2000]201號
7、國土資發[2002]233號
8、《河北省人民政府關於委託設區市人民政府行使部分農用地轉用審批權的通知》(冀政函[2001]20號
9、《河北省建設用地審查報批管理暫行辦法》(冀國土資發[2000]22號)
10、冀國土資耕字[2002]303號
11、《石家莊市徵用市區集體土地暫行規定》(市政[2002]30號)
二、 審批許可權
(一) 徵用土地的法定許可權
1、 徵用下列土地,由國務院批准:
(1) 基本農田;
(2) 基本農田以外的耕地超過35公頃的;
(3) 其他土地超過70公頃的。
2、 徵用以上規定以外的土地,由省人民政府批准,並報國務院備案。
(二)農用地轉用審批法定許可權
1、 涉及以下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由國務院批准:
(1) 國務院批準的建設項目涉及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
(2) 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國家計劃單列企業批準的道路、管線工程和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涉及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
(3) 省人民政府批準的道路、管線工程和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涉及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
(4) 在石家莊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建設用地規模範圍內,為實現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而將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
2、 涉及以下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由省人民政府委託石家莊市人民政府批准:
在石家莊市城市建設用地規模控制范圍外,各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村莊和集鎮建設用地范圍內,為實現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村鎮建設規劃而將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根據冀政函[2001]20號文規定,由省人民政府委託市人民政府批准。
城市和建制鎮的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審批不在委託之列。
3、每批次批准農用地轉用不超過5公頃,超過5公頃的,逐級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4、以上規定范圍之外的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由省人民政府批准。
三、 市區集體土地徵用和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程序
(一) 石家莊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范圍內的集體土地徵用和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程序
1、 擬定市區年度轉用、徵用建設用地計劃 每年11月前,規劃處會同耕保處、建設用地服務中心根據省廳下達我市的年度用地指標和市投資規模,與市計委協商,確定我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范圍內年度轉用、徵用土地計劃,報主管局長審核、局長審定。
2、 確定批次征地范圍、地塊、規模、數量 建設用地服務中心根據年度計劃,商市計劃、規劃部門並協調與被征地村的關系,擬定征地地塊、規模、數量及項目,確定批次擬征地塊。將擬報批次的地塊及項目,編制《批次擬征地情況統計表》和地塊用途說明,交耕保處審核,徵求規劃處、地籍處、土地利用處意見,呈報主管局長、局長。耕保處組織會審,會審通過的地塊,列入批次報卷計劃。
3、 協調規劃、地籍調查、初步擬訂補償安置方案 建設用地服務中心商市規劃局出具擬征地地塊規劃紅線。根據規劃紅線組織分局進行地籍調查和定界,完善地籍調查資料,對擬征地塊的青苗和地上附著物進行預登記,必要時可拍照、攝像留存,同時與被征地村商議確定征地補償費和人員安置辦法,並聽取村委會和村民對征地補償和安置途徑的意見,匯總記錄。
4、組卷報批 建設用地服務中心組卷,相關處室提供如下材料:
① 規劃處依據建設用地服務中心提供的相關資料出具批次預審意見。(一式5份,用於報卷)
② 地籍處負責審核各分局上報的地籍調查表和相關資料,出具權屬證明、批次權屬匯總表和批次會審意見。(一式5份,用於組卷)
③ 建設用地服務中心根據批次編制「一書四方案」,並依據要求組成批次卷宗,交耕保處審查後,呈報主管局長,局長審核。
④ 報市政府審批。(耕地保護處與建設用地服務中心負責)
⑤ 逐級上報有批准權的機關 (耕地保護處與建設用地服務中心負責)
5、征地公告 收到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準的土地轉用、徵用批復後10個工作日內,建設用地服務中心協調各分局建設用地服務所填寫《徵用土地公告》,耕地保護處審核統一編號,建設用地服務中心組織分局張貼、照相存檔。
6、擬訂補償安置方案 建設用地服務中心協調分局建設用地服務所商被征地村進行征地補償登記工作,在徵用土地公告發布之日起45日內與被征地村擬訂征地補償、安置方案並予以公告。
被征地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或其他權利人對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有不同意見的,要求聽證的,應當舉行聽證會。聽證會由各分局組織,局有關單位參加,確需修改徵地補償、安置方案的,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批準的徵用土地方案進行修改。
7、 擬訂供地方案 對擬進入土地儲備庫的地塊,建設用地服務中心進行前期開發,生地變熟地,協調財務處計算征地、開發成本,填寫移交合同,由耕保處組織建設用地服務中心和地產交易市場雙方移交,納入土地儲備庫;屬於裕華區東南分區范圍的土地,按有關規定辦理;對於以劃撥方式供地的,服務中心擬訂供地方案,經耕地保護處、主管局長審核後,報局會審會討論。
8、 補償安置方案和供地方案報批 耕地保護處、建設用地服務中心將補償安置方案、供地方案報市政府批准。
9、 供地 劃撥方式供地的,補償安置方案、供地方案經批准後,由建設用地服務中心按規定期限收費,費用繳納清後,建設用地服務中心將卷宗和完稅、費單一並交耕保處,耕保處頒發《劃撥決定書》、《建設用地批准書》。
註:有關卷宗材料,由建設用地服務中心整理後,耕保處、中心各存一套。
(二) 石家莊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范圍外單獨選址用地審批程序
1、申請 辦文窗口受理
提交材料:
① 建設用地申請表;(一式五份,在辦文窗口領取並填寫)
② 建設項目投資計劃文件;
③ 建設項目用地預審意見書(辦理程序見建設項目用地預審程序);
④ 建設項目平面布置圖或線性工程的平面圖和標准橫斷面圖;
⑤ 環境影響報告;
⑥ 城市規劃部門規劃文件
⑦ 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
2、轉送 辦文窗口於當日將材料轉送耕地保護處、建設用地服務中心
3、協商征地補償、地上附著物登記
建設用地服務中心同各分局與被征地村協商征地補償費用,進行地上附著物初步登記;草簽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組織出具地價評估報告、地價評估技術報告;
4、地籍調查、勘測定界等
① 建設用地服務中心同地籍處及各分局進行地籍調查;
② 地籍處出具土地權屬證明;
③ 建設用地服務中心完善其他材料。
5、組卷報批
建設用地服務中心組織以下材料,耕地保護處審核,報局會審會通過後,報市政府:
(一) 建設用地審查卡片;
(二) 建設用地申請表;
(三) 「一書四方案」;
(四) 建設項目用地預審意見書;
(五) 有關計劃批准文件;
(六) 地處地質災害易發區或者進行易導致地質災害發生的建設項目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七) 省國土資源廳對補充耕地的驗收文件;
(八) 以有償方式供地的,提供草簽的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地價評估報告、地價評估技術報告及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准備情況說明;
(九) 權屬證明;
(十) 林業、環保、消防等有關部門意見;
(十一) 建設用地勘測定界技術報告書和勘測定界圖;
(十二) 市、縣或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
(十三) 擬佔用土地的1:1萬分幅土地利用現狀圖;
(十四) 補充耕地位置圖;
(十五) 建設項目總平面布置圖,或線性工程建設項目的平面圖和標准橫斷面圖;
(十六) 涉及規劃局部調整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局部調整後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涉及調整地塊的局部復印件);
(十七) 其他有關材料。
6、報批 市政府核准後,耕地保護處和建設用地服務中心報批。
7、征地公告 收到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準的土地轉用、徵用批復後10個工作日內,建設用地服務中心協調各分局建設用地服務所填寫《徵用土地公告》,耕地保護處審核統一編號,建設用地服務中心組織分局張貼、照相存檔
8、擬訂補償安置方案 建設用地服務中心協調分局建設用地服務所商被征地村進行征地補償登記工作,在徵用土地公告發布之日起45日內與被征地村擬訂征地補償、安置方案並予以公告。
被征地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或其他權利人對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有不同意見的,要求聽證的,應當舉行聽證會。聽證會由各分局組織,局有關單位參加,確需修改徵地補償、安置方案的,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批準的徵用土地方案進行修改。
9、供地 (10日)
建設用地服務中心擬訂供地方案、草簽出讓合同,耕地保護處、主管局長審核後,報局會審會討論。補償安置方案、供地方案經批准後,由建設用地服務中心按規定期限收費,費用繳納清後,建設用地服務中心將卷宗和完稅、費單一並交耕保處、由耕保處製作《劃撥決定書》、《建設用地批准書》。連同出讓合同交辦文窗口,辦文窗口通知申請人憑繳費憑證領取。
四、各縣(市)、礦區集體土地徵用和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程序 (本局內時限:10日)
(一) 收件 辦文窗口受理 各縣(市)、礦區提交的有關材料,材料齊全,當日轉交耕地保護處。
批次用地報卷材料:
1、 縣級人民政府建設用地請示文件;
2、 一書三方案;
3、 勘測定界技術報告和勘測定界圖;
4、 擬征(占)土地權屬中情況匯總表;
5、 省級驗收補充耕地文件;
6、 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准備情況說明;
7、 分幅現狀圖;
8、 城區規模控制圖或總體規劃圖;
9、 補充耕地位置圖;
10、 其他有關材料。
單獨選址項目報卷材料
1、 用地單位用地申請;
2、 建設用地預審意見;
3、 建設項目立項批准文件(可研報告、初步設計等文件);
4、 建設有地申請表;
5、 規劃部門選址意見;
6、 一書四方案;
7、 建設用地勘測定界技術報告書和勘測定界圖;
8、 現狀分幅圖;
9、 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10、 補充耕地驗收文件和補充耕地位置圖;
11、 平面設計圖;
12、 消防、環保、林業、水利等相關部門意見;
13、 如出讓,評估報告和草簽的出讓合同;
14、 權屬證明、地籍調查表;
15、 其他有關材料。
(二) 審核 耕地保護處審核,徵求地籍處、規劃處、土地利用處意見,需要現場踏勘的,耕地保護處組織相關處室共同進行現場踏勘;
(三) 會審 耕地保護處提出初審意見,局會審會討論;
(四) 報批 局領導簽字後,耕地保護處逐級報有權的人民政府批准;
(五) 發件 耕地保護處收到批准文件後,當日交辦文窗口。辦文窗口通知各縣(市)、礦區國土部門領取。
收費項目(市區):
出讓土地:土地出讓金、征地費、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市區40元/平方米)、契稅(4%)、耕地佔用稅(5000元/畝,其中道路和綠地等1000元/畝)、征地管理費(4%,商品房2.8%)、耕地開墾費(10-15元/平方米)、舊城改造費(2萬元/畝);
劃撥土地:繳納征地成本費、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耕地佔用稅、征地管理費、契稅、耕地開墾費、舊城改造費。
㈦ 河北省農村宅基地審批如何區分合作化前後
可參照《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若干規定》中規定的條件進行確認:
第四十五條 一九八二年二月國務院發布《村鎮建房用地管理條例》之前農村居民建房中用的宅基地,超過當地政府規定的面積,在《村鎮建房用地管理條例》施行後未經拆遷、改建、翻建的,可以暫按現有實際使用面積確定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
第四十六條 一九八二年二月《村鎮建房用地管理條例》發布時起至一九八七年一月《土地管理法》開始施行時止,農村居民建房佔用的宅基地,其面積超過當地政府規定標準的,超過部分按一九八六年三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土地管理、制止亂佔耕地的通知》及地方人民政府的有關規定處理後,按處理後實際使用面積確定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
第四十七條 符合當地政府分戶建房規定而尚未分戶的農村居民,其現有的宅基地沒有超過分戶建房用地合計面積標準的,可按現有宅基地面積確定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
第四十八條 非農業戶口居民(含華僑)原在農村的宅基礎,房屋產權沒有變化的,可依法確定其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房屋拆除後沒有批准重建的,土地使用權由集體收回。
第四十九條 接受轉讓、購買房屋取得的宅基地,與原有宅基地合計面積超過當地政府規定標准,按照有關規定處理後允許繼續使用的,可暫確定其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繼承房屋取得的宅基地,可確定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
第五十條 農村專業戶宅基地以外的非農業建設用地與宅基地分別確定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
第五十一條 按照本規定第四十五條至第四十九條的規定確定農村居民宅基地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時,其面積超過當地政府規定標準的,可在土地登記卡和土地證書內註明超過標准面積的數量。以後分戶建房或現有房屋拆遷、改建、翻建或政府依法實施規劃重新建設時,按當地政府規定的面積標准重新確定使用權,其超過部分退還集體。
㈧ 河北省土地30年不變是從哪年開始的
中國農村的土地承包制
適應經濟體制轉軌的要求,我國的土地產權制度發生了重大變革。1980年國務院發布的《關於中外合營企業建設用地的暫行規定》中指出:「中外合營企業用地,不論新徵用地,還是利用原有企業場地,都應計收場地使用費。」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首次提出對土地使用實行收費的規定。1988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對「憲法」進行修改,確定了「土地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1990年國務院正式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對國有土地使用權流轉,使用期限等作了具體規定。這些法規與制度的調整,最終確立了國有土地的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從而為國有土地使用權的資本運營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和法律保障。1998年8月經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審議,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規定:「以出讓等有償使用方式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這就為土地有償使用形式多樣化留下法律空間。
㈨ 土地招拍掛制度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令(第11號)
《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規定》,已經 2002 年 4 月 3 日國土資源部第 4 次部務會議通過,現予發布,自 2002 年 7 月 1 日起施行。
部長 田鳳山(章)
二○○二年五月九日
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規定
第一條 為規范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行為,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土地使用制度,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等法律、法規,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以招標、拍賣或者掛牌方式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的,適用本規定。
本規定所稱招標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是指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簡稱出讓人)發布招標公告,邀請特定或者不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加國有土地使用權投標,根據投標結果確定土地使用者的行為。
本規定所稱拍賣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是指出讓人發布拍賣公告,由競買人在指定時間、地點進行公開競價,根據出價結果確定土地使用者的行為。
本規定所稱掛牌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是指出讓人發布掛牌公告,按公告規定的期限將擬出讓宗地的交易條件在指定的土地交易場所掛牌公布,接受競買人的報價申請並更新掛牌價格,根據掛牌期限截止時的出價結果確定土地使用者的行為。
第三條 招標、拍賣或者掛牌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應當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和誠實信用的原則。
第四條 商業、旅遊、娛樂和商品住宅等各類經營性用地,必須以招標、拍賣或者掛牌方式出讓。
前款規定以外用途的土地的供地計劃公布後,同一宗地有兩個以上意向用地者的,也應當採用招標、拍賣或者掛牌方式出讓。
第五條 國有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或者掛牌出讓活動,應當有計劃地進行。
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根據社會經濟發展計劃、產業政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城市規劃和土地市場狀況,編制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計劃,報經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及時向社會公開發布。
第六條 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出讓計劃,會同城市規劃等有關部門共同擬訂擬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地塊的用途、年限、出讓方式、時間和其他條件等方案,報經市、縣人民政府批准後,由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實施。
第七條 出讓人應當根據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地塊的情況,編制招標拍賣掛牌出讓文件。招標拍賣掛牌出讓文件應當包括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公告、投標或者競買須知、宗地圖、土地使用條件、標書或者競買申請書、報價單、成交確認書、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文本。
第八條 出讓人應當至少在投標、拍賣或者掛牌開始日前 20 日發布招標、拍賣或者掛牌公告,公布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宗地的基本情況和招標拍賣掛牌的時間、地點。
第九條 招標拍賣掛牌公告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出讓人的名稱和地址;
(二)出讓宗地的位置、現狀、面積、使用年期、用途、規劃設計要求;
(三)投標人、競買人的資格要求及申請取得投標、競買資格的辦法;
(四)索取招標拍賣掛牌出讓文件的時間、地點及方式;
(五)招標拍賣掛牌時間、地點、投標掛牌期限、投標和競價方式等;
(六)確定中標人、競得人的標准和方法;
(七)投標、競買保證金;
(八)其他需要公告的事項。
第十條 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土地估價結果和政府產業政策綜合確定標底或者底價。
確定招標標底,拍賣和掛牌的起叫價、起始價、底價,投標、競買保證金,應當實行集體決策。
招標標底和拍賣掛牌的底價,在招標拍賣掛牌出讓活動結束之前應當保密。
第十一條 出讓人應當對投標申請人、競買申請人進行資格審查。對符合招標拍賣掛牌公告規定條件的,應當通知其參加招標拍賣掛牌活動。
第十二條 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為投標人、競買人查詢擬出讓土地的有關情況提供便利。
第十三條 投標、開標依照下列程序進行:
(一)投標人在投標截止時間前將標書投入標箱。招標公告允許郵寄標書的,投標人可以郵寄,但出讓人在投標截止時間前收到的方為有效;
標書投入標箱後,不可撤回。投標人應對標書和有關書面承諾承擔責任。
(二)出讓人按照招標公告規定的時間、地點開標,邀請所有投標人參加。由投標人或者其推選的代表檢查標箱的密封情況,當眾開啟標箱,宣布投標人名稱、投標價格和投標文件的主要內容。投標人少於三人的,出讓人應當依照本規定重新招標。
(三)評標小組進行評標。評標小組由出讓人代表、有關專家組成,成員人數為五人以上的單數。
評標小組可以要求投標人對投標文件作出必要的澄清或者說明,但是澄清或者說明不得超出投標文件的范圍或者改變投標文件的實質性內容。
評標小組應當按照招標文件確定的評標標准和方法,對投標文件進行評審。
(四)招標人根據評標結果,確定中標人。
第十四條 對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招標文件中規定的各項綜合評價標准,或者能夠滿足招標文件的實質性要求且價格最高的投標人,應當確定為中標人。
第十五條 拍賣會依照下列程序進行:
(一)主持人點算競買人;
(二)主持人介紹拍賣宗地的位置、面積、用途、使用年期、規劃要求和其他有關事項;
(三)主持人宣布起叫價和增價規則及增價幅度。沒有底價的,應當明確提示;
(四)主持人報出起叫價;
(五)競買人舉牌應價或者報價;
(六)主持人確認該應價後繼續競價;
(七)主持人連續三次宣布同一應價而沒有再應價的,主持人落槌表示拍賣成交;
(八)主持人宣布最高應價者為競得人。
第十六條 競買人不足三人,或者競買人的最高應價未達到底價時,主持人應當終止拍賣。
拍賣主持人在拍賣中可根據競買人競價情況調整拍賣增價幅度。
第十七條 掛牌依照以下程序進行:
(一)在掛牌公告規定的掛牌起始日,出讓人將掛牌宗地的位置、面積、用途、使用年期、規劃要求、起始價、增價規則及增價幅度等,在掛牌公告規定的土地交易場所掛牌公布;
(二)符合條件的競買人填寫報價單報價;
(三)出讓人確認該報價後,更新顯示掛牌價格;
(四)出讓人繼續接受新的報價;
(五)出讓人在掛牌公告規定的掛牌截止時間確定競得人。
第十八條 掛牌時間不得少於 10 個工作日。掛牌期間可根據競買人競價情況調整增價幅度。
第十九條 掛牌期限屆滿,按照下列規定確定是否成交:
(一)在掛牌期限內只有一個競買人報價,且報價高於底價,並符合其他條件的,掛牌成交;
(二)在掛牌期限內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競買人報價的,出價最高者為競得人;報價相同的,先提交報價單者為競得人,但報價低於底價者除外;
(三)在掛牌期限內無應價者或者競買人的報價均低於底價或均不符合其他條件的,掛牌不成交。
在掛牌期限截止時仍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競買人要求報價的,出讓人應當對掛牌宗地進行現場競價,出價最高者為競得人。
第二十條 以招標、拍賣或者掛牌方式確定中標人、競得人後,出讓人應當與中標人、競得人簽訂成交確認書。
成交確認書應當包括出讓人和中標人、競得人的名稱、地址,出讓標的,成交時間、地點、價款,以及簽訂《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的時間、地點等內容。
成交確認書對出讓人和中標人、競得人具有合同效力。簽訂成交確認書後,出讓人改變競得結果,或者中標人、競得人放棄中標宗地、競得宗地的,應當依法承擔責任。
第二十一條 中標人、競得人應當按照成交確認書約定的時間,與出讓人簽訂《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
中標人、競得人支付的投標、競買保證金,抵作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其他投標人、競買人支付的投標、競買保證金,出讓人必須在招標拍賣掛牌活動結束後 5 個工作日內予以退還,不計利息。
第二十二條 招標拍賣掛牌活動結束後,出讓人應在 10 個工作日內將招標拍賣掛牌出讓結果在土地有形市場或者指定的場所、媒介公布。
出讓人公布出讓結果,不得向受讓人收取費用。
第二十三條 受讓人依照《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的約定付清全部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後,應當依法申請辦理土地登記,領取國有土地使用權證書。
第二十四條 應當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而擅自採用協議方式出讓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二十五條 中標人、競得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中標、競得結果無效;造成損失的,中標人、競得人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一)投標人、競買人提供虛假文件隱瞞事實的;
(二)中標人、競得人採取行賄、惡意串通等非法手段中標或者競得的。
第二十六條 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工作人員在招標拍賣掛牌出讓活動中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七條 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租賃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參照本規定執行。
第二十八條 本規定自 2002 年 7 月 1 日起施行。
河北省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管理辦法
(試行)
第一條為規范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行為,維護集體建設用地所有權人和使用權人的合法權益,促進土地資源優化配置和節約、集約利用,根據《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的城市和鎮規劃區外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流轉及相關管理活動。
第三條本辦法所稱集體建設用地,是指鄉鎮企業和鄉(鎮)村公共設施、公益事業建設用地,以及其他經依法批准用於非住宅建設的集體所有土地。
本辦法所稱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是指在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出讓、出租、轉讓、轉租和抵押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的行為。
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的監督管理工作。
第五條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應當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具備下列各項條件:
(一)所有權人、使用權人依法取得土地所有權或者使用權證書;
(二)土地權屬沒有爭議;
(三)土地權利的行使未被司法機關、行政機關依法限制;
(四)共有的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已經所有共有人書面同意。
第六條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出讓、出租和抵押村農民集體所有的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必須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
出讓、出租和抵押鄉(鎮)農民集體所有的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必須經鄉(鎮)集體經濟組織或者鄉(鎮)人民政府同意。
第七條進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應當依法簽訂合同。
合同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一)雙方當事人的名稱或者姓名;
(二)流轉方式;
(三)土地的位置、面積、用途、使用期限和使用條件;
(四)土地收益及支付方式;
(五)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
(六)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使用期限屆滿後土地及地上建築物和其他附著物的處理辦法;
(七)爭議的解決辦法;
(八)違約責任。
第八條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出讓年限不得超過同類用途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的最高年限。集體建設用地出租的最高年限不得超過二十年。
第九條出讓、出租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採用招標、拍賣、掛牌或者協議的方式。
第十條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出讓價格可以參照當地的土地徵收價格確定。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出租的租金標准可以參照當地土地徵收價格折算的數額確定。
第十一條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以招標、拍賣、掛牌的方式出讓、出租的,按照以下程序進行:
(一)所有權人持土地所有權證書,宗地勘測圖,以及按本辦法第六條規定形成的同意出讓或者出租的書面材料,向設區的市或者縣(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
(二)受理申請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指導所有權人擬訂出讓或者出租方案,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
(三)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出租方案經批准後,由所有權人委託土地交易機構在土地有形市場組織進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招標、拍賣或者掛牌出讓、出租;
(四)中標人、競得人憑中標通知書或者成交確認書,與所有權人簽訂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或者出租合同,並按合同約定向土地所有權人支付土地出讓金或者租金;
(五)中標人、競得人持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或者出租合同,集體建設用地批准文件,以及土地出讓金或者租金支付憑證,向受理申請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辦理土地登記,領取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證書。
第十二條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以協議的方式出讓、出租的,按照以下程序進行:
(一)雙方當事人持土地所有權證書,宗地勘測圖,按本辦法第六條規定形成的同意出讓或者出租的書面材料,供地方案,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或者出租合同,以及城鄉規劃主管部門的意見等有關材料,向設區的市或者縣(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
(二)受理申請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依法進行審核,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
(三)經批准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受讓人或者承租人按合同約定向土地所有權人支付土地出讓金或者租金;
(四)受讓人或者承租人持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出租合同,集體建設用地批准文件,以及土地出讓金或者租金支付憑證,向受理申請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辦理土地登記,領取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證書。
第十三條使用權人應當按照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批準的用途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或者出租合同的約定使用土地。確需改變用途的,必須經所有權人和設區的市、縣(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同意,報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批准,並由雙方當事人變更或者重新簽訂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或者出租合同。
第十四條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出租合同約定的土地使用期限屆滿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由所有權人無償收回,地上建築物和其他附著物按照出讓、出租合同的約定處理。出讓、出租合同未約定的,參照國有土地使用期限屆滿後地上建築物和其他附著物的處理辦法處理。
所有權人和使用權人應當自土地使用期限屆滿之日起三十日內,到原登記機關辦理土地使用權注銷登記。
第十五條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出租合同約定的土地使用期限屆滿需要續期的,使用權人應當在土地使用期限屆滿之日的六個月前向所有權人提出申請,經同意後重新簽訂合同,並依法辦理出讓或者出租手續。
第十六條使用權人依法取得的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受法律保護,所有權人在出讓、出租合同約定的使用期限屆滿前不得收回。因鄉(鎮)、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確需使用已經出讓、出租的集體建設用地的,經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批准後,所有權人可以提前收回土地使用權,但應當對使用權人依法予以補償。
第十七條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出租取得的土地收益屬所有權人所有,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或者挪用。
第十八條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或者轉租。
使用權人轉讓或者轉租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的,除具備本辦法第五條規定的各項條件外,還應當按照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出租合同的約定進行開發建設,並且房屋建設工程的投資額達到投資總額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或者已開發土地面積達到應開發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
第十九條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的,原受讓方的權利、義務隨之轉移。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轉租的,轉租人應當繼續履行原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出租合同。
第二十條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轉租的期限,不得超過原土地使用期限減去已使用期限的剩餘期限。
第二十一條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轉租的,雙方當事人應當持土地使用權證書和相關合同,到設區的市或者縣
(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辦理土地登記,並將轉讓、轉租情況告知所有權人。
第二十二條將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以抵押的形式作為債權擔保的,抵押雙方當事人應當持土地所有權、使用權證書,債務合同,抵押合同以及當事人的身份證明,向設區的市或者縣(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辦理抵押登記。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鄉(鎮)集體經濟組織以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的,在辦理抵押登記時,還應當向設區的市或者縣(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交按本辦法第六條規定形成的同意抵押的書面材料。
鄉(鎮)、村企業的建設用地使用權不得單獨抵押。
第二十三條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抵押權的情形時,抵押權人可以與抵押人協議以抵押的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抵押的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所得的價款優先受償。抵押權人與抵押人未就抵押權實現方式達成協議的,抵押權人可以依法請求人民法院拍賣、變賣抵押的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
抵押權因債務清償或者其他原因而滅失的,抵押雙方當事人應當向原登記機關辦理抵押注銷登記。
第二十四條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轉租、抵押的,其地上建築物和其他附著物隨之轉讓、轉租、抵押。集體建設用地上的建築物和其他附著物轉讓、轉租、抵押的,其佔用范圍內的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隨之轉讓、轉租、抵押。
第二十五條通過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取得的集體建設用地不得用於商品住宅開發。
第二十六條未經依法批准擅自出讓、出租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或者違反本辦法規定將集體建設用地用於商品住宅開發的,依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規的規定處理。
第二十七條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合同的示範文本,由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制訂。
第二十八條本辦法自2008年11月1日起實施。